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物理考试中怎样避免粗心失分

物理考试中怎样避免粗心失分

2009-10-12 20页 doc 119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0692

暂无简介

举报
物理考试中怎样避免粗心失分物理考试中怎样避免粗心失分 1.单选、多选要分清    选择题要先看明白题目要求是单选还是多选,然后分析每个选项,仔细对照辨别后再落笔。 2.选对、选错要看明    有时选择题是要求选出错项来,一定要看明白,不要一味按选对的习惯作。 3.填空别漏    做填空题时,注意不要漏写物理量的单位,数量级别搞错、答案不唯一时,别漏解。 4.审题要严密    审题不能图快,要把题目逐字逐句吃透,不要遗漏条件、看错已知的数值。(见附) 5.计算题要规范    做计算题时一定要写出每个重要的公式、方程以及关于它们来历的简要文字说明,写出必要...
物理考试中怎样避免粗心失分
物理考试中怎样避免粗心失分 1.单选、多选要分清    选择题要先看明白题目要求是单选还是多选,然后分析每个选项,仔细对照辨别后再落笔。 2.选对、选错要看明    有时选择题是要求选出错项来,一定要看明白,不要一味按选对的习惯作。 3.填空别漏    做填空题时,注意不要漏写物理量的单位,数量级别搞错、答案不唯一时,别漏解。 4.审题要严密    审题不能图快,要把题目逐字逐句吃透,不要遗漏条件、看错已知的数值。(见附) 5.计算题要    做计算题时一定要写出每个重要的公式、方程以及关于它们来历的简要文字说明,写出必要的运算步骤。 6.作图要工整    解题中的作图(如受力图、电路图等),在保证正确的同时要工整,尽量用作图仪器画,并把题目的已知条件(数值)标在图上,这样已知条件一目了然,还可启发解题思路。 7.字迹清楚    考卷是给别人看的,字迹要清楚,单位、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都不可潦草。 8.先易后难    先易后难,依次答题,这可以增强信心,万一遇到难题,不妨先放一放,作完容易的题后,再做难题。 9.掌握速度,稳中求快    要把握时间,先看懂题,再动手作,不要匆忙,不要慌乱,如果题的数量大,也要力求先作对而后求多。 10.勇解难题     试卷中一般有一、二道难题。面对难题首先要冷静不慌,大胆地根据基本物理规律去想、去思考,去画图,去按过程分解。列出必要的关系式、方程,这样一来就可能解出,即使解不出,也会拿到一些步骤分。   附 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审题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试题的文字,观察图示、图表,并经过整理加工,搞清试题中的已知和所求的过程。 1.浏览全卷,立足全局    在动笔答题之前,一般应将试题浏览一遍,知道题量的多少,以便合理地分配时间,避免前松后紧。粗略了解试题的,可以确定答题的顺序,做到先易后难。明确卷首或题首的提示或答题要求,规范答题,杜绝不应有的失分。 2.明确关键词句,避免答非所问    审明题目中的关键性词句,就是阅读题目时,不能就字读字,而应边读边想,对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应特别引起注意,去认真思考、斟酌。 3.挖掘隐含条件,形成解题思路    任何物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物理条件和范围内,根据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拟定的。试题的已知条件大多数是直接给出的,但也有一些条件并未直接给出,而是隐含在题中,如果不找出并利用这些条件,就会导致错解,甚至是无法求解。 4.审题与思考相结合,加快审题速度    审题是通过阅读搞清已知与未知,解题则是通过思考从已知推出未知,审题与解题总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在审题过程中初步形成解题思路,在解题受阻时往往又要重复审题,所以审题时要手脑并用,边读、边写、边画、边思考。审题时注意画好示意图,一幅好的示意图是一种无声的启发,它可帮助我们审题,可丰富对物理图景的想象力,为正确地解题扣开大门。 5.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审题效率    考试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的水平考查,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检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大脑的适度兴奋时学习效率最高。因此,解题时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遇到熟悉的试题不要急于求成,匆忙作答,而须全面审题,看一看试题的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千万不要题意尚未审清楚,就着手解题,到头来出现挂东漏西、残缺不全或错误百出的现象;遇到难题或思维受阻时,也要提高自信心, 物理考试中怎样避免粗心失分 1.单选、多选要分清    选择题要先看明白题目要求是单选还是多选,然后分析每个选项,仔细对照辨别后再落笔。 2.选对、选错要看明    有时选择题是要求选出错项来,一定要看明白,不要一味按选对的习惯作。 3.填空别漏    做填空题时,注意不要漏写物理量的单位,数量级别搞错、答案不唯一时,别漏解。 4.审题要严密    审题不能图快,要把题目逐字逐句吃透,不要遗漏条件、看错已知的数值。(见附) 5.计算题要规范    做计算题时一定要写出每个重要的公式、方程以及关于它们来历的简要文字说明,写出必要的运算步骤。 6.作图要工整    解题中的作图(如受力图、电路图等),在保证正确的同时要工整,尽量用作图仪器画,并把题目的已知条件(数值)标在图上,这样已知条件一目了然,还可启发解题思路。 7.字迹清楚    考卷是给别人看的,字迹要清楚,单位、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都不可潦草。 8.先易后难    先易后难,依次答题,这可以增强信心,万一遇到难题,不妨先放一放,作完容易的题后,再做难题。 9.掌握速度,稳中求快    要把握时间,先看懂题,再动手作,不要匆忙,不要慌乱,如果题的数量大,也要力求先作对而后求多。 10.勇解难题     试卷中一般有一、二道难题。面对难题首先要冷静不慌,大胆地根据基本物理规律去想、去思考,去画图,去按过程分解。列出必要的关系式、方程,这样一来就可能解出,即使解不出,也会拿到一些步骤分。   附 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审题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试题的文字,观察图示、图表,并经过整理加工,搞清试题中的已知和所求的过程。 1.浏览全卷,立足全局    在动笔答题之前,一般应将试题浏览一遍,知道题量的多少,以便合理地分配时间,避免前松后紧。粗略了解试题的内容,可以确定答题的顺序,做到先易后难。明确卷首或题首的提示或答题要求,规范答题,杜绝不应有的失分。 2.明确关键词句,避免答非所问    审明题目中的关键性词句,就是阅读题目时,不能就字读字,而应边读边想,对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应特别引起注意,去认真思考、斟酌。 3.挖掘隐含条件,形成解题思路    任何物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物理条件和范围内,根据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拟定的。