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学习资料--汽车发动机21

2009-02-03 27页 doc 6M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8908

暂无简介

举报
学习资料--汽车发动机21第四节 润滑系统的维修 如果在机油里发现大量金属屑及其它杂质(可能是曲轴或连杆轴承有时抱住造成的),为避免损坏发动机,应彻底清洗油道并更换机油冷却器。机油油位不可超过最大(Max)刻度,否则会损坏催化净化器。维修时更换所有O型环、密封垫和密封圈。 一、润滑系统部件 润滑系统部件的分解见图10-97和图10-98所示。机油泵见图10-99所示。 图10-97 机油泵、曲轴箱通风装置和机油喷嘴分解图 1-螺栓(20N·m) 2-垫圈 3-齿形皮带张紧轮 4-螺栓(45 N·m) 5-齿...
学习资料--汽车发动机21
第四节 润滑系统的维修 如果在机油里发现大量金属屑及其它杂质(可能是曲轴或连杆轴承有时抱住造成的),为避免损坏发动机,应彻底清洗油道并更换机油冷却器。机油油位不可超过最大(Max)刻度,否则会损坏催化净化器。维修时更换所有O型环、密封垫和密封圈。 一、润滑系统部件 润滑系统部件的分解见图10-97和图10-98所示。机油泵见图10-99所示。 图10-97 机油泵、曲轴箱通风装置和机油喷嘴分解图 1-螺栓(20N·m) 2-垫圈 3-齿形皮带张紧轮 4-螺栓(45 N·m) 5-齿形皮带惰轮 6-螺栓(M6-10 N·m;M8-20 N·m) 7-螺栓(10 N·m) 8-通风罩 9-通风罩密封垫 10-机油单向阀(25 N·m) 11-油封 12-接头 13-空心螺栓(15 N·m) 14-活塞冷却喷嘴机油分配管 15-气缸体 16-螺栓(10 N·m) 17-活塞冷却机油喷嘴 18-密封垫 19-机油温度传感器G8(10 N·m,白色) 20-油封 21-张紧元件 22-螺栓(10 N·m) 23-垫圈 24-杠杆张紧轴承衬套 25-垫圈 26-螺栓(25 N·m) 27-张紧杠杆 28-张紧轮轴承衬套 图10-98 油底壳、机油滤清器和机油冷却器分解图 1-机油尺导管螺栓(25 N·m) 2-机油尺导管 3-油底壳上体 4-M8内六角螺栓(20 N·m) 5-M6六角螺栓(15 N·m) 6-M8内六角螺栓 7-M6六角螺栓(10 N·m) 8-O型环 9-油底壳下体密封垫 10-机油放油螺栓(10 N·m) 11-机油放油螺栓油封 12-M6六角螺栓(10 N·m) 13-油底壳下体 14-M6六角螺栓(10 N·m) 15-机油管支架 16-机油泵到机油滤清器机油供油管 17-机油滤清器到发动机机油循环的机油供油管 18-O型环 19-O型环 20-机油滤清器 21-六角螺母(30 N·m) 22-机油冷却器 23-机油泵(机油泵上链轮拧紧力矩为25 N·m;机油泵与发动机缸体拧紧力矩为25 N·m) 图10-99 机油泵 1-机油泵(不可分解) 2-压力调节阀(40 N·m) 3-螺栓(20 N·m) 4-螺栓(25 N·m) 5-链轮 更换机油单向阀:如果短距离行驶时,气门有不规则噪音,长距离行驶后,噪音消失,必须更换机油单向阀。 拆下进气歧管(10 N·m)和其下部的盖。如图10-100所示,更换机油单向阀1(25 N·m)。活塞冷却喷嘴的供油管2也位于开口处。 图10-100 更换机油单向阀 1-机油单向阀 2-活塞冷却喷嘴供油管 二、油底壳的拆装 (一)油底壳下部的拆装 1、油底壳下部的拆卸及机油泵链条张紧器的检查 链条张紧器用一个板弹簧张紧。