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语言对比·语言特点·语言教学

语言对比·语言特点·语言教学

2009-04-23 5页 pdf 291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7928

暂无简介

举报
语言对比·语言特点·语言教学 语言对比 ·语言特点 ·语言教学 3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 ,上海 200062) [摘  要 ]  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 ,讨论了语言对比、语言特点和语言教学三者之间的关 系 ,提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语言的语言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必须结合所教语言的特点来进行 ;而语言特 点又是深层次语言对比研究的结果。 [关键词 ]  语言对比 ;语言特点 ;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 :  H0 - 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 1306 (2006) 01 - 0001 - 05...
语言对比·语言特点·语言教学
语言对比 ·语言特点 ·语言教学 3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 ,上海 200062) [摘  要 ]  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 ,讨论了语言对比、语言特点和语言教学三者之间的关 系 ,提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语言的语言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必须结合所教语言的特点来进行 ;而语言特 点又是深层次语言对比研究的结果。 [关键词 ]  语言对比 ;语言特点 ;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 :  H0 - 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 1306 (2006) 01 - 0001 - 05   一、缘  起 人们通常认为 ,对比语言学 (或对比分析 CA) 是从弗里斯 ( Charles Fries 1945 ) 和拉多 ( Robert Lado 1957) 开始的 ,著名的对比语言学 家詹姆斯 ( Carl J ames) 就说过 :“对我来说 ,我认 为现代的对比分析始于拉多的《跨文化语言 学》。”[1 ] [p. 8 ]强调对比分析与弗里斯和拉多的关 系 ,是为了强调对比分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意 义 ,这是这一学科诞生时的主要或基本功能。结 果 ,由于这一学科倡导的预测方法在实践中的效 果并不如人意 ,于是 ,随着偏误分析 ( EA) 方法和 中介语 (interlanguage) 等理论的产生 ,到了上世 纪 60、70 年代 , CA 就无可奈何地衰落了下去。 到了 80、90 年代 ,詹姆斯 (1980) 、克尔采斯佐斯基 ( Tomasz. P. Krzeszowski 1990 ) 、切斯特曼 (Andrew Chesterman 1998) 等重新提出对比语 言学时 ,其重点早已不在语言教学上了。 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 :第一 ,对比语言学对于 第二语言教学有没有用 ? 第二 ,如果对比语言学 可以应用于语言教学 ,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 这两 个问题还可进一步达为两个更深一层的问题 : 第一 ,对比语言学的根本性质和目标究竟是什么 ? 第二 ,对比分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作用是否仅 仅在于教学内容 ? 它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没有 意义 ? 思考的结果便是本文标题所显示的 ,在语 言对比与语言教学之间 ,必须加上一个中间层次 : 语言特点。如果将对比分析的结果简单直接地应 用到语言教学上 ,那就必然是肤浅的、表层的 ,成 功是偶然的 ,失败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有通过对 比研究弄清所比语言的根本特点 ,从根本特点出 发去思考该语言的教学 ,才能达到最有效的结果。 二、语言对比与语言特点 思考对比分析的意义 ,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对 比语言学的历史。我们发现 ,将对比语言学的历 史仅仅上溯至拉多与弗里斯 ,是造成对比语言学 在西方地位低下 (对比语言学家自嘲为“语言学中 的灰姑娘”) 的根本原因。根据我们的重新追溯 , 我们发现对比语言学应该追溯到洪堡特 ( Wil2 helm von Humboldt ) 、叶斯柏森 ( Otto J esper2 sen) 、沃尔夫 (B. L . Whorf)等人。 洪堡特是语言研究中最早使用“对比”这一术 语的人 ,距今已有了几乎整整二百年 :“只有当人 们看到语言这一观念有这么多种体现 ,并能对不 同民族的语言特点从个别和一般两方面进行比较 和对比 (compare and cont rast) 之后 ,才能更清楚   2006 年 1 月第 4 卷第 1 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J an. , 2006 Vol . 4 No . 