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软技巧还是硬道理?

软技巧还是硬道理?

2009-04-21 3页 doc 26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07222

暂无简介

举报
软技巧还是硬道理?几年前,有一个《财星杂志》五百大企业的人资主管跟我说:「我实在无法相信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觉得,主管会在一早醒来时就先想:『我来看看今天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她的重点是:没有人比你更关心你自己的未来,也许就你的爸妈或另一半除外吧。这也就表示,你有责任去经营自己的生涯,别想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我的意思不是说,你的同事都不想帮你,而是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规画和生涯,他们注意自己的事都来不及了。 同样地,你的焦点应该直接放在自己身上。就算你不是为自己工作,经营管理你的生涯的意义形同把自己当作企业主来看。你要开始用执行长的身分思考...
软技巧还是硬道理?
几年前,有一个《财星杂志》五百大企业的人资主管跟我说:「我实在无法相信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觉得,主管会在一早醒来时就先想:『我来看看今天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她的重点是:没有人比你更关心你自己的未来,也许就你的爸妈或另一半除外吧。这也就示,你有责任去经营自己的生涯,别想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我的意思不是说,你的同事都不想帮你,而是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规画和生涯,他们注意自己的事都来不及了。 同样地,你的焦点应该直接放在自己身上。就算你不是为自己工作,经营管理你的生涯的意义形同把自己当作企业主来看。你要开始用执行长的身分思考,用行销经理的身分思考,用业务的身分思考,用人资主管的身分思考,用产品设计主管的身分思考,用协调人的身分思考。这是一家一人公司,而那个人指的是「你」。 为什么谈到生涯管理时,由你来掌舵这件事会变得这么重要?首先,铁饭碗的美好日子已逝。合并、收购、裁员,以及跨国竞争已经把铁饭碗变成历史名词了。美国的受薪阶级平均每人一生中会有三到五段职业,换过十到十二次工作。 其次,任何人的上司和人资部负责人等等高层都会被兼顾愈来愈多的任务,他们常得一个人兼两、三个人要做的工作;因此你以为会关心你的职业生涯的人,实际上并没有那个美国时间或精力来做这件事,而且你更不可以期望他们会预测到你希望你的未来会变成如何。 再者,那些放任自己的生涯「顺其自然」,或是预期上司会帮自己设想安排的人,最后都会以失望收场。不幸的是,多半的大学毕业生,尤其那些也许把毕业论文用电子邮件寄回家交给爸妈来写的人,他们对第一次要遭遇到的残酷现实可说是半点准备都没有。 不管你刚起步还是已经上手了,最重要的是,要对你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以及行为负责任。至于要从什么地方切入最好呢?请认清自己,并且管理好自己,说实在的,这些都是掌握软技巧的基础,接下来在这本书中你也会一一读到。从本章的主题,你会发现很多软技巧,像是如何戮力于持续性的自我评估、如何让人得以倚赖的、如何打造一个有意义而且你愿意承担风险的工作生活、相信你的直觉,以及可以引来好运气的工作人生。我同时也会提到一个永远不退流行的软技巧:老祖宗的诚实与正直。 了解自己与知道如何工作一样重要 「爬每座山……涉每条溪……追随每道彩虹……直到你找到梦想……」听来觉得熟悉吗?有时我去参加一些专题研讨会,实在会觉得自己好像老是置身于〈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的场景里似的。那些激励人的演讲者从高高的台上吼着:「跟着你的热情走!只要你全心想着,你就能够做到!」我发誓,如果再让我听到任何一个人说这样的话,我马上会从阿尔卑斯山上跳下来。可能就是因为太常听到这些了,所以我才会很快联想到一些人,他们会跟我说:「多么希望自己可以早一点知道,对一样事物有热情并不代表你就具备了成功的天分或倾向。」而且就算热情、天分和领悟力三者兼具,也不见得是成功的保证。想要知道你的福分何在、终生职志为何,或者找到任何你心甘情愿每天花八到十个小时做的事,唯一之道就是要完完全全了解自己。 以我站在最前线的立场来看,看清自己这件事是完全没有妥协余地的。十多年来我辅导各式各样职场人士的是,那些从来没有好好审视自己的人,最后都会落得净做些不会成功的事,不然就是做得很痛苦。