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武大)3

2009-10-07 50页 ppt 5M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7066

暂无简介

举报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武大)3null世界各国的GDP(2003年)世界各国的GDP(2003年)01----美国--------108572亿美元--人均-37051美元 ; 02----日本---------49487亿美元--人均-38865美元 03----德国---------23862亿美元--人均-28952美元; 04----法国---------17316亿美元--人均-28655美元 05----英国---------17750亿美元--人均-29451美元; 06---意大利--------14554亿美元--人均-25067美...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武大)3
null世界各国的GDP(2003年)世界各国的GDP(2003年)01----美国--------108572亿美元--人均-37051美元 ; 02----日本---------49487亿美元--人均-38865美元 03----德国---------23862亿美元--人均-28952美元; 04----法国---------17316亿美元--人均-28655美元 05----英国---------17750亿美元--人均-29451美元; 06---意大利--------14554亿美元--人均-25067美元 07----中国---------13720亿美元--人均--1056美元 08---加拿大---------8505亿美元--人均-26161美元 09---西班牙---------8271亿美元--人均-20536美元 10---墨西哥---------6116亿美元--人均--5827美元 11----印度----------5561亿美元--人均---522美元 12----韩国----------5209亿美元--人均-10718美元 13----荷兰----------5093亿美元--人均-31207美元 14--澳大利亚--------5082亿美元--人均-25525美元 15----巴西----------5070亿美元--人均--2754美元 16---俄罗斯---------4288亿美元人均--2982美元 17----瑞士----------3140亿美元--人均-42148美元 18---比利时---------3008亿美元--人均-29023美元 19--中国台湾--------2995亿美元人均-13165美元 20----瑞典----------2975亿美元--人均-33092美元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第十四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十四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核算——解决GDP“是什么”、“是多少” 国民收入决定——解决GDP为什么会这样 “简单”——考察“两部门”、“产品市场” 第一节 简单模型——两部门 一、追根溯源:Keynesian Law (一)前提 1、短期分析:“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典型:技术不变 2、价格刚性(price rigidity):价格一经形成,就不易变动。 (二)背景(background) 1929~1933年“大萧条” 1、资源闲置 2、AD↑→闲置资源被利用→产量↑、价格不变 (三)Keynesian Law: 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经济恢复均衡,达到AD=AS状态,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二、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二、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一)均衡国民收入 又名: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的意愿支出。 (二)模型 1、列法 2、公式法:Y=C+I 3、图解法 (1)45°线法 (2)储蓄恒等于投资法 均衡国民收入表均衡国民收入表均衡国民收入图均衡国民收入图图解简单国民收入 C+Ioy45°线C+Iy0oS,IS曲线I总供给Y是横轴,无法与纵轴C+I相交。我的每个点都表示Y=C+IYY0第二节 消费理论第二节 消费理论组成GDP的排头兵,“三驾马车”的第一驾 一、消费函数 因变量——消费,自变量——DPI、DPIe、P、生命周期、消费意识、利率、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等等。 (一)一般表达式:c=c(y) 1、Y与C正相关 2、APC与MPC (1)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 APC=C/Y (2)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 MPC=∆C/∆Y=dC/dY 表格:我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我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我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继续继续一、消费函数 (二)线性表达式 1、诠释:c=α+βy 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 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MPC,直线斜率 β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2、新解APC与MPC APC=c/y=(α+βy)/y=α/y+β=α/y+MPC (1)APC>MPC (2) α/y→0,所以APC→MPC 二、储蓄函数:消费函数的影子 (一)表达式:y=c+s→s=y-c→s=y- α-βy=-α+(1-β) y oycC=α+βyα0sy储蓄曲线继续继续二、储蓄函数 (二)APS与MPS APS=s/y, MPS=∆s/∆y=ds/dy=(1-β) APS=s/y=[-α+(1-β) y]/y=-α/y+(1-β),所以,APSy, s<0,负父母的债 t2—青壮年期,c0,s的用途有:还债,养老储蓄,放债。 t3~∞—老年期,c>y,s<0,t他有两件事要做:消费(用青年期的储蓄),讨债。 (三)永久收入消费理论(Milton Friedman) Y,cott1t2t3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永久收入消费理论1、前提(P——permanent,永久;t——transitory,暂时) (1)y=yp+yt, c=cp+ct (2)cp=βyp, β为消费倾向 (3)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无关,暂时收入用于储蓄 2、应用: (1)繁荣阶段,现实收入>恒常收入,现实消费=恒常消费,所以现实APC<恒常APC,现实APS>恒常APS (2)萧条阶段,正好相反。 所以,政府税收政策失效。 布什的智囊团也无可奈何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式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式将第十三章中的国民收入基本公式中的C具体化。 