只能在拆下油底壳下体时检查弹簧张紧。 (1)拆下隔音罩,排放发动机机油,发动机机油可用一专用容器接住。 (2)如图10-101所示,从副车架上拧下稳定杆的两个支座螺栓2,稳定杆最多下沉10cm,然后用钢丝或焊丝固定。对于自动变速器的车,从油底壳右侧拧下机油冷却器管路支架。 图10-101 拆卸稳定杆支座螺栓 1、2-螺栓 (3)如图10-102所示,拆下油底壳下体。 图10-102 拆卸油底壳下体 (4)如图10-103所示,将一个螺丝刀插到链条和链条张紧器之间,顶着链条张紧器用力撬。如果未发现弹簧张紧且链条也未张紧,说明链条张紧器已损坏,应更换。更换机油泵的链条张紧器时,须拆下前密封法兰。 图10-103 检查链条张紧器 2、油底壳下部的安装 安装油底壳下部可按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进行,同时注意下述内容: (1)不可使用粘接剂或密封胶。 (2)清洁密封面,其上应无机油和油脂。 (3)铺上油底壳下体密封垫,用2个螺栓交叉将其拧到油底壳上体上。 (4)用手拧紧所有螺栓,然后用力矩手以10 N·m从中间向外拧紧螺栓。 (5)在机油排放螺塞上装上新密封环并用30 N·m拧紧。 (二)油底壳上部、下部的拆装 1、油底壳上部、下部的拆卸 (1)关闭点火开关,断开蓄电池地线,拔出机油尺。拧下缸盖右前方的机油尺导管,将其从上面拔出。 (2)拆下隔音罩。 (3)打开冷却液膨胀罐盖。将VW1306置于发动机下。向左拧排放螺塞,如需要,可接上排液软管。 (4)拧开油底壳右后方的冷却液排放螺塞,排放发动机机油。发动机机油应收集到一专用容器内。 (5)对于带自动变速器的车,从油底壳上拧下机油冷却器管路支架。 (6)如图10-104所示,将10-222A和10-222A/3装到翼子板上,将10-222A/3挂入发动机前、后起吊孔内,转动其上的螺杆,尽量向上提升发动机。 图10-104 提升发动机 (7)断开电缆扎带如图10-105箭头所示,松开起动机电缆接线柱并取下电缆。 图10-105 断开电缆扎带 (8)拧下发动机前部的扭矩支座。 (9)从油底壳上拧下发动机前部的冷却液管,拔下油底壳左侧的机油压力开关插头,拔下油底壳下部的机油冷却器冷却液管。 (10)拧下发动机下部左、右悬置螺母,标出悬置和发动机左、右悬置定位套筒的安装位置。 (11)如图10-106所示,先拆下副车架左、右螺栓2和3,然后拧下螺栓1。向下摆动稳定杆。 拆下起动机,为了避免调整和检查车轮定位,只松开或放下前部副车架。 图10-106 拆卸副车架螺栓 1、2、3-螺栓 (12)如图10-107所示,拆下油底壳下部和上部。 图10-107 拆下油底下部和上部 (13)如图10-108所示,拧下两个机油供油管,从油底壳上向下拔下其中较长的一根。 图10-108 拧下机油泵供油管 (14)如图10-109所示,从发动机上拆下机油泵螺栓,以便拔下较短的供油管(不拆下机油泵)。 图10-109 拆卸机油泵螺栓 (15)拧下油底壳上体/变速器之间的连接螺栓。从发动机上拆下油底壳上体。注意油底壳上体正下方(在发动机/变速器连接的前方)有2个M6螺栓和两个M8螺栓。 2、油底壳上部、下部的安装 油底壳上部、下部的安装可按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进行,注意下述几点: (1)清洁密封表面,其上不可有机油和油脂。如图10-110所示,用塑料刷去掉油底壳及发动机缸体上的密封剂残余物。 图10-110 清除密封剂残余物 (2)涂上密封剂D176 404 A2的油底壳必须在5min内装上。