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郭汝瑰g

2009-09-02 31页 pdf 380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7893

暂无简介

举报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郭汝瑰g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郭汝瑰 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的 6年中,国民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随形势变化,国 民政府在“安内然后攘外”的政策指导下,着手进行抗战的准备。 (一)确立国防领导体制 1925年 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时曾设立军事委员会。1928年 8月,在国民党召开的第二届 第五次中央全会上宣布撤销军事委员会。1932年 1月 28日日军侵略淞沪,因此 3月 1日召开的国 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恢复军事委员会,“其目的在捍御...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郭汝瑰g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郭汝瑰 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的 6年中,国民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随形势变化,国 民政府在“安内然后攘外”的政策指导下,着手进行抗战的准备。 (一)确立国防领导体制 1925年 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时曾设立军事委员会。1928年 8月,在国民党召开的第二届 第五次中央全会上宣布撤销军事委员会。1932年 1月 28日日军侵略淞沪,因此 3月 1日召开的国 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恢复军事委员会,“其目的在捍御外侮,整理军 事”,由其负责“国防绥靖之统率事宜”,第一次将国防的内容写进军事委员会的组织大纲。 1935年,由于日本侵略步步加紧,国民政府将 1932年 11月在参谋本部所设的国防设计委员 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组成立资源委员会,直隶于军事委员会。该会掌理人才和物资资源的 调查、统计与研究,工作重心为与国防有关联的重工业建设。规定凡国防上所必需,经济上 有统筹之必要,以及规模宏大、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之事业,均由国家经营。1935年 12月,日本 策动的“华北自治”运动日见猖獗。在日本咄咄逼人的压力下,12月 6日,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 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政治委员会之下设立国防委员会。该委员会和法制、内政、外交、财 政、经济、教育、土地、交通等专门委员会平级。此时的国民政府一方面准备抵抗日本侵略,一 方面又避免刺激日本,国防委员会和其他 8个专门委员会平列,因而国防委员会并没有突出的地 位。 1936年春,军事委员会内增设首都警卫执行部(内分 3组),主管对日国防事务。此为军事委 员会在组织职能上第一次作出对日国防的表示。 同年 7月 10日,国民党召开五届二中全会。会议于 13日将组织国防会议及粤桂两省军事、 政治的调整案一并议决,通过了《国防会议条例》。该会隶属于中央执行委员会,其任务是讨论 国防方针及关于国防各重要问。审议事项有:一、国防方针;二、国防外交政策;三、关于国 防事业与国家庶政之协进事宜;四、关于处置国防紧急事变事宜;五、国家总动员事宜;六、关 于战时之一切组织;七、其他与国防相关联之重要事宜。国防会议议长、副议长各由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和行政院院长担任。因两机构的长官均为蒋介石,故国防会议由蒋掌管一切。成员包括三 部分:一是中央军事机关各长官,包括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参谋总长、军事参议院院长、训练 总监、航空委员会委员长;二是行政院各有关部,包括军政、海军、财政、外交、铁道、交通各 部;三是由中央特别指定的军政官员,为各地绥靖公署主任、省主席,包括两广地方实力派的头 面人物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余汉谋等。该会是在全国抗日热情进一步高涨的情况下成立的。 西安事变后,全国上下初步形成了团结抗日的局面。1937年 2月,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 主席团提议,为国防的需要设立国防委员会。大会通过并由中央政治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 《国防委员会条例》,依条例成立了国防委员会。这个机构和前已成立的国防会议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点为: 第一,国防委员会级别高,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对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负责 任”。 第二,国防委员会是一个实权机构。其职权是:国防、外交政策之决定,国防作战方针之决 定,国防费用之编制与筹备,国家总动员事项之决定,国防紧急事变之审议,其他与国防有关重 要问题之决定。另外,“为便利决议之执行”,直接秘密指导国民政府的军事及行政各高级机关, 并督促其完成。 第三,把“国防作战方针”和“国防紧急事变”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规定“其行动应绝对秘 密”,“凡参与会议者及工作人员不得将任何决定事项向外发表”。 