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醫對腫瘤的認識

中醫對腫瘤的認識

2009-07-24 3页 doc 85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758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醫對腫瘤的認識中醫對腫瘤的認識 內容簡介:2000多年前的《周禮》一書中已記載與治療腫瘤一類疾病有關的專科醫生為「瘍醫」。「瘍醫掌腫瘍……之齊。」腫瘍包含腫瘤,說明西元前11世紀對腫瘤已有了認識。至今,日本、朝鮮仍將腫瘤稱之為「腫瘍」。      2000多年前的《周禮》一書中已記載與治療腫瘤一類疾病有關的專科醫生為「瘍醫」。「瘍醫掌腫瘍……之齊。」腫瘍包含腫瘤,說明西元前11世紀對腫瘤已有了認識。至今,日本、朝鮮仍將腫瘤稱之為「腫瘍」。在當時就主張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其中內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
中醫對腫瘤的認識
中醫對腫瘤的認識 內容簡介:2000多年前的《周禮》一書中已記載與治療腫瘤一類疾病有關的專科醫生為「瘍醫」。「瘍醫掌腫瘍……之齊。」腫瘍包含腫瘤,說明西元前11世紀對腫瘤已有了認識。至今,日本、朝鮮仍將腫瘤稱之為「腫瘍」。      2000多年前的《周禮》一書中已記載與治療腫瘤一類疾病有關的專科醫生為「瘍醫」。「瘍醫掌腫瘍……之齊。」腫瘍包含腫瘤,說明西元前11世紀對腫瘤已有了認識。至今,日本、朝鮮仍將腫瘤稱之為「腫瘍」。在當時就主張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其中內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調之」。外治則用「祝藥,……殺之齊」。         「祝」意為用藥外敷,「殺」是用藥腐蝕惡肉。「祝」、「殺」都為現代治療腫瘤的常用方法。         《山海經》並非一部專門論述藥物的專著,但它確實收集了許多植物、動物及礦物藥,約有藥物120餘種。從這些藥物的治病範圍看,有治惡瘡、癭瘤、癰疽、噎食等從現代觀點來看與腫瘤有關的疾病。這些醫藥成果與現代醫藥成果相比較不足掛齒,但用歷史的眼光看,它是中國醫藥學發展的先河,中國醫藥學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對世界醫藥學也有一定的貢獻。   中醫學的奠基著作《黃帝內經》中所述「昔瘤」,「腸覃」,「石瘕」,「癜瘕」,「癖結」、「膈中」、「下膈」等病症的描述與現代醫學中的某些腫瘤的症狀相類似,如「噎膈不通,食飲不下」類似現代醫學中的食管、賁門腫瘤所造成的梗阻症狀。「石瘕生於胞中,……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這石瘕的症狀與子宮內的腫瘤相類似。「腸覃者……如懷子之狀……按之則堅。」與腹腔內的某些腫瘤相似。這些論述為中醫腫瘤病學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腫瘤成因的論述與現代醫學對腫瘤病因的認識也有相似之處,如:外邪侵襲,《靈樞•九針》雲:「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者也」。飲食失調,《素問•異法方宜論》雲:「美其食……其病皆癰瘍」。此處的癰瘍,包括了現代醫學中的有體潰瘍的腫瘤。情志失常,《靈樞•百病始生》雲:「內傷於憂怒, 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裏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也。」   《內經》、《傷寒雜病論》,以及後世歷代醫家所提倡的「四診八綱」是中醫學診斷疾病的基本理論,也是中醫對腫瘤病進行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源泉。在治療上《內經》提倡的「謹守病機」,「治病求本」對於變化多端的腫瘤病的治療有啟示和指導作用。         《難經》曰:「積者,陰也……,五臟所生」。同一時期的《呂氏春秋•盡數》則認為腫瘤的成因與水土不適有關,「輕水所,多禿與癭人。」禿指脫髮,癭人指甲狀腺腫大包括甲狀腺的腫瘤,又雲:「大酸,大熱,大怒,大憂,大濕……則生害矣。」已認識到居住環境、飲食、情緒與腫瘤發生的關係。現代流行病學的調查已證實腫瘤的發病率有地域性,某些腫瘤的發生與飲食的習慣有一定的聯繫。   《難經》繼承和發展了《內經》的理論,對某些腫瘤的臨床表現進行了明確的闡述,還對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與預後提出了:「積者,陰也,故沉而伏,五臟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積部,腫塊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死不治。