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推拿文化

推拿文化

2009-03-26 6页 doc 41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7586

暂无简介

举报
推拿文化推拿文化 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秦汉时期的《内经》中记载了按摩可治疗痹症、痿症、口眼歪斜、胃脘痛等。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汉时期成书的。 推拿文化 推拿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医疗方法,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在同大自然做斗争中产生的。人们受伤后,本能地用手去抚摸伤痛处,疼痛得到缓解,由此便逐渐产生了推拿疗法,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应用、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尸厥患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秦汉时期的《内经》中记载了按摩可以治疗痹症、痿症、口眼歪斜、胃脘...
推拿文化
推拿文化 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秦汉时期的《内经》中记载了按摩可治疗痹症、痿症、口眼歪斜、胃脘痛等。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汉时期成书的。 推拿文化 推拿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医疗方法,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在同大自然做斗争中产生的。人们受伤后,本能地用手去抚摸伤痛处,疼痛得到缓解,由此便逐渐产生了推拿疗法,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应用、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尸厥患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秦汉时期的《内经》中记载了按摩可以治疗痹症、痿症、口眼歪斜、胃脘痛等。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汉时期成书的。     明代是推拿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设有按摩科,而且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如小儿推拿穴位有点、线和面。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又有很多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诀》等。     清代,大医院虽不设按摩科,但由于疗效显著,在民间仍有较大发展,有很多专著问世,如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钱怀屯的《小儿推拿直录)等。清代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作了较系统的,如吴谦的《医宗金鉴》,把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列为伤科八法。     国民党政府在1929 年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1936年又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营业,祖国医学遭到严重摧残,推拿濒于消亡,当时从事医疗推拿者寥寥无几,但推拿术毕竟是行之有效的医疗科学手段,所以在民间还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一指禅推拿、内功推拿、滚法推拿等流派。     1949年以后,祖国医学中的推拿疗法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相继开设推拿训练班,推拿专科门诊部,开设推拿专科学校,除治疗疾病外还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和文献整理工作,同时推拿麻醉也获得了成功。     1978年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事业,推拿事业同样也获得飞速发展,很多中医院校开设了推拿专业,推拿针灸系等,随著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推拿与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到中国学习针灸推拿的外国留学生也日渐增多,同时向国外派出推拿医务工作者,进行医疗,学术交流,推拿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已受到国际医务界重视。共同研究发展推拿事业,使推拿事业辉煌发展的年代已经来到了。 什么是推拿? 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矫、按摩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包含着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   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目前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的生机、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现在所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由于它的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我国不断的得到发展,充实和提高。尤其是近四十年来,由于西医学习中医,开办中医学院,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又对推拿机理开始进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这对推拿又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人重视我国这一传统疗法,据了解有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朝鲜、日本、菲律宾、新加波、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瑞典、西班牙、越南、阿根廷等国家来我国学习。还有一些聘我国专家出国开办学习班。这说明中国的推拿行手法治疗疾病已受到世界的重视。  推拿概述与治病原理 推拿,古称按摩、按蹻,是中医最古老的一种预防;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记载。