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

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

2009-10-04 3页 pdf 165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53663

暂无简介

举报
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 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 孙广治 (黑龙江大学 , 哈尔滨 150080) 提  要 :杂合是翻译中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翻译在文化间性视域中采用归化法或异 化法 ,可以减少或增加译文的杂合程度。目前 ,在不同文化不断融合的情形下 ,须要认真思考杂合的适度问题。 关键词 :翻译 ;杂合 ;归化法 ;异化法 中图分类号 : H31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0100 (2008) 05 - 0097 - 3 On Hybr id ity of Tr...
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
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 孙广治 (黑龙江大学 , 哈尔滨 150080) 提  要 :杂合是翻译中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翻译在文化间性视域中采用归化法或异 化法 ,可以减少或增加译文的杂合程度。目前 ,在不同文化不断融合的情形下 ,须要认真思考杂合的适度问。 关键词 :翻译 ;杂合 ;归化法 ;异化法 中图分类号 : H31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0100 (2008) 05 - 0097 - 3 On Hybr id ity of Tran sla tion Sun Guang2zh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Hybridity is a normal result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foreign culture and local culture. The method of domestication or fo2 reignization can decrease or increase the degree of hybridity of transl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app rop riate degree of hybridity in the p resent circum stances of sp reading cultural merging at p resent time. Key words: translation; hybridity; domesticating method; foreignizing method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Kram sch认为 ,“语言表达文 化现实 ,体现文化现实和象征文化现实 ”( Kram sch 1998: 3)。正因为如此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 ,翻译过程不 单单是语言符号间的编码转换 ,更重要的是异域文化与 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 沟通。翻译承载着两种语言文化的特质。但众所周知 , 不同的语言文化客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异质性。 在文化间性视域中呈现出差异性、异质性的过程中 ,就产 生了翻译中的杂合 ( hybridity)现象。 1 “翻译 ”与“杂合 ” 探讨翻译中的杂合问题 ,我们自然回避不了对翻译 概念的界定。Eugene A. N ida认为 ,翻译就是译入语复制 出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 ———首先就意义而言 , 其次就风格而言。他还指出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 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 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后台 上才有意义。范仲英写道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 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 ,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原 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 ”(范仲英 1994: 13)。翻 译是把一种语言 (源语 )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 (译语 )表达 出来 ,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得到与 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他解释道 ,“这里所谓的‘感 受 ’是指信息接受人看了或听了信息后在自己头脑中的 反应 ,包括对信息概念的认识、理解 ,以及通过信息的思 想感情所受到的感染、影响等 ”(范仲英 1994: 13)。国内 其他有关翻译的论著大多也把翻译定义为用一种语言把 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准确再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 动 ,也就是把一种语言产物在所包含的内容信息不变的 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 ,翻译是一项不可为而又不得不为 的活动。它既是语言活动 ,又是思维活动 ,是同时运用两 种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它涉及到不同语言、不同 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翻译是一种由此语到彼语的逻辑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又 必须置于交流之中 ,本身有其理论、方法和技巧。翻译是 以完全不同于原文形式的译文传达原文信息 ,所以必须 尽可能准确无误。翻译是再创造 ,是创造等值 ,但又只可 能是相对的等值。绝对准确、完整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翻译的等值是意义等值 ,是信息等值或语境等值 ,而不是 字词等值 ,词义等值。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翻译又是 解释 ,是对原文的巧妙分析。正因为如此 ,翻译中就自然 避免不了杂合现象。 