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JT伤寒论笔记

JT伤寒论笔记

2013-08-23 31页 doc 595KB 1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5224

暂无简介

举报
JT伤寒论笔记JT傷寒論筆記 第一周1-1 伤寒论序 张仲景生平 内经+汤液经法 卷三 伤寒例 【3.11】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飧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 歧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晤。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3.12】 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1-5感冒 伤寒论基本轮廓概述。六经传病。 足太阳膀胱经也可涉及感冒之外的其他方面 例如:如果足太阳膀胱经有问题,可能会出现相关症状: ...
JT伤寒论笔记
JT傷寒論筆記 第一周1-1 伤寒论序 张仲景生平 内经+汤液经法 卷三 伤寒例 【3.11】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飧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 歧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晤。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3.12】 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1-5感冒 伤寒论基本轮廓概述。六经传病。 足太阳膀胱经也可涉及感冒之外的其他方面 例如:如果足太阳膀胱经有问题,可能会出现相关症状: ->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椎左右各两条,和脊椎是否正有关,也可用治足太阳膀胱经的药去治疗这类病症。 ->肾脏机能:排尿功能,蛋白尿,肾衰竭也和膀胱经有关。 如果把六经病精通的话,很多奇怪的疾病疗法能想得到。 形而上的思考 讲义:P2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 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背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 ,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 也。 (脉尺寸俱长)如果没有逼出去,则入手阳明大肠腑,大便干,排不出。此时以承气汤,大黄芒硝通大便的同时,把病邪从肠道内侧拔除。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小柴胡汤—>清淋巴 足少阳胆经走体侧,贴着淋巴系统。淋巴可归入广义的三焦。胆经受邪代抗邪系统进入淋巴系统。淋巴涉及水代谢,会口苦、头晕 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少阳经盘旋在头侧。中间夹脑部下丘,控制体温的机制。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于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脾代表人的消化能力,传到脾经就没有消化能力了-(上吐下泻。 太阴经水泻 水泻———— 理中汤 下利清谷—— 肾阳不足。理中汤+附子, 四逆汤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足少阴肾、手少阴心。心是灵魂的中枢。 心肾受邪①人会变迟钝。 ②扁桃体痛 。 ③非常想睡,很萎靡。 ④心阴不足:烦躁,无法入睡。---(朱鸟汤 ⑤其他可能的并发症,许多病会死在少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肝经,风木之气,风木是阴阳、水火在混合时产生的流动。人的阴和阳靠厥阴区黏合在一起。厥阴受损,阴和阳会脱开。 当归四逆汤时气血相和治手指尖端发冷发白 (雷诺氏症) 厥阴的区块:肉体的肝和心,及其之间的横膈膜——筋(涉及消渴、心脏病、高血压等) 乌梅丸:寒+热+酸 把寒和热“缝”回来。 :伤寒部分框架: 少阴病(心脏病、肾病的治法; 太阴病(消化系统的调理 少阳病(修复淋巴、胆腑。大柴胡汤,柴胡芍药积实甘草汤 (排胆结石(化小后再排) 膀胱经(正骨; 阳明经(美容 第二周 2-1足太阳膀胱经 讲义P6中医谱系历史变迁JT96伤寒论慢慢教2-12-2.doc 2-2 伤寒论的框架 六经治法 中日经方( 时方演变史 伤温之争 2-3 膀胱经 讲义P7 关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内经摘录 2-4 针法忌讳,难点。 腹部(募穴 使脏的能量凝聚安宁 背部(俞穴 使内脏更有活力 艾灸 隔姜灸 艾粒 补法:不可有风;泻法:吹 艾条越陈越好,如用新艾,宜隔姜灸或者离皮肤距离远些。 取穴:穴位往往是骨风或肌肉交界点。 ●风门+肺俞 治疗冬天发作的气喘。 ●厥阴俞 对应肉体的心脏 (膏肓区: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 ●心俞 古书:禁灸 ●督脉:神道、灵台、至阳(促进骨髓造血机能 (心生血,通过补心改善造血机能) △如果灸到上火,收火法:灸足三里,如果还不够,用附子+吴茱萸打粉用醋捏成团,贴涌泉穴。 (使阳气下沉) 委中 能泻热毒之气,血分的热毒 尺泽 泻气分热毒 (经络就象河流,转弯处容易淤积) 第三周 3-4 伤寒论 卷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上 讲义P13 受邪与传化 病毒一开始进入人体时,人会怎么样? 风 者,百病之始 也。 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日常保养)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 卫气:比较粗捍,活泼的气,在经络之外起保卫作用。 (与风同气) ﹌﹋ 荣(营)气:阴柔、滋养的气,流在血管经络里。起滋养作用。 (与寒同气) ↙ 邪气于人“同气相求”现象: 风(阳):混杂在人体阳的经络部分 寒(阴):寒于骨“同气相求”会钻入骨。直接穿透卫气,进入营气、骨节。 卫气来源和构成: 1-太阳寒水之气,被命门火蒸动而上行; 2-食物的营养和能量,由脾胃消化进入心,胸中大气区块;进入经脉,其中比较粗的能量被释放的体表; 3-表皮属肺金、肺气; 4-三焦输布之气弥散出来,也会变成一部分卫气。 营出于中焦 ,卫出于下焦 营卫是抵御感冒的表层能量 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命门之火——守邪之神 三焦腑(气街 (邪气)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 正面 后面 侧面 外邪入侵的其他方式: 晒伤、大风也是外邪入侵的一种 心情差,邪气也容易伤心 形寒冷饮(体质寒,食冰)---------------------伤肺 摔跤、生气,怒------------------------------------伤肝 伤寒论、难经的脉法:从上往下 ↓ 肺 第一层 刚沾到皮肤 ↓ 心 略往深 ↓脾胃 再按 ↓肝 再按 肾 再按深 ★一定会有的症状 △多会有,八成会出现的症状 ○或许会出现的症状 3-5 伤寒杂病论卷第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6.1 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总纲) 太阳经过区域 浮:表证的重要指标 寒:太阳经病的重要指标 寒伤营,无论烧到多高都会怕冷 6.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者。名为中风。 (风伤卫) 汗孔开,皮肤有湿润感 6.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 ,呕逆,脉阴阳 俱紧者,名曰伤寒。 无论是否已发烧(寒伤荣) 脾胃之气被调去抗击感冒病邪;感冒时要少食少饮,不要消耗脾胃能量 怕风或怕寒,说明邪气还在表层。人体内外反差大 参照3.31脉法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骨节烦痛 ,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6.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 ,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没有变化 吐:标示少阳(?不一定) 数:快 急:猛烈 6.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 传 传属:一个病症从前驱期到定型期的过程。六经任何一经都可以直接感染,邪气都会经过太阳经,最后归着于真正受病的经。 转属,转入:抗病机制由于体质的变化而转入另一个区块。 如:太阳经--(阳明经 传,经传,行经,再经 : 一个生命现象的周期。 6.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为温病;若发热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温病2类: ①发炎 ②热伤风——伤津液,如太阳转阳明就是由于津液不足,寒水之气不够。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 ,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上下焦,尺寸 热邪郁在身体 呼吸粗重 燥热的气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 失溲; 水分被抽干 肾经受损 (肾主二便)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剧则如惊痫,时瘈瘲; 火疗法 热伤津液引起的僵直抽筋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逆:误治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冬天,气密藏。如果身体有亏损,病邪会进入。而此时身体的抗病机制处于休眠状态。病毒进入身体使免疫系统变弱。到了春天,身体容易感染各种炎症。(类似于HIV的病机) 临床上: “不藏精”容易发成少阴病 少阴经病(扁桃体发炎 发于温病得少阴病的概率很高。 ●少阴病:脉细沉,即使扁桃腺发炎,还是要依照少阴病的医法,不能用清凉药。 ●热伤风:脉浮,下空。类似于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脉。 ●温病:脉扎实有力,滑。类似于阳明白虎汤证,承气汤证,需用清热凉血药。 6.7病有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抗病系统积极抵抗 抗病系统消极承受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见讲义P16典故: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阴 水的成数 六 地二生活,天七成之(阳 火的成数 七 汤液经法:阳进为补,其数七 火数也 阴退为泻,其数六 水数也 旋覆花:“贯通五脏真元” 古方用于续筋: 旋覆花(根)和黄糖、黑糖捣烂,敷于断筋处…… 6.