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经络全息刮痧疗法

经络全息刮痧疗法

2009-04-04 50页 doc 452KB 9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92925

暂无简介

举报
经络全息刮痧疗法前言 人们常说,防患于未然。对于疾病,与其发现了再去治疗,不如早作防备,不让疾病发生。正是由于人们有了这种认识,才产生了今天的预防医学。但在如何防病的方法上,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些人相信依赖药物能强身健体,却忽视了药物的副作用。殊不知防病治病最有效、最简便、最经济的方法之一,就是既古老,又年轻的非药物保健方法——刮痧。 刮痧疗法起源于民间,曾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遗憾的是,历史上有关刮痧疗法的记载都不完整,后人又没有进行系统地研究,致使这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没有理论指导,工具又原始落后,治疗范围十分局...
经络全息刮痧疗法
前言 人们常说,防患于未然。对于疾病,与其发现了再去治疗,不如早作防备,不让疾病发生。正是由于人们有了这种认识,才产生了今天的预防医学。但在如何防病的方法上,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些人相信依赖药物能强身健体,却忽视了药物的副作用。殊不知防病治病最有效、最简便、最经济的方法之一,就是既古老,又年轻的非药物保健方法——刮痧。 刮痧疗法起源于民间,曾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遗憾的是,历史上有关刮痧疗法的记载都不完整,后人又没有进行系统地研究,致使这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没有理论指导,工具又原始落后,治疗范围十分局限,始终引不起人们重视,更难以登上医学殿堂。然而刮痧疗法在我国流传数千年而没有失传的事实,又有力地证明了刮痧疗法有其存在的价值,其中的道理是很值得研究的。 近年来,台湾预防医学专家吕季儒教授将民间刮痧法与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提出循经走穴的经络刮痧法,并革新了刮拭工具。使刮痧法焕发了青春,为在群众中广为普及开辟了宽阔的途径。 为了弘扬祖国医学,丰富完善刮痧疗法,使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促进刮痧学的早日诞生,我在学习研究经络刮痧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并做推广普及的教学工作,在实践中运用中西医理论,研究、探讨了刮痧疗法的渊源和机理。这一工作得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专家郝万山教授的支持和帮助。郝教授指出,“刮痧疗法是不穿透皮肤的针刺术;不流出血液的放血法;不直接用手的按摩术”。这也许正是刮痧疗法能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 本书是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刮痧法、经络刮痧法的思路,汲取了当代刮痧疗法的新发展,融中医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及生物全息理论为一体,推出了全息刮痧法。基础理论部分由郝万山教授执笔,其中有不少新提法、新见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本书编著的指导思想。我们力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久并茂。初学者一旦基本上掌握了本书的刮痧方法,就可“按图索骥”,用于实践。若想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则应学习有关的基础理论部分。故而本书适合于不同水平的读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使用。 本书在常见病症的治疗方面,收入了刮痧疗效较好的,具有代性的各科常见病症的刮痧治疗方法,把西医的辨病治疗和中医的辩证治疗作为全书的主要,读者在实际应用时,如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会明显提高刮痧的疗效。 现代医学发现和认识的疾病名称虽达14万种之多,但按照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各种疾病的发生无不与体内14条经脉和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相关。刮痧疗法的关键,就是针对失调的经脉和脏腑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故而一组刮痧经穴配方能治疗多种疾病。这样本书刮痧疗法的临床应用部分,虽仅列出100多种病症,但实际可以治疗数百种病症。为了便于读者查找,书后附有“病症或症状检索”。 为使初学者防病治病更有针对性,我们将“全息经络手诊法”与精心绘制的囹解附于书后。这种方便快速的手诊法与简便有效的刮痧法相结合,将成为行之有效的自我防病治病的法宝。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系统性。本书回顾了刮痧疗法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现状;简要介绍了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知识、全息诊疗理论;初步探讨了刮痧治病保健的机理;系统的介绍了经络全息刮痧法的具体方法;扼要阐述了刮痧循经配穴和选区配区的原则与方法;大量列举了中西医病症的刮痧治疗方法,并体现了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特色;总结推出了保健刮痧法,以助读者防患于未然,永葆健康体魄,因此本书是系统介绍刮痧疗法的专著,是集普及、提高、治疗、保健于一身的刮痧疗法实用培训教材。 二、科学性。本书运用中西医理论,初步探讨了刮痧疗法从保健治病效果的机理,实事求是地选择刮痧疗法的适应病症,冷静客观地评估了刮痧疗法的实际疗效,还简要阐述了刮痧疗法和其他疗法相结合的原则与方法。力求准确、客观、严谨,以保其科学性。 三、实用性。本书根据编著者多年从事刮痧实践和教学的经验,详细地介绍了刮痴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适应症和慎用症,介绍了在刮痧疗法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反应与解决的办法,多种病症的刮痧治疗,还介绍了全息经络手诊法,文字介绍和图示相结合,便于读者学习、记忆和应用,即使原来没有医学知识的读者,也可使用本书按图索骥,很快学会运用刮痧疗法给自己和他人诊病保健、治病,本书还在每个病症的刮痧治疗之后,附入了药物治疗参考,以便读者根据病情选用,进行综合治疗。因此,凡具有文化水平以上的人,一读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颇具实用性。 愿《经络全息刮痧法》成为更多读者的家庭医生、良师益友。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得到中华预防医学会技术培训部刘扦英主任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陈月明女士、申潮先生、高加林先生付出了辛勤劳动;书成付印之际,中医界老前辈吕炳奎局长,刮痧疗法受益者、著名摄影艺术家柳成行先生欣然为本书题词增辉,特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疏漏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及专家指正。 