翻译中的杂合是一个借用概念。“杂合 ”一词最初出 79 2008年第 5期 总第 144期          外语学刊 FORE IGN LANGUAGE RESEARCH           2008, No. 5 Serial No. 144 现在 17世纪的英语中 ,主要应用于生物学领域 ,指“在遗 传上具有不同性状的亲代的子代。亲代可以是不同的 种、属 ,偶尔为不同的科 ”(不列颠百科全 1999: 8 - 266)。可以看出 ,杂合具有两种不同种、属的特点 ,是两 者的混合体。此后 ,自然科学中的其他学科领域也开始 引入杂合概念 ,而后杂合概念才被引入社会人文科学 之中。 Bakhtin指出 ,杂合是“单个语句界限之内、语句的范 围之内两种社会语言的混合 ,两种被时代、社会差别或其 他因素分开的不同的语言意识之间的混合 ”(Bakhtin 1981: 161 - 176)。韩子满说 ,杂合“其实就是不同语言和 文化相互交流、碰撞 ,最后形成的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 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 ”(韩子满 2002: 67)。可见 ,翻译 中的杂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进而形 成的具有多元文化特质的混合体。 2 文化沟通的特有方式 :异域与本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既表达文化现实 ,又体现文化 现实 ,而且象征文化现实 ,那么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进 行口头或书面交际时所隐性呈现的必然是异域文化与本 土文化的交流与对话。除非参与交际的任一方对另一方 的语言或彼此间对对方的语言都熟知 ,否则这种交流与 对话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翻译这座桥梁 ;而 翻译的受制约性和局限性会导致在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 间交流与对话过程中杂合现象的出现。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文化 层面的内容再现出来。因此 ,翻译所表达的就不是译者 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和经历等 ,也就是说 ,译者不是在 说自己想说的话 ,不是在像作者那样自由地进行表达。 译者只能照搬原作 ,无权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舍此取 彼。不仅如此 ,两种不同语言的词与句并不是对等的关 系 ,词、句的意义随着不同上下文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 句子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同一个含义 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这就决定了在两种语言之间依 据一定的规律进行对等转换不是完全可能的。文化差异 是“翻译中对等转换最大的障碍 ”,因为“不同的民族使用 各自语言的背景不尽相同 ”(文军 邓平 2005: 81 - 88)。 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宗教信仰、社会制 度到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民族心理、道德等等 ,无不 带有各自民族的特色 ,即语言“个体性 ”(李洪儒 2005: 45)。现实中 , 有很多译者试图用地道的目的语进行翻 译 ,并力图把原文中所有的差异性都化解掉 ,但在多数情 况下原文的差异性是很难化解掉的 ,译文还是会带有原 文的痕迹 ,读者还是会很快发现一些“杂合 ”的蛛丝马迹。 不是译者能力不够 ,而是有些语言、文学和文化方面的差 异是无论如何也化解不了的。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 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记叙模式、迥异的 语言结构、不同的文化源流 ,而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在 译文中反映出来。无论译者如何把地道的译文当作其追 求的理想 ,其译文又是多么的地道 ,人们还是能很快发现 他们所读的是翻译作品而不是土生土长的作品。例如 : ①原文 : She has been doing everything in her power, by thinking and talking on the subject, to give greater — what shall I call it? — suscep tibility to her feelings; which are naturally lively enough. ( Pride and P rejudice Ch. 5) 译文 :她总是想着这件事 ,谈论这件事 ,极力想使自 己变得更 ———我该怎么说呢 ? ———更容易触动情怀 ,尽 管她天生已经够多情的了。 (《傲慢与偏见 》孙致礼译 ) 译者翻译此句的前半部分时 ,将英文原文按照汉语 的句法习惯作了必要的处理 ,但是在句子的后半部分出 现了句尾的“尽管 ”结构。这显然不符合汉语的“尽管 ”结 构句法使用习惯。在汉语句法中 ,“尽管 ”引导的分句通 常放在句首。句子的后半部分翻译显然是用汉语文字表 述英文句法。不仅如此 ,如果抛开语言层面的问题 ,也就 是本句中的语法问题 ,深入分析字里行间所传递的含义 , 并在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 ,不难发现它有着异域文化的 色彩 ,而不是完全的本土文化色彩 ,译文还是会带有原文 的痕迹。 陈福康在《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中提到中国古代著名 法师玄奘在翻译印度梵文佛经时就主张 ,遇到神秘语、多 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与特定的佛教场 景 ,就不妨音译 (陈福康 1992: 29 - 35)。玄奘在印度佛经 的译文中用“般若 ”代替“智慧 ”,用“释迦牟尼 ”代替“能 仁 ”。玄奘这种“杂合 ”的译文反映的是用中国文化中的 文字符号表达印度的文化。玄奘在翻译时必然受到中国 与印度不同文化在表达层面上的制约 ,而转向寻求杂合 的策略。今天看来 ,玄奘的翻译不仅被后人所广泛接受 , 而且还对其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见 ,翻译中的“杂合 ”是无法回避的。不是译者不 想回避 ,而是对于一些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 ,尤其是文 化方面的差异 ,译者是无论如何绕不开的。因此 ,我们说 翻译中的杂合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交流与对话的必 然产物。 3 归化与异化之争 既然我们认为翻译中的杂合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 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 ,那么就有必要谈谈如何在翻译 中处理杂合的问题 ,这就涉及是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 的问题。 