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台湾学者世界古代史研究

台湾学者世界古代史研究

2009-09-20 8页 pdf 294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4555

暂无简介

举报
台湾学者世界古代史研究 ·研究综述· 20 年来我国台湾学者 世界古代史研究综述 李长林 杜 平   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对中国古代史作了 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相对来说 对世界古代史的研究比较薄弱 ,但也取得了 一定成绩。这里提到的成果包括论文和著 作。其中涵盖了古埃及史、两河流域史、犹太 史以及希腊罗马史 ,就成果内容而言也是多 种多类。本着加强两岸学术交流的宗旨 ,根 据我们掌握的情况 ,就近 20 年来我国台湾学 者有关世界古代史研究的成果概述如下 : 一、政治史 (包括法律史、军事史) 古代两河流域在人类历史上较早地制定...
台湾学者世界古代史研究
·研究综述· 20 年来我国台湾学者 世界古代史研究综述 李长林 杜 平   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对中国古代史作了 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相对来说 对世界古代史的研究比较薄弱 ,但也取得了 一定成绩。这里提到的成果包括论文和著 作。其中涵盖了古埃及史、两河流域史、犹太 史以及希腊罗马史 ,就成果内容而言也是多 种多类。本着加强两岸学术交流的宗旨 ,根 据我们掌握的情况 ,就近 20 年来我国台湾学 者有关世界古代史研究的成果概述如下 : 一、政治史 (包括法律史、军事史) 古代两河流域在人类历史上较早地制定 了法典 ,并有多部法典颁布。如何认识这些 法典 ,邢义田的《古代两河流域的君王和法律 ———从三部比汉摩拉比法典更早的西亚法典 说起》①,作者评介了早于汉谟拉比法典的利 匹得·伊喜塔法典 (大陆学者通译为伊新国王 李必特·伊丝达法典) 、伊希鲁纳法典 (埃什嫩 那国王俾拉拉马法典)和乌尔·纳姆法典。作 者认为 ,要了解这些法典的意义和它们之间 的关系 ,必须追溯到一个更早的共同基础 ,共 同观念 ,即君王的地位始终限制在神之下 ,这 构成了两河流域君王与法律关系的主要根 据 ,而在中国或埃及则是君令即法律 ,君主地 位在法律之上。 蒲慕州写的《汉摩拉比的法典的性质 ———研究讨论》②,认为 ,古代两河流域的“法 典”(包括汉谟拉比法典在内) ,只是内容甚不 完备的法律汇编 ,它们是古代形式的法典。 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素以发达载于史 册 ,它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对此黄俊杰发了 《古典时代雅典城邦的抽签任官制》和《公元 前第五世纪雅典城邦的陶片流放制》③。前 一篇论文探讨抽签任官制之建立、发展及其 演变过程 ,指出抽签任官制的历史意义有三 : (一)反映出民权重要性 ; (二) 体现古典时代 雅典行政官员的业余特点 ; (三) 显示雅典民 主政治系直接民主制。本文又指出抽签任官 制的局限性在于 : (一) 非具公民权者不得抽 签为吏 ; (二) 放弃对从政人才能力选择之原 则。《公元前第五世纪雅典城邦的陶片流放 制》一文对陶片流放制之创建人物、建立年 代、实施程序及其对雅典政治之影响作了全 面的讨论 ,其关键在于人而不在于法。 有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演变作了考 ① ② ③ 黄俊杰 :《古代希腊城邦与民主政治》,台湾学生书 局 1980 年增订三版。 《食货》,1984 年出版 (13 卷) 11、12 期合刊。 