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2009-07-25 13页 doc 63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5133

暂无简介

举报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杨氏太极拳的来龙去脉若何?习此拳者,应有所知。然而众说纷纭,谬误百出。今据杨氏家传及有关资料,系统阐述。尤其杨氏家传部分,赵斌老师及其妹夫傅锺文知之甚详。今记之,诚免后世以讹传讹。 一、宋代以前的太极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太极拳亦然。但因秘传口授之古习,时隐时现,难得翔实的文字记载。据有关资料,宋代以前的太极流派或创拳传说,有以下数种,   1、老子创拳说    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杨氏太极拳的来龙去脉若何?习此拳者,应有所知。然而众说纷纭,谬误百出。今据杨氏家传及有关资料,系统阐述。尤其杨氏家传部分,赵斌老师及其妹夫傅锺文知之甚详。今记之,诚免后世以讹传讹。 一、宋代以前的太极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太极拳亦然。但因秘传口授之古习,时隐时现,难得翔实的文字记载。据有关资料,宋代以前的太极流派或创拳传说,有以下数种,   1、老子创拳说    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与拳术,教成神仙。”老君即老子,身处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末期。宓子即宓喜,号曰尹文始。老子之高足。   2、程氏太极拳   创始人为南北朝梁时 (公元502一557年)人韩拱月。歙州太守程灵洗得其传,并以此训练士卒,幸免侯景之乱的进犯。500年后传至程必。必(王必)精易理,改名小九天,共十五势。有《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    3、宋氏大极功    唐时许宜平所创。许亦为歙州人,隐城阳山。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入市,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诗望仙桥而归。许传太极共三十七势,故名三世七。亦名长拳。传至十四代为明之宋远桥。记有《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流传至今。并传 《八字歌》等五篇要诀。民初传人有宋铭。    4、俞氏大极功    唐时李道子创。李为安庆人,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只食麦麸。人称麸子李。所传太极名先天拳,亦名长拳。俞氏得其传。至宋时俞清慧、俞一诚,明俞莲舟.俞岱岩等,传有《太极拳真义》诀。    5、后天法    与《先天拳》照应。十七势,肘法较多。相传为胡镜子创,传宋仲殊。宋为安州人,尝游姑苏仓。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传至明代有殷利亨等。    以上说法,均无确切考证。《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云:宋氏、俞氏太极及后天法的传人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殷利亨、莫谷声 (不知何派),与张三丰弟子张松溪、 张翠山常相往来。七人曾至武当山请益张三丰月余。此说虽待考证,然而可以看出,太极之源,乃汇小溪而成巨流也。  有云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太极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极拳在中国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为奇。自萌生而完善,决非一人一代之功。   二,张三丰与太极拳       由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的说法都是由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     三丰二字,据说取自八卦中的符号。乾记作"三”形似《三》,为阳,为天,为日,为刚。坤记作化,",形似“丰”,为阴,为地,为月,为柔。故三丰二字,集天地日、 月,阴阳刚柔于一身,玄妙无穷。或言先师居宝鸡金台观时,有三山峰,挺秀仑润,因号三峰;或言九宫山真君殿真人藏蜕处,面对三峰山,即以为号。故亦常见张三峰之说。 实为一人也。     先师所处时代,亦无统一说法。明代杰出的历史学家黄宗羲 (号梨州,1601一1695),在 《王征商墓志铭》中写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通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胶明以单于杀贼百余…”。