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会计常用公式

2009-07-23 50页 doc 167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8215

暂无简介

举报
会计常用公式工业会计常用公式速查 1.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计算期生产的成品价值+计算期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自制半成品价值+ 计算期已完工的对外承做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大修理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量差额价值 2.工业净产值 生产法:工业净产值=工业总产值-物质资料消耗价值 分配法:工业净产值=工资总额+职工福利基金+税金±利润(亏损)+利息+其他 3.积累率 积累率=积累基金/国民收入×100% 4.固定资产需要量 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计划期生产量/单位设备生产能力 用实物量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
会计常用公式
工业会计常用公式速查 1.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计算期生产的成品价值+计算期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自制半成品价值+ 计算期已完工的对外承做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大修理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量差额价值 2.工业净产值 生产法:工业净产值=工业总产值-物质资料消耗价值 分配法:工业净产值=工资总额+职工福利基金+税金±利润(亏损)+利息+其他 3.积累率 积累率=积累基金/国民收入×100% 4.固定资产需要量 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计划期生产量/单位设备生产能力 用实物量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计划年生产量/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数×单位设备产量定额 单位设备产量定额=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单位时间的产量定额 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全年日历数-节假日-设备检修停工天数)×每天工作班次×每班工作小时 用台时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全年计划生产任务需用设备定额总台时/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台时=∑(计划年产品产量×单位产品台时定额×定额改进系数)/全年单位设备有效工作台时(定额改进系数=计划年度小计新定额/单位允时定额×100%) 5.固定资产原值 计划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上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计划年度增加固定资产原值-计划年度减少固定资产原值 6.应提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应提折旧固定资产全年平均总值=1~12月各月应计提折旧的各项固定资产原值的月初余额之和/12 增减法,其计算公式为: 计划年度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量=期初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平均总值+计划年内增加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计划年内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式中: 年度内增加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某月增加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该月增加应计提固定资产的当年使用月数)/12 年度内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某月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12-该月份减少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当年使用月数)/12 7.固定资产折旧率 年折旧率=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季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率/4=固定资产季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季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4 月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2=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 8.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已提折旧额 固定资产净值全年平均余额=1~12月各月月初、月末固定资产净值之和/24 9.固定资产结构 固定资产的比重=某一类固定资产原值/全部固定资产原值×100% 10.固定资产增长率 固定资产增长率=(本期增加的固定资产原值-本期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起初固定资产原值×100% 11.固定资产更新率 固定资产更新率=本期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12.固定资产退废率 固定资产退废率=本期退废固定资产的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3.固定资产净值率 固定资产净值率=期末固定资产净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固定资产净值率/综合折旧率 14.固定资产磨损率 固定资产磨损率=期末固定资产折旧余额/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15.