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2018-01-19 9页 doc 46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663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转自首席医学网]  2010-04-1112:04:52|  分类: 生活知识|举报|字号 订阅肠系膜淋巴结(腹腔淋巴结)炎症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系柯萨奇B病毒或其他病毒所致。同时可能会出现咳嗽、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肿大。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在大脑的兴奋灶与肠系膜淋巴结在大脑的兴奋灶靠得极近,根据优势灶学说,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炎症引起的中枢兴奋必然影响肠系膜淋巴结的兴奋灶,反射性的引起“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r...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转自首席医学网]  2010-04-1112:04:52|  分类: 生活知识|举报|字号 订阅肠系膜淋巴结(腹腔淋巴结)炎症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系柯萨奇B病毒或其他病毒所致。同时可能会出现咳嗽、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肿大。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在大脑的兴奋灶与肠系膜淋巴结在大脑的兴奋灶靠得极近,根据优势灶学说,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炎症引起的中枢兴奋必然影响肠系膜淋巴结的兴奋灶,反射性的引起“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这只是一种假说。正常抗炎,治疗扁桃腺炎,对肠系膜淋巴结炎即可有效。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理气化痰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4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20例和西药组20例,2组均应用青霉素G静脉滴注和利巴韦林片口服,必要时给予退热和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同时加用自拟中药理气化痰汤,1周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情况及退热和解痉止痛药等使用情况,判断近期疗效。结果2组腹痛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伴随症状改善或消失时间比较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退热药、解痉药使用次数相比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较好。  【关键词】  理气化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西医结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病之一,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痛,或有发热、恶心、呕吐、少数有便秘或腹泻等。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本病的诊断水平提高,临床报道增多。笔者自2007年4月至2007年10月在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自拟理气化痰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取得较好疗效,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儿科门诊,临床表现和腹部B超确诊为腹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由外科会诊排除外科急腹症及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等其他腹部疾病。EEG检查排除腹型癫痫。     1.2  一般资料     按就诊先后顺序,40例患儿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7.600±3.455)岁;平均病程(5.475±3.810)周;伴发热17例、呕吐17例。西药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7.250±3.462)岁;平均病程(5.175±4.165)周;伴发热18例、呕吐17例。全部病例以腹痛为主症,均伴有食欲不振。2组患儿在病程、年龄、性别、症状表现上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青霉素G针1.0×105 U /(kg·d),分2次静滴,首剂加倍;利巴韦林片10 mg/(kg·d),分3次口服,必要时给予退热和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1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理气化痰汤。药用陈皮、香附、连翘、夏枯草、玄参、浙贝母各9 g,柴胡、姜半夏各6 g,板蓝根10 g,薏苡仁15 g,     据秋冬季气候寒冷、小儿禀赋薄弱、脾胃虚弱、阳气不足的特征,认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主要病因是外感寒湿,正气不足,脾阳受损。运用温阳益气,健脾除湿的治法,以理中汤、七味白术散、桃花汤加减化裁,组成温脾化湿之温脾止泻汤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显著。方中红参、苍术、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炮姜、砂仁温运脾阳,山药、薏苡仁健脾渗湿,肉豆蔻、赤石脂温肾健脾,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脾益气、固肠止泻之功。