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邓廷桢_林则徐唱和词及其词史意义_刘荣平

论邓廷桢_林则徐唱和词及其词史意义_刘荣平

2017-06-16 8页 pdf 220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6161

暂无简介

举报
论邓廷桢_林则徐唱和词及其词史意义_刘荣平45摘要:林则徐、邓廷桢的唱和词,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他们在词中展现了禁烟斗争的艰难历史,反映了远迁西部边陲的苦难历程,既凸显了时代的重压,又使词的创作空间陡然扩大。堪称“词史”。他们具有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真性情、真怀抱、真眼光、真学问,遂能在词的创作中别开天地。关键词:清词林则徐邓廷桢唱和词词史意义清朝自嘉、道以来,接连发生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庚子国变、八国联军等事件,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词学家周济感于世变,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的著名论断,标志词史观...
论邓廷桢_林则徐唱和词及其词史意义_刘荣平
45摘要:林则徐、邓廷桢的唱和词,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他们在词中展现了禁烟斗争的艰难历史,反映了远迁西部边陲的苦难历程,既凸显了时代的重压,又使词的创作空间陡然扩大。堪称“词史”。他们具有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真性情、真怀抱、真眼光、真学问,遂能在词的创作中别开天地。关键词:清词林则徐邓廷桢唱和词词史意义清朝自嘉、道以来,接连发生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庚子国变、八国联军等事件,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词学家周济感于世变,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的著名论断,标志词史观念正式形成。所谓“词有史”即是用词去反映显示展现历史,然自明清鼎革以来,词家多用曲笔反映现实斗争,抒写的实是心灵的苦难史。这与清廷的高压政策有关,也与词之体性讲究深隐婉曲有关。真正首用卓绝之笔写重大事件者当推林则徐、邓廷桢二人。今存《邓林唱和集》收林词4篇、邓词8篇,均为二公政事之馀的唱和之作,篇幅虽不多,但在词史上的意义实不可低估。一鸦片战争,是中国人心中难以抹去的惨痛记忆。《清史稿》林则徐传认为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惟当时内治废弛,外情隔膜,言和言战,皆昧机宜,其祸岂能幸免哉!”今天看来,英军拿不下一个小小的虎门炮台,却能让整个大清朝廷屈服,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道光十七年至十八年1837—1838),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率先在两湖禁烟。十八年底,奉派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海口事件。二十年1840)正月,接任两广总督,九月被诬革职。革职后滞居广州听查原委,后赴浙江镇海军营、祥符东河工地“效力赎罪”。二十二年1842)二月被发配伊犁充军。二十五年1845)春,赴南疆查勘垦田,是冬被赦入关。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846—1849)间,先被启用为署理陕甘总督,后改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邓廷桢比林则徐年长十岁,两广总督任上,积极协助林则徐收缴鸦片,后被充军伊犁。