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3.呼吸道病毒

3.呼吸道病毒

2013-08-24 50页 ppt 1M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0544

暂无简介

举报
3.呼吸道病毒null26章 呼吸道病毒26章 呼吸道病毒Respirovirus林巧爱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 是指一大类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引 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 病变的病毒。 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呼吸道病毒的分类呼吸道病毒的分类呼吸道病毒包括: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 小RNA病毒科:鼻病毒 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 其他病毒科:腺病毒、风疹病毒、呼肠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inf...
3.呼吸道病毒
null26章 呼吸道病毒26章 呼吸道病毒Respirovirus林巧爱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 是指一大类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引 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 病变的病毒。 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呼吸道病毒的分类呼吸道病毒的分类呼吸道病毒包括: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 小RNA病毒科:鼻病毒 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 其他病毒科:腺病毒、风疹病毒、呼肠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influenza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分型、抗原变异、培养特性、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是英国人john huzxam在1743年创造的字,他依据意大利语中用来描述这个疾病起源的片语“un infuenza di freddo”,即“寒冷的影响 ”。它主要发生在深秋、冬天和早春季节。1918年的大流行,致约2000万人死亡。null流感病毒的电镜照片生物学形状形态:呈球形或丝状,球形直径80-120nm流感病毒的结构流感病毒的结构 核衣壳 甲型、乙型--8个节段 (-)SS RNA: 丙型--7个节段核蛋白(NP): 型特异性RNA多聚酶 MP,与NP一起决定V的分型包膜:刺突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内 外null12435678PB2PB1RNPRNAM2M1NAHA分节段的(-) SSRNAPA 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流感病毒的内部结构流感病毒的内部结构核衣壳 病毒分片段的RNA,结合核蛋白(NP)以及三种依赖RNA的RNA多聚酶蛋白。呈螺旋对称。 包膜: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 基质蛋白(MP);外层脂蛋白(LP) 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 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血凝素(HA) 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 以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 全部表面 神经氨酸酶(NA) 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 蘑菇状,并不平均分布在病 毒表面,而是聚合成群。血凝素(HA)血凝素(HA)意义: 1. 与病毒感染有关: 是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的结构 2. 具免疫原性: HA 机体--中和抗体 (保护性抗体) 3. 易变异:形成流感大流行 4. 分亚型的依据 5. 凝集红细胞 null 流感病毒(HA) + RBC 或细胞唾液酸受体 BRC凝集(血凝)或细胞感染 流感病毒(HA)+ 抗 HA抗体 + 多种动物RBC BRC不凝集(血凝抑制) 抗HA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中和抗体(中和病毒的感染性)血凝素(HA)hemagglutinationhemagglutination神经氨酸酶(NA)神经氨酸酶(NA)意义: 1. 具酶的活性:酶解宿主细胞膜上的神经氨酸, 破坏病毒受体。与成熟病毒的释放有关。 2. 具抗原性: NA 抗体: 无中和活性 3. 易变异,引起流感大流行 4. 分亚型的依据N-乙酰神经氨酸流感病毒的分型与抗原变异流感病毒的分型与抗原变异分型 甲-----亚型 流感病毒---三型 乙 丙 禽流感病毒:H1~H15、N1~N9 人流感病毒:H1~H3、 N1~N2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属量变,引 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 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nullRRNAHRNAHa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AntibodiesSialic acid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null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INFLUENZA A PANDEMICSINFLUENZA A PANDEMICSRyan et al., Sherris Medical Microbiology Past Antigenic ShiftsPast Antigenic Shifts1918 H1N1 “Spanish Influenza” 20-40 million deaths 1957 H2N2 “Asian Flu” 1-2 million deaths 1968 H3N2 “Hong Kong Flu” 700,000 deaths H1N1 Re-emergence No pandemic 1987 H3N2 At least 15 HA subtypes and 9 NA subtypes occur in nature. Up until 1997, only viruses of H1, H2, and H3 are known to infect and cause disease in human.1918 flu Emergency Hospital1918 flu Emergency HospitalThis was an emergency hospital set up at Camp Funston, Kansas, during the 1918 influenza epidemic null1918 Spanish Influenza nullnullnull1918年大流感死者的墓地null1997年8月,美国病理学家约翰·哈里宾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亡的冷冻尸体中成功地分离出一种流感病毒。