王征南即是内家拳的一代名师。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从学于征南,著有《内家拳法》。按此记载,张三丰为北宋徽宗时人。夜梦之说,当为迷信。然而黄宗羲作为一个治学谨严的大史学家,在以武术作为雕虫小技而极少见于五史的封建时代作此记载,不能不说是武术史上极为重要和可靠的资料。  有人以夜梦之说而否认黄氏记载,否定三丰创拳。殊不见洪秀全创太平天国之先,托病四十余日,自言上天堂,受天命,遂创上帝教。岂能以此否认太平天国之壮举?    然于《明史》及诸多著作中,却称三丰为宋末至明初人。变具体者,言其元蒙定宗丁未 (南宋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生于辽阳懿州。名通,字君实,又名全一。5岁患疾拜异人修道,12岁习儒。曾任中山博陵令。政暇访葛洪山。因念"一官萧散,颇同勾漏,予岂不能似稚川哉?”遂弃官云游,抵燕赵,至齐鲁,达韩魏,居宝鸡。67岁入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后至武当,调"九载。道乃大成。于是湘云巴雨之间,隐显邀游。因不修边幅,人称邋遢道人。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拒之不赴。永乐五年,成祖遣胡滢遍访三丰数载,终不可得。    这样,“似乎有两个张三苹。北宋一个,明初一个。有人认为,所谓明初的张三丰,乃是明永乐时为其政治目的而假借的人物。明建文四年 (1400),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即位为永乐皇帝,恐建文逃亡号召起事,故派特使于海上、内陆寻捕。有资料明,胡滢寻访张三芋,正是寻捕建文垦帝的借口而已。因为张三丰是个确有名望的道人,出师有据,但永乐帝也相信张三丰已不在人世,便于长期借口而寻访建文帝。史学家为了圆场,于是把宋之张三丰移置于元明。 上述永乐之说虽然时代有误,其事实却不全是假。其中记载张三丰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火龙真人即北宋初年隐居华山的著名道士陈抟老祖的弟子贾得升。究其年代,陈抟归天于公元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若按永乐之说,张三丰1247年生而67岁 (1314)入终南遇火龙,此时陈持逝世己325年。显然露出永乐之说的破绽。三丰既为陈转的再传弟子,只能是北宋时人。 陈抟,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先居武当,后隐华山。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上。其学说为宋代理学之先驱。传说他于五代混世见一妇人 (赵匡胤之母)用担子挑着兄弟二人逃难,便道“休说当今无天子,天子就在担上挑”。后与赵匡胤在华山下棋,赵把华山输给了陈抟。宋太宗诏请陈转,抟上表曰:“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华山玉泉院亦名希夷祠。相传为火龙真人为其师所建。张三丰遇到这样的高师传授,自然不难成为道家神拳之鼻祖。     此外尚有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所传的南宋张三峰。志云真人姓张,名道清,字得一。郢之蒲骚里人。生于绍兴丙辰。(1136),逝于开禧丁卯(1207)。丹功武术,均臻上乘。九宫山真君殿为真人藏蜕处。甚至记载真人遗蜕 (即遗体)至咸丰四年之前犹在。“肤发如故,兀坐如生。"这又是第三个张三丰。然而当地盛传,九宫山张三峰与武当张三丰实为一人。有“天天在九宫,时时去武当”之说。     综上所述,张三丰时处北宋较为可靠。作为太极拳创始人的著名道士张三丰,只是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或三个人。     有人说。张三丰创的是内家拳,不是太极拳。须知黄宗羲及其子黄百家明确记载,所谓内家者,是相对外家而言是大的分类,犹如武当拳、武当派之说。至于具体的拳种、 拳名、流派,是有其演变过程的。《武当秘鉴》作者乾宣道长严嘉康记载,张三丰先后创编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将三种拳术精华熔于一炉,通称为太极拳三十六式。此拳在道内又经各代逐步扩充为一百零八式,称三丰太极拳或武当太极拳。另有武当道总徐本善所传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当太极拳。其总歌云:"武当拳,有渊源,武当道士传在前,张松溪,黄百家。武当道总徐本善","武当派有嫡传,首推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势十三,” “十三总势太极全。”可见黄百家记载的内家拳,其后的分支,在武当山又叫太极拳、内家拳或十三势。据李派太极拳谱,李派太极创始人李瑞东,继承了杨禄禅一王兰亭的“武当嫡传悟修派太极拳”及甘风池一甘淡然的"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而甘凤池又是张松溪、黄百家的传人。张、黄称内家拳,甘凤池称太极功,亦见内家拳与太极拳同出一辙。故以张三丰创内家拳而否定张三丰创太极拳,是没有道理的。 