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任应秋随笔

任应秋随笔

2009-04-04 15页 doc 90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39819

暂无简介

举报
任应秋随笔任应秋《药效随笔》 目 录 一、解表药 1温解表药....................... ...........……1 麻黄、桂枝、细辛、紫苏 荆芥、防风、白芷、辛夷、生姜、煨姜、生姜皮、生姜汁、炮姜、葱白、豆豉、胡荽 2.凉解表药....................... ..........……1 薄荷、牛蒡子、蝉蜕、浮萍、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菊花、蔓荆子、葛根、升麻、柴胡 二、泻下药 1.攻下....................... ...................…...
任应秋随笔
任应秋《药效随笔》 目 录 一、解药 1温解表药....................... ...........……1 麻黄、桂枝、细辛、紫苏 荆芥、防风、白芷、辛夷、生姜、煨姜、生姜皮、生姜汁、炮姜、葱白、豆豉、胡荽 2.凉解表药....................... ..........……1 薄荷、牛蒡子、蝉蜕、浮萍、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菊花、蔓荆子、葛根、升麻、柴胡 二、泻下药 1.攻下....................... ...................…..2 大黄、芒硝、巴豆 2.润下....................... ...................…..2 火麻仁、郁李仁 三、利尿逐水药 1.利尿....................... ..................……2 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石苇.、瞿麦、海金砂、金钱草、茵陈蒿、防己、冬瓜子 2.逐水....................... ..................……3 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 四、祛风湿药....................... .....……3 羌活、独活、威灵仙、海风藤、秦艽、苍耳子、稀签草、木瓜、桑寄生、五加皮、白花蛇 五、祛寒药....................... ........…….4 附子、制川乌、吴茱萸、川椒、高良姜、草果、丁香、小茴香、艾叶 六、祛暑药....................... .......…….4 西瓜、青蒿、豆卷、香薷、佩兰、藿香 七、清热药 1.清热降火药....................... .....…….5 石膏、知母、栀子、竹叶、芦根、夏枯草、决明子 2.清热凉血....................... .......……5 犀角、干地黄、牡丹皮、地骨皮、白薇、银柴胡、紫草、白头翁、白茅根 3.清热燥湿....................... .............5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藓皮、鸦胆子 2.清热解毒....................... ..............6 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蚤休、大青叶、马勃、山豆根、 射干、 马齿苋、败酱草、土茯苓、 绿豆 八、平喘化痰药 1.止咳平喘....................... ...............6 杏仁、桔梗、前胡、白前、旋复花、紫菀、款冬花、百部、马兜铃、葶苈子、胖大海 2.清化热痰....................... ...............7 贝母、瓜篓、海浮石、海蛤壳、海藻、昆布、常山、礞石、牛黄 3.温化寒痰....................... ................7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 九、理气药. ....................... .................8 橘皮、青皮、香附、木香、乌药、白豆寇.、砂仁、枳实、枳壳、厚朴、薤白头、柿蒂 十、理血剂....................... ...............…8 川芎、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苏木、乳香、没药、元胡、五灵脂、瓦楞子、 三棱、莪术、水蛭、虻虫、蟄虫、牛膝、穿山甲、郁金 2.止血....................... ........................9 白芨、仙鹤草、棕榈、乌贼骨、蒲黄、灶心土、三七、血余、茜草、大蓟、侧柏叶、旱莲草、地榆、槐角 十一、芳香开窍药....................... .....10 麝香、冰片、石菖蒲 十二、安神镇惊药 1. 安神定志....................... ......……10 朱砂、磁石、龙骨、蛎、酸枣仁、远志 2.镇惊熄风....................... ................10 羚羊角、石决明、代赭石、天麻、钩藤、白蒺藜、蜈蚣、白僵蚕 十三、固涩药....................... .........….10 山茱萸、桑螵蛸、金樱子、五味子、乌梅、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秦皮、芡实、莲子 十四、补养药. 1.补气....................... .................….11 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白扁豆、补骨脂、.杜仲、续断、菟丝子、沙苑子、肉苁蓉、狗脊 2. 