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孤独症-harvard

孤独症-harvard

2013-08-17 8页 doc 56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62541

暂无简介

举报
孤独症-harvard题目: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的药物治疗 在DSM4-TR中广泛性发育障碍(PDD)是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的精神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局限、刻板和重复,多数儿童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包括了儿童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Rett综合症、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和广泛性发育障碍-未特定; 其中儿童孤独症最为常见和具有代表性,主要临床特征为社会交往功能缺陷、言语或交流技能发育异常及重复、刻板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方式,多数儿童伴有精神发育迟滞; Asperger综合症同样表现有社交障碍及局限或刻板的行为模...
孤独症-harvard
题目: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的药物治疗 在DSM4-TR中广泛性发育障碍(PDD)是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的精神发育障碍,主要现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局限、刻板和重复,多数儿童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包括了儿童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Rett综合症、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和广泛性发育障碍-未特定; 其中儿童孤独症最为常见和具有代表性,主要临床特征为社会交往功能缺陷、言语或交流技能发育异常及重复、刻板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方式,多数儿童伴有精神发育迟滞; Asperger综合症同样表现有社交障碍及局限或刻板的行为模式,但言语功能保留; 广泛性发育障碍-未特定(PDD-NOS):存在严重和广泛的社会功能损害和交流障碍,和/或刻板的行为模式,但是不满足孤独症或Asperger综合症的诊断; 大部分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都共患其他精神障碍或伴随有明显的行为问题,通常每个PDD个体大概平均伴有2个或以上的其他精神障碍; 虽然目前仍无针对孤独症的治疗药物,但药物已经用于对于治疗孤独症的独立性症状,尤其是行为学症状,包括攻击行为、刻板仪式行为、多动和睡眠障碍等; 临床药物治疗通常目标行为学症状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干扰性重复行为、易激惹和多动及注意力缺陷; 干扰性重复行为包括重复的特殊运动模式如拍手、全身摇摆、旋转等;可能伴有固执的坚持某一种非功能性的程序或仪式;与强迫症病人相比,PDD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包括更多重复的命令、叙述、提问、整理、触摸、敲打、摩擦、自伤或自我刺激; 易激惹症状包括冲动攻击(用手、脚或头部攻击周围的人,骂人或说难听的话;或用虐待无生命物体的方式发泄情绪)、脾气爆发、自伤行为(击打自己、咬自己、踢自己、撞头、撕扯自己、抓伤自己等);大约有30%的PDD儿童伴有中到重度的易激惹; 大约有40-59%的PDD儿童伴有注意力缺陷及多动/冲动症状;DSM-Ⅴ允许两者共诊断; 常用的评估手段: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s-Severity/Improvement,CGI-S或CGI-I); 异常行为量表(Aberrant Behavior Checklist, ABC):包括 情绪不稳/自伤攻击、社会退缩/呆滞、刻板行为、多动、不恰当言语共5个领域; 耶鲁-布朗广泛发育障碍强迫量表(The Children's 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 for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ompulsion scale,CY-BOCS-PDD); Conners教师/家长问卷;经常用于对多动/注意力缺陷症状的研究;本文涉及到的文章大部分以上述的量表作为评估手段; 文章中所引用参考的文章是在利用“autism”、“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treatment”和特定的药物名称作为关键词,在Medline上查找相关文献,引用文章均为1984年或以后发表的英文文章; 