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师资格证 整理笔记

2013-08-17 50页 doc 300KB 1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7383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资格证 整理笔记教学法 一.中小学教学方法论述 1.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2.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1)发展性(随着社会发展,新的方法不断出现,传统的教学方法被赋予新的内容); (2)情感性(教学方法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感受,在传递知识、提高学生智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商,保证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情商结构); (3)主体性; (4)多样性; (5)技术性。 3.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意义: (1)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①教师备课离不...
教师资格证 整理笔记
教学法 一.中小学教学方法论述 1.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2.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1)发展性(随着社会发展,新的方法不断出现,传统的教学方法被赋予新的内容); (2)情感性(教学方法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感受,在传递知识、提高学生智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商,保证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情商结构); (3)主体性; (4)多样性; (5)技术性。 3.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意义: (1)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①教师备课离不开教学方法; ②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学方法; ③教学评价离不开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 ①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 ②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 ③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制约学生身体的发展。 (3)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①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 ②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伴随教学方法的改革; ③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4. 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反馈调控优化课堂结构; (2)注意灵活性和调控性; (3)注意积极性与整体性; (4)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 (5)注意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5.影响教学方法内容和结构的前提条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氛围、教学素质等。 6.教学氛围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7.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 (2)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科性质、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依据教学原则; (5)依据教师的素养条件; (6)依据教学目标; (7)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8)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9)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8. 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内容要素:语言(表达手段)、实物(物质手段)、活动(依存的形式)。 9.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1)运用教学方法要梳理完整的观点; (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3)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0.怎样巧妙运用教学艺术? (1)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指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机敏性); (2)充满风趣的教学幽默; (3)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 11.教学机智的表现: (1)处理学生提出各种疑难问题的机敏性; (2)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敏性; (3)处理教师自身失误的机敏性。 12.中小学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评价标准: (1)科学性标准; (2)主体性标准; (3)创造性标准; (4)实效性标准。 13.影响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活方式对教学方法发展的影响。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以文化知识传承为目的、以典章、治术方略、经史文学为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自然以记诵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年青一代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因此,教育者就必须改革教学方式。 (2)教学理论发展对教学方法变革的影响。人类在逐渐积累知识财富的过程中,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也日渐科学化。随着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最终导致了教学方法嬗变。 (3)国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变迁对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国家教育思想指导下,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或通过实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或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造,使之纳入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教学方法体系中去。 (4)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变化对教学方法的影响。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改变,导引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14.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方法改革的新要求: (1)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按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要求来选用和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 (2)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策略,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 (3)注重研究学法。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就应以过去只研究教法逐步过渡到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 (4)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教学方法改革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学习态度,注重激情引趣。 (5)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不在于剔除或偏爱哪些方法,而在于如何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对教学方法作出最佳选择。 15.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趋势: (1)由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2)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 (3)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 二.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奥苏贝尔认知同化教学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赞科夫促进学生一般发展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启发式教学理论。 学习理论: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尝试与错误说),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场学习理论,托尔曼符号(信号)学习理论,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1.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关于学习的规律: (1)习得律; (2)条件强化; (3)泛化作用; (4)消退作用。 