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日本占领时期韩国和台湾地区接受鲁迅之比较

2009-11-13 5页 pdf 258KB 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5546

暂无简介

举报
日本占领时期韩国和台湾地区接受鲁迅之比较 文学研究 日本占领时期韩国和台湾地区接受鲁迅之比较 金良守 一  最初的介绍 鲁迅 (1881~1936) 最早是于何时被介绍到韩 国的 ?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最早把鲁迅介绍到韩国的 是梁白华 (1889~1944) 。1920 年梁白华把日本人 青木正儿 (1887~1964) 的评论“以胡适为中心的 中国文学革命”① 译成了韩文 , 连载于《开辟》第 5~8 号 ( 1920111~192112) 上 , 该文对刊载于 1917 年中国《新青年》杂志上的胡适的“文学改 良刍议”进行了详细说明 , 并列举了文学革命运动...
日本占领时期韩国和台湾地区接受鲁迅之比较
文学研究 日本占领时期韩国和台湾地区接受鲁迅之比较 金良守 一  最初的介绍 鲁迅 (1881~1936) 最早是于何时被介绍到韩 国的 ?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最早把鲁迅介绍到韩国的 是梁白华 (1889~1944) 。1920 年梁白华把日本人 青木正儿 (1887~1964) 的评论“以胡适为中心的 中国文学革命”① 译成了韩文 , 连载于《开辟》第 5~8 号 ( 1920111~192112) 上 , 该文对刊载于 1917 年中国《新青年》杂志上的胡适的“文学改 良刍议”进行了详细说明 , 并列举了文学革命运动 后一些重要的中国作家。有关鲁迅的内容是这样 的 : “鲁迅是很有前途的作家 , 他的《狂人日记》 所描绘的狂人的恐怖和幻觉 , 已经达到了目前为止 还无任何作家所能达到的境界。”鲁迅是在 1918 年 发《狂人日记》的 , 上文 (1920) 把当时中国文 坛的情况及时介绍到了韩国 , 从时间上看 , 与鲁迅 发表《狂人日记》的时间相隔也不是很长。 最初把中国大陆的“新文学运动”介绍到中国 台湾地区的是发表于 1923 年 7 月 15 日《台湾民 报》第一卷第 4 号上的秀湖 (许乃昌) 的文章“中 国新文学运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此文以胡适 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 主 , 把大陆新文学运动的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 同 时列举了鲁迅、王统照、谢冰心等人。 从介绍鲁迅的情况来看 ,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 介绍的程度来看 , 韩国和台湾都差不多。从时间上 看 , 韩国比台湾似乎还早一点。这里应提及的一点 是鲁迅不是由韩国人最先予以介绍的 , 而是把日本 的介绍转译到了韩国。在介绍过程中双方并不是对 鲁迅进行了深入研究 , 而只是作了一般的、较初步 的介绍。 那么鲁迅作品的译介情况如何呢 ? 首先来看台 湾的情况。1925 年 1 月 1 日在《台湾民报》第三 卷第 1 号首次登载了《鸭的喜剧》之后 , 该报又陆 续登载了《故乡》、《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等 作品。在《台湾民报》上刊载鲁迅作品的是张我 军 , 他生于台湾 , 1923 年以后曾在北京住了 2 年 , 期间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过。他回到台湾后在 《台湾民报》等杂志上积极介绍中国大陆的“新文 学运动”, 并用笔名“一郎”热情地介绍了鲁迅的 作品。 与用中文原文转载即可的台湾情况不同 , 在必 须先经过将中文译成韩文这一关的韩国 , 鲁迅是 1927 年首次被介绍进来的。其译者是柳树人 , 他 在翻译过程中还请教了原作者鲁迅。