一、两部门模式 (一)代数 (二)几何方法 二、三部门模式 (一)代数方法 1、政府征收定量税 2、政府征收比例所得税 (二)几何方法 1、定量税 2、比例所得税 三、四部门模式(一)代数方法(二)几何方法 两部门模式的代数方法两部门模式的代数方法建立方程组: 求解此方程组,得: 所以, 两部门模式的几何方法两部门模式的几何方法Y0之左:Y<C+I, Unintended Inventary<0,生产扩大 Y0之右: Y>C+I, UI>0,生产缩减. 三部门模式的代数方法三部门模式的代数方法1、政府征收定量税 由此得:I+G=-α+Y-T-βY+βT+T 整理,得(1-β)Y=α-βT+I+G 所以 2、政府征收比例所得税: 从而:I+G=-α+(1-t)(1-β)Y +tY=-α+Y-Βy-tY+βtY+tY =-α+(1-β+βt)Y 所以,三部门模型的几何方法三部门模型的几何方法1、定量税: T↑→(S+T)左上移 →Y0↓ 2、比例所得税: t↑→S+t(Y)的斜率↑ →Y0↓ OI+GS+TOI+GS+tY四部门模式的代数方法四部门模式的代数方法模型为: 得:四部门模型的几何方法四部门模型的几何方法如图: C+I+G+(X-M)45度线O第四节 乘数理论第四节 乘数理论内维尔·舒特《城市的毁灭》,非典时期口罩厂的兴盛和相关行业的发展 凯恩斯经济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一、投资乘数——两部门经济 (一)含义: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KI=△Y/△I (二)推导:1、直推法;2、公式法之一;3、公式法之二 (三)取值范围:因为0<β<1,-1<-β<0,0<1-β<1,所以1<1/(1-β)<∞ (四)节约悖论 1、从《群蜂怨言》讲起:蜜蜂群落为何从繁荣走向衰败? 2、悖论: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结论却不可思议。 3、传统经济学VS凯恩斯经济学:何为美德,何为罪恶? (五)作用:双刃剑——投资增加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反之亦然。投资乘数的直推法投资乘数的直推法1、国民收入的第一轮增加:△I=20,意味着新雇工人的收入增加20,形成△Y1=△I=20。 2、国民收入的第二轮增加:工人用收入去购买棉布,带动了棉布的生产,使生产棉布的工人的收入增加。△Y2=β×△I 3、国民收入的第三轮增加:生产棉布的工人用他们的收入去购买自行车,使生产自行车的工人收入增加。△Y3=β2×△I 4、加总:△Y=△Y1+△Y2+△Y3+…△YN=△I+β△I+β2△I+…βn-1△I=△I(1+β+β2+…βn-1)=△I× ,因为0<β<1,所以当n→∞时,βn→0, 于是有△Y= △I×[1/(1-β)],所以KI= △Y/ △I= 何为美德?何为罪恶?何为美德?何为罪恶?(1)传统经济学 储蓄是美德,消费是罪恶 (2)凯恩斯:消费是美德,储蓄是罪恶 (明)陆楫:“予每博观天下大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 凯恩斯:“无论你们购买什么都会拯救英国。”投资乘数公式推导法之一投资乘数公式推导法之一投资乘数公式推导法之二投资乘数公式推导法之二节约悖论节约悖论储蓄是一种节约行为。某个家庭储蓄增加,就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从而使个人收入增加。但如果所有家庭都增加储蓄,则MPS↑,从而投资乘数下降,国民收入收缩。 消费对个人来讲是浪费。个人增加消费使收入减少,但所有的人都消费会导致MPC↑,从而投资乘数增加,国民收入扩张。 真不可思议!二、三部门经济:征收定量税二、三部门经济:征收定量税(一)基本表达式: (二)政府支出乘数KG=△Y/△G 所以,KG=△Y/△G=1/(1-β) 三部门经济:征收定量税三部门经济:征收定量税(三)税收乘数:KT=△Y/△T 所以, 可得以下结论:(1)T对Y的影响为负;(2)(-β)/(1-β)的绝对值小于1/(1-β)的绝对值,所以税收变动对Y的影响程度小于G对Y的影响.为此,政府需重视政府支出的作用。 新政府的预算(政府支出的作用)新政府的预算(政府支出的作用) 在2003年的预算中,虽然继续发行1400亿元建设国债(其中1150亿元纳入中央预算,250亿元代地方政府发行),但国债资金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项目,即继续调整和优化国债资金使用方向和结构,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西部地区等方面倾斜。引人注目的是,预算案中明确规定,一般性支出原则上实行零增长,主要是加大重点支出项目的投入和保障力度。 这五大项重点保障的支出是: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三是保障教育、科技。四是调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五是增加国防支出。在向全国人大的中,财政部长单独详细介绍了前两项支出的具体安排。它们在预算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环境变迁,施政的方向也要变迁。预算结构的变化已经显示,新一届政府将向中国之车注入更多保持平稳运行的润滑剂,而不再是提升速度的汽油。 三部门经济:征收定量税三部门经济:征收定量税(四)平衡预算乘数:政府同时增税、增支的影响。 (五)转移支付乘数:KTR=△Y/△TR 1、基本表达式: 三部门经济:征收定量税三部门经济:征收定量税可得基本表达式为: 2、KTR的推导: 同理可得: 结论(1):1/(1-β)>β/(1-β),所以改变政府支出相当有效。(2)KTR的绝对值等于KT,所以同时增税、增转移支付不会影响国民收入。 三、三部门经济:征收比例所得税三、三部门经济:征收比例所得税(一)基本表达式: (二)各种乘数: (三)结论:征收比例所得税时,乘数的作用变小。 证明:β(1-t)<β,-β(1-t)>-β,1-β(1-t)>1-β, 征收比例所得税时的乘数征收比例所得税时的乘数1、政府支出乘数: 2、税收乘数: 3、转移支付乘数: 4、平衡预算乘数: 最后有:KB=1 ?四、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四、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只介绍出口乘数 (一)基本表达式 (二)KX推导 结论:四部门经济中,乘数作用变小。增加的收入中有一部分用作进口。 第十四章 案例第十四章 案例案例1:我国的储蓄问题 我国一直是一个储蓄率很高的国家,截至2001年8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06万亿元,首次突破7万亿元大关,增长12.3%,增幅比去年同期高6.1个百分点,比去年底高5.4个百分点。8月份储蓄存款增加881亿元,比去年同月多增861亿元。年累计储蓄存款增加625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748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增加2423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415亿元;定期储蓄增加366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396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增加较多表明储蓄存款稳定性增强。   