2.斯金纳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里面强化很少发生; (2)学习行为与强化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 (3)缺少一种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连续接近达到最终复杂行为的巧妙程序; (4)强化的次数太少。 3.布鲁纳认为最有效的学习心理倾向的基本要求: (1)要将教学过程有损学习者身心的危害因素缩小到最低程度; (2)使学习者从学习失败的体验中获得最有益的教训; (3)尽量排除家庭、社会、种族等世间陈规陋俗对学习者求知欲的影响。 4.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1)学习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2)认为学生的认知经历着“动作表征、印象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发展阶段; (3)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4)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5)注意对儿童的早期教育; (6)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7)强调发现学习的办法。 5.运用发现学习法的要点是: (1)要有适当的设计; (2)提供必需的资料和条件; (3)不断地提问、引导和耐心地等待。 6.合作教育学的学生观: (1)“合作教育学”的教学思想最明显的一点是突出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 (2)“合作教育学”还强调保护学生的独特性; (3)“合作教育学”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心,这是培养民主个性的基础。 7.赞科夫所谓的一般发展,就是不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 8.赞科夫教学新体系的原则: (1)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 (2)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9.巴班斯基的教学原则: (1)教学的目的性原则,即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教学的科学性与生活、实践性相联系原则; (3)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原则; (4)可接受性原则; (5)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知识需求的原则; (6)积极性、自觉性、独立性原则; (7)各种教学方法最优结合原则; (8)各种教学形式最优结合原则; (9)为教学创造最优条件的原则; (10)教学的效果性、效用性原则。 10.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11.启发式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教学目的观: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的相互统一; (2)教学过程观:启发式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是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是解决知与不知矛盾统一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3)教学对象观: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是潜在的主体;在坚持学生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承认学生存在着差异; (4)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转化者,是积极地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 (5)知识观:坚持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传授与发现过程的统一,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知识观的重要特征。 12.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 第一阶段:温固导新,提出问题; 第二阶段:讨论分析,阅读探究; 第三阶段:交流比较,总结概括; 第四阶段:练习巩固,反馈强化。 13.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过程的阶段: (1)动机阶段; (2)了解阶段; (3)获得阶段; (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 (6)概括阶段; (7)操作阶段;(8)反馈阶段。 14.加涅把学习划分为八个类型层级: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 (3)学习连续; (4)形成学习; (5)言语联合学习; (6)多样辨别学习; (7)概念学习; (8)规则学习; (9)解决问题。 15.桑代克提出的基本学习规律: (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16.桑代克修改了早期的规律,其改变是: (1)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力量,单纯的练习不一定能引起进步,必须同时引起满意的效果才能增强联结的力量; (2)赏罚的效果并不相等,赏比罚更有力。 17.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 (1)注意过程,即一个人在显示给他的大量范例中选择什么来进行观察; (2)保持过程,即把观察的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 (3)动作再现过程,即把观察学习到的动作复制出来; (4)动机过程,即观察获得的行为在动机控制下,才能再现出来,如果没有足够强的动机,观察学习不会完成。 18.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失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 (3)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 (4)顿悟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 19.勒温认为有效地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领悟、目标和认识结构。 20.场论心理学的在教学上的作用: (1)场论认为,人既非依赖环境,也不独立于环境之外;人既非环境所创造,也并非与它无关; (2)勒温学习理论是以“目的”为中心的,他认为行为是有目的的,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由目的指引; (3)场论心理学家把学习集中在“认识”上,他们试图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而不是让环境和教师把知识灌进自己的头脑; (4)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 (5)勒温强调当前的情境,集中注意于当时发生的情况。 21.托尔曼信号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都是有目的性的; (2)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 (3)中介变量; (4)潜伏学习。 22.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 (1)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 (2)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应是全脑投入的学习; (3)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 (4)学生的学习是自我评价的学习。 23.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1)“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是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的人,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由三个因素构成,即真诚、信任、理解); (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观。 24.罗杰斯促进自由学习的方法: (1)从真实的问题开始; (2)提供学习资源; (3)利用; (4)利用社会进行实践性学习; (5)选出小教师; (6)进行分组; (7)建立会心团体; (8)自我评价。 25.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人本主义思潮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1)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到关注人与人的关系; (2)从重知识到重人格; (3)从重视客观外显的行为到重视内心世界; (4)从单纯看重知识经验到同时重视经验对个人的意义; (5)重视自我概念。 2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1)建构主义学习观不把只是看成是绝对正确的真理; (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看重学生独特的个体经验和已有能力; (4)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理解的丰富性、多样性、个体性; (5)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要放在具体情景中。 27.构建主义学习观的重心转移: (1)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 (2)从个体化式学习到社会化学习; (3)从概括性学习到情境性学习。 28.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有助于掌握学习的良好条件: (1)学习者必须清楚地理解教学目标,即学习任务; (2)学习者必须具备顺利地进行该项学习任务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3)学习者必须具备掌握该项学习任务的愿望,不惜花费时间与精力; (4)教师要对学习者要学习的材料提供有关线索,保证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对他们的成绩给予强化、反馈和矫正; (5)适当采用“小先生教学”,鼓励学生互教互学。 三.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实现条件、评价方法等因素。 