辑入邢义田译著 :《西洋古代史参考资料 (一)》,台 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7 年版。 察。曾祥和的《古代雅典社会阶层之变动与 政权之逐步开放》①,以雅典政治及社会变迁 为背景考察了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 , 围绕雅典民主政权逐步开放这一主 ,详尽 了社会阶层的变动与政治机构演变之间 的联系。 帝国时期军队的演变是罗马历史上的重 要问题 ,对此邢义田有深入的研究。他在《古 罗马的荣耀 ———罗马史资料选译》一书 ② 中 载几篇论文。《罗马帝国军队常备职业化的 特色》一文 ,以罗马帝国头 300 年的军队为对 象 ,从兵源性质 ,服役待遇、纪律要求与训练、 组织几方面 ,论述了其常备职业化的特色。 作者指出 ,罗马帝国军队常备职业化受多种 现实因素所左右 ,其因素一是庞大帝国的防 卫需要 ,临事征集的城邦公民军已远不能满 足 ;二是一般公民充军已成为换取温饱的职 业 ,成了防止社会动乱的重要措施 ;三是共和 时代的公民军 ,经历长期的扩张和内战 ,已经 常备职业化了。《罗马帝国禁卫军、地方军团 和一世纪前期的皇位继承》作者认为罗马军 队干政之烈 ,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军人干政 最古典的例证之一。本文写作目的即在于检 讨 1 世纪前期罗马禁卫军和地方军团干预皇 位继承的过程 ,并找出其中个人、群体与世变 的因素。 二、思想史 (包括政治 思想史与哲学史)   在思想史的研究方面 ,台湾学者对希腊 著名思想家个案研究的论文较多。 关于柏拉图 ,俞懿娴写有《柏拉图德育思 想及相关语录》③。此文指出 ,柏拉图师从苏 格拉底 ,从他那里得到道德教育的经验并开 始终身不懈地从事哲学研究。作者结合这一 部分的论述 ,评介了柏拉图的第一组语录《自 辩篇》、《克利顿篇》、《菲独篇》;第二组语录 , 查米地斯篇、拉契斯篇、利希斯篇 ;第三组语 录 ,哥吉雅士篇、普太哥拉斯篇、曼诺篇 ;第四 组语录 ,曼诺篇的一部分、共和篇。 关于亚里斯多德的有三篇 : 黄霍写有《亚里斯多德的正义观》④,作 者从“正义”与“德行”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亚里 斯多德正义观的理论体系 ,指出亚里斯多德 的正义观包括作为“全德”的“正义”与作为 “殊德”的“正义”两类思想。黄霍还评介了亚 里斯多德提出的分配的正义与矫正主义这两 种概念的意含 ,本文又论述了亚里斯多德正 义观对于现代人的意义与影响。 潘小慧发表了《论友谊 (爱) 以亚里斯多 德及多玛斯的思想为据》⑤。作者着重指出 两人关于友谊 (爱)不只是指涉狭义的朋友之 间的爱 ,而是涵盖了社会上人际之间的所有 关系 ,以及人与天使、上帝的关系。 杨植胜写的《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对国 家目的论界定与经验性分析》一文 ⑥ 分三个 层次论述了相关的问题 :一亚氏在科研上的 两面性及《政治学》对国家目的论的界定 ;二 《政治学》从经验性角度分析了国家大小的问 题 ,奴隶制存在的问题 ,政治体制的优劣问 题 ;三作为《政治学》两个元素的国家目的论 与经验性分析。 有的学者对古希腊的思想学说作了宏观 的系统的考察 ,关于这方面余英时写有长篇 论文《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潮》⑦。作者以 一般哲学思想为背景 ,展现了古希腊人文观 念在原来思想脉络中的地位 ,指出 ,诡辩学派 67                世  界  历  史            2003 年第 5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历史与思想》,联经公司 1996 年版。 《哲学与文化》1994 年 4 月第 21 卷第 4 期。 