1   3 收稿日期 :2005 - 11 - 15     作者简介 :潘文国 (1944 - ) ,男 ,上海人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汉语语言 学、翻译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地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及其语言特点。”[ 2 ] [p. 8 ] 叶斯柏森是最早提出与传统的“比较语法”不 同的一种“新的比较语法”,亦即今天我们所说的 对比语言学的学者之一 :“比较语法和历史语法生 气勃勃的巨大影响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 ,但是请 允许我在结束本之前指出 ,这本书观察语法事 实的方法可能会为比较语法创造一种新方法 ,或 者创造一种新的比较语法 ⋯⋯这种比较不必局限 于属于同一语系、同一起源而通过不同道路发展 起来的语言 ,对差异最大、起源迥然不同的语言也 可以加以比较。我在这里所做的可以当作一种意 念性比较语法的简单雏形 ,我希望那些眼界比我 开阔、语言知识比我更丰富的人能接过这项工作 并加以进一步的发展 ,以便帮助我们比本书更深 刻地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的思维的最内在的本 质。”[ 3 ] [p. 346 - 347 ] 而沃尔夫则最早提出了“对比语言学”这一名 称 :“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为了研究世上的物种 , 开始是觉得有必要描述全球每个角落现存的物 种 ,考虑到历史的因素 ,又加上了化石 ;接着他们 觉得有必要对这些物种进行比较和对比 ,以分门 别类 ,理清进化过程 ,了解其形态和类型。语言科 学也正在做同样的工作 ,而我们现在从事的对距 离遥远的事件的研究是研究语言与思维的一种新 方法。把地球上的语言分成来自单一祖先的一个 个语系 ,描写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一步步足迹 ,其结 果称之为‘比较语言学’,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 大成果。而更重要的是将要产生的新的思想方 法 ,我们可以称之为‘对比语言学’,它旨在研究不 同语言在语法、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上的重 大区别。”[4 ] [p. 240 ] 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是洪堡特、叶斯柏森 ,还 是沃尔夫 ,他们在考虑建立对比语言学时 ,想到的 都不仅仅是语言教学问题 ,而是更重大的“民族语 言及其特点”、“人类语言和人类思维”、“不同语言 在语法、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上的重大区别” 等问题。这是对比语言学的根本宗旨 ,但在西方 从拉多开始的对比研究传统里 ,人们已渐渐忘却 了。 但这一宗旨却在中国得到了继承。中国当代 的对比语言学研究是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 , 而从 90 年代中期起开始形成了高潮。根据王菊 泉和郑立信[5 ] [p. 1 ]的统计 ,1995 到 2003 年国内发 表英汉对比方面的 2100 多篇 ,专著和论文集 124 部。这个数字与 1977 - 1994 年的数字 (论文 932 篇 ,专著和论文集 25 部)相比 ,时间不到 1/ 3 , 论文增加 1. 3 倍 ,专著和论文集增加 4 倍。按年 平均 , 1977 - 1994 年均论著 34 篇 (部) , 1995 - 2003 年均 247 篇 (部) 。我们没有最新的西方对 比研究的数字可作比较 ,但有一个可供参考 :根据 芬兰 J yv¾skyl¾大学沙亚伐拉 ( Kari Sajavaara) 和 雷托能 (J aakko Lehtonen)编的“应用对比研究文 献 1965 - 1980”(1981)的不完全统计 ,这 16 年内 西方总共发表的论著是 678 篇 (部) ,年均是 42 篇 (部) 。[6 ] [p. 243 - 279 ]可见 ,当代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中 心可能是在中国。 为什么对比语言学的中心会在中国出现 ? 恐 怕这与对比语言学的起源、对象与根本性质有关。 对比语言学的创始人 ,从洪堡特到沃尔夫 ,往往都 对人类学语言学感兴趣 ,无不强调对比研究最适 合在“相距遥远的语言”间进行。从理论上来说 , 语言之间的距离越大 ,这一研究就越有实际意义 , 提出的问题就会越尖锐、越富挑战性 ,得出的结论 也就越会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然而 ,自 1950 年代 对比研究因对外英语教学的需要在美国开展以 后 ,由于实用的需要 ,人类学语言学淡出了 ;取而 代之的是英语与许多跟其相距并不遥远的语言的 对比 ,尤其是一些本来就是印欧语大家族成员的 语言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乃至波兰语、俄语等 , 芬兰语不属于印欧语系 ,但与英语一样也同属于 形态语言、特别是屈折语言的大类 ,从类型上来说 相距也未必很遥远。用沃尔夫[ 7 ] [p. 138 ] 的话来说 , 都属于“均质欧洲语”( SA E ,或 Standard Average European)的大类。与英语在类型上相距遥远的 语言如汉语、越南语、日语等以及一些南亚语言、 美洲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人的语言的对比当然也 还有一些 ,但数量毫不起眼 ,且多数采用的比较方 法与印欧语之间的比较并无区别。沃尔夫所倡导 ·2·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 4 卷    的“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这两个学科本来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上有着巨大差别 ,但“对比 语言学”建立之后 ,对象反而变得模糊了 ,在“任何 两个语言之间都可以进行对比”的借口下 ,大量进 行并作为理论建设基础的是亲属语言间的“对 比”;而研究的宗旨也悄悄地变成了“比较”的方法 之争 ,是“求同”还是“求异”? 