3.教学模式的特点: (1)优效性(最突出的特点); (2)参照性; (3)可操作性; (4)开放性。 4.教学模式的功能: (1)构造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推断功能。 5.在建构教学模式时要考虑的因素和条件: (1)更新教育观念; (2)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 (3)遵循建构教学模式的原则; (4)掌握教学模式设计的步骤。 6.遵循构建教学模式的原则: (1)创新的原则; (2)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原则; (3)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原则; (4)突出学生主体原则; (5)开放的原则; (6)实践探究原则。 7.掌握教学模式设计的步骤: (1)设计预期教学目标; (2)设计教学结构; (3)设计教学方法; (4)设计如何让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8.选择与运用教学模式要考虑的要素:目标、教材、学生、教师和时间。 9.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1)综合性; (2)发展性; (3)递补性。 10.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卢仲衡教授首先提出的。 11.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的策略: (1)启发指导策略; (2)检查督促策略; (3)辅导策略; (4)激发思维策略。 12.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由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增长的速度的加快,终身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化竞争程度以及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由重教师的教学模式向重学生的教学模式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现在各种教学模式都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性、积极性); (3)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发展(据统计,国外已有20多个教育模式,而我国在教改实践中提出的教学模式也达10多种); (4)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生的教学模式大都属于演绎教学模式,即从一种思想或理论假设出发,设计一种教学模式,用实践检验证明其有效后,确立这一教学模式)。 13.“八字”教学模式,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14.尝试教学模式是江苏省师范学校特级教师邱学华老师依据现代教学论思想,在长期教学时间中逐步创立的。 15.尝试教学的教学程序: (1)出示尝试题; (2)自学课本; (3)尝试练习; (4)学生讨论; (5)教师讲解。 16.“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又叫“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模式,它是上海市青浦县顾泠沅教学教改实验小组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总结出来的。 17.“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诱导--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 (2)尝试--探究知识的尝试; (3)归纳--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 (4)变式--变式练习的尝试; (5)回授--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 (6)调节--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18.情境教学模式是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提出的。 19.协同教学模式是湖南师范大学郑和钧教授及其科研人员所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实验的成果。 20.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上海北京东路小学从1984年开始开展的“乐能创”教育教学改革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21.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积极参与策略; (2)情感交融策略; (3)人际合作策略; (4)教学相辅策略。 22.范例教学的理论首先是前西德著名的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23.范例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 (1)基本型原则; (2)基础性原则;(3)范例性原则。 24.暗示教学模式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的。 25.暗示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创设优雅的教学外部环境; (2)学前动员; (3)采用各种暗示手段。 26.非指导教学模式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 27.探究训练教学模式是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其曼提出的。 28.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呈现疑难情境; (2)提出假设和收集资料; (3)提出结论。 29.“探究--研讨”教学模式是美国学者兰本达创建的。 30.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问题的设计和呈现; (2)引导小组的工作; (3)支持小组的积极互动; (4)监视小组活动。 四.中小学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1.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2.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 3.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法。 4.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5.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要求: (1)教育学生爱好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指导学生掌握度数的方法; (3)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善于使用工具书; (4)教会学生一些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并要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6.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7.参观法的种类: (1)准备性参观; (3)并行性参观; (3)总结性参观。 8.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靠自觉地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9.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10.中小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1)读书学习法; (2)讨论学习法; (3)调研学习法; (4)实践学习法; (5)循环学习法。 11.读书学习法的形式: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 12.讨论学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与他人相互研讨、切磋琢磨、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13.运用讨论学习法要做好: (1)做好讨论的准备工作; (2)正确选定讨论的主题; (3)积极参与讨论过程; (4)做好讨论的小结。 14.调研学习法就是调查研究学习法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15.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 (1)参观调查法; (2)访问调查法; (3)查阅文献调查法; (4)问卷调查法。 16.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育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7.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1)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 (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考查、访问、测量、分析、综合、归纳、实验等等); (3)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问题上,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8.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1)互动观(合作学习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 (2)目标观(合作学习非常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追求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同时,合作学习还十分注意人际交往技能目标); (3)师生观(合作学习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4)形式观(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组织方式,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 (5)情境观(合作学习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应该是合作性情境,而不应该是竞争性情境或个体性情境)。 19.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 (1)了解学生的学情; (2)制定计划,做好准备; (3)实施指导 20.