《哲学与文化》1996 年 1 月第 23 卷第 1 期。 《哲学与文化》1996 年 1 月第 23 卷第 1 期。 《哲学与文化》1996 年 5 月第 23 卷第 5 期。 邢义田 :《古罗马的荣耀———罗马史资料选译》,台 湾省远流出版社 1997 年版。 台湾省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研究所合编 :《历 史学报》1985 年第 13 期。 的普拉塔哥拉斯开了人文主义之端 ,但他仅 建立了一种重人的态度 ,而未能在人的自我 了解方面有积极性的贡献。苏格拉底一方面 接受了诡辩学者重人轻物的新风气的洗礼 , 另一方面又扬弃了诡辩学者的相对主义。柏 拉图把形而上学和人文主义的伦理观衔接起 来 ,他的伦理观最足以表现他的人文主义的 所在。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中 ,人文主义 思想得到了全幅展开。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 想至此发展到圆融之境 ,到斯多噶派兴起时 , 则显示了人文主义的衰落。伊壁鸠鲁一方面 虽然保留了希腊人文思想的余影 ,另方面正 象征着古代人文精神的没落。 三、文化史 (包括文学史、 艺术史、史学史、风俗史)   多年来 ,文化史的研究成了台湾学者关 注的热点 ,他们对世界古代文化作了多层次、 多方位的探讨。 《古代两河流域的日常生活》① 一文的 作者蒲慕州指出 :古代两河流域政治和族群 的诸多变动 ,具有相当一致的文化传统。作 者具体考察了古代两河流域人们的婚姻、衣 着和饮食。论文的结尾部分论述了两河文明 与埃及文明的特色 ,认为两河河水的不易控 制和预测与埃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呈现鲜明 的对照。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了两地在思想 和宗教上有所不同。两河神明的不易被人们 讨好 ,对来世持悲观态度 ,这与埃及神明比较 友善的态度和对一个美好的死后世界的想象 是相当不同的。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特色与贡献》一文的 作者徐正祥认为 :美索不达米亚不仅是人类 文明的发源地 ,而且其许多成就对其他地区 的古代文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表现在诸 如文字的演化、神话的发达、天文学知识的增 长、建筑技术的提高、文学与教育的发展等方 面 ②。 邢义田写的《鸠格米西 ———一部比荷马 史诗早一千五百年的西亚史诗》一文 ③,不仅 评述了鸠格米西史诗 (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历 史背景与文学背景 ,而且就史诗的内容分析 了它的思想观点 ,指出全诗流露了对人生的 深沉悲观。邢义田认为 ,鸠格米西史诗存在 的时间比荷马史诗早许多 ,二者又颇多类似 之处 ,它们在形式上都是史诗 ;在内容上都是 一些英雄的冒险传奇 ;在时空背景上都有人 神不分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 ,它们都 表现为人与命运抗争的主题 ,显示人在面对 命运时的无可奈何。 孙康宜写的《重读莎孚的情诗 :从女性主 义者的观点谈起》一文 ④,以新的视角评价了 古希腊女诗人莎孚的抒情诗。作者认为莎孚 的诗充分代表了女性欲望的“主体性” (subject irity) ,而这个主体性也正是现代女性 主义者以解读男性主义为出发点。从莎孚的 作品中看见了现代女性的影子 ,听到了一种 肯定自我欲望的声音。 王士仪对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 《诗学》作了研究 ,写有《亚里士多德〈诗学〉中 行动词的四重意义》一文 ⑤。