邓、林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结下了深厚情谊,均擅长诗词创作,时相唱和,留下了———————————————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赌棋山庄词话〉笺注》2008B112)的成果之一。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第163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尤侗《词苑丛谈序》云:“夫古人有‘诗史’之说,诗之有话,犹史之有传也。诗既有史,词独无史乎哉?”此指词体发展史,与词反映现实之“词史”无涉。引文见王百里《词苑丛谈校笺》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邓廷桢、林则徐:《邓林唱和集》,宣统元年江浦陈氏刊本。赵尔巽等:《清史稿》,《续修四库全书》第299册第3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995年版。本文关于林则徐的行迹和诗词编年,参考了杨国桢选注《林则徐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刘荣平2010·4论邓廷桢、林则徐唱和词及其词史意义462010·4珍贵的文学遗产。邓廷桢《高阳台》云:鸦度冥冥,花飞片片,春城何处轻烟。膏腻铜盘,枉猜绣榻闲眠。九微夜爇星星火,误瑶窗、多少华年。更那堪,一道银潢,长贷天钱。星槎恰到牵牛渚,叹十三楼上,暝色凄然。望断红墙,青鸾消息谁边。珊瑚网结千丝密,乍收来,万斛珠圆。指沧波,细雨归帆,明月空舷。林则徐《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云: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丸泥,捐万缗钱。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舷。道光十九1839)虎门监督缴烟期间,邓廷桢填《高阳台》词以志盛况,林则徐依韵和作。邓词写到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不法英商的气焰,“叹十三楼上,暝色凄然”,即是写他们落败后的凄凉神态。十三楼,又称十三行夷楼,是外国人的商馆,在广州城西珠江岸边。更主要的是邓词所体现出的隐忧:“望断红墙,青鸾消息谁边”,即是对禁烟能否长久坚持的疑问。《清史稿·邓廷桢传》云:“道光)十五年,擢两广总督。鸦片烟方盛行,漏银出洋为大患。十六年,英吉利商人以趸船载烟,廷桢禁止,不许进口。⋯⋯诏下禁烟议,廷桢)疏言:‘法行于豪贵,则小民易从;令严于中土,则外贷自绌。’”禁烟首要从豪贵甚至皇亲国戚禁起,“红墙”,“青鸾”即是此意。林词主要写到伶仃洋鸦片走私巢穴被禁烟运动的春雷摧毁。道光十九年二月十四日,义律上奏所有趸船鸦片20283箱,林则徐指令驶至虎门外龙穴洋面呈缴。所谓“蜃楼”,即指繁荣一时的鸦片走私。当月二十九日,因龙穴洋面风浪较大,影响收缴鸦片进度,林则徐决定驶入沙角收缴。词最后写到鸦片清除之后,自己陪邓廷桢欣赏清澈平静的海面。“漫许”,透露出自豪怡得之情。道光十九年中秋公历1839年9月22日),林则徐和邓廷桢还有水师提督关天培从虎门乘船到沙角检阅水师,当晩同登沙角炮台峰顶眺月。过了十一天10月3日),邓廷桢赋《月华清·中秋月夜,偕少穆、滋圃登沙角炮台绝顶晾楼,西风泠然,玉轮涌上,海天一色,极其大观,辄成此解》词赠给林则徐,林当天和作《月华清·和邓嶰筠尚书沙角眺月原韵》,予以赠。邓词云:岛列千螺,舟横万鹢,碧天朗照无际。不到珠瀛,那识玉盘如此。划秋涛、长剑催寒,倚峭壁、短箫吹醉。前事。似元规啸咏,那时情思。却料通明殿里。怕下界云迷,蜃楼成市。诉与瑶阊,今夕月华烟细。泛深杯、待喝蟾停,鸣画角,恐惊蛟睡。秋霁。记三人对影,不曾千里。当年9月4日,义律率兵船“路易沙”号及武装双桅桨船闯进九龙湾向中国水师开炮,中国军队予以还击,击退侵略者,是为九龙之战。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于9月18日将战况具奏道光帝,道光帝朱批曰:“既有此番举动,若再示以柔弱,则大不可。朕不念卿等孟———————————————录自宣统元年江浦陈氏刊本《邓林唱和集》,本文所引林、邓诗词除另注明外,均据此本。