本方经笔者多年临床运用,疗效肯定,适应症广,无不良反应,且价格低廉,适宜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甘草3 g。发热者加生石膏15 g(先煎)、芦根6 g,咽痛甚者加牛蒡子9 g,腹胀者加枳实6 g,腹刺痛者加延胡索、丹参、川楝子各6 g,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4.5 g,便秘者酌加大黄3 g、瓜蒌仁6 g,腹泻者加藿香6 g,食欲不振者加木香6 g、砂仁6 g、焦三仙10 g。以上剂量均为9~14岁患儿的用量,6~8岁取其2/3量,3~5岁取其1/2量。水煎取汁100~150 mL,每日1剂,分3~4次口服,1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3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记录2组患儿退热药和解痉止痛药使用频率,观察体温变化及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     2.4统计方法     将数据资料输入计算机,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治疗结果     3.1近期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治愈:腹痛止,热退无反复,无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有效:腹痛减轻,热退无反复,无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无效:腹痛无缓解,热未退或热退而复升,仍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2  治疗结果     3.2.12组腹痛改善时间比较     治疗组腹痛消失及缓减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见表1 表12组腹痛改善比较     3.2.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2组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32组临床兼症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组退热时间、呕吐、便秘或腹泻、食欲不振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见表3。     3.2.42组退热药和解痉止痛药使用次数比较     退热药、解痉药使用次数2组相比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见表4。表32组临床兼症消失时间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4  2组退热药和解痉止痛药使用次数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4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慢性腹痛的原因之一,常易反复发作,近年来发病有增加趋势[1]。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虫症等急腹症,腹部肠系膜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诊断,并能鉴别肠系膜淋巴结肿瘤、急性阑尾炎等病变[2]。一般认为本病是因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1]。经抗感染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复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淋巴结数目明显减少,其长径、短径也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内部血供也明显减少[3]。     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腹痛”范畴,疼痛多呈阵发性,反复发作,范围广,据其特点及伴随症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辨证病位在脾及肠胃。小儿形气未充,外卫功能不足,易于感触外邪,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复感外邪,邪壅气滞,痰气交阻,结于腹部,“不通则痛”,则生此病,故予自拟理气化痰汤。药以陈皮理气健脾、和胃化痰,理脾肺之气;香附为血中气药,理气开郁,善于宣散,通行十二经脉;浙贝母开泄宣肺、化痰散结;玄参解毒散结、清热凉血、生津润燥;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散结消痞,以治痰阻气郁之瘿瘤痰核等;夏枯草泻肝胆之火,畅利气机以散郁结;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柴胡疏肝开郁、和解退热;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解毒散结;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甘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诸药合用,理气化痰为主,兼以开郁散结、清热解毒、健脾渗湿、消肿止痛,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较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陈皮对胃肠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香附、玄参、夏枯草、连翘、柴胡、板蓝根等均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的作用;姜半夏可镇吐;甘草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参考文献】   [1]沈苹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7,(5):110-111. [2]戚胜杰.