近年来随着武术挖整的深入,不少新的资料对张三丰创太极拳提供了更多证据。至于上述程、宋、俞氏各派太极的渊源更远。吴图南先生认为,张三丰也不是太极拳的第一发明人。而是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中兴者,是为高论。还应指出,太极拳原理主要取向道家理论。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哲学和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结晶。决不能把太极拳与道家、道教的关系。与达摩祖师创造少林拳的说法相提并论。前者是客观的自然的关系,而少林拳也是中国人民的创造,与达摩祖师无关。不能否认后者就一定否认前者。   三、近代大极拳的先驱王宗岳 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杨家的记载,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 “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    武式太极拳,源于杨氏太极和赵堡架。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当为可靠之作。                   ,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山西师传者,乃王宗岳无疑。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听到正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作介绍。陈鑫朴实地说,他们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已有几百年历史。村人称他们为炮捶陈家。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 长兴的。陈氏族人甚至认为这是炮捶陈家的耻辱,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陈鑫还向吴图南引见了杜育万,让杜育万演了一遍太极拳,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可见上述历史当时在陈家沟也是被公认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证明了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蒋发亦为乾隆时人,陈蕊笔记中有记载,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王宗岳逝世时,长兴最少25岁。此与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在时间上正相符合。 近年,李派太极传人公布了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对王传蒋、蒋传陈作了具体记述。全文如下,      具之总角之年,每于读书之暇,即以师学习武术。夫拳勇一道,真传甚稀矣。惟我师蒋先生,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也。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弃之于郊野矣。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由此地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识为蒋氏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但其痘周诌皆出满矣。从此痊愈,惟头皮半边成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为“疤头”焉。名满海内,凡善拳勇者,无不拜服也。      余在先生门下,学艺廿载,蒙恩师教诲,技艺尽授于我矣。吾夫子幼年,亦练少林外家拳棒。于乾隆初年夏间,在庙会上,同众人围场操演拳术。忽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有一客,年纪稍长者,对操演拳棒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形。 先生正在凝想之际,有同窗学友将先生引至无人之处,告之云:“适才牵马二人甚为赞美先生,并云:‘可惜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学必能成名于天下。’”    先生闻此语,知二客实为练艺之高人,必有惊人绝技在身。因尾随之,行至无人之处,跪而求之:“愿吾师垂悯愚诚,收在门下,弟子愿受教诲。”二客笑曰: “童子谬矣,苦二人不通技艺,岂能教诲尔耶?”先生长跪不起,一再恳求,至于泣下。一客赞之云,“不料尔乃幼童,竟灵敏若此,实属可喜可爱之至。”乃向年长之人云:“此子真诚之至,吾兄何妨收此子于门下,而教诲之?以弟观察,将来能代吾辈传授技业者,此子定能胜任也。”