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投资证券行业分析

2008-08-06 21页 pdf 82KB 9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8627

暂无简介

举报
投资证券行业分析 证券投资宏观经济分析 证券投资领域中,宏观经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投资对象要受到宏观经 济形势的深刻影响,而且证券业本身的生存、发展和繁荣也与宏观经济因素息息 相关。 国民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当中,有着门类齐全的不 同部门;各部门中又有干差万别的不同行业;各行业中更有成千上万的不同企业。 这些众多的企业、行业和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它们相互影响,互相制 约。 企业的强弱受行业的影响,行业的盛衰受部门的制约,部门是否兴旺又取决 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
投资证券行业分析
证券投资宏观经济 证券投资领域中,宏观经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投资对象要受到宏观经 济形势的深刻影响,而且证券业本身的生存、发展和繁荣也与宏观经济因素息息 相关。 国民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当中,有着门类齐全的不 同部门;各部门中又有干差万别的不同行业;各行业中更有成千上万的不同企业。 这些众多的企业、行业和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它们相互影响,互相制 约。 企业的强弱受行业的影响,行业的盛衰受部门的制约,部门是否兴旺又取决 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但在不 同的经济气候之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受到不同的影响,生产经营的后果也 会有显著的不同,这就要求企业适时地进行调整。比如当国民经济处在繁荣或衰 退的不同阶段时,影响国民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各种关键因素的变量,如利率和 物价等,也会出现上下波动,企业若不能适时地作出反应,必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 商品经济发展到现在,金融活动早已与生产经营活动密不可分,并且在经济 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金融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券投资活动, 其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不仅要受国民经济基本单位的影响,更要受宏观经 济形势的直接制约。 因此,宏观经济分析无论是对投资者、投资对象,还是对证券业本身乃至整 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证券投资的理论和实践来 看,证券投资分析也总是从宏观经济分析开始的。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 (1)经济指标。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来 进行。 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这类指标可以对将 来的经济状况提供预示性的信息。从实践来看,通过先行指标对国民经济的肩峰 和低谷进行计算和预测,得出结论的时间可以比实际高峰和低谷的出现时间提前 半年。先行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二是同步指标。这些指标 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并不预示将来的变动。同步指标主要包括失 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等。三是滞后指标。这些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的转折点一 般要比实际经济活动晚半年。滞后指标主要有银行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末 还贷款等。此外,还有国内外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经常使用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五个有密切联系的主要 综合指标来反映和分析国民经济的主要面貌,如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状况、国 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部门与行业间的分配情况等。 经济指标有许多个。要进行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要选取那些能从 各方面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的丰本面貌,并能与证券投资活动有机结合的指标。 (2)计量经济模型。所谓计量经济模型,就是示经济现象及其主要因素 之间数量关系的方程式。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大多属于相关或函数关系,建立计 量经济模型并进行运算,就可以探寻经济变量间的平衡关系,分析影响平衡的各 种因素。 计量经济模型主要有经济变量、参数以及随机误差三大要素。经济变量是反 映经济变动情况的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而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则可分为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种。内生变量是指由模型本身加以说明的变量,它们是模 型方程式中的来知数,其数值可由方程式求解获得;外生变量则是指不能由模型 本身加以说明的量,它们是方程式中的已知数,其数值不是由模型本身的方程式 算得,而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产生。计量经济模型的第二大要素是参数。参数是 用以求出其他变量的常数。参数一般反映出事物之间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在分 析某种自变量的变动引起因变量的数值变化时,通常假定其他自变量保持不变, 这种不变的白变量就是所说的参数。计量经济模型的第二个要素是随机误差。这 是指那些很难预知的随机产生的差错,以及经济资料在统计、整理和综合过程中 所出现的差错。可正可负,或大或小,最终正负误差可以抵消,因而通常忽略不 计。 为证券投资而进行宏观经济分析,主要应运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所谓宏观 计量经济模型是指在宏观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较全面的动态特征, 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过 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可用于宏观经济结构分析、政策模拟、决策研究以及发 展预测等功能的计量经济模型。 在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时,除了要充分发挥模型的独特优 势,挖掘其潜力为我所用之外,还要注意模型的潜在变量被忽略、变量的滞后长 度难确定以及引入非经济方面的变量过多等问题,以充分发挥这一分析方法的优 越性。 (3)概率预测。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称为该事件发生的概率,概率论 则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的学科。目前,越来越多的概率论方法被运用 于经济、金融和管理科学,概率论成为它们的有力工具。 概率论方法也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比如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 预测时,就要给出以一定的概率处于一个区间的随机量。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引入概率论的方法进行预测,西方国家早在 20 世纪初期 即已开始,但到二战后才开始蓬勃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政府调节经济、制定改革 措施的迫切需要。