作者认为亚氏 在《诗学》中界定了四类不同行动范畴 :首先 , 提出创作行动 ,确立了戏剧艺术的创作本质 ; 其次 ,述说表演行动的历史源 ;再次 ,专论做 出戏剧行动 ,此命题形成了悲剧结构的核心 ; 最后 ,讲解演员身体行动。 兰徒对盛行于古代希腊罗马的酒神文化 进行了研究 ,写有《从希腊酒神文化到干色白 兰地》⑥。作者认为酒神所象征的柔美、浪 7720 年来我国台湾学者世界古代史研究综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历史月刊》1994 年 2 月号。 《中外文学》1994 年 1 月第 25 卷第 8 期。 《中外文学》1996 年 8 月第 27 卷第 3 期。 《中外文学》1996 年 8 月第 27 卷第 3 卷。 《历史月刊》2001 年 4 月号。 《历史月刊》2001 年 4 月号。 漫、自然、狂放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极重要的 特质 ,这些文化特质影响深远。后来随着罗 马军团的西征 ,葡萄酒与酒神文化便传播到 欧洲各地。 刘德美对古希腊的瓶绘艺术作了探讨 , 写有《古希腊瓶绘的发展及其意义》一文 ①。 作者认为古希腊瓶绘的创作是技术 ,也是艺 术 ,其制作技巧不断创新 ,因而形成四个不同 风格时期 :几何式时期、东方式时期、古风时 期、古典时期。表现古希腊艺术家创造力与 想象力的瓶绘 ,不仅是具有外观形式美的杰 作 ,各种主题更充分显示了希腊文化基调中 的人文主义与现世精神。 黄俊杰发表了关于史学史方面的论文 , 他写有《西元第二世纪史家对亚历山大的看 法———亚利安与蒲鲁塔克史观的比较》②,指 出亚利安的思想基础在于其城邦的世界观 , 故对亚历山大的东征之动机缺乏同情之谅 解 ,视亚历山大为一名将 ,而略其东征之文化 意义 ;蒲鲁塔克濡染世界帝国之世界观 ,故对 亚历山大之行止多激赏之态度 ,以为亚历山 大系行动中之哲学家。 邢义田写有《从苏东尼马斯〈十二恺撒 传〉看奥古斯都的形象》一文 ③。作者认为 , 苏东尼马斯对奥古斯都性格上的描述是比较 真实的 ,在苏东尼马斯笔下的奥古斯都形象 是勇敢和怯弱、仁慈和残暴、虔诚和不拘守传 统并存。在文章的结语部分 ,邢义田把苏东 尼马斯与蒲鲁塔克以及塔西陀作了对比分 析 ,指出严格而言 ,苏东尼马斯并不像蒲鲁塔 克或塔西陀有那样严肃的目的或立场 ,他的 书只是以“网罗放矢旧闻”为目的 ,自娱娱人 的消遣之作。这样一部并不严肃的作品 ,却 因为内容的生动、丰富和有趣 ,受到当时和后 世的欢迎。苏东尼马斯传记作品具有较大的 真实性 ,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运用了亲见的 非文字实物和各式文件。 我国台湾学者在研究世界古代史时还把 视野置向日常生活和风习方面 ,邢义田写有 《古罗马人的生活与娱乐》④。主要取材墓 碑、著作或后世辑本 ,重现了古罗马人的食 谱、住屋、庞贝街头的广告、上流人物的丧礼、 公共娱乐、比武斗兽等场面。 邢义田写的《古代罗马的公共澡堂》一 文 ⑤,记述了罗马城市公共澡堂的兴建、经营 与管理 ,入浴的过程 ,澡堂中的贵、贱、男、女 成分。文章还论述了古罗马人的沐浴观和公 共澡堂设置的社会意义 ,指出由于帝国的建 立 ,公共澡堂随着罗马人的势力进入地中海 的每一个角落 ,了地中海世界的罗马化 , 也见证了帝国居民在几百年内享受的和平。 进入公共澡堂对大部分的帝国人民来说 ,是 维持身体清洁、健康 ,分享城市一分子权利不 可不去的地方 ,城市共同体的精神在这里展 现 ,而帝国的统治者则通过“与民共浴”表现 亲民 ,利用澡堂的修建拉拢人心。罗马帝国 的城市公共澡堂是一个比城镇议事会、斗兽 场、剧院、神庙更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进入 澡堂的人们没有贵贱和性别区分的情形下 , 分享每天生活中悠闲的轻松时刻。 刘增泉写的《古罗马人旅行甘苦谈》⑥, 叙述了古罗马人旅游的方方面面 :行前准备 (确定路线、选择交通工具及旅途中的住宿条 件、旅途中的风险、抢劫或被赌徒和娼妓所骚 扰)等。