为了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使大量的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我国央行多次调整利息,2002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已经是自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以来的第八次降息,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的居民储蓄还是呈不断上升的势头。 问题:   1、解释下列名词:消费函数、储蓄函数   2、根据所学的知识说明决定一国储蓄率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案例1的解答案例1的解答一般来说,一国的储蓄率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的:   (1)资本市场状况。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居民会把相当大部分的资金投向资本市场,从而降低储蓄率。   (2)社会保障体系。如果一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发达,居民没有后顾之忧,就会增加消费比率,从而储蓄水平会较低。   (3)将来收入的保障情况。如果一国居民的将来收入有较强的保障,则储蓄率就会较低,反之较高。   (4)一国居民的消费习惯。 案例1的解答(续)案例1的解答(续)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落后。   (2)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   (3)将来收入没有保障。我国居民中农民占绝大多数,他们将来的收入没有保障,只能靠储蓄积累资金。   (4)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低。由于总体收入水平低,所以要考虑将来的各种支出,必然要提高储蓄率。 (5)消费习惯使然。案例2案例2国防支出与经济 通过分析美国国防预算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出政府购买乘数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时,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1987年的409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7.5%。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了80年代中期经济景气的形成。   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GDP的5%的水平。这时乘数的作用就相反了,削减国防开支导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会。而且,老布什并未使军工企业成功转型。 案例2的问题与解答案例2的问题与解答说明政府购买乘数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 政府购买乘数发生作用的变动机制是,增加一单位政府购买,经济中将增加等量的政府购买产品的需求,从而使得所购买商品增加相同的数额。这种商品供给增加使得经济中的总收入增加相同数额,收入的增加又导致家庭增加消费,其数量为边际消费倾向的倍数。消费需求增加又如同政府购买引起的需求增加一样引起连锁反应,直到经济再次处于均衡。 第十四章习题第十四章习题14、(1)均衡收入Y=(100+50)/(1-0.8)=750 C=100+0.8X750=700,S=-100+0.2X750=50 (2)非自愿存货积累=800-750=50 (3)新收入Y1=(100+100)/(1-0.8)=1000 所以,新增加的收入△Y=1000-750=250 (4)收入Y=(100+50)/(1-0.9)=1500 S=-100+0.1X1500=50.投资增加,导致新收入Y1=(100+100)/(1-0.9)=2000,所以△Y=2000-1500=500 (5)乘数随MPC的变动而变动。 16、(1)可支配收入YD=Y-T+TR=0.75Y+62.5 均衡国民收入=C+I+G=0.6Y+400 所以,Y=400/0.4=1000 (2)KI=2.5,KG=2.5,KT=-2, KTR=2, 第十五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十五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I0?I并非外生变量,要受到r的影响。r→I→Y 引进r以后,产品市场要与货币市场牵手。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一、投资函数:I=e-dr 1、e——自发投资,不依存于利率的变动而变动的投资 2、d——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 3、投资曲线——以数量为横轴,价格为纵轴 二、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MEC) (一)含义:厂商增加一笔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公式为: (二)MEC递减规律:投资曲线投资曲线如图: I=e-dr 资本边际效率公式资本边际效率公式Rn——预期利润,R0——投资,r——MEC 公式一 公式二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1、内容: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投资的增加,MEC呈递减趋势。 2、原因: (1)投资↑→对资本品需求↑→资本品价格↑→投资支出R0↑→MEC↓ (2)投资↑→预期未来产量↑→预期利润下降↓→MEC↓ 3、意外收获:MEI(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缩小之后的MEC。MEI<MEC 三、与投资有关的因素三、与投资有关的因素(一)预期收益:预期收益↑→投资↑ 1、预期市场需求↑→预期收益↑ 2、工资成本↑→预期收益↓,on the other hand ,工资成本↑→机器替代劳动→投资↑ 3、减税→预期收益↑ (二)投资风险:风险大→投资↓ (三)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 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一个企业的成本→新建企业优于购买旧企业→投资↑ 第二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第二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亲密接触,建立r与Y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S与I两个桥梁得以建立起来。 一、含义: 反映r与Y之间关系的曲线,分析I=S时的r与Y组合,表明产品市场的均衡。 注意 二、推导 r→I→S→Y,桥的两端是利率与国民收入,桥梁是I与S 三、方程: (一)两部门经济: 1、均衡条件: 2、方程: (二)三部门经济 两部门均衡条件两部门均衡条件IS方程——两部门IS方程——两部门IS方程——三部门IS方程——三部门方程IS曲线含义注意IS曲线含义注意注意:IS曲线所表示的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它只表明当利息率和国民收入存在着这样一种反方向变动关系时,投资和储蓄保持相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得到了满足。 