各种宏观经济预测实践都是政府制定财政、货币、对外经济政 策的重要依据。例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就要根据概率预测制定货币供应量目 标。 概率预测的重要性是由客观经济环境和该方法自身的功能决定的。要了解经 济活动的规律性,必须掌握它的过去,进而预计其末来。比如要进行证券投资, 就要先熟知整个经济及其组成部门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虽说国民经济的领域广 阔、关系错综复杂,但从时间序列上看,却有必然的前后继承关系。只要掌握了 经济现象的过去变动情况,就可以依此为依据,加入可能出现的新因素适当调整, 就可以预计事物的将来。过去的经济活动都反映在大量的统计数字和资料上,根 据这些数据,运用概率预测方法,就可以推算出以后若干时期各种相关的经济变 量状况。 概率预测方法运用得比较多也比较成功的是对宏观经济的短期预测。宏观经 济短期预测是指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利息率、 个人收入、个人消费、企业投资、企业利润及对外贸易差额等指标的下一时期水 平或变动率的预测,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前三项指标的预测。西方各国实践这一预 测的公司机构很多,他们使用自己制定的预测技术或构造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预 测并定期公布预测数值,预测时限通常为一年或一年半,概率预测实质上是根据 过去和现在推想未来。广泛搜集经济领域的历史和现时的资料是开展经济预测的 基本条件,善于处理和运用资料又是概率预测取得效果的必要手段。 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界普遍开展了经济预测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巨大成 果。要使经济预测具有科学性,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靠、及时的资料;精 密、捷便的计算技术;还需要根据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相关变量 1.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在一国领土范围内所产生的产 品和劳务的价值。统计时,要将国内生产而输出国外的包括进去,在国外产生而 在本国消耗的则不计算在内。区分国内产生和国外产生一般以“常任居民”为标 准,只有常任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所得到的收入才计算在本国 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常任居民是指:(1)居住在本国的公民;(2)暂居外国的本国 公民;(3)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因此,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以市场 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也就是在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国外要素 收入净额”后的社会最终产值(或增加值)以及劳务价值的总和。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广泛 的用途。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政府着意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率也 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 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总水 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就比较困难;对经济尚处于较低水 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发展潜力大,其经济发展速度可能达到高速甚至超高 速增长。这时就要警惕由此可能带来的诸如总需求膨胀、物价指数上升等问题, 以避免造成宏观经济的过热态势。因此,应该追求适度经济增长这一目标。 2.失业率。 高就业率(或低失业率)是经济社会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失业率上升与下 降是以 GNP 相对于潜在 GNP 的变动为背景的,而其本身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 主要问题。当失业率很高时,资源被浪费,人们收入减少,在这种时期经济的痛 苦还会蔓延到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家庭生活,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通贷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用某种价格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常 被视为经济的头号大敌,政治家和银行家天天对通货膨胀的危险性作出判断。各 国政府都曾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过猛烈的行动。那么通货膨胀究竟对社会经济会 产生哪些影响呢?总的来说:(1)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2)不同商品相对价格和产 量的纽曲,有时甚至是整体产量和就业的扭曲。但是这种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因 为,通货膨胀从方式上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有被预期和末被预期之分,从程度 上则有温和式、严重的和恶性的二种。温和式通货膨胀(年率低于 10%)对经济的 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严重的通货膨胀则指两位数的广阔空间;恶性通货膨胀指 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无论通货膨胀的实际或者觉察到的代价究竞如何,各个国家在今天都不会长 期容忍高的通货膨胀率。或迟或早,它们要采取厦步骤减轻通货膨胀,但为抑制 通货膨胀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反作用通常是高失业率和 GNP 的低增 长,因此而损失的产量和就业数量本身作为通货膨胀的代价是很大的。 4.利率 利率或称利息率,是指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利 率直接反映的是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使用资金的代价,也是债权人 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 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对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利率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持续繁荣增长时期,资 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当经济萧条市场疲软时,利率也会随着资金需求的减少 而下降。除了跟整体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之外,利率还受到物价上涨幅度的牵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加强,利率特别是基准利率 已经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5.汇率。 汇率是外汇市场上—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实质上可以把汇率 看作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一方面,一国的汇率会因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 经济增长率等因素的变化而波动;另一方面,汇率及其适当波动又会对一国的经 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分工异常发达、各国间经济联系十分密 切的情况下,汇率的变动对一国的国内经济、对外经济以及国际问的经济联系都 产生着重大影响。 