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超过张艺谋和陈凯歌_冯小刚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人

2009-10-21 4页 pdf 206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3640

暂无简介

举报
超过张艺谋和陈凯歌_冯小刚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人 42 ARTS CRITICISM 冯小刚导演,是当代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商业电影不可不说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广受争议 的导演。90年代,面对长期萎靡的中国电影市场,面对仅能靠海外电影节的奖项获得观众认同的 少数中国艺术电影导演,更是面对进口大片势不可挡的市场侵占,冯小刚导演用他的影片做了事 实上的抗争,争得了小壁江山。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棵“救命稻草”。 1997 年末,冯小刚推出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而大获成功,全国票房3600 万元人民币,北京票房1100万人民币,打败了成龙的贺岁片《我是谁》7...
超过张艺谋和陈凯歌_冯小刚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人
42 ARTS CRITICISM 冯小刚导演,是当代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商业电影不可不说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广受争议 的导演。90年代,面对长期萎靡的中国电影市场,面对仅能靠海外电影节的奖项获得观众认同的 少数中国艺术电影导演,更是面对进口大片势不可挡的市场侵占,冯小刚导演用他的影片做了事 实上的抗争,争得了小壁江山。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棵“救命稻草”。 1997 年末,冯小刚推出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而大获成功,全国票房3600 万元人民币,北京票房1100万人民币,打败了成龙的贺岁片《我是谁》700万人民币的北京票房, 一时成为了票房的奇迹,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电影界异军突起。他把港台的“贺岁片”概 念结合“中国特色”引入中国内地,在其后几年推出的一系列影片都持续保持了极高的票房,迅 速确立了中国“商业电影”霸主的地位,他的崛起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奇迹,从此掀起了 内地拍贺岁片的热潮。在他以后内地电影人纷纷效仿,每年岁末都有一批贺岁片出炉。就连一向 坚守艺术片主张的张艺谋也看到了“贺岁片”的大好前景,主动放下了高姿态,推出了大制作《英 雄》,也如其所愿获得了上亿的票房收入。“贺岁片”可谓冯小刚电影本土化策略的制胜法宝, 更引领着一批中国电影导演愈加重视“贺岁”以及“档期”电影的形式,给电影的创作和中国电 影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 在票房连年飘红、观众口碑极好地的情况下,冯小刚的影片也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很多电影理 论学者、电影界权威等精英人士并不看重、甚至不屑于正视这个并非“学院派”出身、搞电视剧 半路出家的商业片导演,对其影片的“庸俗”的意识和“粗糙”的制作水平颇有微词,认为其 “格 调不高”,难登大雅之堂。撇开各种争论,我们先可以从中国电影三大奖项即可窥见一斑。自冯 小刚拍摄影片以来只在被喻为“群众奖”的百花奖中频频获奖,但是也一直没有获得任何导演奖 项。直到第十一届大学生电影节,才授予了冯小刚“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导演奖”,这是冯小刚生 平第一次获得导演奖。 2004年的第十届华奖颁给了冯小刚“市场开拓奖”,这也是华表奖首度开设的一个奖项, 而这一“史无前例”殊荣是为了表示对一举夺得2003年中国国产电影票房冠军的“冯氏”影片 《手机》的某种认同。而这次“华表”捧杯,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正是整个中国电影专业权威对冯 小刚电影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认可。然而作为中国电影专业最高奖项的金鸡奖,还是从未向冯小 刚有过些许微笑——没有给过他任何提名。 从这三大电影奖项来看,冯小刚电影现象实际上是其所代表的大众文化与电影节评委所代表的 超过张艺谋和陈凯歌: 冯小刚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人 关注·谁是未来中国电影掌门人 FOCUS 王楠 ARTS CRITICISM 43 当《天下无贼》上映后,我们又被震动了,我们不得 不承认一个事实:不管从艺术性上还是观赏性上,就从最 基本的“故事”的圆满讲起,冯小刚都超过了以张艺谋和 陈凯歌为代表的“艺术电影”和“中国大片”。成为中国 电影最有希望的一支有生力量。 冯小刚是从电视走向电影的,这与大多数电影导演完全 不同的经历赋予了他不同的电影观念。电视是大众文化传播 的主要方式,最看重的就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电视的制作 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大众情怀和大众文化认同感。冯小刚正是 带着这一观念走入了电影界。