第四,组织机构扩大。该机构设主席、副主席各一人,以中央政治委员会正、副主席兼任之。 其组织成员包括:(一)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 务委员会秘书长、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二)五院院长;(三)行政秘书长,内政部、外交部、 财政部、交通部、铁道部、实业部、教育部各部部长;(四)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办公 厅主任,参谋本部总长,军政部、海军部部长,训练总监部总监;(五)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包 括了党、政、军各方面的高级长官、实权人物)。地方各实力派人物因与领导全局、决策重大问题 关系不大,因而没有安排。从另一面看,这说明在抗日这个重大问题上,全国各地的实力派与中 央已趋于一致(当然也有对作战机密的考虑)。该机构是国民政府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之肇始。 国防委员会成立不到 4个月,全面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二) 确定和建设战略后方 战略后方是坚持战争、争取胜利的依托,是支持长期战争的稳定的政治、经济后方。抗日战 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战略后方,是指正面战场上我方军事第一线后面的广大地区。由于战局变化、 战线移动,战略后方的地域范围也随之变动,因此在地理上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对于支持长 期战争、稳定军心民心,则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基地。这里所指的抗日战争的战略后方,是 包括川、滇、黔、西康(1955年撤销)等西南四省和陕、甘、宁、青、新这西北五省比较稳定的地 区。从国民政府战前的注视点和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来看,战略后方的重点在西南四省, 中心在四川。 1932年日军侵略淞沪,南京国民政府即认识到东部易受攻击,很不安全。同年 7月,军政部 就兵工厂布局问题曾提出:“依国防形势论,全国军用各厂须在平汉路、粤汉路以西交通便利之 地,而置重点于长江、长城间。”尔后便将军工企业重心西移,开始在内地营建重工业工厂。 1934年 12月底,蒋介石派遣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第一厅厅长贺国光为首、由 78人组成的参 谋团入川,一面运筹、督导“围剿”红军的作战,一面整理四川的政治、军事,开始经营西南。 1935年 4月,蒋介石任命吴忠信为贵州省主席,国民政府的党、军、政势力迅即占领了贵州。 在四川,同年 2月任命刘湘为主席,接着又通过组织峨眉训练团等措施,整顿了四川的军事、财 政、金融,推行了保甲制度等,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 1934年 2月,国民党中央决议设立西康建省委员会,任命刘文辉为委员长。1935年 7月,西 康建省委员会在雅安正式成立,将西康建省正式提到日程上来。这也是战略后方建设的一部分。 到 1935年底,国民党中央势力在四川、贵州站稳了脚跟。蒋介石认为“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 兴的根据地……只要川滇黔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复兴国 家”。他进而明确指出:“将向来不统一的川滇黔三省统一起来,奠定我们国家生命的根基,以 为复兴民族最后之根据地……从此不但三年亡不了中国,就是三十年也打不了中国。”关于四川 在战略后方的地位,蒋更进一步指出:“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 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无论从哪方面讲,条件都很完备。人口之众多,土地之广大, 物产之丰富,文化之普及,可说为各省之冠,所以自古即称‘天府之国’,处处得天独厚。”他 还说:“我方军事与政治重心全在四川。”当时,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大多数成员从持久的战略 出发,把西南地区作为抗战的战略后方和根据地,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从西南地方当局来说,他们从全国抗战的大局出发,也认识到本地区的战略地位。龙云在 1937 年 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关于加强云南建设的提案,谓:中日开战后,“我与海外各邦 交通口岸势必被其以兵力横加封锁,无论外来接济,抑或国货出口,自必完全断绝,届时束手坐 困,险象何堪。”云南“西通缅甸,南通广东、北海,东则可与长江各省联络,实为国防后方海 陆交通之惟一出口,一旦有事,欲求对外,有一安全通路。”他敦促国民党中央重视加强云南的 交通、教育建设,开发西南资源,将云南建设成国防后方。由此可以看出,在以西南为战略后方 进行抗日御侮问题上,国民政府与西南地方当局是有共识的。 西北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地处祖国内陆,虽然交通不便、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但这 里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抗日战争开始之后,在沿海沦陷、出海口被切断的情况下,中国 出口的商品和苏联的援华物资大都从这里进出。在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这里为支持对日作 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 发展交通系统 交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国防力量的重要标志。