赵尔巽等:《清史稿》第392页。47浪,但诫卿等不可畏葸,先威后德,控制之良法也。相机悉筹度。勉之慎之!”24日,道光帝上谕:“著林则徐等悉心商酌,趁此警动之机,力除弊窦,所有该国大小船只游迹洋迹有可疑者,均著驱逐出境。俟该夷等悔罪畏服,领赏国,并将凶犯交出,彼时该大臣等再行酌量办理。威德兼施,或可一劳永逸。”此次沙角眺月即在九龙之战后不久,而唱和则在接到道光帝上谕的第十天。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相关背景。邓词首先写到,经过一次激战后,海面更加澄清,但戒备仍森严,战斗气息并未散去。次写自己忙里寄闲,似晋成帝时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与段浩等登南楼竟夕吟咏,意谓兴复不浅。下阕写到朝廷关心前线战事,“通明殿”云云即是指此。“诉与瑶阊”云云,是指上奏道光帝,告知击退义律之后,现在一切尚安好。最后化用李贺“酒酣喝月使倒行”《秦王饮酒》)、李白“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的诗意,现自己豪迈的气度和珍重战斗友谊的情怀。林则徐的和词却表现出对战局更深的关切,词云:穴底龙眠,沙头鸥静,镜奁开出云际。万里睛同,独喜素娥来此。认前身、金粟飘香,拚今夕、羽衣扶醉。无事。更凭栏想望,谁家秋思。忆逐承明队里。正烛撤玉堂,月明珠市。鞅掌星驰,争比软尘风细。问烟楼、撞破何时,怪灯影、照他无睡。宵霁。念高寒玉宇,在长安里。上阕开篇写战后的宁静,“穴底龙眠”,是说龙穴洋面的战斗结束了,英国军舰已撤退,所以心情特别高兴。明亮的月光正照在晾楼上,似特来助兴,而身边一同赏月的友人邓廷桢的豪兴堪比李太白。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云:“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李白意谓自己是金粟如来的后身。金粟即桂花,切合今天赏月的氛围。但词人并未一昧沉醉在胜利的喜悦和赏月的快感中,而是有更远的忧思。他想到昔日翰林院做编修时的惬意生活,和今日职事忙碌不遑安居形成对比,从中可见对王事多艰国家多难的隐痛。他盼望天公不拘一格,让能撞破烟楼的奇才降临人世,好澄清妖雾。苏轼《答陈季常书》云:“在定日作《松醪赋》一首,今写寄择等,庶以发后生妙思,着鞭一跃,当撞破烟楼也。”后世用“烟楼”典故比喻后生胜过前辈,而此处的烟楼却是实指抽鸦片的烟楼,因而又能与“烟楼”的比喻义契合。现在的情况还是有人彻夜无眠地吸食,何时才能彻底扫除烟孽,还民以健康的体魄和心魂,这就需要不世之才的出现才能扭转乾坤。结句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谓禁烟运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朝廷的决心,他和邓廷桢等人的努力还是其次的。第二天,林则徐兴致仍高,意犹未足,又写了一首七言长歌《中秋,嶰筠尚书招余及关滋圃军门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向邓廷桢索和,诗曰:坡公渡海夸罗浮,凉天佳月皆中秋。铁桥石柱我未到,黄湾胥口先句留。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南阳尚书清兴发,约我载酒同扁舟。日午潮棹东指,顺流一苇如轻鸥。鼓枻健儿好身手,二十四桨可少休。转眸已失大小虎,须臾沙角风帆收。是时战舰多貔貅,相随大树驱蚍蜉。炮声裂山杂鼓角,樯影蘸水扬旌斿。楼船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第6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第690页。论邓廷桢、林则徐唱和词及其词史意义482010·4军肃钤律,云台主帅精运筹。大宣皇威震四裔,彼服其罪吾乃柔。军中欢宴岂儿戏,此际正复参机谋。行酒东台对落日,犹如火伞张郁攸。莫疑秋暑酷于夏,晚凉会有风飕飗。少焉云敛金波流,夜潮汹涌抛珠球。涵空一白十万顷,净洗素练悬沧州。三山倒影入海底,玉宇隐现开琼楼。乘槎我欲凌女牛,举杯邀月与月酬。霓裳曲记大罗咏,广寒斧是前身修。试陟峰巅看霄汉,银河泻露洗我头。森森寒芒动星斗,光射龙穴龙为愁。