年长者似有许可之意,便向先生云,“童子尔既决心从吾学艺,可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侯吾兄弟可也。”言讫,二客遂乘马而去。    先生于所约之日,五更即至其地敬侯。正午,方见二客乘马而来。见先生正在道旁敬立恭候。笑曰:“童子果不失信,在此等侯多时矣乎!”先生笑曰:“弟子在鸡鸣时即来此敬侯吾师矣。”二客嘉云:“孺子可教也。由此吾知童子尊师重道信念之坚诚矣。倘余再推辞,是负英才也。今即拜吾为师,从吾学艺,保尔十年之内,定能成功。”先生遂请二客至其家拜师焉。方知二客年长者为山右王宗岳先生,稍次者,乃江南甘凤池先生也。二公皆为当代高人,名震寰宇之士。    吾师从太夫子王宗岳先生学艺十戴,尽得内家真传,又得甘凤池、张风仪二先生传授,遂练成绝技,无敌于天下,为侠中之高人。    兴从吾师,学习太极拳术各层功夫,并各般枪法,刀法、剑法,及内功练气诸法。不但为武术之正宗,实为修身养气之至宝也。余今代师传艺,兹将吾师之颠末笔之于书,使后学者,知本门拳术之渊源。一览此序,即知河南温州派,自蒋氏始。庶乎可报吾师们教诲深思 于万一也。                 嘉庆  元年  菊月                温州  陈长兴  谨序    据李派传人称,《陈序》由杨禄禅晚年传给王兰亭,王传李瑞东,李氏后人密藏至今,禅禄当由其师陈长兴处所得。(见雍阳人《太极拳源流考证》体育文史.1988.4)    《北平实报》1934年夏所载王矫宇访问记一篇。记者王矫宇,言矫宇年八十余,背曾受教于杨班侠。文曰“本人曾闻之畅禄禅先生,…‥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致激起蒋发之大怒,于盛怒之下,与王宗岳较,结果被王宗岳击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师父,求收为弟子。仟悔叩首,至于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诚,始允收为同门。”此文与“陈序”情节有异,其实均有夸张润色之词,然于王传蒋发之说,则不失为一佐证。    王宗岳的师承关系,已不可考。但他对于近代太极拳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由王而蒋及至现代各派太极,身为先驱,其功一也。特别是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被各大太极流派尊为经典之首。王宗岳的阴符枪谱总诀,又是练习太极枪 (后被杨家发展为太极杆,之准绳。阴符枪实即太极枪。其诀流传不广,兹录于本书第七章中。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实际是对张三丰的六首拳经的解释文字。由于流传的疏漏,使张三丰的拳经与王宗岳的拳论脱节,以致造成很多误解和混乱。对此,本书第六章有详细考证。并对拳经拳论的原貌进行了整理 (见第七章)。 总之,由王宗岳以来的近代太极拳史,是连续的,准确的。在30年代之前也是人们公认的。王宗岳不但是近代太极拳运动的伟大先驱,他的理论著述,也一直作为太极拳运动酌灵魂。指导着太极拳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关于唐豪、顾留馨的“考证”    唐豪和顾留馨两位先生,都是卓有成就的武术理论家。然而在太极拳源流问题上,他们否定张三丰创太极拳,以及王宗岳传蒋发,蒋传陈长兴之说。断定太极拳由陈家沟陈王廷发明。对此有必要加以认真澄清。    谈到唐豪的考证,有一段太极拳的派别恩怨必要提及。]930年前后,杨澄甫吴鉴泉共负盛誉,关系极好。吴称呼杨为三叔。十分尊敬,从无以吴派另立门户之意。当时的政客褚民谊任行政院秘书长。对杨老师恭维有加。并以其权势发展杨氏太极。但因在某集体场合邀杨师与他做推手示范时,原以为杨师会顾及他“秘书长”的面子,不料刚一接触就被杨师发出丈外。褚一气之下,改变初衷,转投吴氏门下。抑杨而捧吴。并且将太极拳划分为吴杨两派。此后在陈微明创办的致柔拳社举行张三丰祖师寿诞典礼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也指责杨派伪托神仙炫耀于世。乃远赴河南,进行“调查”,并著《少林武当考》一书,从而把太极拳在祖国早期孕育和发展的历史推迟了几百年 (参见宋志坚 《太极拳源流考证辩》)。    然而,杨氏各代及其亲族传人,历尊师传而以张三丰为太极始祖,从不以唐豪、顾留馨等人之论断为是。所谓陈王廷创太极拳的说法,其论据不过《陈氏家谱》中称陈王廷为 “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以及陈王廷一首词申的“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数句。这里讲的是拳手刀枪,只字未提太极,而且是陈氏拳手刀枪,不是天下的拳手刀枪。唐豪却以此得出 “天下太极出陈沟”的结论。其论证理由也只有两条,其一,《陈氏家谱》在陈长兴及陈耕耘旁只注《拳师》或"拳手”二宇,而长兴、耕耘皆为众所周知的太极拳师,故陈王廷创的“陈氏拳手"必定是太极拳。其二,陈沟人保守性很强,只肯学祖传的一套,不肯学外来的拳法,故至今所练的太极拳必是陈王廷所创的太极拳。此二条,作为对陈氏太极拳业的考证,失之勉强。若以此作为对张三丰创拳说的否定,对中国太极拳起源的考证,就更显轻率了 (参见唐豪 《太极拳之根源》)。    