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和先进的交通工具, 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使军队快速机动,使后方供应及时充裕。“兵贵神速”是 离不开交通便利这一前提条件的。 1934年,德国军事总顾问塞克特就进言蒋介石:“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交通系统,在日本入侵 时,可以迅速地输送部队至危急地区,实为当前首要任务。”同年 6月,国民政府派出徐庭瑶、 俞飞鹏等一行 21人赴欧洲考察军事、交通。1935年 11月,国民党在五大之后对日政策逐渐强硬。 同时,实行了币制改革,并得到了大量的外国货款,开始实施前些年设计的经济建设计划。1936 年底,国民政府制定国防交通建设计划,使交通建设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从 1936年到 1937年抗 战爆发的一年半中,共建成铁路 2030公里,平均每年达 1353公里。这是 1927年至 1935年 8年 间年建筑速度的 6.5倍。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公路干线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铁路方面中国中部的干线粤汉路,株洲至韶关段 456公里,1936年 9月 1日通车,1937年上 半年全线贯通;广九线亦于 1937年 7月接轨,投入使用。华东干线浙赣路,自 1929年动工,至 1937年 9月分别完成杭州兰溪段、金华玉山段、玉山南昌段、南昌萍乡段,全长 903公里;苏嘉 路于 1936年 7月通车;沪杭甬铁路闸口至百官段 77公里,也于 1937年 11月通车。此外,还修 建了南京轮渡和钱塘江大桥。在修路的同时,对旧有铁路进行改造。主要是更换铁轨,加固桥梁, 添购车辆,改善信号系统。仅 1936年,平汉和粤汉铁路就抽换钢轨 10.6万余根,并修建了冯村、 花园等铁路大桥。据统计,1936年 5月,全国共有机车 1116辆、货车 14580辆、客车 2090辆。 到 1937年 5月,机车、货车和客车分别增加了 156辆、1762辆、326辆。为了加强战时军队和军 用物资的调运,津浦、京沪、沪杭甬、浙赣、陇海、平汉、粤汉等重要铁路共计增设军用站台、 军用岔道达 200公里,极大地方便了军车的停靠和各种重武器的搬运,大大加强了战时的军运能 力。各铁路干线都储备了可供使用 1年以上的铁路器材和燃料,并修建了防空壕和地下室。 1927年到 1937年,国民政府在 10年间共修铁路 3793公里(东北三省修筑的 1600公里未计在 内),使中国本土(东三省未计在内)铁路共达 1.2万公里。 公路方面 1935年后,将原来的公路网作了加修和延长。到 1936年底,各省联络公路已完成 2.1万余公里。同时,国民政府亦积极帮助闽、粤、桂、鲁、川、滇、黔等省修建联络公路,共建 成 6000余公里。至 1937年 7月,连接各省的公路网已基本形成,计有京闽桂、京黔滇、京川藏、 京陕新、京绥、京鲁、冀汴粤、绥川粤、闽湘川、鲁晋宁、浙粤、甘川、陕鄂、川滇等干线 21条, 支线 15条,总里程 109500公里,其中有砂石路面约 43521公里,泥土路面 65979公里。同时, 国民政府还注意了汽车的发展,积极推行购进和维修工作。至 1937年,全国共有公路营业客车 1 万辆、货车 1.3万辆,并在长沙、南京、汉口、南昌等地设立了汽车机械厂、汽车配件厂和轮胎 厂。 航空方面到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拥有中国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和西南航空公司,开辟 了沪蓉、沪平、沪粤、渝昆、沪新、平粤、兰包、陕蓉、蓉昆、广河、广琼南线等 12条航线。 航运方面到 1937年,民营的航运公司共有轮船 185艘,总吨位达 56.9万余吨。国营航运业 发展得比较缓慢。至抗战前,轮船总吨位为 68万吨(仅限于内河或沿海航运)。在港口建设方面, 1935年建成了连云港 2座码头。抗战前该港可停靠 3000吨的海轮。广东黄埔港于 1937年 1月开 工,因抗战爆发,仅完成 1座码头。 抗战开始之后,国民政府建成的交通系统便发挥了效力。尤以铁路建设成绩显著,贯通不久 的平汉、粤汉和广九铁路成为抗战初期中国重要的陆上通道。当时中国军队 80%的补给靠这条路北 运。中国从国外购买的全部轻重武器、弹药、器材由香港进口后,再由这条铁路运往东南战场。 从“七七”事变到广州失陷的 15个月中,这条铁路共运送部队 200余万人、军用物资 70余万吨。 行车最密时,全线列车达 140列,成为维持中国抗战的主要交通线。正因为如此,日军飞机对该 路进行狂轰滥炸,平均每日达 5次之多。浙赣、沪杭甬、京沪、苏嘉和津浦铁路的贯通,对东部 地区的国防意义亦十分重大。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之后,京沪杭铁路专开军用列车。 淞沪会战 3个月,共开列车 1346次,运兵 50个师、辎重 5万吨。该路除了前运军用物资外,还 由此线向大后方搬迁工厂、学校的人员和物资达几百列车。广州、武汉失守之后,宁波、温州是 惟一与铁路连接的港口,西南的锑、钨、桐油、茶叶等农、矿产品由该两处出口,以换取国外的 军用品。从 1938年初到 1939年 3月的 15个月中,浙赣铁路计开军列 1700列,运送部队 150万 人。因此可以说,没有战前的交通建设,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机动性和作战能力将受极大的影 响。 但也必须指出,抗战前国民政府的铁路建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要的是在“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下起步太晚,耽误了时间。国民政府于 1936年底才开始制定国防交通计划,其中包括从 1937 年到 1940年的 4年中完成一批新的铁路干线的计划。1937年 4月,南京国民政府又制定了《公路 建设五年计划》,拟修筑和改善公路 5万公里。但由于抗战很快爆发,刚刚开始修筑的成渝、湘 黔、京赣、宝成等铁路被迫中断。 其次,国防交通建设受到财政经济的极大限制。