为了不使汇率的过分波动危及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协调,各国 政府和中央银行都通过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或收购外汇的方式干预外汇市场,以影 响外汇供求,进而影响汇率。此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也会直接影 响到一国对外贸易结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实际利率水平等因素,从而对汇率水 平产生影响。本世纪 70 年代以来,除了各国金融当局经常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使政府干预越来越多地成为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之外”还出现了几个国家的 中央银行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情况。 6.财政收支。 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保证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 性资金收入;财政支出则是为满足政府执行职能需要而使用的财政资金。 核算财政收支总额是为了进行财政收支状况的对比。收大于支是盈余,收不 抵支则出现财政赤字。如果财政赤字过大,弥补手段不足以平衡收支;或者即使 总量上能勉强平衡,却又形成结构上的失衡,就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和社会 总供求的失衡。 7.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一目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 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的“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一年以 上的自然人和法人。 国际收支中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主要反映我国的贸易和劳务 往来状况;资本项目则集中反映我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反映着我国利用外 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全面了解掌握国际收支状况,有利于从宏观上对国家 的开放规模和开放速度进行规划、预测和控制。 8.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固定资产再生产 中投入资金的数量。 投资规模是否适度,是影响经济稳定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投资规模过 小,不利于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投资规模安排过大,超出了 一定时期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可能,又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经济建设便 无法顺利进行,经济发展便大起大落。 在经济增长上升时期,尤其要注意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投资规模的 膨胀。改革开放以来,我同有着这方面的多次教训。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盲目建设、 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各地方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又导致了社会总需求的膨胀、物 资供应的严重紧张和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影响到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又不得不 回过头来压缩投资规模,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适度安排固定资产投资规 模才是宏观经济得以合理、高效运行的必要前提。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投资 (1)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GDP 变动是一国经济成就 的根本反映,GDP 的持续上升表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制约经济的各种矛盾趋 于或达到协调,人们有理由对未来经济产生好的预期;相反,如果 GDP 处于不 稳定的非均衡增长状态,暂时的高产出水平并不表明一个好的经济形势,不均衡 的发展可能激发各种矛盾,从而孕育一个深的经济衰退。证券市场作为经济的“晴 雨表”如何对 GDP 的变动作出反应呢?我们必须将 GDP 与经济形势结合起来进 行考察,不能简单地以为 GDP 增长,证券市场就将伴之以上升的走势,实际上 有时恰恰相反。关键是看 GDP 的变动是否将导致各种经济因素(或经济条件)的 恶化,下面对几种基本情况进行阐述。 1)持续、稳定、高速的 GDP 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协 调增长,经济结构逐步合理趋于平衡,经济增长来源于需求刺激并使得闲置的或 利用率不高的资源得以更充分的利用,从而表明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这时证券 市场将基于下述原因而呈现上升走势。 ——伴随总体经济成长,上市公司利润持续上升,股息和红利不断增长,企 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产销两旺,投资风险也越来越小,从而公司的股票和债券 得到全面升值,促使价格上扬。 ——人们对经济形势形成了良好的预期,投资积极性得以提高,从而增加了 对证券的需求,促使证券价格上涨。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持续增长,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都不断得到 提高,收入增加也格增加证券投资的需求,从而证券价格上涨。 2)高通胀下 GDP 增长。当经济处于严重失衡下的高速增长时,总需求大大 超过总供给,这将表现为高的通货膨胀率,这是经济形势恶化的征兆,如不采取 调控措施,必将导致未来的“滞胀”(通货膨胀与增长停滞并存)。这时经济中的 矛盾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企业经营将面临困境,居民实际收入也将降低,因而失 衡的经济增长必将导致证券市场下跌。 3)宏观调控下的 GDP 减速增长。当 GDP 呈失衡的高速增长时,政府可能采 用宏观调控措施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样必然减缓 GDP 的增长速度。如果 调控目标得顺利实现,而 GDP 仍以适当的速度增长,而未导致 GDP 的负增长 或低增长,说明宏观调控措施十分有效,经济矛盾逐步得以缓解,为进一步增长 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时证券市场亦将反映这种好的形势而呈平稳渐升的态势。 4)转折性的 GDP 变动。如果 GDP 一定时期以来呈负增长,当负增长速度逐 渐减缓并呈现向正增长转变的趋势时,表明恶化的经济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证券 市场走势也将由下跌转为上升。 5)当 GDP 由低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时,表明低速增长中,经济结构得到调 整,经济的瓶颈制约得以改善,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来临,证券市场亦将伴 之以快速上涨之势。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只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每一点都可沿着相反的方向导 出相反的后果。最后我们还必须强调指出,证券市场—般提前对 GDP 的变动作 出反应,也就是说它是反应预期的 GDP 变动,而 GDP 时实际变动被公布时, 证券市场只反映实际变动与预期变动的差别,因而在证券投资中进行 GDP 变动 分析时必须着眼于未来,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2)经济周期与股价波动的关系。股票市场素有“经济晴雨表”之称。经济情 况从来不是静止不劝的,某个时期产出、价格、利率、就业不断上升直至某个高 峰——繁荣。之后可能是经济的衰退,产出、产品销售、利率、就业开始下降, 直至某个低谷——萧条,此阶段的明显特征是需求严重不足,生产相对严重过剩, 销售量下降,价格低落,企业盈利水平极低,生产萎缩,出现大量破产倒闭,失 业率增大。