这张片子总结了本文的重要结论:首先是对于干扰性重复行为的治疗,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儿童比在成人效果较差,耐受性也较差; 对于易激惹症状的治疗,抗精神病药是最为有效的药物,通常这些药物也会同时带来在多动和刻板动作方面的提高; 对于多动和注意力缺陷的治疗,中枢兴奋剂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与不伴有发育落后的ADHD儿童相比,在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的多动/注意力缺陷症状的治疗中疗效较差且耐受性较差; 其他的药物,如纳曲酮、抗癫痫药如双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既往用于阿尔兹海默病的美金刚、抗抑郁药米氮平,甚至于胰岛素增敏剂比格列酮,这些药物在早期一些研究中呈现一定的治疗效果,可能将是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药物,但其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结果支持; 下面我将分别对不同类的药物对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关注还是刚刚的3大类行为问题的治疗效果进行阐述,包括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经典和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ADHD治疗药物和其他药物等等; 首先看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已经被FDA批准用于强迫症的治疗,主要针对干扰性重复行为;基于这一点,许多研究就开展了关于在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中干扰性重复行为的治疗,虽然在PDD的病理生理机制中有部分指向5-HT异常,但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用于治疗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已被研究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包括了氯米帕明、氟西汀、氟伏沙明和舍曲林等; 另外如文拉法辛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曲唑酮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和再摄取抑制剂也用于对PDD患者的治疗; 现在看到的表格是对具体每一个药物的研究结果的总结; 先看氯米帕明,氯米帕明是一个三环类抗抑郁药,是有效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已经被FDA批准用于儿童和成人强迫症的治疗,且Meta的结果显示其在儿童OCD中的治疗效果优于帕罗西汀、氟西汀、氟伏沙明和舍曲林。在PDD干扰性重复行为的治疗中,目前已有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在刻板动作、愤怒、强迫和仪式行为上的治疗效果优于安慰剂,在易激惹和刻板动作方面疗效与氟哌啶醇相近,但有一半以上的被试因为副反应而最终退出了试验,另外在一项对3-8岁的孤独症行为问题治疗的开放性研究中,氯米帕明没有明显的疗效; 其副作用主要包括了长QT间期综合症、心动过速、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失眠、困倦、遗尿、尿储留、易激惹、攻击性、脾气爆发、癫痫等; 大部分研究采用的剂量在100-150mg; 氟西汀,在现有的唯一一项双盲安慰剂研究中,对45名5-17岁的PDD患者的治疗中,氟西汀较之安慰剂在改善重复行为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并且其副作用与安慰剂组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开放性试验中,大概的临床应答率为65-80%,尤其小年龄,治疗反应好的患者达40%; 对于氟西汀的剂量,有些事0.2-1.4mg/kg/d,另有一些从2.5mg/d开始逐步滴定,最终到达个人有效治疗量,平均每人9.9mg/d; 再看氟伏沙明,已有的两项双盲安慰剂研究显示其在PDD的治疗中效果局限并且耐受差,在成人中在重复动作、适应不良行为、攻击性和言语应用方面均有部分改善,但在儿童的研究中,只有5%-28%应答率,但有将近80%的被试经历副反应,包括失眠、多动、激越、仪式动作、焦虑等; 剂量通常是25mg/d开始,每3-4天增加25mg/d,直到能耐受的治疗量; 舍曲林在成人PDD患者中对攻击行为、自伤行为、干扰性重复行为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在儿童的治疗的研究只有一项病案回顾性分析,在转换引发的行为问题包括易激惹、焦虑、激越方面有部分得到改善,其中有三分之一患者的改善在3-7个月后消失,有22%的被试在75mg/d剂量时出现了加重; 西肽普兰,在回顾性研究中发现西肽普兰在刻板动作,攻击行为、焦虑等方面有一定疗效; 但在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表明,在儿童和青少年PDD患者中,西肽普兰对于重复行为的控制效果较差,并且副作用较多见,包括有多动、冲动、胃肠道症状等;平均剂量时16.5±6.5mg/d; 