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民国以来国内地方史研究综述

2009-05-23 8页 pdf 77KB 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9988

暂无简介

举报
民国以来国内地方史研究综述 民国以来国内地方史研究综述 叶 舟 提 要:地方史研究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清到民国时期获得发展,并出现许多优秀成果。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前后,特别是 20世纪 80年代后,这一分支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方面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地方史 资料,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方面均有较大扩展,但也存在理论建树较为薄弱等局限,有待改进。 关键词:地方史 新中国 研究 地方史(Local History)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所谓地方史研究,就是专门考察、分析 某一地区(一般是某一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的史学工作。中国很早...
民国以来国内地方史研究综述
民国以来国内地方史研究综述 叶 舟 提 要:地方史研究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清到民国时期获得发展,并出现许多优秀成果。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前后,特别是 20世纪 80年代后,这一分支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方面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地方史 资料,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方面均有较大扩展,但也存在理论建树较为薄弱等局限,有待改进。 关键词:地方史 新中国 研究 地方史(Local History)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所谓地方史研究,就是专门考察、 某一地区(一般是某一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的史学工作。中国很早就有记述地方情况的著作, 其中地方志编纂更有悠久的历史。一般而言,地方史重在通过对社会情况的记载与分析,阐明该 地区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地方志是根据一定体例分门别类记载一定行政区域内自然与社会的情 况,多采用客观的记述方式。地方志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研究地方史必须 以地方志为史料基础。同时,通过地方史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和总结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规律, 也将有助于推动地方志研究与编纂水平的提高。地方史的研究在历史学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它可以弥补整体史的不足,拓宽历史研究的视野。相对于国家史或世界史而言,地方史更关 注普通人在特定的环境、资源下的生活状况,更能深入地反映历史的真实状态。此外,地方史比 一般历史研究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激发公众对历史的兴趣和感情。史话和乡土史教材这样通俗 易懂的体裁就是地方史的一个重要门类。因此,加强地方史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地方史研究概述 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地方史真正得到发展是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尤其是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 深,对边疆史地的研究成了史学工作者现爱国精神的一种方式。这方面出现许多优秀的成果, 如连横编《台湾通史》(台湾通史社 1921年出版)、傅斯年编《东北史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 1932年出版)、金毓黻编《东北通史》(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 1943年出版)等。另外,亦 不乏区域性的专史研究,论著有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 1947年出版)、 陈达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 1936年出版)、江思清的《景德镇瓷业史》(中华书 局 1936年出版)、曾仲谋的《广东经济发展史》(广东省银行 1942年出版)、徐松石的《粤江流 域人民史》(中华书局 1941年出版)、张立志的《山东文化史研究》(甲编、乙编,齐鲁大学国学 研究所 1939年、1940年出版)等。还有一些区域史料专辑,像《上海研究资料》《上海研究资料 续集》(中华书局 1936年、1939年出版)《湖南文献汇编》(湖南文献编辑委员会 1948年出版) 等。同时受欧洲和日本乡土教育的影响,许多学者在国内实行以培养爱国、爱乡民族主义精神为 目的的乡土教育,并编纂了大量教科书式的乡土史(Native History),乡土史成为中国地方史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国立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所曾编印一套《史地教育丛书》,其中收录了如 《四川历史》等多种乡土史教材。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史研究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变革,地 55民国以来国内地方史研究综述 方史和区域史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省级行政区纷纷成立或重建社会科学院,并成立 历史研究所,各市、县也多设有地方史志研究及编纂机构,重点研究本地区的历史,地方史研究 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其中仅入选《全国总书目》地方史类书籍便近 1000种。其成果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史料的挖掘、整理与出版,为研究地方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工具书和书目 的出版,如:安徽图书馆编《安徽文献书目》(安徽人民出版社 1961年出版)和真安基、王河编 《江西地方文献索引》(江西社科院情报所 1984年出版)、严桂夫主编《徽州历史档案总目提要》 (黄山书社 1996年出版)、王钰欣等编《徽州文书类目》(黄山书社 2000年出版)等,为学术界 检索资料和编纂地方史提供了方便。二是许多地方碑刻、档案、文书被整理出版,成为研究当时 社会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如: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集》(三联书店 1959年出 版)和李华编《明清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 1980年出版)、《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及江苏省历史博物馆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 版社 1981年出版)、《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出版),还有广东社 科院历史所中国近代史研究室编《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年出版)、 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年出版)、四川大学历史系编《清代 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年出版)、王钰欣和周浩泉主编,中国社科院历史 所整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花山出版社 1993年出版)、郑振满和丁荷生编《福建宗教碑铭汇 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年出版)、唐力行等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 (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金柏东编《温州历代碑刻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 出版)等。