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1)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指导;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3)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 (4)学习各环节的方法指导; (5)学习各具体学科的方法指导。 21.学习的常规指导: (1)制定学习计划; (2)做好课前预习; (3)提高上课效率(课前准备、专心听、仔细看、善于想、敢于问、勤于解、重点记); (4)记好课堂笔记; (5)回答老师提问; (6)重视课后复习; (7)完成课外作业; (8)科学安排时间。 五.中小学教学基本技能 1.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技巧。 2.教学技能的特点: (1)教学技能具有目标指向性; (2)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3)教学技能是学习与训练的结果; (4)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 3.教师掌握教学技能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这对教学效果、效率和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具有一定教学技能,就能够打破常规,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和羁绊,用新颖的形式、巧妙的方法、奇特的实例去展示教学过程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索的欲望)。 4.备课的内容括做好三项工作,写出三种计划: (1)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2)三种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5.钻研课程标准的步骤: (1)通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 (2)了解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3)精读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 6.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的要写得具体明确,切忌空洞抽象; (2)有创造性,既依据教科书,又不要照搬教科书; (3)要反复检查和修改教案。 7.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教学活动开始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一种能力和技巧。 8.提问的意义和作用: (1)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2)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3)有利于评价反馈、师生交流; (4)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 (5)能够提示学习重点; (6)能够培养学生参与和表达能力。 9.运用提问技能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明确性原则; (4)适宜性原则; (5)多样性原则; (6)普遍性原则。 10.倾听有助于提升提问效果,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1.在理答教学中,教师进行提示的方法: (1)提供或缩小学生的思考范围; (2)引出部分答案; (3)提供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旧知识; (4)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 (5)把一个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问题; (6)从难度较大的问题退回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 12.使用转引的好处: (1)可以大大增加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 (2)是实现课堂内学生之间观点与经验共享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态度和交流的能力; (4)能够充分挖掘每一个问题潜在的思维训练价值。 13.培养、鼓励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尤为重要: (1)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2)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14.运用提问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有明确性; (2)提问要有计划性; (3)提问要有启发性; (4)提问要有顺序性; (5)提问要有量力性; (6)提问的方法要有灵活性。 15.板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传递信息的能力和技巧。 16.板书的意义与作用: (1)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能使学生思路清晰,掌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和脉络; (5)具有强化、启发的作用。 17.运用板书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1)体现意图,有目的性(板书设计要加强目的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2)书写,有示范性(板书要工整,必须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做大书写规范、准确、清楚、美观大方,不潦草难辨,影响学生的学习); (3)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板书用词要准确、恰当,能正确反映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意图); (4)层次分明,有条理性(板书也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枝蔓有序、繁简适中、逻辑性强); (5)重点突出,有鲜明性(教师的板书必须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使学生通过板书就能纵观全课,了解全貌,抓住要领,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6)合理布局,有计划性(教师课前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设计); (7)形式多样,有趣味性(教师板书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板书)。 18.结课的意义与作用: (1)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具有强化主题,明确要旨的作用; (3)能使学生增强记忆,巩固知识; (4)提高升华,开拓创新的作用; (5)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6)训练技能,学以致用的作用。 19.运用结课技能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引导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趣味性原则; (5)激励性原则; (6)延伸性原则; (7)多变性原则; (8)精要性原则。 20.结课的形式: (1)概括式结课;(2)讨论式结课; (3)趣味式结课;(4)疑问式结课; (5)激励式结课;(6)发散式结课; (7)悬念式结课;(8)比较式结课; (9)延伸式结课;(10)练习式结课。 六.中小学教学评价方法 1.中小学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基本趋势: (1)以质性评价统整替代量化评价(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所表现出的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局限日益突出,质性的评价范式抓住学生发展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加以评价,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 (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评价功能转变的关键点); (3)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发展性学生评价要求改变划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积极的、个性化反应,发展性学生评价突出地强调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4)强调评价问题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测验的试题不能孤立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好人问题情境,要富有真实性); (5)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6)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客观要求)。 2.评价方法是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3.当前中小学教学评价的成功经验: (1)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2)注重学生非学业性内容的评价; (3)注重多元参与学生的评价; (4)注重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5)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6)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 4.中小学基本教学评价方法: (1)纸笔测验; (2)课堂观察; (3)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4)合作评价。 5.纸笔测验是根据教育目标,通过编制试题、组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引出学生的学习表现,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测试结果加以衡量的一种评价方法。 6.纸笔测验的特点: (1)可操作性; (2)可比较性; (3)测验范围广。 7.