文章还谈到在有些富裕城市中对旅 行者免费供给膳宿。这一优惠旅行者的措 施 ,旨在增强帝国境内各民族的情感 ,促进彼 此之间的联系。 87                世  界  历  史            2003 年第 5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历史月刊》1996 年 12 月号。 《西洋史集刊》1998 年 12 月 8 期。 《历史月刊》1985 年 5 月号。 邢义田 :《古罗马的荣光—罗马史资料选译》。 黄俊杰 :《古代希腊城邦与民主政治》。 台湾省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研究所合编 :《历 史学报》1993 年 6 月第 21 期。 四、宗教史 关于宗教史 ,蔡彦仁发表了下面三篇系 列论文 : (一)《古代希伯来的智慧与智慧传统 ———一个宗教思想史的观点》①。此文评介 了古代希伯来文化中智慧传统的起源、发展、 完成与特征。作者指出 ,“智慧”本是上古近 东文化普遍的处世哲学 ,相当程度地影响着 当时人的实际生活。古代希伯来人分享此一 文化特质 ,但是因其特殊的历史经验与宗教 信仰 ,遂由此发展出独特的“智慧传统”。此 文从讨论早期希伯来的俗世智慧伊始 ,追述 而下 ,依序介绍神学化的智慧、民族主义化的 智慧、拟人化的智慧、天后的智慧和拉比的智 慧等大大演进阶段。 (二)《评介西方天启思想之形式》②。天 启思想是形成犹太 —基督教传统的决定性因 素 ,也是两年来西方文化的重要“母题”之一。 历来西方学者多仅就此一主题的部分进行了 专题研究 ,鲜有综述评介之作。此文较全面 地探讨了天启思想在西方的起源脉络 ,着重 其在泛希腊化至早期罗马帝国时期的成熟阶 段。本文除了试图描绘天启思想在西方如何 形成之外 ,更多地是评述了不同学术观点 ,意 在突显此一主题在宗教与文化史上的意义、 影响及其重要性。 (三)《宗教史与末世运动研究 ———以基 督教兴起为例》③。蔡彦仁的这篇文章举 Mar Hengel , Gerd Theissen , John. G. GageL , Wayne A. Meeks 四位学者为例 ,检验其代表 作 ,整理出其个别特点以及共同之处 ,集中探 讨这些学者在视早期基督教为“末世教派”或 “千禧年王国运动”的假说的前提下 ,如何融 通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此文最后针对 人文与社会学领域的诸多理论与方法 ,从前 提假设、角度侧重、主题选择、材料运用、分析 与诠释等方面 ,进行综合评述 ,并主张为广泛 深刻地了解基督教的兴起 ,有必要多元、折衷 地使用各种理论与方法。在此文中作者对末 世运动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 :探讨宗教问题 , 如“末世运动”就不能偏离“人”的焦点。宗教 的目的重在追寻意义与价值 ,而信仰者必从 一“超越”处求得此目的 ,以遂其精神上的满 足。早期基督教徒 ,在各种外在内在因素凑 合下 ,脱离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 ,加入一个刚 刚兴起的“耶稣”运动 ,必有其深刻的精神需 求。 五、中外历史比较与中外关系史 我国台湾多有学者既研究外国古代史 , 又探讨中国古代史 ,可谓学贯中外。因此善 于中外历史比较研究 ,在这方面取得显著成 绩。 黄俊杰对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的历史进 行了比较研究 ,写有《古代希腊城邦研究的主 要趋势及其方法学上的问题 ———兼论古代中 国与希腊城邦比较研究的若干方向》④。此 文就方法学之立场探讨 19 世纪中叶以来欧 美学者研究古代希腊城邦之主要趋势 ,指出 其有两大潮流 :一曰结构功能研究途径 ,二曰 比较研究途径 ,两者各有所长 ,亦各有所短 , 因之不可是此而非彼。