张秀勤 乙亥春于北京万寿路4号寓所 再版序 刮痧疗法是在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内病外治方法,正由于它具有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特点,所以流传即久又广。尤其是在民众中,会操作几手的大有人在。每当遇上家中或邻里患有头痛者,即用指捏挤额部;咳嗽咽痛者,即用指扯揪颈部;外感身痛者,即用铜钱刮颈背部并取汗;急性吐泻者,即拍打肘膝屈侧部等等,帮助消除疾病痛苦,甚至救人一命。可想而知,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刮痧疗法在防治疾病过程中确实发挥了作用。民众们将刮痧法上接下传,使之不衰,真是无愧于可敬的有功之人。 今天,“刮痧女军医”张秀勤教授,是位有识之士。她看到了刮痧疗法是中国医药学宝库里散在民间的瑰宝,为了让这一瑰宝能大现莹光,于是奋起向前人学习,向有经验者学习,经过多年来的刻苦钻研,并投身于医疗、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在民间刮痧法、经络刮痧法的基础上又以中西医相结合确认病症,以经络学说与生物全息论融为一体指导配方,而发展形成了经络全息刮痧法。这是她辛勤耕耘,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刮痧疗法从此有了更充实的理论根据。由于经络全息刮痴法拓宽了刮痧法的思路,增加了可供选择的刮拭部位,丰富了刮拭的手法,使得治疗范围相应扩大。总观,刮痧疗法却是旧貌换新颜。 科技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张秀勤教授致力于通过举办培训班亲自授课的方式,将经络全息刮痧法再普及到民间。她非常注重实用,在授课中结合刮法示范与操练,能使学员尽快地理解与掌握。因此,她讲课时特受学员们的欢迎。她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合作编著的《经络全息刮疹法》一书,早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并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此书,经络全息理论与临床经验兼收,文图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我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进修学校刮痧疗法培训班的指定教材,是学习者的良师益友。借其再版之机,我愿为之作序,并祝愿张秀勤教授再创辉煌,使经络全息刮痧法为人民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1996年2月8日 (邓良月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所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刮痧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刮痧疗法,起于民间,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世医得效方》卷二“沙证”(当时用“沙”字而未用“痧”字)一节说:沙证“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未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杀人”,又说:“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致。”从这段后来看“沙”是指一种病症,具体地说“搅肠沙”就是指心腹绞痛、高热头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闷难耐、冷汗自出、手足发凉,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致人死命的干霍乱证。很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属感染、乃至烈性传染病霍乱、副霍乱等病症。“沙”字在明代的医书里就都作“痧”字了。 对于“痧证”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在《世医得效方》里提到了3种外治法。 一是“近世只看头额上、胸前两边,有小红点在于皮肤者,用纸捻或大灯草,微蘸香油,灯上点烧,于红点上,峻爆者是。”是说瘀址病人,往往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这大概就是把这些证候叫作痧证的原因),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然后用火头直接淬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再点燃去淬烧其他痧点。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淬痧法”。 二是“如腹痛不止,又用针于两下十指近甲,稍针出血即愈。”“两足坠痛、亦名水沙,可于两脚曲膝内两筋两骨,间刺出血愈,名委中穴。”是说痧证腹痛不止的,可以在十指尖放血,两腿沉重疼痛的,可以在委中穴处放血。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三是“又法治沙证,但用苎麻蘸水,于颈项两肘臂两膝腕等处戛掠,见得血凝皮肤中,红点如粟粒状,然后盖复衣被,吃少粥汤或葱鼓汤,或清油个葱茶,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肤腠理开发松利,诚不药之良法也。”是说治痧证,可以用苎麻纤维团,蘸水在颈项、时臂、膝腕等部什进行“戛掠”。臭是刮的意思,《文选》卷12收入了晋朝人木玄虚的《海赋》,赋中有“戛严敖,偃高涛”句话,唐朝人李周翰注说:“戛,历刮也。”可见“戛掠”就是刮掠。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像米粒样的红点为上,然后通过盖衣被保暖,喝粥、汤、茶等发汗,使汗孔刊行张、痧毒外泄。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刮痧法”,以后在明清的医学著作中,不仅继承了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痧证及刮痧疗法方面的知识,而且大有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痧证辨治专著,为清代康熙14年(公元1676年)郭右陶所撰的《痧胀玉衡》。该书对痧证的病因、病机、证侯分类、症状表现及治法用方,对刮痧、放痧、淬痧等的具体方法和适应证,皆有详细记载。 从痧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来看,《痧胀玉衡》认为:“痧胀(因痧证有遍身肿胀、疼痛难忍的症状,故郭氏也称其为痧胀)或因秽气所触,或因暑气所感,或动时行不正之气,或乘伏寒伏热过时而来,总不外于外伤风热,故肌表必实,实则热毒之气既胀于胸腹肠胃之中,若更用热饮用热气,适助其肿胀,元从而泄。故犯此者,有立时胀死之害。”“痧证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可见这里所说的“痧”,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疫气、秽浊之气后,毒邪内郁外发所造成的多种证候,主要可以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病毒或细菌所引起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除前面提到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属感染、霍乱、副霍乱外,象病毒件感冒、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猩红热、败血症、白喉、流行性出血热、流脑、乙脑等等,还有气候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如小暑,以及误吸毒气,秽气所造成的肺水肿、晕厥等等,都可以归属痧证的范畴。 