纸笔测验命题的原则: (1)体现多维目标; (2)恰当确定各学习领域的比例; (3)试题选择与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8.课堂观察的实施: (1)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 (2)确定观察内容的基本维度; (3)选择观察方法; (4)准备观察工具; (5)观察结果的处理。 9.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全面观察的维度: (1)学生的参与状态; (2)学生的交往状态; (3)学生的思维状态; (4)学生的情绪状态; (5)学生问题的生成状态。 10.成长记录袋是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11.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步骤: (1)确定评价目的和目标; (2)选择记录的工具; (3)收集资料,组成成长记录袋和形成性反馈。 12.合作评价是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 13.合作评价的基本特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 (2)获取信息丰富化; (3)评价方式多样化; (4)评价主体间的合作。 14.合作评价的操作策略: (1)教师要做好合作评价的组织者(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说明合作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其次,教师要向各评价主体明确评价的标准;再次,教师要为家长和社区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学生也要有评价“培训”); (2)合理控制评价主体的参与范围(要分清哪些内容适合多主体评价,哪些内容不适合多主体评价,要考虑评价的目的,采用最有效、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与手段); (3)淡化等级和分数(合作评价要淡化等级和分数,强调品评和反思); (4)信息应以描述性的为主; (5)不便在高厉害评价中使用; (6)及时沟通反馈调整。 七.教学媒体及其应用 1.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2.教学媒体发展经历的时期: (1)口语,辅以动作、表情; (2)文字和手抄书的介入; (3)印刷书及普通教具(标本 、模型、图表、挂图、黑板等)的广泛使用; (4)电子技术媒体的兴起。 3.当前,教学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融合,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媒体体系。教学日益多媒化、综合化,即日益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4.现代教学媒体,是利用现代技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 (1)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教学效率; (3)扩大了教学规模。 6.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经济性原则; (4)教学最优化原则; (5)共同经验原则; (6)多重刺激原则; (7)抽象层次原则。 7.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以辅代主,本末倒置教学与媒体的关系; (2)避免以演示代交流,分散学生注意力(当我们关注网络和计算机的双向乃至多向的交互优势时,我们一定不能忽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反馈;当我们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控制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3)避免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忽视学生的思考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也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8.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主要特点: (1)丰富的表现力; (2)交互性强; (3)共享性好。 9.网络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10.对网络教学定义的理解: (1)网络教学是一种超时间和空间的教学(网络教学将使学生从封闭的圈子走向一个无班级、无年级、甚至无国界的广阔的学习空间); (2)网络教学是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远程教学(虚拟现实的产生,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3)网络教学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教学(网络教学是“信息本位教学”,这包括信息的迅速流动和信息的迅猛增长); (4)网络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网络构建着一种社会性的学习状态,处于其中的学习者,不仅拥有的信息量可以快速增加,更新的频率加快,而且将刺激着人们得创新意识,保持学习者对信息的敏感)。 11.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 (1)自主性; (2)交互性; (3)个性化; (4)仿真性; (5)及时性; (6)灵活性; (7)可控性; (8)高效性。 12.网络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1)网络教学改变学习方式; (2)网络教学有利于突出表现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3)网络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变革; (4)网络教学可以节约和优化社会资源。 教育学 一.绪论 1.教育的概念: (1)《中国教育大辞典》认为:“从广义上而言,凡足以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俱可称之为教育。” (2)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狭义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是指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本质的根本的区别。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的本质特性表现为: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持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3)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6.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问题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孟禄); (4)教育的家庭起源说(法国的教育史学家凯姆佩尔); (5)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前苏联的凯洛夫)。 7.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的不分化性; (2)教育的平等性; (3)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贫乏性和简单性。 8.古代社会的教育特点: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叫学校,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我国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是在商代出现的,西周之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且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此外,在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古希腊也出现了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到了封建社会,西方则出现了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也由此形成了欧洲封建社会的两大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4)教育内容的日渐丰富,提高了教育职能(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在欧洲中世纪,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为“七艺”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 9.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阶段,古代阶段和现代阶段。 10.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第一阶段是从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其主要特点是: ①创立了一大批著名的现代高等学校(美国哈佛大学创立于1636年); ②班级授课制代替古代的个别教学成为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③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法令(德国成为颁布教育法令最早的国家,并且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2)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其主要特点是: ①进一步延长普及义务教育年限,一般有原来的四年左右延长至8年左右; 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③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为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开创了新的教育模式。 (3)第三阶段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①大力增加教育经费; ②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发展高等教育; ③改革学校结构,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 ④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 11.1986年7月1日起,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2.