艾司西肽普兰是西肽普兰中的S构型,对于他在PDD中的研究目前仍局限于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开放性研究,研究发现被试在刻板行为、交往、语言、自理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改善,其副作用包括易激惹和多动,剂量由滴定到能耐受的治疗量,多在2.5-20mg/d; 文拉法辛在PDD的治疗方面的研究比较局限,但已经十分有前景,在一个回顾性的研究中,虽然只有10个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被试,但有60%的被试有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提高,包括在重复动作、兴趣狭窄、社交损害、和语言功能等方面;在成人PDD被试中还在攻击性、自伤行为和ADHD症状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剂量大概在6.25-50mg/d,低剂量有效(25mg/d); 曲唑酮,在一项对一个17岁伴有严重精神发育迟滞的孤独症患者的个案研究中,该患者既往在用抗精神病药治疗中效果不理想且无法耐受,曲唑酮治疗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尤其在攻击性和自伤行为方面,剂量时早100mg、午100mg、晚50mg; 这就是对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所有的药物的研究结果,总体而言,如前面所强调的,在儿童的治疗效果不如在成人,且耐受性也较差,其中氟西汀在儿童PDD的治疗效果比较好,文拉法辛也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现在再看抗精神病药,对于易激惹症状的治疗,抗精神病药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其中利培酮和阿立派唑已经被FDA批准用于儿童青少年孤独症的易激惹症状的治疗了,当然,其他许多经典或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也已经在各项研究中也发现了阳性结果,但副作用仍是限制他们进一步应用的重要方面; 首先看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经典抗精神病药包括了氯丙嗪、氟哌啶醇、匹莫齐特(派咪清)等较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等在多巴胺D2受体的拮抗能力较强,其中在对PDD的治疗中,氟哌啶醇和匹莫齐特的研究较多; 氟哌啶醇用于孤独症的治疗是最具争议性的,,虽然它在对易激惹、多动和刻板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病人也有可能会产生运动障碍,尤其是长期使用下; 最早的对于氟哌啶醇用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师在一个2-7.5岁的儿童被试群体中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5岁以上的孩子中,氟哌啶醇是优于安慰剂的,而氟哌啶醇合并行为治疗对于促进语言发育史效果更好;而高IQ是效果预测的有效因素,IQ越高,对于行为症状的改善效果越好,大年龄儿童反应较好,症状越重疗效也越好,短期的治疗引起运动障碍的非常少见,副作用主要表现为与剂量相关的镇静;在对于2-8岁儿童的超过半年的长期治疗中,被试在适应不良症状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尤其在那些伴有易激惹、情绪不稳定或愤怒和合作性较差的患者中效果更好,但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长期治疗后出现了运动障碍,尤其在女性和高剂量长期治疗的患者中多见;另外还有研究对氟哌啶醇与氯丙嗪和匹莫齐特的效果进行比较,三种药物均表现有一定的疗效,但氟哌啶醇效果最优,尤其在对退缩、攻击行为和刻板重复动作方面,研究中发现副作用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锥体外系副作用;另外,与氯米帕明的比较研究中,如前面讲氯米帕明时所提一样,两者效果差异没有显著性,氟哌啶醇的耐受性较氯米帕明好。氟哌啶醇和利培酮也做过类似的比较研究,是在对30例的年龄8-18岁的孤独症被试中,利培酮在对冲动及其他行为症状和语言能力和社交障碍方面作用都优于氟哌啶醇,但在这个研究中发现,利培酮引起了催乳素升高而氟哌啶醇引起丙氨酸转移酶的升高,另外对两者长期效应的开放性研究也提示利培酮的长期效果优于氟哌啶醇; 这些研究中所用的氟哌啶醇的剂量大概是在0.5-4.0mg/d或0.01-0.08mg/kg/d; 匹莫齐特,这是另一个经典的抗精神病药,在一个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 探讨其在儿童青少年PDD治疗的效果,匹莫齐特在对异常行为的控制上优于安慰剂,尤其是在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方面。