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 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参照P20 条文3.10 和3.30) 经:周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不一定是会传阳明,而是任何经都有可能。 6.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上午10点至下午2点) 6.10风家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常常易感冒的人,身体习惯感冒状态,病去后,身体感还没有调整回来,需要2个6天周期来慢慢调适。 6.11病人身大热 ,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6.1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实热:脉可能沉、滑。 滑脉:有里热 例如大青龙汤证:烦,有里热。 桂枝汤证 6.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浮取 沉取 营分 汗出,营分能量更加流失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 打喷嚏 6.1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万方之祖——桂枝汤 桂枝 三 芍药 三 甘草 二 生姜 三 大枣十二枚 桂枝汤结构: 桂枝:补心阳。与心的能量结合,顺着动脉冲出去 芍药: 1-使平滑肌放松。松开脾胃区块(静脉放松(血从静脉末梢拉回 (解仓、容余) 2-限制药的作用范围。对要作用的场域有收敛作用。 只用桂枝,芍药,作用场域限制在血管(营分) 生姜:使气“分岔”。把桂枝、芍药的药力分岔到卫分。 大枣:补营分。枣树多刺,有锋锐之气,果肉却肥润 →把冲突的能量转化为滋养的能量 →保养水分 甘草:缓药 二两定中间轴 →生用:缓和; →炙:加蜂蜜考熟,补中焦。 总结: 外症:脉浮缓,出得了汗,恶风恶寒。 ↓ 病机:风气伤到卫气。 ↓ 治则:把能量送到卫气。 ↓ 1-寒水之气 方():卫气来源: 2-三焦之气-(肺——表皮之气 3-营气中比较强悍的气——————桂枝汤选择的路径 第五周 5-6 汉代 后世 现代 1两 15g 1升 200cc 一斤=16两 500g 一两 37.5g 一钱 3.75g 计量单位换算: 桂枝汤煮法、服用法和注意事项: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煮三碗,如果一碗病除,剩下两碗就不要喝了。) 煮药用水和枣依照比例减少 一般七碗煮到五~四碗之间 时间:半小时左右 (发散药不宜久煮) 热稀粥:水多,稀的粥。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浆奖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服用后注意事项:加衣服,喝热稀粥或热水帮助发汗。桂枝汤发汗:不可出大汗,微汗就好。出大汗会伤元气 *白芍:最好用炒白芍,生白芍性偏寒。脾胃虚寒体质的人可能会拉肚子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禁忌详解: 生冷:桂枝汤的药力是从脾胃引发出去,所以不能让脾胃能量有额外的消耗。 生菜、水果、冷饮会降低脾胃热能。 粘滑:肥腻之物对发表、发散的药物有克制药性的作用,可能会导致发散药发散不出来。 例如:药物配伍中有地黄就搭配麻黄同用就不发汗。 肉面:面是麦子做的,比较偏热性。可能会影响桂枝汤的作用场域。 肉类是古人不常吃的事物,脾胃忽然吃到会不习惯,增加脾胃消化的负担。 五辛:葱、蒜、辣气味重,是发散类食物。 桂枝汤本身就是发散药。可能会对药性产生干扰。 酒:生姜、桂枝遇酒会与酒的湿热相结合,形成更严重的湿热。 酪:各种乳制品。 成年人消化乳品最消耗肾气和脾胃之气。 臭恶:味道重的食物会干扰药性正常发挥。 本草 桂枝 卫气属阳,营气属阴。桂枝通阴中之阳(走营分,行于血脉中)贯通身体的能量。 《神农本草经》引述: 牡桂上品:味辛温·无毒·生山谷·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菌桂上品:味辛温·生山谷·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桂枝(清化产的肉桂是好肉桂的代名词) 牡桂 味较清,入上焦,补心阳 肉桂(菌桂) 味较重,相对桂枝比较走阴,走下焦,补肾阳,命门之火。 引火归元,补足命门火,口水会变多。(肉桂制成米糊丸可封存肉桂的气味和药性,治瓜果伤。) 肉桂不能用太多,否则会烧坏肾。只能少量使用。 桂皮 桂心:古代药效偏于肉桂。 取树枝(桂枝 取树干(肉桂 芍药 芍药中品:味苦平·生川谷· 主邪气腹痛 · 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 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缓解绞痛 疏通淤凝的血 不通则痛 配合补气药效果好 *芍药使血液回到肝里,是养肝的药,养肝血。 味:并不酸,是收敛而暧昧不明的味道 收敛 症(zheng):确定是有一块实质的肿块。 瘕(jia):有时有,有时没,是血液回圈不良造成的。 白芍:养血滋阴 赤勺:破淤血 * 用法: ◇甘穗半夏汤:有痰水纠结在上焦,加芍药把痰水拉下来,转入膀胱。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肠胃无力把水运化,用芍药帮助其他药把水拉到下焦。 ◇芍药有滋阴作用,与补气药同用效果好。 ◇治疗急性肠胃发炎,芍药可以把黄芩 的药力拉到脾胃区,清中焦火。 ◇芍药用量的调整,可以限定药物的作用范围,用量越大,越向内。 干姜 干姜中品:味辛温·生川谷·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 ;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咳嗽时 肺部有湿气 暖中焦 肠胃道积冷水(过于湿寒)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古代通“疆”=“强” 御湿之菜。 味辛:金 容平之气,可分开“勾芒”之气。 姜 生:走而不守 (生姜吃太多会散气) 干:守而不走 (“附子无姜不热”) 炮姜: (张仲景时代的炮姜是干姜再加以烘烤,使辣味散去些。辣和热都减少,带微苦。 (现代炮姜,炮制太过,太黑,松,药力太少。 * 用法: ◇用其“热”( 甘草干姜汤:治肺 冷。用干姜暖脾胃,再慢慢把热量传到肺,使肺暖回来。 ( 干姜附子汤:治疗表层卫气不够,所以取炮姜、干姜的部分热量。 ( 干姜大量用法: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对寒性体质,冬天吐血的人,血中寒太大,以致肠胃附近血管中的血液有些寒凝淤塞,血液流通不过去就从旁边溢出来。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中用大量干姜使脾胃暖起来,温化寒凝之处。使血液顺利流通,出血处自然愈合。不然吐血不会停止。 ◇后世用法——清朝末年,郑钦安在当归补血汤中用炮姜。用炮姜的黑苦和当归补血汤中的甘结合,“甘苦生阴”。强化滋阴效果。 ◇现代用法——炮姜止血。“红见黑止”用烧焦的东西止血。 ◇止咳 ( 张仲景时代用干姜在小青龙汤,真武汤或小柴胡汤加减都用到干姜。 ( 后世止咳很少使用干姜,一般都用润肺、化痰、降气的药。 ◇除湿--(当归生姜羊肉汤:生姜用到一斤,把身体下部的水度排除掉。 --(真武汤 治水毒 最有代表性的方 --(防己黄芪汤:生姜+黄芪的组合。灰、白、体胖、腐臭的人,皮下水毒积聚太多。黄芪补入三焦,生姜打消水毒。 --(桂枝黄芪 汤:治黄汗,用生姜、黄芪的组合去皮下水毒。 --(尿毒症 的偏方:老姜的姜汁,大量饮用,使病人出一身大汗,汗里通常带尿的气味,一般三天就可以出院。(大量使用,去水毒) * 生姜表皮微凉,连皮煮不会太热。 副作用:吃太多会散气。 * 古代的养生家建议秋天少吃姜,因为入秋人的元气开始收敛,吃多姜会散气不利于收敛。 大枣 大枣上品:味甘平·生平泽·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 能把锋锐之气转化为阴柔滋养的能量 比较补营气,走在经脉中(相对于卫气行于血脉外面) ·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 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补充营养,滋养脾阴 安定甯神 温和化,比较入营分 叶:覆麻黄能令出汗。 叶仍然含锋锐开拓之气,用一点点麻黄敷叶粉能助发汗。 阳 胃 把活泼的能量 ↓↓ ↓↓ ↓↓ ↓↓ ↓↓ ↓↓ ↓↓ ↓↓ ↓↓ → 养脾平胃气 阴 脾 转化为阴柔的能量 * 本草中“百”——很多 “诸”——几种 * 用法: 炙甘草汤:枣用到30颗。(治心跳不律) 当归四逆汤:枣用到25颗。 重症肌无力:脾阴实,太湿。用平胃散:苍朮去湿,去脾阴实。 甘草 甘草上品:味甘平 · 生川谷 · 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 坚筋骨 · 长肌肉 · 倍力 · 金疮·尰 ·解毒 平和,缓和各种偏性 补脾阴,阴有形 消炎 ·久服轻身延年。 毒:毒者,气之偏也 VS 香者,气之正 (用药在上古时代称为“用毒”) 甘:土有缓和、中和毒性的作用。 解毒:古时用来解毒消炎。一般苦寒药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甘草可以缓和症状,而不会对人造成损害。 (直到清代发现金银花,性凉,可消炎解毒,对人损害小,渐渐代替生甘草用来解毒。 甘草 生:具有“类固醇”(缓和剂)的功用。其副作用是:多吃会变成“月亮脸”“水桶腰” 炙:用蜜炙过,可以消除生甘草的副作用。 *甘草黑豆汤:消除药性。甘草5钱+黑豆1两。用于吃错药后的补救措施。 黑豆:吸收药力药性。 第7周 7-3 伤寒论 卷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上 6.15 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后脑勺或肩背僵硬 桂枝汤+葛根四两,桂枝芍药各减一两 先 煮葛根减二升 葛根本身就有清太阳经的效果。桂枝汤到太阳经是间接作用,所以使葛根缓发。使桂枝汤先发力,葛根再接上。 本草 葛根中品:一名鸡 齐根 · 味甘平 ·生川谷· 治消渴 · 身大热 · 呕吐 把津液升到上面 感冒的燥热 热吐,卒吐,清胃热 ·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 后脑勺僵硬 可以解巴豆毒(热)。凉润的葛可中和巴豆的热。 葛谷 :直下利十岁已上 * 藤蔓类药性分析对比: 葛根,可以把水分输布到很远的尖端(与太阳经类似)。所以可以把脾胃区的水输到太阳经。 共同点:凉、润 栝楼根 (天花粉)和土瓜能结出瓜实。 象征着能把津液保留在脾胃区 葛——作用在太阳、阳明之间。 *用法: △葛单用:与豆豉同用 △解酒:-葛花解酲汤(使酒的实热往表皮推出去)。需醒脾胃可加人参。(散酒气的同时也散元气) -葛根粉+赤豆粉+绿豆粉 1:1:1 喝酒前冷水送服一汤匙。 -千杯不醉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 (葛根黄连汤 △肩背僵硬(不是感冒引起的),比如空调房吹冷气造成的后脑勺僵,肩膀酸痛: 煎剂:葛根20~40g 桂枝10g 炙甘草6~10g 炒白芍30g 威灵仙、秦?各10g 鸡血藤30g *肩膀酸痛、后脑勺僵形成原因:1-风湿 用上方; 2-命门火不足。