试题的已知条件大多数是直接给出的,但也有一些条件并未直接给出,而是隐含在题中,如果不找出并利用这些条件,就会导致错解,甚至是无法求解。 4.审题与思考相结合,加快审题速度    审题是通过阅读搞清已知与未知,解题则是通过思考从已知推出未知,审题与解题总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在审题过程中初步形成解题思路,在解题受阻时往往又要重复审题,所以审题时要手脑并用,边读、边写、边画、边思考。审题时注意画好示意图,一幅好的示意图是一种无声的启发,它可帮助我们审题,可丰富对物理图景的想象力,为正确地解题扣开大门。 5.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审题效率    考试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的水平考查,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检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大脑的适度兴奋时学习效率最高。因此,解题时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遇到熟悉的试题不要急于求成,匆忙作答,而须全面审题,看一看试题的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千万不要题意尚未审清楚,就着手解题,到头来出现挂东漏西、残缺不全或错误百出的现象;遇到难题或思维受阻时,也要提高自信心, 初中物理重点内容剖析与复习指导之二 反射定律 1.重点、难点剖析与复习指导 本部 分的重点是光的反射定律,对一些反射现象的解释以及作反射光路图等。难点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应用,以及联系实际运用光学知识分析问题等。 在复习时,要注意: (1)定律内容可简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三线中知道任意两条线都可求出第三条光线。 (2)叙述反射定律时,要先说反射光线,再谈与入射光线、法线间的关系;应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是先有入射光线和入射角,后有反射光线和反射角、反射光线和反射角是随着入射光线和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射定律适用于一切反射现象,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一条入射光线只对应一条反射光线;如果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入射镜面上,反射光线就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出去。 (3)根据反射定律,结合几何知识求解一些有关反射的问题:①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面的位置,画出反射光线,见图1;②已知反射光线和反射面的位置,画出入射光线,见图2;③已知反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画出反射面的位置,见图3。             不管是以上那一个图的情况,都应先画出法线,图1、图2的法线是过入射点并垂直反射面的,图3的法线其实就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 (4)用反射定律作图:从发光点(或物体上的某点)S画两条射向平面镜的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画出它们的反射光线,然后用虚线反方向延长两条反射光线,找到相交点S´,即为S的像点。若题中没要求用反射定律,为了使作图更准确、更快捷,可先根据成像的特点,把S的像S´找到,然后画反射光线时,就可以直接用虚线连接点S´与入射点O,并用实线延长,即为反射光线。 注意:①物体上某点发出的光,经过面镜或透镜的反射或折射的实际光线如果是会聚的,其会聚点就叫物体上某点的实像点,凡是实际光线必须用实线表示,用箭头表示出光的传播方向,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出来,如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像就是实像;②物体上某点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或透镜的反射或折射的实际光线如果是发散的,则它们不可能会聚,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就是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但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到,对光线的反方向延长线必须画虚线;③虚像画虚线,实像画实线;④法线画虚线;⑤一般面镜或透镜都能成虚象,跟物体相比,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2.中考分析 这部分内容属于几何光学,也是学习光学的基础知识。中考试题常以填空、选择、作图(填图)等题型为主。其中以较容易试题(基础题)为多,当然也有少量的中等试题,如:中考常考的平面镜成像作图等是常考的。 另外要注意: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中考考三种情况,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像特点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运用这个原理,人们制成了照相机。第二种情况是,物体在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所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它的应用是幻灯机。第三种情况是,物体放置在焦点以内时,成像特点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它的应用是放大镜。中考对于凸透镜的要求就这样三种情况,掌握住了,就算过关了。 3.典型中考题例析 [例题一]在图1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2002年河北省中考题) 初中物理重点内容剖析与复习指导之四 力 力和运动 1.重点、难点剖析与复习指导 本部分的重点是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重力的方向,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合力的概念,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是力的图示,二力平衡的应用,关于力的计算,以及根据力产生条件、力的相互作用以及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两个物体,接触的物体之间、不接触的物体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只有一个物体就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有力存在,必有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对某物体而言,它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 ②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注意: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它一定受到外力作用;但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其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如受平衡力作用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的测量 ①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顿),简称“牛”。 ②在实验室里,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注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弹簧测力计的中心线要与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3)力的图示 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只有三要素完全相同的两个力才是等效的。 ②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三要素,这种表示力的叫力的图示。而力的示意图仅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严格要求用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4)重力 ①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判断重力是否存在的有效办法就是看物体是否在地面附近,在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②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G=mg,其中g=9.8N/kg。(注意:重力与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要注意把它们区分开来。) ③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利用这个道理可做成水平仪来判断是否水平和做成重锤线来判断是否垂直。 ④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几何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说明: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地球对它的吸引力并不完全相同,实际上,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所以,物体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和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才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①合力: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或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是那两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注意:求合力是从作用效果相同的角度来考虑的,求合力的两个力(或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②同一直线上二力(或几个力)的合成:指求两个(或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a.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即F=F1+F2;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b.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即F=F1-F2;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6)二力平衡 ①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几个力)相互平衡。要判断几个力是否平衡,可以看物体在这几个力作用下是否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 ②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对它们的三要素分析可知,它们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而方向是不同的(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所以三要素相同的两个力一定不是相互平衡的,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法则可知,其合力一定不为零,而是等于它们的和(或其中一个的两倍)。 说明:在实际情况下,一般物体受多个力的作用,这时可以分析物体在某个方向上受到的力是否相互平衡。如:物体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在竖直方向上,物体没有运动,所以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水平面对它的支持力相互平衡。 注意:不要混淆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和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是指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不能求合力;而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可以求合力,其合力为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和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也有相同点,即两个力都在一条直线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中考分析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贯彻力学的始终。深入领会、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并会运用力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问题,是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和功等知识的基础。近年来中考主要考查:(1)力的合成;(2)力的图示;(3)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4)平衡力的概念;当然对惯性的概念、惯性定律和摩擦力的知识等也要经常涉及。中考试题常以填空、选择、作图、计算等题型出现,试题的难度不大。但在解有关压强、浮力等综合题时就要运用到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平衡条件。也就是说,本部分知识是解力学综合题的基础。