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的推导 图A:由r推出I;图B:由I得出S;图C:由S得出Y;图D:对r与Y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四、斜率大小的决定因素四、斜率大小的决定因素 (一)β:前提是不考虑t与d 1、数学意义:β大→ β (1-t)大→1- β (1 -t)小 →斜率绝对值小→IS曲线平缓 2、经济学意义: β大→ 1- β (1 -t)小→乘数大 → Y的变动幅度大 (二)d:前提是,不考虑β与t 1、数学意义: d大→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小→IS曲线平缓 2、经济学意义: d大→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敏感→Y的变动幅度大 (三)t:前提是不考虑β与d 1、数学意义: t大→1- t 小→ β ( 1- t )小→1- β ( 1- t ) 大→斜率绝对值大→IS曲线陡峭 2、经济学意义: t大,乘数小,Y的变动幅度小。 五、IS曲线的移动五、IS曲线的移动斜率变动,影响IS的倾斜度;若截距变动,则导致IS曲线本身发生位移。 (一)自发支出变动:α+e↑→( α+e )/d↑→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IS右移,即r不变时,Y也增加。(相当于教材中对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变动的解释)。 (二)乘数变动:1/(1-β)↑→截距变大→IS右移。 (三)政府支出变动: 方程为: G↑→截距变大→IS右移 (移动时要体现乘数的作用) (四)T变动:T↑→截距变小→IS左移(移动时要体现乘数的作用) 第三节 均衡利率的决定第三节 均衡利率的决定分析IS 时,假定r已知。果真如此?NO!r取决于…… 一、货币的需求 (一)特指(L) Liquidity Preference,流动偏好。人们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把不能生息的、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保存在手边。(为什么需要货币?) (二)分类: 1、交易需求: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对货币产生的需求。交易需求量取决于(1)收入与支出的时间间隔:间隔越长,对货币的交易需求越大。(2)收入的大小。 2、预防需求:为了预防意外支出和收入延迟而对货币产生的需求。取决于(1)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程度;(2)收入的大小。 总结:L1=交易需求+预防需求=L1(Y)=kY K——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 3、投机需求: (三)货币需求函数 关于货币的精彩描述关于货币的精彩描述“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吓!你们这些天神呀,为什么要给我这东西呢?嘿!这东西会把你们的祭祀和仆人从你们的身旁拉走;把健汉头颅底下的枕垫抽去;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癫痫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货币投机需求货币投机需求(1)含义:为了抓住购买债券的有利时机而在手边持有一部分货币。 (2)分析前提:人们一时不用的财富以两种形式存在——货币、债券 (3)分析过程:利率高→ 债券价格低→买进债券、 抛出货币→L↓。反之亦然。 (4)结论: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函数。L2=-hr h—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 (5)极端情况: A、现行利率过高→预期利率只能下降→预期债券价格只能上升→用所有货币去买债券→L2=0 B、现行利率过低→预期利率只能上升→预期债券价格只能下跌→抛出所有债券而持有货币→L2=∞,此时出现“凯恩斯陷阱” 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1、表达式 2、图形: 为了满足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货币需求是与利率无关的;而为了满足投机需求的货币需求则与利率有关,用曲线表示为: 均衡利率的决定 均衡利率的决定二、货币的供给 M,垂直于横轴,与利率无关.包括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三、均衡利率的决定:L=M时的利率 r>r0,L<M,用多余货币购买债券,导致债券价格上升,从而利率下降,最后恢复均衡。 r<r0,L>M,抛出债券换取货币,导致债券价格下降,从而利率上升,恢复均衡。 均衡利率的变动均衡利率的变动四、均衡利率的变动 (一)M变动: 1、M↑→M曲线右移→利率↓:货币投放 2、M↓→M曲线左移→利率↑:货币回笼 (二)收入变动: 收入变动,L的水平段不变,其他段移动,导致利率变动 1、收入↑→L1↑→L曲线右移→利率↑ 2、收入↓→L1↓→L曲线左移→利率↓ (三)投机需求变动 L2变动,L的垂直段不变,其他段移动,导致利率变动 1、L2↑→L曲线右移→利率↑ 2、L2↓→L曲线左移→利率↓ 货币需求曲线货币需求曲线货币的供给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 1)狭义货币,M1: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 2)广义货币供给,M2:M1+定期存款。 3)更为广义的货币,M3:M2+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货币近似物。 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供给主要指M1。 货币供给由国家货币政策控制,是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供给曲线垂直于横坐标轴。 货币供给分为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货币需求曲线的变动货币需求曲线的变动货币供给曲线的变动货币供给曲线的变动第四节 LM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第四节 LM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L=M时,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r与Y的一一对应关系以L和M为桥梁,体现为LM曲线。 一、均衡条件: 二、LM曲线推导: (一)LM曲线:反映L=M时r与Y之间关系的曲线,表明货币市场的均衡。注意 (二)推导:r→M2(M=L)→M1→Y,当货币供给一定时,M1与M2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关于LM曲线的说明关于LM曲线的说明注意:LM曲线所表示的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它只表明当利息率和国民收入存在着这样一种反方向变动关系时,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保持相等,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得到了满足。 