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三节癃闭

第三节癃闭

2009-09-21 8页 doc 54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53936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三节癃闭癃闭 【概说】 一、概念 癃闭是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又以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证治准绳·闭癃》说:“闭癃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盖闭者暴病,为溺闭,点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久病,溺癃淋沥点滴而出,一日数十次或百次。”由此可见,癃与闭都是指排尿困难,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二、沿革 (一)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并对其病因、病机、病位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第三节癃闭
癃闭 【概说】 一、概念 癃闭是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又以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证治准绳·闭癃》说:“闭癃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盖闭者暴病,为溺闭,点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久病,溺癃淋沥点滴而出,一日数十次或百次。”由此可见,癃与闭都是指排尿困难,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二、沿革 (一)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并对其病因、病机、病位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其病癃闭,邪伤肾也。” 《灵枢·五味》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明确指出癃闭的病因在于外邪伤肾和饮食不节。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灵枢·本输》称:“三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膀胱病,小便闭。”上述记载分别说明本病的病机为膀胱及三焦气化不利,病位在膀胱。 (二)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中包含癃闭的内容。 在小便不利的论述中,其病因病理主要有膀胱气化不利、水湿互结、瘀血夹热及脾肾两虚等,对其治疗,因气机不利者,用五苓散;因水热互结者,用猪苓汤;因瘀血夹热者,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因脾肾两虚而夹湿者,用茯苓戎盐汤。 (三)隋唐至宋元时期,对癃闭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在治疗方法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小便不通和小便难因于肾与膀胱有热,因热的程度不同,而导致小便不通与小便难的区别。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载有治小便不通方剂十三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该书中载有用导尿术治小便不通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记载。 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载有小便不通方剂十三首,小便不利方剂九首,还载有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的论述。宋代朱丹溪根据辨证施治的精神,运用探吐法来治疗小便不通,并将探吐一法,譬之滴水之器,闭其上窍,则下窍不通,开其上窍则下窍必利。明代张景岳把癃闭与淋证分开论治。并将癃闭的病因病机归为四个方面。即:热结膀胱,热闭气化,热居肝肾;败精槁血,阻塞水道;真阳下竭,气虚不化;肝强气逆,气实而闭。并对气虚不化及阴虚不能化阳所致癃闭的治法独有见解。 《景岳全书·癃闭》指出:“气既不能化,而欲强为通利,果能行乎?阴中无阳,而再用苦寒之剂能无甚乎?”因此他提出其治疗“当辨其脏气之寒热,若素无内热之气者,是必阳虚无疑也,或病未至甚,需常用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汤丸,或壮水以分清,或益火以化气,随宜用之,自可渐杜其源。”对真阴败绝而致的癃闭则“治宜补阴抑阳,以化阴煎之类主之。或偏于阳亢而水不制火者,如东垣之用滋肾丸亦可。” (四)到清代对本病的认识以渐臻完备,对其治疗更为详尽。 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癃闭》中指出:“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气为主,并参他症治之。若肺燥不能生水,当滋肾涤热。夫滋肾涤热,名为正治;清金润燥,名为隔二之治;燥脾健胃,名为隔三之治。又有水液只渗大肠,小肠因而燥竭者,分利而已;有气滞不通,水道因而闭塞者,顺气为急。实热者,非咸寒则阳无以化;虚寒者,非温补则阴无以生;痰闭者,吐提可法;瘀血者,疏导兼行;脾虚气陷者,升提中气;下焦阳虚者,温补命门。”理法精当,殊堪效法。 三、讨论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现,类似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无尿症。如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道结石、尿路肿瘤、尿道损伤、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病,所出现的尿潴留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无尿症。