如何求异 ? 如何才 能对二语教学更加有用 ? 结果“对比语言学”变得 个性不清 ,实际成了“比较语言学”下的一个旁支。 对比语言学研究“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任务被忘却 了 ,“不同语言在语法、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 上的重大区别”也不大有人关心了。而在中国 ,由 于汉语与印欧语在类型学上的距离之远是众所公 认的 , ①因此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原则可在这里 得到最好的检验和运用 ,因而对比语言学之得到 重视和发展就毫不奇怪了。 与西方的对比语言研究相对比 ,中国的对比 语言研究有这样一些特点 : (一)共性和个性并重 ,更注意对语言个性的 发掘 ,将对比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结合起来 ; (二)更注重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 ,将语言对 比研究看作语言哲学和理论语言学的一部分 ,而 不仅仅是应用语言学的分支 ; (三)将对比研究分成三个层次 ,表层的语言 结构对比、中层的语言表达法对比 ,以及深层的民 族思维方式对比 ; (四)这三个层次的对比各有其服务对象 :表 层对比可用于二语教学 ,中层对比可用于语际翻 译 ,而深层对比服务于对个别语言和人类语言本 质的探讨。前两项是对比语言学的应用目标 ,后 一项是对比语言学的理论目标 ,理论对应用有着 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是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 ,中国当代的对比 语言学更注重宏观的对比和理论的探索 ,以此作 为对教学和翻译实践的指导。中国学者通过中西 (以英语为代表) 对比发现的汉、英语各自的特点 可以以潘文国 (1997/ 2002) 的结论为代表 ,他认 为 ,从最本质的角度看 ,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特点可 以概括为 :1. 汉语语法是隐性的 ,英语语法是显性 的 ;2. 汉语语法是柔性的 ,英语语法是刚性的。并 根据这两项特点进而将汉语定性为语义型语言、 音足型语言 ,将英语定性为形态型语言、形足型语 言。[ 9 ] [p. 113 - 115 ]这一观点在对比语言学界和翻译学 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语言特点与语言教学 就好像对比研究在西方大多是在“均质印欧 语”内部进行、因而很少涉及语言本质问题一样 , 语言特点对语言教学、特别是语言教学方法的影 响在西方也很少引起过重视。在语言教学法研究 史上 ,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方法的提出和交 替 ,诸如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功能法、情景法、 交际法及目前的任务型方法等等。这一传统也影 响到了中国的主流语言教学、特别是二语教学界。 每一种方法在国外提出以后 ,国内不论是外语界、 对外汉语界 ,还是汉语界 ,总马上有人迫不及待地 引进、介绍、实验、推广。应该说 ,这没有什么错。 因为学术没有国界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发明是全 人类的财富 ,我们应该也有权拿来就用。问题是 这种做法背后隐含了一个前提 ,即语言教学方法 没有语言之分 ,一旦一种教学法理论或方法提出 来 ,就必然放之四海而皆准 ,各种语言均能应用。 可以说 ,这种观点几乎没有人怀疑过 ,尽管事实上 也没有人证明或者尝试去进行证明过。 对这一观点的怀疑也是从汉语界开始的 ,张 志公先生可说是最早的一个。我们知道 ,中国现 代语言学是以 1898 年马建忠发表《马氏文通》为 标志的。马建忠编写此书 ,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 标 ,就是要提高中国儿童学习中国语文的速度和 效率 :“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 ,其成就之速必 无逊于西人。”[10 ] [p. 13 ] ·3· 第 1 期 潘文国 :  语言对比 ·语言特点 ·语言教学  ① 例如洪堡特说 :“随便读一段中文 ,所得到的第一印象是其语法结构与几乎世界上所有语言都不同 ,与习惯称 为‘古典’的语言相距对比更是强烈。”[8 ][p. 95 ] 以后的语法编写者无不怀着同样的目标。 1954 年和 1980 年 ,张志公先生两次受命主持《暂 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修订《中学教学语法系统 提要[试用 ]》,其目的也是直接为语言教学服务。 然而 ,近百年来中国语文教育的水平未见提高 ,马 建忠们的设想并未实现。这就引起中国语文教育 家特别是主其事的张志公先生的反思 ,他说 :“这 80 年来 ,我们的语法研究 ,不管哪种体系 ,不管哪 一家 ,共同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始终没有摆脱西方 语法学的羁绊 ⋯⋯正因为如此 ,我们就没有能够 抓住汉语的主要特点 ⋯⋯所以始终没有建立起具 有我们自己的特点的基础上准备的描写语法 ,当 然也不可能在描写语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教学语 法。”[ 11 ] [p. 490 - 491 ] 1984 年 ,张志公进一步提出 :“语文是个民族 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 的制约 ,而且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心理特 点的影响。