柳树人译的韩 文版《狂人日记》于 1927 年 8 月载于《东光》杂 志上。考察鲁迅作品的翻译情况 , 其日译本是 1922 年 6 月周作人在北京的日文杂志《北京周报》 上所刊登《孔已己》一文。1927 年 10 月《故乡》 (译者未详) 的日译文刊于《大调和》杂志上。周 作人作为鲁迅的胞弟 , 虽有要将自己的作品介绍到 国外的动机 , 但最初《故乡》的日文版可以说是日 本人承认鲁迅 , 并向日本介绍鲁迅的结果。比较 《狂人日记》的韩译文与《故乡》的日译文 , 在 1927 年 8 月和 10 月 , 仅两个月之隔 , 可以说在鲁 ① 在《梁白华文集》 (2) 中只有副标题“最近发行的《支那 学》杂志”。这篇文章的原作者是日本人青木正儿 , 原文标题是 “以胡适为中心的文学革命”。参见《青木正儿全集》第 10 卷 , 1975 年 , 第 215~247 页 , 春秋社 , 东京。 72    当代韩国 2004 年冬季号 迅作品的翻译史上 , 最早的外文翻译记录应该是柳 树人的韩文版《狂人日记》①。柳树人在 1929 年翻 译《阿 Q 正传》的过程中也曾数次请教过鲁迅。 1925 年由张我军在台湾最早介绍鲁迅作品后 , 马上出现了对鲁迅作品的评论。蔡孝乾② 在《台 湾民报》第三卷 12~17 号上发表的“中国新文学 概观”便是一例。他在文中除将大陆的新文学运动 分为新诗和新小说来说明外 , 还介绍了鲁迅的《孔 已己》。他认为鲁迅的作品使人在平凡中体验到人 生的悲哀 , 又使人体味到人生的真谛。 在韩国一直从事鲁迅作品翻译的是丁来东 (1903~1985) , 他曾翻译过鲁迅的《阿 Q 正传》、 《伤逝》、《故乡》等作品③。在 1931 年 1 月~11 月 30日 , 《朝鲜日报》对丁来东的“鲁迅及其作品” 分次进行连载。丁来东在文中记述了鲁迅的生涯 , 分析了鲁迅《呐喊》和《彷徨》, 并提到了《野草》 和《朝花夕拾》。丁来东认为 , 鲁迅以描写农村农 民的思想状况及生活方式、农村的景色、独特的讽 刺与回忆、暴露社会的阴暗面等见长。他高度赞扬 《故乡》和《社戏》是世界级的文学作品 , 并称赞 《野草》是鲁迅艺术的结晶 , 是他思想的概括④。 二  访问鲁迅的殖民地知识分子 得以完整保留下来的《鲁迅日记》记录了他从 1911 年 5 月~1936 年 10 月 18 日为止的活动情况。 鲁迅日记的主要内容是简单记录天气、收入以及与 他人的往来等。因其日记只记录事实 , 所以有关内 容极其简单。但该日记被认为是研究鲁迅必不可少 的资料。鲁迅在其保留下的日记中记载了三个韩国 人 , 他们是李又观、柳树人、金九经。⑤ 让我们来 看一下鲁迅对他们的记载。 1923 年 3 月 18 日 : “晴。星期休息 , ⋯ 下午李又观君来。”⑥ 《鲁迅日记》中最早出现的韩国人李又观是什 么人呢 ? 李又观 (1897~1984) 原名李丁奎 , 是著 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李又奎的弟弟。李又观在 1916 年东渡日本到庆应义塾大学留学 , 于 1919 年参加 “三一运动”, 之后往来于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从事 独立运动。 李又观的《年谱》中有与“友堂李会荣、丹斋 申采浩、鲁迅兄弟、爱罗先珂、范本梁 (台湾人) 交游”的记录 , ⑦ 由此可知与鲁迅的交往是从 1923 年开始的。那么李又观与鲁迅交游的契机是什么 ? 他们之间的共同话题又是什么呢 ?⑧ 我推测也许是 与世界语 ( Esperanto) 有关。 鲁迅曾于 1923 年 9 月~1925 年 6 月在北京世 界语专门学校讲演 , 1925 年 9 月~11 月曾在黎明 中学讲学。从上述事实来看 , 两人最初是通过“世 界语”这个话题进行交往的。两人的话题可能与当 时朝鲜殖民地的现实及其后世界语运动的开展等有 关。⑨ 下面来看柳树人的情况。 1928 年 9 月 1 日 : “晴。午后时有恒 , 柳 树人来 , 不见。”瑏瑠 以柳絮之名而广为人知的柳树人原名柳基石 , 于 1905 年生于黄海道金川郡 , 1921 年到中国延吉 第二中学读书 , 1926 年毕业于朝阳大学经济系。 他在《天津商报》、《河南民报》、《中韩文化月刊》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瑏瑠 《鲁迅日记》 (下卷) , 第 610 页。