这些疾病在其病程中,由于病毒的侵害、细菌毒素或毒物毒性的作用,大多可见到粘膜、肌肤之下呈现出血点或充血点,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聚积成片,或融合成斑块,因此中医就以“痧”字来命名这些病症,并统称“痧证”,还把这些毒素叫“痧毒”。由于痧证是包含了许多疾病的。一个统称,所以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症状表现,在《痧胀玉衡》及其后的一些医书中,就有了许多痧证名称,象暑痧、瘟痧、斑痧、乌痧、丹痧、疫痧、烂喉痧、抽筋痧、吊脚痧等等。只不过随着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辨别更加精确,象“纱证”这样笼统的、包括范围很广的病症名称,才渐渐淘汰不用了。但治疗痧证的一些外治法,如淬痧法、放痧法、刮痧法等,却被保留了下来。 痧证是很重的病症,并不是单靠上述外治法就都可以治愈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外治法,《痧胀玉衡》说:“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凡气分有痧,宜用刮;血分有痧,宜用放,此不易之法,至脏腑经络有痧,若昏迷不醒等症,非放刮所得治,兼用药疗之,无足怪也。”也就是说,刮痧疗法适用于痧证初起,痧毒表浅,在肌肤、气分的病症;而放痧疗法则适用于痧毒在血肉、血分的病症。若痧毒深入脏腑,就必须靠药物来治疗了。 刮痧、放痧的目的,《痧胀玉衡》说得也很清楚,这就是“肌肤痧,用油盐刮之,则痧毒不内攻,血肉痧有青紫筋(主要指肘弯、膝弯部的青紫筋,也叫痧筋),刺之则痧毒有所泄,”也就是说,刮痧、放痧的目的、是为了排泄体内的痧毒或说是毒素,使痧毒能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 刮痧所用的工具和刮拭的部位,《痧胀玉衡》载:“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否油刮之,或用刮舌刨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P擦之。”可见所刮拭的部位,涉及头额项背胸腹上、下肢全身,所用工具则根据皮肤粗厚、柔嫩的不同、肌肉脂肪丰厚、寡薄的差别,分别选用坚硬、柔软的刮具,并且还可以用手指作刮具。 刮痧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或说是物理疗法,以其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既在民间流传不衰,也被医家广泛重视。明清直至近代,许多医书中都收载了这一方法,而且还有专门的《刮痧疗法》一类的小册于问世。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急性胃肠炎、其它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类病症。所用刮具及润滑剂也有发展,刮具用到了瓷器类如瓷勺、瓷碗边、瓷盘边、瓷酒杯;金属类如铜板、铜币、银元、铜勺、铝合金硬币;动植物类如光滑的嫩竹板、小蚌壳、毛发团、棉纱团、麻线团,鹿、牛、羊的角等。润滑剂则用到了香油和其它植物油以及水、白酒等。这都可以看成是对刮痧疗法的继承和发展。 淬痧疗法也流传了下来,被收入了许多医书中。近代曾有人专门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发掘,并在有关杂志上撰义进行了介绍和推广。 放痧疗法,实际是流传久远的放血疗法在痧证治疗方面的应用。放血疗法,在人类医学史上算是最古老的。一种疗法,古代也叫“启脉”法或“刺络”法。远在石器时代华夏先人就学会了使用专门制作的五制放血器具——砭石来治病,随着金属的冶炼和应用,才使用了金属的针具来放血。在《痧胀玉衡》里,将放血疗法用于治痧证,并改名叫“放痧”,除了在十指指尖点刺挤血的方法外,主要突出了在肘弯、腿弯(即肘窝、膝窝)静脉处放血的方法。书中把痧证病程中,在肘窝、腿窝出现的怒张的静脉叫“痧筋”,或呈深青色,或呈紫色,或呈深红色。并认为痧筋现者,毒入血分者多;乍隐乍现者,毒入气分者多;微现者,毒阻于气分者多;伏而不现者,毒结于血分者多。用三棱针刺痧筋出血,可以达到排泄痧毒的效果。所以民间医生或是医院大夫,在治疗痧证时,总是刮痧疗法和放痧疗法并用的。 其实放血疗法并不仅仅局限在治疗痧证,在古代和现代都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外感病和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病症。放血部位也不仅仅局限在十指尖和肘窝腿窝,而是引入了经络腧穴和经外奇穴主治知识、运用了辨证、辨病选穴方法,在所选穴位的部位寻找表浅的或比较隐伏的怒张的静脉或小静脉团。局部严格消毒后,用锋利的三棱针刺破静脉,放出适量的瘀紫的静脉血。当血流将止时,再用火罐拔吸在针孔处,使渗入皮下的瘀血尽皆排出体外。现代放血疗法的方法和应用,可以王秀珍、郑佩、孟雷编著的《刺血疗法》(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为代表。因本书重在论述刮痧,故放痧法和淬痧法皆不多赘述。 另外在按摩手法中,有撮拧提拉等法,即用手指撮捏提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出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直到今日,人们仍常用此法治疗头痛、咽痛、实证的胃脘痛等证。因这种撮法可以归属按摩推拿等手法中,故本书也不详加介绍。 第二节 刮痧疗法的现实意义和应用现状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当人们亨受高科技和新技术所带来的现代文明及舒适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到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化学合成药物毒副作用所造成的危害。据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查中心:近几年来,在我国住院病人中,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人良反应。药源性死亡人数,竞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1990年我同有聋哑儿童182万人,其中出滥用抗生素而造成中毒性耳聋的患儿超过百万,并以每年2至4万的人数递增。基于药物毒副作用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回归大自然,寻求无毒副作用、无污染的自然疗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近些年来,众多的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及其他有识之士,在发掘弘扬自然疗法的领域中,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诸如对饮食疗法、气功疗法、体育疗法、音乐疗法、耳穴疗洁、手足按摩疗法等等,都进行了整理弘扬、普及推广,使广大民众受到了许多益处。这其中,台湾预防医学专家吕季儒教授,从我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中受到启发,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将刮痧的方法和中医经络腧穴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了“刮痧疏经健康法”。对古典的刮痧药械、方法进行了全面革新。