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三人不假影为伴,袁宏庾亮皆吾俦。醉归踏月凉似水,仍屏傔从祛鸣驺。褰帘拂枕月随入,残宵旅梦皆清幽。今年此夕销百忧,明年此夕相对不?留诗准备别后忆,事定吾欲归田畴。此诗透露中秋赏月非寻常玩月,是借赏月交流彼此对战事时局的看法,为今后的抗英斗争预参机谋。诗人对中秋赏月感到满足,却对未来充满忧虑,毕竟战争瞬息万变,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朝廷,所以他对明年中秋三人是否能再次对月小饮都不敢说一定能做到。果然,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英兵进犯天津时,林则徐被夺职,滞留广州候审,自然就不能再在沙角炮台对景赏月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六,英军进攻虎门横档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抗击,奋战死难。五月,林则徐、邓廷桢谪戍伊犁,林中途留祥符治河,邓先赴伊犁。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秋,邓廷桢在伊犁写了《伊江中秋》诗云:“今年绝域看冰轮,往事追思一怆神。天半悲风波万里,杯中明月影三人。英雄竟污游魂血,枯朽空余后死身。独念高阳旧徒侣,单车正逐玉关尘。”凄怆感伤之情,难以掩抑。谪戍伊犁前,邓林之间的唱和词还有一些。道光十九年,邓廷桢因“廨东轩十笏,修篁一丛,戛雨摇风,娟好可念,瀹茗相对,翛然有故园之思”而作《喝火令》词,林则徐作《喝火令·和嶰筠前辈》予以慰勉。道光二十年春,调任闽浙总督的邓廷桢,作有《酷相思·寄怀少穆》,有云“侬去也,心应碎。君住也,心应碎。”言甚凄绝。未见林则徐有和词。二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黄河在河南祥符决口,淹及河南、安徽六府二十三州县。七月初三,在河道总督王鼎推荐下,道光帝暂免林遣戍伊犁,令其治河为赎罪。次年二月初八,祥符决口合拢,林则徐仍被发往伊犁。七月,林则徐从西安起程,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遣戍生涯。临行之际赋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有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表现出不计个人得失的豁达大度的襟怀。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初五,林则徐行至肃州,接到邓廷桢伊犁来信,二位老友马上要会面了,林则徐欣喜有加,赋诗《将出玉关得嶰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二首,其一曰:“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其二曰:“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可见旷达是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于国事仍不能释怀。正如他在《致李星沅》所说:“东南事局,口不敢宣,而固无时不悬悬于心目间,不知何所终极?”他在新疆三年时间里提出筹———————————————杨国桢:《林则徐选集》第2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杨国桢:《林则徐书简》第21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49边要重视塞防、发展屯垦事业、关心民瘼等思想并躬践身履地实行,都是其爱国情操的具体体现。《清史稿·林则徐传》云:“海疆事起,时以英吉利最强为忧,则徐独曰:‘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后其言果验。”这一塞防重于海防的思想,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具有战略眼光。这是他在艰苦卓绝的流放生涯中贡献出的宝贵的思想财富。