对上述疾病,可参照本病内容辨证论治,同时还应注意辨病求因治疗。 【病因病机】 癃闭的病因主要有: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体虚久病五种。基本病理机制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一、病因 (一)外邪侵袭:下阴不洁,湿热秽浊之邪上犯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为癃闭;或湿热毒邪犯肺,热邪壅滞,肺气闭塞,水道通调失司,不能下输膀胱;又或燥热犯肺,肺燥津伤,水源枯竭,而成癃闭。诚如《证治汇补·癃闭》所言:“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气化不施者,均可致癃闭。” (二)饮食不节:久嗜醇酒、肥甘、辛辣之品,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内湿自生,酿湿生热,阻滞于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乃成癃闭;或饮食不足,饥饱失调,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无以气化则生癃闭。此即《灵枢·口问》所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三)情志内伤:惊恐、忧思、郁怒、紧张引起肝气郁结,疏泄失司,从而影响三焦水液的运送及气化功能,导致水道通调受阻,形成癃闭。正如《灵枢·经脉》所云:“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 (四)瘀浊内停:瘀血败精阻塞于内,或痰瘀积块,或砂石内生,阻塞尿路,小便难以排出,即成癃闭。如:《景岳全书·癃闭》言:“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五)体虚久病: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可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致膀胱气化无权,而溺不得生;或因久病,热病,耗损津液,导致肾阴不足,所谓:“无阴则阳无以化”,乃至水府枯竭而无尿。 二、病机 (一)病位在肾和膀胱,涉及肺、脾、肝、三焦。 其病位主要在膀胱,但与肺、脾、肾、肝密切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明确指出膀胱的生理功能为贮藏尿液,排尿则依靠其气化功能。故《素问·宣明五气论》又说:“膀胱不利为癃。”阐明了膀胱气化失调是癃闭的基本病机。但人体小便的通畅,有赖于三焦气化的正常,而三焦气化主要依靠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气化来维持,又需要肝的疏泄来协调。故肺脾肾肝功能失调,亦可致癃闭。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共司小便,体内水液的分布与排泄,主要依赖肾的气化。此外膀胱的气化,亦受肾气所主,肾与膀胱气化正常,则膀胱开合有度,小便藏泄有序。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则膀胱气化无权,亦可发生癃闭。此外,肺位上焦,为水之上源;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协调三焦气机之通畅。 (二)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癃闭虽病因多端,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三)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有湿热、热毒、气滞及痰瘀。 属实者为膀胱气化不利,属虚者为膀胱气化无权。膀胱湿热,肺热气壅,肝郁气滞,尿路阻塞以至膀胱气化不利者为实证。脾气不升,肾阳衰惫,导致膀胱气化无权者为虚证。但各种原因引起的癃闭,常互相关联,或彼此兼夹。如肝郁气滞,既可化火伤阴,又可导致血瘀阻塞。若湿热久恋不愈,又见肾阴灼伤者;或肺热壅盛不退,损津耗液严重,水液无以下注膀胱;或脾肾虚损日久,可导致气虚无力运化而兼夹气滞血瘀者,均可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四)预后及转归取决于病情的轻重和是否及时有效的治疗。 癃闭的病理演变,取决于邪正斗争之结果。若病情轻浅,病邪不盛,正气无大伤者,且救治及时,有效,则可见尿量逐渐增多,此为正胜邪退,疾病好转的标志,可能获得痊愈。若病情深重,正气衰惫,邪气壅盛者,则可由“癃”至“闭”,变证叠生。尿闭不通,水气内停,上凌于心肺,则可并发喘证、心悸、胸痹。水液潴留体内,溢于肌肤则伴发水肿。湿浊上逆犯胃,则成呕吐。脾肾衰败,气化不利,湿浊内壅,则可导致关格,其预后多差。诚如《景岳全书·癃闭》所言:“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起病急骤或逐渐加重,主证为小便不利,点滴不畅;甚或小便闭塞,点滴全无,每日尿量明显减少。 (二)触叩小腹部可发现膀胱明显膨隆等水蓄膀胱症候,或膀胱内无尿液。甚或伴有水肿、头晕、喘促等肾元衰竭证候。 (三)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腹部手术后患者;或患有水肿、淋证、消渴等病,迁延日久不愈之病人。 二、病证鉴别 (一)癃闭与淋证鉴别 癃闭与淋证均属膀胱气化不利,故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症候。但癃闭无尿道刺痛,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出,而淋证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而每日排尿量正常。正如《医学心悟·小便不通》所言:“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短涩而难通。”