补阴....................... ..................…12 沙参、天门冬、麦门冬、玄参、石斛、女贞子、龟板、鳖甲 4.补血....................... ...............…….12 何首乌、当归、白芍、阿胶、鸡血藤、龙眼肉 十五、消导药....................... .........….12 莱菔子、谷芽、麦芽、山楂 十六、驱虫药....................... .........….13 使君子、苦楝子、榧子、槟榔、雷丸、南瓜子、贯众、大蒜 十七、外用药....................... .........….13 硫黄、雄黄、砒石、轻粉、硼砂、蟾酥、血竭、番木鳖、蛇床子、炉甘石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温而散,既能泻肺经部滞之邪,使其宣肃,而愈咳嗽、气喘、水肿诸症;复能引营分羁留之寒,达于肌表,而发腠理固密之汗。故为宣肺解表要 桂枝:功专调和营卫,温通经络。若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津液不固而汗自出者,桂枝能驱卫分之风以固营则津液敛而汗自止。复能温通心肝之阳,化膀胱水寒之气,凡心阳虚而悸动,肝阳虚而郁滞,膀胱之气不化而水气上冲者,均能治之。至肉桂,则为专补肾阳要剂。 细辛:为为足少阴肾经主药。性味辛温,辛则善行,能引肾中阳气上升于脑;温则胜湿,凡下焦寒湿郁闭,能温化之而使其消散。故实为行阳散寒之品。 紫苏:辛温能散,芳香通泄,为疏肺利气之品。凡风寒之邪闭于肺,肺气失去宣肃之用时,惜其辛散通泄之力,则能开闭、行滞、降逆,而愈外感、咳嗽、胸痹诸疾。苏子开郁下气,用作消痰定喘药。 荆芥:辛温香散,气味轻扬,入于肝经气分。凡风邪客于皮、膜之间,而见肌肤灼热,头目昏眩者,用之最见良效,皆其轻扬之力所 致。与防风相较,防风不如荆芥之轻扬,而以入于骨肉见著也。 防风:为驱风散湿要药,以其温通全身经脉,以至骨肉之间也,若与独活相较,防风自上以达于周身,独活自下以达于周身;防风以治风为主兼散湿,独活则散湿为主兼治风。 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胃经驱风散湿要药。凡驱风药,往往有耗散津液之弊,惟白芒性极滑润,既能驱风胜湿,又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故头面诸疾如:眉棱骨病、牙龈痛、面黑瘢等常用之。 辛夷:清香入肺胃,味薄而散,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故凡风寒入脑而致鼻渊浊涕不已,或头痛、龈痛而鼻塞不利,均可用之。 生姜:带皮者,辛温入肺而开胃,肺气通条,故能解表而散寒;胃气运行,故能降逆止呕。 煨姜:辛性减,温性增,故发散之力已不多,而温脾胃,除寒湿之力则较强。 生姜皮:辛而兼凉,专走皮表,行水散湿,故为五皮饮中之要药。 生姜汁:辛散温通之力最全,对于寒湿有所停滞,最能消除,所以寒痰、湿痰、痰结诸症多用之。 干姜:因久干,体质收缩,温性过于生姜,止而不行。与生姜相比,辛散性较少,而专用于温散里寒,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炮姜:性苦温,辛性已大减,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常用于血虚发热证(如产后),因此热乃阴虚而阳无所附之热,忌用寒凉表药,惟用炮姜入肝引诸药生血,与补血药同用,其热自退,即“热因热用”,“ 从治”之法。 葱白:善于发散阻闭的邪气,通彻上下。其解表是利肺通阳的作用,阳气被阻,不能达于四肢时,故亦用以通阳复脉(通脉四逆汤:炙草、干姜、附子、葱白。治少阴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豆豉:应名淡豆豉,其发散主要是由于其体质轻虚,能启发津液上滋的缘故。用于上焦阳气郁抑不能宣导,有烦闷的感觉时最好。 柽柳:性温入血分,又善于发泄,故用以透疹甚效,因其通达之性较速而剧,一般不用重量。 胡荽:辛温祛风寒,香窜避秽气,内通心脾,外行腠理,凡属秽浊邪气,以及有表邪为滞气所阻,不能透达时多用之。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入肺兼入心,能引诸药入于营分或卫分,为解散上焦风热之品。 牛蒡子:疏散上焦风热,透发经络壅滞,尤善透发热毒,故多用于咽喉痛、麻疹等病。 蝉蜕:味甘气寒,善于泻气分之热;体质轻虚,善于解表郁之邪,为虫体之蜕,近于血肉,故性柔而善于解痉,多用于小儿风病。 浮萍:入肝经,达皮肤,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适用于热实部气之宜于发散者,亦即“火郁发之”之义。 桑叶:甘寒清润,降多于升,善于泄降肝胆之郁热。兼入胃、大肠,最适于热而兼燥者。 桑枝:宣通肝络,疏利两胁支撑疼痛。 桑白皮:入肺经气分,凡肺气不清而湿热胶结的水肿、痰饮诸症均宜。 桑椹:甘寒,味厚于气,优于养阴清热,凡血不足而见燥热证者最宜。 菊花:以滁菊花(白菊花)为上,杭州产的次之,黄色甘,白色苦,惟滁菊花甘而清香,凡芬芳药,多属气清而升,能治头目诸疾,但香气胜者,往往辛燥,惟菊花绝无操烈之弊,疏风清热,专能抑降肝胆上炎之火(惟野菊花一放不作内服药用,为疡科外敷药,其叶尤良)。古人说菊能“壮水制火,扶金抑木”,意思即是说菊是清润之品。 蔓荆子:疏散风热,主要是偏于疏散肝气内动之风热,所以王好古的《汤液本草》认为是“搜肝风”的药,近人张山雷亦说它降多于散,用于内动风邪的头目痛,《本草纲目》谓蔓荆子主“头目风虚”之证,说明亦是内风。总之,蔓荆子“搜风凉血”的作用是较强的,所以王好古、李时珍、张山雷的意见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葛根:轻扬升发,鼓动胃气上行,开发腠理,故能解肌退热,又能生津止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若热郁于经,气血不能通畅,则痘疹不能宣发于外,使借葛根升散之力,以泄热外达因而麻疹得以透发。 升麻:能引阳气于最下之处而使之上升,凡阳气郁抑于中焦而不能宣发的,用之最好。