唐豪还认为陈王廷受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中的二十九势,都被纳入陈氏套路。因为人们把戚继光的三十二势不叫做太极拳,故唐豪把戚、陈紧密联系起来,以断定陈氏之发明。吴图南认为,陈氏炮捶根本不是太极拳,而纳入戚氏拳经的陈氏太极拳,也与蒋发传给陈良兴,陈传杨禄禅的太极拳不是一回事。目前流行的陈氏太极拳,顿足发劲,与各派大极风格殊异,有目共睹。顾留馨说,杨禄禅赴京授拳时,为了适应健身需要,将陈氏太极“"改革简化”,去其窜崩跳跃顿足动作,遂成柔和缓慢的杨氏太极。殊不知杨禄禅从陈家沟回永年后,人们即称其拳为 “软拳”、“绵拳”。赴京初演,人皆疑其能否打人。何由进行重大的“改革”?太极拳的根本特点、特征就是由松入柔,运柔成刚。顾留馨却说,“各式新创的太极拳,其锻炼原则均主张由松入柔,运柔成刚。”  (见顾留磐 《太极拳 术》)那么,未主张由松入柔的陈式老架,又何以称作大极拳呢?杨禄禅初回永年的传人中,又有谁练的陈式老架呢? 为了维护陈玉廷创拳说之无隙,唐顾二人硬说王宗岳的太极拳是从陈家沟学来的。然而,山西的王宗岳与河南的陈家沟有何关系,唐先生并无考证。顾留馨也承认,“温县陈家沟当时确无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传播。”这正说明了太极拳的发源地不是陈家沟。至于蒋发,唐、顾则否认陈鑫笔记中的记载,把乾隆时的蒋发,说成是百年之前在陈玉廷遗像上持一大刀的仆人。他们还把蒋发传给赵堡镇的太极拳 (风格与杨吴各派接近,与陈氏太极大不相同),说成是陈清平创造的陈氏太极新架,并提出陈清平由陈沟入赘赵堡之说。引起赵堡传人及清平后人强烈反对。    顾留馨自己在同一本书中,既引用了李亦畲1867年《太极拳小序》中“太极拳始白宋张三丰”的原文,同时断定“"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年)后的一种附会而已。”后注中又说“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誊之时。”前后三种说法,自相矛盾。至于什么“清末遗老”,“无聊的拳家”,“妖言惑众”,“江湖教师的欺骗伎俩”等侮词,更非考证家的严肃态度 (见顾留馨《太极拳术》)。    唐豪的看法也许后来有变。他的好友李英昂先生为他整理遗著时,在其《著者简介》中写到,“唐先生为笔者少数服膺之武术史研究工作者,其著作虽然稍有武断处,如断王宗岳习技于陈家沟陈氏,而非陈家沟陈氏习技于王宗岳等。  但唐先生纯为学术研究,勇于认错,敢于发扬和批判的精神,最令笔者服膺。唐先生生前与笔者讨论武术史时,曾一再表示,许多旧的著作,因为近年发现了许多资料,需要重新修改。"   顾留馨在临终前三个月,卧床为来访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太极拳在中国流传有三百余年,河南温县陈家沟村人陈长兴教了杨露禅,经杨氏祖孙三代教学于北京。逐渐流到全国。今已遍及世界。顾留馨,1990年3月20日于上海寓所。"这里已不再提陈王廷发明太极拳了。是否回避太极拳的创始问题,不得而知。他对杨氏太极拳的高度评价,是完全符合近代太极拳发展史的 (贝《武林》1991年第2期《太极名家顾留馨生前一席谈》)。   五、杨禄禅三下陈家沟    众所周知,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禄禅(或露禅,不应写成“露蝉”),是从陈家沟陈长兴那里学得太极拳的。然而对于这个学习过程,却有很多不同说法。    这里首先指出,唐豪、顾留馨为此也讲了一系列不实之言。他们说,杨禄禅家贫无以为生,10岁至陈家沟卖身为僮凡30年,长兴见爱授之以技。试问,永年陈沟相距五百里之 遥,若因家贫谋生,何以非卖身为僮不可?又何以非卖身至陈家沟不可?在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中,明言“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究竟是杨禄禅在世时的李亦畲所言可靠,还是一百多年后的唐顾所言可靠?顾氏还认为。"李文‘爱而往学焉’,是讳言杨氏出身微贱,于是后人有造说杨禄禅三上陈家沟,共花16年才学好武艺。江湖教师则以此说作为长期欺骗学员的伎俩。"既然李文讲的“十有余年”,后人说16年,何为 “有造”?若杨氏真的卖身为僮凡30年,李文以“十有余年”而掩盖30年,岂能欺骗于当世之人?况且李氏所序,乃本门太极之渊源,非为杨氏作颂。既怨杨氏不肯轻以投人,何讳杨氏出身之微贱呢? 顾留馨还说,“1930年,霹禅孙澄甫,任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中央国术馆函请调查其祖生殁年岁,复函中有,‘霹禅先生自幼即在陈长兴先生处学习拳艺,彼时才十龄左右,从师凡三十余年’。”这就奇了!杨禄禅在世时,一个外姓人李亦畲,尚能讳其出身微贱而改其历史,五六十年后的禄禅之孙,却又不讳其微贱,道出30年为僮的隐秘来。但杨澄甫1933年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又明确记载其祖“蹑娇往从陈师长兴学”。“忍心耐守,凡十余稔。”杨师岂能在三年内持两种不同说法。1930年,赵斌老师在杭州与杨澄甫朝夕相处,禄禅三下陈沟之事,早成家传,何来“三十余年”之复函?杨禄禅在世时,李亦畲记载为“十有余年”。