超声评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效果[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2,4(4):248-249. [3]杨颖丽,陈琍,任国华,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8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1,2(2):7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治2008-07-3011:20 来源:医学教育网     【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二、三年来在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病有增长的趋势,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时间多发在2—5分钟左右,好发在活动后或晨起及饭后,饮食失节时。疼痛性质多为非痉挛性,锐痛,较难忍,其病多见于易感儿,反复发热者,素体痰热较重的患儿,多为恣食生冷、肥甘、鱼腥、油腻之品,少食蔬菜的肺胃积热的患儿。  由于近年来支原体感染的患儿较多,且反复使用红霉素、激素类药物从而增加了对胃肠道的刺激,减低自体免疫,导致淋巴免疫的激惹使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现象出现,促使肠淋巴结增生。但由于目前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机理研究较少,不能断论,故此为愚之推论,有待于深入研究,仅供参考。  但综上所述,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均为人为的肠毒素刺激所致,再由化学因素所致,因为现在的食物链中很多水果、肉、鱼虾等食品多为激素、化肥、农药、催熟剂、防腐剂、保鲜剂等化学制剂所污染,易造成肠内毒素的产生刺激淋巴细胞免疫的过度增殖,发生本病。  其病机为饮食不节,痰热互结,食滞积热,壅塞肠道,热毒蕴结,郁久而发。治以清热解毒、宽肠化滞、祛瘀涤浊、理气止痛、消肿散结,共奏扶正祛邪之功。由于本病的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治疗较慢,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的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所以要求医务工作者及患儿家长严格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杜绝含有激素类等化学因素食物的摄入,控制好患儿的食谱,以清淡、易消化、低糖、维生素及植物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为主,并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肠系膜淋巴结炎全网发布:2014-08-1317:38 发表者:马达 3342人已访问     肠系膜由壁层与脏腹膜组成,主要有小肠系膜和结肠系膜,此外还有阑尾系膜和卵巢、输卵管系膜等。小肠系膜是连接空肠、回肠与后腹壁的腹膜,呈扇形,附着在腹后壁的部分叫系膜根,系膜的小肠缘长6~7m,内有肠系膜上动、静脉及其分支、乳糜管、神经丛及淋巴结  体征  常在发病前1~2天感全身不适,咽痛,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而出现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围,往往呈阵发性,如拧绞样。进食后再次出现疼痛可呕吐食物。查体见面部潮红,口唇苍白,咽部充血,腹部压痛多由右下至左上呈斜行分布,但以右下腹为明显,多无肌紧张及反跳痛。体瘦之儿童有时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临床上须和急性阑尾炎鉴别。前者一般为发热后腹痛,转移性腹痛不明显,腹痛往往不局限,白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后者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恶心、呕吐比较明显,右下腹压痛局限固定,常伴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升高。典型病例,一般不难鉴别。但年幼儿童不很合作或不能表述病情时,鉴别可能很困难。  病因  导致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有葡球菌属(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红球菌、假结核杆菌、青霉菌属、病毒、血吸虫、阿米巴等。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且多见于回盲部淋巴结。该处淋巴结很多,儿童尤为丰富。肠内容物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及细菌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而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反应。另外也有人认为,患者在发病前1~2天常感倦怠、不适和上呼吸道炎症症状,故认为是因链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有作者认为毒血症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的关键,但淋巴结培养多无细菌生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发病前常有喉痛、发热、倦怠不适等前躯症状,然后才出现脐部和右下腹痛、恶心、呕吐,有时可发生腹泻或便秘。这样的发病过程与急性阑尾炎先腹痛后发热正好相反,且发病早期即体温骤升。体检时脐部及右下腹均可有压痛,范围比较广泛,压痛点不固定。因小儿腹肌不发达,腹肌紧张可不明显。有时可扪及小结节样肿物。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正常。如为链球菌所致,腹腔穿刺可抽得较稀薄的草绿色液体,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阳性球菌。  生理  导致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有葡球菌属(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红球菌、假结核杆菌、青霉菌属、病毒、血吸虫、阿米巴等。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且多见于回盲部淋巴结。该处淋巴结很多,儿童尤为丰富。肠内容物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及细菌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而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反应。