对此外又观与鲁迅交往的情况 , 日本研究者南云智提出俄国诗人爱罗先珂把两人联系起来的假设。即 1921 年 5 月在日本被驱逐的爱罗先珂于 1922 年 3 月住在鲁迅在北京的家里。而从日本来北京的又观与爱罗先珂在到北京以前就已经认识。在这种情况下 , 三人相互之间都有好感。参见南云智的论文。据杨昭全的“鲁迅与朝鲜作家”, 当时又观不太会讲汉语 ,两人用日语交谈。见李丁奎的《又观文存》, 1979 , 三和印刷株式会社 , 汉城。 见《鲁迅日记》 (上卷) , 1976 , 第 386 页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北京。通过《鲁迅日记》阐明鲁迅与韩国人交往情况的先驱研究者的论著有杨昭全的“鲁迅与朝鲜作家”, 金时俊的“流亡在中国的韩国知识分子和鲁迅”, 载《中国现代文学》第 13 期 , 1999 , 汉城。 参见《丁来东全集》, 第 298~362 页。关于丁来东对中国文学的介绍及其在中国的活动 , 参见《丁来东全集》 (共 3 卷) , 金星出版社 , 1971 , 汉城。其中的《中国文人印象记》描写了他在留学时期所看到的鲁迅的形象。 蔡孝乾于 1908 年生于台湾澎化 , 1924 年在上海参加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 1928 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 会 , 之后他参加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 , 1945 年以后回台湾从 事地下斗争。他于 1951 年被捕 , 1982 年去世。 参见藤井省三著 : 《鲁迅事典》, 2002 , 第 280 页 , 三省 堂 , 东京。 ·文学研究· 2004 年冬季号 当代韩国 73    等杂志任编辑并写作的同时 , 也从事与韩国无政府 主义有关的活动。① 柳树人在 1925 年曾见过鲁迅。当时他正在翻 译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对包括方言在内 的翻译上的诸问题与鲁迅进行过商议。鲁迅欢迎柳 树人 , 说“自己虽然不懂韩国语 , 但意义上若有不 懂的地方可以问。”② 1928 年 9 月 1 日鲁迅的日记 对柳树人的记录虽为事实 , 但访问被拒又是什么原 因呢 ? 这可能是因为当时鲁迅对时有恒心怀顾 虑。③ 鲁迅的日记中虽未直接提到 , 但据推测与鲁迅 和周作人交往的还有另一个韩国人 , 他便是空超吴 相淳。在《周作人日记》中不但与上述鲁迅的日记 相同 , 一并提到了李又观、柳树人、金九经 , 而且 还提到了吴相淳。 1922 年 4 月 14 日 : “下午 , 朝鲜吴空超 君来访。” 4月 16 日 : “下午风 , 同爱、吴二君 , 往 兵马司世界语学会步行往返。” 4 月 17 日 :“下午 , 同吴君谈。” 5 月 8 日 :“寄天津李又观君函。” 7 月 20 日 :“夜 , 吴君从天津回。” 8 月 3 日 : “上午十时 , 同家人往香山 , 伏园及吴君同去 , 共大小十九人。”④ 据《鲁迅日记》载 , 1919 年 11 月 21 日鲁迅 一家搬到北京八道湾 , 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兄弟 与母亲一起居住。因与周作人不和 , 1923 年 8 月 2 日鲁迅再搬回到砖塔胡同 , 即从 1919 年 11 月到 1922 年 8 月止 , 鲁迅与周作人一起住在八道湾家。 所以 1922 年 4 月 14 日吴相淳访问周作人家就是访 问鲁迅的。从吴相淳多次访问八道湾及与周作人一 家游览香山的事实推测 , 他与鲁迅也有相当亲密的 交往。⑤ 吴相淳在北京的出现可以说是 20 世纪初东亚 知识分子之间进行国际主义实践的一个重要事例。 谈到他们的交游背景 , 不能不提到 1910 年在日本 创刊的《白桦》杂志 , 主要人物有岛武郎、武者小 路实笃、柳宗悦等人 , 他们当中以收藏韩国民间艺 术品而出名的柳宗悦与卞永鲁、吴相淳等日本留学 出身的“颓废”派青年文人有着一定的交流。