但淋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而癃闭易于感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二)癃闭与水肿的区别 癃闭与水肿临床都表现为小便不利,小便量少,但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证候,而癃闭多不伴有浮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小便欲解不能,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可资鉴别。 (三)癃闭与关格的鉴别 二者主证都有小便量少或闭塞不通,但关格常有水肿、淋证、癃闭等经久不愈发展而来,是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溺,甚或昏迷等症状。而癃闭不伴有呕吐,部分病人有水蓄膀胱之证候,以此可鉴别。但癃闭进一步恶化,可转变为关格。故癃闭病情轻于关格。 三、相关检查 (一)癃闭病证首先应通过体格检查与膀胱B超判断有否尿潴留,有尿潴留者,再作尿流动力学检查,以明确有否机械性尿路阻塞。 (二)有尿路阻塞者,再通过肛指检查,前列腺B超、尿道、膀胱造影X线摄片,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等检查以明确尿路阻塞的病因,如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尿道结石、尿道外伤性狭窄等。 (三)无尿路阻塞的尿潴留者考虑脊髓炎、神经性膀胱,可相应作神经系统检查。 (四)对无尿潴留的癃闭者可考虑肾功能衰竭,可进一步查血肌酐、尿素氮、血常规、血钙、磷,B超、X线摄片查双肾大小,帮助鉴别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如属前者,还需查尿比重、尿渗透压、尿钠浓度、尿钠排泄分数、静脉肾盂造影等以鉴别肾前、肾性或肾后性急性肾衰。 (五)慢性肾衰者还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慢性肾衰的病因。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癃闭的辨证首先要判别病之虚实。 实证当辨湿热、浊瘀、肺热、肝郁之偏胜; 虚证当辨脾、肾虚衰之不同,阴阳亏虚之差别。 (二)其次要了解病情之缓急,病势之轻重。 水蓄膀胱,小便闭塞不通为急病;小便量少,但点滴能出,无水蓄膀胱者为缓证。由“癃”后“闭”为病势加重,由“闭”转“癃”为病势减轻。 二、治疗原则 应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 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 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不可不经辨证,滥用通利小便之法。 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探吐、导尿等法急通小便。 三、证治分类 (一)膀胱湿热证 1、症状 主症: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 兼症: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2、证机概要: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3、治法: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4、主方:八正散加减。本方有清热利湿、通利小便的功能。适用于湿热蕴结膀胱之排尿不畅,小便黄赤灼热等症。 5、常用药:黄柏、山栀、大黄、滑石清热利湿;瞿麦、萹蓄、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 6、加减 若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黄柏以加强清化湿热。 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火,利湿热。 若湿热久恋下焦,导致肾阴灼伤而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可改用滋肾通关丸加生地黄、车前子、牛膝等,以滋肾阴,清湿热而助气化。 若因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小便量极少或无尿,面色晦滞,胸闷烦躁,恶心呕吐,口中有尿臭,甚则神昏谵语,宜用黄连温胆汤加车前子、通草、制大黄等,以降浊和胃,清热利湿。 (二)肺热壅盛证 1、症状 主症: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 兼症: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数。 2、证机概要: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下输膀胱。 3、治法:清泻肺热,通利水道。 4、主方:清肺饮加减。本方清肺泻热利水,适用于热壅肺气,气不布津之癃闭。 5、常用药 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泄肺热;麦冬、芦根、天花粉、地骨皮清肺生津养阴;车前子、茯苓、泽泻、猪苓通利小便。 6、加减 有鼻塞、头痛、脉浮等表症者,加薄荷、桔梗宣肺解表; 肺阴不足者加沙参、黄精、石斛; 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杏仁以通腑泻热; 心烦、舌尖红者,加黄连、竹叶清心火;兼尿赤灼热、小腹胀满者,合八正散上下并治。 (三)肝郁气滞证 1、症状: 主症: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 兼症: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受阻。 3、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4、主方:沉香散加减。本方疏达肝气,活血行水,适用于气机郁滞所致的癃闭。 5、常用药 沉香、橘皮、柴胡、青皮、乌药疏肝理气;当归、王不留行、郁金行下焦气血;石苇、车前子、冬葵子、茯苓通利小便。 6、加减: 若肝郁气滞症状严重者,可合六磨汤以增强其疏肝理气的作用; 若气郁化火,而见舌红、苔薄黄,可加丹皮、山栀以清肝泻火。 (四)尿道阻塞证 1、症状: 主症: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 兼症:小腹胀满疼痛; 舌脉: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证机概要:瘀血败精,阻塞尿道,水道不通。 