经过实验,证实这种病毒正是那次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典型病毒。 null1997年以来,A型禽流感病毒的H5N1毒株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流行,其次H7N2, H7N7, H9N2。H5N1 香港 H9N2 广东、香港 H7N7 荷兰 H5N1 泰国、越南null培养特性 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培养液中加入胰液,促使HA裂解,可扩大培养细胞范围。雪貂、小鼠 抵抗力 不耐热,对干燥、乙醚、甲醛和乳酸等敏感。null继发细菌感染,死亡率高致病性: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粘膜上皮炎症致病性与免疫性发热 ,畏寒,肌肉酸痛,出汗 咳嗽,鼻塞,咽痛,头痛,厌食,乏力null免疫性: 同型有1-2年免疫力,细胞免疫及 sIgA、中和抗体(IgG 、IgM) null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微生物学检查null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 快速诊断 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核酸杂交、PCR、序列流感的防治原则流感的防治原则隔离患者 消毒空气 药物治疗:无特效药物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 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病毒表面抗原亚单位疫苗及 基因疫苗正在研制副粘病毒特点副粘病毒特点病毒体大(150-300nm) 包膜刺突: HN蛋白-具HA与NA活性-副流感病毒 与病毒吸附有关 H蛋白-具HA活性、无NA活性 -麻疹病毒 G蛋白-无HA与NA活性-RSV 与多核巨细胞形成有关 F蛋白: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病毒胞膜融合 核酸(-)SS RNA, 不分节段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与免疫性 防治原则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包膜刺突:HA;HL(溶血素、形成多核巨 细胞),均产生保护性抗体 抗原单一稳定,免疫力牢固 仅对灵长类敏感,受染细胞内产生: 多核巨细胞、嗜酸性包涵体(核、浆内) 母亲抗体可保护新生儿致病性与免疫性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冬春季发病率最高 发病率100%,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致病性与免疫性麻疹的临床表现麻疹的临床表现潜伏期约10~12天 体温略高、咳嗽、流涕、好打喷嚏及泪眼,症状持续3~5天 体温突然升高(达到40~40.5C),口颊粘膜出现柯氏斑,随后出现红色班丘疹,从耳部开始,2~3天后遍及全身 4天后体温消退,脱屑null(CD46为病毒受体)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入血(第一次 病毒血症)侵入淋巴组织和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皮肤、粘膜:皮疹、koplik氏斑 呼吸道:咳嗽、流涕、发热 中枢神经系统:迟发感染-SSPE病人飞沫玩具、用具致病过程柯氏斑柯氏斑null免疫性免疫性获得牢固免疫力,以细胞免疫为主。 6m~5y易感抗原单一、稳定,形成病毒血症麻疹的预防麻疹的预防人工自动免疫: 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MMR 我国接种年龄为8个月,1年后、学龄前再次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接触麻疹的易感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流行性腮腺炎 只有一个血清型传播方式传播方式人是其唯一宿主 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咳嗽、喷嚏甚至说话都可传播病毒) 易感人群:学龄儿童 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9天仍有传染性 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 null腮腺炎:单、双侧腮腺肿大,疼痛orchitis睾丸炎、ovaritis卵巢炎腮腺炎病毒的预防腮腺炎病毒的预防隔离患者 接种疫苗 减毒活疫苗可产生长期的免疫效果 MMR三联疫苗: 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scytial virus,RSV)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scytial virus,RSV)只有一个血清型 病变特点:感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嗜酸性包涵体RSV的致病机制RSV的致病机制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大儿童、成人:上呼吸道感染 冬季流行 侵入呼吸道后在上皮细胞内增殖 病毒不入血 病理免疫造成细胞损伤 支气管坏死物与粘液、纤维蛋白粘连在一起,易导致气道阻塞RSV的免疫及预防RSV的免疫及预防感染后免疫力不强,不能防止再感染 母体传给胎儿的抗体也不能防止婴儿的感染 至今未有有效的预防疫苗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Coronavirus and SARS coronavirus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 V外观像日冕(Solar corona),故命名为Coronavirus,译为冠状病毒。人冠状病毒通常引起普通感冒,症状较轻,也可引起腹泻或肠胃炎。 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3~7天。SARS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 2002年11月至2003年6月期间,在全世界近30 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流行。截至2003年8月7日,全 球患病人数达8465人,死亡919人,平均死亡率 为11%。中国大陆和香港发病人数共有7千多人。 SARS病人大多发生于大、中城市,我国南方流行 早于北方。在珠江三角洲的七个城市几乎同时报 告首发病例。null形态与结构形态与结构球形,直径为80~160nm (+)ss RNA ,RNA聚合酶 有包膜 刺突S蛋白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是病毒感染过程中吸附与穿入细胞的关键蛋白。S蛋白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是疫苗的理想靶位。 生物学性状null+ssRNA:单正链RNA E:包膜蛋白 S:刺突糖蛋白 M:跨膜蛋白 N:核蛋白抵抗力抵抗力 56℃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 脂溶剂敏感,如0.2%~0.5%过氧乙酸、氯消毒剂、丙酮、75%乙醇、10%甲醛等5分钟内可以杀死粪便和尿液中的病毒; 紫外线照射30分钟可杀灭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是否有传 染性尚不确定。 传播途径:主要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 主,也可通过手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 经口、鼻、眼传播。