1936年前,“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造成了 连年内战、军费浩繁、财政收入日绌的局面。据统计,1928年到 1936年的军费支出约占该 9年平 均财政支出的 43%。军费和债务费平均每年占财政支出总数的 75%。政府 1933年以后才有用于交 通方面的投资,到 1936年后才注入了较多的资金。在此之前主要是依靠发行内债、地方政府自筹 资金、民族资产阶级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来修路。 第三,设备简陋落后,运输效率低。到抗战前,中国的交通工具和运输设备相当简陋,车辆 陈旧,铁轨规格不一。如同蒲、正太、浙赣路杭江段均是窄轨。各重要铁路干线均为单线,火车 在运行中沿途让车、换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人力、物力,降低了运输效率;75%的公路是泥、 砂路面,雨天根本无法通行,汽车数量少且陈旧。这些都影响了运输效率。 (四) 推行征兵制和实施民众军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于 12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上通过了王祺委员《请迅速实行征兵制以御暴日案》,提议国家实行征兵制度。 1932年 4月,在洛阳召开的“国难会议”上又提出了改革兵役制度的问题。《军备须专意对 外及实行征兵制以御外侮而固国防案》中提出:“为彻底防止酿成内战的个人武力之树立计,非 实行征兵制以代募兵制不可”,并具体筹划了征兵制实行的若干步骤。会上作出决议:“逐渐施 行征兵制度,实行学校军事教育,并尽先于各县市抽调壮丁,办理保卫团以作征兵制度之准备。” 同年春,军事委员会训令军政部会同参谋本部规定征募管区,拟定兵役实施办法。 1935年 6月国民政府公布《兵役法》(12条),自 1936年 3月 1日生效。其后,军政部加紧 制定各项征兵制度细则。 1936年 9月 8日,国民政府颁布征兵令:“东邻肆虐,侵我疆土,自非全民奋起,全力抵抗, 不足以保卫国家之独立,维护民族之生存。在此非常时期,凡属兵役适龄之男子,均有应征入营 服行兵役之义务。兹特依《兵役法》第三条之规定,着由行政院转饬各兵役主管机关,得随时征 集国民兵,俾资服役,而固国防。”到当年底,共征集 5万新兵入营。这是征兵之始。 《兵役法》规定:兵役分国民兵役和常备兵役两种。男子年满 18岁至 45岁,在不服《兵役 法》所规定的常务兵役时,服国民兵役。平时受规定的军事教育,战时以国民政府的命令征集。 常备兵役分为现役、正役、续役。平时征集年满 20岁至 25岁的男子,经验查合格的,入营 服现役,为期 3年,除上等兵及特种业务外,均满 2年退伍。辎重运输兵满 5年退伍。正役以现 役期满退伍者充之,为期 6年,平时在乡应赴规定的演习,战时动员召集回营。续役以正役期满 者充之,续役期自转役之日起至满 40岁止,转为国民兵,至 45岁退役。但在地方自治未完成的 区域,得就年龄合格、志愿服兵役的男子中募充之。常备兵役,在战时得延长其服役期限。 与征兵制相关的是师管区的建立。1935年 1月的军事整理会议上提出的兵役区计划,划分全 国为 19个军管区、60个师管区和 10个预备区。从 1936年开始施行。同年 5月,设置下列 12个 师管区、48个团管区: 江苏:徐海师区,辖铜山、东海、沭阳、砀山 4个团区; 淮扬师区,辖江都、泰县、淮阴、盐城 4个团区。 浙江:金严师区,辖金华、兰溪、衢县、吴县 4个团区; 温处师区,辖丽水、永嘉、临海、云和 4个团区。 安徽:安庐师区、辖太湖、六安、滁县、庐江 4个团区; 芜徽师区,辖芜湖、贵池、宣城、休宁 4个团区; 淮泗师区,辖蒙城、寿县、泗县、阜阳 4个团区。 江西:浔饶师区,辖九江、浮梁、上饶、武宁 4个团区。 河南:豫东师区,辖开封、商丘、郑县、淮阳 4个团区; 豫西师区,辖洛阳、临汝、陕县、许昌 4个团区; 豫南师区,辖信阳、南阳、汝南、潢川 4个团区。 湖北:襄郧师区,辖襄阳、随县、天门、郧县 4个团区。 1937年 6月,又设置下列 8个师管区、32个团管区和几个师管区筹备处: 江苏:金陵师区,辖京宁、镇江、武进、江阴 4个团区; 苏沪师管区筹备处。 浙江:杭嘉师管区筹备处。 江西:南抚师区,辖南昌、南城、清江、萍乡 4个团区; 赣南师区,辖吉安、万安、赣县、宁都 4个团区。 河南:豫北师区,辖新乡、博爱、安阳、滑县 4个团区。 湖北:荆宜师区,辖宜昌、江陵、宜都、恩施 4个团区; 江汉师管区筹备处。 湖南:衡郴师区,辖衡阳、攸县、桂阳、郴县 4个团区; 宝永师区,辖邵阳、绥宁、零陵、道县 4个团区; 长岳、辰沅两师管区筹备处。 福建:建延师区,辖建瓯、南平、建阳、闽清 4个团区; 闽海、汀漳两师管区筹备处。 四川、贵州、广东、陕西各省师管区筹备处。 1937年 7月,设置甘肃、宁夏、山东、云南各省师管区筹备处。 师管区的基本任务是:(一)现役兵之征集补充;(二)各兵役召集教育;(三)动员计划实施;(四) 管区户口调查及绥靖事务。 1937年又在各师团管区设立征募兵事务处,专负征募兵员之责。 义务兵役制的推行,使正面战场的兵源不断得到补充。从 1937年到 1945年,各省征募人数 共达 14049024人,保证了抗战的兵力。 在民众中推行军事训练,主要进行壮丁训练和学生军训。 壮丁训练:1935年 5月,国民政府首先在南京设立首都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试办壮丁训练。 1936年 10月,军事委员会公布了由训练总监部、军政部、内政部拟订的《社会军事训练实施纲要》, 同时分派各县社训教官,成立各县社会军事训练总队。训练范围由壮丁渐及妇女、少年(后者基本 未实施)。截至 1936年底,已训练完毕者约 50余万人,继续训练者约百万人。 学生军训:学校军训始于 1928年,训练总监部设立国民军事教育处。先对高中以上的学校实 施军事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心。“九一八”事变后进行国防教育,培养预备军士 和预备役候补军官佐,以备补充部队。据统计,从 1933年至 1936年,共集训专科以上学校的学 生 21811人、中等学校的学生 106215人。经过军训,至 1936年底,高中学生合格为预备役者共 17490人,专科以上学生合格为候补军官者共 888人。 (五) 整编陆军和建设特种兵 1935年 1月 26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全国军事整理会议,布置整军工作。