使用水牛角精工制作的刮痧板,涂布具有疏经活络、消炎镇痛的刮痧活血剂,依据患者的病变和体质实施补泻手法,刮拭经络腧穴,起到调血行气,疏通经络,活血法瘀的作用,恢复人体自身的愈病能力。使民间的传统刮痧,发展成为现代的循经走穴的经络刮痧。经络刮痧法对一些常见病如:高热、心绞痛、哮喘、颈椎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等有立竿见影的疗效。经络刮痧法的普及推广,使古老的刮痧疗法焕发了新的青春,可以说这标志着刮痧疗法的新发展。 由于革新后的刮痧疗法,不但适应症广泛,疗效明显,而且简便易行,人人可学,利于普及。所以很快就被迫切寻求自然疗法的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可,同时也引起一些专业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并对这一自然疗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我们在大量经络刮痧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经络刮痧适应症广,临床效果显著,但也发现按经络理论选经配穴,刮拭部位多、面积大,体质虚弱者和环境温度较低时,治疗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第一次治疗结束后,要等到局部痧消退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治疗,两次间隔时间较长。为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这一疗法,根据生物全息理论,我们将全息诊疗法的一些知识借鉴到刮痧疗法中,从而总结出刮拭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防治全身疾病的“全息刮痧法”。 全息刮痧法拓宽了刮痧法选区配穴的思路。实践证明,全息刮痧法可供选择的刮拭部位灵活多样,刮拭面积小,刮拭时间短,与疾病部位对应性强,疗效显著。全息刮痧法与经络刮痧法根据病情交叉或重叠使用,不仅增强了治疗效果,还可使刮痧治疗连续进行。当刮拭头、耳、手等暴露部位的全息穴区时,可不必脱衣服,简便易行,不受环境的限制,更容易推广普及。 在刮拭手法上,除传统刮法外,我们借鉴推拿按摩中的点、按、揉、理等手法,总结出适合于经络全息刮痧法特点的有效手法。 刮痧疗法的迅速普及,使不同形状、不同质地、便于操作、便于 刮拭不同部位的各种多功能刮痧板、刮痧梳子、刮痧棒相继问世。在刮痧润滑剂方面,也研制出了不同配方,多种效能的不少新产品。从而使刮瘀疗法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 在继承中国传统刮痧法和经络刮痧法思路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刮痧治疗和教学的大量实践经验,融入了多年从事经络腧穴和全息诊疗研究的及新成果,汲取了当代医家和广大群众在刮痧方面的新思路、好经验,用比较通俗的语盲,编写出这部《经络全息刮痧法》。旨在弘扬国粹、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完善并推广刮痧疗法,为人类寻求无毒副作用、无污染的自然疗法,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做出一点贡献。 第二章 经络全息刮痧法选区的理论基础 刮痧疗法在选取刮拭的区域时,传统民间刮痧术主要选取背腰、胸腹、肘窝、膝窝等部位,这其中既有经验选区的成分,也包含有循经络选区的成分。经络刮痧法则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刮痧疗法的特点指导刮痧选经配穴,从而使刮痧疗法的适应症更广泛起来。本书除了借鉴民间刮痧术、经络刮痧法的选穴方法和思路外,还根据生物全息理论,总结出全息刮痧法,引入了全息诊疗法中全息穴区的选区配区思路,因此本章将经络腧穴知识和全息生物学知识作为刮痧选区的理论基础,并介绍刮痧疗法常用的经络腧穴和全息穴区。 第一节 刮痧选区的经络腧穴基础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网络脏腑肢节、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通路。《黄帝内经》把经络的功能归纳为行血气、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中医在临床诊断辨证上、在中药作用归经上、在针灸推拿刮痧选穴选区上、在气功导引行气运气上,都以经络为依据。 近几一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运用声、光、热、电、磁、核等生物物理学方法,测得经络在体表部位的循行线具有高振动音、高冷光、高红外辐射、低阻抗、显性或隐性传感等特性,并和同位素原子的优势扩散线中相一致。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得经络循行线还具有高钙离子浓度,高二氧化碳释放等特性。而且研究发现经络现象在动植物体上普遍存在。进一步的形态学研究认为,经络是人体纵行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的立体空间系统,在这一立体空间系统中,正是生理、病理各种信息传播的优势通道,也是人体最大的调控系统。 关于经络的生理功能,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如沟通脏腑和外周肢行、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脏腑与脏腑之间多途径的联系,经络与经络之间的联系。二是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这也就是《灵枢·本脏》所说的“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三是感应传导针刺或是其他刺激,比如刮痧刺激,艾灸刺激等,并可以将药物传导传输至病变部位。四是调节人体机能平衡,在通常情况下,经络系统处于自动化优化调控状态,随时识别许自动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倾向,使机体随时保持着阴阳气血的相对协调平衡,一旦机体阴阳气血失衡,人体就处于病态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针刺、按摩、刮痧、艾灸,以及药物来激发或提高经络系统的调节机能,使机体的阴阳气血重归平衡协调,于是使达到了恢复健康的目的。经络的这一功能,在《内经》里叫“调虚实”、“处百病”。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经脉、络脉、12经筋、12皮部所组成的。 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正经即12经脉,有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直接和五脏六腑相连,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8,这就是督脉,仟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有统率、联络12经脉和调节经脉气血盈亏的作用。但12正经都有阴阳经表里相合的关系,奇经没什阴阳经表里相合关系,12经别是从12经脉别出的经脉,可加强12经脉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并弥补12经脉和其未能达到的器官之间的联系,经脉小的12正经和奇经中的督、任2脉,合体14经,是针灸、推拿、刮痧疗法中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分为15别络、浮络、孙络15别络是较大的主要络脉,可加强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的分支,它遍布全身。