副作用主要是嗜睡,剂量大概是1-9mg/d; 对于经典的抗精神病药,当然对症状的控制呈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较大的副作用,尤其在锥体外系方面,相比而言,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在椎体外系的副作用较小,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是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受体拮抗剂; 首先看氯氮平,其实氯氮平用于PDD的治疗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它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粒细胞缺乏症,因而在用药过程需要监测其粒细胞,主要的对儿童PDD治疗的研究有一个病案分析和两个个案研究,这些患者均是有严重的行为症状并且在其他的抗精神病药治疗中效果不佳,经氯氮平治疗后其症状有所改善,主要 在攻击性、多动冲动、合作性等方面;治疗剂量在200-450mg/d; 利培酮,利培酮已经被美国FDA批准用于5-16岁孤独症儿童或青少年的易激惹症状的治疗。在对易激惹症状方面,诸多研究已经表明大概有60%左右的患者有所改善,而有70-80%的患者在总体临床症状上有改善,与安慰剂有明显差异;另外在<5岁的研究中结果不一致,有些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利培酮安全、耐受性好,但目标症状的改善比较微弱,没有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而也有研究结果显示有60%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症状改善;另外,在一个大样本的4-13岁孤独症儿童的治疗研究中,利培酮合并家长管理训练(平均10.9次)比利培酮单独治疗在症状改善方面更加有效,表现在易激惹、刻板行为、多动、不合作等方面。并且合并家长管理训练的治疗组需要的剂量更低;2 vs. 2.3 在上述的研究中,利培酮的剂量约为0.5-3.5mg/d; 奥氮平用于儿童青少年PDD的治疗的研究显示其对孤独症的多种行为症状均有效,包括易激惹、多动、情感关系、言语能力等; 在唯一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中,对于6-14岁的11名PDD被试中,50%的患者呈现临床症状的改善;其他还有大部分的开放性研究对奥氮平在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和广泛性发育障碍未特定的治疗的研究,大多的研究都表明其在多动、不恰当言语、易激惹、刻板行为、语言应用、感觉、社会关系等孤独症症状各个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研究的结果在被试临床应答率和改善症状群方面缺乏一致性;;另外有一项病例分析中,奥氮平对儿童或成人的长期治疗应答率高; 在以上的研究中,奥氮平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过度镇静等;偶尔可见锥体外系反应,但在减量后消失,剂量 从2.5或5mg/d滴定到10或29mg/d; 喹硫平,目前对于喹硫平用于PDD儿童的治疗还没有双盲对照试验,只有有限的开放性研究,并且研究结果不一致,较多患者因为副作用而无法继续参与研究; 在开放性研究中,即使能耐受副作用,在青少年中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而在回顾性病历研究中,在5-28岁的接受喹硫平治疗的患者中,有40%-60%临床症状有改善,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状等,50%患者出现副作用而无法继续服药; 对喹硫平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体重增加和镇静、静坐不能,也可能引起癫痫; 大部分研究的剂量在100-800mg/d。 齐拉西酮用于PDD儿童的治疗也没有双盲、对照试验,但现有的在开放性试验的研究结果提示该药物在PDD治疗中将有很大前景,与其他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相比,齐拉西酮较少引起体重增加,但齐拉西酮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这一点可能会限制它的应用; 在对齐拉西酮用于PDD儿童青少年的治疗的开放性和回顾性研究中,齐拉西酮应答率在50%-75%,在孤独症多个方面的症状都有所改善,包括激越、冲动、情绪、认知和言语等,个案研究中,患者合并应用哌甲酯,在适应不良行为、注意力、多动、冲动等方面也有改善,其副作用主要体现在短暂镇静,个别患者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胆固醇增高和QT间期延长,体重增加较少;所有研究剂量在20-160mg/d; 阿立派唑,已有两个大样本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证实了阿立派唑在孤独症症状控制方面的作用,也经FDA批准用于6-17岁儿童青少年孤独症患者的易激惹症状的治疗,并且在5、10、15mg/d之间没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差异性,甚至低至2mg/d的治疗量都优于安慰剂组;长期的开放性试验研究表明长期治疗上阿立派唑是安全的,可以耐受的,可用于儿童青少年PDD长达1年的对于易激惹症状的治疗。