如图10-111所示,将密封剂筒在前部有标记处剪断(开口直径约3mm)。密封剂涂层厚应为2~3 mm。密封剂涂层厚不可超过3mm,否则多余的密封剂会进入油底壳,堵塞机油进油管的滤网。 图10-111 在密封剂标记处剪断 (3)如图10-112所示,将密封剂涂到油底壳干净的密封表面上(图示为密封剂涂层在缸体上位置),图中箭头所指后密封法兰处更应仔细涂密封剂。马上装上油底壳,用5N·m预紧油底壳/缸体连接螺栓,分别用20N·m和45N·m拧紧油底壳/变速器的M8和M10连接螺栓,分两步交叉拧紧油底壳/缸体螺栓,最后以15N·m拧紧,用20N·m拧紧油底壳/缸体上的M8螺栓。 图10-112 涂密封剂到油底壳表面上 (4)清洁油底壳下体的两个密封面,其上不得有机油和油脂。不能用粘结剂和密封剂。将新密封垫放到油底壳下体上,并用2个螺栓将其交叉拧到油底壳上体,用手拧紧所有紧固螺栓,再用扭矩扳手以10N·m从中间向外拧紧螺栓。将新密封圈装到放油螺塞上并用30N·m将其拧紧。 (5)在拆下的发动机上安装油底壳上体时注意:油底壳飞轮一侧应与缸体平齐。装好油底壳后必须晾干约30min,然后再加注发动机机油。 三、机油泵的拆装 1、机油泵的拆卸 (1)拆下隔音罩,排放发动机机油,将机油收集到一专用容器内。 (2)从副车架上拧下稳定杆的2个支座螺栓。 将稳定杆最多下沉10cm并用金属线或焊丝固定。对于带自动变速器的车,从油底壳右侧拧下机油冷却器油管支架。 (3)拆下油底壳下体。 (4)拧下机油供油管支架并向下拔下前面(较长的)机油供油管。 (5)如图10-113所示,用TorxT45扳手从机油泵上拆下链轮螺栓并将其从机油管上拔下,将机油管连同较短的机油供油管一同拆下。 图10-113 拆卸机油泵链轮螺栓 2、机油泵的安装 安装机油泵可按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进行,但应注意下述几点: (1)拧上机油泵前,先将短的机油供油管和O型环装入机油泵和油底壳上体。 (2)清洁油底壳下体的两个密封面,其上不得有机油和油脂。不能使用粘合剂或密封剂。 (3)装上油底壳下体新密封垫并用两个螺栓将其交叉拧到油底壳上体。 (4)用手拧紧所有紧固螺栓,再用扭矩扳手以10N·m从中间向外拧紧螺栓。 (5)装上新的放油螺栓油封并用30N·m拧紧螺栓。 (6)有关的拧紧力矩见表10-2。 四、前密封法兰和机油泵链条的拆装 1、前密封法兰和机油泵链条的拆卸 (1)拆装多楔皮带,拆装齿形皮带,排放发动机机油,发动机机油要收集到一专用容器内。 (2)对于带自动变速器的车,从油底壳右侧拧下机油冷却器油管支架。 (3)从副车架上拧下稳定杆的支座螺栓,稳定杆最多下沉10cm并用金属丝或焊丝固定。 (4)拆下油底壳下体,拧下来自油底壳上体的两个机油供油管螺栓并向下拔下其中较长的一个管。 (5)如图10-114所示,拧下油底壳上体的4个螺栓。拆卸下图10-115所示1~5的部件。 图10-114 拧下油底壳上体的螺栓 图10-115 拆卸部件 1-齿形皮带张紧轮(20N·m) 2-惰轮(45N·m) 3-齿形皮带张紧器(10N·m) 4-齿形皮带张紧杠杆(20N·m) 5-中央螺栓和齿形皮带轮 (6)如图10-116所示,拧下前密封法兰螺栓并取下前密封法兰的密封垫,M6螺栓的拧紧力矩为10N·m;M8带肩螺栓的拧紧力矩为30N·m。 (7)用TorxT45扳手拧下机油泵链轮螺栓并取下链轮。将机油泵连同短的机油供油管一同拆下。取下机油泵链轮,从曲轴上取下传动链条。 