他始终遵循着“观众喜欢看什 么,我就拍什么”的原则,以此设计每一个情节、制造每一 个噱头,想要让观众掏钱走进电影院就必须迎合他们的口 味,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媚俗,这种“媚俗”是站在理解 和懂得电影的基础上的聪明,是中国电影界不多的明白。 今天,过气的第五代、穷途末路的第六代的一些人, 仍在坚持“艺术电影”和莫名其妙的混乱的节奏和感觉, 冯小刚无疑是对他们的棒喝。冯小刚一意孤行地带来了中 国“商业电影”的新出路。在某种意义上与好莱坞的策略 不谋而合。其实冯小刚是中国最好莱坞的,他也必是中国 打败好莱坞的第一人。 精英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抗。面对大众文化的日益扩张, 地盘越来越小的精英文化本能会涌出对其的排斥和忌讳。 无论如何,当电影院门庭冷落、老百姓仍然不用单位 组织也心甘情愿买票看冯小刚电影的时候;当年末岁初、 各路媒体疯狂炒作当年的“冯氏贺岁片”、看“贺岁片” 成为时尚的时候;当人们走出电影院、依然在茶余饭后饶 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捕捉认同感 冯小刚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日常 生活中的老百姓。平民和平民的琐事是他所有影片的主 题,这给终日奔波劳碌的观众以极大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因为他们与角色有着同样的喜怒哀乐,也有着同样的欲望 有趣味地用“冯氏语言”调侃的时候;当每年电影奖项的 评议之后对冯小刚电影的争议此起彼伏的时候⋯⋯在这些 事实面前,我们无法再对冯小刚电影熟视无睹,而只是一 味吹捧那些屡战屡败的什么大片和中国所谓的艺术电影。 与追求。冯小刚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加深了观众对自身 生存状态的认识,在银幕上看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冯小刚的电影仿佛就是观众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 例如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几乎都是都市中的小人物形 象:如《甲方乙方》中的没戏演的演员姚远、《不见不 散》中的异域漂泊者刘元、《没完没了》中的司机韩 冬、《大腕》中的剧组临时摄影师尤尤等,他们是我们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老百姓,他们身上有着普通人身上都 有的小缺点:功利、自私,爱耍小聪明,喜欢吹牛但是 又不乏幽默。但是他们也像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有 着善良、富有同情心和坚韧的一面,在市井生活中的他 们难免流于世俗,但是也有着坚定的人生操守。这样的 人物让人爱恨交加,更容易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 同。因为他们就是受众自我的影子,在他们身上往往能 看到最真实的生活。 为此,冯小刚的每部影片都自然而然地将都市小人 物的人生百态、酸甜苦辣尽情融汇于叙事之中,并通过 对这些小人物的调侃、讽喻来揭示现实生活的辛苦和无 奈。正如冯小刚所说,“贺岁喜剧之魂还是扣在普通人 的梦想、普通人的烦恼之上的”(1)。关注小人物的烦 恼,寻找受众的认同感,这是冯小刚影片成功的秘诀之 一,也是吸引观众的深层原因所在。 相比冯小刚的人物的扎实,第五代的那些人物形象 确实虚飘到不知哪去了。 44 ARTS CRITICISM 调侃式的京味儿语言打造流行 冯小刚电影语言的特色是调侃式的市民语言。他 以京味儿语言为基础,既轻松幽默,又大有“打倒一 切牛归蛇神”的后现代的颠覆性。作家刘震云这样评 价他电影语言:“作为一个非凡的导演,冯小刚对中 国电影有着开创性的贡献⋯⋯他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 影的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2)冯小刚影 片的这种市民气十足的京味儿语言也成为了影片最具 特色的标签。他的每部影片总能给人留下一些经典的 对白,并且这些对白也总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街头巷 尾的流行语,比如:“打死我也不说”、“n o money,no women”等等。 冯小刚电影的京味儿语言依然是沿袭了王朔作品 中的语言特色,但是两者的根本出发点和语言力度有 所不同。冯小刚的调侃大多弱化或者删除了政治内 容。他的语言是从民间老百姓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 让观众有亲近感,如同被称为“邻居家的儿子”的央 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语言风格,能够自然拉近与采 访对象和听众的距离。可见,冯小刚的调侃并不是为 了表达一种与秩序的对抗,或者对现实尖锐的批判, 他的语言更多注入了一种温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小 人物的自嘲。 从另一方面来看,冯小刚的调侃决不是毫无深度 的“侃”,能够让观众在开怀一笑的同时不禁赞叹对 白的“精准”与“绝妙”是他语言的功力所在。不同 于艺术电影中富于哲理又难免晦涩的台词,冯小刚将 语言的深度隐藏于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调侃中,让 观众每每在笑过之后有所领悟——这确实值得那些第 五代的“大腕们”弄些说艺术不艺术、说面不书面 的语言之后好好琢磨一下,反思一下。 虚构式的故事,为观众圆梦 他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不切实际的梦想呈现在 银幕上,使得普通人内心的欲望和情感得以宣泄。