我国古代名医扁鹊、华佗等就用这种方法治疗了许多疾病。魏、晋、隋、唐时期,推拿治疗和自我按摩保健已十分流行,并在那时传人了朝鲜、日本、印度和欧洲。宋、金;元时期;推拿防治的范围更加扩大,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及至明、清时期,在此基础上,推拿实践与理论更有了进步的发展,尤其是用推拿方法治疗小儿疾病,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以后,推拿疗法几经沿革,时至今日更以其防治疾病的特色和良好效果,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高度重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理论和技术方面都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    推拿疗法和按摩保健之所以几千年间一直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下来,是与它的良好疗效和作用分不开的。用这种方法治病保健,简单易行,易懂易学,深受群众的欢迎。现在,推拿已逐渐普及到家庭,人们都十分热衷于学习它的理论和技术。要学好推拿,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除了应懂得一定的中医和西医基本知识外,还要通过实践掌握推拿的基本技能和手法技巧,以及它在防治疾病和强身保健中的简单机制。另外,作为推拿医生或家庭推拿者,还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即在学习过程中,如能掌握一些推拿练功方法,则更有助于实施有效的推拿保健工作。    推拿疗法是怎样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呢?一般人都知道服药是从药物的有效成分进入人体,通过吸收而发挥作用的;手术则是以医疗器械去除病灶或整复机体患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推拿则不同于服药和手术。首先,它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中医理论为基础,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然后再以手法的技巧、力量的强弱,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上而产生“热气”类的“物质”,通过经络系统最浅的皮层(也就是体表),按络脉向经脉至内脏渐次传递的顺序,把这些“热气”类有效的刺激,转变成治病防病的因素,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治疗目的。而现代医学对推拿按摩防治疾病的道理是这样认识的;皮肤内含有皮脂腺、汗腺、毛囊、丰富的血管和末梢神经,推拿皮肤层<体表)防治疾病,正是通过对这些组织的刺激而产生的。由于推拿手法的外在压力作用于体表产生的物理刺激,在:作用区引起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直接由皮肤或间接向肌肉深层、筋腱、神经、血管、淋巴等组织渗透,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从而使机体功能恢复并得到改善,以防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推拿是一种古老而又不断发展完善的医疗方法,由于它无药害、无损伤,且简单有效,因而容易在很大范围内普及推广,溯古抚今,展望未来,它必将对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拿按摩养生史 推拿,又称按摩,就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就是自己给自己按摩。     应用推拿防病、治病、健身益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前就受到中国医学家及养生学家的高度重视。如《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说明在秦汉时期推拿已成为医疗和养生的重要手段。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遐览》中曾提到有《按摩导引经十卷》,惜已佚。但在《养性延命录》中,曾转引导引经部分内容曰:“……平旦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搔目四眦,令人目明。……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而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皆除。”导引经的上述内容曾为许多书籍所推崇、引用。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未,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当时,自我按摩作为按摩的一个内容十分盛行,它的广泛开展,说明按摩疗法重视预防,注意发挥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隋唐时期,在人体体表施行按摩手法时,涂上中药制成的膏,于是,一种既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损、又可使药物和手法作用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有了发展。膏的种类很多,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陈元膏和木防己膏等,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应用。而且膏摩还可用以防治小儿疾病,《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这个时期已有按摩专科,并有按摩博士、按摩师等职务名称,可见当时按摩已颇盛行。尤其是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十分推崇按摩导引,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孙氏此论,既是对唐代以前养生学的继承,又是他自己经验的总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到了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如宋代医生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胃肠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运用了按摩法催产。在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提出了老年人经常擦涌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轻便,精神饱满。     清代在保健推拿方面发展的特点,是对小儿推拿的著作较多,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手法简便易行,在民间流传甚广。 腹部按揉养生一诀 腹部按揉能保健养生。