所以它能引参芪之甘,以固卫气之表,引石膏之寒,以止阳明龈痛,引犀角之凉,以透血中斑疹;引葱白之辛,以解皮肤表邪。宣发之功,颇似麻黄,但麻黄只能入肺解上焦之邪,升麻则专入脾胃,为中焦宣透的主药。 柴胡:性升属阳,舒肝解郁,,在脏主血,在经主气,脏为里,经为表,是为和解表里气血的专药。肝主藏血而多郁,得柴胡苦平疏散之性,郁即解而血亦宁,故常用以舒肝。柴胡升麻均轻清上升,有些相似,但柴胡以宣发少阳之半表半里为主,而疏解肝胆之抑郁;升麻则宣发阳明之肌肉腠理,而升举脾胃之下陷,是其大异。 二、泻下药 大黄:性沉降,入血分,走而不守,善于除实热操结,下有形积滞。六腑以通为用,故凡有热实诸邪滞于府,均可用此泻之;营血以和为责,故凡瘀癥蓄于经,均可用此消之。 芒硝:气薄味厚,性降善走,其用有三:去实热一也,涤肠中宿垢二也,破坚积热块三也,散积除热与大黄颇相似,,而软坚之力尤过之。 巴豆:辛热迅利,故善于涤陈寒固结;通开峻剂,宜用于冷积坚症。巴豆与大黄同用。为攻下之品,但大黄性冷,病多热者宜之, 巴豆性热,病多寒者宜之,但仍须去油后用。 2.润下 火麻仁:生津润燥,性最滑利,凡津伤而有留滞时,用之最足润燥通滞,其生津之力,颇与地黄相似,但地黄入脏生津以养阴,麻仁入腑润燥以导滞,则又大异。 郁李仁:性润而降,故利于肠中燥结之癥积;苦清辛通,故善导水气阻滞之隆闭。其润燥之功,虽与火麻仁类似,但火麻仁优于润燥、暖中、活血,而郁李仁则导滞、通利、破血。是其大异。 三、利尿逐水药 1.利尿 茯苓:味甘淡,甘能助阳,淡能通窍,性属温平,而能益脾逐水,善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而出,小便结者,凭其逐水之力可以通;小便多者,借其补脾益气之功又能止。故为补利兼优之品。 猪苓:行水利湿之力优于茯苓,故消肿通淋多用本品。它与茯苓相较:茯苓入气分,常借补脾益气之功以化水;猪苓入血分,多借消阴和阳之力以行水。张仲景的猪苓汤证中,往往有“漏症”,就是水气逼阳于上,不能化生津液的表现,用猪苓汤消散水气以后,阳气因之以和,使不迫于上而燥渴了。 薏苡仁:主要在渗湿,湿去则脾胃安,脾胃安则能养四肢而止拘挛,上输津液以补益脾肺,运化水气而消肿胀。 泽泻:入膀胱利小便,入肾经泻火邪,擅利水渗湿之功,而泻血中废物,故六味地黄丸中与丹皮并用。凡脾胃湿热,用之能令清气 上行而除头目眩晕诸症,皆清洁血液效用。 车前子:为行水泻热之品,利水而不泄气,颇与茯苓相似,但此为子实,兼有润心肺的作用,心肺得润,则痰热自消。 滑石:性沉重下降,入足太阳经,色白入肺,则清其化源而入膀胱,故为通利湿热良品。 木通:上行心包,降火清肺热,使津液化生,下通小肠膀胱,导湿热由小便出,它除湿热之功颇同防己,但防己宜血分,此宜气分,利水之功颇同泽泻,而泽泻宜相火,此宜君火是其大较。 通草:为利水退热之品;与灯草同功,能引热下行而利小便,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凡阴窍涩而不利,,水肿闭而不行,用之皆可通。 石苇:功专清肺利水,凡水道不行,因于化源不清者,用以清肃肺气,恢复其通调的作用,小便不利诸症则随之而愈。 瞿麦:功专泻心利水,必须实有湿热壅滞者为宜,若心虽有热,而小肠虚者则不用,脾虚水肿者,亦不适合。 海金砂:善除小肠、膀胱二经血分之湿热,凡属热闭证,须用釜底抽薪法,欲使热从小便去者,用此最宜,可配合桅子、硼砂用。金钱草:淡渗利水,能钦坚化石,盖因其偏入气分,善于解郁散结,郁结既散,则凝积之石亦可分解矣。 茵陈蒿:茵陈之所以善退黄疽,主要是由于它有清湿热之功, 它之善清湿热,是由于它有发汗利水的作用,表里之湿,或从汗解, 或从小便利,则热自清除。 防己:辛能走散,通可行滞,善下行,长于除湿,气颇剽悍为祛风行水之品。凡湿热流注十二经脉,以致二便不适利者,惟此效速。治水用汉防已,治风用木防己。 冬瓜子:善解热毒、愈脓疡,故用于肺痈,肠痈,以肺与大肠为表里之经,痈多为营分热腐所致也,其利与润的作用颇与泽泻同,但泽泻利多于润,而冬瓜子则润多于利,故“上消”病亦常用之。 2.逐水 甘遂:长于攻决行水,能疏通十二经,攻里破结,直达水气所结之处,凡系上焦湿热壅积,须使宿积水湿从谷道而出者,用之最宜。 大戟:上泻肺气下走肾阴,其泻脏腑水湿之功,优于甘遂,惟尚能破恶血,去秽毒,却偏入血分。 芫花:为行水之品,能直达水饮窠僻之处,故用于热痰内壅之证,取效甚捷。与大戟、甘遂相较,甘遂泻经遂之水,大戟泻脏腑之水,而芜花对于表里水闭,均能开闭散结。 牵牛子:峻下善走,专于行水,泻气分湿热,见效甚速,白牵牛善于利肺,除壅滞气逆,通大肠风秘,故有利于上焦痰饮证;黑牵牛泻肾兼泻脾胃之湿,利大小便秘均佳。与大戟相较,均能泻肺肾之水,上下分消,但大戟偏于入血分,牵牛子则偏于入气分。 四、祛风湿药 羌活:气雄而散,味薄上升,能急走经络,祛寒散湿,透肌表入风之邪,止周身百节之痛。与川芎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最灵,因能祛太阳之水湿,川芎能温厥阴之血寒也。 独活:升中有降,能通达周身,散风胜湿,凡肾经之伏风头痛,以及两足湿痹不能动者,非此不除。气缓而善搜,故能入最深最下之经络。与羌活相较,羌活入太阳膀胱经,独活入足少阴肾经,羌活性燥而散,独活性专而勘,羌活主要治上,独活主要治下,故临床上疗风多用独活,兼水则用羌活。 威灵仙:纯阳,性升,主要入膀胱经,善于行气祛风湿,对于五脏亦能疏宣,尤其用以横行攻窜,功效特著。故以治疗积年风湿痢疾,大有殊功。古人形容它的功能说:“猛烈善攻故曰威,朝服夕效故曰灵、曰仙。” 海风藤:温通辛散,最善于通经入络,其辛味大于温性,故其入经络以后,最善于通闭解结,泄壅消滞,凡因风、寒、湿诸邪之 留于经脉而为痹为痛者,皆得治之。 秦艽:苦能燥湿,辛能散风,为泄散疏利之品,其苦多于辛,则优于燥湿邪;而辛兼以苦,亦能除肝胆风热,故于驱风、除湿、泻热之剂用之,均能显其效用。 苍耳子:苦以燥湿,甘以和血,温则通畅,虽入肺经,尤善于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毛。故能发汗而散风湿,治鼻渊鼻,是其能使清阳之气上行的效果。对于妇女血风攻脑,头旋闷绝亦治之有效者,亦是其善通巅顶的作用。 稀签草:可升可降,属阴,其性走而不泄,入肝经则能活血而祛风,入肾优于除温而疗痹。