孙络个仅使营卫气血通行敷布于体表,而且也是邪气出入的通路,刮痧疗法主要刺激的部位即是孙络和浮络,刮后所出现的痧,即出自孙络,出痧后则提示邪气已从孙络外泄。 经筋足12经脉与筋肉之间的联络通路,有联缀四肢百骸,管理关节屈伸运动的作用。 皮部足12经脉功能活动在体表的反映部位,或说是12经脉在体表的势力范围,也叫12皮部。某经的皮部,就是该经在体表的作用区域,刮痧法刮拭面积较大,在刮拭某经时,除了刮拭到经脉主干线外,也刮拭了其皮部的孙络,或说是主要刮拭了其皮部的孙络而起到治疗作用的。 三、14经脉概述 12经脉和任、督2脉合称14经,是针灸、刮痧选穴配区的主要依据。 1、12经脉的命名 12经脉对称地分布在人体左右,每侧都有12条,所以全身实际是24条纤脉。 12经脉分为阴阳两大类,阴经有6、阳经也有6。通过手的经脉叫手经,通过足的纤脉叫足经。每经都有固定的联属内脏。这样经脉的名称就综合了手足、阴阳、脏腑的内容而确立下来,如“手太阴肺经”,即足通过手、联属肺的阴经。12经的名称详见“经络系统简表”。 2、12经脉分布、走向和交接规律 (1)12经脉分布规律:如一人双手触地取爬行姿势,并仰头面向前方,那么太阳照得着的部位大体是阳经的循行部位,太阳照不着的部位,大体是阴经的循行部位。在头部,足太阳经行头项,足少阳经行头侧,足阳明经行面额。在躯干,足太阳经行后背,足少阳经行两侧,足阳明经及足三阴经行胸腹。在上肢,阳经行伸侧(外侧)、阴经行屈侧(内侧)。在下肢,阳经行于外侧、后侧,阴经行于内侧。 而且阳明、太阴经在前圆,少阳、厥阴经在中间,太阳、少阴经在后缘,形成阴阳表里两经两两相对的分布。 (2)12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二阴经从足走腹胸。手之阴阳经交接于手,足之阴阳经交接于足,手足阳经交于头,手足阴经交于胸腹。 3、12经脉的表至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6对表里相合的关系(见12经脉表甲配合表)。凡相表里的两经,则在四肢木端交接,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应位置,分别属于相表里的两个脏腑,经络相表里和脏腑相表里是一致的。刮痧法中的阴阳对刮原则,就是指对刮相表里的两经。 4、12经脉气血流注次序 12经脉气血的运行是首尾相贯,如环无端的。这一流注次序。 5、任、督2脉的循行和功能 (1)督脉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头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及上唇,终于上唇系带处。有总统率全身阳经的功能。多次和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可以调节全身阳经的经气,所以也叫“阳脉之海”。它的分支入脑、属肾,主干行于脊 里,因此和脑、髓、肾的功能关系密切(见本书附图5、6)。 (2)任脉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眼眶下。有总任全身阴经的功能,多次和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可以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所以也叫“阴脉之海”,而且和女子妊娠有关,因此又有“任主胞胎”的说法(见本书附图5、6)。 6、12皮部 12皮部是12经脉功能活动在体表的反映部位,或说是12经脉在体表的势力范围。这是前面已经谈到的概念。由于刮痧法是直接在12经脉的皮部刮拭,所以这里再说明一下皮部的范围,生理功能和它在诊断、治疗上的意义。 (1)关于12皮部在体表的部位,尚未见到古代文献的明确记载,一般认为,每条经脉的皮部,应以该经脉循行线为中心,向两侧对称拓宽至相邻经脉的皮部为止。(见本书附图1、2、3) (2)l2皮部的生理功能。一是充养皮毛,脏腑精气通过经脉而布达到皮部,从而起到营养皮毛的作用,所以皮毛的润泽与枯槁,可反映皮部气血的盈亏,并间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哀。二是防御外邪,外邪侵犯人体,首先侵及皮毛,进而是络脉,经脉,直至脏腑。所以12经皮表之部,也就是12皮部,显然是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如果皮部气血失和、功能衰弱,邪气就易于由皮部人侵而逐渐深入。 (3)12皮部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意义。因脏腑通过经脉、络脉、皮部和体表建立了联系,所以肌腑的功能活动和气血盛哀,可以在皮部反映出来。这也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意思。于是在诊断上就可以从人体外表的变化,加面色、舌象、体表的寒热等,测知内在脏腑的功能状况。如《灵枢·经脉篇)说:足阳明胃经“’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及其皮部循行分布在身前的缘故又如《索问·刺热篇》说:“脾热病者鼻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等等,也属通过皮部诊知内脏情况的举例。特别是刮痧疗法中,在某经皮部刮出痧后,可以依据痧色的深浅、痧粒的疏密、痧位的深浅来诊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性的寒热、病程的久暂。这在第三章还会详细谈到,在治疗方面,有许多外治法就是通过皮部来起作用的。如用药物薰、洗、浴、敷、贴,用梅花针叩击、艾条灸烤、激光照射、电流刺激、推拿手法等,首先作用于皮部,然后通过皮部将药物或其它刺激或治疗信息传入经脉、通过经脉而入内脏,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特别是刮痧疗法,是通过刮拭或点压的方式,直接作用于12皮部的孙络,使细小的络脉充血或出血,使皮部的汗孔开张,从而达到排泄邪气、调整经络和脏腑功能的目的,使机体恢复健康。可见12皮部在刮痧疗法中的意义是不可轻忽的。 7、12经脉所属脏腑的功能 手足阴经,皆分别和脏相连属;手足阳经,皆分别和腑相连属。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功能,属阴,其为病多虚证;腑具有传送和消化饮食物、排泄糟粕的功能,属阳,其为病多实证。中医对脏腑的认识,除了和古代的人体解剖知识有关外,主要是从人体内脏的功能角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本书受篇幅所限,仅简要的将12经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它们和体窍情感的关系作一介绍,如欲进一步学习,请阅读中医的专门书籍。 (1)肺,肺属五脏之一,在胸腔,手太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金,和大肠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可详见第三章第九节五行归类配属表;下同)。 (2)心,心属五脏之一,在胸腔,膈膜之上,手少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火,和小肠相表里,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3)心包心包也叫心包络,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外邪侵袭于心,首先由心包受病,手厥阴经和它相连属,没有五行配属和表里配合的说法。 (4)脾脾属五脏之一,在中焦膈下,足太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土,和胃相表里,脾胃同属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是气血化生之源,人体“后天之本”。”