接下来则是经济重新复苏,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而股票市场综合 了人们对于经济形势的预期,这种预期较全面地反映了有关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 出的有关信息,特别是经济中的人的切身感受。这种预期又必然反映到投资者的 投资行为中,从而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既然股价反映的是对经济形势的预期, 因而其表现必定领先于经济的实际表现(除非预期出现偏差,经济形势本身才对 股价产生纠错反应)。当经济持续衰退至尾声——萧条时期,百业不振,投资者 已远离股票市场,每日成交寥寥无几,此时,那些有眼光,而且在不停搜集和分 析有关经济形势并作出合理判断的投资者已在默默吸纳股票,股价已缓缓上升, 当各种媒介开始传播萧条已去,经济日渐复苏时,股价实际上已经升至一定水平。 随着人们普遍认同以及投资者自身的境遇亦在不断改善,股市日渐活跃,需求不 断扩大,股价不停地攀升,更有大户和做手借经济形势之大“利好”进行哄抬, 普通投资者在利欲和乐观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极力“捧场”,股价累创新高,而那 些有识之士在综合分析经济形势的基础上,认为经济将不会再创热潮时,悄然抛 出股票。股价虽然还在上涨,但供需力量逐渐发生转变,当经济形势逐渐被更多 的投资者认识,供求趋于平衡直至供大于求时,股价便开始下跌,当经济形势发 展按照人们的预期走向衰退时,与上述相反的情况便会发生。 上面实际上描绘了股价波动与经济周期相互关联的一个总体轮廊,这个轮廊 告诉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经济总是处在周期性运动中。股价伴随经济相应地波动,但股价的波动 超前于经济运动,股市的低迷和高涨不永恒的。 2)收集有关宏观经济资料和政策信息,随时注意动向。正确把握当前经济 发展处于经济周期的何种阶段,对未来作出正确判断,切忌盲目从众,否则极有 可能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3)把握经济周期,认清经济形势。不要被股价的“小涨”、“小跌”驱使而 追逐小利或回避小失(这一点对中长期投资者尤为重要)。或许配合技术分析的 趋势线进行研制会大有裨益。 对于经济周期的认识,须提请注意的是周期的任何阶段往往也是波浪式的完 成的,或者说大周期中有小周期,参照何种周期,投资者就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 标作出适当的选择。 不同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对具体某种股票的行情分析, 应深入细致地探究该波周期的起因,政府控制经济周期采取的政策措施,结合行 业特征及发行公司的“公司分析”综合地进行。一般来说经济的景气与不景气以 示同行业的相对影响程度在同一波周期中是对称的,因而下面的现象是常见的。 4)景气来临之时首当其冲上涨的股票往往在衰退之时首当其冲下跌。典型 的情况是,能源、设备等股票在上涨初期将有优异表现,但其抗跌能力差;反之, 公用事业股,消费弹性较小的日常消费品部门的股票则在下跌末期发挥较强的抗 跌能力。 (3)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一直是困扰各国政府的 两上主要经济问题,我们已有初步的认识。通货膨胀存在的原因,以及它对经济 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此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阐述。而政府对通货 膨胀进行控制的宏观政策往往只能以一定的代价(比如增加失业率)来实现。 1)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通货膨胀对股价特别是个股的影响,也无永 恒的定势,它完全可能同时产生相反方向的影响,对这些影响作具体分析和比较 必须从该时期通胀的原因,通胀的程度,配合当时的经济结构和形势,政府可能 采取的干预措施等的分析入手,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这里,我们只能就一般性 的原则作以下几点说明。 ——温和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较小。 ——如果通货膨胀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围内增长,命经济处于景气(扩张)阶段, 产量和就业都持续增长,那么股价也将持续上升。 ——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很危险的,一旦其站稳脚跟,经济将被严重钮曲,货 币每年以 50%的速度以至更快地贬值,这时人们将会囤积商品,购买房屋以期 对资金保值。这可能从两个方面影响股价:其一,资金流出金融市场,引起股价 下跌;其二,经济扭曲和失去效率,企业一方面筹集不到必需的生产资金,同时, 原材料、劳务价格等成本飞涨,使企业经营严重受挫,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倒闭。 ——政府往往不会长期容忍通货膨胀存在,因而必然会动用某些宏观经济工 具来抑制通胀,这些政策必然对经济运行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将改变资金流向和 企业的经营利润,从而影响股价,政策对股价的具体影响在后面阐述。 ——通货膨胀时期,并不是所有价格和工资都按同一比率变动,也就是相对 价格发生变化。这种相对价格变化引致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产量和就业的扭曲, 因而某些公司可能从中获利,而另一些公司可能蒙受损失。与之相应的是获利公 司的股票上涨;相反,受损失的公司股票下跌。 ——通货膨胀不仅产生经济影响,还可能产生社会影响,并影响公众的心理 和预期,从而对股价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使得各种商品价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企业未来经营 状况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市场对股息的预期,并增大获得预期股息的 风险,从而导致股价下跌。 ——通货膨胀对企业(公司)的微观影响可以从“税收效应”、“债负效应”、“存 货效应”、“波纹效应”对公司作具体的分析。但长期的通货膨胀增长,必然恶化 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股价必受大环境驱使下跌,短期效应的表现便不复存在。 比如,石油危机导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工业原料、生产物资价格普遍上扬, 最初拥有这些原料的厂商极度兴奋,因为库存的原料原以低价购进,产品价格忽 然上扬,意外地提高了他们的利润。待一季盈余增加公布后,自会促使买气增加, 股价上扬。待一段急速行情之后,通货膨胀现象未减轻,反而加重,低价原料库 存终究有限,等到事实证明此次通胀并不是景气复苏时,有识之士先行卖出股票, 又因为股价本已偏高,买气弱,而卖压逐渐加重,当通胀继续恶化,直接影响产 品成本和销量时,股价已下跌一段距离。 总之,万事皆有度,过之则无益。适度的通货膨胀下,人们为避免损失,将 资金投向股市。而通胀初期,物价上涨,生产受到刺激,企业利润增加,股价因 此看涨。但持续增长的通货膨胀下,企业成本增加,而高价格下需求下降,企业 经营恶化。特别是,政府此时不得已采取严厉的紧缩政策,则尤如雪上加霜,企 业资金周转失灵,一些企业甚至倒闭;股市在恐慌中狂跌。 2)通货膨胀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提高了对债券的必要收益率,从而引起债券价格下跌。 ——适度通货膨胀下,人们企图通过投资于债券实现资金保值从而使债券需 求增加,价格上涨。 ——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还木付息风险, 从而债券价格下跌。 ——过度通货膨胀,将使企业经营困难其至倒闭;同时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到 实物资产和交易上寻求保值,债券需求减少,债券价格下降。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财政政策的基本涵义。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 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 财政政策分为长期、中期、短期财政政策。各种财政政策都是为相应时期的 宏观经济控制总目标和总政策服务的。财政政策的短期目标是促进经济稳定增 长,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通常出现经济过热,投资和消费过度膨胀而造成社会 总供求不平衡是经济不能保持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财政政策主要通过预算收支 平衡或财政赤字、财政补贴和国债政策手段影响社会总需求数量,促进社会总需 求和社会总供给趋向平衡。