右尺脉浮大(虚的表现)——治法:灸关元、真武汤、附子汤。 * 葛的副作用:“竭胃汁” 柴胡——“劫肝阴” 时方派对葛的误解,认为葛会“引邪入阳明”不宜用在感冒初发。其实葛的作用是向外推。是感冒初期的良药。 第九周 ●服用补养药(补阳)期间,不宜吃寒凉生冷的蔬菜水果。 常年只吃寒凉的蔬菜水果,到更年期会燥热,是由于下焦太过寒。 ●正确的生机饮食:断食疗法 ——在断食期间把蔬菜水果作为辅助食品。 ●天然盐、海盐(阳光晒出来)阳气比较够,可以帮助破阴实,阳气才能流通。 ●吃肉的话,要多吃些淀粉质。蛋白质有一点毒性,淀粉质可以帮助消化蛋白质。 6.16 太阳病,下 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方:脉浮怕风等症状) 正确医法是把体表寒气发出去。 病邪被抵抗力托回原来的位置(闷胀感)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也。(此处“上冲”不能和奔豚 混淆) 病邪不能被托回原来的位置 6.17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此为坏病, (对应上条“若不上冲”的情况) 桂枝汤不可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病邪可能被下到不确定的任何位置) 6.18 桂枝汤本为解肌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风邪在最表 麻黄汤证 常 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亦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必呕,以酒客不喜甘故 也。 酒客:饮酒会增加湿热,常年喝酒身体积蓄大量湿热。甘草会粘住湿热,生姜大枣都会加重湿热。 偶尔喝酒后得桂枝汤证,可以喝桂枝汤+解酒药 :枳椇子,或者麝香(当门子) 6.20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当湿热之气太多,桂枝汤会引发湿热郁积发炎,起脓。) △咳嗽有风又上火,吃桂枝汤可能会发生吐血,(肺膜发炎破裂) 6.19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与之佳。 不是喘发作,而是有喘的人、很容易喘的人,感冒后会并发喘,加厚朴杏子防范。 杏仁用于喘,而不用于咳。喘是呼吸浅,缺氧的感觉。 (杏仁用法多关系到“喘”,而不是“咳”。在“咳”中,与麻黄同用起作用。) 不同体质的人,感冒后有不同习性,有人容易一直咳。加杏仁可以预防这个症状 7.12 太阳病,下之微喘着,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汤+厚朴 二两,杏仁五十枚(去皮尖)杏仁降肺气 本草 杏核仁下品:味甘温·生川谷·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 降肺气 喉咙发炎 肺上火,降肺气 ·产乳·金疮 ·寒心·奔豚(心阳不够) 肺气肃降 胸痹 豚:小猪(水畜) 桃仁VS杏仁 桃仁 杏仁 ●表皮有毛 “肺之果” ●破淤血,把能量从气分推到血分,润血 ●多用会破血 ●“心之果” ●从心的血分把能量带到气分。往下降 ●有微毒,含有微量氰化物。 去皮尖,烘烤一下可以把毒性挥发去 ●杏仁使用注意要点:(不能用来暖肺。杏仁主降而润,不能补。治湿寒的咳不能用杏仁; (干,有实热的咳可以用,须与其他药物配合。 杏仁主要用于定喘。 厚朴中品:味苦温·生山谷·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 不可作补药 内外合邪 脾胃有湿寒会影响心脏,厚朴可散湿寒 ·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去湿,改善肠胃环境) 适用于内外合邪, 把体内和体表的邪气一起排出 厚朴和枳实在大承气汤中同用,有向宽向下开拓的力道 厚朴VS枳实 厚朴 枳实 ●并不高大,树干宽肥,树皮厚 ●气是横开的 苦降+温升(横开 ●配麻黄而不与柴胡同用 麻黄把阳气从中推倒表,与厚朴都是横向作用 ●栀子厚朴汤(体表风邪与体内风邪有所牵连的风寒 ●“散而不收”,能逼散肠胃区的痰水 ●力道猛,多用会散气,不宜长期服用 ●成熟的枳实:枳壳 仲景时代不区分 ●向下坠落的气。枳壳+白芍(排出胆结石。 ●配柴胡而不与麻黄同用 柴胡走三焦区域,柴胡升VS枳实降 垂直作用 ●治肠胃硬满 (有具体形状) 治肠胃胀满 (无具体形状,有闷,胀的感觉) ●下坠的力道,但降太过会脱肛 厚朴,黄连“厚肠胃”的思考: 都很燥,能去脾湿,增强肠胃活力; 但黄连苦寒,厚朴散气,不宜久用。如果长期服用,要配合其他补药。 第十周 【6.21】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 用麻黄类药发汗过度 风邪仍在 津液缺乏 桂枝加附子 汤主之。(桂枝汤+附子一枚) ●冒虚汗,汗中的阳气是从血液中来,汗出太多,会造成心阳虚,不能收摄体表汗孔,汗就自动流失。如果人会随着汗出而更加虚弱下去,适用此方。 ●自汗不同与盗汗。盗汗是睡着以后大量出汗。 ●桂枝与麻黄的分野:麻黄汤症的中寒症状,同时汗也出得了。表阳虚。应用桂枝加附子方 本草 附子下品:味辛温 ·生山谷·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 ·金疮 大补先天之阳 驱散风湿 风邪进入伤口,用附子驱风邪 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风湿,痛风 可改善体质 生附子:破阴实 泄。 炮附子:补阳气 补。 炮制过的生附子,炮熟后表皮会自然脱落。 要大剂量使用才能补到把阴实慢慢推出来 乌头:整株附子的母株。根须分化结出附子。 (三年附子,四年乌头,五年天雄) 天雄:在母株上结了五年的附子,不散开须根形成新的乌头,而是凝聚阳气生长成长长的形状,深入地下。 