在用固定资产占用率 在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100% =全部固定资产占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全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全部固定资产占用率=全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 16.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用率 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100% =全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全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在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17.低值易耗品摊销额 净值摊销法: 低值易耗品摊销额=在用低值易耗品净值×摊销率 在用低值易耗品净值=在用低值易耗品计划成本-已经摊销数 分期摊销法: 低值易耗品月平均消耗额=(低值易耗品价值-预计残值)/预计可使用数 产品摊销法: 低值易耗品月平均消耗额=(低值易耗品价值-预计残值)/预定使用期内的预计产量×计算期月产量 五五摊销法: 领用时耗销额=在用低值易摊品计划成本×50% 报销时消耗额=在用低值易耗品计划成本×150%-残值 18.材料需要量 材料需要量=计划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计划产量×计划废品数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回收废料数量 =[计划产量/(1-废品率)]×材料消耗定额-(1-回收废料率) 19.辅助材料需要量 辅助材料需要量=计划产量*单位产品消耗定额 辅助材料需要量=上期单位产品产值(或工时)辅助材料消耗量×计划期产品产值(工时)×(1-压缩系数) 20.工具需要量 工具需要量=计划期工具消耗量+计划期末工具周转量-计划期初工具周转量 某种工具消耗量=计划期某种产品的计划产量×该单位产品某种工具的消耗定额 某种工具的消耗定额=制造一定数量的产品使用某种工具的时间/某种工具的寿命(分) 21.材料供应量 材料供应量=材料需要量+计划期末储备量-计划期初库存量-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 22.材料储备量 材料经常储备量=供应间隔天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保险储备量=保险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最高储备量=(供应间隔日数+检验日数+使用准备日数+保险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或=经常储备量+最低储备量 材料最低储备量=(检验日数+使用准备日数+保险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平均储备量=(最高储备量+最低储备量)/2 材料季节性储备量=季节性储备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23.材料采购量 材料订购量=(订购时间+订购间隔期)×平均每日需用量+保险储备量-实际库存量-订货余额 订货点订购量=订货时间×平均每日需用量+保险储备量 24.材料采购次数 材料采购次数=材料年需用量/经济采购批量 25.材料储备量对生产的保证率 材料储备量对生产的保证率(天)=材料储备量/材料计划每日消耗量 26.材料储备定额执行情况 材料储备定额执行情况=(材料实际储备量/材料计划每日消耗量)×100% 27.材料的平均单价 移动加权平均法: 材料平均单价=[(以前结余+本批收入)×材料实际成本]/(以前结余+本批收入)×材料的数量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材料平均单价=[(月初库存+本月收入)×材料实际成本]/(月初库存+本月收入)×材料数量 28.材料价格差异率 本月材料累计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材料价格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价格)]×100% 材料价格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价格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价格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实际价格-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实际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价格) 按当月发生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本月收入材料价格差异额/本月发出材料计划价格)×100% 本月收入材料的价格差异额=本月收入材料的实际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价格 按月初结存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价格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价格)×100% 按材料价格差异率和调整率的关系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本月材料价格调整率-1 本月材料价格调整率=(月末结存材料实际价格/月末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100% 或=[(月初结存材料实际价格+本月收入材料实际价格)/(月初结存材料计划价格+本月收入材料计划价格)]×100% 发出材料应分配的价格差异额=发出材料计划价格×材料价格差异率 29.材料年平均仓库保管费 材料年平均仓库保管费=该种材料单价×材料保管费率 材料保管费率=(材料年保管费/材料平均储备价值)×100% 材料消耗总量: 某种产品材料总消耗量=本期投料量+期初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折料量-期末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折料量 本期投料量=本期领料量-退料量 本期投料量=本期领料量+期初领而未用的余料量-期末领而未用的余料量 期末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折料量=∑期末各种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结存量×材料消耗定额 30.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 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消耗总量/产品产量 工业会计常用公式速查(二) 31.