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3.在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未来10年教育的发展前景。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国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达到90%,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使两类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使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继续扫除青壮年文盲,使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平均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3.5年。形成一个优质、高效并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14.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 (2)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 (3)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4)教育内容综合化; (5)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法国的保罗·朗格朗); (6)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7)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模式。 1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教育规律。 16.学习教育学的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17.学习教育学对教育的作用: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1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9.纵观教育学,他主要经历了萌芽、教育学的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三个阶段。 20.反映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的代表作著作主要体现在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论语》和无名氏的《学记》中。 21.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中,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全文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作了全面地概括和总结。 22.《学记》中关于教学的五项原则: (1)藏息相辅;(2)教学相长;(3)师严然后道尊;(4)启发式教学;(5)学不躐等。 23.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把问答法称为“精神助产术”,也称“产婆术”。 2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社会政治理论著作《理想国》中。 25.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禀承并发展了柏拉图的学说,认为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26.古代西方世界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思想家是古罗马的昆体良,他的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27.1632年,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而全面的教育著作。一般都把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独立时期的起点性标志。 28.使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规范学科的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一书。 29.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 (2)文化教育学(德国的狄尔泰); (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也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前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这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曾任前苏联教育部长的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则是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著作,为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5)批判教育学(美国的鲍尔斯、阿普尔)。 二.教育功能 1.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人力资本论(近代经济学家舒尔茨); (2)教育万能论(哲学家康德); (3)教育独立论(蔡元培)。 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 ②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 ②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①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②文化性质、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 ③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④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4)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人口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②人口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③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4.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3)教育能够促使人口结构合理化; (4)教育可以调节人口的地域结构。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6.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性特点的发展。 7.环境指的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 8.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明确的木得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 9.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本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10.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5)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对教育的制约; (6)人的身心发展的全面统一性对教育的制约。 11.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 (1)人的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时间在早迟上的不平衡性。 12.所谓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的生理或心理的某一方面行为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三.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指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3.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4.所谓的个人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法国的卢梭和英国的洛克,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 5.所谓的社会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德国的赫尔巴特)。 6.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1)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 (4)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9.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认知领域; (2)情感领域; (3)动作技能学习领域。 10.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加涅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从学生是学习者,而且是可持续学习的学习者这个角度出发,把学生的素质分为先天的、发展中形成的和后天习得的三类。 11.人格特质是所有的人共有的、能被人格测验揭示的、个体的一般倾向,也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同样是长期稳定的,不容易受教学的影响。 12.1957年“三育两有”的教育方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3.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2)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
/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 整理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