用于固精 (用大枚附子+沉香也可以达到这样的药力) 侧子:不成形的附子。 漏篮子:长得太小的附子,会从篮子洞眼漏出来。 天椎:没有长成的附子,只长成小小的椎形。 乌喙:分叉的天雄,形状如鸟喙,毒性最强。 ●治法及保存 (消除乌头毒性的方法:用蜜煮,再用煮过乌头的蜜直接入药。 (消除附子毒性的方法:沸水煮,翻滚一小时左右,如果水量少无法翻滚,须煮2小时。 (新鲜附子不易保存,变质很快。一取出就要立刻用盐卤腌制(盐卤附子) (姜炙附子:姜能分解毒性,但不会破坏附子补阳的效力。 (黄附子:炮制时间更充分,毒性祛除更彻底(或者用甘草炮制,烘干) (黑附片:用黑糖染黑烘干。 (白附片:切片,贴在锅壁上烘干,毒性没有完全消除。 白附子:是一种美容药,不是附子。 香附:莎草的根。 ●附子中毒解救法:蜂蜜 生姜水 煮附子的原汤 《彰明附子记》 第十一周 条文 【6.22】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 主之。 胸口的元气受损,病邪进入 (闷)(心阳受压迫 【6.23】 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可看作前条症状+恶寒 补充阳气 △临床上的扩展应用: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变窄,心脏阳气营养不够,会造成胸闷,绞痛。 天黑,天冷,冬天,疲劳后发作的心绞痛,有寒邪在胸中,可以用此方。 ●补阳破阴实的思考:血管中有沉淀,淤积,本就是由于血液流动冲力不够,根源是阳气不足造成的。 【6.24】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 往来寒热,少阳证的标示 表明不是真正的少阳证 呕 :提示词, 清便欲自可 , 动词 通“续” 自可;身体可自行处理 ①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与之相反的脉是‘洪’‘数’‘紧’ 元气不在体表抗邪,病已除,不用再抵抗 ②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 脉若有若无,血分能量弱,却发烧,说明同时也阳虚 汗吐下,伤元气伤津液,不可再用桂枝汤麻黄汤之类 ③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 面色潮红,微血管充血,病没好全,此时元气和邪气都很弱。 风疹的痒 ●病邪已被逼到体表,而邪气也变弱,元气也虚,风邪被逼到体表,而表不开 桂麻各半顿服,只吃一次。 脉法: 数:(SHUO 四声)快,有热 促:快(虚快)每分钟跳的次数多,其中漏跳一下。 结:似乎有两个跳动。 代:正常频率的跳动,但会少一拍 (比较危险,可能会救不回来) 【6.25】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 不解者,先刺风府、风池 ,却与桂枝汤。 后脑的血液凝滞不通的时候,病邪不容易从来路出去。 ●刺风池风府:放血疗法,用放血针轻点一下,挤一滴血出来,凝瘀会疏通一些 怕痛的话,也可用刮痧片。 ●烦、躁辨析: 烦:有些热闷在里面,阻滞气血运行。主观上会对平时能够容受的事感到不爽 躁:坐不得、站不得。手足不停。身体无意识会有很多多余的动作。例如:抖腿,阳虚的人无意的动作 ●各类汤证的“烦”: (大青龙汤的“手足烦”:手脚放在哪里都不舒服。 病机:大青龙汤证是寒气把卫分营分都封死,肌肉闷在里面又热出不来。 阳气被阴浊之邪包住不能挣脱而产生烦躁感。 (白虎汤、承气汤:热很大而产生的烦。(肌肉区块发热产生大量的热) (会“烦”的寒证:吴茱萸汤证——身体重要区块,肝、脾等区被阴寒之邪纠结住。灵魂会想要挣脱。身体感会很烦。 吴茱萸汤证的偏头痛:痛得想要撞墙。 (仅仅是血虚头痛,只是痛,可以忍受) 【6.26】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 ,与白虎汤; 转阳明有两个原因:①病邪传病;②气血不足,太阳区薄,身体会自主转阳明。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病邪散,不容易驱赶,桂枝更适用。少量麻黄开汗孔,桂枝汤面状缓缓推出病邪。 不痒,病邪并没有完全被逼到体表某区片。一日三服——需要些时间慢慢推出。 【6.27】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者, 余邪入阳明 白虎汤证再加烦渴,津液不足 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6.28】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 与6.24条②相呼应,较偏少阴病,不可多发汗。治法参见少阴篇。 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汗法) 宋本无此句 1/4桂枝汤+1/8越婢汤 分三次喝,剂量轻,药性猛(煮的时间短)。 现代麻黄已煮、烘过,不必去沫。 ●越婢汤治风寒之气而有水肿 清皮下水肿(例如:急性慢性肾炎) ●麻黄6量,在杂病中退水肿。和大青龙汤作用方式很相似。 大青龙是把闷在体内的邪发掉 ●石膏与麻黄同用,会让麻黄不猛。白术配麻黄叶有类似作用。姜枣也可加减调节。 ●桂二越一、白虎汤、大青龙比较 桂二越一 白虎汤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石膏) ●清皮下水肿 ●有芍药 无杏仁 ●6.28条中“脉浮大”是肌肉外的寒邪不坚实,微邪被阳明区的热蒸动,浮到体表 ●纯热无寒,退肌肉热。石膏退热。从汗孔出 (----------------------( ●有杏仁 无芍药 ●肌肉产生阳明的热,表寒邪太多,热闷不出 ●脉浮紧。