图10-116 拆卸前密封法兰的密封垫 2、前密封法兰和机油泵链条的安装 前密封法兰和机油泵链条的安装可按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进行,但应注意下述内容: (1)须去除油底壳前部及缸体上的密封剂残余物。清洁密封面,其上不可有机油和油脂。 (2)前密封法兰在涂上密封胶D 454 300 A2后5min内必须装上。 (3)如图10-117所示,缸体上密封面A不得涂密封剂。将密封垫装到密封面A上后,在左、右两箭头所指的缝隙处涂上密封剂。 图10-117 涂抹密封剂区域 (4)将密封剂筒在前面有标记处剪断(开口直径约3mm )。密封剂涂层应为2~3mm,密封剂涂层厚度不要超过3mm,否则多余的密封剂会进入油底壳,堵塞机油进油管的滤网。 (5)如图10-118所示,将密封剂按图示涂到油底壳干净的密封表面上(图示为密封剂涂层在缸体上位置)。 图10-118 涂抹密封剂 (6)为了推开密封法兰,应使用3202/1,将其马上装上,并用手拧紧油底壳上的全部4个螺栓。 (7)拧紧密封法兰螺栓,前密封法兰M6螺栓,拧紧力矩为10 N·m;M8螺栓拧紧力矩为20 N·m;油底壳上4个螺栓拧紧力矩为10 N·m。 五、拆装曲轴上的机油泵链轮 1、曲轴上机油泵链轮的拆卸 (1)拆卸前密封法兰或机油泵传动链条。 (2)如图10-119所示,用通用两爪拉力器2拉出曲轴链轮,操作时,用一个相应的垫片1保护轴端。 图10-119 用通用两爪拉力器拉出曲轴链轮 1-垫片 2-两爪拉力器 2、曲轴上机油泵链轮的安装 将链轮放入加热炉加热15min,使之达到220℃。链轮上的宽台肩应朝向发动机,用钳子将链轮放到轴端,用30-100将其推入到曲轴台肩处,如图10-120所示。 图10-120 安装曲轴上机油泵链轮 六、机油压力和机油压力开关的检查 机油压力和机油压力开关的检查步骤如下: 拆下油压开关(F1)并将其拧入检测仪。将检测仪拧入油底壳上机油压力开关的位置。将检测仪的褐色线接地(—),用V.A.G1594辅助接线将二极管电笔V.A.G1527接到蓄电池正极和机油压力开关上。起动发动机,慢慢提高转速。达到120~160kPa时,二极管应亮,否则更换机油压力开关。继续提高转速,达到2000r/min且机油温度达到80℃时,机油压力至少应为200kPa。如图10-121所示。 图10-121 机油压力检测仪 七、发动机机油 出厂时,发动机已加注优质多级机油,除极端寒冷气候外,该机油要全年通用。 可以根据图10-122所示选用机油粘度。如外界温度与图示温度稍有不同,可不更换机油。图中所列的机油规格必须单独或与其规格说明一起印在机油包装容器上。其中A表示优质多级机油,规格500 00,VW后的数据不得早于10.91,B表示多级机油,规格VW 501 01,VW后的数据不得早于是10.91,或多极机油,规格为API-SF或API-SG(仅当规定的机油无货时才用)。补加机油时,不同机油可混合使用。 图10-122 发动机机油规格 八、检查机油油面高度 必须在发动机暖机时检查机油油面高度(机油温度高于60°),检查机油油面高度时,车应停在水平路面上,关闭发动机后等几分钟,待机油回到油底壳后方可检查。其检查步骤如下: 拔出机油尺,用干净布擦净后再插入到台肩处。再次拔出机油尺,读取油位高度,如图10-123所示。机油油面高度不可超过机油尺上的标记a 。 图10-123 机油尺油位标记 a-不可再加机油 b-可加机油,加油后油位可达到a区 c-必须加机油,油位达到b区某一位置即可(油尺上有滚花的区域) 第五节 冷却系统的维修 发动机在暖机状态时,冷却系统内有压力,维修前应小心地拧开膨胀罐盖以卸压。