归化和异化是目前在研究翻译策略中普遍使用的两 个术语。它们的内涵源于施莱尔马赫的《论翻译的方 法 》。他指出 ,“翻译的方法只有两种 :一种是尽可能让作 89 2008年           孙广治  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            第 5期 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 ;另一种是尽可能让 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莱尔马赫 1998: 65)。多年后 ,文努迪 (L. Venuti)将两种方法分别称为异 化法 ( foreignizing method)和归化法 ( domesticating meth2 od)。孙致礼解释说 ,“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采取 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 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采取目的语读 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孙致礼 2002: 43)。也就是说 ,“归化翻译追求的是译文文体的自 然流畅、一目了然 ,其目的是要尽量减少原文给目的语读 者带来的陌生感 ;而异化翻译则故意冲破目的语的常规 , 把原文本的异国情调带到目的语文化之中 ”(安静 2004: 92)。不难看出 ,归化法翻译杂合程度小 ,异化法翻译杂 合程度高。 在翻译实践中 ,归化或异化策略的不同使用会导致 目的语文本杂合程度的高低不同。是采用归化还是异 化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目的语的遣词造句与源语的 词语、句式刚好对等 ,所表达的内涵也完全对等 ,就可以 采用异化法 ;反之 ,只能采用归化法。须要特别指出 ,归 化还是异化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别。A 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是异化法的典型 ,而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 )是归化法的典型。如果前一个 句子的翻译采用低杂合度的归化法 ,就失去了原句在文 化层面上的意蕴 ;后一个句子的翻译如果采用高杂合度 的异化法 ,大概就没有人能够理解句子的含义了。 4 适度的杂合 尽管我们认为在目前翻译中的“杂合 ”程度提高了这 不见得不好 ;尽管我们也同意乐黛云提出的“一种文化被 引进后 ,往往不会再按照原来轨道发展 ,而是与当地文化 结合 ,产生出新的 ,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 ”(乐黛云 2001: 47) ,但是我们仍然应该意识到杂合必须适度。 笔者家人曾买过产自香港的一件家庭用品。在阅读 使用说明书时发现 ,其英文版本远比汉语的版本更容易 让人懂。分析其原因 ,笔者认为汉语的版本杂合程度过 高 ,即这个版本将现代汉语、古汉语和粤语以及英语表达 方式高度地“杂合 ”在一起 ,结果让人读起来云山雾罩。 这个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 ,我们必须要注意翻译中杂合 的适度问题。 我们不能因为现代汉语既有原有的一箭双雕表达 式 ,也有引入的一石二鸟 (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表 达式 ,就有充分理由将 a cat on hot bricks翻译为“热锅上 的猫 ”而不使用“热锅上的蚂蚁 ”这一汉语固有表达方式。 又如 ,汉语原本就有歌迷、影迷这样的地道中文表达式 , 但是最近国内众多媒体不知因何而将歌迷、影迷的表达 方式统统改为“粉丝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人群中 使用的 ,语言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或几个人。在口头表达 时 ,中文英文不适宜地混杂 ;在书面表达时随意创造、胡 乱借鉴泊来的表达方式 ,这不是进步 ,不是时尚 ,而是问 题。个人、小群体的使用方式或要符合整个群体的习惯 , 或能够被整个群体所接受 ,这不须要赘言。 我们处于一个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时代 ,是一个不同 文化交往密切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的时代。我们不仅 要意识到翻译中的杂合现象的必然性 ,而且要充分意识 到杂合的适度问题。我们不能一昧地卑微迎合 ,使自身 文化面临边缘化、外化的局面 ,也不能为了名正言顺的语 言“纯洁 ”问题而拒绝吸收泊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参考文献 安  静. 翻译中的文化相融 [ J ]. 燕山大学学报 , 2004 (3). 不列颠百科全书 (国际中文版 ) [ Z].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 , 1999. 蔡  平. 试论翻译的混杂性 [ J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4).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 版社 , 1992. 范仲英. 实用翻译 [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 , 1996. 韩子满. 文学翻译与杂合 [ J ]. 中国翻译 , 2002 (2). 乐黛云. 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及文学理论的未来 [A ]. 多边文化研究 (第一卷 ) [ C ]. 北京 :新世界出 版社 , 2001. 李洪儒. 试论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 [ J ]. 外语学刊 , 2005 (5). 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 :从归化趋向异化 [ J ]. 中国翻 译 , 2002 (1). 文  军  邓  萍. 文化介入翻译过程的实验研究 [ J ]. 外 语学刊 , 2005 (1). Bakhtin, M ikhail. The D ia logic Im agina tion [M ]. TX: Uni2 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Kram 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 ing [M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收稿日期 : 2007 - 05 - 13 【责任编辑  郑  丹 】 99 2008年           孙广治  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            第 5期
/
本文档为【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