已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稍微和水液,主升清,主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 (5)肝肝为五脏之一,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足厥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木,和胆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其主疏泄的功能,对全身气机的畅达、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情志的调畅皆有重大影响。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 (6)肾肾为五脏之一,在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足少阴肾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水,和膀胱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代谢。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根本,生命之源,故称其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和惊。 (7)胆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连,足少阳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木,和肝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进入小肠,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胆又有主决断的功能。 (8)胃胃为六腑之一,在上腹部,足阳明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土,和脾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容纳并腐熟饮食物,其气以降为和,主通降。和脾共称后天之本。 (9)小肠小肠为六腑之一,上接胃,下通大肠,为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手太阳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火,和心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盛容饮食物和消化饮食物,这叫主受盛和化物。还可以分别出水谷精微、水液和食物残渣,这叫泌别清浊。 (10)大肠大肠为六腑之一,上接小肠、下通肛门,手阳明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金,和肺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也就是将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余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多余水分,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11)膀胱膀胱为六腑之一,在小腹中央,足太阳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水,和肾相表里并直接和肾相通。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l2)三焦三焦为六腑之一,手少阳经和它相连属,但没有五行配属和相表里的脏器。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其功能之一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三焦还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在中医学里还有上焦、中焦、下焦的划分。横膈以上,心肺头面为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膈下脐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为升降的枢纽,气血化生之源。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为下焦,主泌别清浊、排泄糟粕和脲液。后世医家,将肝肾精血、命门原气等也都归属于下焦。 四、腧穴知识概述 1、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腧穴的腧字,有输注的意思,象水流的输送灌注。穴字是个隙、孔隙的意思。腧穴和经络相通,是经络中气血聚散灌流输注的部位。在《内经》里,把腧穴叫“节”、“会”、“气穴”、“气府”、“骨空”,其它古代医书里还叫“孔穴”、“穴道”或“穴位”。 腧、输、俞3个字读音是相同的。但“腧穴”是全身穴位的统称。“输穴”是井、荥、输、经、合五腧穴中的第3个穴位。“俞穴”专指足太阳膀胱经的五脏俞和六腑俞等背俞穴,是腑脏之气输注刮背部的穴位。 腧穴通经脉,经脉属腑赃。腑脏有病变,使经络气血运行异常,则可在腧穴处出现敏感、压痛、结节等异常反应。刺激(如针、灸、刮拭、压按)腧穴,通过激发、调节腧穴的气血,可进而激发,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内脏疾病的目的。当然腧穴也是受邪的部位。 腧穴分经穴、奇穴、阿是穴3 人类。 经穴是指属于12经脉和任、督2脉的腧穴,它们部分布在14经循行路线上,和经脉关系密切,可以反映本经及所属脏腑的病症,可以治疗本经及所属腑脏的病症,也叫“14经穴”。 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14经系统的腧穴,因它有奇效,所以叫奇穴,也叫经外奇穴。奇穴的主治证较单纯,多数奇穴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即以痛处为穴。医生按压病人身体时,当按到痛处时。病人会喊:“啊!是(这里痛)”,痛处如不是14经穴和奇穴所在位置,则命名为阿是穴。所以阿是穴既无固定位置,也无具体穴名,而总以“阿是穴”称之。 2、特定穴 14经穴中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并给予特定称号的腧穴叫“特定穴”。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即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和在胸、腹、腰、背部的募穴、背俞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和全身经脉的交会穴。这些经穴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在刮痧疗法中也有重要价值。现将部分特定穴简介如下: (1)12经五腧穴和原穴 关于五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也就是说经气所出的部位,象水的源头,叫井穴,井穴多在手足末端,也合叫“十二井”;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荥穴多在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前方;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象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叫输穴,输穴多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气正盛而流行经过的部位,象畅通的水流,叫经穴,经穴多在腕踝关节以上;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象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叫合穴,合穴在肘膝关节附近。