3、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4、主方:代抵挡丸加减。本方活血化瘀散结,适用于瘀血阻塞尿道所致的癃闭。 5、常用药: 当归尾、山甲片、桃仁、莪术活血化瘀;大黄、芒硝、郁金通瘀散结;肉桂、桂枝助膀胱气化。 6、加减: 若瘀血现象较重,可加红花、川牛膝以增强其活血化瘀作用; 若病久气血两虚,面色不华,宜益气养血行瘀,可加黄芪、丹参、当归之类;若一时性小便不通,胀闭难忍,可加麝香0.09~0.15克至胶囊内吞服,以急通小便,此药芳香走窜,能通行十二脉,传遍三焦,药力较猛,切不可多用,以免伤人正气。若尿路有结石,可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瞿麦、石苇以通淋排石利尿。 (五)脾气不升证 1、症状: 主症: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 兼症: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短而语声低微; 舌脉:舌淡,苔薄脉细。 2、证机概要:脾虚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失职。 3、治法: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4、主方: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前方益气升清,用于中气下陷所致诸症;后方益气通阳利水,用于气阳虚损,不能化水,口渴而小便不利之证。二方合用益气升清,通阳利水。适用于中气下陷之癃闭。 5、常用药: 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桂枝、肉桂通阳以助膀胱气化;升麻、柴胡升提中气;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 6、加减: 若气虚及阴,脾阴不足,清气不升,气阴两虚,证见舌红苔少,可改用参苓白术散; 若脾虚及肾,可合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六)肾阳衰惫证 1、症状: 主症: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 兼症:面色 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 舌脉: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弱。 2、证机概要: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 3、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4、主方:济生肾气丸加减。本方温肾通阳,化气行水,适用于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之癃闭。 5、常用药:附子、肉桂、桂枝温肾通阳;地黄、山药、山茱萸补肾滋阴;车前子、茯苓、泽泻利尿。 6、加减: 若形神萎顿,腰脊酸痛,为精血俱亏,病及督脉,多见于老人,治宜香茸丸补养精血,助阳通窍; 若因肾阳衰惫,命火式微,致三焦气化无权,浊阴内蕴,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呕吐、烦燥、神昏者,治宜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以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内服中药难图速效,为防水毒上泛之各种变证的出现,可用以下诸法速通小便,以解燃眉之急。 (一)取嚏或探吐法 打喷嚏或呕吐,能开肺气,举中气,而通下焦之气,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通利小便的方法。其方法是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或喉中探吐;也有用皂角末0.3~0.6克,吹鼻取嚏。 (二)外敷法 1.独头蒜头1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部,良久可通。 2.食盐250克,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3.葱白500克,捣碎,入麝香少许拌匀,分2包,先置脐上1包,热熨约15分钟,再换1包,以冰水熨亦15分钟,交替使用,以通为度。 (三)流水诱导法 使病人听到水声,即可有尿意,而随之排出小便。此法适用于神经官能症病人所引起的尿闭。 (四)导尿法 若经上述治疗无效,而小腹胀满特甚,叩触小腹膀胱区呈浊音,当用导尿法,以缓其急。 【预防与调护】 1.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起居生活要有规律,避免久坐少动。 2.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情绪,切忌忧思恼怒。 3.防止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忍尿,纵欲过度等。 4.老年人尽量减少使用抗胆碱类药,如阿托品、颠茄等,以免癃闭的发生。 5.早期治疗淋证、水肿、尿路肿块、结石等疾患,对疫毒热病患者,要及时补充体液,维持体内液体的平衡 。 6.尿潴留需进行导尿患者,必须严格执行操作,避免外邪带入膀胱内。 7.保留导尿病人,应经常保持会阴部卫生,鼓励病人多饮水,保证病人每日尿量在2500毫升以上。切忌持续引流,宜每4小时开放一次,当病人能自动解出小便时,尽快拔除导尿管。 【结语】 一、癃闭是指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 二、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且与肺、脾、肾、肝、三焦有密切关系。 三、临床辨证首先要抓住主症,辨证求因;其次要根据证候区分虚实;然后掌握病情之缓急,病势之轻重。 四、治疗原则应以通利为法。对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路阻塞所致膀胱气化不利者属实证,当清湿热,利气机、散瘀结以通水道;对中气下陷,肾阳虚衰而致膀胱气化无权者属虚证,宜补脾肾,助气化,气化则水行;对虚实夹杂者,应标本同治,切忌一味利尿。