中长期目标,首先是资源的合理配置,总体上说,是 通过对供给方面的调控来制约经济结构的形成,为社会总供求的均衡提供条件, 比如,政府支出方向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制约,财政贴息手段引导社会 投资方向,以配合产业政策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造均衡条件;其次,中长期政 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收入的公平分配,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通常的做 法是运用财政中的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来调节各地区和各阶层的收入差距,达到 兼顾平等与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目的。 (2)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功能。财政政策手段上面已经涉及,它主要包括国家预 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等。这些手段可以单 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协调使用。 1)国家预算。它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 家预算能够全面反映国家财力规模和平衡状态,并且是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综合运 用结果的反映,因而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 国家预算收支的规模和收支平衡状态可以对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发生影响, 在一定时期当其他社会需求总量不变时,财政赤字具有扩张社会总需求的功能; 财政采用结余政策和压缩财政支出具有缩小社会总需求的功能。 国家预算的支出方向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财政投资主要运用于 能源、交通及重要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议,财政投资的多少和投资方向直 接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因而具有造就未来经济结构框架的功能,也 有矫正当期结构失衡状态的功能。 2)税收。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由于税收具 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使得它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又是调 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税收调节经济的首要功能是调节收入的分配。首先,税制的设置可以调节和 制约企业问的税负水平。“区别对待”的税制可以达到蚊励一部分企业的发展, 限制另一部分企业的发展的目的;“公平税负”税制的设置则可使各类税负水平 大致相当。当前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通过税制改革,设置 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中性税率的增值税就是发挥“公平税负”的政策效应, 促进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其次,通过设置个人所得税可以调节个人收入的差距。 税收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结构。财政税收可以根据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 不同对象设置税种或同一税种中实行差别税率,以控制需求数量和调节供求结 构。 税收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对出口产品的退税政策可用 来鼓励出口,进口关税的设置用来调节进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 3)国债。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 实现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国债可以调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格局,将部分企业和居民收入以信用 方式集中在政府手中,以扩大政府收支的规模。 国债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将部分用于消费的资金转化 为投资基金,用于农业、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部门和瓶颈产 业的发展,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国债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主要通过扩大或减少国债发行,降低 或提高国债利率和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 4)财政补贴。它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 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我国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 财政贴息、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和外贸补贴。 5)财政管理体制。它是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事业单 位之间资金管理权限和财力划分的一种根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各地区、各 部门之间的财力分配。 6)转移支付制度。它是中央财政将集中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按一定的拨 付给地方财政的一项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纵 向不平衡,以及调整地区间的财政横向不平衡。 (3)财政政策的运作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从整个国家财政对宏观经济的影 响和作用来看,分为“自动稳定器”和“相机金章”两个方面。在我国,财政政 策主要是发挥“相机抉择”的作用。 1)财政政策的种类与经济效应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分为:松的 财政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总的来说,紧的财政政策将使得过热 的经济受到控制,证券市场也将走弱,而松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证券市场 走强。 松的财政政策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 ——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其政策的经济效用是:增加微 观经济主体的收入,以刺激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从而扩大社会供给。其对证券 市场的影响为:增加人们的收入,并同时增加了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支出。前 者直接引起证券市场价格上涨;后者则使得社会总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反过来 刺激投资需求,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利润增加。同时,企业税后利润增加, 也将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利润总额,从而促进股票价格 上涨。再者因市场需求活跃,企业经营环境改善,盈利能力增强,进而降低了还 本付息风险,债券价格也将上扬。 ——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政策效应是: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刺 激投资,扩大就业。