在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一书就有记载:“腹部按揉,养生一诀”。我国唐代名医、百岁老人孙思邈也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宋代著名的文豪苏东坡,善于自摩丹田养生术,并吟出过“一夜丹田手自摩”的诗句。 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胃所受纳的水谷精微,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只有升清降浊,方能气化正常,健康长寿快乐。  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这对老年人尤其需要。  经常巧妙地按揉腹部,还可以使胃肠道黏膜产生足量的“前列腺素”,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过多,并能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揉腹还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这是因为按揉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无阻,促进脂肪的吸收和运走,防止人体大腹便便,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  经常按揉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 腹部按揉的具体操作方法:一般选择在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清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  值得注意的是,腹部皮肤有化脓性感染,或腹部有急性炎症(如肠炎、痢疾、阑尾炎等)时,不宜按揉,以免炎症扩散;腹部有癌症,也不宜按揉,以防癌症扩散或出血。揉腹时,出现腹内温热感、饥饿感,或产生肠鸣音、排气等,也属于正常反应,不必担心。 足疗起源于《黄帝内经》 足部按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今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详细介绍了全身的经络和腧穴,其中有许多是足部的穴位,还详细介绍了经络、穴位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指出:脏腑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穴位,根据不同穴位的症状可以推断相关的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   足部穴位可反映及治疗全身多种疾病,通过对足部进行按摩、针灸等治疗,相应的内脏功能紊乱可以得到纠正,使人体恢复健康,减少疾病发生,起到保健延年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多处提到了按摩治病的原理,得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疏通经络气血的治病机制。   因为诸多原因,足部按摩一直未能像针灸、中药等疗法一样登上大雅之堂,而更多地在民间流传。但在医书或其他古书中多有文字记载,宋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对养生颇有研究,对坚持摩擦足底涌泉穴对身体的益处就大加赞赏,称“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足部按摩有益于健康有很深的了解。   中医疗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传人日本、朝鲜。元朝以后又传人欧洲。 小儿推拿中医一绝 近代实验观察表明,抚摸是人体尤其是小儿不可缺少的良性刺激。如对早产儿进行触摸,可使他们的生长明显增快,以后也可少患疾病。这种刺激方式与经络腧穴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其效能。     小儿推拿疗法具有方便易行、适应范围广泛、疗效奇特、无副作用、无痛苦等特点,而且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患儿又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因此成为中医儿科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     小儿推拿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体表现为肌肤柔嫩,肠胃柔弱,筋骨不强,血脉不充,免疫能力低下。生理上的稚弱决定了小儿对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和依赖性。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最为旺盛,代谢快、吸收快、排泄快、生长也快,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小儿推拿是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     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在外易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所侵,在内又易被乳食不节所伤,从而易导致感冒、咳嗽、哮喘等肺系病证及厌食、泄泻、便秘、腹痛等脾胃系病证。有临床研究表明,推拿通过穴位补泻及脘腹部的直接操作,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消化液分泌,促使炎症消散,利于组织恢复。这种治疗方法不使用药物,又能够起到用药的作用,有时比用药起效还快、疗效还好,没有药物的副作用,还解决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难题。     小儿推拿不但可以治病,还具有保健作用。其一可保护小儿皮肤、五官、脏腑等组织器官,避免和减少其发育中受到的损害,其二可促进与增强小儿组织器官功能,其三对出生后发现的各种畸形或素体的缺陷与偏差有一定矫正作用。如对矮身材小儿的推拿研究发现,推拿可明显促进小儿长高,对脑瘫患儿的治疗也证明,推拿能健脑益智。 【适应症】     小儿推拿疗法适用的对象一般是6个月以上、9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半岁至3岁的婴幼儿。9岁以上的孩子也可以应用此法,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对按摩的感知力下降,所以疗程相对要长一些。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广泛,可治腹泻、呕吐、疳积、便秘、腹痛、脱肛、发热、咳嗽、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证。 【禁忌症】     有重大疾病的小儿,如心脏病、肿瘤、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等,不宜采用推拿疗法。 