此文提出古代中国与 希腊城邦可以进行比较的三个方向 : (一)两周“国人”与希腊“市民”之比较。 黄俊杰强调指出 :中国先秦时代之“国人”与 古典时期希腊城邦之“市民”虽有若干类似之 面貌 ,如其源于氏族遗制与宗教信仰 ;如其参 9720 年来我国台湾学者世界古代史研究综述 ① ② ③ ④ 邢义田 :《古代希腊城邦与民主政治》。 《新史学》1999 年 6 第 l0 卷第 2 期。 《新史学》1998 年 9 月第 9 卷第 3 期。 《新史学》1996 年 3 月第 7 卷第 1 期。 与国政 ,皆有相似之处 ,但其间差异亦较大 , 如政治功能之不同 ,如参政力量之限度等 ,两 者之间有不可混淆者。 (二)古代中国与希腊城邦中宗教所扮演 角色之比较。黄俊杰认为宗教在中国及希腊 古史中皆居十分重要之地位 ,但是就中国古 代历史文化之特质观之 ,最值得注意者在于 周初以降人文精神之跃动 ,中国思想中以人 性论为其重要课题。而希腊人则以艺术讴歌 神祗 ,以竞技取悦诸神 ,宗教精神贯穿于其文 化之各层面。 (三)古代中国与希腊城邦政治结构之血 缘性及其演变之比较。黄俊杰认为希腊城邦 与古代中国初期之政治结构均为血缘关系所 支配 ,但是希腊自公元前 6 世纪开始朝向地 缘性发展 ,而中国自春秋以后尤其是战国时 代特重个人能力。 邢义田在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比较方面 写有三篇文章 : 在《从比较观点谈谈秦汉与罗马帝国的 “皇帝”》① 一文中 ,邢义田认为秦汉与公元 3 世纪以前罗马帝国的皇帝相比较 ,有下列差 异 :11 名号上的差异 :在秦汉时期 ,中国皇帝 一些名号的共同特点在于强调统治者与天的 关系 ,而非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罗马帝国统治 者的名号正好相反。21 权力来源和性质的 差异 :秦汉天子自天受命 ,自天接受了无所不 包的权力。这些权力不须经过任何形式人间 机构的赋予或认可。在权力性质上 ,它是无 所不包 ,完整不可分割 ,无所谓增减 ,也不意 味任何单一特定的职权。和秦汉天子相比 , 罗马皇帝任何合法的权力 ,最少在形式上必 须由元老院授予和认可 ,以法律订定 ,绝非 “天授”。总体而言 ,罗马皇帝的权力是共和 传统下公职职权的集合与累积 ,具有不完整 性、累积性、行政性与可分割性。31 皇帝权 力与地位转移 :秦汉时的中国 ,皇帝把天下视 为私产 ,其权力和地位自然由父而子 ,世世相 传。在罗马 ,皇帝的权力和地位 ,理论上来自 元老院和全体罗马公民的付托 ,绝不是一家 的私产。因此 ,其转移理论上也要由元老院 和罗马公民来决定。大体上说 ,由于共和传 统和王朝制的矛盾 ,罗马帝国一直未能建立 一套真正制度化的皇权转移方式。41 皇帝 的角色与公民 :比较而言 ,罗马皇帝和公民是 亲近的 ,他们除了可在剧院和竞技场上见到 皇帝 ,也可写信给皇帝 ,或在路上将皇帝拦 下 ,提出他们的要求。秦汉时代的中国皇帝 对百姓而言是遥远而又神秘。在秦汉 ,皇帝 应是百姓的父母兼君师 ,而罗马的皇帝从未 想到他们对帝国的子民有教化的责任。在这 篇文章的结尾 ,邢义田分析了皇帝与社会文 化传统的关系 ,指出罗马虽由小城发展成以 地中海为内海的大帝国 ,城邦社会和共和文 化的特质仍被顽强地保留下来 ,极具王朝野 心的奥古斯都大体保持了整个地中海世界以 城市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城邦社会成员 的基本成分是公民 ,社会关系的基础在法律 , 而法律是社会公民约定俗成的结果 ,对全体 公民有一致的约束力。罗马帝国的皇帝作为 “第一公民”,因得到代表全体元老院元老的 承认和赋予权力而有“合法”地位。他在名 号、统治权力和地位上的特质都和这一城邦 社会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反观中国 ,自 有文字可考的时代开始 ,以血缘为基础的家 族王朝即已取得政治社会结构的绝对优势 , 像希腊、罗马那样 ,以法为基础的城邦结构和 公民文化从不曾出现。