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 一种产品消耗一种材料,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单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100% 一种产品消耗多种材料,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计划价格)/∑(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计划价格)]×100% 多种产品消耗一种原材料,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实际产量)]×100% 32.原材料利用率 原材料利用率=产品中所包含的原材料数量/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总消耗量×100% 原材料利用率=产品产量/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消耗总量×100% 33.原材料损耗率 原材料损耗率=原材料的工艺性损耗重量/消耗的原材料重量×100% 34.原材料综合利用率 原材料综合利用率=不同规格零件净重之和/不同规格零件消耗原材料总重量×100% 原材料综合利用率=(主产品重量+副产品重量)/原材料总消耗量×100% 35.废料利用率 废料利用率=(副产品重量/废料重量)×100% 36.原材料利用定额完成情况 原材料利用定额完成情况=实际利用率-定额(计划)利用率 37.原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率 原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率=(实际消耗/消耗定额)×100% 38.原材料节约量 原材料节约(或耗损)数量=(实际单耗-消耗定额)×期产量 39.原材料代用节约额 原材料代用而节约的材料数量=原用原材料单位产品消耗量×用代用品生产的产品产量 原材料代用而节约材料金额=(原用原材料生产的单位产品原材料价值-代用品生产的单位产品原材料价值)×用代用品生产的产品产量 40.材料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 材料供应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供应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材料实际购入量-材料计划购入量)/单位产品材料计划消耗量 材料储备量对产量的影响额,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储备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材料实际储备量-材料计划储备量)/单位产品材料计划消耗量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材料实际消耗量/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实际消耗量/单位产品材料计划消耗量) 41.生产设备需要量 生产设备需要量=(计划生产任务/单台设备的生产能力)×100% 单台设备的生产能力=单台设备的工作时间×单位时间的产量定额 42.设备的生产能力 某设备的生产能力: 某设备的生产能力=单项设备的生产能力×该类设备的数量×规定的全年开动时间 单项设备的生产能力=设备的作业时间数×单位时间的产量定额 同类设备的生产能力: 同类设备的生产能力=同类设备台数×设备有效工作时间×每一台产量定额=(同类设备允数×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单位产品的台时定额 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日历天数-节假日)×日工作时间-设备修理停歇时间 设备组的生产能力: 设备组的生产能力=(设备组的设备台数×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单位产品台时定额×改进压缩系数) 设备组的生产能力=(设备组的设备台数×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单位代表产品台时定 设备有效工作时间=(日历日数-节假日)×班次×每班工作小时数×(1-设备停修率) 43.年末的设备生产能力 年末的设备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加的生产能力-本年减少的生产能力 设备的年平均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新增的年平均生产能力-减少的年平均生产能力 新增的年平均生产能力=新增设备的年生产能力×(自投入生产到年底的日历日数)/365 减少的年平均生产能力=减少设备的年生产能力 44.锻锤生产能力 锻锤生产能力=锻锤每小时锻件产量(吨/时)×全年有效工作小时 化铁炉生产能力(吨/年)=化铁炉每小时产量(吨/小时)×全年有效工作小时×改 改进系数=1-(自然损耗率+浇胃口残头等消耗率+废品率) 45.电弧炼钢生产能力 电弧炼钢生产能力(吨/年)=炼钢炉容量(吨)×(全年有效工作时间/炼钢周期)×改进系数 46.生产面积生产能力 生产面积生产能力=(现有生产面积×制度工作时间)/(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单位产品占用时间) 47.生产面积负荷系数 生产面积负荷系数=完成生产任务所需生产面积的平方米小时数/现有生产面积的平方米小时数 设备的全年计划总台时数=日历台时数×(制度台时数/日历台时数)×(计划台时数/制度台时数)=日历台时数×日历台时数利用率×制度台时数利用率 48.设备台时平均产量 设备台时平均产量=按定额工时计算的产品产量/(设备平均数量×每台设备工作小时数)完成计划任务所需设备台时数 完成计划任务所需设备台时数=各种产品计划产量×单位产品台时定额 49.设备组的有效台时数 设备组的有效台时数=设备组的设备数量×单位设备有效时间 50.设备的时间潜力 设备的时间潜力(台时)=使用设备台数×平均每台不必要的停台时间 51.设备的能力潜力 设备的能力潜力=设备能力的台时产量-设备的实际台时产量 52.设备的时间增长潜力 设备的时间增长潜力=设备时间潜力×实际平均台时产量 53.设备能力增长潜力 设备能力增长潜力=每台设备能力潜力×设备可能利用的台时数 设备可能利用的台时数=设备实际运转台时数+设备时间潜力(台时) 54.设备全部增长潜力 设备全部增长潜力=设备时间增长潜力+设备能力增长潜力 55.设备平均数 报告期设备平均数=∑报告期每日拥有的设备数量/报告期日历日数=期初设备数量+(报告期增加设备台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报告期减少设备台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 56.实用设备安装率 实有设备安装率=已安装设备台数/实有设备台数×100% 57.已安装设备完好率 已安装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台数/已安装设备台数×100% 58.已安装设备利用率 已安装设备利用率=实际使用的设备台数/已安装设备台数×100% 59.