认为因链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也有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多见于回肠末端。淋巴结呈多发性充血、肿大。腹腔内可有少量炎性渗液。镜下可见淋巴窦扩张,中性粒细胞由小血管进入淋巴窦内,吞噬细菌。有的白细胞可因此而发生变性崩溃,形成细胞碎片或变性的物质。淋巴结内的血管也扩张充血,生发中心增生,窦细胞和免疫母细胞增生。另外也有人认为,患者在发病前1~2天常感倦怠、不适和上呼吸道炎症症状,故认为是因链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有作者认为毒血症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的关键,但淋巴结培养多无细菌生长。  本病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少儿急性腹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诊断  1.病史病前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颈部淋巴结炎等病史。  2.症状与急性阑尾炎相似。主要表现为腹痛,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右下腹多见, 偶尔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性质为隐痛或痉挛性痛,程度较轻,多可耐受。疼痛发作间期,患者可无其他不适,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病初有热,体温通常不超过39℃。本病可反复性发作,但多为自限性。  3.体征面部潮红、口唇苍白、咽部充血。腹部压痛,多由右下至左上呈斜行分布,但以右下腹为明显;右下腹可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压痛点常在麦氏点内侧或上方,每次检查压痛位置多不一致,少有肌紧张与反跳痛。偶尔在右下腹可触及小结节样淋巴结,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稍增高或降低,而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其他辅助检查:高频超声可直观地显示腹部肌肉、大血管、肠管的蠕动及肠系膜上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回声、分布,方便易行,无放射损伤。通常淋巴结周边皮质为低回声,中心髓质回声相对较高,接近肝脏回声强度,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超声显像,可根据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增多、径线增大、皮髓质回声有无异常,作纵、横、斜切扫查,结合呼吸运动、消化道声学造影等作出定性诊断。影像学上本病需与如下病变鉴别:  1.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儿童和青少年。声像图为椭圆形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型回声,部分有融合、液化和钙化灶强回声出现,或合并大量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  2.肠系膜恶性淋巴瘤肠系膜或腹膜后是其常见来源,通常典型者累及多个部位,超声表现趋向圆形,纵横比<2,累及节段较长,可有中心坏死呈强回声斑,或多个结节聚集成花瓣状。但不能完全依靠声像图表现,考虑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育尚未成熟情况下,其声像图还存在一定差异,有待进一步探讨。  鉴别诊断  本病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患者一般为发热后腹痛,转移性腹痛不明显,腹痛往往不局限不固定,白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后者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恶心、呕吐比较明显,右下腹压痛局限固定,常伴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升高。此外,本病尚应与肠道肿瘤、卵巢肿瘤、结核性淋巴结炎、Crohn病、耶耳仙菌肠炎与耶耳仙菌淋巴结炎等相鉴别。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和急性阑尾炎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可表现为右下腹痛、发热等,易误诊,但各有其特点,  治疗  非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为主  1.非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为主,并配合解痉镇痛药如山莨菪碱类。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应手术治疗,应予抗感染治疗。治疗方法采用保守疗法,按氨苄青霉素0.1g/(kg/d)加0.9%生理盐水,每日2次静脉滴注,联合甲硝唑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发热腹痛较重的病人加用地塞米松5mg/次,地塞米松用药不超过3日。2日后查白细胞有明显下降并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巩固治疗1周。经过2~3天的治疗后发热大多消退,白细胞明显下降,腹痛症状明显缓解,经过1周的抗感染治疗多痊愈出院。与儿童急性阑尾炎颇难鉴别  2.手术的选择由于该病有时与儿童急性阑尾炎颇难鉴别,因此,对诊断不能肯定者,宁可开腹探查,否则让已有急性炎症的阑尾留在腹腔内可能贻误治疗。B超检查是以阑尾的影像为直接依据,还可显示肿大的淋巴结,是二者鉴别的有效方法。若病情尚稳定或发病在6h以内,可继续观察,急性阑尾炎病情常进行性加重,应手术;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可缓解。若病情较重或发病在12h以上仍不能排除急性阑尾炎时,应行剖腹探查,行阑尾切除术。如果经抗感染治疗仍持续腹痛6h,体温不降,腹肌较前紧张者,就应果断手术,避免阑尾穿孔,一般观察时间不超过24h。