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陶渊明的苦乐田园

2017-08-06 4页 doc 48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4572

暂无简介

举报
陶渊明的苦乐田园陶渊明的苦乐田园摘要:沉湎于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心灵世界是不平静的。他有着强烈而深沉的思想苦闷,这使得其诗歌呈现出慷慨激烈的一面;但田园生活的种种乐趣又能消解他的种种苦闷,使得其诗歌呈现出平和闲适的一面。关键词:陶渊明;田园生活;苦闷;乐趣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历来有“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的开山祖”“歌咏自然的诗豪”之称。这些评价不为无据,但也不免偏颇。因为诗人不仅有“浑身静穆”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另一面...
陶渊明的苦乐田园
陶渊明的苦乐田园摘要:沉湎于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心灵世界是不平静的。他有着强烈而深沉的苦闷,这使得其诗歌呈现出慷慨激烈的一面;但田园生活的种种乐趣又能消解他的种种苦闷,使得其诗歌呈现出平和闲适的一面。关键词:陶渊明;田园生活;苦闷;乐趣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历来有“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的开山祖”“歌咏自然的诗豪”之称。这些评价不为无据,但也不免偏颇。因为诗人不仅有“浑身静穆”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另一面。这两者本不相容,陶渊明是怎样将他们融为一体的呢?这就要归功于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在田园生活中消解思想苦闷。一人们大多只看到了陶渊明平和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他内心深处的苦闷。翻检他的诗文,不难发现,他对人生的感喟,不仅随处可见,而且沉痛至极。第一,志业无成之悲。陶渊明出身于没落仕宦之家,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钦敬功勋卓著的曾祖父陶侃。因此取得功名,踵武祖上,至少不辱没家门的思想,也在不停地激励着他。陶渊明少有壮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其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这些诗句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雄心勃勃、昂扬奋进的少年陶渊明的形象。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其志向的具体,但他想在社会上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表露无遗。因此梁启超先生认为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陶渊明之文艺及品格》)。只是当时的乱世并没有给他机会,先是恒玄之乱,后是刘裕篡晋,加上当时“大伪斯兴”的世道人心,陶渊明的理想逐渐破灭。巨大的心理落差造就巨大的心灵苦闷。“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诗人竟然悲伤得整夜不能入眠,这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啊。《闲情赋》中诗人所热烈追求的绝色佳人,也是诗人理想的化身。那追求未果的人生悲剧,震撼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灵。可以说,这种志业无成的痛苦,伴随了陶渊明的一生,是他诗歌中激愤不平之声的心理根源。第二,时光逍逝之痛。对于有着高远志向的人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志业无成而时光已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屈原如此,《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如此,陶渊明亦如此。而且这种悲哀在陶渊明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集中。“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感士不遇赋·序》)“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序》)“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逼。”(《杂诗》其七)“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杂诗》其十)“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饮酒》其十五)人生本已短暂,而时光又极易流逝,仁人志士怎能不扼腕叹息!“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杂诗》其三)日月星辰周而复始,人的青春却一去不返。回首往昔,不禁悲从中来。《杂诗》其五云:“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随着岁月流逝,诗人年轻时的猛志也稍稍发生了变化。即使遇到喜事他也不会开心,反而忧心忡忡。身体渐衰,感觉一天不如一天。时光如大壑之舟,片刻也不停留。诗人不禁担忧自己还能活多久,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之舟止泊于何处。再想到古人珍惜寸阴的道理,更让诗人惊恐忧虑。可见,忧生之嗟已经植根于诗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他经常吟咏的主题。第三,生活艰难之苦。对于陶渊明来说,选择了归隐,也就是选择了穷困。在诗中,他不止一次地描绘自己的穷困之状。“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顾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人并不善于耕种,加上旱涝虫害,一年收不了多少粮食。于昌夏日挨饿,冬日受冻;晚上想着天明,天明盼着天黑,靠时间的迁移来打发饥寒。《杂诗》其八云:“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做官食禄本不是诗人的愿望,他亲自耕种,不曾废止,却常常挨饿受冻。他也不想吃得有多好,穿得有多好,可连最基本的生活愿望还达不到,怎能不让人悲伤!而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诗人是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浇忧。《咏贫士》其二云:“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余粒,窥灶不见烟。”他不仅无衣御寒,而且无酒可饮,无饭可食了。“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饮酒》其十六)家中房屋坏了,他也无力维修。更有甚者,他有时还会沦落到向人乞讨的地步。《乞食》诗云:“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一顿饭的恩惠,竟至要到阴间去报答,这光景是何等可怜!二正是心灵深处难以摆脱的种种苦闷,使得陶渊明更多地将目光转向了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并在其中自得其“乐”,以获得心灵的一丝慰藉。那么,田园生活到底有哪些乐趣,让诗人乐而忘返呢?第一,田园生活的宜人。《时运》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其二:“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四时缓缓运转,又是一个温和宁静的早晨。诗人穿上春装,去东郊漫步。山峰荡涤了最后一点云雾,天宇轻笼着一层淡淡的云气,南风吹拂,新生的绿苗随风起伏。