完好设备使用率 完好设备使用率=实际使用设备台数×完好设备台数×100% 60.设备时间利用率 设备时间利用率=实际作业时间/最大可能利用时间×100% 工业会计常用公式速查(三) 以设备因事故停开台时与设备实际开动台时对比,以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设备事故率=(报告期设备事故停开台时/报告期设备实际开动台时)×100% 80.设备事故损失总金额 设备事故损失总金额=设备事故的修理费总额+设备事故造成减产金额 设备事故造成减产金额=各种设备事故减产数量×单位产品价格   设备事故造成减产数=设备事故停开台时×每台时平均产量  81.设备换班系数 设备换班系数=设备工作的总台班数/实际使用的设备总台数 82.工艺用燃料需要量 工艺用燃料需要量=(单位产品标准燃料消耗定额×计划产量)/折算系数 折算系数=实际使用的燃料每千克发热量(千焦)/700(千焦)   标准燃料=非标准燃料×(每千克非标准燃料发热量(千焦)/700(千焦)) 83.铸造焦炭需要量 铸造焦炭需要量=炉料总重量×熔炼每吨金属的焦炭消耗定额 84.焦铁比 焦铁比=化焦总量/焦炭消耗量 85.标准煤量 标准煤量=∑[煤炭数量×每千克煤炭发热量(千焦)]/700(千焦)   86.单位产品耗煤量   单位产品耗煤量=(全厂用煤总量-全厂非工业生产用煤量)/产品产量   单位产品耗煤量=该种产品应分摊的煤消耗量/该种产品产量   该种产品应分摊的煤消耗量=工业生产用的煤总消耗量×(该种产品定额消耗量/总的应耗煤量)   工业生产用的煤总消耗量=全厂用煤总量-全厂非工业生产用煤量   87.锅炉用煤需要量   锅炉用煤需要量=锅炉计划开动日数×煤炭日耗定额   或 =计划产量(产值)×单位产品(产值)耗煤定额   88.铸造加热炉熏油需要量   铸造加热炉熏油需要量=计划铸件产量(产值)×单位产量(产值)耗油定额   每万元产值耗煤量=标准耗煤量/总产值(万元)   节约煤消耗的节约额=[上期单位产品耗煤量(千克)-本期单位产品耗煤量(千克)]×本期产品产量×每千克燃料计划价格   89.单位产品耗电量   单位产品耗电量=(收入电量-转供电量-非生产用电量)/本期产品产量   90.每万元产值耗电量   每万元产值耗电量=(收入电量-转供电量-非生产用电量)/本期产品产量 工业会计常用公式速查(四)   91.电力消耗定额完成率   电力消耗定额完成率=(单位产品耗电量/消耗定额)×100%   92.节约电力消耗的节约额   节约电力消耗的节约额=(上期单位产品耗电量(度)-本期单位产品耗电量(度))×本期产品产量×每度电费   93.技改革新节约电力消耗的节约额   技改革新节约电力消耗的节约额=(改进前耗电量(度)-改进后耗电量(度))×使用时间×推广台数×每度电费   94.发电机的平均实际能力   发电机的平均实际能力=报告期实际发电总量(千瓦时)/报告期实际作业时间总数(小时)   发电机的年平均能力=一年发电总量(千瓦时)/8760(小时)   95.发电机的平均利用小时数   发电机的平均利用小时数=报告期发电总量/报告期被利用设备能力总和(千瓦)   96.发电机时间利用率   发电机时间利用率(粗放负荷单)=(报告期发电机的实际作业数/报告期日历时数)×100%   97.发电机能力利用率   发电机能力利用率(集约负荷率)=(发电机的平均实际能力/发电机的最大长期有效能力)×100%   发电机平均实际能力=报告期实际发电量/报告期实际作业时间   发电机的综合利用率(综合负荷率)=[(报告期发电总量(千瓦时))/报告期发电机最大可能发电量(千瓦时)]×100%   或=发电机的时间利用率×发电机的能力利用率   98.劳动的潜在动力装备系数   劳动的潜在动力装备系数=用于工业生产的动力设备总能力(千瓦或马力)/企业最大班工人数   用于工业生产的动力设备的总能力=(用于工业生产的全部原动机能力-劳动发电机的原动机能务)+(用于工业生产的全部电动机能力+用于工业生产的电气器械能力)=机械传导设备能力+电力传导设备能力   99.劳动的实际动力装备系数   劳动的实际动力装备系数=用于工业生产的总动力(千瓦时)/平均工人数或实际工作工日数)   用于工业生产的总动力=(全部原动机发生的动力-原动机用以劳动发电机的动力)+(用于工业生产的电动机消耗的动力+用于工业生产的电气器械消耗的动力)=机械传导的动力+电力传导的动力   100.劳动的固定资产装备系数   劳动的固定资产装备系数=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元)/企业最大班工人数   101.劳动机械化程度   劳动机械化程度=(报告期从事机械化操作的工人数/报告期全部工人数) ×100%   102.生产机械化程度   生产机械化程度=(报告期机械化生产的产量/报告期全部产量) ×100%   或=劳动机械化程度×(机械化工人劳动生产率/全部工人劳动生产率)   103.生产自动化程度   生产自动化程度=(报告期自动化设备生产的产量/报告期全部产量)×100%   或=设备自动化程度×(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效率/全部设备的平均生产效率)   设备自动化程度=(报告期自动化设备台数/报告期全部设备台数)×100%   104.在途日数   在途日数=材料运输与验收日数-结算凭证邮递日数-双方开户银行办理结算凭证手续日数-货款承付日数   某种材料实际平均在途日数=计算期该种在途材料平均占用额/计算期该种材料每日平均耗用额   平均在途日数=[∑(全年供应量×在途日数)]/各供应单位全年供应量之和   105.材料平均供应间隔日数   材料平均供应间隔日数=[∑(计划期各单位供应总量×该单位供应间隔日数)]/∑计划期各单位供应总量   106.供应间隔期系数   供应间隔期系数=(材料平均每日占用额/材料的日最高占用额)×100%   或=[材料每日占用额合计/(最高占用额合计×供应间隔期)]×100%   材料平均每日占用额=各种材料每日占用额合计数/最高占用额   107.产品生产周期   大批量生产的产品:   生产周期=上期在产品平均结存额/上期产品平均日产量   上期产品平均日产量=上期产量×单位生产成本/360    一次投料产品:   生产周期=上期在产品平均结存量中的材料成本/(上期产品平均日产量×单位原材料成本)   单件小批生产的产品:   生产周期=(上期在产品资金占用额×上期日数)/(上期生产费用×在产品成本系数)   一批产品:   一批产品的车间生产周期=[(批量×单件工时定额)/平均每班工作小时]×平行系数+[(平均每道工序的间断时间×车间内部工序道数)/平均每班工作小时]   108.生产间隔期   生产间隔期=产品批量/平均日产量   零件投入间隔期=零件批量/平均每日零件需要量   零件产出间隔期=零件批量/平均每日零件需要量   109.生产提前期   车间投入提前期=本车间产出提前期+本车间生产周期   车间产出提前期=后车间投入提前期+保险提前期=后车间投入提前期+保险提前期+(本车间投入或生产间隔期-后车间或生产间隔期)   110.在产品成本系数   采用订单法核算:   在产品成本系数=逐日累计发生的成本合计数/(当日发生的成本合计数×生产过程日数)×100% =在产品平均成本/单位产品成本×100%   在产品平均成本=在产品成本累计总额/生产过程日数   一次性投料:   在产品成本系数=(单位产品成本中的材料费用+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其他成本/2)/单位产品成本×100% =原材料占工厂成本的百分比+工资和其他费用占工厂成本的百分比/2 =(1+原材料费用占工厂成本的百分比)/2   分步法:   在产品成本系数=[(第一阶段材料费用+第二阶段工资和其他费用/2)×第一阶段生产过程日数+……..