生用则寒,熟用则温,凡风中经络用之,最能活络胜风。 木瓜:降多于升,理气利筋,气散者得之能收,气滞者得之能和,筋急者得之能舒,筋缓者得之能健,入肝脾血分,实为利筋骨、调营卫之良品。 桑寄生:气性平和,不寒不热,寄桑而生,得桑之性味最多,比桑尤胜,善于益血养营,凡因营血不足,而风湿侵入经脉为痹为痛,或因血不养肝,风气内化用之均有养营柔筋,驱风散湿的作用。 五加皮:功专养肝肾二经,肝得其养,则邪风去而筋强,故拘挛、痛痹诸证得除;肾得其养,则邪水去而骨壮,故腰痛、脚软诸 症得愈。它之所以能壮筋骨,去风湿诸在此。 白花蛇:凡蛇性皆善窜、善走、善行、善蜕,故一切风痛用之,能引药至经绝难达之处,白花蛇专食石南藤,所以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之力甚强,又为血肉之品,其柔肝熄风的效用尤捷。 五、祛寒药 附子:功长入肾,温补元阳,能引补药行十二经,以复散失之元气,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温养不足之营血,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寒湿。皆是其扶阳之力的作用。附子用盐浸,取其能入肾,分黑附片、白附片两种,几经炮制,性味减弱,功用较缓。 制川乌:辛味强,较附子辛窜,用于驱风寒湿痹较好,补阳作则远不如附子。 草乌、川乌,均为辛热去风寒湿药,不用于扶阳。 吴茱萸:气味俱厚,能散能温,能升能降,既入肝肾二经气分,兼入脾胃二经血分,为下气开郁,除风、散寒、燥湿之良品。性虽热,却能引热下行,凡浊阴不降,原气上逆,隔塞胀满诸症,效用显著。 川椒:能升能降,升则入肺,能消散肺中寒湿,以奏止咳下气;降则入肾,能扶阳益火,并有引火归元之效,籍其辛热之性,既能温脾散寒,尤能燥湿杀虫。 高良姜:大辛大热,专治脾胃寒冷重证。凡因中焦寒盛而呕吐、腹泻、绞痛诸症,均可凭其辛热之力,而制呕、止泻、镇痛。与干姜虽类似,但本品和营解秽浊,流行时疾多用之。 草果:辛能去滞,香能入脾,热能法寒燥湿,故最能消食驱寒,燥湿破滞,除山岚瘴气,消秽化浊,故常配常山知母,以治疟疾。 丁香:性升,为泄肺、温目、补肾之品。化湿痰,消胀满,即其泄肺肺之功;止呕逆,制泄泻,是其温胃之力,疗腹冷、起阳萎, 肺之功;止呕逆,制泄泻,是其温胃之力,疗腹冷、起阳萎,为其补肾之效。 小茴香:辛热不窜,善降浊阴之气,为开胃治呕之良品,凡属中下焦虚冷,而有湿浊邪气滞者,用之最良。 艾叶:可升可降,通十二经血气,以之内服可以走三阴而逐寒湿;以之外灸,可以挽回垂绝之元阳(灸丹田、气海最效)。 六、祛暑药 西瓜:味甘色赤,能引心胞之热,下入膀胱而出,令人心胸凉,烦渴消,所以有天生白虎汤之誉,白虎汤本所以除肺胃之热,消烦止泻,而西瓜的功效,亦与之相似,其除烦生津之力尤速。 青蒿:为肝胆二经血分药,肝胆均属相火,故善清解血分热邪,凡苦寒药多不利脾胃,独此芬芳袭脾,不犯冲和之气,最是特点。 豆卷:质甚疏松,性则宣利,既能利水泄湿,疗郁结胀满之患;亦善解肌达表,治筋挛腰痛诸疾。本是用黑豆浸泡而成,长于利水行血,及其生芽变为黄卷,更能破瘀舒筋,统是其舒发通达的效用。 香薷:可升可降,惟其升,则上疏肺经,辛散皮肤之蒸热,惟其降则下利小便,温解胸腹之凝结,即兼有散热渗湿之长,所以常用为暑季解表之品,团暑热常挟湿。 佩兰:富含清芳之气,辛可散滞,香能解秽,专入脾胃二经气分,凡胃中有陈腐之物,以及湿热蕴结于胸膈,皆能荡涤而使之宣散, 故口中发甜味,或溢出清水者,用之即除。《素问》说“兰草除陈气”此而言,当夏季暑湿郁蒸之时用之,实为开胃和中的妙药,与藿香同为夏令治理中焦之品,不过佩兰偏于胃,霍香偏于脾。 藿香:察清和芳烈之气,升多于降,清和便能化浊,芳烈则可除秽,故凡属中、上二焦有秽浊和壅滞的病变,最运台用以芳香化浊通利气机。 七、清 热 药 1.清热降火 石膏:虽属石类,却体轻而质松,故可升可降,升则凭其辛甘之味,既能发汗解肌,又能缓脾升津,降则藉其寒凉之性,引中、上二焦之热,使其屈曲下行,与知母、甘草同用,使名之为白虎汤。白即指石膏之色;虎,所以形容其清热之迅猛也。 知母:气味俱厚,性降属阴,为泻火滋水之品。凡苦寒之品,多因其苦味厚而化燥,如黄芩、黄连、大黄之属,惟知母苦寒却偏于润,为泻热生津之良品,为泻热生津之良品,多与黄柏同用泻相火,惟黄柏用量宜轻,知母用虽不妨重,即此之故。 栀子:可升可降,升则上行于心肺,泻其邪热,故可治烦热消渴不眠诸证,降则下走于肝、肾、膀胱泻其邪热而治淋闭、便结、尿赤诸症。故为泻三焦湿热,解五志郁火良品。 竹叶:通行肌表,淡渗下降。其清上焦风热,即其辛散解肌之功,其泻下焦热闭,即为淡渗下走之力。用以消痰,亦为痰之兼风热者。 芦根:甘能益胃和中,寒能清肺降火。肺火即清,胃气得和刚胃中津液即输于肺,使肺气通调而小便自利,以胃为肺之化源,肺为肾水之上源也。 夏枯草:入肝胆二经血分,善于通利血脉,解散郁结。凡因肝有郁滞,热结不解,而变为瘰疬,用之最能散结解热,为治妇女肝胆 诸病的良品。 决明子:苦能泻热,咸能软坚甘能益血,入于肝肾二经,凡肝肾阴精不足,得此甘咸之品,则能益以宁,故因肝肾亢热而致头目诸疾,皆得以治。 2.清热凉血 犀角:性最走散,入胃经血分,解血中热毒,五脏六腑皆禀气 于胃,胃中水谷为化血之源,故胃中之血热毒邪能解,诸经之血热, 亦因之而消,兼入肝心二经,以热毒既解.两脏的神志得以清也。 干地黄:即生地黄,善于凉血润燥,毕竟是以凉血为主,凡血中蕴有火热邪气者,用之方为适合,苦血中无热而用之,其苦寒之性,反足以阻滞阴邪,必须注意。 牡丹皮:为清伏火,除血热之品,伏火,即相火,丹皮既能清泻血中之实热,又能清肝肾中的相火,与黄拍相较,黄柏性寒而燥, 此则寒而不燥,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自生,所以六味丸用丹皮 而不用黄柏。 地骨皮:入肺降火,入肾凉血凉骨。凡热淫于内,而见骨蒸潮热,咳嗽不宁,均可应用,以其甘淡微寒,实为补阴退热之品。与丹皮相较,同治骨蒸,但丹皮味辛,宜用于骨蒸而无汗者;此则味甘,用于骨蒸之自汗者,最为适合。 白薇:为清虚火降血热之品,凡属阴虚火动,内热生风诸疾, 用之最宜。因内风之动,病变自肝,白薇有养阴柔肝之用,血得养而火不焚,肝得柔而风自息也。 银柴胡:为少阳半表半里之品,用于半表则凭气味轻清,芳香疏泄之力,引正气以祛邪,则表自解;用于半里,则能疏理滞气助肝以畅达其疏泄条达之性。 