聚者,陽氣也,陽伏而動,六腑所生,其始發無根本,其痛無常處,可移動,雖困可治。」   在當時的醫家除了對腫瘤的成因與預後有一定的認識外,所描述的某些疾病的症狀與現代腫瘤學所描述的症狀也是相一致的。對常見腫瘤已有了初步的診斷概念。如「三陽結謂之膈」。「膈塞閉絕,上下不通」。與食管、賁門的腫瘤造成的梗阻相一致。「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其病難治。與胃癌相一致。「在腸累之時,賁響腹脹……飧泄,……糜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這種便秘、腹瀉交替出現,腹部腫塊與大腸癌及其腹部轉移時出現的症狀相同。   東漢的張仲景對腫瘤與非腫瘤的臨床表現和預後的區別進一步發展了《難經》的論述,他認為:「積者,髒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為可治。」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中指出:「婦人之病……令陰掣痛……或引腰脊……膝脛疼煩……久則羸瘦…」。上述有關婦人下腹疼痛的描述,與現今臨床上由惡性腫瘤在盆腔內產生了廣泛轉移和浸潤而引起的腰部和下肢酸痛的臨床症狀相似,特別是「久則羸瘦」,很符合由惡性腫瘤晚期所引起的惡病質的情況。   漢代著名醫家華佗在《中藏經》中指出:「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發展了《內經》中有關腫瘤病因的說法,認為腫瘤的起因還因臟腑的「蓄毒」所生。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對腫瘤發病機制的認識不僅認為它是一種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而且還認為它是以內因為主的發病機制,發展了《內經》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也與今天的腫瘤發病原因相一致。   在治療上,葛洪用海藻「療頸下結囊……成癭者。」到目前為止,海藻仍然是治療甲狀腺腫瘤的常用藥。而當時盛行的煉丹術,發明的「紅升丹」、「白降丹」之類的藥物,對腫瘤的治療起到了推動作用,如華佗治療噎膈反胃方中有丹砂等,這些丹劑藥對體表、粘膜的腫瘤的外治方法起到了一個里程碑的作用。中醫腫瘤學在秦漢時期已初露端倪,為以後的中醫腫瘤學說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不但分門分類記載了許多腫瘤疾病和所屬的症狀,如「癥瘕」、「積聚」、「食噎」、「反胃」、「癭瘤」等病證,而且還論述了這些病證形成的原因與病機。如將「噎膈」按其病因分為氣、憂、食、勞、思五噎和憂、恚、氣、寒、熱五膈,為後世醫家鑒別噎與膈奠定了基礎,並提出了用脈證法來鑒別腫瘤及預後。如某些腫瘤「至牢有根」是惡性腫瘤患部浸潤所至,「乳石癰」的皮膚是「腫結皮強,如牛領之強」,這是因為乳腺癌組織侵犯皮下組織和淋巴管後,淋巴管被癌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使乳腺皮膚粗糙,出現「橘皮樣」改變。《諸病源候論》除了比較詳細和明確的記載了許多腫瘤類疾病的病因、病機和症狀外,並記載了「縫亦有法」的外科手術方法,這在腫瘤治療學上有重要的意義。唐代著名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首先對「瘤」進行分類,有:「癭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膿瘤」和「血瘤」等之分,並告誡後世醫家:「凡肉瘤勿療,療則殺人,慎之,慎之」。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均記載了諸多治療腫瘤的方藥,並且有許多是蟲類藥物,如蜈蚣、全蠍、僵蠶等,為後世使用蟲類藥物治療腫瘤提供了借鑒,特別是用羊甲狀腺治療癭瘤的病例,開創了內分泌治療腫瘤的方法,對後世有很好的借鑒作用。稍後的醫家除用羊甲狀腺治療癭瘤外,還用動物的胎盤治療乳腺腫瘤。用手術方法割除疣贅(腫瘤)等。目前對於大多數惡性腫瘤的治療仍以手術為首選。唐太宗時所編的《晉書》載有用外科手術治療眼科「大瘤疾」的病例:「初,景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在《四部醫典》中也有用灸刺,粉藥治療「癭瘤」,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受當時所處的環境影響,診斷手段的限制,醫家對體表的腫瘤,或體表症狀出現較早的腫瘤描述較多,記載的治療方法也較多,並且比較成熟,醫家們對內臟腫瘤的發生與發病也進行了仔細的觀察並記錄下來,雖然按現在的診斷標準,這些腫瘤已在臨床上出現明顯的症狀、體征,大多數已不是早期的腫瘤病,但是他們仍然沒有放棄治療,並且總結了許多有效的方劑,至今在臨床上仍然有許多方劑在使用。
/
本文档为【中醫對腫瘤的認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