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在腕踝关节附近。 12经每经1个原穴,合称“十二原”。五腧穴和原穴多为临床所常用。 (2)络穴 络穴是络脉从经脉上别出的部位。15络穴有:肺经的列缺、心经的通里、心包经的内关、大肠经的偏历、小肠经的支正、三焦经的外关、胃经的丰隆、膀胱经的飞扬、胆经的光明、脾经的公孙、肾经的大钟、肝经的蠡沟、任脉的鸠尾、督脉的长强、脾之大络的大包。 络穴是络脉分出的地方,能沟通表里两经,既可以治本经病,本络脉病,又可以治和本经相表里的经脉之病。为刮痧中的常用穴。 (3)穴 部穴是经脉的气血深聚在四肢肘膝以下的空隙部位。 12经脉各有1个部穴,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也各有1个部穴,共16穴。肺经部穴为孔最;大肠经为温溜;心包经为部门;三焦经为会宗;心经为阴部;小肠经为养老;脾经为地机;胃经为梁丘;肝经为中都;胆经为外丘;肾经为水泉;膀胱经为金门;阴维脉为筑宾;阳维脉为阳交;阴跷脉为交信;阳跷脉为跗阳。 (4)背俞穴和募穴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部位。在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用脏腑名称来命名,详细可参考后面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背俞穴既可以治疗相关联的内脏的病,也可以治疗和这个内脏相关联的五体、五官的病,如肝俞穴可以治疗肝病,也可以治疗和肝相关联的筋病与目病。背俞穴是刮痧法最常用的腧穴。 募穴是脏腑经络之气结聚在胸腹的部位。五脏六腑共12募穴。肺之募穴为中府、肝为期门、胆为日月、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大肠为天枢、心包为膻中、心为巨阙、胃为中脘、三焦为石门、小肠为关元、膀胱为中极。募穴主治性能和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在刮痧法中,经常是俞、募穴配合使用。如治心脏病时,既刮心俞,也刮心包之募穴膻中和心之募穴巨阙。 (5)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处的8个腧穴。它们分别是,脏会章门(脾之幕穴)、腑会中脘(胃募穴)、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血会膈俞(膀胱经穴)、筋会阳陵泉(胆经合穴)、脉会太渊(肺经输穴)、骨会大杼(膀胱经穴)、髓会绝骨(胆经穴)。凡属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变,都可以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为刮痧常用穴。 (6)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8脉和12正经脉气相通的在肘膝以下的8个腧穴,即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既治正经病,也治奇经病。为刮痧法所常用。 (7)下合穴 下合穴是六腑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如小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大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三焦下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膀胱下合于本经委中,胃下合于本经足三里,胆下合于本经阳陵泉。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的主要穴位。临床极常用,是学习刮痧法应重点掌握的穴位。 此外在特定腧穴中,还有交会穴。交会人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部位,交会穴既可以治本经的病,也可以治相交会的其他经的病。交会穴数目甚多,不在此列举。 3、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概括为输注气血、反映病候、防治疾病3个方面。 (1)输注气血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道路,腧穴是经脉和络脉相互贯通的枢纽,经脉中的气血要通过腧穴灌注于络脉,渗透到四肢百骸、全身各部,所以说腧穴是输注气血的地方,具有输注气血的作用。 (2)反映病候 腧穴作为人体的一个部位,它通过经络和内脏密切地联系起来。当人体发生疾病时,相应的腧穴就会出现异常反应,这对诊断疾病及治疗疾病都有一定意义。比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炎性病变的人,大多在足三里或上巨虚处有敏感压痛点。临床上可以在背俞穴、募穴、穴、原穴等部位进行诊察,察其局部色泽有无变异,有无瘀点、丘疹、脱屑、隆起、凹陷,触摸其局邪有无压痛、敏感、肿胀、硬结、条索、坚实、松软或异常的冷热之感,从而作为诊断内脏器官病症的辅助诊断方法。 (3)防治疾病 腧穴又是预防治疗疾病过程中,进行针刺、火灸、按摩、刮痧、敷药的部位,可以通过对腧穴的刺激,来调整经络气血,疏通邪气出路,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五、腧穴的主治规律 刮府治病选穴区,离不开腧穴的主治范围,每个腧穴的主治范围既和它所在的经络有关,也和它所在的部位有关。从经络来说,它可以治疗本经所属的脏腑经络病,兼治和本经相关的脏腑经络病。从部位来说,一个腧穴又可以治疗它所在的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现将分经主治范围和分部主治范围分别列简表如下: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三经病 阴腧穴 手太阴肺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 心病 手阳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 前头、鼻、门、齿病 眼病、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三焦经 侧头、胁、肋病 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足三阳腧穴 足阳明胃经 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胆经 侧头、耳、胁肋病 眼病 足太阳膀胱经 后头、背腰、脏腑病 足三阴腧穴 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肝经 肝病 足少阴肾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下肢外侧腧穴:分部: 小腿外侧 主治范围:胸胁、颈项、眼、侧头病 分部: 足外侧 主治范围:侧头、眼、耳、胁肋、发热病 从上面腧穴的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范围看,每一个腧穴都可以治其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组织器官的病症,这叫腧穴的近治作用。还叶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腑脏、组织、器官的病,有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全身,这叫腧穴的远治作用。尤其是12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远治作用表现更为明显。