政府通过政府购买和公共支出增加商品和劳务需求,激励企 业增加投入,提高产出水平,于是企业利润增加,经营风险降低,特使得胜价和 债券价格上升;同时居民在经济复苏中增加了收入,持有货币增加,景气的趋势 更增加了投资信心,买气增强,股市和债市趋于活跃,价格自然上扬。 特别是与政府购买和支出相关的企业将最先最直接从财政政策中获益,因而 有关企业的股价和债券价格将率先上涨。 ——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其政策效应是扩大货币流通量, 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生产。这首先将直接对债市特别是国债产生影响。 由于债券供给规模缩小,价格上扬,继而由货币供给效应和证券联动效应,整个 证券市场价格均会上扬。 ——增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往往使财政支出扩大。其政策效应是,扩大社 会总需求和刺激供给增加。 紧的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与上述分析相反,不再一一 叙述。 2)实现短期财政政策目标的运作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为了实现短期财政 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的运作主要是发挥“相机抉择”作用,即政府根据宏观经济 运行状况来选择相应的财政政策,调节和控制社会总供求的均衡。这些运作大致 有以下几种情况: ——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单纯使用松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支出,增加赤 字,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也可以采取扩大税收减免、增加财政补贴等政策,刺激 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证券价格上涨。 ——当社会总供给不足时,单纯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赤字、增加 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的数量,以及减少财政补贴等政策,压缩社会总需求,证券 价格下跌。 ——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可以搭配运用“松”、“紧”政策,一 方面通过增加赤字、扩大支出等政策刺激总需求增长;另一方面采取扩大税收、 调高税率等措施抑制微观经济主体的供给。如果支出总量效应大于税收效应,那 么,对证券价格的上扬会起到一种推动的作用。 ——当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可以搭配使用“松”、“紧”政策,一 方面通过压缩支出、减少赤字等政策缩小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采取扩大税收减 免、减少税收等措施刺激微观经济主体增加供给。支出的压缩效应大于税收的紧 缩效应,证券价格下跌。 3)实现中长期财政目标的运作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为了达到中长期财政 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的运作主要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改革,调整税制。其做法 是: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在预算支出中,优先安排国 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的投资。 ——运用财政贴息、财政信用支出以及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投资或者担 保,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的发展。 棗通过合理确定国债规模,吸纳部分社 会资金,列入中央预算,转作政府的集中性投资,用于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 ——调整和改革整个税制体系,或者调整部分主要税制,以实现对收入分配 的调节。特定的税制体系或主要税制,其客观作用可以有利于刺激效率,或有利 于收入的平等。—般来说,实行边际税率较高的超额累进税制有利于收入的平等, 而边际税率较低的超额累进税制有利于刺激效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 发展战略要求,调整和改革税制体系,以利于进行宏观调控,达到既定的目标。 国家产业政策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优先发展的产业将得到 一系列政策优惠和扶植,因而将获得较高的利润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势必 受到投资者的普遍青睐,股价自然会上扬。债券价格也会因为这些产业具有较低 的经营风险,从而具有较低的还本付息风险而上涨。即便在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 下,这些产业也会受到特殊照顾,因而产业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 的。 “九五”计划明确提出,我国产业政策是重点支持机械、电子、石化、汽车 等支柱产业,加大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这些产业将 直接受惠于产业政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十分复杂的,正确地运用财政 政策来为证券投资决策服务,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有关的统计资料信息,认清经济形势。 ——从各种媒介中了解非常时期,经济界人士的看法,政府官员日常活动、 讲话,分析其经济观点、主张、性格,从而预见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措施和采取 措施的时机。 ——分析过去类似形势下的政府行为及其经济影响,以作前车之鉴。 ——关注政府人士的变动,它常常反映政府的政策倾向。 ——关注年度财政预算,从而把握财政收支总量的变化趋势,更重要的是对 财政收支结构及其重点作出分析,以便了解政府的财政投资重点和倾斜政策,受 倾斜的产业必有好的业绩,股价自然上涨。 ——在非常时期对经济形势分析,预见财政政策的调整,结合行业分析作出 投资选择,与政府订货密切相关的企业对财政政策极为敏感。 ——在预见和分析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相应政策对经济形势的综 合影响(比如通货膨胀、利率等),结合上市公司的内部分析,分析个股的变化趋 势。 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货币政策。所谓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 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2)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是总体上和全方位的,货币政策 的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在现代经济社会 中,社会总需求总是表现为货币的总需求,没有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加,社会总需 求的增长不可能实现。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 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 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社 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 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反之则反。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无论通 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 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 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 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 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有利于储蓄。