三、LM的方程三、LM的方程三、方程 (一)表达式:由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知: m=L=ky-hr ,由此可得LM方程如下: (二)斜率:k/h 1、k大→ k/h 大→LM陡峭,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高,交易需求曲线陡峭,从而LM陡峭。 2、h大→k/h小→LM平缓,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高,投机需求曲线平缓,从而LM曲线平缓。 LM曲线的特点LM曲线的特点四、特点 (一)垂直区:古典区域 当r较高时,L2=0 ,全部货币都被人们用于交易活动,这时L1很大,Y较高。之所以称为古典区域,因为…… (二)倾斜区:中间区域,r和Y之间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 (三)水平区:凯恩斯区域 当利率降得很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是无限的(即人们不愿意持有债券),这时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都会被人们保存在手边。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信贷活动和生产活动都不旺盛。 LM曲线的移动LM曲线的移动五、LM的移动 (一)m的变动 1、 m↑→LM在纵轴的截距(-m/h)↓→LM右移 经济学意义是: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消费和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2、 m↓时,有相反结论。 (二)物价水平变动 (三)L2曲线移动 (四)L1曲线移动 LMOYrLM’物价水平变动使LM移动物价水平变动使LM移动 1、P↑→LM截距(-M/hP)变大→LM左移: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带来国民收入减少 2、P↓→LM截距变小→LM右移: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带来国民收入增加 rLM2LM1ry2y1L2曲线移动使LM移动L2曲线移动使LM移动L2右移,说明L2增加,从而L1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在利率不变的前提下,国民收入下降意味着LM左移。反之亦反是。 OYrLM1LM2r0Y2Y1L1曲线移动使LM移动L1曲线移动使LM移动L1右移,说明L1的减少(从右图来看),从而货币交易需求减少,投机需求增加,这时意味着利率下降,从而LM右移。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推导第四节 LM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第四节 LM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L=M时,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r与Y的一一对应关系以L和M为桥梁,体现为LM曲线。 一、均衡条件: 二、LM曲线推导: (一)LM曲线:反映L=M时r与Y之间关系的曲线,表明货币市场的均衡。注意 (二)推导:r→M2(M=L)→M1→Y,当货币供给一定时,M1与M2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关于LM曲线的说明关于LM曲线的说明注意:LM曲线所表示的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它只表明当利息率和国民收入存在着这样一种反方向变动关系时,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保持相等,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得到了满足。 三、LM的方程三、LM的方程三、方程 (一)表达式:由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知: m=L=ky-hr ,由此可得LM方程如下: (二)斜率:k/h 1、k大→ k/h 大→LM陡峭,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高,交易需求曲线陡峭,从而LM陡峭。 2、h大→k/h小→LM平缓,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高,投机需求曲线平缓,从而LM曲线平缓。 LM曲线的特点LM曲线的特点四、特点 (一)垂直区:古典区域 当r较高时,L2=0 ,全部货币都被人们用于交易活动,这时L1很大,Y较高。之所以称为古典区域,因为…… (二)倾斜区:中间区域,r和Y之间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 (三)水平区:凯恩斯区域 当利率降得很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是无限的(即人们不愿意持有债券),这时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都会被人们保存在手边。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信贷活动和生产活动都不旺盛。 LM曲线的移动LM曲线的移动五、LM的移动 (一)m的变动 1、 m↑→LM在纵轴的截距(-m/h)↓→LM右移 经济学意义是: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消费和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2、 m↓时,有相反结论。 (二)物价水平变动 (三)L2曲线移动 (四)L1曲线移动 LMOYrLM’物价水平变动使LM移动物价水平变动使LM移动 1、P↑→LM截距(-M/hP)变大→LM左移: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带来国民收入减少 2、P↓→LM截距变小→LM右移: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带来国民收入增加 rLM2LM1ry2y1L2曲线移动使LM移动L2曲线移动使LM移动L2右移,说明L2增加,从而L1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在利率不变的前提下,国民收入下降意味着LM左移。反之亦反是。 OYrLM1LM2r0Y2Y1L1曲线移动使LM移动L1曲线移动使LM移动L1右移,说明L1的减少(从右图来看),从而货币交易需求减少,投机需求增加,这时意味着利率下降,从而LM右移。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推导第五节 IS-LM IS-LM分析: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第五节 IS-LM IS-LM分析: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利率→投资→收入→货币交易需求→货币投机需求→利率 循环推理,出路何在?构建IS-LM模型 一、模型 二、分析 (一)E:IS与LM的交点,表明两市场同时均衡 (二)A:LM上的点,表明产品市场失衡,货币市场均衡 (三)B:IS上的点,表明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失衡。 (四)C:两市场同时失衡。 (五)失衡的区域 rYISLMⅠⅡⅢⅣEABC失衡的区域失衡的区域1、Ⅰ:I<S,L<M 例如,F点。与B点比较,F点代表的收入水平更高,意味着更高的S;与A点比较,F点代表的收入水平更低,意味着更低的交易需求。 2、Ⅱ:I>S,L<M 3、Ⅲ:I>S,L>M 4、Ⅳ:I<S,L>M LMISⅠⅡⅢⅣFBArY三、均衡的恢复三、均衡的恢复以Ⅲ区域C点为例 S<I,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导致Y上升,致使C向右移动。 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致使C向上移动。 两方面的力量合起来,使C向右上方移动,运动至IS曲线,从而I=S; 这时L仍大于M,利率继续上升,最后C沿IS调整至E。 LMISCⅢE四、均衡的变动四、均衡的变动由IS、LM移动导致 (一)LM不变,IS移动 1/(1-β)↑、(α+e)↑、G↑、T↓导致IS右移,从而Y与利率上升。反之亦然。 此为宏观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 (二)IS不变,LM移动 M↑或P↓,导致LM右移,从而Y上升、利率下降。反之亦然。 此为宏观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六节框架一、基本框架第六节框架一、基本框架二、内容二、内容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总需求) 消费由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水平决定。国民收入增加时,短期看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消费倾向比较稳定。经济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的增加或减少通过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额数倍于投资的变动。 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呈同方向变动关系。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使投资需求不足。 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在凯恩斯陷阱状态下,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便不再下降,影响投资需求的上升。 三、有效需求决定就业水平三、有效需求决定就业水平有效需求: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产出总量和需求总量。 总供给价格:指该社会全体厂商销售其产品时期望得到的最低价格总额。 总需求价格:指该社会全体居民购买消费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总额。 凯恩斯认为,形成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所以难以实现充分就业。 四、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四、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2)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长期内),造成投资引诱下降,投资需求不足; 3)灵活偏好与流动性陷阱,导致人们把货币保存在手边,利率下降到一定水平便不再下降。 五、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途径五、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途径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就是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增加总需求,通过乘数原理引起收入多倍增加。 货币政策是用增加货币供给量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收入,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因此,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财政政策。 有关习题有关习题2、选择 (3)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此时,利率上升是由于货币需求增加的结果) (4)右移10亿美元除以k(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为什么除以k,请看右图) 5、计算 (1)r=10%\8%\6%导致I=200\210\220 (2)r=10%\8%\6%导致I=150\170\190 (3)d↑→I曲线陡峭 (4)e↓→I曲线平缓 有关习题(续1)有关习题(续1)6、计算 (1)r=4%\5%\6%\7%导致I=80\75\70\65 (2)Y=(i+40)/0.25=480\460\440\420 (3)IS曲线:r=(a+e)/d-[(1-β)/d]*y=(40+100)/5-0.25/5*y=28-0.05y 7、计算 (1)IS曲线:根据IS曲线的表达式,得: r=(50+100)/5-0.2/5*y=30-0.04y,r=15-0.02y,r=15-0.025y (2)I对r更敏感时,IS曲线斜率变小 (3)β变小时,IS曲线斜率变大,曲线更陡峭。 有关习题(续2)有关习题(续2)8、(1)Y=700,r=8%\10%时,L=140+70=210,L=140+50=190 (2)Y=600时,L=150、170、190、210、230 Y=700时,L=170、190、210、230、250 Y=800时,L=190、210、230、250、270,收入增加,导致L右移 10、(1)M/P=ky-hr,所以r=-M/hp+(k/h)*y,斜率为k/h (2)斜率值分别为0.02\0.01\0.01 (3)k变小,LM斜率变小;h变大,LM斜率变小; (4)h=0,LM为垂直线。 11、(1)IS:根据y=c+I,得IS方程为Y=1250-30r;根据m=l,得LM方程为y=750+20r (2)联立IS与LM方程,得r=10,y=950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IS、LM移动会影响Y和r使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作用。而IS、LM的斜率会影响Y和r的变动幅度,即影响政策的效果。 