中国在血缘和似血缘 的单一基础上 ,似乎一直保持着一个“个人 — 家—国 —天下”的一元政治社会结构。在这 种结构里 ,天下国家基本上都是家的延伸和 扩大。因此在家中以兄为长 ,以父子为核心 08                世  界  历  史            2003 年第 5 期 ① 邢义田 :《古罗马的荣耀———罗马史资料选译》。 的角色结构和伦理关系 ,也反映在天子臣民 的关系上。 邢义田关于中国古代史与罗马史相比较 的第二篇文章 ———《米勒著〈罗马世界中的皇 帝〉读后》① 一文 ,探讨了罗马帝国官僚体制 之发展远不及秦汉中国的原因 ,认为社会结 构的不同是其关键。罗马帝国的构成在无数 高度自主自治之城市 ,罗马遣吏至地方仅及 行省一级 ,省下之城市及城市所辖之农村 ,几 乎全由城市自行推选官员治理。以军队与法 律维系帝国整体之秩序与安全 ,地方如无纷 乱或要求 ,中央极少干预。一由自治城市组 成之社会 ,使罗马之统治无庞大之必要。相 比对照 ,秦汉社会有所不同 ,自周代封建崩 溃 ,争霸之列国不久即将广大农村纳入严密 控制之郡县乡里制中 ,自中央至地方逐渐形 成一高度集中的统治机构。秦汉一统 ,承此 格局 ,统治机构难免日趋复杂与庞大。 邢义田写的有关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相 比较的第三篇文章为《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 军队的特色》②。本文指出 :大体而言 ,当罗 马帝国发展出一个训练严格、机动性高和战 斗力强的常备职业化军队时 ,汉代中国在“寓 兵于农”的大原则下 ,始终保持一支以农暇训 练为主 ,亦兵亦农 ,临事征集 ,有浓厚“民兵” 色彩的军队。作者还分析了这两种军队的优 缺点 :汉代临事征集的军队 ,战斗力不强 ,但 平时国家军费开支较小 ,而罗马的军队却正 是相反 ,其常备军战斗力强 ,但国家军费开支 较大。此外“民兵”性质的军队 ,不易造成武 力干政的局面 ,而罗马实行常备军制 ,往往使 军队成为社会上最强固紧密的“利益团体”, 从而造成军队对帝国政治的干预。 在中西史学比较研究中颇有建树的杜维 运写有《中西古代史学比较》一书 ③。杜维运 笔下的古代史学 ,在中国系指先秦、西汉的史 学 ,西方是指希腊、罗马的史学。他首先比较 了中西史学的起源 ,指出中国古代史学为存 在往事而写史 ,其历史系源于恢复既往的动 机 ,刺激历史在古代的中国系对过去发 生兴趣 ,是所谓历史的兴趣。这是西方世界 所绝无的现象 ,此乃中国古代史学领先西方 史学的表现之一。其次 ,又比较了中西史学 原理的创获 ,指出关于纪实 ,中国遥遥领先 ; 关于阙疑 ,西方古代史学大用修辞学方法 ,于 虚空中想象 ,自然谈不到所谓阙疑了 ;而中 国 ,早在上古时代起 ,史学的阙疑即已出现。 关于求真 ,他说 ,西方与中国同样发展甚早 , 互相辉映 ,西方且更彻底。关于怀疑 ,他认为 在中国与西方出现甚早。在西方则未得到适 当的发展 ,在中国则发展为史学上不能缺少 的考据学。杜维运还比较了中西古代史学著 述的成就 ,在著述材料方面 ,他认为西方古代 史学著述的材料 ,是不够坚实的 ;而中国古代 史学著述 ,其文献材料是丰富与坚实的 ;在著 述内容与范围方面 ,他认为西方古代史学著 述的范围 ,在时间上以近代史与现代史为界 线 ;在实质上以政治史与军事史为经纬 ;约略 触及文化史与世界史的边缘。而中国古代史 学 ,就时间上来讲 ,以从近代史、现代史扩展 至贯穿数千年的通史。同时将历史的空间范 围 ,扩展至整个世界。其内容 ,政治史与军事 史出现了 ,也扩及经济史 ,社会史与学术文化 史。史学著述的精神境界方面 ,杜维运认为 在西方古代史学著述的精神境界是探究真理 实用与教训 ;而在中国则达到以历史维持人 类文明的境界。 识贯中外古今的许停云曾在中外古代史 比较方面 ,发表有系列论文 ,这些论文言简意 1820 年来我国台湾学者世界古代史研究综述 ① ② ③ 《中西古代史学比较》,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8 年版。 