紫草:专以凉血,凡痘疹血热毒盛,以致枯结不能外越时,用紫草以凉解血热,则血行而毒出,绝不同于发散之品,惟其性凉而润,故亦可用于大便热秘者。 白头翁:为泄热凉血之品,用于胃肠之湿热内滞,邪入血分,便下脓血之痢疾最有效者,因湿热得泄,则清浊分而滞下愈,血热得除,则腐浊尽消而脓血净。 白茅根:清热泻火,理血利水,凡苦寒之药,往往伤气败胃,惟此味甘性纯,既能除内热,而又不犯胃气,故芳伤虚羸,血分有 热者用之,最为适合。 3.清热燥湿 黄芩:为除湿清火之品。枯而大者,轻飘上升以清肺,利于热痰,肺之湿热清,则痰自去,实而细者,沉重下降以利肠,虽利 于热泻,肠之湿热清则泻自愈。 黄连:味苦,苦能燥湿而去垢;性急寒能胜热而不涌。与黄芩相较,同为除湿清火之品,不过黄芩专入肺与大肠,黄连专入心与 脾为异耳,因此,凡属心经脾经湿热诸疾,惟黄连之力最专。 黄柏:入肾泻火,入膀胱泄热,但均以用于实火实热则宜,用于虚火虚热,必须与滋阴药同行,否则便有损而无益,例如往往与 知母同用,其分且亦应轻于知母,因知母有滋阴之功,黄柏则徒燥湿耳。 龙胆草:大泻肝胆火邪,兼入膀胱除下焦湿热,它与防己相较, 都能利中下焦湿热防己利湿之力优于清热,而龙胆草则清热之力大于除湿。 苦参:大苦燥湿,大寒胜热,虽名为“参”,毫无“参”之用,其效用全在于苦味,故徐大椿称其“以味为治”。与黄连相较,黄连治心经之火,苦参以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以黄连之气味清,苦参之气味浊,则清升而浊降。 白藓皮:味始微咸,后微辛,后即纯苦。苦寒之性合之以辛而入血分,最能清散血中之热滞,谓其能治风疹、疥癣、疮毒等,无一而不是其清散血热之功。 鸦胆子:味极苦,善凉血止血,兼能化瘀生新,凡痢疾之偏于热者或痢下脓血、血水者,用之皆有淀效。其治血痢之功,颇似 白头翁,但白头翁优于治急性痢,此则于休息期中之便脓血尤宜。 4.清热解毒 金银花:为清热解毒药,芳香而甘,性极平和,泻中有补,善解血液之毒,清经络之热,入肺经,最能清解风热诸邪;走入血分,善于清解脓肿痛疽。 连翘:气味俱薄,轻清而厚,专行气分,为散结清火之品,称为疮家圣药,其清热解毒之功颇与金银花相似,但银花入肺为主而 清经络,此则入心为主而行气分。 紫花地丁:为散结泄热解毒之要药,以其专入血分,故于肝热心火诸疾,能借其苦寒之性以胜之,于痈肿恶疮诸痛,能凭其辛寒 之性以散之。 蒲公英:功用与紫花地丁相似,故其亦名黄花地丁,善于清热 解毒消肿痛,不过对于脾胃诸热结,消散之力尤强。 蚤休:为苦泄解毒之品,善于清解肝胆二经之郁热,凡热毒郁 结于营血,而成痈肿疮疡者,用之多效。 大青叶:味苦入心,色青入肝,性降而寒,为解热散毒之品, 对于流行性热病,其退热之功效尤著。心主血,肝藏血,故凡热毒 发疹,用以凉血透疹最宜。 马勃:体极轻虚,故专入肺,善于治上焦热郁诸证,其所以能 治喉痹咽痛者,亦其清肺解郁之功,用以外敷,辛散热毒,免使内 攻,尤优于他药。 T山豆根:大苦大寒,功专泻心保肺,降阴经火逆,为解咽喉肿痛要药,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所致,用此以降其上 逆之势,使火自上而下定,故咽喉之痛可止。 T射干:辛苦而寒,功专泻火解毒,散血消痰,然究其毒之所始, 血之所聚,痰之所积,无一而非因火之煎熬而成,射干苦能降火, 寒能胜热,兼以辛散,停火降热除,而血与痰与毒皆得以治愈。 T马齿苋:为凉血散热之品,用以治恶疮、痈肿、赤带、赤痢诸 疾,统为血中积热得以消散的结果。 败酱草:性专下泄,为解毒破血排脓之品,其入胃,入大肠,入肺均以散热积,破瘀血,消痈疡为特长,足见其仍为凉血药。 土茯苓:为除湿清热之品,善于入络,搜剔湿热之药毒,化清分浊,其作用颇同于萆薢,惟萆薢解毒之力远不如土茯苓,故常以 之洽杨梅疮毒。 绿豆:通行十二经,而以入心、胃为主,为清热解毒之品。其效用在于皮,如去壳,不仅药效大减,反能令人气壅。 八、止咳平喘化痰药 1.止咳平喘 杏仁:为理肺定喘药,其治肺气不利的咳逆喘急,肺受风寒的 咳嗽有风肺气郁闭的大肠燥结,都是气滞于肺之证,用之不仅有理 气润肺之功,而且有润肠治燥之效,因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脏通则腑通,脏顺则腑顺也。 T桔梗:为升提肺气要药,凡上焦邪热郁滞于气分,不得宣泄,而见胸痛等症,用之最宜,泻肺痈脓浊亦有效,肺气肃而肠道清也,非热郁之证用之,颇有使津液上行的作用。 T前胡:善于除痰满,降逆气,为清肺泻肝之品。肺热郁而痰浊盛,肝火炽而逆气横,借此苦泄之力,能获显效。与柴胡相较,柴胡外散,前胡下降,是其大不同处。 白前:善于降气,为保肺清肃的要药。凡因水气上行,痰壅热滞而见咳喘诸症,用之皆效。白前与前胡均能降气,但前胡偏于气 分,白前能治水饮,故又有所不同。 旋复花:下气行水,通脉。虽有走散之功,却无香燥之弊。 凡上中下三焦痰饮水湿留滞,而致痰涎胶着,咳喘呕逆者,用之多 效。白前、旅复花虽均能治水饮,但旋复花之力尤强,白前仅入肺肝,而旋复花则偏行三焦。 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故为肺脏要药。其止咳定喘之力,颇同于杏仁,惟杏仁偏于气分,此则偏于血分,故用于咳血、衄血诸症,最为适合。 款冬花:辛温,既散且降,对于肺的宣肃作用,大有补益,既顺肺中之气,又理肺中之血,凡肺虚久嗽,用以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功效颇著。与紫苑相较,彼则善于润燥止血,此则温补过之,故治虚嗽。 百部:温润降气,止嗽杀虫。肺虚损咳嗽,用之最宜。其润之力,颇同天冬,但天冬甘腻,可治燥热咳嗽,不宜于寒饮痰滞者; 百部则温润不操,且能开泄降气,凡嗽皆宜,尤适合于久咳虚嗽。 马兜铃:为宣通肺气化痰开闭之药。故用于痰浊郁结之咳最佳,而不宜于虚咳.肺气通于大肠,凡因燥热在肺,郁滞不宣,竟成血 痔瘘疮者,亦能清利宣通。 T葶苈子:大泻肺中水气,凡水肿痰壅,热气伏留,咳喘闭结诸症,用之均能起到泄闭散结的作用。葶苈大黄,均能泄闭,大黄泻胃汤阴分血闭,葶苈泻肺阳分气闭,是其不同。 T胖大海:开发之性最强,无论寒热诸邪,使肺气闭塞,甚至咳不出声,空而音嘶者,用之升宣肺气,通泄皮毛,最有速效。 2.清化热痪 贝母:为润肺消痰之品,但宜用于消燥痰,即肺中火热郁滞, 熏灼水饮而成之痰,以其性偏于寒也,川产者良。