+(上一阶段半成品成本+最后阶段材料费用)+最后阶段工资和其他费用/2×最后阶段生产过程日数]/(产品生产过程日数×单位产品成本)×100%   加权平均法:   在产品成本系数=单位在产品逐月累计发生的费用的合计数/(单位产品成本×生产过程月数)×100%   单位在产品逐月累计发生的费用的合计数=∑(各月费用发生数×占用月数)=第一个月费用发生数×占用月数+第二个月费用发生数×占用月数+……+最后一个月费用发生数×0.5   按投料次数:   在产品成本系数=[(开始投料×天数之和)+(最后投料×天数之和)/生产天数+(工次和其他费用/2)]/产品单位成本   实际在产品成本系数的计算公式:   实际在产品成本系数=实际在产品资金周转天数/实际生产周期日数×100% =[上年在产品资金平均占用额×360/(上年该完工产品总成本×上年实际生产周期日数)]×100%   111.企业职工的定员人数   效率定员法   定员人数=每一个轮班应该完成的工作量/(工人的劳动效率×出勤率)   设备定员法   定员人数=(为完成生产任务必需的机器设备台数×每台设备开动的班次)/(工人看管定额×出勤率)   系数定员法   定员人数=(上年度工人数×计划年度产量增长系数)/计划年度劳动生产率增长系数   112.基本工人需要量   基本工人需要量=生产任务总工时/平均每个基本生产工人全年有效工时数   全年任务总工时=[(总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计划超额系数]+补偿废品所消耗的工时   平均每个基本生产工人全年有效工时=(全年日历日数-节假日数-计划平均每人缺勤天数)×平均工作日制度工时×工时利用率   113.职工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每日实有人数之和/全月日历日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1~11月月末人数之和+1/2(1月初+12月末)人数之和]12   114.职工人数变动额   工人绝对变动=实际工人总数-计划工人总数   工人相对变动=实际工人总数-(计划工人总数×产量计划完成率)   115.出勤率   出勤率=(制度时间内出勤工时(工日)数/制度工时(工日)数)×100%   116.缺勤率   缺勤率(工日)=(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数)×100%   缺勤率(工时)=(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数)×100%   117.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   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工日)数/出勤工时(工日)数)×100%   118.制度工时利用率   制度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制度工作工时)×100%=[(实际工作工时数-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工作工时数]×100%   119.加班加点比重指标   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加班加点工时数)]×100%   120.加班加点系数   加班加点系数=(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时数)×100% 会计常用公式速查(一)    会计方程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账户余额平衡公式   资产、费用账户期末余额=资产、费用账户期初余额+资产、费用账户本期增加数-资产、费用账户本期减少数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类账户期末余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期初余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的本期增加数-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本期减少数   借贷记账法   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增减记账法的平衡关系   1.差额平衡法   资金占用类科目增方余额-资金占用类科目减方金额=资金来源类科目增方金额-资金来源类科目减方金额   2.余额平衡法   资金占用类各科目期末余额之和=资金来源类各科目期末余额之和   资金收付记账法的平衡关系   资金来源总额-资金运用总额=资金结存总额   1.发生额差额平衡   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类科目收方发生额合计-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类科目付方发生额合计=资金结存类科目收方发生额合计-资金结存类科目付方发生额合计   2.余额平衡   资金来源类科目收方余额-资金运用类科目付方余额=资金结存类科目收方余额   复式反收付记账法平衡关系   1.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     或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   2.所有账户收方余额合计=所有账户付方余额合计   企业未达账项的调节方法   1.双方余额调节法   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   2.单方余额调节法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银行对账单余额   或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   3.差额调节法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   库存现金限额   库存现金限额=前一个月的平均每天支付数额×限定天数 会计常用公式速查(二)   赊销净额百分比法    坏账损失估计数额=当期实际赊销净额×估计坏账百分比   估计坏账的百分比=(估计坏账-估计坏账收回)/估计赊销净额   应帐账款余额百分比法   坏账损失估计数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估计坏账百分比   期末坏账准备账户应调整的数额=(坏账准备账户期初余额+坏账准备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坏账准备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期末估计的坏账损失数额   应收票据贴现净额   应收票据贴现净额=应收票据到期价值-贴现息   应收票据到期价值=面值(不带息票)=面值+利息(带息票据)   贴现息=票据到期价值×贴现率×(贴现天数/360)   存货计价方法   1.先进先出法   2.