同年 3月,在武昌 行营设立陆军整理处,调驻赣绥靖预备军总指挥陈诚兼任处长,综理陆军整理事宜。整理的原则 是:“依国防之目的,统一编制,混合编成,按管区配置,集中训练干部。” 1936年,开始择 20个师予以调整。所用编制,即对 1932年的陆军师步兵团编制加以改善, 称之谓“调整师”编制。调整师编制与 1932年陆军师编制的不同点在于:(一)步兵连为 9班混合 制;(二)团属迫击炮连分属各营为排,以增强战术单位之火力;(三)原属各营的小炮排集中成连, 直属团部,作为防空及防战车之用。是年底,共完成调整师 20个。 鉴于 1936年度整军的成效,军政部拟于 1936年到 1938年 3月间共调整、整理 60个师,以 达到符合“现代军队之要求”和“应付国防需要”。为此提出整理原则:(一)减少大单位,充实 小单位;(二)团以下单位力求健全;(三)加强特种兵;(四)经常费不增加;(五)人事经理一律依 法规办理。参照各国常备师和预备役师编制。其编制为: 调整师甲种编制,采用 1936年调整师编制。每师辖 2个旅、4个团。辖 3个团者不设旅部。 师部直属骑兵 1个连,炮兵、工兵、通信、辎重兵各 1个营,卫生队 1个,特务连 1个,作为国 防主力部队。 整理师乙种编制,采用 1935年整理师编制,同各国之预备师。师辖 2个旅 4个团。师部直辖 骑兵 1个连(排)、炮兵 1个营(连)、通信兵 1个连、无线电 1个排、军医院 1所、特务连 1个, 作为绥靖后方用。 1937年 6月 1日,国民政府在开封召开苏、皖、豫三省整军会议,决定对东北军进行统一整 编。会后调整了东北军 10个师。已适用调整师编制而未充实的约有 5个师。 此后对广东部队和川康部队也进行了整编。整理了广东 10个师、川康 26个师 9个独立旅。 7月,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被迫终止整军活动,将部队调上战场。从 1928年底到 1937 年 6月,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六次提出整军,五次制定整编计划。除上述地方部队外,仅调整 了 15个师、整理了 24个师。与计划调整、整理 120个师的目标相距甚远。 特种兵,是指配属或加强步兵作战的骑兵、炮兵、装甲兵、工兵、通信兵部队。1933年长城 抗战之后,德国军事总顾问弗采尔就深感中日两军装备悬殊,指出中国军队“步兵必须有精利可 恃武器,方能于攻击及防御时有良好成绩”,“兵器不良,实为陆军自趋灭亡途径”。为改变现 状,国民政府多次派人出国考察军事,聘请外国顾问来华训练特种兵,购买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 多次研究制定中国陆军发展计划草案。1935年后经过整理建设,特种兵的系统才初步形成。 各兵种的概况如下: 骑兵骑兵分为军、师配属骑兵和中央直属骑兵。其整理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整理军、师所辖 骑兵。有的军、师属骑兵仅是虚名,有兵而无马。为适应作战,逐渐充实与健全,并将有马者改 编为搜索队,无马者编为徒步骑兵。第二期整理中央直属骑兵。军事委员会原有直辖骑兵 7个旅, 即骑第 1旅(辖 2个团,团辖 4个连),骑第 2、第 11、第 12、第 13旅(各辖 2个团,团辖 3个连), 骑第 14、第 24旅,另骑兵学校所属骑兵。1935年 7月,经过整理,除保留第 14、第 24旅外,其 余与东北骑兵混合编成第 3、第 4、第 6、第 7、第 10骑兵师(师辖 3个团,直属骑炮连、高射炮 队、装甲汽车队各 1个,工兵、通信兵各 1个连),并任何柱国为骑兵军军长,负责编训。1936 年 6月,又将骑第 24旅编为团,隶属骑第 2师。驻察哈尔、绥远新编骑兵第 10师,山西骑兵第 1、 第 2、第 3旅以及甘、宁、青各骑兵部队因经费和历史原因,仍保持旧制,未予整编。 炮兵 1935年 3月,武昌行营设立炮兵整理处,专负整理炮兵之责。此时现有堪用的火炮 457 门。因历史、人事等关系,编制不一,炮种复杂。整理时,按炮种统筹编成,并补充器材、马匹。 共编成两团制的独立炮兵旅 4个,独立团 5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炮营、独立重迫击炮营各 3 个。各旅、团炮种分别为:第 1、第 2两旅为瑞典卜福斯式 75毫米山炮,第 6旅克式野炮,第 8 旅为辽十四式 77毫米野炮,独立第 4、第 6团为日本三八式 75毫米野炮,第 8、第 17团均属辽 十四式 150毫米榴弹炮,第 9团为德国克虏伯式 75毫米野炮及重迫击炮(各 1个营)。以上均为马 曳之炮。1937年春,从德国购来克虏伯式 150毫米榴弹炮 24门,编成机械化重炮兵 1个团,番号 定为“炮兵第 10团”。其运动、指挥、观测均以汽车牵引。该团为国民党军队中惟一的机械化炮 兵。后又将第 32师属炮兵团划出,编为独立炮兵第 9团,下辖野炮、重迫击炮各 1个营。不久, 又将该团野炮营拨归师属炮兵,而将重迫营与独立重迫炮第 1、第 2、第 3营合编为独立步兵炮团。 同时,由广东省拨到法国士乃德式 75毫米山炮 28门,编成炮兵第 9团。 高射炮兵自“一·二八”淞沪抗战后,防空对军队作战日益重要。于 1934年和 1936年先后 购来卜福斯式 75毫米高射炮 28门,成立高射炮兵 6个连。1937年又购德国十八式 37毫米高射机 关炮和瑞士苏罗通式 20毫米高、平射两用机关炮,成立高射炮兵团(辖 5个营、18个连),为保守 兵种秘密,将其编为陆军炮兵第 41团。后又以购得苏罗通式 20毫米高、平射两用机关炮 108门, 成立炮兵第 42团(辖 5个营、16个连)。1936年 12月,以防空学校照测排为基础编成照测第 1、2 队,配合高炮对空作战。 战车防御炮兵抗战前仅有装甲兵1个团附有步兵炮教导队 1队(辖 3个营、12个连),又 1个 步炮营(辖 4个连),及第 4师、第 88师各备 6门制 37毫米苏罗通炮 1个连。 装甲兵 1928年南京政府向英国购买了“卡登劳埃特”一吨半小型机枪战车 24辆,隶属教导 第 1师;1935年又从英国购买“维克斯”两栖坦克 32辆,编成战车教导营,附属于交辎学校进行 训练。1937年初又向德国订购“克虏伯”战车 16辆。5月中旬,国民政府以战车营、步兵炮营、 摩托车连、装甲汽车队、高射炮营合编为陆军装甲兵团,调 25师副师长杜聿明为团长,装甲兵正 式成为中国陆军兵种。 在组建、整训炮兵、装甲兵的过程中,国民政府还对工兵、通信兵、交通兵进行了筹组、训 练和整顿。1932年 8月成立了陆军工兵学校,1933年 7月成立了陆军辎重兵学校,1935年 9月成 立了通信兵学校。