与半夏相较,半 夏性温,优于祛湿痰,此则性寒,善于除燥痰。 瓜篓:善润肺燥,涤痰消滞。凡痰热滞于胸中,而致气壅喘咳者,用之即能宽胸隔,降逆气,除痰热,并使之经胃肠而外泄。大凡蒌皮优于导滞,蒌仁善于涤痰,蒌根为生津止渴要药。 海浮石:体轻气浮,成寒润下,既能上升,复能下达,其在上善清肺中郁结之热痰,其在下善泻湿热蕴结的诸淋,为耍坚解结药 中之最缓和者。 海蛤壳:为清热利湿之品,凡湿因热聚而成的痰饮诸症,用之能祛能化;热入湿中而成的肿、泻诸疾,用之可消可止。因其有利湿清热之功,故用于妇女带病亦良。 海藻:每用以软坚散结,消瘿瘤,除结核,旨因其苦咸而寒,善清肝胆火邪之所致。火热既清,便不致灼痰凝结而成诸疾矣。 昆布:与海藻的性味功用,可说基本相同,但昆布的滑利,远胜于海藻,故其消散水气之力尤优。 常山:为截疟之特效药。盖疟本于湿痰,常山善于逐痰燥湿,故有殊劝。惟有催吐的副作用,须酒浸炒适,用量不超过一钱半,便效捷而不吐。以其善催吐,故认为劫痰,其实一般祛痰药均不用之。 T 礞石:平肝下气,为治惊、利痰要药。凡因肝热侵脾,脾不能运, 以致痰火胶结之症,用之甚为适合。 牛黄:最长于清心化热,凡因热盛而成惊、结痰、以及神志不宁者,均可用。邪热入脏,九窍多滞时,用之最能利窍清神。 3.温化寒痰 半夏:具有辛、燥、滑、降之性,辛则能散,燥则去湿,滑可去着,降可止逆,故于脾胃湿痰阻涌诸症,用之可收到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 天南星:为祛风痰要药。无论风邪或痰湿滞于经络,而见麻痹、 眩晕、口噤、强直、筋脉拘孪、口眼歪斜诸症,用之均有良效,其性虽类似半夏,但半夏专走脾胃而性缓,南星专入经络而性烈也。 白附子:辛温,专散阳明风冷。性升上走,善于治头面游风瘢疵,口眼诸疾。性虽略同于白芷,但白芷优于散风湿,此则以通阳 祛风为主,是其所异。 白芥子:豁痰利气,尤其善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因其辛温能宣肺达表,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虽在窠囊亦无从阻隔之故, 故子痰核阴疽多用之。 皂荚:性辛燥,宣通窍,搜风痰。凡顽痰阻滞,喘喝难安,甚至牙关坚闭,口噤不语,用之均有显效。研末吹鼻,开窍尤速。皂子善治大便燥结,皂刺善消肿溃脓,均煅存性用。 九、 理气药 橘皮:辛香,专入脾、肺。脾肺二脏为后天元气之本,橘皮善于理气,故为二经受药。克奏健脾开胃,顺气消痰之功。去白者名橘红,则专理肺气;橘络善通经络滞气;核专治疝气;橘叶舒肝散气,消乳痈最灵。 青皮:苦辛气温,性颇沉降,凡肝气横逆,壅滞胸胁用以行滞破积,或肺脾有所坚积,以之消散,亦可见速效。 香附:为开郁散气良药,欲使上行胸膈则生用,欲使下走肝肾则炒用,与木香实异,木香气味苦劣,通气甚捷,此则解郁居多, 而性和缓。 木香:为三焦气分散药,虽以温通中焦脾胃虚寒凝滞为主,却能通彻上下,消除秽浊之气上以止呕吐,下以止泻利,惟其辛燥之 性,不利于肝耳。 乌药:辛温香窜,上理肺,中入脾,下通肾,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可用之,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优于入脾爽滞,香附善于开郁散结,此则为疏解胸腹逆邪要药, 是又不尽相同。 白豆寇:散肺中滞气祛胃中停积,全借其芳香之气以为功,一 经火炒加热,便减功力,故宜研未,待诸药煎好,乘沸点服最妙。 T砂仁:为醒脾相胃,快气调中之品。用于因冷湿气滞而致之腹 痛、痞胀、泄泻诸症,最见功效,以其颇具升清消滞之力也。 枳实、枳壳:均为破气、消积、化痞之品。枳实体小性酷,下气较迅;枳壳体大气散,下气较缓。凡气结胸中,则用枳壳;气结胸下,则用枳实。气机阻滞,则用枳壳,邪气坚结,则用枳实。轻重缓急之间,不可不辨。 T厚朴:散气、燥湿、化积,皆因其县辛温之力所致,故为平胃宽肠要药,大抵气辛则散,故利于湿滞,味苦则降,故能通实满。 T薤白头:主要作用为通阳解秽,开痹散结,以其具有辛苦温滑之性也,凡因秽浊阻滞,阴寒凝结,以致阳气不能宣通,而为痹、 为满、为痛诸症,用之辄效。 柿蒂:味极涩,具有敛降的作用,故为下气止呃之要药。一般往往与丁香同用,其实丁香辛热,宣子寒性呃逆;柿蒂苦温平,宜于热性呃逆,各有侧重。 十、理血剂 1.行血 T川芎:辛温升浮,贯上行于头目。故凡寒、湿、风、血诸因的头痛,均常用以取效,惟用虽不宜过重耳。川芎与当归相较,当归偏于补血,川芎偏于行血,故于补血之剂用之,量尤宜轻,或竟不用。 丹参:为去瘀生新,活血调经药。尤适用于血分有虚热,而为胁痛、腹痛、诸症。与当归、川芎相较,归芎皆辛温,丹参则微寒; 当归偏于补,川芎偏于行,丹参则既能补亦能行。但补血之力既不如当归,而行血之效亦不如川芎。 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调经的作用,颇与丹参无异。惟更具有消水的作用耳。无论胎前、产后、经闭、崩漏,用之均能使活血 行气而不推荡,使血气流通而无阻滞,故有补益于血分。 桃仁:若用以去瘀活血,必须连皮打碎,多用,才能借其赤色, 直走血分,发挥其功效;若用以治血枯便秘,血燥便难,便须去皮, 取其纯仁,以入大肠,而显其润枯、开结、通滞之功。 红花:体质轻扬疏达,专入血分,为疏通经结、活血行滞之品。性走而不守,迅利四达,故一服用量不宜过大。 T苏木:少则能和血,多用则能破血。功用颇与红花相似,第红花性温,此则性寒;红花轻疏,此则沉降;红花行血滞,此则尤能破死血也。 乳香:即熏陆香,性温香审,既能入心,使血脉宣通,又能入肾,使阳气与阴血互相通活,俾气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气碍,故为行气活血之妙品。临床经验:乳香能托里护心,其理亦在此。乳香没药虽经常同用,但没药功专破血,究推陈有余,致新不足。 没药:活血散瘀,消肿定痛。以其对血脉有辛通苦泻之用也。 元胡:入于肝心,能行血中的气滞,亦能行气中的血滞。故凡气血积而不散者,用之皆能通达,以其辛温之力,对于气血,可行、 可畅、可润、可散,所以能理一身上下之痛也。 五灵脂:功专行血,尤善消诸经隐僻处所之瘀结,故常用以治 血气刺病,效果良好,防其腥秽动吐,酒飞后用较佳。 