软管是用弹性卡箍固定的,修理时只能使用弹性卡箍,安装弹性卡箍时应使用V.A.G1921。用弹性卡箍固定的接头处装有O型环,如其损环或泄漏,须更换。安装冷却液软管时,应保证其处于无应力状态;不可与其它件接触(注意接头和软管上的标记)。要用测试仪V.A.G1274和接头V.A.G1274/9检测冷却系统是否泄漏。 一、冷却系统部件 车身上和发动机上的冷却系统部件见图10-124和图10-125所示,冷却液软管的连接见图10-126所示。 图10-124 车身上冷却系统部件分解图 1-散热器 2-紧固件 3-紧固橡胶块 4-O型环 5-下部冷却液管 6-热敏开关固定卡夹 7-O型环 8-散热器电动风扇热敏开关F18(35N·m) 9-紧固螺栓 10-螺栓(10 N·m) 11-风扇护风罩 12-2孔插头 13-散热器风扇V7 14-橡胶垫圈 15-冷却液排放螺塞(10 N·m) 16-上部冷却液软管 图10-125 发动机上冷却系统部件分解图 1-节温器连接件 2-O型环 3-节温器 4-排气螺栓(20 N·m) 5-螺栓(25 N·m) 6-卡夹 7-冷却液温度传感器G62 8-后部冷却液管 9-起吊架 10-螺栓(10 N·m) 11-冷却液管 12-前部冷却液管 13-膨胀罐盖 14-O型环 15-膨胀罐 16-上部冷却液软管 17-冷却液管 18-齿形皮带后护罩 19-密封垫 20-水泵 21-下部冷却液管 22-机油冷却器 23-粘液风扇皮带轮 24-粘液风扇叶轮 25-粘液风扇耦合器 26-粘液风扇支架 27-来自散热器下部 图10-126 冷却液软管连接图 1-散热器到发动机下部冷却液软管 2-缸盖/缸体 3-进气歧管 4-热交换器到发动机缸体冷却液管 5-暖风热交换器 6-冷却液软管(接热交换器) 7-后部冷却液管 8-膨胀罐 9-机油冷却器 10-冷却液管 11-上部冷却液软管 12-散热器 13-水泵 14-下部冷却液管 15-节温器连接件 二、排放和加注冷却液 1、冷却液的排放 (1)打开膨胀罐盖。拆下隔音罩。将V.A.G1306置于发动机下。 (2)在拆下保险杠的情况下向左拧排放螺塞,如需要,可接上排放软管。在装上保险杠的情况下,拔下从散热器到发动机右下方的冷却液软管上卡箍,并从散热器上拔下冷却液软管。 (3)拧开排放螺塞(图10-5),排放发动机内的冷却液。 2、冷却液的加注 只允许使用冷却液添加剂G12-TL VW774D,该添加剂为红色,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将G12与其它添加剂混用,如膨胀罐内液体为褐色,表明G12中已混有其它冷却液,须更换冷却液。符合TL VW 774 D标准的冷却液添加剂G12,不仅防冻、防止锈蚀和产生水垢,还能提高冷却液沸点,因此应常年加注这种防冻、防腐添加剂,尤其在热带气候下大负荷运转,高沸点冷却液可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 系统必须有-25℃防冻能力(寒带为-35℃)。即使在炎热的季节,也不可加水降低冷却液浓度,添加剂浓度不得低于40%。如在严寒环境中须提高抗冻能力,可增加G12量,但最多只能为60%(抗冻能力为-40℃),否则会降低防冻能力和冷却效果(参见表10-9)。若更换散热器、热交换器、缸盖或缸盖密封垫,则不可再作用旧冷却液。 表10-9 推荐冷却液混合比 防冻能力 添加剂比例 G121) 水1) -25℃ 40% 3.5L 4.5L -35℃ 50% 4.0L 4.0L 1)冷却液量与车辆装备有关 (1)更换冷却液排放螺塞O型环,再将其拧入发动机,拧紧力矩为20N·m。安装并紧固下部冷却液软管。 (2)如图10-127所示,将接头V.A.G1274/9拧到膨胀罐上,并将V.A.G1274/10装到接头上。 图10-127 将接头拧到膨胀罐上 (3)如图10-128所示,松开伺服泵和左缸盖之间冷却液管上的排气螺栓。 图10-128 松开冷却液管上的排气螺栓 (4)加注冷却液,加到冷却液从冷却液管排气螺栓溢出为止,拧紧排气螺栓(20 N·m)。冷却液要加到Max标记处。 (5)装上膨胀罐盖。 (6)将暖风操纵装置置于最大加热状态,起动发动机,使之怠速运转约10min,然后使发动机以2000r/min运转5min,接着使发动机怠速运转,直至散热器下部软管变热。 (7)检查冷却液液面高度,如需要,补加冷却液。发动机以正常温度工作时,液面位于Max标记处,发动机处于冷态时,液面在Max和Min之间。 三、散热器的拆装 1、散热器的拆卸 (1)拆下前保险杠,排放冷却液。 (2)如图10-129所示,拆下连接法兰上的卡箍(箭头),拔下冷却液软管。拔下散热器左下部热敏开关插头。对于带自动变速器的车,还要从散热器上拆下自动变速器机油管。 图10-129 拆卸连接法兰的卡箍 (3)拆下动力转向液压油冷却管。对于带空调的车,不得打开空调制冷剂环路。 (4)拆散热器上左、右导风罩螺栓,拆下冷凝器紧固螺栓,从空调压力开关F129上拔下插头(见图10-6)。向上拉冷凝器,使其脱离支架,再向一旁摆动,用金属线将其定到右前轮上。 (5)如图10-130所示,松开散热器的两个锁销,并向上拔出。向前转动散热器并将其向上取出。 图10-130 松开散热器锁销 2、散热器的安装 散热器的安装按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进行,但应注意下述内容: (1)散热器安装后要加注冷却液。 (2)对于带自动变速器的车,还应检查自动变速器机油油面高度。 (3)冷凝器和冷却管与散热器连接螺栓拧紧力矩均为10N·m。 四、水泵的拆装 必须更换所有的油封和密封垫。拆卸水泵前,用一块抹布盖住齿形皮带,防止冷却液损坏皮带。 1、水泵的拆卸 (1)拆下前保险杠,拆下多楔皮带,拆下齿形皮带,排放冷却液。 (2)拆卸下齿形皮带张紧轮(20 N·m)和惰轮(45 N·m)(见图10-115)。 (3)如图10-131所示,从齿形皮带护罩上拧下水泵螺栓1(2个螺母),拆下水泵紧固螺栓2(9个)并拆下水泵。 图10-131 拆下水泵紧固螺栓 1-水泵螺栓 2-水泵紧固螺栓 2、水泵的安装 水泵的安装按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进行,但应注意下述内容: (1)清除水泵密封面和缸体上的密封剂残余物,清洁密封面,其上不得有油和油脂。 (2)将新密封垫装到水泵法兰上,将水泵装到缸体上并拧紧9个紧固螺栓,将齿形皮带后护罩拧到水泵壳体上,其拧紧力矩为10N·m。 (3)安装完成后,应加注冷却液。 五、节温器的拆装 1、节温器的拆卸 (1)排放冷却液。 (2)拆卸前保险杠,拆卸多楔皮带,拆卸齿形皮带。 (3)如图10-132所示,拧下连接件紧固螺栓1并拆下连接件,取出节温器4。 图10-132 拆卸节温器 1-紧固螺栓 2-节温器连接件 3-O形环 4-节温器 2、节温器的安装 节温器的安装按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进行,并注意下述内容: (1)安装之前应对节温器进行检查。节温器阀开启温度应为约86℃,开启行程不低于7mm。 (2)节温器通风阀(图10-133中箭头所示)必须在上面。 图10-133 安装节温器通风阀 (3)将节温器装到缸体上。