在其他针对PDD儿童或青少年的开放性试验中,阿立派唑均呈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合并MR的患者中也有效,主要在控制攻击行为、多动、冲动和自伤行为等方面; 其副作用主要包括了镇静、流涎、震颤、攻击性和体重增加,可见锥体外系反应; 帕利哌酮,帕利哌酮是利培酮的主要活动代谢物,优于利培酮在孤独症中的治疗效果较好,帕利哌酮也因此被认为可能是孤独症的有效治疗药物,但目前为止,研究仍仅局限于在个案研究。患者为既往对其他精神病药治疗反应差,加用帕利哌酮后,其攻击行为和易激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没有锥体外系反应及其他副作用,心电图正常,体重下降。剂量在6-12mg/d; 这就是经典或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用于孤独症症状的治疗,总体疗效好,FDA也批准了利培酮和阿立派唑用于儿童青少年孤独症的易激惹症状,但总体来讲,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比较明显,需要进一步研究更为安全和耐受性更好的药物; 现在看对于ADHD症状的治疗,PDD儿童比之不伴有发育落后的ADHD儿童而言,其ADHD症状的治疗,若是用经典的ADHD治疗药物,通常会发现效果不理想,并且副作用较明显,甚至出现无法预期的副反应,对于ADHD症状治疗药物的研究包括了哌甲酯、托莫西汀、可乐定和胍法辛; 中枢兴奋剂是经典的治疗ADHD的药物,其在ADHD的治疗经过70多年的临床实践,得到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结论的支持,但在伴有ADHD症状的PDD儿童中,对于哌甲酯的反应较差,而副作用较明显,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PDD对于哌甲酯的反应性不同,在孤独症和PDD-NOS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较在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差;另外,在学龄前儿童和在较大年龄儿童中治疗效果相似,但在学龄前儿童中副作用更明显。 在一个双盲的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对于7-11岁的孤独症儿童的ADHD症状的治疗,哌甲酯明显比安慰剂有效,类似的其他研究中表明哌甲酯在孤独症儿童中大概有60%的儿童明显的症状缓解,并且除了在多动方面有明显缓解外,在不恰当语言和刻板动作方面也有一定的改善; 目前为止最大样本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哌甲酯用于PDD儿童的ADHD症状治疗临床应答率约为49%,另外有18%的患者因为无法耐受副作用而中止试验,易激惹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对于多动症状的改善优于注意力缺陷,也常可见到重复动作的加重。并且,在孤独症儿童的应答率低于在阿斯伯格或PDD-NOS中的反应。在一项回顾性病历分析中得到了相似的结果,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较少会出现激越; 哌甲酯用于学龄前儿童的治疗应答率也在50%左右,但是超过一半的患者经历了副作用,包括刻板行为的加重。其他的副作用包括易激惹、头痛、胃痛、食欲下降、体重下降、嗜睡、失眠、抑郁和情绪不稳定; 治疗剂量大概是10-20mg/bid;或者按照体重0.3-0.6mg/kg/d; 托莫西汀,托莫西汀是被FDA批准用于ADHD治疗的非中枢兴奋剂药物,在PDD儿童的ADHD症状的治疗中,至少有一半的以上的应答率,能改善临床症状;双盲试验显示其对用于多动症状的治疗优于安慰剂,在对儿童及青少年PDD的病历回顾研究中,托莫西汀与其他药物合用明显的改善多动、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症状;在开放性试验中也看到了托莫西汀在对儿童青少年PDD的ADHD症状的能明显改善,应答率约为75%,伴随的改善症状还包括易激惹、社会退缩、重复语言,但改善程度较小; 副作用为轻度到中度,主要包括胃肠道症状,食欲下降、易激惹、耳鸣、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和镇静;严重的副作用包括严重的情绪不稳定和攻击性; 剂量多在1.2-1.4mg/kg/d; 去年在荷兰已经进行多中心托莫西汀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被试的选择来自荷兰各地区的临床医院,被试的入组,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是通过专科医生的临床评估结果孤独症诊断会谈量表;ADHD症状的确定是有专科医生根据ADHD症状量表与家长或老师访谈及儿童面谈填写,排除韦氏智商<60,体重<20公斤,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物质滥用、躯体形式障碍、严重的躯体疾病、癫痫病史、正在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打算或已经开始结构化的