其中《巴县档案》和《徽州千年契约文书》等已成为海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三是地 方史料的大量整理出版。各地地方史学会、地方史办公室、历史研究所、文史馆、政协文史资料 委员会、工商联及其他政治和学术机构在挖掘、整理地方史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新疆民族研 究所编《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新疆民族研究所 1978年出版),吉林省社科院历史所编《清代 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吉林档案馆、吉林社科院历史所 1981年出版),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 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齐鲁书社 1984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史料丛编》(1、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1990年出版),中国第 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出版),何泉达 编《清实录江浙沪地区经济资料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年出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出版),以及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地方史料部分, 包括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台湾、安徽、山东等地,武汉出版社 1992 ~ 1995年陆续出版)、 《清实录广东史料》(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95年出版)、《旧上海史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8 年出版),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山西财经大学经济系编 《山西票号史料》(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2年出版)等。各地还陆续编印了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 献丛书”。如: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广东地方文献丛书》、齐鲁书社的《山左名贤遗书》、浙江人 民出版社的《杭州掌故丛书》和福建人民出版社的《八闽文献丛刊》《闽台史料丛刊》及上海社 会科学院出版社的《温州文献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的《江苏地方文献丛书》等等。各省市和 部分县区政协也编印了大量的地方文史资料选辑。此外,在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主持下,全国 32 家省级文史研究馆于 20世纪 90年代初汇编出版“新编文史笔记丛书”,内容多以反映地方历史 为主,已出版 4辑,计 48册。 (二)地方通史及断代史的大量问世。其中通史有新疆社科院民族所编《新疆简史》(新疆人 65 中国地方志 2005年第 8期 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陈碧笙编《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出版)、马曜编 《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出版)、张博泉编《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5 年出版)和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北京史》(北京出版社 1985年出版)、《四川简史》(四川社科院 出版社 1986年出版)及蒋祖缘等主编《简明广东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年出版)、来新夏主 编《天津近代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年出版)、范同寿编著的《贵州简史》(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孙祚民《山东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出版)、伍新福《湖南通史》(湖南 人民出版社 1994年出版)、张媛主编《河南地方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年出版)、佟冬主编 《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7年出版)以及覃延欢、廖同一主编《广西史稿》(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还有陈文华、陈荣华主编《江西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 年出 版)、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15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等。古代史部分有周春 元主编《贵州古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2年出版)、陈右正等编《清代台湾史研究》(厦门大 学出版社 1986年出版)、倪士毅编《浙江古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出版)和朱诚如、邸 富生编《辽宁古代史》(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1988年出版)及郭厚安、陈守忠主编《甘肃古代 史》(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8年出版)、杨东晨编《陕西古代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出 版)等。近代史和现代史著作则有如隗瀛涛等编《四川近代史》(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年 出版)、皮明庥编《武汉近百年史》(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年出版)、刘惠吾等编《上海近代 史》(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1987年出版)、常城主编《东北近现代史纲》(东北 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出版)、隗瀛涛主编《四川近代史稿》(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0 年出版)、 吴万善等编《西北近代史》(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林增平等主编《湖南近代史》(湖南 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出版)、徐川一《太平天国安徽省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 文典主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出版)、谢本书主编《云南 近代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年出版)、刘泱泱等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现代卷,湖南出 版社 1994年出版)、李淑兰《北京史稿》(学苑出版社 1994 年出版)、曹子西主编《北京通史》 (共 10卷,中国书店 1994 ~ 1997年陆续出版)、吕伟俊主编《民国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出版)、徐义君主编《当代台湾史》(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年出版)、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 编《安徽现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年出版)、慧生编《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 年出版)等。