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 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 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并 通过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货币政策的目标与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各个国家都是根据不 同时期的具体经济环境和市场状况确定的,并适时进行调整。在现代社会,货币 政策的目标总体上包括:稳定币值(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的目标之间关系十分复杂,有的比较协调,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 的存在矛盾,如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有的更加复杂,如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 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等,这就要求货币政策应在四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并根据当 时经济环境有所侧重,解决主要矛盾。1995 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货 币政策目标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由于货币政策目标本身不能操作、计量和控制,因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需 要选定可操作、可计量、可监控的金融变量,即中介指标。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 的国家一般选择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金融变量作为中介 指标(有的还包括汇率)。其中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对中央银行来说调控力和方便程 度相对较弱,但作用过程离政策最终目标较近,而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中央 银行对它们的调控能力和方便程度较强,但其作用过程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较 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人民银行的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为: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 (4)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 介指标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要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 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西方经常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 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量便会相应减少,所以 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 我国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权后,决定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 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而且其他政策工具也:都是以此为基础,提高法定准 备金率,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另一方面法定准备金率对 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影响巨大,因为它对应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 数的作用,对货币供给总量产生更大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政策工具效果过 分猛烈,它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一般对此工具的 使用都持谨慎态度。 2)再贴现政策。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末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 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 件。再贴现率主要着眼于短期。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 能够影响银行借入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节货币供给 总量。在传导机制上,商业银行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中央银行的贷款,便 会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其结果就会使得信用量收缩,市场货币 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反。中央银行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可以起 抑制或扶持作用,并改变资金流向。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 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 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性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元化,因 而出现了一些供选择使用的新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1)直接信用控制。它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 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信用配额、信用条 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2)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5)我国目前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从 1984 年开始执行中央银 行职能后,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食参计划与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其中最主 要的是贷款计划。贷款计划主要包括两大项内容:全国贷款总规模(俗称规模管 理或规模控制)及对专业银行的贷款额度。贷款计划这一工具对中央银行来说是 非常方便和有效的,但对专业银行来说缺少灵活性。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增强人民 银行资金实力,巩固中央银行地位,调节专业银行信贷规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 用,但由于对专业银行年度贷款规模很大,实际上,这一工具的作用并不明显。 利率手段是人民银行使用的另一重要政策工具,人民银行不仅规定了对专业银行 的存贷往来利率,也规定了专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利率,还规定了金融 市场的资金往本利率。这一手段与贷款计划结合起来,使人民银行的调控效果比 较明显。所有这些手段都带有行政色彩,对金融运作和资金效率有不利的一面。 