向国外购买武器装备,更替陈旧装备,以聘请外国顾问和国内外技术专家授课 等手段培训人才,提高部队素质。到抗战爆发前,计拥有铁道兵团 1个(附轻便铁道器材 320公里)、 汽车兵团 1个(计汽车 750辆,一次输送力约 1400吨)、通信兵团 2个(专供军以上通信联络)、工 兵团 2个。各兵种尽管编制不大、人力物力有限,但毕竟进入了中国陆军多兵种合成作战的新时 代。 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又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一切重要武器装备都靠国外进口,一旦来源断 绝,则得不到补充;而且武器来自不同的国家,类型不同,操纵各异,不利于技术的发挥。这些 都制约特种兵的建设和发展。 (六) 加强海、空军并进行战备演习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民政府对海军和空军都进行了建设,作战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并在抗日战争之初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国民政府曾制定了一个五年造舰计划。该计划“以日本在华 海军军力 7万吨(指排水量,下同)为对象,建造各种舰艇,计 5.6万吨”;又根据“将来战场之 位置而又适于海洋根据地之条件,划分海军和军港等”。此后,海军为抵御日本,在经费十分困 难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新建和改造舰艇及飞机,建设军港,增设炮台,勘测航道,更换部分 枪炮,培养抗战人才等,取得一定的成果。新建成的舰艇有“逸仙”号巡洋舰(1545吨),“民生” 号炮舰(505吨),“海宁”号、“江宁”号、“抚宁”号、“绥远”号炮舰(均为 260吨),“肃宁” 号、“威宁”号、“崇宁”号、“义宁”号、“正宁”号、“长宁”号炮舰(均为 280吨),“平 海”号巡洋舰(2383吨)。改造的舰艇,有“威远”号、“建安”号驱逐舰(均为 850吨),“大同” 号、“自强”号轻巡洋舰(均为 1050吨);电雷学校还把 1艘商船改为“自由中国”号练习舰。此 外,中央海军购进日本制“宁海”号轻巡洋舰(2516吨),电雷学校向德国购进 3艘鱼雷快艇(各 30余吨)、向英国购进 12艘鱼雷快艇(各 10余吨)。还计划向德国订购 5艘潜艇及 1艘潜艇母舰。 因抗战开始,日本抗议,德国中止了。 以上各舰艇总排水量为 1.3万吨(未竣工的不计),虽然与计划的 5.6万吨相差甚远,但这些 新建成或改造的舰艇的航速、火力较原有的舰艇要高。舰艇上大都安装了高射炮,防空能力有了 增强。 海军在此期间先后造出了高级侦察机“江鹤”号、“江风”号各 1架,水陆两用侦察教练机 “江鹊”号、“江鹇”号等共 5架,舰载水上侦察机“宁海 2”号 1架,及“弗力提”式教练机 12架。 此外,海军在军港建设、航道测量、军械更新、粮煤弹药储备及观象、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整 备和建设。 中国的空军从 1929年起才正式成为 1个军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空军 所属新旧飞机 200余架全部被日本抢去。到 1932年,国民政府中央空军仅有 50架飞机、200名飞 行员。当时的空军“散漫而又微弱”,“只是作了军阀们政争的工具,对于整个国防,不曾有过 些微的建树和功绩”。因此,从“一?二八”抗战到长城抗战,制空权完全为日本掌握,中国军队 的活动尽在日军的监视之下,在其轰炸、扫射下的伤亡更不知其数。为此,国民政府着手规划建 设空军,先后拟定了 1932年至 1937年的五年计划、1933年至 1936年的三年计划、1933年 10月 至 1937年 12月的四年计划。计划几经调整,在最后拟制的四年计划中,根据“国防上需要空军 最小限度”及“在事实可能范围内竭力建设之能力”,计划到 1937年主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建 设高级航空学校 1所(将笕桥航校改建)、初级航校 2所、机械学校和参谋学校各 1所,培养飞行 员 700人、机械人员 2000多人。(二)建设空军 27个中队,常备作战(驱逐、侦察、轰炸)飞机 375 架,加上教练救护机 117架,总共 432架。(三)建设航空制造工厂 3所、修理工厂 6所。 (三)建设航空制造工厂 3所、修理工厂 6所。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国民政府采取下列措施:(一)加强组织,培养人才。1932年 9月,将军 政部航空学校改组为中央航空学校。蒋介石自兼校长。次年 11月,将空军主管机关航空署由隶军 政部改隶军事委员会。1934年将航空署改为航空委员会。蒋介石兼任委员长。宋美龄担任秘书长, 负责空军事务。中央航空学校及初级班洛阳、广州分校分别由美国和意大利顾问担任教练。到 1936 年,毕业的飞行员生约 700多人。同时培养出一批机械、照相、轰炸、通信人员。1936年 4月在 南昌成立的航空机械学校则专门训练机务人员。(二)购买设备,建造工厂。国民政府还向美国和 意大利大量订购飞机、航材、汽油。据美国航空商务部的统计,从 1931年到 1936年 8月,有 453 架飞机运往中国。国民政府原有韶关飞机制造厂(后改为第一飞机制造厂)和上海海军飞机制造厂 的规模都比较小。航委会于 1934年 10月和美国联邦航空公司合办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工厂。1936 年 10月和意大利合办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后改为第二飞机制造厂)。1937年 2月,又和德国合办 萍乡中国航空器材有限公司。韶关飞机制造厂于 1936年仿美“霍克”式双翼战斗机,制成了“新 霍克”式战斗机。但金属螺旋桨、发动机、仪表和一些金属材料都依赖外国进口。 此外在机场建设,材料、弹药、油库建设,气象、通信和地面保障、防卫建设等方面都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到 1936年 6月前,国民政府中央所属的空军有 14个中队。7月,两广事变时,广东的空军投 奔中央,又增加了 9个中队。