第一节 政策简介 政府手中的两大法宝——财政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 税收、政府支出影响消费与投资,进而影响国民收入 1、扩张性政策:T↓→IS右移→Y↑, G↑→IS右移→Y↑ 2、紧缩性政策:T↑、G↓,导致IS左移,Y下降 二、货币政策:M→r→C、I→Y 1、扩张性政策:M↑→LM右移→Y↑、r↓ 2、紧缩性政策:M↓→LM左移→Y↓、r↑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一、一般原理 (一)LM形状不变,IS形状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二)IS形状不变,LM形状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三)关于以上结论的数学诠释 二、极端情形:神化财政政策效果,凯恩斯极端 (一)条件:IS曲线陡峭至极——垂直 LM曲线平缓至极——水平 (二)结论: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三、一个关键概念——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一)形成 (二)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四、问题的延伸——IS曲线的中国特色 LM形状不变,IS形状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LM形状不变,IS形状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1、IS陡峭(红线,d小,β小),移动IS曲线,政策效果大(Y0Y2) 2、IS平缓(蓝线,d大,β大),移动IS曲线,政策效果小(Y0Y1) r0、Y0相同,右移的距离EE’相同,但效果Y0Y2>Y0Y1 我国IS陡峭,所以1998~今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OYrLMr0Y0Y2Y1E’E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果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果一、一般原理 (一)LM形状不变,IS形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二)IS形状不变,LM形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三)关于以上结论的数学诠释 二、极端情形:神化货币政策效果——古典主义 (一)条件 1、IS平缓至极:——水平 2、LM陡峭至极:——垂直 (二)结论 1、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IS水平→d=∞→即使r不 变,I也会大幅度减少→挤出效应大 2、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LM垂直→h=0→L2=0→m全 用于L1→Y大幅度变化 LM形状不变,IS形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LM形状不变,IS形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1、IS陡峭:d小、β小,移动LM(货币政策),政策效果小(Y1Y2)。 2、IS平缓: d大、β大,移动LM(货币政策),政策效果大(Y1Y3)。 如右图,LM移动同样的距离,但是Y1Y2<Y1Y3 思考:为何我国数次调低利率,却收不到应有效果。 (我国IS陡峭)OrYLM0LM1IS0IS1Y1Y2Y3IS形状不变,LM形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IS形状不变,LM形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1、LM陡峭(红线):k大,h小,移动LM,政策效果大 2、LM平缓(兰线):k小,h大,移动LM,政策效果小 初始状态相同(r0、Y0),LM右移距离相同(EE’),但Y0Y1<Y0Y2 y1OYrr0Y0Y1Y2EE’IS关于结论的数学诠释关于结论的数学诠释1、货币创造乘数: 2、结论: (1)d小、β小,上述乘数的分母大,货币政策效果小(IS陡峭) (2)d大、β大,货币政策效果大(IS平缓) (3)h小,上述乘数的分母小,货币政策效果大(LM陡峭) (4)h大,上述乘数的分母大,货币政策效果小(LM平缓) 思考:为什么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IS陡峭,而LM平缓)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一、原理 二、说明(以第四种情况为例)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G↑→IS右移→Y↑、r↑→挤出效应,使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时,辅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M↑→r↓,挤出效应被抵消。 我国的投资利率弹性(均值-0.19)我国的投资利率弹性(均值-0.19)IS形状不变,LM形状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IS形状不变,LM形状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1、LM陡峭(k大、h小),移动IS曲线,政策效果小(Y3Y4) 2、LM平缓(k小、h大),移动IS曲线,政策效果大(Y1Y2) 从图上可以看出, Y1Y2>Y3Y4,而IS移动的距离是相同的。 我国的LM平缓,财政政策的效果大。 OrYLMIS1IS2IS3IS4Y1Y2Y3Y4关于以上结论的数学解释关于以上结论的数学解释1、财政政策乘数 2、dY/dG与△Y/△G的差异:财政政策乘数考虑了货币市场的因素 3、结论: (1)d小,财政政策效果大——IS陡峭 (2) d大,财政政策效果小——IS平缓 (3)k大、h小,财政政策效果小——LM陡峭 (4) k小、h大,财政政策效果大——LM平缓挤出效应(crowding out)挤出效应(crowding out)(一)形成:G↑→Y↑→L1↑→L2↓意味着r↑→I↓、C↓,即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 (二)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1、KG:乘数的双刃剑作用 G↑、KG大→Y大幅度上升→ 利率大幅度提高→I大幅度下降→挤出效应大 2、k:G↑→Y↑→L1↑、k大→L1大幅度↑→挤出效应大 3、h:G↑→Y↑→L1↑→L2↓、h小→r 必须大幅度上升,才能满足L2下降的要求→挤出效应大 4、d:d大、r↑→I大幅度下降→挤出效应大 5、总结: KG、 k、 d与挤出效应成正向变动; h与挤出效应成反向变动。 IS曲线的中国特色IS曲线的中国特色我国的IS曲线与IS-LM模型的描述没有明显的不同,只是更加陡峭一些而已,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投资的利率弹性比较小,储蓄水平相对较高(意味着MPC的下降)。 我国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政府投资、包括国有企业的投资还是我国投资的主要部分。这两部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影响,所以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尽管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但是,其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仍比较有限,这就决定了投资曲线I陡峭。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而储蓄倾向较高,导致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第十六章习题第十六章习题3、(1)联立IS与LM方程,得Y=650,r=6%。从而投资=80 联立IS与LM方程,得Y=650,r=6%。从而投资=80 (2)当G从50变为80时,联立新的IS与LM方程,得Y=700,r=8%;Y=725,r=9% (3)d大时,IS平缓,移动IS的政策效果小;d小时,IS陡峭,移动IS的政策效果大。 