⑥ 从 创刊开始一直关注《白桦》的周作人也是此时与同 仁之间开始交往的。⑦ 周作人于 1919 年在《新青 年》 (第 6 卷 3 号) 上发表了“日本的新村”, 1920 年 2 月开始设立新村运动北京支部。之后《新青 年》登载了鲁迅翻译的武者小路的戏剧《一个青年 的梦》。吴相淳访问周作人、鲁迅是与新村运动密 切相关的。 那么这些内容为什么在《鲁迅日记》中一点儿 也没有提到呢 ? 鲁迅是从 1911 年 5 月开始到 1936 年 10 月 18 日为止写日记的 , 其记录的大部分内容 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 可惜的是惟有 1922 年的日 记散失掉了。如果所散失的鲁迅日记能重新发现的 话 , 恐怕鲁迅与韩国人的交往史就需要重写了。 下面再来看台湾的情况。作为台湾人首次访问 鲁迅的则是张我军。张我军原名张清荣 , 1902 年 生于台北县。其家贫 , 早年曾在制鞋厂工作 , 也在 新高银行任过职。1923 年银行倒闭后 , 他到北京 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夜校补习班。1925 年张我军 加入上海台湾青年会。1924 年 10 月 , 他从北京回 到台北任台湾杂志社的记者 , 参与编辑工作。同 时 , 他在《台湾民报》 (1924111121) 上发表了 “糟糕的台湾文学界”, 在 1925 年 1 月 1 日发表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周作人与日本白桦派文人之间的交往有下面一段佳话。武 者小路实笃要预购申请书 , 购刊者便是周作人。对此深受感动的 武者小路实笃与周作人开始了超越“出版社 - 读者”关系的交流。 参见刘立善著 : 《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 1995 , 辽宁大学出版 社 , 第 69 页。 见金允植《韩日近代文学动向新论》, 2001 , 第 348 页 , 汉城大学出版部。 着眼于《周作人日记》中吴相淳访问八道湾周家的事实 , 最早揭示吴相淳可能与鲁迅交往这一事实的是金时俊。参见金时 俊的“流亡在中国的韩国知识分子和鲁迅”。 见鲁迅博物馆所藏《周作人日记》, 1996 , 大象出版社。 时有恒在 1927 年 8 月 16 日在《北新》周刊上发表了“这 时节”一文。文中要求鲁迅以更积极的态度直接站到前台对现实 的不合理性进行批判。当时鲁迅也对通过文笔批判社会的效果怀 有疑虑 , 但当时他认为与时有恒谈话还需要一段时间。表现鲁迅 此时怀有顾虑的文章是“答有恒先生”, 同年 9 月 4 日发表。鲁迅 在其后几次拒绝了时有恒的访问。 见李政文的“鲁迅在朝鲜”, 载《世界文学》, 1981 年第 4 期。 关于柳树人生平更详细的记录内容 , 参见朝鲜民族运动史 研究会编的《朝鲜民族运动史研究》 (8) , 第 120~123 页 , 青丘文 库 , 1992 年。 ·文学研究· 74    当代韩国 2004 年冬季号 “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丛中的旧殿堂”等文章 , 在 介绍大陆的“文学革命”的同时 , 批判了当时的台 湾文坛 , 引发了“新旧文学的论争”。他于 1925 年 末在台湾首次发表白话诗集《乱都之恋》。第二年 即 1926 年 6 月他再次到北京 , 经营日本语学院以 谋生 , 同时在北京大学讲学。 张我军直接访问鲁迅是 1926 年 8 月 11 日 , 《鲁迅日记》中记载了有关内容 : “寄张我军信。张我军来并赠台湾民报四 本。” 张我军往来于海峡两岸 , 并将新文学与“文学 革命”的活动向台湾介绍。张我军把鲁迅文学介绍 到台湾的目的是在当时日本殖民统治下 , 为了拯救 中国文学 , 对台湾内部正在受日本殖民文学影响的 状况提供一个对策。 《鲁迅日记》中提到的另一个台湾人是张秀哲。 1927 年鲁迅的日记有如下记载 : 2 月 24 日 : 晚张秀哲 , 张死光 , 郭德金 来。 2 月 26 日 : 张秀哲等来。 3 月 3 日 : 寄张秀哲信。 3 月 7 日 : 午张秀哲赠乌龙茶一盒。 3 月 19 日 : 夜张秀哲来 , 付以与饶伯康 之介绍书。 3 月 28 日 : 夜张秀哲 , 张死光来。 