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2009-06-04 6页 doc 52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14485

暂无简介

举报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12.大字王网络人际又任的特席龙兵昂啊足计公Y 大学生为什么对网上交际一“网”情深?首先,网上交际能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如,获得理解,促进心理平衡;倾诉烦恼,排遣不良情绪等等;网上交际过程虽然表现为虚拟社会化形式,但其实就是大学生初步社会化的过程。他们迫切需要通过交际活动获取他人对自己褒贬的投射,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另外,网上交际的特性符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 (1)平等性c网上人际交往,面对的是一串普通的数字符号,而不是个性化的社...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12.大字王网络人际又任的特席龙兵昂啊足计公Y 大学生为什么对网上交际一“网”情深?首先,网上交际能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如,获得理解,促进心理平衡;倾诉烦恼,排遣不良情绪等等;网上交际过程虽然表现为虚拟社会化形式,但其实就是大学生初步社会化的过程。他们迫切需要通过交际活动获取他人对自己褒贬的投射,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另外,网上交际的特性符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 (1)平等性c网上人际交往,面对的是一串普通的数字符号,而不是个性化的社会角色。在这里交际没有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别,而是以互悦互重、平等友好的方式进行,这无疑是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交往方式。 (2)虚拟性。网友可以不知晓对方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生活经历,也可以不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任何联系。因此,大学生们可以选择这种交往方式,将心中难以示人而又不得不吐的心事无所顾忌地向对方倾诉。 (3)便捷性。很显然,网络消除了人际互动的时空限制。 (4)自由性。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自由交往,没有必须承担的义务,也不必考虑后果,来去自便、聚散随缘、言论自由。 变幻莫测的网络世界及其新鲜刺激的人际交往方式,正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了广阔的交际舞台。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人际交往是一柄双刃剑,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对沉溺于此的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1)人际交往失范。由于网络发展初期新的规范不健全,一些人会为自己突然之间在虚拟社会中获得的能力所陶醉,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和行为后果,有一种“解放了”的感觉,做一些自己平时不可能做的明显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事情。据北京五所高校的一个调查,有9.8%的人曾上网查阅黄色的图片或文字,98.6%的人曾获得机密和他人的信件,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 (2)人际情感疏远。由于网上交往的种种优势,使得大学生以为这种虚拟世界的交际活动就可以满足人际交往的种种需要,他们在网上交往得越多,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就越少。心理学家克劳特主持的一项调查也表明,经常使用因特网及电子邮件的人与亲戚朋友之间的交流明显减少,孤独感加剧;电脑使用得越多,孤独感和压抑感便越强。网上虚拟交往虽然可以帮助人们一时解脱现实的烦恼,找到一时的情感寄托,却不能真正满足活生生现实人的情感需要,不能真正解脱现实社会人们心灵的孤独,特别是患上“网络成瘾症”的人,会对现实中的人日趋封闭;而患有“电脑狂暴症”的人,则往往将因电脑故障产生的不满转嫁给同学甚至其他不相关的人。 (3)人际信任危机。内心诚挚、言而有信是现实社会人际交往所提倡的基本准则,由于网络人际互动的符号化交流与面具性人格,使得网络情感常常是虚假的,诸如“美眉网上特柔肠,竟是邻居李大娘”的虚假现象时有发生。据美国的一份调查,大约50%的网民曾在网上撒过谎。另一调查表明,46%的男性网民承认自己曾在网上冒充过“淑女”,其中86%的人承认曾利用女性角色“勾引”过男性c如此,网民们不得不面临网上网下的角色差异和冲突,以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就有可能转换成个人的人格特质。网民在虚拟社会养成的虚假言行很容易带到现实社会中来,而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又不允许说谎,因此会形成人格分裂。这种网上人际信任危机还会迁移到现实社会。交往者由于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已经习惯于以虚假的身份和语言进行交往,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就会缺乏真诚性,从而有可能影响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态度,对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同时也会使他们信机不信人,宁愿沉溺于虚拟世界,也不愿直面现实生活,从而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13.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为什么有的同学和A同学关系很好,却与B同学行同陌路?为什么有时有“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有的却有“话不投机半句多”之叹?人际关系上的这种相容还是相斥,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也称人际吸引。人际间是否能相互吸引是受以下一系列因素制约的: (1) 时空接近性因素。