林、邓二公在艰苦的岁月中仍不辍吟咏,竟成就流人诗歌史一段奇情壮采的佳话。道光二十二年1842),苏东坡生日腊月十九日这天,邓廷桢作有《百字令·东坡生日》词曰:九疑云黯,更匆匆去跨,南飞孤鹤。天上琼楼寒自好,偏向琼田飘泊。磨蝎身宫,飞鸿爪迹,生气还如昨。海天兜率,旧游应许寻着。亦珠峤余生,乘风飘缈,来听龟兹乐。一种天涯萍与絮,腰笛而今零落。北府兵销,西州路远,归梦时时错,华年知几,翠尊聊与公酌。此词以自己今日贬谪之零落与坡公当年贬谪之生气形成对比,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渴望归中原的急切心情。林则徐没有和此词,另作了一首七言歌行,题为《壬寅腊月十九日,嶰筠前辈,招诸同人集双砚斋,作坡公生日,此会在伊江,得未曾有,诗以纪之》。诗曰:中原俎豆不足奇,请公乘云游四夷。天西绝塞招灵旗,下有荷戈之人顶礼之。公生距今八百有七载,元精在天仍为斗牛箕。命宫磨蝎岂公独,春梦都似黄粱炊。要荒天遣作箕子,此语足壮羁臣羁。当时天水幅员窄,琼雷地已穷边陲。天低鹘没山一发,祗在海南秋水湄。岂知皇舆西控二万里,乌孙突厥悉隶吾藩篱。若将壮游较今昔,恐公犹恨未得周天涯。崆峒之西公所梦,恍见小有通仇池。导公神游合西笑,何必南飞载鹤寻九疑。所嗟公身屡徙复遭屏,官屋欲僦犹阻于有司。合江之楼白鹤观,居此新宅无多时。寄身桄榔啖薯芋,南冠九死真濒危。吾侪今犹托代舍,忆公倍感皇天慈。谪所一生过也得,公言旷达真吾师。南阳词人涓玉巵,鞠跽先创神弦词。悬公大瓢笠屐之遗像,诵公罗浮儋耳之新诗。公神肯来古伊丽,白鹿可跨青牛骑。冰岭之冰雪山雪,照公堂堂出峨眉。长松尘洗鹤意远,真有番乐来龟兹。试著紫裘腰笛临风吹,使公空中一笑掀髯髭。中原大地祭祀东坡本寻常之事,现在由几个远戍之人在绝塞荒域祝其诞辰,真亘古未有之事。林则徐想到赵宋王朝的版图诚不足与大清王朝的疆域相比,故设奇想邀请东坡西游,看看祖国辽阔的西陲。今日自己虽流放到极远之地,还能居有定所,而当年的东坡呢?白鹤新居刚盖好又被迫南下。与东坡九死一生的南窜琼岛相较,自己还算幸运。其实他已是六十高龄且衰且病,还承担繁重的勘田任务,整个贬谪期间的生活并不比东坡好多少。贬谪期间,闲暇时光稍多,二公诗歌唱和较频繁,明显多于广州禁烟时期。词则较少。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八日,林则徐、邓廷桢应福珠洪阿之邀,同往绥定城之绥园看花。邓廷桢归作《金缕曲·偕少穆同游绥园》,词曰:怕说春明媚。掩闲门、枝横瘦绿,苔生荒翠。忽漫招携联骑去,为访柳疏花腻。把细径、春痕穿碎。一角牙旗风外展,敞银屏、浅酌蒲桃醉。催羯鼓,蔗竿戏。俊游却话当时事。黯漂零、幺弦十八,红桥廿四。未必尊前愁暂祓,转教花销英气。枉自痴、山阴修褉。雁柱华年真一梦,问啼鹃可解离人意。春渐老,劝归未。———————————————赵尔巽等:《清史稿》第392页。论邓廷桢、林则徐唱和词及其词史意义502010·4林则徐答以《金缕曲·春暮和嶰筠绥定城看花》,词曰:绝塞春犹媚。看芳郊、清漪漾碧,新芜铺翠。一骑穿尘鞭瘦影,夹道绿杨烟腻。听陌上、黄鹂声碎。杏雨梨云纷满树,更频婆、新染朝霞醉。联袂去,漫游戏。谪居权作探花使。忍轻抛、韶光九十,番风廿四。寒玉未消冰岭雪,毳幕偏闻花气。算修了、边城春禊。怨绿愁红成底事,任花开花谢皆天意。休问讯,春归未。邓廷桢词显得压抑低沉,明媚的春光没有让他的心情好起来,朋友的热情相邀他也觉得枉然,伴随着春天归去的脚步,他想到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到中原,对于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来说,这种心境是可以理解的。而林则徐的词显得开朗乐观得多,此中固然带有勉励老友之意,然也是他一向旷达襟怀的流露。“怨绿愁红成底事,任花开花谢皆无意”,一切顺其自然吧,不必怨也不要愁。所以连春天什么时候归去,也不要过于关心。什么时候熬到赦免归的那一天,不可太措意。道光二十三年闰七月十七日,邓廷桢被赦召还,自伊犁启程东归,林则徐作《送嶰筠赐环东归》诗二首:得脱穹庐似脱围,一鞭先著喜公归。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漫道识途仍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天山古雪成秋水,替浣劳臣短后衣。首沧溟共泪痕,雷霆雨露总君恩。魂招精卫曾忘死,病起维摩此告存。