1927 年鲁迅从北京南下就职于广州中山大学。 台湾人张秀哲是广州岭南大学的学生。1927 年张 秀哲翻译了日本浅利顺次郎的《国际劳动问题》, 由广州国际社会问题研究社出版 , 当时鲁迅曾给该 书题写了序文。① 2 月 24 日其日记中提到的与张秀 哲一起来的张死光和郭德金是什么人呢 ? 张死光原 名张深切 , 1926 年 12 月与郭德金及其他无政府主 义者一起在广州中山大学成立“广东台湾学生联合 会”并开展活动。张秀哲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曾回忆 说鲁迅声援了台湾的民族运动。② 上面详细考察了鲁迅生前所交往的韩国李又 观、柳树人、金九经、吴相淳 , 以及台湾的张我 军、张秀哲等人的情况。作为作家、学生或政治避 难人士 , 他们对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殖民现实不满 , 为寻找对策 , 带着某种期待访问了鲁迅。 三  鲁迅去世时的反应 在上海度过人生最后 10 年的鲁迅于 1936 年 10 月 19 日因哮喘发作而病逝。当时由蔡元培、宋庆龄、 毛泽东、内山完造、史沫特莱等组成了治丧委员会。 有四千余上海市民参加了在万国殡仪馆举行的遗体告 别仪式。这些都是广为人知的事实。③ 鲁迅去世时 正好是在中日战争前 9 个月 , 从政治上看是极其动 荡的年代 , 所以对其去世人们更加感到悲痛。当时 各文艺杂志暂时中断了争论 , 一致出版了鲁迅去世 特辑。④ 这种反响也波及到了韩国和台湾。 鲁迅去世在韩国引起的反应可举“青葡萄诗 人”李陆史 ( 1904 ~ 1944 ) 的事例 ⑤ 来说明。 1925 年加入独立运动团体的李陆史于 1927 年回 国 , 因大邱朝鲜银行爆炸案而受连累在狱中度过了 2 年半。他 1931 年又到中国开展独立运动 , 1932 年进入由金元奉任校长的朝鲜军官学校国民政府军 事委员会干部训练班⑥ 学习。之后他往来于韩国 和中国从事文学创作。1936 年鲁迅去世后他撰写 了“鲁迅悼文”, 并从 10 月 23 日开始在《朝鲜日 报》上连载了 7 天。《鲁迅悼文》介绍了鲁迅的生 平及其文学世界 , 并记录了他本人和鲁迅交往的情 况。李陆史与鲁迅是在 1932 年 6 月举行的人权保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李陆史的传记参见《原本李陆史全集》, 集文堂 , 1986 , 汉城。 讨论李陆史与鲁迅交往情况的文章除了中国杨昭全的“鲁 迅与朝鲜作家” (1985) , 南云智 (日本) 的“朝鲜·朝鲜人·《鲁 迅日记》” (1990) , 金时俊 (韩国) 的“流亡在中国的韩国知识分 子” (1999) 以外 , 还有金学铉 (日本) 的“旷野诗人李陆史—朝 鲜文学与鲁迅” (《文学》4 卷 4 号 , 岩波书店 , 1976 , 东京) , 这 篇文章发表得最早。 1936 年 10 月 19 日到 12 月末为止 , 中国各媒体发表的追 悼鲁迅的文章达 1000 篇之多。见徐瑞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纲》, 第 544 页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01 , 南京。 鉴于鲁迅生前的名望 , 虽认为会有不少韩国人参加鲁迅的 葬礼 , 但以事实来确认的是中国文学翻译家兼作家金光州。金光 州在 1946 年出版的《鲁迅短篇小说集》 (与李容圭合译 , 汉城出版 社 , 汉城) 的“序”中描绘了当时鲁迅葬礼的场面。 见张秀哲《〈勿忘台湾〉落花梦》, 1947 , 第 45~46 页 , 台北 , 东方出版社。 序文以“写在‘劳动问题’之前”的题目载入《而已集》, 关于张秀哲的情况可参见《鲁迅全集》第 3 卷的注释。 ·文学研究· 2004 年冬季号 当代韩国 75    障同盟副主席杨杏佛的葬礼上相识的。 《鲁迅悼文》还生动地描绘了 4 年前他在葬礼 上偶然遇到鲁迅并与之握手的情景 , 虽然是短暂的 相见 , 但他对鲁迅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李陆史的 《鲁迅悼文》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在韩国 国内不能开展独立运动 , 不得不到中国寻找出路的 韩国独立运动家们对中国的眷恋之情。