瓦楞子:散血块,消痰癖,皆为其味咸软坚解凝的作用,行血药中同时亦能祛痰者,惟此药较突出。 三棱:泻气破血,化积聚,消癥瘕,大破肝经血分之气。与血药用则功专破血,与气药用使力能导气,皆其味苦泻之所致。 莪术:功用同于三棱,惟入肝经从气分逐血,故凡因气滞而血 瘀、痞积、癥瘕诸症,以其辛温疏利,则气与血均无闭结不解之患。 T水蛭:T为利水破血药,凡水蓄血瘀,而致少腹硬满,癥瘕积聚诸症,用之则水利血行,坚结自消。盖其味咸,咸既入水,又能胜血也。 虻虫:破瘀积,消癥结,专作破血通经药。凡血在脏腑经络者, 祛、通、攻、下,是其所长。常与水蛭同用,水蛭性下趋,能化瘀使之下泻;虻虫性上走,虽至高处所之血瘀,均可逐之。水蛭能行水,而虻虫不能行水,故仍自有别。 蟅虫:即土鳖虫。破血瘀,消坚癖。凡因热邪内郁,以至经脉不通,气血坚结而成块成癥者,用此咸寒软坚泻热之性,便瘀化结 解矣。 牛膝:运经络,消积滞,破瘀活血,故可用作利腰膝药,皆其苦降酸泻,开闭通滞之力所致。或谓之填骨髓,补肝肾,便不符合临床实践。 穿出甲:通经脉,消痈肿,为活血下乳药。性至走窜,味咸耍坚,故有上述的作用。但性味咸寒,仍宜用于火郁热结诸症。 郁金:专入血分,能行血中之气,下气行血,开郁解闭,是其 专长,体轻气窜,辛散苦泻,常能自上达下,故为调逆气,行瘀血 之要药。 2.止血 白芨:止血生肌,无论用于内外疮疡均有显效。以其味苦寒而性涩,苦寒则清热,性涩则收敛,热去血止,则病毒自消而溃疡愈。 仙鹤草:诸种出血均能止,以其味苦而涩,苦能泻热,涩能收 敛,血中热除,则不妄行,复惜收涩之性以敛之,血自止矣,用于 内脏出血尤优。 棕榈:止血作用与仙鹤草相同,亦因其性味的苦涩而奏功,所 不同者,仙鹤草不须炒炭,而棕相必须炒炭用也。 乌贼骨:性温涩,为用于虚证的止血药,如崩漏之因于肝肾两 伤,冲任之气不能约制经血而致者,用之辄效,以其能益肝肾之阴 气,血因气而得固也。 蒲黄:专入脾经,脾虚失血,炒用之以摄血归原,使之不妄行,但其性缓,常作收功药用,失血初期用之,多无效验。 灶心土:止血全凭其温中作用,因脾能统血,中气伤而不能统摄时,便血、崩漏等失血症随之而生,灶心土温益脾气,复其统摄之权,则血脉和调,血自止矣。 三七:性味甘温,散瘀止血。用小量借其甘缓调和气血之力,止血最良,用中等量,则温通经脉,消散瘀血,用大量则温辛而窜, 破坚消积,血块癥瘕,无不攻散矣。 血余:须煅成炭而后用,和血止血,最是专长,其气味苦温,苦能下泻,温化气血,故用于大小便出血,效果颇著。 茜草:止吐、血、下血,能祛瘀生新,凡吐、崩、尿血,因于血滞而见艰涩不快者,用之能使血脉通而血止,此其以通为止的特点。大蓟:降气而止血。气之所以不降,阴虚而阳亢也,大蓟气味甘凉,能益阴以制阳亢,亢阳下降,血自安宁而止,小蓟虽亦凉血, 究不能益阴以制阳亢,故力稍逊于大蓟。 T侧柏叶:凉血而止血,凡因燥热妄行,以致吐、血、崩、漏备用之均有良效,子仁则润养心脾,故以宁神定志见长。 旱莲草:一名鳢肠,多汁色黑而粘,最能养阴制阳,凡阴虚火旺而血妄行者,用以凉血止血,颇著效验,故其为入肾滋阴之品。 T地榆:既能清降,又能收涩,清不虑其过寒,涩不虑其或滞, 故为清热止血要药,复因其降而下走,凡下焦血热妄行诸症最良。 槐角:性苦寒,走下焦,凡因肝经热郁,而见痔血肠风,以及 阴疮湿痒诸症,治之皆效,以其气理纯阴,为凉血要药,故能除热、 散结、清火而止血也。槐花功用与槐角相同,尤能清肺止衄血。 十一、芳香开窍药 麝香:通窍辟秽,按风逐邪,为兴奋及回苏药,自内达外,无处不到,凡关窍闭塞诸症,用之均有良效,惟其香窜之性甚烈,透 肌骨,开经络,宜少用而不可过。 冰片:即龙脑香,通诸窍,散郁火。凡风湿内入骨髓,郁而化热,惟冰片能透发之自内而外,毫无残留,皆其辛香窜散之力所致。 冰片颇与麝香近似但能散郁火麝香则不能。 T石菖蒲:辟秽开窍,宣气远痰,辛苦而温,芳香而散,为宣发心气的要药。凡痰湿壅滞经脉,心气抑遏不能宣发时,用以辛温开 发,无不立验。 十二、安神镇惊药 1. 安神定志 T 朱砂:色赤而性寒,内含真汞,专入心解热,安神定志,故常 作镇痉药,惟中病即止,不能多服。 磁石:补肾潜阳,善纳冲气,一入肾中,镇摄真阳,使其不能上越,凡有虚气上浮者,亦能因其重镇而摄纳之。 龙骨:敛心神,潜浮阳,固精镇惊,气味甘寒。凡阳虚而气不归元,阴虚而发热盗汗用之则阴律阳气均能敛摄,而神志安定。 牡蛎:入肾软坚,化痰散结,收敛固脱,皆其咸涩微寒之力所致,其因涩之用,颇同龙骨,但龙骨以镇惊安神见长,此则以软坚 消结见著,大有一补一泻之别。 酸枣仁:补肝胆,宁心神,敛汗,为镇静滋养药。临床运用有生熟之分,生则清虚热,用于肝热嗜眠昏睡诸症;熟则敛津液,用于胆虚不眠盗汗诸症。 远志:强志益精,为肾经气分药。精与志皆藏于肾,精足则上交于心而志聪,精虚则不交于心而志衰,远志能补益肾气,故有功 效。正因其能通于心,凡痰涎伏心,阻塞心窍者,用之可收豁痰利窍之功。 2. 镇惊熄风 T 羚羊角:平肝熄风,清热安神,用作镇痉药。以其苦咸大寒, 功专入肝泻火,兼清心肺,三经之火动气逆,神不宁者,用之皆能清、能降、能安。 石决明:潜阳熄风,清热明目,目为肝窍,石决明咸寒入肝,凡肝风入木,血被风阻,而内障以起;或血虚有热,热极生风,而青盲赤痛,并能治。 代赭石:色赤入心肝二经血分,体重有镇怯降逆作用,苦寒善燥湿清热止泻,故用作清热降气收敛药。 天麻:为肝经气分定风药。以其厚重坚实,明净光润,富于脂液,善于入肝滋津养血,凡后血虚风动之眩晕惊痫等症,均可奏效。 T钩藤:入心肝二经,肝主风,心主火,风火相煽,在小儿则惊痫瘛疭,在大人则头晕目眩,用此轻平宣泄以熄风涤痰,则惊眩自 愈,用于风热病之初期良。 白蒺藜: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胜而目赤肿翳,以及白瘢瘙痒, 治均有效。与沙苑蒺藜相较,此则质轻,偏于入肝宣散;彼则质细, 偏于入肾益阴。 全蝎:搜风治惊药,性善走窜,功专开泄,凡风淫盛而挟痰湿,如惊痫之类,势所必用,蝎尾开宣之力尤专。 蜈蚣:辛温有毒,性善走审,辛能善风,故治小儿惊痫风搐,温能散结,故冶血瘀积聚。瘰疬疮疡用之,为以毒攻毒之义。 白僵蚕:功用有二,一是辛散,二是清解。凡风气内盛,结而为风致成惊痫诸疾,则能入肝祛风化痰而辛散;凡痰热上壅,郁结不行,致成喉痹诸症,则能入肺涤热解滞而清降之。故为祛风化痰、治谅痫、疗喉痹药。 十三、固涩药 山茱萸:补肝肾,益精气,用作强壮药。