歧路又歧空有感,客中送客转无言。玉堂应是翔地,不仅生还玉门关。对于邓廷桢的赐环东归,林则徐感到由衷的喜悦,祝愿在抗英斗争中与自己一道出生入死的老友身体健康,到朝廷后仍能大展鸿图。“青史凭谁定是非”,几多感慨,都无从说起,所以“客中送客转无言”了。邓廷桢七十生辰,林则徐作《寿嶰翁七十》诗以贺。邓廷桢作《寿星明》词四阕报之。序云:“七十生辰,少穆寄诗志庆,公今年亦六十矣,为倚四阕,奉酬为寿。”其一曰:珠海馀生,西指天山,相从荷戈。看伶仃、雪窖鸿泥同印,纵横沙碛,雁帛谁过。盾鼻书成,刀头唱彻,收拾苍凉入剑歌。邛与蟨,有霜欺鬓短,酒助颜酡。玉关先走明酡,似苏李、河梁别泪多。使欣逢、马角我闻如是,偶迟羝乳,于意云何。壮志依然,华年未老,听说秋来肺病瘥。为公寿、祝黄羊手炙,且宴头鹅。这组词是邓廷桢与林则徐唱和的最后一组词。此词追忆与林则徐往返五年来的最难忘的经历,盼望林则徐能早日获赦还归。“壮志依然”,是对这位道友的高度肯定,林则徐在任何艰危的情况下,不坠其青云之志。三邓、林唱和词的词史意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唱和词数量不多,所以容易忽视;二是他们以政事功业著称于世,诗名为事功所掩,词名更是如此。叶嘉莹先生独具慧眼,在《论清代词史观念的形成》一文中说:“真正的史词是词里边有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那才是更严格的史词”。基于这样的看法,她认为:“林则徐的《月华清》,可以真正算是史词了”。其实准确地说,邓、林唱和词都可算是真正的史词。这———————————————叶嘉莹:《论清代词史观念的形成》,《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51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在词中展现了禁烟抗英斗争的艰难历史,是亲身斗争经历之实录。二、在词中反映了远迁西部边陲的苦难历程,描绘了绝域风光,使词的创作空间陡然扩大,填补了新疆词史上的空白。用词去展现禁烟抗英斗争的艰难历史,是清代词坛所涉及的最重大的事件,用谢章铤的话来说,就是词的分量最重。谢氏感于世变,曾说:“予尝谓词与诗同体,粤乱以来,作诗者多,而词颇少见。是当以杜之《北征》、《诸将》、《陈陶斜》,白之《秦中吟》之法运入减偷,则诗史之外,蔚为词史,不亦词场之大观欤?惜填词家只知流连景光,剖析宫调,鸿题巨制,不敢措手,一若词之量止宜于靡靡者,是不独自诬自隘,而于派别亦未深讲矣。夫词之源为乐府,乐府正多纪事之篇。词之流为曲子,曲子亦有传奇之作。谁谓长短句之中,不足以抑扬时局哉?于冈《唱晚词》,颇得此意。地则金陵、维扬等处,人则向荣、张嘉祥、邓绍良、袁甲三诸大帅,皆见于篇,虽其词未必入胜,然亦乱离之时能词者应有之言。但所填只此《满江红》十数阕,其余则仍是栽花饮酒闲生计,未尽量也。”所谓词量就是词的时空容量。“地则金陵、维扬等处”,已不是狭小的亭台楼阁的空间容量;人则向荣诸大帅,可见于冈已敢写重大时事。如此从时空两方面着手就能扩大词的容量,这是谢氏倡导的作词要“敢拈大题目出大意义”的观点的具体体现,更有理论色彩。在谢氏词话中,词量说成为品评同时代词人词作的一条最重要的。谢章铤论林则徐唱和词曰:“其词则与嘉、道间诸大老可以并驾齐驱”。这样的评价乃出自于谢氏的有浓厚忧患意识的词史观。对清词卓有研究的严迪昌先生高度评价谢氏的词量说,认为:“应该强调指出,词的空间容量的扩展,以至于出现某种情节描写的内容,使词的生气更充沛,是清词的一个进步。”基于此,邓、林二家类似实录的反映最重大事件的唱和词,应是清代词坛的空前的创举。前此清初有反映国破家亡阵痛的词篇,属民族内部矛盾的反映,但很快多用曲笔,故在词量方面不及邓、林唱和词。至于贬谪新疆后的唱和词使词空间地理容量的陡然扩大尚在其次。邓林唱和词对“未尽量”之词,是很好的鞭策。谢氏指出:“词之兴也,大抵由于尊前惜别,花底谈心,情事率多,亵近数传,而后俯仰激昂,时有寄托,然而其量未尽也。故赵宋一代作者,苏、辛之派不及姜、史,姜、史之派不及晏、秦,此故正变之推未穷,而亦以填词为小道。若其量之,只宜如此者。”惯性作词不但使词的容量狭小,还导致对词家的取舍不当。作词纪事断断可行,非只抒情一途。多纪事,多写时事,多写重大时事,就可以做到“夫词固有词之量矣”。而现实的情况,一方面是浙派末流“耳食之徒或袭其指国初诸老)貌而不究其心,音节虽具神理全非,题目概无关系,语言绝少性情,未极终篇,废然思返,岂按吕律之作为是味同嚼蜡而后可乎?”