禄禅之孙记载为化凡十余稔”,唯唐、顾“考证”为“三十余年”,稍有头脑之人,是不难分辨真伪的。 此外,唐、顾还说杨禄禅的“主人”为翰林院待诏陈德瑚。“杨露禅到了四十岁许,主人陈德瑚亡故。其妾郑氏与霹禅,、不相上下,空守闺阁,为防物议,焚其券,遣之门里”。并说杨氏归里后,仍寄居陈德瑚在永年开设的太和堂药号授拳。如此看来,杨禄禅最少在40岁以至其后几年,是个无家可归的光棍奴隶。然其三个儿子均生于禄禅40岁之前,又该作何解释?在陈鑫数十万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杨福魁 (即禄禅)的名宇庄重明白地出现了一次,说陈长兴 “行止端重,号牌位陈,门徒尤盛,杨福魁其最著者。”唐、顾又能从何而知陈德瑚之妾“焚券遣奴”的贞节故事呢?    也有人说,杨禄禅患大肚子痞疾症,去陈沟学拳练功,以图疗疾。此说也与事实不符。太极拳当时还以技击为主。长兴之名,亦无疗疾治病之说。杨禄禅功成赴京,仍以武功威名于世。太极疗疾,乃是后来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的。    据杨家所传,禄禅在家以挖煤为生,间为杂粮滩助理。并非无钱糊口。永年人武风甚浓,禄禅自幼好武,已有功底。每见绝技,总欲追习。永年县的太和堂药店,相传为陈家沟陈姓所开。一日有人到药店寻隙闹事,动起武来,药店 掌柜手只一举,对方已跌至丈外。禄禅日之惊奇,遂竭诚求教。方知陈沟陈长兴精于此技,于是长途跋涉,投拜陈沟。    如前所述,陈家沟世传炮捶,太极拳是由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长兴其人身体魁梧,是个直腰汉,人称"牌位先生"。  有人以牌位先生作为对陈长兴的赞美,其实也有贬意,僵而不柔。据传蒋发因回乡探母路过陈沟,见陈沟人练炮捶时,动作迅猛刚硬,失声一笑,自觉不妥,转身就走。长兴在后紧追,当他伸手一抓蒋发肩膀,蒋一回头,陈长兴就被摔至丈外。遂起身下拜,恳求从师。蒋发约他三年后见面,并嘱其每日清晨拣些碎石,每天晚上折些树枝,以泄其腰腿之僵劲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陈长兴学的太极拳既非家传,自无不传外姓之严格规定。禄禅投拜陈沟,亦未被拒之门墙以外。至于杨禄禅扮作哑丐,化名路四,深夜偷拳之事,纯系好奇者及小说家们的丰富想像而已。作为电影《神丐》底本小说的《太极杨舍命偷拳》,虽然编写了情节曲折颇有传奇色彩的偷拳故事,通篇竟把杨禄禅的师父陈长兴写成了陈清平,当然不能以史实对待。    不过,陈长兴对其技艺颇自秘借,却是真的。武林自古以德择徒,不可轻传,这很自然。杨禄禅一下陈家沟之后,尚不敌永年武林高手。二下陈家沟后,则可与人平齐。三下陈家沟,才真正获得太极精髓。正如乡人所言,“老禄果办得好货回来”。据传,长兴见禄禅三下陈沟,礼恭艺勤,便约禄禅某日到上房聆授。禄禅按时而至,长兴却静坐圈椅,闭目养神。禄禅如刘备静待诸葛一样,毕恭毕敬,直立等候。时过半日,长兴始醒,语曰时已晚,明日再来。如是数日,方传禄禅全部秘诀。又三年,对禄禅说,可以归矣,你再也没有敌手了。后至京师。果获“杨无敌”美称,并成为近代太极拳运动的开拓者。 关于杨禄禅的生卒年月,未见于杨氏著述。唐豪、顾留馨说他生于1799年而逝于1872年。据拥李瑞东后人所存 《王兰亭序》记载,兰亭于清同治戊辰 (1868)“至东都门拜在杨禄禅先师门下,受教七载”。以虚年计,当至同治十三年 (1874年)。王序末题“同治十三年春正月上旬”,正是学艺七载所序。文中未提其师已逝。可见禄禅卒年,起码在1874年以后。另据《辞海》“载漪”条,端王载漪生于1856年。王兰亭 (任端王府总管)至东都门 (疑为东直门)投拜禄禅时,载漪才12岁 (禄禅69岁)。可见禄禅进端王府时,已年过古稀了。由此反证了王兰亭序的可靠性。也许禄禅1874春节前告老还乡,兰亭是年正月写序以志。总之,杨禄禅进端王麻较晚,1874年仍健花。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申“见先大父禄禅公"一段,决不可因唐、顾错记的禄禅卒年而轻易否定,更不可否定自序其它。 六、太极拳在永年的传播    杨禄禅在陈家沟习武功成之后,便回到河北省永年县家乡以授拳为生。太极拳从此在中国乃至世界广泛传播。    永年人都说,"杨禄禅传武禹襄,武禹襄传其外甥李亦畲,李亦禽传郝为真”  (皆为永年人,。武禹襄为永年望族,教书为生,亦好武。有人说杨禄禅前两次下陈家沟时,曾得武氏资助。禄禅返里将所习技艺全部授于禹囊,以谢其恩。然而前述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说,“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且说禹襄因公赴豫省,过访赵堡镇陈清平,“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武氏还从其兄武澄清(时任河南舞阳县令)处,得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遂精研发展,创武式太极拳。因此可以说,武氏太极得传于杨禄禅和陈清平二人;我们应尊重武氏传人的记载。 但是也应揩出,武氏太极,主要还是源于杨氏。从套路上看,武氏太极与杨氏太极基本一致,与赵堡架则有明显差别;从时间条件看,杨、武既为同乡,又有资助关系,传授条件优越,而武氏赴陈清平处“研究月余”,所得必然有限,按吴图南先生的说法,连架子也学不好,更谈不上“尽得奥密”。