他们没有想清楚自己喜欢或不喜欢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在工作上投入什么天分或长才,或是搞不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会对自己所选择的工作有什么影响。说真的,道理很简单。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某些天分是比别人更适任一些工作。 假如你找到了一份可以完美匹配的工作,你可能可以挥洒更自如;但如果你找到的是一份完全不适合你的工作,你只会把自己累到死。为了要知道你如何才可以挥洒更自如,请认真了解自己。就把它当成是你买了一份很特别的保险,这份保险可以让你降低心脏病发的机率、减轻你的焦虑与压力、减少金钱或时间的损失。 不过,搞清楚你最适合做什么工作可能很棘手。不是每一次都能在一开始就认清你的能力位在哪个水平,所以你得花一些时间,用经验去找出答案。而且有时候从缺点着手审视,反而可以知道最多。三十八岁的玛塔就是一个例子。 玛塔一开始工作时就常换工作,换到后来要用她的老板都开始怀疑她是个稳定性差、坐不住又容易喜新厌旧的人。她的同事看着她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换工作,甚至给她取了个「飞蛙」的绰号。可是当她坐下来检视自己的能力时,她发现自己有个很强大的优点:她就是那种所谓的「整修」专家,不过她整修的不是老房子,而是整修企业。 她解释说:「我在很多中小型企业中担任了一系列的管理职,每次我被雇用,都是要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来检修强化组织架构,一旦公司整体运作开始顺畅,我又开始蠢蠢欲动,然后又换一家公司去接受不同的挑战。」一开始这样的模式让她怀疑自己是不是都无法在一个职位做太久,但随着她愈深入思考,她愈了解她的真正热情与能力并不只是当一个经理,而是业务开发专家。所以她在频繁换工作变成是一种倾向之前,开了一家顾问公司,现在她的公司营业额已经成长到好几百万美元的规模了。 不论你是要往前再走下去还是另起炉灶,成功不只要看你是不是知道自己是谁、擅长什么,还要知道别人是怎么看你的,当然有时让别人审视你的那种感觉并不好。这表示你应欣然接受年度的考绩评核,或是来自工作上跟你有互动的所有人的全面评价,像是同事、主管、同组成员和客户。你应该把这些评价视为一个好机会,用来让你检视自己成就与能力,让你确认是否与人有沟通障碍,以及你想做的事有没有偏离轨道。对,是「你」想做的事!而不是你的爸妈或配偶或是老板想做的事。另外,很多人都觉得跟职场顾问的会谈十分有助于厘清心中的疑惑,尤其是在工作的转捩点,或是初入职场的那几年中。 聆听自己的直觉,有很多宝可以用 我们都知道在作决策前必须仔细考虑,但什么叫「仔细感受」?你知道吗,以直观(有的人叫它直觉)作检视,在决策过程中可以成为讯息的重要来源。和你一起存在的不光只有一坨感情,你的直觉包含一个完整的内心资料库,里面是无价的知识与经验。 虽然我跟你说要留意直觉,但不表示你一定完全要凭直觉行事!因为直觉固然有用,但有时候它可能是不理性的。举例来说,我有一个同事在面试一个人时,觉得对方让他感觉非常不自在,不自在到让他完全不想录用,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感觉。对方的自我介绍有条有理,举止也得宜,而且过去的资历很不错。 他很仔细探究为何自己对她的第一印象会这么糟,想半天才终于想到,因为她矫柔造作的样子让他想到那个和他处不好的姐姐。这个潜意识让他拒绝录用这个有才华的人?还好并没有,他提醒自己小心,不要先入为主地假设她会像他姐姐一样。因为如此,他才得已摆脱那个第一印象,而依据这位小姐的实际表现,建立起正面的关系。 不过相对地,我们也听过有些人因为觉得事情就是不对劲,最后凭直觉让事情化险为夷。葛利格这名财务经理就有过这样的经验。他有次在看一份收购计画书时,老觉得不对劲,虽然每个参与的人都说没问题。但他就是觉得里面少了样东西,迟迟不肯签字,之后他干脆用一整个周末的时间将所有的资料从头到尾看一次。终于在某份的某个小地方发现一个大家都忽略的错误,因为这个小小的错误,让整份文件怎么看都觉得不合理的完美。因为相信自己的直觉,他帮公司守住了差点就损失掉的三百万美元! 当你用量化的方式聆听自己的直觉,它可以为你带来宝贵的洞见。下次你的直觉在呼唤你时,请试试以下的方式: ●观照你的感觉。 ●将感受诉诸文字。 ●自问你的感觉是根据状况做合理或不理智的解读。 ●如果你的感觉是根据不理智的解读,或你单方面的推断,那么就要找出原因,就像我上述的那位同事一样,他知道这个应试者让他想到他姐姐。然后不要让这些不理智的感受影响你的决定。 ●如果你认为你的感觉是根据合理的考量,那就再进一步探究深层的原因再作决定。 ●把你的直觉告诉别人之前,先确定你有周密且合理的立场来支持你的论点。
/
本文档为【软技巧还是硬道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