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说明时空距离是形成密切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时间上的接近,如同龄、同期入学、同 · 书名: 《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 心理卫生学》 · 作者: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 王登峰 崔红主编 · 当前第:123页 · 作 者】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 王登峰 崔红主编 · 【形态项】 406 ; 20.70 · 【出版项】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 · 【ISBN号】 7-04-012896-9 / R395.6/W188 · 【原书定价】 · 【主词】心理卫生 · 【参考文献格式】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 王登峰 崔红主编. 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 心理卫生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网络交拄的基本特征 网络人际关往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人际交往,是一种崭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交往可以很大程度地补充现实人际交往中的不足,因此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网络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的人际交往相比,即有形式上的不同,又有功能上的差异。 (1)感觉的缺失性 网络不同于现实中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只能通过纯文本的方式进行交流。由于交往双方的语言语调、表情、体态语言以及行为等感觉经验的缺失,使得这种交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隐匿性。人们可以通过任意改变自己的身份、性别、年龄等基本特征,在交往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隐匿性使参与者在心理上具有较强的安全感,同时它的不确定性使参与者对交往对象产生更多的戒备心理。 (2)地位的平等性 在网络交往中,均使用纯文本的交流,每个人公开的只是帐号,而没有现实社会中的任何职务和标签,没有现实生活中等级和地位的高低之分,也没有各种礼仪和观念的约束,人们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上进行交往。 (3)时间、空间的超越性 网络交往使交往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人们在网络的空间里既可以无处不到,又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随意地选择信息。在时间上,一方面交往的即时性大大加快了人们交流信息的速度,另一方面当双方面对文本文件时又不需要立即做出反应,可以有交流的滞后性,这使得人们在交往中具有更多的自由。 (4)人际交往的广泛性 传统的人际交往的对象往往局限于狭小的生活圈子和工作场所,交流的对象以熟悉的人居多。自从有了网络之后,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交流,交往的对象可以是熟悉的人,更多的是陌生的,这极大地扩展了人们交往的领域。 2.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形成,它在网络交往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唤起网络交往的因素可能仅仅是对方的帐号名称、签名档甚至是只言片语的信息,它们都可能使另一方产生兴趣,在心理上有某种期待,这种期待就决定了今后交往过程的存在。 (2)刻板印象 由于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和不确定性,人们对网上交往的群体会形成一些概括的和固定的看法,如“欺骗在网络中是普遍存在的”、“网络中的人际关系经不起考验”等等,这就造成交往双方很难建立信任关系,使网络人际关系很难深人和持久。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即对某个突出特点的看法影响到对整体的看法,而忽视了对其他重要特征的认知。这一点在网络交往中尤为突出。由于人们出现在网上是十分不确定的,可能因为高兴或者失眠而处于某种兴奋状态,也可能正是心情不佳之时。而网上交流往往是根据最初印象和交往感觉给对方一个判定,即双方的交往是建立在最初对对方的认知基础上,所以很容易产生片面的认识或做出错误的判断。 (4)尊重与归属感 网络人际交往已经成为网络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网络交友的跨时空性、即时性和选择的无限性,满足了人们对人际沟通的渴望,很多人把它作为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一个补充。首先,网络交往比现实交往更容易获得对尊重和归属的需要。网上的人际关系多数属于信息共享型和感受共享型,不像现实生活中有更 . 124 . 多的利益共享,这正符合人们期望的真正的友谊的品质。在网上,很多知心话可以和未谋面的网友说,从中所得到的理解和尊重是在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或较少获得的。人们会感到在网上寻觅知音更容易,不需要付出许多努力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友谊期望,这使个体的归属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5)去生理化与去抑制化。 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网络在客观上对个体起到了一种保护和掩蔽作用,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作“去生理化”(程乐华,2002)。所谓去生理化是指由于网络交往不能够综合各种感官一同去感知对象,交往中人们关注的只是对方在纯文本中表达的内容和意义,而不关心与这些表达相关的生理特征。在网络交往中,一些特殊群体如口吃者、听力障碍者以及一些对自己的某些外在特征不满意而有社交障碍者,在网上的交流比现实中更加积极活跃。 相对而言,把网络交往中对社会规范和内心冶则的减弱和消除称为去抑制化。由于网上交往是在匿名状态下进行的,与现实生活较少有重叠关系,并且交往的一方可以没有任何理由随时中断交往。基于这种隐秘性和随意性,网络环境为欺骗的发生提供了比现实更多的可能性。这使得一些人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尝试欺骗的感觉,也使得更多的人以防御的心态去面对交往对象,因此必要的隐瞒和无害的谎言在网上似乎是可以容忍的甚至是必然的。3.网络交往的心理危机 (1)成瘾性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极端使用网络对人们身心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受到关注。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家金伯格最早提出一种新的心理障碍,称做“网络成癌症”,其后网络成疡问题引起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成立了专门的诊所和研究所。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与其他成瘾行为一样,具有一些共同 . 