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期初结存存货的数量+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   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3.移动加权平均法   库存存货成本=库存存货数量×当前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发货前库存存货总成本-发出存货的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收货前结存存货总成本+本次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本次收货前结存存货数量+本次收入存货数量)   发出存货的成本=发出存货数量×当前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存货成本差异   1.存货成本差异额=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的计划成本   2.存货的成本差异率=(期初存货的成本差异额+本期收入存货的成本差异额)/(期初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期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存货分摊的成本差异额=发出存货计划成本×存货的成本差异率   4.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发出存货计划成本+发出存货分摊的成本差异额   间接费用的分配   1.按定额耗用量的比例分配间接费用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费用=该种产品的定额耗用量×分配率   各产品的定额耗用量=各种产品的单位耗用定额×该产品的实际产量   分配率=应分配的费用/全部产品的定额耗用量   2.按实际耗用的工时分配间接费用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费用=该种产品的生产工时数×分配率   分配率=间接工资总额/全部产品生产工时总数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各受益部门(产品)应分配的费用=辅助生产单位成本×该部门(产品)的受益数量   辅助生产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费用总额/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总量   2.一次交互分配法   材料费用分配   1.重量(体积、产量)比例分配法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产品的重量(产量或体积)×分配率   分配率=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各种产品的加工重量(产量或体积)   2.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材料单价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某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之和   3.标准产量比例分配法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的标准产量×标准产品的单位材料费用   各种产品的标准产量=∑(某种产品产量×该种产品系数)   标准产品的单位材料费用=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的标准产量   外购动力费用分配   1.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   某产品动力用电费用=该产品生产工时×电力费用分配率   电力费用分配率=车间动力用电费用总额/该车间各种产品生产工时之和   2.机器工作小时比例法   某产品动力用电费用=该产品机器工时×电力费用分配率   电力费用分配率=车间动力用电费用总额/该车间各种产品机器工时之和   制造费用分配   1.生产工时比例法   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生产工时总数   2.机器工时比例法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机器工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机器工时总数   3.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某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总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生产工人工资总数   4.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比例法   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耗用的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总额   5.直接费用比例法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的直接费用数额×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直接费用总额   6.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数×计划分配率   计划分配率=年度制造费用计划总额/年度预计产量的定额标准   7.累计分配法   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已完工该种产品全部分配标准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期初费用结存数+本期费用发生数)/(期初未完工产品累计分配标准数+本期发生的分配标准数) 会计常用公式速查(三)   在产品成本   1.约当产量法   期末在产品成本=单位成本×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总成本=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数量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成本)/(产成品数量+在产品约当产量)   2.