【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的操作程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然后是胸腹、腰背、下肢。上肢指掌腕臂部穴位,一般均只推左手。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扎实。     小儿推拿分疗程,一个疗程6次,每天一次,一般1到两个疗程。轻的、急的疾病几天即可见效,有的疾病则需要较长时间。捏积最好在既不空腹又不饱食的情况下进行,以防止由于孩子哭闹而引起呕吐。     小儿推拿是一种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外治法,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不仅需要辨证选穴,而且手法上有补有泻,讲究颇多。因此建议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到医院由医生进行治疗,如果家长自行模仿,有可能出现偏差。另外,推拿以后,小儿还有一些应该在饮食、起居等方面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注意事项。 经络体系和方药体系不可混淆    历代医家针药并举,身兼二能,使针药互为补充,成为有机一体。从临床来看待这一问题十分有益,但在理论上把二者混为一谈则造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极大混乱。   两种学术体系各有源流   根据上古医学演变的文献史料,第一,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完成《黄帝针经》,发展为后来的《灵枢经》。第二,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完成《神农本草经》,发展为后来的伊尹《汤液经法》。从史籍可推其传承者,华佗为针经一脉,仲景属汤液一支。到了两晋时代,皇甫谧总结了汉以前的针灸成就著成《针灸甲乙经》十二卷,王叔和整理编撰了仲景遗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上述两种学术流派的传承授受,周秦至两汉之际,尚有可推见者,魏晋以后,医家的传授世次虽然中断,但简编缀辑者大有人在,使针药得以延续和发展。至宋元以后,针药出现交错融合,理论体系混同为一,不同的学术流派涌现出来,中医药进入了战国时代。   两种学术体系基本理论的渊源   中医理论是古代哲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当求其本”。中医学离开了阴阳学说,其理论就不复存在。   1.经络学说体系的形成。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到《内经》中的十二经脉,三阴三阳起到了促进、和完善的作用,这是医学在理论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自此,三阴三阳作为手足十二经脉的代名词广泛应用于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证候、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领域,这在当时医学界成为一种时尚和定理。然而,经络学说最具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还是针灸治疗体系。   2.汤方辨证体系的形成。从单味药到复方治病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并且没有成熟理论作指导,完全停留在经验医学阶段,相对于针灸治疗理论上显得就要落后许多。然而,面对大量的瘟疫流行,以经络学说指导的针灸又显得无能为力,《素问·热论》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药物治疗在不断的反复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就了许多身怀绝技的经方大家,《汉书·艺文志》就记载有经方十一家。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广泛吸收前人经方经验的同时,经过自身的反复实践,把凌乱无章的方证归纳入一个崭新的辨证论治体系之中,完成了《伤寒杂病论》。自此,方药治病从感性经验一跃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规范。   《伤寒论》虽然仍采用了三阴三阳的哲学思辨框架,但他完全从经络学说中摆脱出来。他以三部定位划分表证、里证、表里证,以六时辨病区分发热类型,以六证分型鉴别寒热虚实,以脉证单复来定论治方药。   三阴三阳在经络学说和汤方辨证中名同实异   手足十二经脉分别以三阴三阳来命名,它们是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肾足少阴之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胆足少阴之脉、肝足厥阴之脉。   汤方辨证的三阴三阳是用来区分病时、病位、病性的。三阳主昼,三阴主夜;太阳、厥阴主表,阳明、太阴主里,少阳、少阴主半表半里;三阳主热实证,三阴主虚寒证。经络的三阴三阳和辨证的三阴三阳一个是为针灸治疗服务,一个是为汤方治疗服务,决不可因名称相似而混为一谈。   后世医家均未突破《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   1.河间学派的代表人物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分别从火热论、攻邪论、养阴论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三阳证的辨证论治内容,补充了太阳阳明合证的表里双解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一批有效方剂。   2.易水学派对三阴证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李杲发明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胃汤等对少阴太阴合证有很好的发挥。王好古对三阴证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第一个提出了当归四逆汤是厥阴证的主方。张介宾在六味丸、八味丸的基础上发明了左归、右归等方剂,丰富和发展了少阴少阳合证的治疗方法。   3.温病学派在温热论的基础上,通过明清两代许多医家努力,叶天士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少阳证营血分的论治,创立了如清瘟败毒饮、紫雪丹、牛黄安宫丸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方剂;薛生白提出了湿热论,发明了许多三阴三阳合证方,如太阳太阴合证的藿香正气散、少阳太阴合证的白虎加苍术汤等;吴鞠通修正和补充了温病后期阳证向阴证转化的治疗方法,如增液承气汤、大小定风珠等。   统观后世医家的发展,都是对《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发挥和提高。寒温之争不应该再持续下去了,只有把各家统一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推拿
/
本文档为【推拿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