同年 10月,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侨共捐献了 470万元,以捐款购得飞 机 68架。1937年 5月,国民党军事当局分全国为 6个空军区。实际成立的只有第一(南京)、第二 (南昌)空军区司令部。全面抗战前夕,全国空军总计有飞机约 600架,飞机场共有100多个。 在发展空军的过程中,国民政府处处要依赖外国,进口的器材五花八门,聘请的外国顾问各 搞一套。到卢沟桥事变前夕,常备飞机的实际数字仍未达到四年建设计划所规定的指标;且由于 缺乏后备力量,人员、器材补充困难,因而到 1937年底就基本上失去了制空权。 结合敌情、地形和武器装备进行演习,是国民政府对日准备抵抗作战的一项内容。为此,陆、 海、空军都进行了演习,尤其是陆军的防空演习成效较大。 1935年冬,陆军在南京东南地区进行了实兵对抗演习,参加部队为国民政府最精锐的第 87、 第 88和第 36师。演习分为东、西(红、蓝)两军,状况空前。 另外,各地区进行了局部演习。特别是各地要塞防守区,演习在防守区内就地进行。演习科 目为对敌舰射击、各台之间的联络、步炮协同及联络、战场内追击、对上陆之敌攻防以及夹江临 时封锁等。 海军的演习只是演练封锁江面的布雷,技术性比较强,规模不大。 这一时期的陆、海军演习都是在较为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主要是怕刺激日本,也是为了保 守战术、技术上的秘密。 比较而言,防空演习的规模较大。当时国民政府将防空分为积极防空和消极防空两种。积极 防空是指利用空军和地面高射炮兵对入侵敌机进行攻击驱逐;消极防空是在敌机轰炸扫射时疏散 隐蔽,使损失尽量减少。 1934年 8月进行了第一次首都防空演习。设想敌机自长江口侵入,沿长江西侵,或沿京沪铁 路及京杭公路进犯。演习共进行两天。日间演习通信监视、飞机攻守、防空部队射击,进行消防、 防毒、救护等;夜间演习敌机轰炸、灯火管制和交通管制等。为了搞好这次演习,几乎动员了南 京所有的军民,并对报道、宣传进行了控制,目的是为了保密。这次防空演习增强了全民的防空 意识,为尔后大规模的防空演习取得了经验。1935年 5月,在南京举办了防空展览;当年秋季又 举办了京、杭、镇(江)联合防空大演习,对京沪、沪杭两铁路沿线居民进行防空训练。 1936年 4月,国民政府根据防空需要,在全国划分 9个防空区:第 1区江浙皖,第 2区鲁豫, 第 3区闽赣,第 4区晋绥,第 5区冀察,第 6区湘鄂,第 7区粤桂,第 8区陕甘宁,第 9区云贵 川。各区内设情报所或分所,所下辖防空监视哨。防空监视哨是 1934年秋首都防空演习时成立的。 由于当时没有雷达预警设备,就在各交通要道、重要设施地等处设立监视哨。监视哨人员携带通 信工具,配置在各大城市周围 100至 250公里的地境内,不分省界。当敌机飞临时,情报员即将 敌机数量、飞行方向乃至机种逐次传递,以使预警区做好防空或作战准备。此项监视业务后又扩 大,由防空区内的交通、通信机关,如铁路、船舶、公路、电报、电话及警察局、乡镇区公所等 兼任,由成立的防空情报所或分所进行领导指挥,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防空监视 情报网。 (七) 整备要塞和修筑国防工事 国民政府整理建设要塞工作始于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之时。1932年 2月,为防日军 舰沿江进犯、拱卫首都,在军政部内成立江阴、镇江、江宁各区要塞实施委员会,主办工事设计、 实施事宜。由军务司主持此事。同年 12月,为统筹国防工事,在参谋本部内成立城塞组,组长由 参谋次长贺耀祖兼任(1935年易杨杰)。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首先对江宁、镇江、江阴要塞进行 整理。 1932年 5月淞沪协定签订之后,国民政府认为“现在外侮亟亟不可终日”,乃对要塞继续整 理,并制订要塞五年整备计划。该计划以中国中部(北自黄河、南迄甬江)为中心,以长江为重点。 整理的方针是增加其强度,并辅以相当守备队,重视游动炮兵及水中防御器材的设置,以阻止敌 人登陆。 参谋本部将中部地区以南京为中心,划分为中、南、西、北四区。后又将福建划为闽区。初 步想定和计划如下: 中区:包括东西梁山守备区、采石守备区、南京(江宁)要塞区、镇江要塞区、江阴要塞区、 福山守备区和上海守备区。本区系全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为敌军作战目标。战争爆发后,敌陆 军必然沿京沪线、海军沿长江,在空军的掩护下向南京进犯。淞沪协定签订之后,吴淞要塞已失 去作用,而江阴为长江第一门户,为拱卫首都南京,首应加强江阴、镇江和江宁要塞区。 南区:包括澉浦要塞区、镇海要塞区、定海守备区、乍浦守备区、海门守备区、永嘉守备区。 该区为首都东南屏藩,且为富庶之地。战争开始后,敌为策应京沪路方面的作战,并掠夺资源, 必利用该区内地平坦、便利登陆等条件进行进犯。该处整备的重点为乍浦、澉浦和镇海要塞区。 北区:包括海州要塞区和南通守备区。海州为陇海路之终点,又居华北、华东分界处,敌在 此登陆,可西窥徐州,威胁华东、华北军的侧背,又可截断南北之联络。南通为长江北之重镇, 整备该地,目的是阻敌舰西进,使宁、镇、澄(江阴)各要塞能作充分准备。 西区:包括芜湖守备区、大通守备区、安庆守备区、马当(今马)守备区、彭泽守备区、湖 口守备区、九江守备区、武穴守备区、富池口守备区、田家镇守备区、蕲春守备区、黄石港(附石 灰窑)守备区、团风守备区、阳逻(今阳罗)守备区、五通口守备区、青山守备区、武汉守备区。长 江为我国中部东西主要航线,日舰在长江航行无忌。战争发起后,敌必对江内我航运进行破坏, 对沿江商埠进行扰乱。为航运安全,在战争发起后,各守备区利用地形和既设工事,将敌舰击毁。 本区重要者为芜湖、安庆、九江、田家镇、武汉等处。 闽区:包括沙埕港守备区、三都澳军港区、福州(闽江口)要塞区、兴化浦宁守备区、泉州湾 守备区。该处临台湾海峡,为东南门户,一旦战起,敌必自台湾占领福建,策应主力方面作战。 本区应依地形险要程度,备筑防御工事,防敌侵犯。 后来考虑到为保障山东半岛的安全,防敌自山东沿海登陆,又分别在青岛、龙口、烟台设立 守备区;又虎门是广东的门户,原设有工事,为防敌进犯,此处要塞加强警备。 为保证战略、政略中心南京之安全,各要塞整备的顺序为:江阴、江宁、乍澉浦、镇江、上 海、青岛、龙口、烟台。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完成整备。 1933年 10月 30日,蒋介石致电贺耀祖:要求其“先定一中南北西区之整个方案与修筑步骤 之计划。同时定一各要塞各部计划之图案与详细方案。