定额耗用量比例法   期末在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定额耗用量×分配率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定额耗用量×分配率   完工产品定额耗用量=完工产品数量×完工产品的单位定额耗费   期末在产品定额耗用量=在产品数量×在产品的单位定额耗费   分配率=(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成本)/(完工产品定额耗用量+期末在产品定额耗用量)   成本还原   某成本项目还原数=上一步骤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的某成本项目数额×成本还原率   成本还原率=本月产成品耗用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上一步骤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用量标准+价格标准   直接材料成本标准=单位产品用量标准×直接材料价格标准   直接工资成本标准=单位产品工时标准×小时工资分配率标准   制造费用成本标准=单位产品工时标准×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   成本差异   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成本标准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材料实际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   2.直接工资成本差异   直接工资成本差异=直接工资实际成本-直接工资标准成本   =工资率差异+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3.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发生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可控差异+能量差异   可控差异=实际发生制造费用-标准工时弹性预算   能量差异=标准工时弹性预算-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   1.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销售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收入-销售返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   其他销售利润=其他销售收入-其他销售成本-其他销售税金及附加   2.商业企业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汇总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国家补贴收入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及附加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率)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全部商品产品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全部商品产品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率=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全部商品产品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可比产品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可比产品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可比产品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分析   1.产品产量变动的影响   产量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降低率-计划降低额   2.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成本降低率   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成本降低率   3.单位产品成本变动的影响   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   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 会计常用公式速查(四)   材料成本分析   1.材料消耗量的变动,也就是实际消耗量与计划消耗量之间的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消耗量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实际消耗量-计划消耗量)×计划单价]   2.材料单价的变动,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实际消耗量×(实际单价-计划单价)]   制造费用分析   生产工时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工时-计划工时)×计划小时费用分配率   费用分配率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小时×(实际小时费用分配率-计划小时费用分配率)   技术经济指标对产品成本影响分析   1.材料利用率对成本的影响   材料利用率变动对单位产品材料成本降低率影响=1-(计划材料利用率/实际材料利用率)   材料利用率变动对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率影响=[1-(计划材料利用率/实际材料利用率)]×计划材料成本占单位产品成本的比重   2.劳动生产率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1-(1+小时平均工资年增长率)/(1+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计划工资成本在单位产品成本中的比重   小时平均工资率增长率=(实际小时工资率/计划小时平均工资率)-1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计划单位产品工时消耗/实际单位产品工时消耗)-1   3.产品质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合格品率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合格品率-计划合格品率)/实际合格品率   4.