各地还编写了大量的地方革命史著作,如:王魁喜编著《近代东北人民革命斗争 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出版)、廖永武主编《天津现代革命斗争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年出版)、蒋伯英主编《福建革命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王元瀚主编《云南人 民革命斗争史丛书》(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出版)及刘勇主编、何锦洲等编著《广东革命史》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6年出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周年之际,各地还编著了《历史 大事记》或《解放五十年大事记》等。值得一提的是,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由当代中国研究 所牵头,各地开始编撰《当代中国》丛书,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当代中国》地方丛书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简史》丛书相继问世。 一般而言,地方通史或断代史(包括一些城市史)的编纂多以章节体为主要方式,即先按时 间顺序分为若干历史阶段,再横排若干类目,对史事分章加以叙述,可以说是地方史编纂的基本 方式。但有的著作会根据当地特点作些调整和创新。如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主编的《陕西通 史》,根据陕西的历史特点,分原始、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 9个 断代卷,加上革命根据地、经济、历史地理、民族、思想 5 个专卷。而方志钦、蒋祖缘主编的 《广东通史》则考虑到广东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性,分成古代、近代、现代 3部 6卷,明显加大了 75民国以来国内地方史研究综述 近现代部分的比重。除了章节体之外,地方史的编纂者在体例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 侯伍杰主编的《山西历代纪事本末》是国内第一本以纪事本末为体裁撰写的地方史。而安作璋主 编的《山东通史》,参照古代史书各种体裁的特点,采用一种新的综合体裁,分为综述、典志、 列传、图表 4部分。综述按照时间顺序,以纪事本末的形式分析与论述山东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 事件。典志是关于经济、政治、军事、法典、科技、教育、礼俗、宗教、文献等方面的专性论 述。列传主要是山东历史有一定影响的各个方面代表人物的传。图表包括各种实物图片、地图及 各类年表、世表、专题表等。这些都是地方史撰写方面的有益尝试。 (三)各地方的乡土史教材、史话大量出版。乡土史,通俗地说是本地人对出生所在地方的 研究。“乡土”一词与家乡、故乡近意,其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区域范围空间尺度,二是指 研究指导思想、内容及其叙述方式。因此乡土史强调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而且要通俗易懂。学习 乡土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打下爱 国主义的基础。我国的乡土史教育是从晚清起步,受德国和日本的影响颇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后,以反帝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乡土史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 成为地方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如戚其章《1899年威海人民抗英斗争》(山东人民出版社 1963年出 版)、汤志钧《鸦片战争时期江苏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 1956年出版)、陈锡 祺《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广东人民出版社 1956年出版)、刘大年等编《台湾历史概述》 (三联书店 1956年出版)等。史话是一种历史编纂形式,往往抛开艰涩的专业术语和玄奥的繁琐 考证,以平易通俗的语言、简洁明快的结构、平实亲切的笔法来展示历史的丰富内涵,可以把史 学成果准确、及时地转化为大众化的知识。地方史体裁使用史话、散文形式比较普遍,体例灵 活,可读性较强。如王芸生的《台湾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5年出版)、郝树侯《太原史话》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56年出版)、章回《上海近百年革命史话》(中华书局 1962年出版)等。还 有一些标题、书名多有文学色彩,如《英雄虎门,虎门人民公社史》《翻天覆地,陈家坊的变迁》 等等。80年代以后,乡土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日益得到重视。因此,各地也大多出版过以乡土 教育和弘扬本地文化为目的的普及型读物———史话或者是乡土史教材。其中史话类有侯仁之、金 涛著的《北京史话》(北京出版社 1980年出版)、蒋赞初编《南京史话》(中华书局 1980 年出 版)、陈桥驿编著《绍兴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出版)、江苏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著《江 苏史话》(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年出版)。乡土史教材有《哈尔滨历史乡土教材》(黑龙江教育出 版社 1987年出版)、苏保华主编《浙江乡土史》(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年出版)等。可以说这些 著作为普及传播地方历史知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有价值的地方史专题论著不断涌现。20世纪 50年代,出现过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地方史 专题论著,如:景升、罗仑《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的性质》(山东人民出版社 1959年出版)、孔经纬 《日俄战争至抗战胜利期间东北的工业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 1958年出版)、徐兆奎《清代黑龙江 流域的经济发展》(商务印书馆 1959年出版)等。进入 80年代以后,专题研究领域更是佳作迭出。 早在 20世纪 30年代以后兴起的近代中国经济史学科中,以傅衣凌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把社 会史与经济史相结合,重视地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并在国外产生了影响。