如果经治疗后,腹痛不剧烈,体温也无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无继续增加,可按该病治疗,延长观察时间,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如误诊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时,一般认为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如是急性阑尾炎而延误手术,可造成穿孔和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术中发现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应取肿大淋巴结作病理切片检查。   并发症  并发症:由于腹痛呈阵发性,如拧绞样,临床上出现进食后再次呕吐等并发症。  预后:本病预后良好,常在3~4天内自然缓解。  预防:对伴有发热,特别是儿童及青壮年,如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应立即进行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疗,预防发生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5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西药抗炎、抗病毒、解痉、对症治疗,住院患儿给予头孢哌酮钠、利巴韦林、维生素K3静滴;门诊患儿给予头孢羟氨苄胶囊联合吗啉胍片口服,辅以对症治疗;中医辨证为气滞血淤、虚寒凝滞两型:病程短、腹痛剧烈、拒按者为气滞血淤型共37例(42.1%),治疗以理气化淤、消肿散结为主,方选少腹逐淤汤加减,方药:当归、赤芍、白芍、炙甘草、元胡、夏枯草、玄参、丹参、贝母等;病程长、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者为虚寒凝滞型共51例(58.0%),治疗以温中散寒、消肿散结为主,方选理中汤加减,方药:白芍、炙甘草、茯苓、党参、夏枯草、玄参、贝母、鸡内金等。中药均为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1.6疗效判定标准(自拟)(1)痊愈:治疗10~15d,腹痛症状消失,腹部CDFI超声复查未见异常;(2)好转:治疗10~15d,腹痛症状消失,彩超复查仍有少量肿大的淋巴结;(3)无效:治疗10~15d,腹痛仍存在,彩超复查仍有肿大的淋巴结。  1.7预后与转归痊愈73例(83.0%),好转12例(13.6%),无效3例(3.4%)。  2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慢性腹痛的病因之一,近年发病有增加的趋势[1]。但临床报道较少,且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认为本病有以下特点:(1)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尤以5~10岁为多,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冬春季多于夏季。(2)本病大多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反复阵发性腹痛。有24例无明显上述疾病史,其中11例患儿间断腹痛3年,在院外曾误诊为肠痉挛、肠蛔虫症、阑尾炎,先后经解痉、驱虫、抗炎治疗,均无效,有1例切除阑尾后1个月仍反复阵发性腹痛,来本院彩超检查后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经治疗后痊愈。故对病程长、病史不清又有典型症状的病例,须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3)腹痛常呈反复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2~5min自然缓解,最长者达30min;发作次数不等,有1d发作数次,也有数天发作1次者;疼痛以脐周及右下腹多见,偶见左下腹疼痛。据查回结肠区肠系膜淋巴结多、末段回肠淋巴引流十分丰富,且肠内容物因回盲瓣的作用常在回肠末段停留﹐肠内毒素或细菌产物易在该处被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2]。由于右下腹痛多见,加之儿童体检不合作,部分医师对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缺乏认识,容易误诊为慢性阑尾炎。(4)腹痛性质可表现为反复阵发性隐痛或钝痛或不规则痛,重者呈绞痛或锐痛或痉挛性疼痛。疼痛发作时弯腰抱腹或拒按,哭闹不安,疼痛缓解后无不适感觉,玩耍如常。查体与疼痛程度不一致,无明显的反跳痛和肌紧张,压痛部位不固定,可随体位而改变。(5)腹部CDFI超声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检查,因既往普通超声检查对腹腔淋巴结扫描阳性率极低,而开展彩超检查后诊断阳性率明显提高,并能鉴别肠系膜淋巴结肿瘤、急性阑尾炎等其他病变。CDFI超声主要表现为腹腔内探及多个大小不等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回声分布均匀,其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临床上本病患儿因大多数症状不重,或检查手段不利,常常易忽视或漏诊,给健康带来影响,所以对所有反复阵发性腹痛的小儿应常规做腹部彩超检查,以明确诊断,减少误诊。(6)诊断本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肠痉挛:又名小儿胃肠生长痛,由于肠壁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阵发性腹痛,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腹部无异常体征,排气、排便后可缓解。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内。②肠蛔虫症:常有不固定腹痛、偏食、异食癖、恶心、呕吐、睡中磨牙等症状,查体见巩膜及口唇虫斑;粪便查找虫卵,驱虫治疗有效可协助诊断,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肠蛔虫症在国内已大为减少。③慢性阑尾炎:右下腹压痛点固定,有明显的反跳痛和肌紧张。查血象高,腹部彩超可见阑尾炎改变。④腹型癫痫:反复发作不固定性腹痛,腹部无异常体征,脑电图有异常改变。(7)中西医结合治疗预后好。西药抗炎、抗病毒、解痉、对症治疗,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淤型治疗以理气化淤、消肿散结为主,方选少腹逐淤汤加减;虚寒凝滞型,治疗以温中散寒、消肿散结为主,方选理中汤加减。【参考文献】 黄建群医师经验:清热解毒口服液+化积口服液。木香5g槟榔10g陈皮3g枳壳5g茯苓10g白术5g蒲公英10g鸡内金5g白芍10g甘草3g发热:金银花、连翘;咳嗽:杏仁、浙贝;便秘:牛子、栝楼仁;纳差:谷芽、麦芽。
/
本文档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