125 . .网络中的心理健康维护 (1)虚拟与现实的整合 包括把网络上的行为现实化和把现实的行为网络化。一方面,可以把网络作为自己生活实践的另一个空间,通过网上活动发展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和丰富自己的认识,对现实生活予以补充,从而促进个体成长。另一方面,把网络空间作为自己现实生活的外延,将现实中自己的某个层面展现于网络中,在网络与现实的相互 . 127 . 转变中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在网络交往的互动关系中不断受益。 (2)对网络言行的宽容 当人们初次接触网络时,会以现实的去衡量网络中的言论和行为。网络交往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相比,双方都不受到太多的约束,所以偏向、极端的言行甚至欺骗行为是难免的。其实造成这种普遍的激进和不确定性源于网络的自身环境因素,如果不了解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很可能成为我们在网络人际交往中的压力,或者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不正确的认知。因此,在参与网络活动中,应该对网络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积极利用网络功能的有利因素。 (3)网络成瘾的戒断 网络成瘾首先表现为上网时间失控,虽然对现实的工作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随着乐趣的增加,欲罢不能。这种状态是心理性的依赖。随后发展为生理性依赖,如果暂时中断上网就会出现抑郁、烦躁易怒、失眠及食欲不振等。其原因是由于持续上网时间过长,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出现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进一步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诱发种种疾病。目前对于网络成癌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但研究者们一致认为,网络成瘾涉及一系列不同的行为和冲动控制问题。比较一致的症状标准是,在过去的12个月内具备下列症状的三种以上: ①耐受性增强。通常需要不断的增加上网时间才能够达到同样程度的满意。 ②戒断症状。如果暂时中断上网(数天或数小时),就会出现明显的抑郁、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尽快上网。 ③上网次数和时间总是比预计的要多。 ④多次缩短上网时间,但总是以失败告终。 ⑤因上网使自己在工作、家庭、社交或经济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 128 . ⑥因亲友的抱怨而尽量隐瞒上网的种种行为。 ⑦虽然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但继续在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要戒断成瘾行为,首先需要自己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认识到它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①彻底审慎的思考 当意识到有上网成瘾倾向之后,首先需要拿出相当的时间,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因为只有自己想做出改变,才可能真正发生改变。需要认真地思考一些关于生活改变和生活目标的问题。包括沉迷于网络之前你是怎样一个人,你是否真的要放无原来的你和原来的生活;上网给你带来的利与弊的比较;在你离开正常的生活轨迹后,如何确定你未来的目标,等等。 ②记录上网时间 第一个改变行动就是给自己上网建立一个时间日志,包括上网的内容和在每个内容上所花的时间。这样,既可以对自己的上网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回顾记录检查自己的改变情况。当有了改进时,要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相反,当没有做出改变时,给自己一定程度的惩罚。 ⑦了解上网习惯 通过上网日志,了解自己上网的习惯,包括每周哪天上网较多,一天中何时经常上网,一般在网上做些什么,等等。从中可以发现它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冲突,以便做出调整,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并确定不要的上网内容。 ④认识上网的诱因 通过上网前后感觉和面对的实际内容比较,发现自己逃避现实中的什么,需要在网上获得什么,分析网上的各种诱因,从而在网络和现实之间做出选择。 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替代 通常网络成瘾者是为了寻找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乐趣而沉迷 . 129 . 于网络,因此,应该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使成瘾者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意义,对现实生活抱有极大的热情,才能够达到网上与现实的平衡。 ⑥面对现实中的问题 如果是为了摆脱现实中的一些困扰而沉迷于网络中,不管你在网上花费多少时间,现实中的问题并不会因此而消除,甚至会越来越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买际生活中的问题,当你尝试去解决某个问题时,就意味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 人类正在进入因特网时代。这场旷古未有的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从人际交往关系来说,网络赋予人的社会交往及其关系、结构以新的内涵,从时间和空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方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观念、准则。同时,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了人类的交往,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和社会,反思网络的利弊得失。     网络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特殊空间,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网上人际交往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新特点。把握这些新特点,有助于人们正确、健康地扩大交往空间,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关系。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是开放性与多元性。