为了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语文教学 的路子 ,我觉得迫切需要对我们长期的传统语文 教育进行认真的研究。”[12 ] [p. 350 - 351 ] 张志公先生的观点引起中国语言学家和语文 教育家对汉语汉字的特点和传统语文教育的重新 关注与研究。语文教育家戴汝潜经过对传统语文 教育经验的总结 ,并经过自己长期的研究与实验 , 提出了“汉字决定论”,认为 :“汉语水平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因为汉语 取决于汉字 ,汉字是汉语之魂 ;汉字取决于字形 , 字形是汉字教育之魂。科学的语文教育基于识字 教育科学化的实现。”[13 ] [p. 16 ]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 ,法国中文教 师协会主席白乐桑 (JoÄl Bellassen)最早提倡并实 践了“字本位”的汉语教学法 ,他批评以前的教学 法说 :“确切地说 ,无论在语言学和教学理论方面 , 在教材的编写原则方面甚至在课程设置方面 ,不 承认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以及不正确地处理中国文 字和语言所特有的关系 ,正是汉语教学危机的根 源。”[ 14 ] [p. 565 ] 前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著名对外汉语教 学专家吕必松总结 20 多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经 验和教训 ,于 2003 年提出了“教学路子”问题 :“我 曾经提出教学方法应由教学内容来决定 ,教学方 法必须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后来逐渐发现 ,仅仅 提出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当同时说明 ,教学 内容是跟所学语言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在 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各种语言教学法 ,例如语 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功能法等等 ,都是根据 印欧语系特别是英语的特点研究出来的 ,汉语有 不同于印欧系语言的明显的特点 ,因此上述各种 教学法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 ,并不能完全解决汉 语教学中的特殊问题。⋯⋯正因为如此 ,我们至 今还没有找到一条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学习规律 的教学路子。”[15 ] [p. 1 - 2 ] 这说明 ,汉语教学法的研究 ,不论是作为母语 的教学 ,还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 ,正逐渐 从对教学法本身的思考 ,过渡到结合语言特点的 探索和思考。而语言特点的发现和归纳 ,只能是 对比研究的结果。因而当前的中国对比语言学研 究 ,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结合新的对象和目标 , 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切合实际的角度来进行。潘文 国的《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体现了在这个新的方向 上的尝试。该书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立场 出发 ,以对比为手段 ,建构了一个汉语语言研究的 新体系 ,并在“后记”中 ,尝试将这一新的理论运用 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16 ] [p. 309 - 314 ] 我们希望我 们的尝试能够得到国际理论语言学界和语言教学 界所有关心汉语研究与教学的同仁的关注 ,也希 望我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对普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 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 参  考  文  献  】 [1 ]  (美国 ) James , Carl , Contrastive Analysis [ M ]. Harlow , Essex : Longman Group Ltd. 1980. [2 ]  (德国) Humboldt , Wilhelm Von ,‘On the Compar2 ativ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t s Relation to the Dif2 ferent Period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 C ] . in T. Harden and D. Farrelly (eds) Essays on Lan2 guage / Wilhelm von Humboldt , Frankfurt am Main : Lang , 1997. ·4·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 4 卷    [3 ]  (丹麦) J espersen , Otto , The Philosophy of Gram2 mar [ M ]. London :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51. [4 ]  (美国) Whorf , B. L . Language and Logic’ [ C ] . in John b. Carroll (ed) Language , Thought and real2 ity :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 , Cambridge , Massachusett s : The MIT Press ,1941. [5 ]  王菊泉、郑立信. 