李陆史于 1932 年 12 月翻译了鲁迅的《故乡》, 并发表在 《东光》杂志上。 鲁迅去世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台湾 , 1936 年 11 月发行的《台湾新文学》 (第一卷 9 号) 刊载了两 篇悼文 ———王诗琅的《哀悼鲁迅》和黄得时的《大 文豪鲁迅逝世》。悼文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将鲁 迅与高尔基作了比较 , 同样李陆史的《鲁迅悼文》 也将鲁迅比作中国的马克西姆·高尔基。众所周知 , 高尔基的代表作《母亲》表现的是平凡女性的阶级 意识的觉醒及她积极参加斗争的人生转变过程。相 反 , 鲁迅的卓越之处是其作品细致地描绘了旧中国 社会中遭受痛苦的弱者的面貌。他的作品刻画了社 会革命及革命者潜在的利己主义、卑怯、蒙昧等人 性。与高尔基相比 , 鲁迅对“新社会”缺乏具体性 的描绘。高尔基的作品中提到了“新社会”的主 体 ———工人 ; 与此相比较 ,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过 渡性”较强。不管怎么说 , 有趣的是与当时的左翼 文学阵营不同 , 外部反而把鲁迅视为左翼文学的代 表。而且 , 在追悼鲁迅的文章中常常提到高尔基的 原因是高尔基也是于 1936 年去世 , 比鲁迅稍早一 点。当时的中国文艺杂志上追悼高尔基的特辑已经 出版发行。这种气氛也是与鲁迅和高尔基并驾齐驱 有关。 四  结   论 鲁迅被介绍到韩国和台湾已经有长达 80 年的 时间 , 期间有大量的鲁迅研究论文出现在学术会议 和讲坛上。这么长期的“鲁迅热”不仅在韩国和台 湾地区 , 而且在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东亚各地区 同样存在。 在韩国和台湾的日本殖民时期 , 对鲁迅的介绍 从鲁迅初登文坛就已经开始 , 并且介绍作品与评论 并行 , 这反映了两地文学界对鲁迅的关注。其中 , 有生前去拜访鲁迅的殖民地知识分子 , 他们之间的 会面情况留存在鲁迅的日记当中。韩国的李又观是 通过世界语这一媒介见到鲁迅的 , 柳树人是因为作 品的翻译问题要与鲁迅请教而见到鲁迅的 , 吴相淳 主要是以杂志《白桦》, 并且与“新村运动”相关 而与鲁迅相识和交流的。台湾的张我军是在日本 文学蚕食台湾文学的关口 , 为中国文学寻找对策 而介绍鲁迅的 , 他直接拜访鲁迅也促使鲁迅关心 台湾文学。张秀哲、张深切、郭德金是为应对台 湾的日本殖民地政治现实而与鲁迅交往的。鲁迅 去世时的追悼文章更是集中地体现了当时韩国和 台湾文人对鲁迅的关注 , 至于在追悼文章中把鲁 迅与高尔基一并进行介绍 , 则可视为由接受主体 引起的形象转换。 鲁迅不但经常在现实中把自己“周边化”, 在 他的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大部分也是生活在“边缘” 的人。鲁迅对弱小民族的关心是从日本留学时开始 的 , 这种关心贯穿了其文学生涯的始终。但是 , 他 从未正面提出过对殖民地独立及支持殖民地等文学 主张。他虽然对韩国和台湾基本上持关心态度 , 但 对具体情况好像不是很了解。虽然如此 , 鲁迅仍被 殖民地百姓所接受。韩国和台湾都有成为殖民地的 历史 , 也都拥有为寻找摆脱殖民统治的出路而接受 鲁迅文学的经验。另一方面 , 韩国和台湾虽有相似 的历史基础 , 但在接受鲁迅这个 20 世纪东亚文化 版图上占有最重要地位的作家的过程中 , 二者又各 有自己的机缘和特色。 韩国文学与台湾文学要相互交流 , 在探索今后 前进的道路上 , 双方应该而且也有可能构筑坚固的 桥梁 , 这是二者过去共同接受鲁迅的历史所昭示 的。 (本文作者 : 韩国东国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学研究· 76    当代韩国 2004 年冬季号
/
本文档为【日本占领时期韩国和台湾地区接受鲁迅之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