近 20年来的地方经 济史则在此基础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其中,经济通史方面有洪焕椿等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 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出版)、孔经纬主编《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 1990年出版)、王鹤鸣等编《安徽近代经济轨迹》(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王 致中等编《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三秦出版社 1992年出版)、殷晴等编《新疆经济开发史 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2年出版)、范金民等编《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大 85 中国地方志 2005年第 8期 学出版社 1993年出版)、南京市人民政府编《南京经济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年出版)、 段本洛主编《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7年出版)、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 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首都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区域开发史方面,江西教育出版社组织编辑了“中国江南区域开发 研究丛书”,相继出版了巴兆祥、应岳林《江淮地区开发探源》和魏嵩山的《太湖流域开发探源》 等。部门经济史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贾大泉《四川茶业史》(巴蜀书社 1989年出版)、范金民等 《江南丝绸史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年出版)、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及徐氏著《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年出版)、范金 民编《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许擅编《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 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李伯重编《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0年出版)等。 随着 20世纪 80年代的社会史复兴,对地域社会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甚至有学者称与那 种叙述一地之地理沿革、历史变迁、风俗民情的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史不同,真正的地方史或是区 域史应该是“社会史的分支”(万灵:《中国区域史研究理论和方法散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2年第 3期),即地方史的研究应该具有社会史的研究视野,既是社会史在特定区域内的研究 尝试,又是在实践中对社会史研究的深入推动。许多学者从特定地域的生态环境、社会网络、文 化生活等方面,力图展现出地方社会的立体全景,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相当一批研究成果。如罗 一星的《明清佛山经济与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出版)、钱杭的《十七世纪江南社 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出版)、王笛的《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 (1644 ~ 1911)》(中华书局 1993年出版)。研究乡村社会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叶显恩的《明清徽州 农村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3年出版)、章有义的《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84年出版)、段本洛等的《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年出版)、朱德 新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出版)、曹幸穗的 《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 年出版)、丛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出版)和乔志强、行龙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 社 1998年出版)等。关于商业组织研究的论著主要有徐鼎新的《上海总商会史(1902 ~ 1929)》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年出版)、黄鉴晖的《山西票号史》(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2年出版) 和马敏、朱英的《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 1993年出版)、 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 1996年出版)、陶水木的《浙江商帮与上海经 济近代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出版)等。此外,郑振满的《明清福建宗族组织与社会变 迁》(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出版)和钱杭、谢维扬的《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年出版)、刘志伟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 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吴仁安著《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 版社 1997年出版)等著作分别在宗族制度、民间信仰、社会控制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讨。 地域文化研究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通过对地域文化的 整体性研究,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揭示文化与不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 关系。1991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展现了中国主要区域的不同文化形 态。其他主要成果还有:杨东平著《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 1994年出 版)、陈支平的《近 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出版)、刘小兵的 《滇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傅仁义的《东北古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2年 95民国以来国内地方史研究综述 出版)、滕复等编著《浙江文化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年出版)、石琪的《吴文化与苏州》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2 年出版)、罗福惠著《湖北近三百年学术文化》(武汉出版社 1994 年出 版)、高寿仙的《徽州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年出版)、朱英的《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 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年出版)、云南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著《中国西南文化研究》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6年出版)、林正秋《杭州历史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等。 (五)城市史研究方兴未艾。侯仁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城市史的 开创者,他对北京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至今无出其右。到了 20世纪 80年代初,城市史研究有了 较大的发展,论著数量可观,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既有对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开封、洛 阳、广州、杭州、成都、武汉、沈阳等大城市的研究,也有对江陵、南阳、绍兴、安阳、承德、 佛山等中等城市的探索,以及唐宋墟集、明清市镇至断代城市的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古代城市史的研究成就主要在于古都的研究方面,古都研究在城市史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位,以侯仁之对北京的研究为代表。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东京(开封)、杭州等城 市均非常发达。因此出现了许多关于宋代城市史研究优秀的著作和论文,如周宝珠《宋代东京研 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年出版)。明清城镇和城市又有了新的发展,其研究主要成果如:樊 树志的《明清江南市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年出版)、陈学文的《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 史研究》(群众出版社 1993年出版)、王卫平的《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 民出版社 2000年出版)等。而近现代史的城市史研究则更是佳作迭出。其中关于上海的相关论 著尤其多见,既有通论性的,也有专题性的。通论性著作如:唐振常主编《上海史研究》(学林 出版社 1988年出版)、于醒民的《上海,186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张仲礼主编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出版)、唐振常的《近代上海探索录》(上海书店 1994年出版)。此外还有大量涉及上海经济变迁和文化社会方面的著作,如:黄苇的《上海开埠 初期的对外贸易研究(1843 ~ 1863)》(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年出版)、程童一等编《开埠:中国 南京路 150年》(昆仑出版社 1996年出版)等。关于其他城市的近代史论著主要有:隗瀛涛、周 勇编《重庆开埠史》(重庆出版社 1983年出版)、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 社 1991年出版)、姚克宏编《近代天津对外贸易与天津城市近代化》(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3年出 版)、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和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93年出版)、吴建雍等编《北京城市生活史》(开明出版社 1997年出版)、史明正编《走进 近代的北京城》(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傅崇兰主撰《拉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出版)、常宗虎编《南通现代化:1895 ~ 193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张海 林的《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谢本书等主编《近代昆明城 市史》(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王铭铭的《逝去的繁荣》(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年出 版)、李玉的《长沙的近代化启动》(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出版)。此外,秦皇岛、青岛、烟 台、鞍山、本溪、开封、包头、自贡、成都、济南、宁波、温州、广州、景德镇等城市亦都已有 各自的专史论著问世。茅家琦主编《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江苏人 民出版社 1993年出版)、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 (1843 ~ 1913)》(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王守中编《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 版社 1999年出版)等在区域城市史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0世纪 90年代后期,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临近,关于这两个城市的著作大量出版, 其中有不少史学论著,如余绳武等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 1994年出版)、高添强等 06 中国地方志 2005年第 8期 编《香港日申时期》(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5年出版)、刘蜀永编《香港的历史》(新华出版 社 1996年出版)、王赓武主编《香港史新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7年出版)、吴志良编 《澳门政治发展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出版)、黄鸿钊编《澳门史》(福建人民出版 社 1999年出版)、黄启臣编《澳门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出版)、邓开颂等编《澳门历 史与社会发展》(珠海出版社 1999年出版)等。 就一般而言,城市史的纂写大都类似于前述的地方通史和断代史。但是隗瀛涛先生在《近代 重庆城市史》的绪论中认为,城市史的编纂应该有别于一般的地方史。他指出,城市史重视的是 城市本身发展演变,而不仅是城市范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只有当这些现象与事件同 城市结构、功能演变有密切关系时,才能成为研究内容(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绪论,第 6页,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年出版)。因此城市史关注的是城市的地域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 构等内容。其著作便分别从城市形成与发展、商业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工业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社会与社会问题、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政建设、城市行政管理等方面分章加以论述。可以说, 这种城市史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的思路明确,值得其他城市史的研究者借鉴。 三 地方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国内地方史研究的粗略回顾,我们可以发现这一领域不仅已有为数众多的成果,而且 正呈现出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必须承认,地方史研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倾向和问 题:首先,作为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不平衡。