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入组儿童被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一组接受托莫西汀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治疗,为保持盲法的应用,药物以统一剂量放在外边相同的胶囊内,两组均经过滴定期,实验共进行8周,研究中间开始其他精神活性药物治疗、结构化心理治疗和住院治疗则推出该研究;结果评估利用ADHD症状量表、临床总体印象-ADHD症状改善、Conners教师问卷简版、和由专科医师面谈并经过MedDRA整理汇总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果,共入组托莫西汀治疗组48例,安慰剂组49例,托莫西汀治疗组在8周治疗呈现下降的趋势,治疗前两组ADHD症状量表差距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的ADHD量表得分差距有统计学意义;同样的,在conners教师问卷的多动分,托莫西汀组下降明显高于安慰剂组; 然后在满足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的非常明显或明显改善的比例两组没有差异; 副作用以恶心、食欲下降、困倦、早醒多见;没有严重的副作用; 可乐定,可乐定是一个肾上腺素afa2受体激动剂,在已有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可乐定对PDD儿童及青少年的ADHD症状和易激惹症状有中等的治疗效果,对孤独症其他症状包括感觉反应、情感反应、社会关系、睡眠启动和维持的改善都有一定的作用;副作用主要有镇静、困倦、活动量下降,剂量多为0.15-0.2mg/d或0.005mg/kg/d 胍法辛是另一种afa2受体激动剂,胍法辛的研究多为短效药,胍法辛在对PDD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的改善方面有中等的疗效,唯一的一项小样本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胍法辛合并其他药物治疗在57%的被试中有临床症状的改善,主要是对多动症状,对易激惹症状没有改善作用。在回顾性病历分析中,大概四分之一的病人在多动、注意力缺陷和失眠方面均有改善,在PDD-NOS和阿斯伯格综合症的患者中疗效较孤独症好,既往无中枢兴奋剂或抗精神病药治疗史和没有严重的攻击行为的患者治疗效果也较好; 副作用主要是困倦、易激惹、头痛等;血压、心理和心电图没有明显变化; 治疗剂量多为1-3mg/d; 缓释剂型的研究局限于个案研究,对存在明显的易激惹和ADHD症状的4岁女孩和9岁的男孩,两者均在治疗8周呈现明显临床症状的提高; 综上,对于ADHD症状的治疗,与不伴有发育落后的ADHD儿童相比,PDD儿童治疗效果较差且伴有较多的副作用,托莫西汀由于疗效较好,而副作用较小,是一个有前景的药物。 其他的药物也在治疗PDD行为症状方面的研究有一些阳性结果; 首先是纳洛酮,这是一个阿片类受体拮抗剂,对它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多数研究显示其在刻板动作和自伤行为方面有局限的效果,另外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其也能改善多动症状,但没有见到在核心社会交往症状上的作用,剂量多在0.5、1.0、2.0mg/kg/d 丁螺环酮,FDA批准用于治疗焦虑的药物,在PDD的行为问题之类的研究十分有限,开放性试验显示其能改善PDD的临床总体症状,包括焦虑和易激惹症状,其耐受性好; 双丙戊酸钠,这是一个抗癫痫药及情绪稳定剂,已经用于癫痫、双相情感障碍、情绪不稳定和冲动攻击行为的治疗,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其可能对PDD儿童及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冲动、攻击行为、重复行为和易激惹症状有效,但各研究结果不一致; 左乙拉西坦,在小样本的开放性试验中,左乙拉西坦在对PDD儿童的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的症状有改善的作用;若不并用控制攻击性的药物,可能会引起攻击性增加; 美金刚,美金刚是FDA批准用于艾尔兹海默病的药物,对其在PDD中的应用,开放性试验和个案研究均显示其在PDD治疗的具有较好的前景,研究表明,美金刚能改善PDD儿童多动、易激惹、及记忆能力,在对大样本的对儿童、青少年及成年孤独症的治疗的开放性试验中,美金刚联合其他精神科药物治疗1-20个月,患者在语言能力、社会行为、自我刺激刻板行为、社会退缩均有明显改善, 个案研究结果相似; 美金刚的治疗剂量为2.5-50mg/d; 其副作用包括易激惹、皮疹、呕吐、癫痫发作频繁、过度镇静等 米氮平是一个四环类的抗抑郁药,在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治疗的开放性研究中,约三分之一的应答率,在攻击性、自伤行为、易激惹、多动、焦虑、抑郁和失眠方面均有中等程度的改善,副作用较小包括体重增加、易激惹、和暂时性镇静; 另外有小样本开放性试验表明米氮平对过度手淫和不恰当的性行为有较好的效果; 治疗剂量多为7.5-45mg/d; 