(寒气坚硬,封住体表) 热邪内热完全发不出来 ▲太阳转阳明 桂枝汤太阳病,邪气未除尽,转阳明---(白虎汤证,或白虎加人参 太阳经转阳明之间,病邪慢慢深入,而人越来越燥---( 葛根汤 肌肉再继续产生阳明病的热,寒邪太盛,闭住体表,出不来---( 大青龙汤(太阳阳明相结合的症状) 【6.29】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 , 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病因:不是表证,而是类似于太阴病的症状。 水循环问题 胃以及肠胃区块由于病邪而变虚弱,不会吸水,所以会水胀,停留在胃。 小肠不能吸水至下焦,命门之火没有肾阴滋养,干烧上来导致(翕翕发热 ▲药性结构: 茯苓——帮助小肠吸收水分 白术——提高整个消化道吸收营养的能力 芍药——把水分拉到下焦。 芍药有向里向下扯得力道 ▲相对之方: 桂芍相对 (苓桂术甘汤 VS 芩芍术甘汤 (黄芩汤:芩芍草姜枣 VS 桂枝汤:桂芍草姜枣 (小阴旦汤)向下焦收束 (小阳旦汤) (10.24条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则 看似太阴实则表证。 第十三周 条文 【6.26】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 ;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汤方只要有生石膏就能成立,其他药可根据情况替换。 本草 石膏中品:味辛微寒.生山谷.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 .口干舌焦不能息. 味道并不辛,而药性有辛的发散性 高烧时胃里可能有塞住的感觉 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 便秘 高烧说胡话 肺主清肃 熟石膏也有一点寒性。如清代的“清燥救肺汤”中就用熟石膏清热润肺。 但在伤寒论的方子中不可用,否则会里热发不出,会把人烧死。 ●辛: 生石膏 羚羊角 犀牛角 纹理平行(五行属金。 对应阳明经——阳明燥金 作用在肌肉多些。 纹理螺旋形(勾芒之气 对应厥阴风木 舒肝,解肝毒,清肝热毒 作用在胃,清热毒。 非常昂贵 (可用石膏+生麻代替其药性) 何首乌的苗——夜交藤 入肝经------(调整时差不适应。 ●寒:本身并不太寒,发邪气的力道大,能把高热退下来,把热邪从汗孔迅速排除。使身体热度很快降至正常。 用量一定要大,小剂量发挥不了这样的疗效 ●白虎汤--(承气汤的过渡期,烧到便秘干结,用石膏可解。 凉 润 ●解凝 ( 生石膏的容平之气可解。不一定只是气分,血分也可用来消炎。 ●产乳:用于产后妇女 产后妇女流失很多血,阴虚体质,感冒起来会很燥热。用白虎汤的概率很高 时方中用滋阴法,地黄滋阴,荆芥驱血中风邪。 ●古代治疗破伤风,石膏麻黄同用,或用越婢汤 ●西瓜:天然白虎汤。又凉又润但比白虎汤温和,适合白虎汤证善后 ●治浓痰硬结——大量石膏煮水喝。如木防己汤,治痰太结(体温太高,津液烧干结干痰),粘丝状,先用石膏水冲化后再配合治本药 ●知母中品:一名蚔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 一名货母.一名蝭母.味苦寒.生川谷.治消渴热 中.除邪气. 肢体浮肿 .下水.补不足益气。 古人比较阴虚,感冒时容易津液枯干。现代人肉食很多,阴实。知母的用量应有所减少。 知母是很能保水的植物,不容易干枯。但药性只是凉、润,并不能生水。 生水需气——人参补气生水。 寒凉药性对比排列: 苦味浓烈度+ 药性轻重↓ 燥 润 黄芩 + 清淡 可被其他引经药引如需要的地方 上焦 天冬、麦冬 补而凉肺 黄连 ++++ 退胃火 止泻 中焦 石膏 黄柏 ++++++++ 浇灭欲火 知柏地黄丸 下焦 知母 大黄:并不是燥药,而是冲击力,用于通便。伤科用于破淤血。 药性补泻的思考:又苦又黄的药,多是泻火药 火生土,补子则泻母 血分:凉血药——生地 泻心火——栀子 泻肝火——牡丹皮(泻阴中之火,甚至骨髓火) 气分:清肺火——桑白皮 苦寒药中病就好,不可久服,多则伤肠胃。 白虎汤中炙甘草用2两,定座标,作用去限制在脾胃 梗米用0.6碗 ○粳米:《名医别录》: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 相对糯米而言,较硬的米 米粥有一定利尿,止泻的功效。促进脾胃吸收水分 如桃花汤中的梗米就是用来止泻的。 张仲景方子中用到米的4个方: 煮的时间越短,阳越多, 煮的时间越长,阴越多 6合 白虎汤 10碗水——(3碗水 煮去7碗水 滋阴 3合 竹叶石膏汤 消肺热、补肺气 10碗水(6碗水 煮去3碗水 使米之气轻入上焦 1升 桃花汤 治便浓血 7碗水(2碗水 煮去5碗, 使米之气加重入下焦 止泻 0.5升 附子梗米汤 腹中太寒,切痛,绞痛,刺痛。 入于中焦 米的用量调节:量多,味重,入下焦 量少,味轻,入上焦 第十四周 人参白朮茯苓 本草 人参 上品:一名人衔.一名鬼盖.味甘微寒.生山谷.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 补精气 静态的阳气 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现代的人参: 吉林参 辽参 红参: 都太热性,容易上火会口干舌燥 西洋参(花旗参): 比较接近汉代参的性味,清凉而补气(很安全) 党参:现代可用来代替仲景方中的人参。补气、温和、不会太猛烈,物美价廉。可加量使用 红参:热,性不善走。不能生津液。在药方中使用会有风险。 太子参:药性非常温和,治常年的支气管炎 (人参偏热,西洋参偏寒,党参偏燥) 参须:较粗的须(清凉,没有人参那么热性上火),也有补气的效果,补进去的气也流转通畅。 西洋参角:也有类似参须的效果,价格低廉。 ●检验人参补性效果:含一片,如果感到精神好起来,又不渴——>补气效果好又不上火 ●“肺虚能补肺,肺热还伤肺”在病还没好时,用参会补元气还是“补能炼邪”是不确定的问题 ●如果感冒时吃人参会束住表邪。可用白萝卜煮水破人参的药力。 人参补气的路径: 参补入脾——-土生金——>肺——金生水——>肾——>……慢慢慢慢传遍全身。 如果一下子吃太多会气机遏郁。 (塞住了) 《千金方》:参要用“长流水”来煎,以增强其流动性。 ●参的用法:与五灵脂同用。 五灵脂(飞鼠的便便):人参畏之,破淤血。 