至于武禹襄为何从杨禄禅学拳仅得其大概,有种种说法,其实是功夫未到,不知精髓也。后至赵堡月余,又得《太极拳论》,加之演练揣摸,豁然贯通,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必然规律。    武禹襄及其甥李亦畲,皆为文人,重视对太极拳理论的收集与整理。也写了些个人体会。李亦畲手抄的武禹襄《打手要言》五段,就是武禹囊按照《十三势歌》的句子顺序,对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心解》进行了重新整理,同时也抄录了王宗岳的其它拳论。而顾留薯为了否定张三丰,硬把《打手要言》的内容说成是武禹襄的拳论。对此,本书下一章另有考证。 此外,有一位赵堡太极的传人声称,杨氏太极是“武禹襄将赵堡太极传授给杨禄禅的儿子杨班候后”,杨氏父子才得武当真谛而创杨氏太极。似乎杨禄禅三下陈家沟十多年,未得太极真谤,必由其子向在赵堡“研究月余”的武禹襄学习,才能获得太极真蹄,这种说法是杨武两家都不会承认的。班侯幼年可能向禹襄学过拳。传说因他自幼好斗,禄禅怕他闯祸,不让学拳,令其到禹襄所办学馆学文。禹襄发现班侯“学文愚”而“学武智”,就暗授其艺。后被禄禅知通,遂继续培养。而杨氏父子的拳艺,决不可能在武禹襄之下。更不能把杨、武两家的师承关系颠倒了。 其次,杨班侯虽然英雄一世,但在太极拳艺上并未超过其父。吴图南曾和禄禅高足载治的儿子搏侗相处几十年,关系极好。据搏侗说,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父子三人以老先生技艺最好,杨班侯是老先生之下的第一人。健侯比起父兄稍差一些,但比一般人则高深得多。据杨氏家传,班侯幼时与其父比枪,仅数回合,就对父亲说,"我比你强。“禄禅笑曰、“好,算你比我强。先看看你的胸膛。”原来班侯的棉衣前襟,已被父亲刺破多处,露出棉絮,他自己却毫无感觉。杨家原来也练太极枪。因班侯生母怕他闯祸,卸掉枪头,所以变为杨家杆子。太极杆,通称白腊杆,与棍不同,功力强者,可舞动两丈开外粗如童臂的杆子。练杆子就是练枪。其动作名称仍袭原来的“上刺咽喉”,“平刺心窝”等等。这也是杨家的一大贡献。    总之,杨禄禅回永年授拳,首先是武禹襄得其艺,武传李亦畲,李传郝为真。因武、李皆以儒生自居,不轻授拳。郝为真得其精髓,且善教人。故在永年以至北方名气甚大。赵斌老师上蒙学时,郝为真曾为其师,亦组织学童集体练太极拳。不少人后来也成为太极名师。赵斌老师的五叔赵绶卿,即为郝为真门徒,功夫很深,在陕西宝鸡教拳几十年,1969年 (88岁)逝世。武氏太极拳由郝为真之子郝月如,其孙郝少如继承下来。形意八卦名家孙禄堂,又从郝为真习太极,溶太极、八卦、形意于一炉,创孙式太极拳。其女孙剑云为当代孙式太极之代表。 七、杨禄禅创天下,杨班侯打天下 这是杨氏后人对这两位先师的高度评价。杨禄禅在永年不久又赴北京教拳,从而使太板拳的传播更加广泛.    杨禄禅如何去的北京,又如何到了端王府,此事著文尚少。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中介绍说,武禹囊因为私仇,怂恿杨禄禅打死了永年南关一位练少林拳的和尚,禹襄托其在北京刑部四川司任员外郎的哥哥武汝清,把禄禅介绍到在北京开设天义酱园的张家教拳,同时可躲避官司。打死和尚之事,在杨家并无传闻。杨家就住在永年城外甫关。据家传,南关瓮城中间有一座庙,住有一位老道,杨班侯与他经常来往。有次班侯拍拍敲门,道人闻声即出,一一看无人。待关好门向后转。却见班侯站在自己面前,方知班侯以轻功跃墙而入。    但是,杨禄禅初去北京,确实是由武禹襄通过哥哥介绍先到张家教拳的。张家是个富商,家中也有武师多人。据说汝清陪禄禅至张家时,小宴之中,杨禄禅演了一遍太极拳。家中武师见禄禅其貌不扬,其拳如捕鱼摸虾,甚是小觑于是动问禄禅“练的是哪路功夫?”禄禅对日:“沾绵拳。”武师又挑衅性地问道,“你这拳能不能打人?”禄禅针锋相对地答道,“除了铜人、铁人、石头人不能打,凡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躯,都可以打。”遂在院中摆开阵势试技。张家武师恨不得一拳将禄禅打出门外。谁料一个个上来,一触即被禄禅抛出丈外。事后禄禅扭头就走,张家主人急央武汝清说情挽留,并立即更换盛宴招待。从此禄禅开始在张家教拳。后又 任旗营教练,晚年进入端王府。禄禅又叫次子班侯,三子健侯一起进京,名满京都,盛极一时。禄禅与八卦掌先师董海川亦由此结识,极为友善。相传董杨二人比武三日,不分胜负,皆互相称赞。 杨氏父子在京授拳时,得其传者,除王府贝勒外,尚有护卫凌山.全佑、万春。皆拜在班侯名下,实际是父子同教的。全佑 (满族)传其子鉴泉,鉴泉取汉姓为吴,亦从学于杨健侯之子澄甫。后创吴式太极拳。传播之广,仅次于杨式。其女吴英华为当代楷模。禄禅晚年,又收端王府总管王兰亭为徒。兰亭为人忠厚,深得禄禅喜爱而尽授其秘。王兰亭又将此艺传给好友李瑞东。李瑞东先习外家拳术,颇有功底,人称鼻子李。有王兰亭折服鼻子李一段故事。王兰亭以师兄名义代师授拳。李艺成后,任端王府教师及清宫侍卫等职。他还从甘风池的曾孙甘淡然学习甘氏祖传“武当金蟾派太极功”  (亦称《江南派太极拳》),另又学得“陕西派”太极拳,遂综合各派精华,创李氏太极拳。    杨班侯性情刚烈,好与人斗,故其武技传奇不胜枚举。如拳击雄县刘,擂打万斤力,智胜飞刀张,白腊杆救火,以及班侯办案,班侯训马,杨班侯“墙上挂画”  (飞身贴于墙壁之侧)等等。其中以擂打万斤力影响最大,也确有其事,最为杨家称道。“万斤力”名谁,已不得而知,自言曾打七省擂台,无人能敌。