比格列酮,比格列酮是一个胰岛素增敏剂,同时它也介导了活化T淋巴细胞的凋亡,因此在神经胶质细胞有抗炎作用,在对孤独症的病理机制的探讨中就有人认为孤独症可能与免疫和炎症反应有关,而比格列酮也因此被认为可能有效,在对比格列酮的研究中,对孤独症儿童青少年的长达3-4个月的治疗中,比格列酮对孤独症易激惹、刻板、多动、呆滞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其症状的改善与年龄成反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治疗剂量为30-60mg/d; 利鲁唑,这是一个谷氨酸受体抑制剂,被FDA批准用于脊髓侧索硬化症的治疗,在病案回顾分析中,利鲁唑对于青少年PDD干扰性重复行为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部分患者还在易激惹症状、攻击性和自伤行为方面也有所改善,副作用主要是轻度的贫血,剂量为100-200mg/d; 托吡酯,对于托吡酯用于PDD的治疗的研究多并用其他精神科药物,其与利培酮合用用于治疗破坏性行为症状优于利培酮并用安慰剂,主要在刻板行为、易激惹症状、多动/不合作方面;托吡酯为100-200mg/d;其他的研究也多并用其他精神科药物,结果表明托吡酯可能在多动、人际交往行为、易激惹或愤怒、焦虑或抑郁等方面有改善作用,对于托吡酯的开放性试验多仅有较轻的副作用,耐受好,曾有因为认知困难、激越和皮疹而退出试验。 最后一个药物,拉莫三嗪,对拉莫三嗪在PDD儿童的治疗研究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期在孤独症症状方面的治疗与安慰剂组没有明显差异; 小结一下全部的内容: ·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用于治疗PDD的干扰性重复动作疗效在儿童较成人差;其中氟西汀在儿童PDD的疗效较为肯定;文拉法辛在部分儿童可能会有效,具有治疗前景; ·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PDD儿童易激惹的最有效药物,并且利培酮和阿立派唑也获得了FDA的批准;同时常常对刻板及多动有效;齐拉西酮引起体重增加风险较小,帕利哌酮与利培酮结构相似,这两者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有效性; · 多数治疗ADHD的药物对PDD儿童的ADHD症状治疗中对一半的儿童有效,哌甲酯引起的副作用较明显,尤其是易激惹;托莫西汀有明显的疗效,并且又较轻的耐受好的副作用;可乐定和胍法辛容易引起困倦而限制了其使用,但对于伴有睡眠障碍患者较好; · 对于纳洛酮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并不如理想中有效;丁螺环酮可能有利于控制焦虑症状;双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美金刚在均呈现部分疗效;米氮平对不恰当的性行为有效;比格列酮在对易激惹、嗜睡、刻板和多动的治疗方面有前景,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利鲁唑初步研究结果支持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再回顾我们一开始讲到的文章的重点内容,这是全文的重要的内容; · 在干扰性重复行为的治疗中,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儿童比在成人治疗效果及耐受均较差; · 抗精神病药是针对PDD儿童易激惹的最有效治疗手段,通常能同时改善刻板及多动; · 在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治疗中,中枢兴奋剂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与ADHD儿童相比,在PDD儿童中效果较差并出现较多的副作用; · 其他的药物包括纳曲酮、双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美金刚、米氮平和比格列酮可能将是PDD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药物,但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据支持; 对未来的展望 · 对干扰性重复行为的治疗,需要继续研究更有效的治疗药物; · 对易激惹状态的治疗,需要进一步开展安全性研究,寻找更安全的治疗药物; · 初步研究结果支持托莫西汀和胍法辛在ADHD症状的治疗上应用; · 美金刚、米氮平、比格列酮开创了新治疗思路,并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 更需要开展关于核心社交损害治疗药物的研究; PS:Janney和Snell(2000)把行为问题按优先处理的顺序分成三个等级,分别是破坏的行为、干扰的行为、分心的行为。破坏的行为是指个体或他人造成健康或生命威胁的行为。破坏的行为包含咬、踢、抓、割、戳眼、撞头等行为;干扰的行为是指会妨碍教学和学习,或使个体无法正常参与学校、家庭或社区中的日常活动,若忽略则可能会成为破坏的行为。干扰的行为不仅包含外显行为,如哭闹、逃离,也包含内隐行为,如借着不说话来逃避社会性接触;分心的行为是指可能会妨碍社会接受的行为,如:鹦鹉式语言、摇晃身体等可能会让人不悦但不会造成实质伤害的行为。 Tonathan(2003)指出,在自闭症中,自我伤害、敌意、刻板行为、破坏行为是最常见的。
/
本文档为【孤独症-harvard】,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