影 片毫不避讳“梦境”在现实中的不存在,而是用无巧 不成书的故事将普通老百姓的愿望真实演绎,让大众 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东西在银幕上得以实现,从 而获得精神的补偿和情感的慰藉。他的故事前提就是 虚构的,他让观众一开始就明白他们将要看到的是一 种假定的现实,这样观众就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态走进 FOCUS 关注·谁是未来中国电影掌门人 ARTS CRITICISM 45 他设计好的情节之中。各种离奇夸张的故事框架也就 能够让人接受了。冯小刚正是依靠他颇具想象力的构 思,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平民的“乌托邦”世界。 例如《甲方乙方》中的“好梦一日游公司”为大 众排忧解难。几个不同的小故事展现了几个身份不 同、地位不同的普通人的梦。《不见不散》的美国生 活圆了很多人的出国梦,《没完没了》使许多人找到 了有家的感觉。再如《大腕》中一场虚拟的葬礼,把 各种商业噱头夸张和放大,用不切实际的“隆重”给 观众造成视听觉的盛宴。《天下无贼》更是为了营造 一个“无贼”的理想社会。 在替大众圆梦这一点上,他比第五代的大腕们更 平民化,更有人情味。这也是他在中国比他们“人 和”的关键之一。 主流社会价值取向的回归 冯小刚电影除了反映大众的喜怒哀乐之外,也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官方主流文化的倾向。有人认 为这是他为了电影通过审查采取的策略,因为在他早 期的电视剧创作阶段,他在王朔等人的创作群体中曾 经有过很多剧本创意由于审查的问题而几番修改调整 甚至胎死腹中的经历,因此冯小刚一直非常重视官方 的导向性,这在他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了你》中也 有提及。而本文认为,冯小刚或许也受到过这种思想 的左右,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大众文化的本质并不是 与政府对立甚至对抗的,相反,大众文化更多的是一 种平和的生活状态的呈现。 大众文化电影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全方面地展 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需所想的实现,而这种向往和 平、稳定的社会状态也正吻合了领导阶层的价值取 向。毕竟,大众文化电影不是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虽 然二者同样是对现实主义的反映和关注,但是批判现 实主义电影更多的是站在一种对立的角度,是一种冷 眼旁观的客观主义视角。而大众文化电影则是立足于 生活中,从观众自身的角度出发平视生活本身,她是 一种更温暖、更轻松的主观基调。冯小刚并不是要给 观众建立一座没有矛盾的不切实际的乌托邦,他更多 的是让观众在影片中满足对爱情圆满、生活富足、社 会安定的意识形态的追求。可以说,冯小刚电影找到 了大众心理诉求的根本。 明星大腕的商业效应 冯小刚电影的男演员几乎都是葛优,于是就有着 “流水的女演员,不变的葛优脸”之说。影片男演员 一直坚持启用葛优而不换演员也是他的一种策略,首 先葛优的形象和气质都比较符合小人物的角色要求, 容易让观众有亲近感,其次这也起到了一种品牌效应 的作用。而女演员一律都是青春貌美,如徐帆、刘 培、关之琳、范冰冰,一是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二 是这种“丑男+靓女”的组合也是一种吸引观众的经 典搭配。就算在《天下无贼》中葛优以配角身份出 现,但是身边也不乏李冰冰的陪伴。论长相,葛优绝 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美男子,而正是他那种徘徊于人 们审美底线的独特面孔,配上身边的美女演员,以及 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李冬宝与戈玲的爱情模式,形成了 冯小刚影片的最大卖点。 而这种“丑男+美女”的独特搭配,在留住风格 的同时,也让观众充满了新鲜感和期待度:下一个与 之合作的女星会是谁?对此冯小刚的解释是:“电影 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需要葛优,我们就让葛优拍片 子,至于没有固定的女主角,是我们考虑到这个组合 变换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尝试。”(3)而从营销宣传 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年一度的“冯氏贺岁片”开拍 之前最大的噱头之一,更是每一部冯小刚电影宣传造 势的开始。同时,无论男女演员一律采用明星,利用 男女主演的名气和知名度来保证他的票房,这也是冯 小刚的商业策略之一。 从《甲方乙方》“贺岁片”的异军突起,到《大 腕》的国际投资青睐,到《手机》的争议,到《天下 无贼》的转型,再到今天豪华制作、明星云集的导演 所谓的“正剧”《夜宴》,冯小刚,这个一直坦言并 自豪地宣称“我就是商业片导演!我只拍商业片!” 的中国商业电影大腕,在一路飘红的票房下迅速收复 着大江南北的电影观众,并且悄无声息地将目光瞄准 了国际电影市场,打碎了自己曾经坚持的“固守本 土”的誓言。他已经向好莱坞发出橄榄枝,他已经在 事实上越过了以前在好莱坞知名的张艺谋和陈凯歌, 成为好莱坞在中国注意的新目标。 作为真正热爱中国电影的观众,真切地期盼他能 用商业电影去收复失地。谁又能保证,在风云变幻的 国际电影舞台,在第五代的末路和第六代的穷途之 后,冯小刚不会是下一届国际电影节的中国代言呢? (1)见新浪网《冯小刚在线访谈》 (2)《我把青春献给了你》之《序言》 刘振云著 (3)《冯小刚独家专访》载于《看电影》2 0 0 4年第1期
/
本文档为【超过张艺谋和陈凯歌_冯小刚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