如现在无此要塞图案之顾问,则不惜重资 另聘,并须从速也。”此后,各要塞加紧了整备的步伐。但至 1936年时,除了江宁、江阴、镇江 以及镇海、虎门等少数要塞在原有基础上加以修筑、修配或增设要塞炮外,大多未能落实。 对日作战的国防工事是 1935年以后才开始构筑的。1932年日本侵略淞沪时,南京军、政当局 曾以南京为中心修筑了一些国防工事。后由于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军政当局把军队调到“剿共” 前线,修筑工事的事也就停了下来。 对日防御的国防工事,修筑的基本方针是以长江、铁路为轴线,以交通要点为中心而进行的。 华东以长江下游、津浦南段、沪宁线、沪杭线为轴线,以南京、上海、杭州、徐州为中心,其防 御方向为东(拒海上来敌)、北(拒敌由北向南);华中以长江中游、平汉路南段为轴线,以武汉、 郑州为中心,其防御方向为东(拒敌沿江西上)、北。华北以津浦路北段、平汉路北段、正太路和 平绥路为轴线,以济南、沧州、石家庄、保定、张家口为中心,防御方向为东、北。当时构筑的 国防工事主要是用钢骨水泥,按德国、苏联最新构筑的机枪、小炮掩体及观测所和掩蔽部等。 根据地形及战术要求等条件,分别构筑永久性、半永久性和临时性 3种工事。有的只备建筑材料, 待需要时再临时构筑。 华东沪杭地区始于 1936年构筑国防工事,以防御日军从海上侵入后海、陆军协同西进。军事 委员会结合地理形势,将沪京杭地区划分 3个防御区,即京沪地区、沪杭地区、南京地区。 京沪地区的阵地:利用长江、太湖以及纵横的河流等有利地形设若干阵地带:第一阵地带配 置在吴江县至福山镇,第二阵地带配置在锡澄线(无锡至江阴)。两阵地间的龟山至梅村一线设置 中间阵地。后方阵地带在石庄到常州一线。另外在昆山附近及其以东地区,利用高地和各要点构 筑了据点式的前进阵地带。其前方设置了警戒线或警戒点。 沪杭地区的阵地:以乍嘉线(乍浦至嘉善)为主要防御地带,苏嘉线(苏州至嘉兴)为第二防御 地带。两地带之间的滨海一段还构筑了侧翼阵地。后方阵地带配置在杭州到湖州一线。在全公亭、 新仓镇、庙陈镇等要点构成据点式前进阵地带。又在柘林、奉贤、闵行等地构筑警戒阵地。 南京地区的阵地:主要阵地带配置在龙潭、栖霞山、青龙山、苍波门、大胜关、上新河、下 关、燕子矶一线,形成闭合性的环形阵地。以南京城垣为核心阵地,在城外利用下关、香山、江 山、紫金山、雨花台到双桥门一线构成补助复廓阵地带;在城内北极阁、鼓楼和清凉山构成坚固 的核心据点。此外在江北浦口、浦镇等地设置了桥头堡阵地。 主要阵地带和第二阵地带的步兵营阵地都是连续式配置,主要方向上构筑了较多的永备筑城 工事;次要方向上重点构筑了部分永备工事(有的未构筑)。按照计划,在战争动员阶段再构筑大 量的野战工事,将永备工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备的防御系统。 徐州、海州为连接华东、华北的交通要道,敌如占领该地,不仅截断南北交通,而且威胁南、 北我军侧背,继而南犯沪、宁。为此,除在海州设一守备区外,还修筑了以下阵地工事: 第一阵地,从连云港附近的灌河口至临洪口、青口沿海岸一线。中间阵地线,自阿湖至沭河 各线。野战主阵地线,临沂迤南沿沂河西,经龙池集至窑湾,复沿运河折而东南,经骆马湖、宿 迁、泗阳,再折东北至涟水之线。 徐州要塞防御线,由案山经韩庄、聂庄、芦山、西朱古、杜安、大成山、利国驿一线。徐州 复廓要塞线,由凤凰山至大黄山、隔鸡山、团山、柳兴庄、张庄、夹河寨、吴山窝、光驴山、猴 山、大韩庄之环线。 武汉地区的要塞整备和工事也是 1936年开始构筑的。其主要目的是:“(一)对敌潜在的势力; (二)对武汉上下游侵入武汉之敌舰,则巩固江防,以歼灭之;(三)对将来武汉会战,使国军得依 武汉要塞为轴,在武汉附近歼灭敌人”。〔58〕因此,对武汉附近的筑城,又分为“江防”、“陆 防”和对汉口租界工事三部分。 河南省郑州周围各地的工事是 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之后开始以城市为中心构筑的。黄河以 南,在开封修筑了向东防御的环形阵地,在郑州修筑了向东、向北防御的环形阵地;黄河以北, 主要在新乡、安阳、沁县等地修筑了向北防御的阵地。后又在豫东的商丘、豫北的焦作及皖北的 亳州等地构筑了工事。 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地区的工事要求由地方当局负责构筑。抗战爆发前只作了计划, 并未有构筑的行动。 国民政府构筑的国防工事对后来抵御、阻滞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发挥了一些作用。尤其是鲁南 的国防工事在后来的台儿庄会战中发挥了相当作用。湖北省境内的工事在后来的武汉会战中也发 挥了一定的作用。 从国民政府对日准备作战而修筑的工事可以看出,它一开始便是在持久消耗、单纯防御的战 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在实际作战中,依靠工事或有利的地形进行抵抗,与敌人拼消耗,是一种 落后的战法,势必增大伤亡。从工事修筑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阵地是单线构筑,正面宽,缺 少纵深。这样的阵地非常脆弱,容易被敌突破。 工事的工程质量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被国民政府军事当局一向标榜修得比较好的、号称 “马奇诺防线”的上海附近的工事,实际上只是一些没有完成的野战工事。“第一道堑壕,有的 有掩盖,有的没有;交通沟的沟深还不到一公尺,又因为下雨,水竟积了半沟深;指挥所和预备 阵地统统一个样”。其他地方的工事质量可想而知。 (八) 调整、扩大兵工生产 国防工业建设是为国防准备物质基础,是国民政府准备抗战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由于经济 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兵工产业十分落后,几乎谈不上有自成体系的国防工业。国内仅有的几家 兵工厂分别由各地的军阀控制,军阀间混战所需武器大部分依赖进口。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
/
本文档为【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郭汝瑰g】,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