如: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改变运动状态,或已知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判断物体受到的力,都需要分析物体受到的力。常见题型中,往往把相互作用的力和相互平衡的力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是物体受到的力还是物体对别的物体的力,并且能够区别相互作用的力和相互平衡的力。 3. 典型中考题例析 [例题一]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施力物体不一定是受力物体 (B)两个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C)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 (D)物体运动状态不变,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2002年北京西城区中考题) 分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可见选项(A)是错误的;两个磁铁没有接触,它们之间也会存在相互作用的力,选项(B)也是错误的;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所以选项(D)也错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力,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选项(C)是正确的。   答案:C 说明:本题考查学生是否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及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我们知道,力出现在两个物体间;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某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两个物体接触或不接触都可能有力的作用;物体受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对此题而言,应用惯性定律也较易得出答案。 [例题二] 如图所示,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在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几种说法中属于相互平衡的力是: (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 (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2001年天津市中考题) 分析:下面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对题中各选项逐个进行分析: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作用在弹簧上,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作用在天花板上,两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相互作用力,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可见(A)选项是错误的;球对弹簧的拉力作用在弹簧上,弹簧对球的拉力作用在球上,同样是相互作用力,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B)选项也是错误的;关于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我们知道,这两个力都同时作用在同一球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选项(C)是正确的;同理,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两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选项(D)也是错误的。 答案:C 说明:解此类题时应弄清各选项中所叙述的两个力的受力物体,再进一步分析两力是否符合平衡条件。要注意相互作用的力和相互平衡的力的区别,相互平衡的力一定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而相互作用的力是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4.能力训练题 (1)质量为50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重力为 N;当受到60N竖直向上的拉力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 N。(2002年山西省中考题) 答案:490 0 (2)关于力的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小孩推墙时他也受到墙的推力 (B)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人坐在沙发上,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只有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2002年南京市中考题) 答案:D (3)你用不大的力推地面上的箱子,推不动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箱子不动说明推力小于摩擦力 (B)摩擦力与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C)这时箱子受到的合力为零 (D)箱子对地面也会施加一个摩擦力 (湖北省黄岗市) 答案:B C D         (4) 如图所示在竖直悬挂的带有磁性的黑板上,吸着一个重4牛的小铁块,小铁块静 止不动,若磁性黑板和铁块之间的吸引力是10牛,请画出铁块在竖直方向上所受力 的图示。(2002年河南省中考题) 答案:见右图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即可作出像A´B´。(1)过A点作AA´垂直镜面于E,并取A´E=AE;(2)过B点作BB´垂直镜面于D,并取B´D=BD;(3)连接A´B´,如图2所示。 说明: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的能力。像A´B´是否画成虚线。 [例题二]如图1所示,由发光点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         射后通过P点。试确定入射点O,并画出这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2002年山东省荷泽市中考题) 分析: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找出物点S的虚像点S´,然后沿着“虚像点→反射光线的延长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的思维程序作图:(1)过S点作SS´垂直镜面于D,并取S´D=SD;(2)连接PS´交镜面于O,OP即为反射光线;(3)连接SO,SO即为入射光线;(4)在SO、OP上标上相应的箭头,如图2所示 说明: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S点发出的光线的反射光线,其反向延长线必须经过S点的像S´点。 [例题三]某人距平面镜5m,当它以1m/s的速度沿垂直镜面的方向走近平面镜时,2s后此人与他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距离是 m。(2002年湖南省岳阳市)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某人以1m/s的速度走了2s后,靠近平面镜1m/s ײs=2m,此时他与平面镜的距离为5m​²m=³m,根据对称性,像与镜的距离也为³m,所以人与像的距离为6m。 说明:本题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规律和速度公式的理解。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解题较简便,物体关于平面镜成像在运动速度上也是对称的。在审题时要注意看清楚题目中所问的是什么距离,否则易错答成“³m”。 4.能力训练题 (1)你漫步在池塘边,常会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来游去的鱼。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虚象;看到的“白云”是光的 形成的虚象。(选填“折射”或“反射”)(2002年四川省中考题) 答案:折射 反射 (2)正常人的眼睛观察25cm处的物体最清楚,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若要使像成在距眼睛25cm处,眼睛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cm,这是利用平面镜所成的像有 的特点。(2002年黑龙江省中考题) 答案:12.5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①在图1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发光物AB的像A´B´。 ②在图2中,根据已经画出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③图3表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的情况,请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4)①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在图4中的方框内分别画出适当的透镜。 ②在图5中,分别画出折射光线。             初中物理重点内容剖析与复习指导之五 压 强 1.重点、难点剖析与复习指导 压强是力学中重要的物理量,也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本部分的重点是压强的概念、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正确理解压强的物理含义是掌握压强概念的关键。难点是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简单问题、液体的压强公式的推导思路和方法。本部分的主线是压强,把固体、液体、气体等知识贯穿一体,切实理解好压强的概念是复习好的关键。由于固体、液体、气体性质上的不同,它们在压力和压强的计算及用压力和压强知识去解释物理现象方面有着不同的规律,复习过程中,既要掌握不同状态下物体压强的共同特点,还要注意他们各自的特;还要注意它们各自的特殊规律。复习时要注意掌握下列知识: (1)           压力 ①           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②           压力的方向总是跟受力面垂直,且指向被作用的物体 ③           压力的基本特征:a:压力是一种接触力。彼此分离的两个物体之间不可能产生压力;b:压力属于弹性力。由于物体之间互相挤压,彼此引起形变而产生的;压力和重力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不能混为一谈,它们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自由地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只受重力、支持力,并处于静止时,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的大小。这是因为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它们的大小相等,而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和支持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的大小也相等,所以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的大小。个别学生认为压力就是重力,这是十分错误的。下面对重力和压力进行比较。   重力 压力 产生原因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 力的大小 G=mg 往往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先计算出支持力,而压力的大小等于支持力 力的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 垂直于被压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力的作用点 物体的重心 被压物体表面 (2)           压强 ①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指物体的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②压强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决定的,压强的定义公式是p=F/S,压强的单位 是:Pª(帕斯卡、简称帕),1Pª=1N/m2 ③压强的方向:跟压力的方向相同。 ④           压强的物理意义: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大小跟压力成正比,同时跟受力面积成反比。 ⑤           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根据压强公式p=F/S可知,采取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增大压强;采取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减小压强。 (3)           液体内部压强 ①           液体内部有压强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及液体具有流动性。 ②           静止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a.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b.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c.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d.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与容器的形状、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③           液体压强公式:p=ρgh 。 