除此之外、有些腧穴还有些特殊作用,比如刮大椎穴可以退热、灸至阴穴可以矫正胎位等,都属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六、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易取穴法种。 1、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也叫骨度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全身各个部位的大小长短,并依照规定的尺寸数据,按比例折算确定腧穴所在位置。见常用骨度分寸示意图。 2、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法是以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其中有固定标志,也有活动标志。 固定标志如骨骼、肌肉所形成的凸起、凹陷、五官、发际、爪甲、乳头、肚脐等可作取穴标志。如鼻尖取素、眉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腓骨小头前下方取阳陵泉。 活动标志如关节、肌肉、肌腱、皮肤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隆起、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可作取穴标志。如曲肘后在肘横纹外端凹陷处取曲池,张口后在耳屏前的凹陷处取听宫。 3、手指同身寸法 手指同身寸法是用病人本人手指特定部位的长度来度量取穴的方法。以中指中节挠侧两端的纹头间距作1寸,叫中指同身寸。以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叫拇指同身寸引。手四指并拢,在中指中节横纹处测4指的宽度,作为3寸,叫横指问身寸,也叫一夫法。手指同身寸法主要用于四肢部的取穴。 4、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垂臂曲肘,肘尖尽处取章门;立正姿势,中指尖端处取风市等等。 七、刮痧常用经穴 1、督脉常用经穴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共28穴,其中刮痧常用经穴主要有长强、命门、至阳、大椎、哑门 、百会、上星、人中等。 (1)长强 【定位】尾骨尖下方的凹陷中。 【主治】泄泻、痔疮、便血、便秘、脱肛、腰脊痛。 (2)命门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向前和肚脐相对。 【主治】腰背强硬疼痛、带下、阳痿、遗精、泄泻。 (3)至阳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大约和肩胛骨下角平齐。 【主治】咳嗽气喘、胸脊疼痛、四肢重痛、心绞痛、黄疸。 (4)大椎 【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疟疾、感冒、咳嗽、气喘、头项强痛、癫痫、骨蒸潮热。本穴为通督脉阳气,乃至通全身阳气的总枢纽。为刮痧疗法中最常用的穴区。 (5)哑门 【定位】后正中线人发际5分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舌强、癫狂、癫痫、后头部疼痛、项强、鼻衄。 (6)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或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处。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昏厥、失语、癫狂、脱肛、子宫下垂、长期腹泻滑脱不禁。 (7)上星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眼痛、鼻炎、鼻窦炎、鼻衄、热病、疟疾、癫狂。 (8)人中 【定位】人中沟上3分之1和下3分之2的交界处。 【主治】昏迷、抽搐、小儿惊风、牙关拘急、 口眼歪邪、腰脊强痛、 癫狂、癫痫发作。 2、任脉常用经穴 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共24穴。刮痧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神阙、中脘、巨阙、膻中、天突等。 (1)关元 【定位】在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 【主治】小便不通、小便频数、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月经过多、带下、不育不孕、子宫下垂、产后恶露不尽、疝气、少腹疼痛、泄泻、虚劳消瘦、中风脱症。 (2)气海 【定位】前止中线,脐下1.5寸。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疝气、遗尿、泄泻、便秘、水肿、子宫下垂、中风脱症。 (3)神阙 【定位】肚脐正中。 【主治】腹痛肠鸣、水肿腹水、泄痢脱肛、中风脱症。本穴常用药物外敷或艾条、艾柱外灸,是外治法中最常选的部位,在刮痧法中一般不直接刮拭该穴,多作为刮拭起上点的标志。 (4)中脘 【定位】脐上4寸。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消化不良、黄疸、脾胃虚弱。 (5)巨阙 【定位】脐上6寸。 【主治】心胸疼痛、反胃、吞酸、恶心、呕吐、噎嗝、心悸、癫狂、癫痫。 (6)膻中 【定位】两乳头之间,平第4 肋间隙。 【主治】气喘、胸痛、心绞痛、噎嗝、呃逆、产妇乳少。 (7)天突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气喘、咳嗽、失音、咽喉肿痛、呃逆、甲状腺肿大。 3.手太阴肺经常用经穴 手太阴肺经在体表的循行线,出于锁骨外端下缘以下1寸处的中府,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拇指少商穴,共11穴。刮痧常用经穴为中府、尺泽、列缺、太渊、少商。 (1)中府 【定位】用手叉腰,在锁骨外端的下缘处,有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凹陷中心是云门穴,云门直下1寸即是本穴。 【主治】咳喘、气喘、胸痛、胸闷、肩背痛、咽喉肿痛。 (2)尺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微屈肘,在肱骨头肌腱外侧凹陷处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闷、潮热、发热、咽喉肿痛、肘臂疼痛、急性胃肠炎、小儿惊风、动动脉炎、丹毒。 (3)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取穴时可使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所指凹陷处即是该穴。 【主治】头项强痛、咳嗽气短、咽喉肿痛、口眼歪斜、 口禁不开牙痛、手腕无力、等麻疹、尿血、小便热、阴茎痛。 (4)太渊 【定位】掌后第1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心悸、前臂内侧痛、肩井部位牵掣疼痛、乳房刺痛、腹胀、呕吐、无脉症。 (5)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距爪甲角约1分处。 【主治】鼻衄、咽喉肿痛、扁桃腺炎、发热、昏迷、中暑、中风。 4、手阳明大肠经常用经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线,起于食指桡侧爪甲根处的商阳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肩端、走颈过颊绕唇,终于鼻旁迎香,共20穴。刮痧常用穴位有合谷、曲池、肩、迎香等。 (1)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
/
本文档为【经络全息刮痧疗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