邢义田 :《古罗马的荣耀———罗马史资料选译》。 邢义田 :《古罗马的荣耀———罗马史资料选择》。 赅 ,探讨深入。论文均辑入《历史分光镜》一 书 ①。这些论文是 :《世界几大文明对生命意 义的解释》、《西周与两河流域文化的异同》、 《周人的天神与两河埃及神祗比较》、《西周与 埃及文化的异同》、《春秋霸主制与希腊联盟 制的异同》、《比较东汉与西罗马帝国崩解之 内外原因》、《从结构上看东汉与西罗马帝国 的崩解》、《划分阶段比较中国史与世界史》。 鉴于《历史分光镜》一书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 ,因此对许氏系列论文内容的评介从略。 邢义田又致力于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 取得两项成果 : 一为《张星〈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译文订 补》②,张氏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几十年 来一直是国人治中西交通史最重要的参考 书 ,其中有关两汉时期与西方交通一段 ,系根 据亨利·玉尔 (Henry·Yule)所著 Cathay and the WayTnitner (Lohdon 2ed , l915) 选译而成。邢 义田发现张氏译文古雅 ,大致信实 ,惟失误、 阙漏或可斟酌之处亦不少 ,因此乃作译文订 补。订补范围 ,仅限张编所录 6 世纪以前的 罗马文献 ,其中亨利·玉尔所据的拉丁、希腊 文原著 ,凡有娄伯本 (Loeb CLAssical Libmy)可 参者 ,邢义田亦曾虽疑覆按 ,斟酌订补 ,共订 补十节之多。 二为《汉代中国与罗马关系再省察 ——— 拉西克著〈罗马东方贸易新探〉读记》③。拉 西克这篇文章刊行于 1978 年 ,鲜为中国读者 所知 ,邢义田对这篇西方学者执笔的讨论罗 马与印度及中国贸易关系的重要文章进行了 评介。除评介外 ,邢义田还对三个问题进行 了质疑。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匈奴武装装备 问题 ;在中国发现的罗马玻璃器问题 ;汉代中 国商人在贸易中所居的地位问题。文章结尾 对汉代中国与罗马的关系问题 ,邢义田提出 了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由于史料的缺乏和解 释的困难 ,我们现在还很难准确评估汉与罗 马关系的紧密程度。过去的学者夸说丝绸贸 易关系到罗马帝国的灭亡或罗马士兵在中国 建立了城镇 ,固然有过之 ,但拉西克过分否定 的观点也未必尽合事实。汉代中国与罗马大 概确曾有某种程度的来往 ,除了物资如丝、玻 璃等物资的交流 ,或许罗马的臣民 ,如传说中 的大秦幻人和使者 ,曾经来到中国 ,而中国人 也曾辗转得知罗马的一鳞半爪。不过 ,相逢 何必曾相识 ? 如果来往只是偶然 ,间接或间 断的 ,如果双方都不曾在对方的历史和文化 中造成真正的影响 ,这种来往即便能够证实 , 其意义毕竟有限。 [本文作者李长林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杜平 ,湖南零陵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段启增) 28                世  界  历  史            2003 年第 5 期 ① ② ③ 辑入邢义田译者 :《西洋古代史参考资料 (一)》。 辑入邢义田译者 :《西洋古代史参考资料 (一)》。 此书是《学苑英华》丛书之一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
本文档为【台湾学者世界古代史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