致病性与免疫性null临床特征:大致分为四期 潜伏期:为2~7天 前驱期:病人几乎全部有高热,并以发热(高于38℃)为首发症状 发病期:全身酸痛,乏力,干咳,胸闷气短等, 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往往很快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恢复期 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APTT延长。基本病理改变以散在和弥散的急性肺实变为特征,影像学检查双侧肺部呈絮状或片状阴影,此为SARS特有。SARS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null免疫性 人类对SARS冠状病毒无天然免疫力,普遍 易感。 机体感染病毒后,可产生特异性有中和 作用的抗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同时产生免 疫病理损伤,导致T、B细胞迅速凋亡,引起免疫 功能极度低下。微生物学检查检测病毒及抗原 目前分离培养病毒只能在BSL-3实验室内进行。细胞分离培养病毒,并用电镜形态观察、病毒抗原和核酸序列检测等来确诊。 检测病毒核酸 是目前快速诊断SARS冠状病毒的最好方法。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或巢式PCR检测病毒核酸。实时定量PCR可以检测病毒拷贝数。 检测病毒抗体 应用ELISA、IFA及胶体金免疫分析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包括IgM、IgG。通常在患病后12天检出率较高,因此,不能作为早期诊断。 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预防: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流行环节。目前最好的预防措施是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人群的机体抵抗力。 尚无SARS疫苗。 治疗:支持治疗,氧疗、激素治疗,抗病毒、抗菌。恢复期血清治疗。防治原则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ss RNA ,有包膜,有血凝性 只有一个血清型,病后获牢固免疫力 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致病性致病性儿童是主要易感者 呼吸道传播 局部淋巴节增殖 病毒血症 风疹 垂直传播(<10W)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 风疹病毒-胎盘-胎儿-破坏已形成的器官 风疹综合征---- 先心、耳聋、白内障、小头畸形等预防及免疫预防及免疫自然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母亲抗体可保护胎儿 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 三联疫苗(MMR) 腺病毒(adenovirus)二十面体立体对称腺病毒(adenovirus)腺病毒(adenovirus)腺病毒(adenovirus)ds DNA ,无包膜 传播途径广:粪-口途径、呼吸道传播 接触传播 手-眼途径 引起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及眼部感染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病毒性肺炎,6M~2Y 小儿胃肠炎,腹泻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咽结膜热 尿路感染(子宫颈炎、尿道炎、出血性膀胱炎) 无症状的持续感染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可产生牢固的免疫力 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取样用咽拭子、眼结膜分泌物 接种原代人胚细胞后传代Hela细胞等上皮细胞 初步鉴定可观察细胞的病变效应 酶联免疫测定、荧光免疫测定预防及治疗预防及治疗普通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静脉注射利巴韦林( ribavirin )效果较好 母亲的抗体对新生儿有保护作用 目前无理想疫苗null A1型题 216.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发生变异的结构是 A.衣壳蛋白和核酸 B.膜蛋白(M蛋白) C.包膜脂质  D.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E.RNA多聚酶 217.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 单股负链RNA B. 双股RNA C. 单股DNA D. 双股DNA E. 单股正链RNA 218.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是 A.流行病学特征 B.临床特征 C.核蛋白(NP) D.基质蛋白(M蛋白) E.神经氨酸酶(NA)和血凝素(HA) 219.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是 A.流感杆菌 B.甲型流感病毒 C.乙型流感病毒 D.丙型流感病毒 E.副流感病毒null220.有关麻疹病毒,不对的是 A.传染性强 B.最后发展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C.大多为显性感染 D.初次接种为八月龄婴儿 E.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221.流行性腮腺炎较常见的并发症是 A.脑膜炎 B.肺炎 C.肝炎 D.肾炎 E.睾丸炎或卵巢炎 222.流感病毒造成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因是 A.型别多 B.抗原性不强 C.丙型易变异形成新亚型 D.乙型易变异形成新亚型 E.甲型易变异形成新亚型 223.抗原漂移指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的 A.型特异性抗原小变异 B.型特异性抗原大变异 C.亚型抗原的大变异 D.与其他病毒基因重组 E.亚型抗原的小变异null224.流感病毒跨种属传播 A.禽流感病毒由鸡传给人 B.禽流感病毒由鸡传给鸭 C.禽流感病毒由鸡传给鹅 D.HA和NA 的基因片段发生点突变,使抗原性发生量变 E.表达HA和NA的基因片段发生大突变或质变,形成新毒株 225.6个月龄内婴儿对麻疹、白喉等疾病相对不易感,其免疫 力源自 A.胚胎期感染 B.出生时即接种了相应疫苗 C.从母体获得IgM D.从母体获得IgG E.出生后3个月体内合成IgG 226.腺病毒的特点应除外 A.为DNA无包膜病毒 B.仅引起呼吸道疾病 C.衣壳蛋白对细胞有毒性 D.主要感染6个月至2岁婴幼儿 E.衣壳表面纤维突起可凝集动物红细胞null227.风疹病毒 A.经呼吸道传播 B.引起病毒血症 C.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D.垂直传播可致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E.以上都对 228.SARS冠状病毒 A.只经呼吸道传播 B.抵抗力很强 C.引起非典型性肺炎 D.大多数不能自愈 E.病后免疫力不强 B1型题 A.流感病毒 B.呼吸道合胞病毒 C.麻疹病毒 D.风疹病毒 E.SARS冠状病毒 229.感染后在口腔黏膜形成Koplik斑 230.引起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231.基因分节段 null谢 谢 !
/
本文档为【3.呼吸道病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