用冷却液浸润O形环。紧固螺栓的拧紧力矩为10 N·m。 (4)安装并张紧齿形皮带和多楔皮带,最后加注冷却液。 六、粘液风扇的拆装 1、粘液风扇的拆卸 如图10-134所示,用3212固定粘液风扇皮带轮,用3312拧下粘液风扇螺栓(左旋螺纹),从上面拆下粘液风扇。 2、粘液风扇的安装 粘液风扇的安装按拆卸的相反顺序进行。用扭力扳手V.A.G1331与3312的拧紧力矩为37N·m,只用扭力扳手,不用3312的拧紧力矩为70 N·m。 图10-134 拆卸粘液风扇 七、散热器风扇的检查 检查散热器风扇时要求34号保险丝正常,风扇热敏开关F18也正常。其检查步骤如下: (1)拔下右下部的散热器风扇热敏开关的4脚插头,如图10-135所示。 (2)打开点火开关,用V.A.G1594辅助接线将插头上触点1和2相连,这时风扇V7应以1档运转。 (3)用V.A.G1594辅助接线将插头上的1和3触点相连,风扇(V7)应以2档运转。 (4)如果风扇1档或2档不工作,按电路图确定并排除导线断路。如未发现导线断路,更换散热风扇(V7)。 图10-135 散热器风扇热敏开关插头 八、冷却系统密封性的检查 检查冷却系统密封性时发动机应在正常工作温度。 打开膨胀罐盖。如图10-136所示,将测试仪V.A.G1274和接V.A.G1274/8拧到膨胀罐上,用测试仪上的手动泵产生约100kPa的过压。如压力下降,查找并排除泄漏。 图10-136 将测试仪接到膨胀罐上 检查膨胀罐盖过压阀。如图10-137所示,将膨胀罐盖拧到测试仪接头V.A.G1274/9上,装上手动泵,产生过压。压力达到140~160kPa时,过压阀必须打开。 图10-137 检查膨胀罐盖过压阀 第六节 排气系统部件的维修 一、排气系统部件 安装完排气装置后,必须保证排气系统处于无应力状态且与车身之间有足够的间隙。如需要,可松开双卡箍,校正消声器和排气管位置,使之与车身有足够的间隙并使挂钩受力均匀。排气系统所有自锁螺母均要更换。带催化净化器的左、右排气管上的挂钩扭转不可超过10°,否则会损坏。 排气歧管、带催化净化器的前排气管和附件的分解见图10-138所示。四轮驱动车带支架的消音器的分解见图10-139所示,前轮驱动车带支架的消音器的分解见图10-140所示。 图10-138 排气歧管、带催化净化器的前排气管及附件分解图 1-隔套 2-螺栓 3-垫圈 4-支架 5-隔套 6-橡胶套 7-25N·m 8-弹簧 9-螺栓(25 N·m) 10-接中央消声器 11-带催化净化器的左前排气管 12-λ传感器2(G108)(50 N·m) 13-λ传感器和λ传感器加热器4孔插头(黑色) 14-螺母(25 N·m) 15-螺母(10 N·m) 16-接头 17-上隔热板 18-下隔热板 19-左排气歧管 20-密封垫 21-右排气歧管 22-λ传感器(G39)(50 N·m) 23-带催化净化器的右前排气管 图10-139 四轮驱动车带支架消音器分解图 1-螺线(40 N·m) 2-来自催化净化器 3-圆埋头螺栓 4-双卡箍 5-螺栓(25 N·m) 6-支架 7-中间消音器 8-双卡箍(处理用) 9-分离点 10-右后消音器 11-支架 12-支架 13-左后消音器 图10-140 前轮驱动车带支架消音器分解图 1-螺母(40 N·m) 2-来自催化净化器 3-圆埋插头螺栓 4-双卡箍 5-螺栓(25 N·m) 6-支架 7-中间消音器 8-支架 9-支架 10-后消声器 11-双卡箍(用于修理) 12-分离点 13-前消音器 单独更换前消音器或后消音器的分离点处的排气管上有压印标记。