产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产量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1-1/(1+产量增长率)]×固定成本占计划单位成本的比重   营运资本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存货+其他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税金+短期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速动比率=(现金+应收账款+短期应收票据+短期投资)/流动负债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平均余额=(期初存货余额+期末存货余额)/2   负债比率   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   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     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企业资产总额   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资产平均总额 营业净利=销货毛利+利息收入-销货费用-管理费用 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常用公式速查(一) 1. 市场货币流通量测算方法   (1) 商品流通计算法   市场货币需要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数/货币流通计划次数   (2) 银行现金收支计算法   市场货币需要量=计划期银行现金收入总额/计划期现金归行速度   (3) 用国民收入消费额测算   市场货币需要量=国民收入消费额/货币流通速度V的正常值   国民收入/消费额=国民收入使用额×(1-积累率)   2. 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量×商品价格)/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总价格-互相抵消支付总数+到期支付总额)/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3. 货币需要量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平均流通次数/单位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市场货币需要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现金平均额+工资支出总额+劳务支出总额+现金纳税额)/计划期市场货币流通速度]+(集市贸易成交额/计划期集市贸易货币流通速度)+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库存现金+专业银行业务库存现金=银行现金收入总额计划数/现金归速度(参考正常年份)   4. 货币流通量   本年末货币流通量=上年末货币流通量+本年投放总额-本年回笼总额   本期货币流通量=上期货币流通量+或-本期货币投放差额回笼+或本期货币流入数额流出   货币流通速度(次数)=流通中货币周转总额/流通中平均货币量   货币周转次数=某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某年流通中的平均货币量   5. 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1/存款准备金率   6. 货币增长率   货币增长率=[(1+计划经济增长数)×(1+计划调价幅度)]/(1+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计划经济增长率+计划调价幅度-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7. 纸币流通规律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量=货币需要量/货币发行量   8. 纸币贬值率   纸币贬值率=(1-货币需要量/货币发行量)×100%   9. 现金归行速度   现金归行次数=某期(年)银行现金收入总额/同期(年)市场平均现金流通量   10. 利率   存款利率=付出利息额/存入资金额×100%   贷款利率=收入利息额/贷出资金额×100%   利率的换算:   日利率=月利率/30=年利率/360   月利率=日利率×30=年利率/12   11. 贴现率   贴现率=贴现利息/票据面额×100%   12. 贴现率与实际利率的换算   贴现率=利率/(1+利率×时期)   利率=贴现率/(1-贴现率×时期)   13. 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再贴现利息/再贴现票据票面金额×100%   14.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缴存中央银行存款额/吸收存款总额×100%   15. 超额存款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各项存款余额-各项贷款或投资余额   16. 资金融通率   资金融通率=本期(年)拆出、拆入、贴现、再贴现全部金额/本期(年)资金周转总额×100%   17. 企业存款计划   本期企业存款计划额=(上期企业存款平均余额/上期企业销售总额)×本期企业计划销售总额+或-其它因素   18. 企业存款预测   存款增加额=平均余额×(计划期企业销售收入-上期企业销售收入)/上期企业销售收入   预测期企业存款平均余额=上期企业存款平均余额+计划期企业存款增加额   预测期(计划期)企业存款平均余额=(上期企业存款平均余额/上期销售收入)×计划期销售收入   计划期企业存款平均余额=最后一期企业存款平均余额×平均增加速度   19. 城镇储蓄存款计划   本期城镇储蓄存款计划增加额=(上期城镇储蓄存款增加额/上期城镇居民货币收入)×本期城镇居民货币收入+或-其它因素   20. 信贷计划准确率   信贷计划准确率=年存、年贷实际发生额/年存、贷款计划数额×100%   21. 存款必要量   存款必要量=以转账结算方式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供应额/存款的平均周转次数 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常用公式速查(二)   22. 存款周转率(次数)   存款周转率=存款存入发生额/存款平均余额×100%   23. 存款占贷款比例   存款占贷款比例=各项存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   24. 存款增长(减少)率   存款增长(减少)率=(本年各项存款平均余额-上年各项存款平均余额)/上年各项   25. 存款平均余额   年(月、季)存款平均余额=年(月、季)各项存款余额之和/年(月、季)天数   26. 存款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率   存款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率=各项存款(平均余额)/[各项存款(平均余额)+自有资金(平均余额)+借用联行资金(平均余额)]×100%   27. 产值存款率   产值存款率=(企业存款平均余额/企业总产值)×100%   销售存款率=企业存款平均余额/企业销售收入总额)×100%
/
本文档为【会计常用公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