根据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今后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将 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贷款、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 行外汇操作、贷款限额、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等。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 灵活地有选择地运用上述政策工具,调控货币量。 (6)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与运作。凯恩斯学派的分析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机 理是:中央银行政策操作改变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利率,利率的 变化影响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化使投资以乘数增减,投资的变动 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利率。这种分析将着眼点放在货 币市场而没有分析商品市场,被称作“局部均衡”分析。货币学派则与之不同, 他们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量在开始时可能使利率降低,但不久会因货币收入增加 和物价上涨而使利率上升,实质利率水平可能不变,因此,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是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直接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这种分析考虑了商品市场而 被称为“一般均衡”分析。不管哪种分析,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金融市场 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金融体制比较集中,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所 以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操作对专业银行、商业银行等机构的约束力很强,有时还 可以直接影响其他经济行为主体,因此人民银行的政策传导比较迅速,力度较大。 此外任何政策从制定到取得效果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即存在时滞。时滞包 括:从认识到制定再到实施的内部时滞,以及从全策实施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 的外部时滞。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长,而外部 时滞较短。 货币政策的运作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 调控货币量和信用规模,使之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以此影响经济运行的 运作。根据运作方向可以将货币政策的运作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1)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 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秩序混乱,这种状况被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 总供给,这时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2)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如果市场产 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 供给,中央银行则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增加总需求。 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政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扩 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但这只是一个方向的问题,政府还必须 根据现实情况对松紧程度作科学合理的把握,还必须根据政策工具本身的利弊及 实施条件和效果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减少货币供应量的重点是减少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 再贷款数量,即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在必要时,规定或调整金融机构的放款规 模是可行的措施之一;同时,利率的调整在我国目前也是可操作的工具之一,存 款利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储蓄,减少即期消费,贷款利率的提高可以抑制过旺的投 资需求。 (7)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松的货币政策将使得证券市 场价格上扬;紧的货币政策将使得证券市场价格下跌。 1)为企业生产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利润上升,从而股价上升。 2)社会总需求增大,刺激生产发展;同时居民收入得到提高,因而对证券投 资的需求增加,证券价格上场。 3)银行利率随货币供应量增加而下降,部分资金从银行转移出来流向证券市 场,也将扩大证券市场的需求;同时利率下降还提高了证券价值的评估,二者均 使价格上升。 4)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加将引发通货膨胀,适度的通货膨胀或在通胀初期, 市场表现出繁荣,企业利润上升,加上受保值意识驱使,资金转向证券市场,使 证券价值和对证券的需求均增加,从而股价上升。但是当通货膨胀上升到一定程 度,可能恶化经济环境,将对证券市场起反面作用,而且政府采取措施,实施紧 缩政策(包括紧缩财政和紧缩货币)将为时不远,当市场对此作出预期时,证券价 格将会下跌。 具体的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还会有其特殊的影响。 1)利率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利率政策在各国存在差异,有的采用浮动利 率制,此时利率是作为一个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直接对货币供应量作出反应; 有的实行固定利率制,利率作为一个货币政策工具受政府(央行)直接控制。无论 如何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 ——利率上升,公司借款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股票价格自然下跌。特别 是那些负债率比较高,而且主要靠银行贷款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这种影响将极 为显著,相应股票的价格将跌得更惨。 ——利率上升,将使得负债经营的企业经营困难,经营风险增大,从而公司 债券和股票价格都将下跌。 ——利率上升,债券和股票投资机会成本增大,从而价值评估降低,导致价 格下跌。 ——利率上升,吸引部分资金从债市特别是股市转向储蓄,导致证券需求下 降,证券价格下跌。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投资大众风险投资意识不强,而保险 的观念和传统使得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实行保值贴补储蓄政策,更迎合了我国居民的传统观念,大量资金将流 向储蓄,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备受冷落。 ——利率降低,将对证券市场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我国 已取消了保值贴补,这样将使得储蓄不再具有绝对的保值功能,而且具有了风险, 这样可能使得部分资金流向证券市场。在当前,我国基金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 资金更主要地会流向国债市场。在西方国家基金业比较发达,许多基金通过分散 投资极大地降低了风险,而且能够获得相对高的收益,个人投资者大多借助了基 金来实现保值。因而我国利率市场化应与基金市场的发展协调进行,这是整个金 融市场完善与发展的要求。 2)在
/
本文档为【投资证券行业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