在区域方面,人文和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和沿江地 区的地方史研究成果较多,如长江三角洲的地方史研究非常发达,徽州研究也是学界的热点,学 术成果均相当丰富,但内陆省份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薄弱。如在城市史研究方面,关于古代都城和 近现代的上海、天津、北京、重庆、武汉、广州等区域性大城市的研究相对深入,关于一些沿海 沿江的区域中心城市,如宁波、福州、厦门、南京、苏州、长沙、成都等的城市史研究,亦已初 步展开,而对一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市镇,尤其是内陆地区的中等城市和市镇,则缺乏应有的关 注。其次,理论建树较为薄弱,研究方法有待改进。既有的地方史研究成果多采用程式化的分 析,除个别例子外,缺乏对地区演变的阐述,忽略了地区的多样性,且在研究方法上容易偏向两 个极端,一类是自上而下的分析,看到的是国家权力的作用,是国家与地方的建构与被建构、控 制与被控制的单向过程,而对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资源、基层社会的能动力量估计不足,使地区变 迁附属于朝代的演变。另一类则着眼于地方自身静态的结构描绘,而缺乏其背后发展与变迁的宏 观背景分析。这些缺陷严重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拓展。近年来,虽然有些著作,尤其是城市史的著 作,在理论构建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来说,真正成熟的地方史理论建设仍 处于起步阶段。第三,地方史研究在选题时往往倾向以空间而不以专业来限制研究对象的范围, 因此理想的成果一般是对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作出综合性研究,这 就需要其他社会科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但是地方史研究在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方面,做得略显 不够。第四,大多数地方史论著没有利用研究地方历史的机会,对本地的地方资料,如方志、家 谱、民间传说、档案等资料作一个很好的发掘和整理,使研究成果的学术深度和理论价值受到限 制,也不方便后来者的研究。第五,地方史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狭隘的地方观念,有些地方史研究 者打着弘扬地方文化的旗帜,或对于历史上的名人、大事、名山等想方设法,尽可能拉为自己的 家乡所有,或为家乡尊者讳、为乡土讳而充满非理性的溢美。个别史学工作者以能为自己家乡争 “早”、争“最”为能事,随意篡改史料,影响了地方史的健康发展。 针对国内地方史研究领域存在的上述倾向和问题,笔者就其改进和发展斗胆提几点想法:首 16民国以来国内地方史研究综述 先,应提倡对地方史研究的多层次、多角度探索,有必要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地方史研究的范围和 领域,地方史的范围大可至于如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小可至于某时、某 地、某人和某物的考实探微。例如社区史研究便是可待发展的一个方向,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 济》、杨懋春先生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等著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社区研究的很好范 例。近来国内在社区研究中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还有学者开始把视点转向城市里弄,为地方史研 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地方史还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地方民众,在研究专题方面,应对较为薄弱 的地方文化、地方民间信仰、地方社会生活、地方社会等内容投入较多的精力,以改变过去中国 史领域只注重精英史、制度史、外交史、政治史的状况,通过不断深入的地方史研究,来拓展历 史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为史学研究增添新的内容。其次,地方史研究必须注重反映地区发展的多 元性内在运行逻辑,反映地区的具体状态,反映这种状态在历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 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于表面的重复叙述,而要把地区放在历史的具体进程中去考察,以建构过去 时代的地方社会,讨论地区的文化内涵。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更深入的地方性知识,另一方面能 够充分反映大社会的结构与变动,了解推动地区发展变迁的真正动力,从而揭示真正的地方历 史。第三,应深入开展关于地方史研究理论的探讨。地方史研究应成为以历史学为主干,融合社 会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只有得到多种学科方法的支撑,地方 史研究才能不断深入。近年来,从海外到国内,均有一些学者试图将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 的研究方法引入历史研究。如前述费孝通先生、杨懋春先生的研究成果便是中国使用人类学民族 志(Ethnography)方法研究地方史的经典著作。而历史人类学也是战后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其 特色即是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参与体验”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文献训诂、考据、文本解读等方 法结合起来,重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历史。国内近年来也涌现了许多利用人类学理论研究地方史 的佳作,诸如尝试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泉州城市史的《逝去的繁荣》,借鉴美国中国区域研究的开 拓者,著名学者施坚雅理论的《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 ~ 1911)》及 陈春生、刘志伟利用历史人类学方法研究岭南地方史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等等,均为我们提供了 一个借助多学科理论研究地方史的良好范例。当然如何把更注重共时性的人类学理论恰当地引入 历史学领域,仍需学界做出更多的努力。第四,要进一步加强史料的整理,拓宽史料的范围。史 学的基础就是史料,地方史研究应充分挖掘地方史料,这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首要工作。前面已提 到,国内已整理出版了不少地方性史料,而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文史研究馆、博物馆等均收藏 着大量的地方文献,足供利用。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利用其实还做得远远 不够。除此之外,地方史研究应该引入口述史料、社会调查与田野考察史料等新史料资源,一方 面可以扩大史料范围,可以使学者更详尽地观察地方社会和民间文化,另一方面有助于文字与非 文字史料的相互验证。此外,在社会调查与田野考察过程中,如何借鉴人类学的田野方法也应是 地方史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问题。总之,笔者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改善,国内地方史研究领域 将必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 (联系地址:上海市邯郸路 220号复旦大学历史系 邮编:200433) 本文责编:乐 平 26 中国地方志 2005年第 8期
/
本文档为【民国以来国内地方史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