对水蓄膀胱之急症,内服药缓不济急,应速用导尿、针灸等各种外治法急通小便。 五、癃闭病机转化迅速,病情稍有延误,常易并发水肿、喘促、心悸甚或关格等危重病证。临证应正确、及时诊治,以防变证的发生。 【临证备要】 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癃闭为临床最为急重的病证之一。水蓄膀胱,欲排不能,小腹胀痛难忍,甚是急迫;小便不能,水毒蓄于内,肿胀、喘促、心悸、关格之危重变证相继而生。因此,癃闭的治疗,必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标之法有二:其一,对水蓄膀胱之证,内服药缓不济急,可急用导尿、针灸、少腹会阴部热敷等法,急通小便。其二,对膀胱无尿之证,可用中药灌肠方(生大黄30g(后下),生牡蛎30g(先下),六月雪30g,丹参30g,浓煎约120ml)。高位保留灌肠,约2小时后,用300~500ml清水,清洁灌肠,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以此可从大便排出水毒。但上法只能治其标证,一旦尿出,或水毒症情有所缓解后,立即应针对不同病因,或排石,或祛瘀,或疏肝,或温补脾肾,缓图其本,防止其旧病复发,死灰复燃。 2.下病上治,欲降先升:中医学认为小便的排泄,除了肾的气化外,尚需依赖肺的通调,脾的转输。因而本病还与肺脾有关。当急性尿潴留,小便涓滴不下时,常可在原方基础上稍加开宣肺气,升提中气之桔梗、杏仁、荆芥、升麻、柴胡等,此为下病上治,提壶揭盖,升清降浊之法。除了内服药外,此外,应用取嚏法、探吐法均是取其旨意也。 3.谨防个别中药的肾毒性:关木通、木防己、马兜铃、益母草是中医治疗肾病的常用中药,在癃闭病症的治疗中,亦经常使用。但据近年来的临床报道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中药大剂量或长时期使用均可产生明显的肾毒性。可产生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酸中毒,范可尼综合征等。严重者半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实验研究亦显示:上述药物大剂量使用,可产生蛋白尿,肾功能下降,肾小管坏死,肾间质纤维化。因此,对于上述药物应谨慎使用,如可用通草代替木通,或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建议木通剂量以5克以内,防己用量5~10克,益母草用量10~15克为妥。因上述药物的肾毒性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即使在小剂量使用过程中,亦应密切观测肾功能,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蛋白尿或肾功能下降,应立即停药。此外,对癃闭伴血钾高的患者,应慎用含钾高的中药,如牛膝、杏仁、桃仁等。 (附)关格 关格是由于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症。分而言之,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称之格。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的晚期。 关格的发生多由多种疾病反复不愈迁延日久而引起。基本病理变化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脾肾虚衰为本;湿浊毒邪为标。初起时,病在脾肾,病至后期可损及多个脏器。若肾阳衰竭,寒水上注,则凌心射肺,久则转变为心悸、胸痹;若阳损及阴,肾阴亏耗,肝阳上亢,内风自生,则可有眩晕、中风;若浊邪内盛,内陷心包,而成昏迷、谵妄。 关格的辨证,应首辨脾肾虚损程度;次辨浊邪之性质;再辨是否累及他脏。治疗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 小便短少,色清,甚则尿闭,面色晦滞,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浮肿腰以下为主,纳差,腹胀,泛恶呕吐,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代表方: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常用药:附子、干姜、仙灵脾温补肾阳;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姜半夏、陈皮、制大黄、六月雪化湿降浊;吴茱萸、生姜降逆止呕。 若痰湿壅肺证,可合用小青龙汤;若水气凌心者,应加用己椒苈黄丸;尿少或小便不通者,可合用滋肾通关丸,以滋肾阴,助气化;皮肤瘙痒者,加用土茯苓、地肤子、白藓皮燥湿止痒。 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 小便短少,呕恶频作,头晕头痛,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手足抽搐,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熄风。 代表方:杞菊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贝母、竹茹、胆南星、竹沥化痰止呕;制大黄、败酱草、六月雪降浊解毒。 若风阳内动,导致中风者,按中风论治;若大便秘结,可加用生大黄以通腑降浊。 3.肾气衰微,邪陷心包证 无尿或少尿,全身浮肿,面白唇暗,四肢厥冷,口中尿臭,神识昏蒙,循衣摸床,舌卷缩,淡胖,苔白腻或灰黑,脉沉细欲绝。 治法:温阳固脱,豁痰开窍。 代表方: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 常用药:人参、附子回阳固脱;苏合香丸开窍醒神;胆南星、石菖蒲、半夏、竹茹豁痰开窍。 若昏迷不醒,可静脉滴注醒脑静开窍醒神;若狂燥痉厥,可服紫雪丹。若心阳欲脱,用参附龙牡汤。 此外,关格病人,还可用外治灌肠法加强通腑降浊解毒作用,可参见癃闭章。 【复习思考题】 一、为什么说癃闭的病机是肾和膀胱气化不利?与其它脏腑有何关系? 二、癃闭的辨治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三、什么叫“提壶揭盖法”?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PAGE 8
/
本文档为【第三节癃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