四轮驱动车和前轮驱动车单独更换前消音器或后消音器的分离点分别见图10-141和图10-142所示,更换时用车身锯V.A.G1523垂直于分离点将其锯断。 图10-141 四轮驱动车前后消音器分离点 a=约244mm 图10-142 前轮驱动车前后消音器分离点 a=约182mm 二、二次空气系统 在冷起动阶段(冷却温度为+8~+65℃),二次空气系统可将空气吹到排气门后面,吹入空气持续的时间由温度决定。控制过程是由多点喷射控制单元J192经由二次空气泵J299到二次空气阀N112和2个组合阀。在“基本设定”状态下可执行二次空气系统诊断,自诊断包括通过性及密封性检查: (1)通过性自诊断。检查通过性时λ控制关闭(在此期间发动机在浓混合气下运转),同时二次空气泵被接通。于是新鲜空气就被送入排气歧管,从而提高了废气中的氧含量。λ传感器这时测量到较稀的混合气。检测时,在一定时间内λ传感器都应测量到较稀的混合气。这意味着二次空气系统正在送入足量的空气,即二次空气系统正常。 (2)密封性自诊断。密封性也是通过性检测的前提条件。发动机在正常温度怠速时,二次空气泵被接通。但组合阀不由二次空气阀控制,也就是说组合阀仍处于关闭状态。二次空气泵一接通,发动机控制单元就开始监测λ控制。 如系统密封性好,新鲜空气就不能到达排气歧管,λ控制应无反应(加浓或变稀)。如果系统漏气,那么由于二次空气而变稀的混合气,λ调节会使之明显变浓。控制单元可识别出此明显浓过程。 (一)二次空气系统示意图 二次空气系统示意图如图10-143所示。 图10-143 二次空气系统示意图 1-发动机控制单元 2-二次空气泵进气口空气滤清器 3-二次空气泵电机V101 4-空气滤清器和二次空气泵间连接管 5-真空管 6-二次空气泵/组合阀连接管 7-组合阀 8-发动机 9-左排气歧管 10-右排气歧管 11-二次空气阀N112 12-真空罐 (二)二次空气系统部件的拆装 1、左侧组合阀的拆卸 从支承上拧下冷却液膨胀罐螺栓。如图10-144所示,拔下真空管1,从组合阀上拧下连接管2(10N·m),从缸体上拧下组合阀3的螺栓(10 N·m),拆下组合阀。 图10-144 拆卸左侧组合阀 1-真空管 2-连接管 3-组合阀 2、拆卸右侧组合阀 如图10-145所示,拆下空气流量计和导风罩之间的空气导管,从节气门支承上拔下空气导管护罩,拔下活性碳罐电磁阀插头,从支架上拔下活性碳罐电磁阀。拔下空气流量计的插头。 图10-145 拆卸空气流量计和导风罩间空气导管 向右将空气滤清器上的二次空气泵连接管转45°并向前拔出(见图10-9),拧下空气滤清器上的螺栓(20 N·m)并取下空气滤清器。 如图10-146所示,拔下真空管1,从组合阀上拧下连接管螺栓2,从缸体上拧下组合阀3的螺栓(10 N·m),如需要,从缸体上拧下连接管4的支架螺栓(20 N·m)。 图10-146 拆卸右侧组合阀 1-真空管 2-螺栓 3-组合阀 4-连接管 3、拆卸二次空气泵 拆下隔音罩,拆下前保险杠。 如图10-147所示,拧下风扇边缘前面通向发电机的空气导管并将其拆下,拔下二次空气泵下通向组合阀连接管的卡箍,打开扎带,松开二次空气泵的三个螺栓(螺母不拆下),从支架上向后拽下二次空气泵,拔下二次空气泵上空气滤清器连接管。将空气滤清器上连接管向右转45°并向前拔下,拆下二次空气泵。 图10-147 拆卸二次空气泵 4、组合阀和二次空气泵的安装 组合阀和二次空气泵的安装按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进行。
/
本文档为【学习资料--汽车发动机2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