能以双手搓石成粉。至京后,听说太极拳能以柔克刚,揭贴九门,语侵杨氏父子,激其比武。班侯闻之,遂约期在北京西四牌楼设擂比武。观之者人山人海,班侯骑白马而至。有人说,此处原置丈六巨碑一个,两人对阵,万斤力以迅雷之势举拳先发。班侯略闪,拳到碑碎。观者喝彩,以为班侯必败无疑。万斤力再进,直取面门。班侯大喝一声,双手一扬,万已仰跌数丈之外。班侯在掌声雷动之中策马扬长而去。另有说双方只转了三圈,万斤力即被班侯抛出。断碑之说,另有传闻。雄县刘有个当和尚的哥哥,气功与武技非凡。为报弟仇,找班侯比武。班侠背靠石碑让和尚击腹。彼拳到,班侯早已立于碑顶。碑遂断,和尚四指关节俱成碎骨。班侯笑日,练武之人,不知腾挪闪展,何为武术?总之,杨班侯的武功铁事,确为太极拳打出了声震武坛的神奇威名。凡以班侯名义保镖者,无人敢挡。    班侯对其弟子,随意打骂,出手不留情。故从学者甚少。膝下有二女一子,长女竟被他失手打死。《武林》杂志1982年第一期《杨班侯的太极提放术》一文,说班侯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十岁时溺水而死。班侯悲痛之下,自发跳起五尺多高,众人皆惊。恐为班侯打死长女之误传。班侯次女在族中排行为九,与赵斌老师之母 (杨兆元之女)同岁,1888年生,后来嫁于白姓。班侯子兆鹏,小名祥子,又叫三妮,襁褓丧父,自幼亦好斗。外号十八场 (每天与人打十八次架)。杨澄甫在杭州时,他亦随往。后来误入贩毒歧路,甚至企图利用赵斌老师在军队中的地位予以掩护。赵斌老师大义凛然,严厉斥之日,“若再如此,我就捆你见官!”这位“祥老爷”还在杨澄甫面前告状说,“连科 (赵斌小名)了不得,竟要捆我。”后来他被澄甫弟子陈微明介绍到广西教拳,卒于广西。永年杨氏祖坟之杨兆鹏墓,乃为空坟。 杨禄禅长子风侯早疡。班侯为次子。三子健侯,性温和爱徒,从学者甚众。健侯卒于1917年,享年约80。关于班侯的生卒年代,杨家亦无记载。有人说是1837一1852年,按班侯次女1888年生 (是确切的)来摧算,最小的兆鹏襁褓丧父,故班侯逝于1892年是差不多的。 八、杨氏太极拳的定型者杨澄甫    健侯有三子,长子兆熊,宇少侯,次子兆元,即赵斌老师亲外祖父。早殁。三子兆清,字澄甫。    杨少侯之艺,得其祖、父、伯三人亲传。为杨氏第三代之最。但其性格亦似其伯,从学者不多。其蒙族弟子乌拉布,即吴图南先生。先从吴鉴泉学吴式太极,后随少侯习杨式四年。曾为北京市武协副主席,1989年1月去世,享年105岁。少侯有存钱存不住,且缺乏忍让之心。1930年在南京时,因对环境不满而自尽。吴图南著《国术概论》中,说他 "贫困商都,毅然白尽。”其实不纯为贫困之故。    杨澄甫先师生于1883年7月11日(农历癸末六月初八),逝于1936年3月3口(农历二月初十)。他秉承乃祖乃父遗风,兢兢业业,温和笃实。继北平传拳之后,南下武汉、南京,赴广州,至沪杭,桃李满天下。他又集杨氏三代之经验,将杨氏太极逐步定型。1925年,嘱弟子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按澄甫拳照详加说明。1931年重拍拳照,编著《太极拳使用法》,1933年修订为《太极拳体用全书》。 杨师著作,虽托人代笔而成,但杨师并非目不识丁。在杭州时,他常以《前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来形容太极拳。有人给他书赠《留侯论》开始一段,挂在房间。杨师对此十分喜爱,常观常读,背诵如流。    澄甫公所处时代,杨拳已威名内外。加之太极拳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奇效,更为普及。武汉有一湖北最大的刘姓财主,邀澄甫抵汉授拳,欢迎队伍排列千米之遥。当地有一善剑武师,多次要与杨师比剑,皆被谢绝。彼声言杨师畏惧,徒有虚名。澄甫说,若如此言,则可一试。遂用竹剑对武师钢剑。对方举剑直向杨师胸部猛刺,杨师一个“等鱼式”,武师即腕折剑落。然杨师却以为不慎而引为憾事,其实,来者不善,应者必以熟练招数反击,身不由己。稍加温良怠慢,必致杀身之祸。    澄甫公在杭州国术馆任教务长时,月薪八百大洋,馆内有个太乙拳名师高守武,其脚和手--样灵活。渺视太极而嫉妒杨师声望,常出不逊之言,甚至在杨师桌斗里胡翻乱攘,杨师忍无可忍,当即应其一较。高持大枪,杨持白腊杆。高如饿虎扑食般一枪刺来,杨杆只一抖,高枪脱手落地,满院观者无不叹服。   杨师拜门弟子,计有陈月坡 (开山弟子),阎仲魁,尤志学,崔毅士 (立志),王慎东,牛春明确(敬轩),李春年 (雅轩),陈微明 (旭先),武汇川,田兆磷,董英杰,褚桂亭、郑曼青,曾如柏 (昭然,关门弟子)等。尤志学、田光麟亦从学于少侯。崔毅士曾到西安、武汉、安徽传拳,后在北京颇有影响。李雅轩入川授拳40年,高足满门。陈微明在沪创办致柔拳社,且有著述,对推广杨氏太极贡献很大。武汇川亦在沪创办汇川拳社,顾留馨曾为该社门生。曾昭然先在致柔拳社从陈微明学,后被杨师收为关门弟子,在香港授拳,著有《太极拳全书》。至于受杨师亲传,且技艺高深而未作拜门弟子者,亦为数不少。    解放后,国家体委按照杨架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又将杨氏太极整理为八十八式太极拳。后又以杨式为基础,吸收陈、吴、孙氏太极拳的特点,创编四十八式太极拳。以上统称为国家套路,在各级体委的重视下,国家套路得到更广泛的晋及。  
/
本文档为【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