另一方面是常州词派的附和者抱着“词内言外”的宗旨“无事不敷以古训,填词者遂窃取《说文》,以高其声价。”他们用———————————————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三,光绪甲申1884)南昌刻本。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八。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二。严迪昌:《清词史》第39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谢章铤:《赌棋山庄文集》卷五《与黄子寿论词书》,光绪十年1884)南昌刻本。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五。论邓廷桢、林则徐唱和词及其词史意义522010·4比兴寄托之法作词,尽量隐含抒情主体,显然已不是苦难时代的需要。邓、林二公为什么能够超越同时代的词家,做到词量最充沛呢?真性情、真怀抱、真眼光、真学问,是邓、林二公诗词创作取得卓异成就的先决条件,再加上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历史责任的重压,遂能唱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即如林则徐来说,从14岁到20岁中举前,主要在鳌峰书院求学,在山长郑光策的指导下,研读了《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等名著,吸收了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以后在京为官时参加过京中士大夫诗酒唱和的宣南诗社活动,对他今后的诗词创作有很大帮助。任地方官时,善于向清正廉洁干练有为的官吏学习,如福建巡抚张师诚、江浙总督陶澍等都给林则徐以切实的指导和帮助。这一切使林则徐渐渐养成真性情、真怀抱、真眼光、真学问,发之于诗词,自别具一番境界。邓廷桢为官清正廉洁,毕生勤于学习。《清史稿》本传称他“绩学好士,幕府多名流,论学不辍,尤精于音韵之学,所著笔记、诗、词并行世。”尤注重词的研习,宋翔凤《双砚斋词钞序》云:“先生持节数省,洁清自守,居处饮食,一如寒素,胸次坦白,耆欲尤鲜。惟于音律,殆由夙授,分刌节度,有顾曲风,而于古人之词,靡不博综,其自制词则雍容和谐,写其一往纤掣之音、逖滥之响,与尘坌而共洗,偕风露而俱清。虽所存无多,而所托甚远。”可谓知言。邓、林唱和词揭开了鸦片战争的幽愤之歌的序幕。其后,周闲的《范湖草堂词》反映他在浙东前线抗击外敌的斗争经历。读其《月华清·军中对月》,很容易想到邓、林唱和的《月华清》词。词曰:“毡幕天晴,牙旗风静,枕江营垒初暮。潮满春濠,帐底轻寒如冱。朗魄映、万里霏烟,皓彩散、一身零露。延伫。悄不闻夜鹊,更无芳树。独对娟娟三五,料燕子琼闺,海棠朱户。网遍帘尘,冷落玲珑光素。认旧时、凉槛圆辉,照此夕、戍楼人语。凄楚。看玉绳转影,银河催曙。”不难看到邓、林《月华清》词的影响。此后,谢章铤及其主盟的聚红词社更是自觉地用词反映八闽大地上的抗英事件,福建女词人薛绍徽也用词反映了福建人民的抗法战役,台湾词人许南英用词反映了台湾被日本割占的经过。可以说邓、林唱和词所开创的用词反映外敌入侵的传统一直在我国东南沿海词家的创作中绵延不绝。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责任编辑:王兆鹏———————————————赵尔巽等:《清史稿》第392页。邓廷桢、林则徐:《邓林唱和集》。转引自严迪昌《清词史》第510页。参刘荣平《聚红榭唱和考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参见林怡点校《薛绍徽集》第92页《满江红》,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参刘荣平、尤玉兵《许南英〈窥园词〉管窥》,《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
本文档为【论邓廷桢_林则徐唱和词及其词史意义_刘荣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