诗人来到河边,看到水势浩大,水面平坦,就在水边洗头濯足。远处的景物朦胧飘渺,任由诗人快乐地观赏。这两首诗尽展田园风光之美,有良辰,有美景,诗人徜徉其中,怡然自乐,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诗用四言体写成,节奏简单而舒缓,衬托出诗人平和闲静、古朴淡远的情调。像这样的诗句在他的集中很多。如“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其一),这些句子描写了乡野风物生机与美好,令人神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第二,躬耕原野的愉悦。《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将辛苦的农业劳动写得这么美好,陶渊明恐怕是第一人。诗的一、二两句告诉我们他去耕作的必要,三、四两句通过时间的漫长写出了耕作的劳苦,但后句极富诗情画意的描写冲淡了劳动中的汗水味,传达给我们的是诗人劳动后无比轻松喜悦的感情。五、六句写实,直接引出末两句的议论:衣服被沾湿有什么要紧呢,只要我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行了。这首诗向人们透露了诗人甘于躬耕的心理根源——顺应、践行自己内心的意愿。“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诗人不仅自己欣然拿起农具干活,不劝勉别人赶做应时的农务。诗人认为,谋取衣食并求得自安,是人生的常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他也知道农家生活的勤苦,“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同上)。但只要能获得衣食,免遭战乱之祸,生活平静自然,他就不会后悔,“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同上)。在《移居》中,他再次申明:“衣食当须纪,力耕不余欺。”和同时代的士子相比,陶渊明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了农业劳动的本体价值,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第三,乡土人情的敦厚。《移居》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诗人想移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儿风水好,而是因为那儿有许多心地善良纯洁的人,诗人喜欢和他们朝夕相处。诗人有这个志向已经好几年了,今天终于实现。房子不必大,只要能放下一张床就够了。邻居时时来拜访,大家一起高声谈论古人古事,共同欣赏奇妙文字,互相辨析有疑义的地方。很明显,“素心人”是这首诗的诗眼,一个“素心”就将诗人和污浊的官场划清了界限。诗人喜欢自然,也喜欢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乡里百姓纯朴善良,诗人和他们坦诚相待,弃绝机巧,远离谲诈,其乐融融。又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在田园中深居简出,绝少世俗的交往,屏弃尘俗的杂念,只与农人谈论作物的生长,表现了他和农人之间淳厚质朴的感情。再如《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诗人理想的生活图景。农忙时各自去劳动,闲暇时则互相思念,思念则披衣寻访,相聚谈笑。诗中所体现的“道”,既有顺应自然的一面,又有充满生机的一面。人与人之间自在无碍,毫无拘牵,人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舒展,这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第四,古圣先贤的慰抚。对于仕与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心中也充满了疑惑。是违己出仕而在于富足,还是委运退隐而固穷?这两种选择常在他内心交战。最终,退隐战胜了为官,固穷战胜了违己。而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就是来自古圣先贤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时运》其三:“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曾点沂游是孔子理想的政治境界,诗人追慕这种和谐闲适之美,也在暮春时节,穿着春装出游。我们不妨把这看成是诗人在践行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对于躬耕,诗人倾慕的是春秋时期的冀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冀缺携俪,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垄亩”(《劝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丙辰岁八月于下潠田舍稻》)。很显然,诗人用这些亲耕垄亩、自食其力的隐者来确证自己的人生选择没有错,使自己一颗矛盾疑虑的心趋于平静安宁。躬耕的思想问题解决了,由此而来的穷困怎么办呢?诗人给我们的答案是守道固穷。“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孔子曾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这里的“道”,即儒家倡导的品德操守。“宁固穷以寄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赋》),诗人宁愿穷困以终,也不愿放弃高洁的操守。在这一点上,他有许多的异代知己可资援引。如《咏贫士》中的阮公、荣叟、黔娄、袁安、张仲尉、黄子廉六位贫士,“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苦闷的诗人便将他们引为同调,“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再如《扇上画赞》中的八位隐士,《饮酒》中的伯夷、叔齐、颜回、荣启期,《赠羊长史》中的商山四皓等,都是诗人精神上的伴侣。对于陶渊明来说,这些古圣先贤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时时为他指点迷津,坚定他归隐的信念。三陶渊明崇尚真淳,认为精神上的压抑和束缚都是违背天性、违反自然的。他视官场为樊笼尘网,向往淳朴的境界;他主“真”而斥“伪”,慨叹丧真而趋伪的社会风气。“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其二十)。而田园中乡土人情的敦厚淳朴,人与人交往的无拘无束,田园生活的自在无碍,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陶渊明以达观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中的痛苦。“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他的这种顺其自然、委运任化的生命哲学,在官场中是无法践行的。官场必然有许多繁文缛节要他去应付,所以在彭泽任上他在督邮来视察时挂冠而去。田园中则不同,他可以于佳日出游,可以招邻而饮,可以读圣贤书,可以与古人精神相往来。在《与子俨等疏》中,陶渊明自称是“羲皇上人”,可见他对田园生活是多么地满足。人的内心很难静若止水,思想也很难单纯如一。陶渊明思想上的苦闷的确经常困忧着他,但他有田园这块精神的栖息地,足以为他排解忧愁,消除苦痛。诗人这种以“大乐”消解“大苦”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个性的大诗人之一。参考文献:[1]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梁启超.陶渊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3]钟嵘.诗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4]朱自清.朱自清文集[M].北京:开明书店.1953.[5]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明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
本文档为【陶渊明的苦乐田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