4、(1)IS方程的导出过程:Y=90+0.8(Y-50)+140-5r+50=0.8Y+240-5r,即IS方程为Y=1200-5r LM方程的导出过程:0.2Y=200,所以LM方程Y=1000 联立IS、LM方程,解之得Y=1000,r=8%,I=100 十六章习题十六章习题4、(2)G增加了20,G=70,新得IS曲线Y=1300-2r,表明IS曲线右移。联立IS、LM方程,解之得:Y=1000,r=12%,I=80 (3)由此可见,G的增加导致I下降,存在“挤出效应”。在古典区域,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5、(1)IS方程为Y=1150,IS垂直,LM方程为:Y=1000+50r (2)联立IS、LM方程,解之得:Y=1150,r=3%,I=150为常量 (3)当G由100增至120时,IS方程为Y=1250。联立IS、LM方程,解之得:Y=1250,r=5%,I=150 (4)无挤出效应。因为I与r无关。这时IS垂直,财政政策十分有效。处于凯恩斯区域。 习题习题8、(1)IS方程:Y=1200-25r,LM方程:Y=1000,LM垂直。这时,Y=1000,r=4%,C=900,I=100 (2)M增加至220,LM方程Y=1100。LM右移。Y=1100,r=4%,C=980,I=120 (3)在古典区域,货币政策完全有效。LM的移动量正好是均衡收入的变化量。 10、扩大M,同时增加T,是紧缩财政政策与扩张货币政策的同时使用。M↑→LM右移→利率↓→I↑、Y↑,T↑→IS左移→Y↓,另一方面,T↑→DPI↓→C↓ 12、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左移,收入与利率同时下降。 取消投资津贴→I↓→Y↓→IS左移→r↓→I↑ 提高所得税→C↓→IS左移→Y↓、r↓→I↑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T、G、M是药,C、I是药引,宏观经济政策是药方。 第一节 概述 一、政策目标 (一)充分就业 (二)价格稳定: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二、政策工具:达到目标的手段 三、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目标之一 充分就业目标之一 充分就业1、失业: (1)含义: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且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所处的状态。 (2)分类: A、自然失业:在经济的动态变动过程中,由于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包括 B、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有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 C、周期性失业: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属于非自愿失业,存在于经济周期的衰退与萧条阶段。 D、隐蔽失业: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所处的就业状态。其边际生产力为零。 (3)影响: A、对个人 B、对社会 2、充分就业:几种状态 自然失业自然失业 摩擦失业:信息不畅通或者获得信息花费的成本较高,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在寻找工作 自愿失业:求职性失业,劳动者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去寻找更理想的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受季节变动的影响引起的失业。 古典失业:由于工资刚性(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所造成的失业。此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 失业对个人的影响失业对个人的影响自愿失业,带来闲暇享受或者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非自愿失业,使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 不同事件引起的紧张感(美国) 失业对社会的影响失业对社会的影响政府要增加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 影响社会稳定 使实际GDP减少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 (1)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 (2)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允许自然失业存在 (3)空缺职位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政策工具政策工具(一)需求管理:管理总需求 1、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AD不足 2、代表:凯恩斯 3、目标:治理失业和通货膨胀 4、工具:财政与货币政策 (二)供给管理:管理AS 1、源: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 2、工具: (1)收入政策:控制工资与物价 (2)人力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 (3)经济增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三)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阶段(一)20世纪30年代~二次大战前夕:试验时期 理论依据:《通论》 目标:摆脱危机 最成功的例子:罗斯福新政(new deal) (二)二次大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新时期 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官方经济学” 目标:充分就业与经济繁荣 工具:财政与货币政策 案例:1944年英国《就业政策白皮》/1946年美国《就业法》 (三)70年代初~1992年:第三阶段 理论依据:自由放任思想复兴,凯恩斯主义失宠 目标:四个 特征:经济政策自由化与多样化,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并存 典型:1978年美国《充分就业和平衡增长法》/里根经济学 (四)1993年~2000年:克林顿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疑似”复兴 第二节 财政政策第二节 财政政策涉及G、T和公债 一、构成: (一)财政支出政策 1、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G。例一——军需品和警察装备的购买。例二: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兴建公共设施,但不是“形象工程”。 2、转移支付:TR (二)财政收入政策 1、财产税:对土地(不
/
本文档为【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武大)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