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时空限制,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具开放性。“电子社区”的诞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娱乐。同时,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必然会使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      二是自主性与随意性。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这就使网络成员几乎没有外在约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同时,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网民有权利决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网民必须“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的人会在网上放纵自己、任意说谎、伤害他人,有的人甚至会扮演多种角色,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从而造成网上交往极大的随意性。      三是间接性与广泛性。网络改变人际交往方式,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使人与人面对面、互动式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带有明显的间接性。这种间接性也决定了网络交流的广泛性。过去,时空局限一直是人们进行更广泛交往的主要障碍,而在网络社会,这一障碍已不复存在,只要你愿意,在网上可以与任何人直接 “对话”。      四是非现实性与匿名性。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定义,已经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在网上,人们可以“匿名进入”,网民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部分网民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比如,五尺壮汉可以将自己伪装成妙龄少女,与其他网民共演爱情悲喜剧;一旦“坏了名声”,又可以很方便地改名换姓,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民往往会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极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五是平等性。由于网络没有中心,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结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制造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人际沟通。尽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许多 “信息边远地区”的人们,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网络人际互动中来,但总体而言,平等性仍是网络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六是失范性。网络世界的发展,开拓了人际交往的新领域,也形成了相应的规范。除了一些技术性规则(如文件传输、互联协议等),网络行为同其它社会行为一样,也需要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出现了一些基本的“乡规民约”,如电子函件使用的语言格式、在线交谈应有的礼仪等。但从现有情况看,大多数网络规则仅仅限于伦理道德,而用于约束网络人际交往具体行为的规范尚不健全,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制手段。这就容易造成网络传播的无序和失范。事实上,网络社会充满竞争、冲突,时不时还会发生犯罪活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来调整网络人际关系,以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     七是人际情感的疏远。网络的全球性和发达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了空间障碍,同时也使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疏远。虽然网上虚拟交往可以帮助人们解脱一时的现实烦恼,找到一时的寄托,却不能真正满足活生生的人的情感需要,而有些人由于过分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往往会对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疏离感。       八是信任危机。网络虚拟化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得许多网民往往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往,致使网上的信任危机甚于现实社会。与此同时,一些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又会采取“宁信机,不信人”的态度,沉溺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人们带来便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也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和调适网上人际关系?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察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人与社会等各种因素,把克服技术负效应与克服人自身的局限同时并举。首先,确立具有普遍意义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既要保持网络运行的自由、通畅,又要防止交往者彼此之间的行为越轨,造成过度侵害;其次,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对网络技术给予更多的道德关怀,不应听任信息社会的道德无序;第三,制定、完善维系网络人际交往秩序的相关法规,打击网络犯罪;第四,加强对计算机介入的人际交流和人机协作的心理学研究,利用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五,加强网络教育和控制,凸显网络所特有的合作和奉献精神;第六,利用网络特有的“虚拟群体”环境,帮助网络参与者体验社会多重角色,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
本文档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