以其性温而涩,入肝肾,温养精气而因秘之,则精气两无所泄,肾有所温,肝有所养, 故有强阴益精,止小便,暖腰膝等功效。 桑螵蛸:固肾气,益肾精,治遗尿,皆其温养肾脏之功。肾与膀耽相表里,肾得所养,则膀胱自固,气化无阻,尿不能遗矣。 T金樱子:涩精固肠,生者酸涩,熟者甘涩,当取其将熟之际得 微酸甘涩之性,甘酸以化生阴精,又从而固涩之,则凡滑精,遗尿, 虚泻诸症,皆得以收敛。 五味子:味酸而涩,在肺能收其耗散之气以为肃降,在肾能滋其虚损之精从而固涩。主要作用在既滋且敛,故为敛肺涩肾,固搐止汗之滋补收敛药。 乌梅:颇与五味子同,既能收涩津液,又能资生津液,在脾在肺,则以生津为主,在肝在肠,则以收敛为主,并善杀蛔虫,五味 子则无此功效。 诃子:敛肺涩肠,用作收敛药。生用则能清肺降气,消痰定喘;煨熟用则能温胃和中,涩肠固泻。性味酸苦温涩,其清肺则为酸苦 之用,其固泻则为温涩之用。 赤石脂:涩肠止泻痢,愈疮疡。其性酸涩甘温,酸涩便有收敛的作用,复以体重色赤,专入下焦血分,故能止泻固下,甘温则能益气生肌,故每用于气血溃疡不敛者。 禹余粮:重涩固下,清热止血,专入下焦。凡大肠热滞,久久腹泻而不愈者,借其清热重涩之性,可以制泻固下,与赤石脂相较, 彼则性温,此则性寒,而重坠之力尤过之。 T肉豆蔻T:辛温苦涩,辛温则善行而消宿滞,故有宽中消食之用;苦涩则燥湿而收敛固下,故有涩肠止泻之能,用时宜煨去油。 T秦皮:味苦气寒,色青性涩,是以入肝则泻热,入肠则固泻,故风挟湿热而上犯者,能清以降之,湿热挟风而下者,能清以收之。 芡实:补脾利湿,故泄泻带浊可助固肾敛气,故滑精遗尿能疗。功与山药相似,但山药益阴过于芡实,芡实固涩过于山药,山药兼益肺阴,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肺。 莲子:入心、脾、肾三经,在心能益气安神,在脾能化浊固泻,在肾能涩精止泄,用作强壮滋养药。 浮小麦:体轻虚而味甘性寒,为五谷之属,最善于补养心气,心气得养,则虚热敛而表气固,烦热、自汗、盗汗诸症自愈。 十四、补养药 1. 补气 人参T:为补心、脾、肺之品,味甘性微寒,最善于益气生津。 心之津气补则血脉和,脾之津气补则运化强,肺之津气补则呼吸利, 人参功用,止于是矣。 党参:虽为人参之一,究偏于补脾,益气之力大于生津,故常用作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品。 黄芪:入脾补气,入表卫实,为补气诸药之最。固表当生用,则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益脾当炙用,则益气温中,长肉生肌。 T山药:补肺益脾滋肾,但总以生养阴精为主,故善除虚羸烦热,以其味既甘平,而又多汁故也。 白术:既能燥湿实脾,复能暖脾生津,且其性最温,服之则能健食消谷,故为入脾补气第一要药,惟皆当炒用。生用则除风湿,散腰间水气。苍术气味辛烈,散多于补,怯风寒湿痹多用之。 白扁豆:味甘、气香、性温。甘入脾而能补,香入脾而能醒, 温入脾而能燥,补以治虚,醒以治困,燥以治湿,则脾气健强,水 湿以去,泻痢诸病自愈。 甘草:生熟的功用各别,生用能泻火解毒,适用于疮疡痈毒诸症,炙用则甘缓补脾,适用中气虚弱等症。 2. 助阳 鹿茸: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峻补肾中精,温养元阳,为补精暖血之品,于精亏气损。腰脊虚冷诸症,最具捷效。鹿角则散热行血消肿,熟用则益肾强筋补虚。鹿角胶温补肝肾,滋养精血, 用作滋补药。鹿角霜补肾阳,祛风湿。 胎盘:为血肉之品,最补气血,以其为卫气生发之源,尤善补卫气。男女一切虚损之症。 巴戟天:首补肾中阳气温养精水。凡因肾阳虚损,风邪内入于骨节者,用之强筋骨,祛风湿。 淫羊藿:甘温而辛。甘温入肾,能补益其阳气暖精水,而坚筋骨。辛则通行经络,凡风寒湿诸邪滞于经脉而为痹,可用以祛除。 益智仁:功专燥脾温胃,及敛脾肾气逆,藏纳归原。是以胃冷而见涎唾,脾虚而见不食,肾气不纳而见小便失禁,均能用此以敛之、益之、固之。 补骨脂:补肾阳,益脾气,用作强壮药。肾中真阳之气得补而升,则脾胃运化腐熟水谷的功能亦因之而振奋,脾胃两补,则腰痛、虚泻、膝冷诸症自除。 杜仲:为补益肝肾药。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运动,皆属于筋,腰膝冷暖,皆属于肾,肝肾不虚,则筋骨强,气血充,胎气安矣。 续断:为疏通气血筋骨要药,能入肾以养骨,能入肝以养筋,甚至因跌扑折伤,筋骨关节气血所滞之处,服之皆可通利。 菟丝子:甘温质粘,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为补益肝肾脾气要 剂。补肝而强筋骨,补肾而滋精髓,补脾而益中气,无一而非其甘 温之用。 沙苑子:即沙苑蒺藜,温补肝肾,能强阴益精、明目,夫阳之 萎缩,精之衰少,目之昏暗,皆由肝肾精气两虚所致,得此甘温填 精益气之功,则诸症自愈。 肉苁蓉:甘温质润,峻补精血。凡肾中精少、精清、精冷,得此温养滋润之力,皆可奏功。正因其滋润之力大,故亦可用于津枯便秘。 狗脊:苦以燥湿熄风,温以补养肾肝,湿除风熄,则气血自固,肾得温补,则筋骨自强,故为通血脉,强腰膝,去顽痹的强壮药。 3.补阴 沙参:性寒泻热,体轻入肺。凡肺因燥烈所侵,津水固气逆,而咳嗽不止者,惟此甘苦轻淡,清热润燥,生津制逆,最为合适。 T天门冬:专清肺火,纯以柔润养液为功。肺本轻虚,凉则气宁而不犹,热则气逆而不降,得此甘苦寒凉之剂,自清肃而咳逆平矣。 T麦门冬:有类天冬,但麦各甘味多,寒性少,天门所主在肺,而麦冬更在肺与心,所以它既消痰止嗽,又能解热除烦。但其热皆属津伤之虚热,而非实火。 T玄参:滋阴液,清肾火。凡肾水受伤,其阴失守,孤阳无根, 浮游于上,发为火病,而致咽喉肿痛,得此寒润之性以为制节,则 阳得阴归,火气消而咽痛止。 石斛:养胃阴,除虚热。热病后而胃肠津液未复时,用之最为恰当。滋肾火,涩元气,凡阴虚燥热的喉证,用之有养阴清热之效。 百合:甘淡微寒,甘中有收,最宜于气阴两虚,而寒热不盛, 神志不宁者用之。 玉竹:味甘性平质润,于肺胃津气两损,低热缠绵而不净者,用之则津气两益,肺气而胃津复,则热退神清,惟气平力薄,非大量不为功。 女贞子:气薄味厚色黑,善益肝肾之阴。见肝肾阴虚,阳热浮动,而见腰膝不利,髪白目暗
/
本文档为【任应秋随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