前言[ A ] ,王菊泉、郑立信. 英汉语 言文化对比研究[ C]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4. [6 ]   ( 芬 兰 ) Sajavaara , Kari and Jaakko Lehtonen ( eds. ) . A Bibliography of Applied Contrastive Studies[ A ] . in Jacek Fisiak (ed. ) Contrastive Lin2 guistics and the Language Teacher [ C ] , Oxford : Pergamon Press ,1981. [7 ]  (美国) Whorf . The Relation of Habitual Thought and Behavior to Language’[ A ] , in John b. Carroll ( ed ) Language , Thought and reality :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 [ C ] . Cambridge , Massachusett s : The MIT Press , 1939. [8 ]  (德国) Humboldt , Wilhelm Von. On the Grammat2 ical St ructur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 ] , in T. Harden and D. Farrelly (eds) Essays on Language / Wilhelm von Humboldt [ C] , Frankfurt am Main : Lang , 1997. [9 ]  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 [ M ] . 北京 :北京语言大 学出版社 ,1997. [10 ] 马建忠. 马氏文通 [ A ]. 汉语语法丛书 [ M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3. [11 ] 张志公. 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 [J ] . 语文研究 ,1980 年第 1 辑 ,收入《张志公文集》(一) ,广州 :广东教育 出版社 ,1991. [12 ] 张志公. 我和传统语文教育研究 [ C ] . 张志公. 语 文教学论集[ M ] .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5. [13 ] 戴汝潜. 大成全语文教育 ———探索科学的语文教育 [ M ]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14 ] (法国)白乐桑. 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土之争 :是合 并 ,还是自主 ,抑或分离 ? [ A ] . 第五届国际汉语 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 C]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7. [15 ] 吕必松. 汉语教学路子研究刍议 [J ] . 暨南大学华 文学院学报 , 2003 , (1) . [16 ] 潘文国. 字本位与汉语研究 [ M ] . 上海 :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 2002. Language Contrast ; Language Features ; Language Teaching PAN Wen2guo ( Institute of TCFL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  The paper discusses t 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cont rast , language features and lan2 guage teaching f rom both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perspectives. It argues t hat t here is no such teaching met hod that can be applied indiscriminatively to all languages and t hat t he teaching of language must be clo sely related to t he features of t he language being taught . At t he same time , t he feat ures of lan2 guages can only be understood through a caref ul cont rast of languages at a deep level. Key Words :  language cont rast ; language feat ure ; language teaching [责任编辑 :杨  恬 ] ·5· 第 1 期 潘文国 :  语言对比 ·语言特点 ·语言教学 
/
本文档为【语言对比·语言特点·语言教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