五灵脂泡水,人参在里面涮一下,再煎时人参就不会闷热而能行得开。 例:三畏汤 ●「定时发作」的胃溃疡。不需用药,只要在发作前半小时进食温热易消化的东西, 2~3个月后不会太痛。再坚持一年就能断根。 夺命散:久病不愈的病人(伤寒温病一直被治错,脉很弱,几乎弱到快把不到。 用人参一两,水两碗快火浓缩成一碗。放到井水中泡凉,病人服后鼻梁会出一点汗,脉会恢复回来 十枣汤等峻烈方剂后,用“独参汤”备好,下水之后,迅速补元气。 ●朮上品:一名山蓟.味苦温.生山谷.治风寒湿痺死肌 . 痉 .疸.止汗除热. 冷湿的发黄 止汗:使体表变干 消食.作煎饵久服 轻身延年不飢。 白朮更好 朮 :驱湿(药力脾胃、肌肉、表皮都到达) 富含脂膏,使消化机能亢进,初服有些上火,久服有润性 白朮 以于潜产为上品,又名于朮 补消化道内壁 增强消化机能 苍朮(又名赤朮)以茅山出产的为上品,故又名茅朮 芳香,气烈 生:JT推荐 炒:土炒吸收膏脂,使之较温和 焦 ●特效:气喘(严重)临床上要加白朮,能很快平复 ●治腰痛、骨痛。傅青主书中治:肾湿、脾湿 ●白朮能利腰脐间血(气): (例如,妇女安胎药中补气药不可多,以免使胎儿躁动。但白朮可多用,做主轴药。可“瘦胎儿”有利于顺产。 (骨刺、腰椎间盘突出:穿山甲、白朮用酒煮2遍, 萃取2次混合。一天分两次喝。 (傅青主方书:治腰痛腰酸。 白朮4两 苡仁3两 芡实2两 6碗水煮成1碗水 ●治良性舯块: 鸡内金(生),生白朮做药丸, 一般2~3个月能化掉。 ●髓溢(牙齿长太长):白朮煮水,漱口吞服 白朮可化去多出来的骨头 ●治气虚、气陷。 ●运化力更强,去邪去湿力道比白朮更强 ●去湿气代表方——平胃散 ●以米泔水治(直接用也可)祥见讲义P23 ●治夜盲症。VA含量是鱼肝油的20倍 ●山精:从地通上天的力道。治鼻子过敏,去湿。 ●治舌苔灰,脉沉、弱,阳虚便秘。 大量(3~4两)苍朮煎取膏汁, 加升麻1~2钱 升清降浊 ●驱湿、驱邪气、驱阴气: 刚搬到新屋,或古时居住破庙中,气有些“脏”,用苍朮粉燃烧熏香可以避秽气、浊气,也可用于瘟疫流行期间,可熏苍朮粉混合艾粉 ●时疫预防药,也可喝泡了贯众的水。 贯众——可杀灭弱化大部分病毒邪气。 ●煎饵:白朮或苍朮,煮水,去渣,汤汁浓缩成膏状。是道家养生常用的煎饵。 ●除热:容易发炎是抵抗力差,补药能增强抵抗力,抵抗力一足就不易发炎了——甘温除大热 人体CO2过多会莫名发热,如果多吃补气药,可使体内O2含量增加,CO2减少。 例如:肉桂:(古)味浓厚——>入下焦,引热下行,大剂地黄汤放些肉桂可以把浮游之火收进下焦—— 引火归元法,导龙入海法 现代研究,植物的叶、皮关联到肺,肉桂、淫羊霍都会关联到肺以怎样的方式摄取O2 用肉桂可刺激肺部吸收到更多O2 使体内过多CO2被取代掉。 ●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妇人白带 病因——肝气郁,脾太湿。不能充分消化,肝气郁,不能疏导开。 白朮(土炒)一两 山药一两 人参 白芍 陈皮 荆芥…… ●湿气重的特征:舌苔白,厚腻 眼皮浮肿 脾太湿的人,想坐,想躺 麻黄加朮汤——>仲景方治风湿。 (可能当年也用苍朮) 麻黄 ︰ 苍朮 1 ︰ 1 发大汗 1 ︰ 2 发小汗 1 ︰ 3 从尿解 1 ︰ 4 无明显汗、尿,湿气却渐渐消散于无形 伏苓:一名伏菟.味甘平.生山谷.治胸脇逆气.忧恚惊邪恐悸 .心下结痛. 寒热烦满欬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飢延年。 水代谢不良产生的 帮助水精之气回圈 治胸脇逆气 影响有形的心脏——心包 忧恚惊邪恐悸 影响无形的心脏,产生情志上的恐慌忧郁 (阳)松树下的菌类:茯苓 菌丝穿透松树延伸到树顶长出威喜芝 (阴)枫树下的菌类:猪苓 黑色的小快 利三焦水道(狭义指淋巴系统) 竹子下的菌类:雷丸 (竹的卦象为震卦) 驱虫药,去寄生虫 中国哲学的阴阳,形而下,有形——>阴(物质现象) 形而上,无形——>阳(能量) 松柏能四季常青,其灵魂的本态不受“阴”的物质世界现象支配,“阳”的能量比较大 ●茯苓在纯阳的松和泥土之间生长,肉质洁白干净,能把泥土里的阴气、浊气、湿气排开。 人的阳——>心阳、肾阳。茯苓可以帮助保护阳不受湿气、邪气侵害。 ●本质属于“阳”,作用在“阴” ●化学上:含有大量电解质,帮助小肠吸收水分。小肠吸收水分的能量来自于心, 用茯苓帮小肠吸水,间接节省了心阳 ●茯苓从无形的角度治水 一味茯苓饮治发秃 猪苓从有形的角度治水 一味猪苓饮治孕妇水肿 ●泽泻与茯苓的对比: 茯苓(松下,阳)从气的层面驱除水邪 泽泻(水下,阴)从水里面把浊逼出 消水,降血脂 一味泽泻治“阴汗” 打粉,和盐水吞服。 ●土茯苓:植物的块根,去湿去风(去毒)“剔骨搜风”治梅毒, 治头痛。 ●茯苓粉和蜂蜜或蛋清敷脸——>美白 ●茯神,环抱着松树的根生长的茯苓。心藏神,入心效果会增强。 ●赤茯苓,分利下焦湿热, 通利效果比白茯苓更多些。 ●茯苓皮——>五皮饮治皮下水肿 “以皮行皮” ▲应用范围: 治头晕目眩, 苓桂朮甘汤、真武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多少和代谢不掉水有关联) 悸:能感觉到心脏跳动,心脏周围的组织太湿,会碍到跳动。 奔豚:苓桂枣甘汤 治小便不利 治水饮,肚子绞痛:当归芍药散 补脾胃的药很多时候需要加反佐药来帮助吸收。芍药、茯苓都是很好的反佐药。 遇到脾胃药容易上火时,可加芍药、茯苓。 安神:酸枣仁汤。 茯苓大剂量入药——>治精神分裂“癫”(心神涣散) 如是“狂”症,分两种病机:淤血——桃仁承气汤 高烧谵语——大承气汤 治汗:茯苓甘草汤、真武汤,能管辖水分 例如:治盗汗,茯苓粉,2钱/次,用乌梅、陈艾煎汤送服。 脾虚盗汗:白朮3,茯苓2 打粉,每次5钱加2片姜、枣煮水空腹喝 “心汗”:只是胸口部分出汗: 基本方——茯苓2钱,煎浓艾草汤吞服。 (阳虚心汗) 艾草5分,茯苓2钱,绿桑叶1钱煮水喝 治热症:小肠急热(左尺、左寸脉都能把到),心汗如雨——茯苓2两,黄连1钱,煮水喝。 小便频,小便失禁的偏方:茯苓+鹿角霜等分制丸。每日三~四颗。 JT96伤寒论慢慢教 第二周 2
/
本文档为【JT伤寒论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