a.公式中p代表液体压强(Pa),它是液体由于自身重力产生的压强,它不包括液体受到的外加压强;ρ是液体密度(kg/m3);g=9.8N/kg;h表示自由液面竖直向下到液体内部某研究点的距离,不能理解为高。能准确地判断出h的大小是计算液体内部压强的关键。b.公式p=ρgh和公式p=F/S并不矛盾。 p=F/S是压强的定义式,对固体、液体、气体都适用;p=ρgh是由压强定义式推导出来的,只适用于计算液体内部的压强。 ④           压力和压强的计算问题:a.求固体压力和压强问题,应先求压力,然后由公式p=F/S求压强。b. 求液体压力和压强问题,一般先由公式p=ρgh求压强,然后由公式 F=pS求压力。 (4)连通器(升) ①           上端开口、下端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②           连通器只装一种液体,当液体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保持相平。 ③           连通器装有几种不同的液体,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一般不相平。但是可以利用“同一液体中同一深度处的压强相等”来求有关物理量。例如:有一连通器,左右管口口径相同,现先往连通器内倒入一些水,然后在右管中倒入一些油,静止时测得如图所示的基线以上的水柱高度4cm,油柱高 5cm,问这种油的密度是多少? 分析:连通器中装有两种不同的液体且平衡 ρ油=ρ水h水/ h油=(1.0×103kg/m3×0.04m)/0.05m=0.8×103kg/m3 说明: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基线处的液面受到油柱向下的压强与水柱向上的压强相等。当连通器里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是不相平,且密度小的液体的液面较高。 (5)大气压强、气体压强 ①           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空气受到重力的作用,而空气又具有流动性。跟液体的压强相似,在地面附近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从本质上来说,大气的压强要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解释。这是因为气体由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必然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不断地发生碰撞,每次碰撞都要给物体表面一个冲击力。大量分子持续碰撞的结果就会体现为大气对物体表面的压力,因而产生了大气压。 ②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出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该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数值为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合1.01×105Pa,1标准大气压=760 mmHg≈1.01×105Pa=101kPa ③           大气压的变化及其影响:a.大气压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不均匀地减小。离地面越高,大气越稀薄 ,空气的密度越小,因而大气压越小。b.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因而高山上不易煮熟饭,只有采用高压锅才能解决这个难题,注意:水的沸点为100℃是有条件的,它的条件就是大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c.大气压还随天气而变化,一般晴天比阴天气压高,冬天比夏天气压高。 ④           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升)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如:打气筒、抽气机、空气压缩机等都是利用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制成的。 2.中考分析 压强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从教学和考试要求来看,应用固体和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有关问题均达到了“理解”层次,因此压强是考试的重点。压强知识又多与密度、浮力或简单机械部分的知识相结合,所以要认真进行复习。连通器、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以前是选学内容不做考试要求,现在的新大纲要求必学,作为考试要求(“知道”层次)。这一点在复习时要高度重视起来。在中考中主要考查:对公式p=F/S或p=ρgh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利用有关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分液体的压力、压强和固体的压力、压强;灵活运用压强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压强与浮力知识的结合;关于大气存在及大气压作用的问题;关于托里拆利实验的问题;关于大气压变化及其与沸点、体积的关系;气体压强的计算等。一般是以填空、选择、计算的题型出现,试题变化多样,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典型中考题例析 [例题一]有一均匀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F,压强是p,如图所示。若切去阴影部分,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 (A)F,p (B)F,p (C) F,p (D)F,p (2002年山西省中考题) 分析:本题属于求固体压力和压强的问题,且在两种情况下,物体对地面的压力都等于物体的重力,所以建立两种情况下的压力关系,应通过重力过渡。因为处理固体压强问题一般使用公式p=F/S,所以在确定两种情况下压力的关系后,还需确定受力面积的关系。 解:设正方体的密度为ρ ∵正方体的体积为V=a3,阴影部分的体积为V阴=(a/2)3,剩余部分的体积V剩= V- V阴= a3。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力为F=G=ρgV=ρg a3,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为F剩=G剩=ρgV剩=ρg a3。∴F剩=F正方体的重力为G=mg=ρgV=ρga3,剩余部分的重力为G剩=m剩g=ρgV剩=ρga3 又∵正方体的底面积为S=a2,阴影部分的底面积为S阴=()2,,剩余部分的底面积为S剩= S- S阴=a2=S。∴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为p剩= F剩/ S剩=p 答案:(B) 说明:此题考查固体压力和压强的计算方法,其中涉及压强公式、密度公式、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综合应用,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应用比例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求出两种情况下的压力关系和受力面积关系。 [例题二]如图所示将一个两端开口的 玻璃筒的下端盖上一块薄塑料片A,竖直 插入水中,塑料片离容器底部10cm,容器 内水深30cm,缓慢地往玻璃筒里注入煤 A 油筒里煤油深多少厘米时,塑料片将会下 落,(g取10N/kg) 分析:往玻璃筒内注入煤油后,塑料片 受到筒内煤油对它向下的压强和水对它向 上的压强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当塑料片受到向下的压力等于向上的压力时,塑料片恰好下落,此时有p向下=p向上。注意塑料片在水中的深度h水是它到液面的距离,即h水=20cm。计算时要用国际单位。 解:方法一:p向上=ρ水gh水=1.0×103kg/m3×0.2m×10N/kg=2000Pa ∵p向下=p向上 ∴h油=p向上/ρ油g=2000Pa/(0.8×103kg/m3×10N/kg)=0.25m 方法二:∵p向下=p向上 即ρ油gh油=ρ水gh水 ∴h油=ρ水h水/ρ油=(1.0×103kg/m3×0.2m)/(0.8×103kg/m3)=0.25m 答案:筒内煤油深25厘米时,塑料片下落。 说明:(1)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深度两个因素有关,跟液体的体积、液重、受力面积的大小无关。 (2)深度要从液面往下算起,常见错误是把高度当作深度。 (3)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容器内的液体重。只有上下粗细均匀的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恰好等于容器内的液体重,对于上下粗细不同的敞口和收口容器,液体对它底部的压力不等于液重。 (4)在分析和计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时,一般的方法是先用公式p=ρgh求出压强,再用公式p=F/S计算压力。 [例题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增大而减小 (B)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C)           打气筒是利用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制成的 (D)           用高压锅能更快地煮熟饭菜是因为气压大沸点低 分析:因为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反之亦然,所以选项(A)对;打气筒就是利用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制成的,(C)选项是正确的;大气压强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不均匀地减小。离地面越高,大气越稀薄,空气的密度越小,因而大气压越小,而一切液体的沸点,又是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故(B)、(D)选项是错的。 答案:(A)、(C) 说明: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知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4.能力训练题 (1)应用举例:连通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 (2002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题) 答案:船闸或茶壶、锅炉水位计等 (2)图钉尖的面积是0.3mm2,图钉帽的面积是0.75mm2。在往墙上按图钉时,手对钉帽的压力是15N.求:(1)手对钉帽的压强是多少?(2)钉尖对墙的压强是多少? 答案:2×105Pa 5×107Pa (3)打气筒是利用 的关系制成的。向下压活塞的时候,筒外的空气从筒上端的空隙进入 ,同时活塞下方空气体积 ,压强 ;当空气压强足以顶开轮胎 时,压缩空气就进入 。 答案:气体压强跟体积,筒内,缩小,增大,气门芯上的橡皮套,轮胎       (4)           一个形状如图(甲)所示的密 甲 乙 封容器,其中盛有一些水。如果把容器 象图乙倒置过来放,水对容器底部的压 力和压强的变化情况是: (A)           压力增大,压强减小 (B)           压力减小,压强增大 (C)           压力和压强都增大 (D)           压强增大,压力无法判断 答案:(B) 待续 浮力 1.重点、难点剖析与复习指导 浮力是流体静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浮力知识是密度、压强、力的平衡、液体内部压强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本部分的重点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建立浮力的概念、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利用浮沉条件求解相关问题是难点。通过本部分的复习,不但要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等知识的理解,而且同时还要加深对密度、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的理解。复习时要注意掌握下列知识: (1)             浮力产生的原因 ①浮力产生的原因:由于液(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压力F向上和向下的压力F向下,且F向上> F向下,这两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即F浮= F向上- F向下。a.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都受浮力的作用。如竖直打入池塘中的粗细均匀的木桩,因木桩打入泥土中,它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浮力,因而不受浮力。b.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时,若不考虑物体体积(或液体密度)的微小变化,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浸没的深度无关。即深度的增大或减小时,浮力不变。c.用“压力差”法求浮力,一般适用于已知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且形状规则的物体,如长(正)方体、竖直漂(悬)浮在液体中的圆柱体等。d.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即为浸入液体或气体的物体。 ②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             阿基米德原理 ①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a.“浸在”的含义既包含物体全部体积都没入液体里,也包括物体的一部分体积在液体里面而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的情况。“浸没”指物体的全部体积都在液体里。阿基米德原理对浸没和部分体积浸在液体里都适用。b.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随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变化而变化。 ①      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液=ρ液gV排 。a.公式中ρ液是物体浸入的液体的密度,不是物体的密度,不要将两者混淆。V排是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不是物体体积,即排开液体的体积和物体的体积,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只有实心物体浸没时,V排= V物才成立。b.浮力的大小只决定于液题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及液体体积、重力无关。c. 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F浮=ρ气gV排 (3)             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与G物的关系 ρ液与ρ物的关系 现象 F浮>G物 ρ液>ρ物 上浮 F浮G物,F合= F浮-G物>0,F合的方向与F浮的方向相同,竖直向上,物体上浮。 b.若F浮=G物,F合= F浮-G物=0,物体在液体中静止,即悬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或漂浮(物体部分浸在液体中)。 c.若F浮0,F合的方向与G物的方向相同,竖直向下,物体下沉。              ②浸没在液体中的的物体由于V排= V物,所以要比较F浮与G物的大小,只要知道ρ物与ρ液的大小关系,即可判断物体的浮沉。 a.           若ρ液>ρ物,则F浮>G物,物体上浮。 b.           若ρ液=ρ物,则F浮=G物,物体悬浮。 c.若ρ液<ρ物,则F浮设计
一个实验,用实验结果检验这位同学的猜想对还是错。要求:(1)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2)根据实验数据你怎样判断猜想的对错?请说明。 (2002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分析:本题要探究浮力跟深度的关系,我们知道浮力有四种基本求法,其中最直接明了的是用“称量法”求浮力(F浮=G – F示)。由此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通过比较示数来检验猜想的对错。需要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细线、铁块(或铜块、石块)。 答案: (1)实验步骤:①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铁块,将铁块浸没在水下某一深度处,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②将铁块浸没在水下另一深度处,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 (2)铁块所受重力G不变,根据F浮=G – F示可知,若F1=F2,则F浮1=F浮2,由此可推出该猜想错误;若F1F2),则F浮1≠F浮2,则可推出猜想正确。 说明:探索性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解答这类题时应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联系已学的物理知识确定研究对象和方法,并选择恰当的仪器设计方案,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寻求科学的结论。 【例题二】底面积为400cm2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 将其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把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木块A放入 水中后,再在木块A上方放一物体B,物体B恰好没入水中,如 图3(a)所示。已知物体B的密度为6×103kg/m3,质量为0.6 kg。(g=10N/kg)试求: (1)木块A的密度; (2)若将B放入水中,如图3(b)所示,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了多少? (2000年河北省中考题) 分析与解: (1)取A和B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因整体悬浮,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及物理的浮沉条件有F浮=ρ水g(VA+VB)=GA+GB, 即ρ水g(VA+VB)=ρAgVA+mBg。其中VA=10-3m3,VB===10-4m3 代入方程后解得: ρA===0.5×103kg/m3 (2)当把B放入水中后,B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故只要考虑A排开水的体积的变化量即可,因为此时A漂浮于水面,则有:F浮=ρ水gV排=ρAgVA V排===0.5×10-3m3 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比原来减少了ΔV排=VA-V排=10-3m3-0.5×10-3m3=0.5×10-3m3 容器中液面下降了Δh= 容器底所受压强比原来减少了Δp=ρ水gΔh=1×103kg/m3×10N/kg×1.25×10-2m=125Pa 答案:木块A的密度为0.5×103kg/m3 容器底所受压强比原来减少了125Pa 说明:解有关浮力问题的综合题时,首先应确定研究对象,对每个平衡状态进行受力分析,画出相应的受力图,并根据平衡条件建立方程,然后求解。对于没有具体数字的综合题,应设出涉及的物理量字母,用字母来表示物理量进行计算,特别是善于用密度和体积来表示重力和浮力。 4.能力训练题 1.     如图所示,一个圆柱性容器底面积为2×10-2m2,内装一定量的水, 将一个实心合金块A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并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为15N,水面上升了2.5×10-2m,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2×103Pa。根据上述条件,可以求出下列物理量: (1)合金块A的体积VA (2)合金块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A (3)合金块A的重力GA (4)合金块A的密度ρA (5)放入合金块A后,水对容器底增大的压强ΔP水 (6)放入合金块A前,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水0 (7)容器中水的质量m水 (8)当合金A浸没在水中时,在这几个可求的物理量中,请你任意选取物理量,求出容器中水的深度h 答案:(1)VA=S·Δh=5×10-4m3 (2) F浮=ρ水VAg=5N (3) GA=F浮A+FA=20N (4)ρA= (5)ΔP水=ρ水g=2.5×102Pa (6)P水0=P水-ΔP水=1.75×103Pa (7)m水= (8)h= 2.     如图所示,在一个较大的容器的水面水面上放一木块,木块 上面放一个体积为1dm3,重7.84N的物体,此时木块飘浮。如果将 物体从木块上拿下并放入水中,则木块和物体都静止时,容器中的 水面将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定 答案:C   待续 教研录入:陈彦军    责任编
/
本文档为【物理考试中怎样避免粗心失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