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永远的飞毛腿 上

2013-08-27 13页 pdf 2M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3826

暂无简介

举报
永远的飞毛腿 上 I咖 ⋯ ● 秦鸥、科比、许噫、赵岩 尖利而急促的警报声划破了城市宁静 的夜空,人们立刻机警地跳下床,戴 上防毒面具,跑向房屋一角的简陋掩 蔽所,就连小孩也对这些动作驾轻就熟,毫 不哭闹地随着父母迸入掩蔽所等待。而在城 市的另一角,消防员也迅速而准确地穿戴上 他们的装备,进入待命位置随时准备出发。 旅馆里的记者则看见窗外有一道光束冲向夜 空,一道,又—道⋯⋯接着是几团带着巨 响的火光,宛如国庆节的烟火。不久,警报 解除,一切又恢复宁静——至少表面上是这 样c, 这一天是1991年1月26日凌晨4时,地点是以 色列的经...
永远的飞毛腿 上
I咖 ⋯ ● 秦鸥、科比、许噫、赵岩 尖利而急促的警报声划破了城市宁静 的夜空,人们立刻机警地跳下床,戴 上防毒面具,跑向房屋一角的简陋掩 蔽所,就连小孩也对这些动作驾轻就熟,毫 不哭闹地随着父母迸入掩蔽所等待。而在城 市的另一角,消防员也迅速而准确地穿戴上 他们的装备,进入待命位置随时准备出发。 旅馆里的记者则看见窗外有一道光束冲向夜 空,一道,又—道⋯⋯接着是几团带着巨 响的火光,宛如国庆节的烟火。不久,警报 解除,一切又恢复宁静——至少表面上是这 样c, 这一天是1991年1月26日凌晨4时,地点是以 色列的经济首都特拉维夫。自从1月17日海 湾战争爆发以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为把以 色列拖迸战争,这是他第6次下令以 “飞毛 ■ 在西方国家,“飞毛腿”几乎成 了媒体描述第三世 界国家弹道导弹发 展和使用情况的代 名词 2O世纪四五十年代,处于冷战漩涡中的 苏美两霸都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定在 了西欧,为提高 “第一击”的胜算,双方都 加紧开发战役战术级的弹道导弹。凭借着从 纳粹德国俘虏的更高端专家和获得的技术资 料,1948年,美国陆军率先启动M31战术核导 ? 〓 腿”改进型导弹袭击以色列城镇了,目的是挑起以色列的反 击,进而瓦解参加反伊同盟的阿拉伯国家⋯⋯ 事实上,自从二战中德国率先使用V2弹道导弹以来,全球 再没有哪—种弹道导弹的用量能超过 “飞毛腿”导弹家族了。 尽管它早在20世纪7O年代就已被应用到实战,但公众对它的 关注还要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算起。该导弹曾是苏联在欧洲展 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 “撒手锏”,但随着其致命威力不断增 强,应用于实战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小,因为无论北约还是华 约,慑于核武器的威力都不敢轻举妄动。在这种 “相互确保毁 灭”的背景下, “飞毛腿”导弹耒曾发挥过自己当初所设想的 核战功能,相反地,它却成了冷战后国际局势不断变化的 “风 向标”,广泛参与各类地区局部战争。在这些战场上, “飞毛 腿”成为所向披靡的 “终极武器”。如今, “飞毛腿”导弹的 摇篮——俄罗斯早已停产,但它的传奇仍在继续,朝 鲜、伊朗等国仍在生产仿制乃至升级版的 “飞毛腿” 导弹。 弹研制项目,该导弹于1951年6 月29日在新墨西哥州进行首次试验, 成功后于1953年服役。该导弹重约3口电,采用 固体燃料推进,射程可达37干米,它可携带 4种当量为24O千吨TNT的核弹头,也可携带 重57O干克的M19O化学弹头,可一次性消灭 l l O 公 顷范 围 内的所有人 员和工事。但由于这种 导弹误差太大,因此美陆 军只有在世界大战时才会 使用。该导弹装在M3跪装甲车 上,由于装填和发射工作完全靠手工完 成,因此发射准各时间需要近30分钟。 当时,驻欧美军机械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各编 制l个M31导弹连,每个连有4具发射架。 当得知美国研制M31核导弹的消息后, 斯大林感到十分紧张,因为这种武器要是用 在西欧战场,可以完全抵消苏联坦克部队的 25 ■ 美国在抢夺德国导弹技术成果与人才方面占得先机,图为190s年美国国防部在国内组织⒈2导弹试射的场景 ■ 苏联弹道导弹开发的元勋谢尔盖 ·帕夫洛维奇 ·科罗廖夫 (1gO,年1月12日~1966年1月l0日) (中图) ■ 与美国人-样,苏联弹道导弹事业的起步也是从吃透德国V2导弹构造入手的,这是苏联早期研制的贮1导弹准 备进行发射试验,从外观上看,它与⒈2导弹别无二致 (右图) 优势。他严令国防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当时苏联也从德国苏占区网罗回一批纳粹军工精英, 其中也包括V2导弹的团队。他们由苏联 “火箭之父”也是后来航天的总负责人谢尔 盖 ·科罗廖夫 (Sergel Korolev)领导。经过苏德专家的共同努力,1947年,苏联第一枚弹道 导弹——Rl在伏尔加河下游的卡普斯京娅尔 (Kapus⒒n Yar)靶场成功试射,它可被看做是 “一块铁皮也要严格模仿的俄国版孓2”。19鲳年斯大林便迫不及待地批准投产Rl导弹,l∞o 年l1月苏军开始列装R丬导弹。 然而,苏联高级将领对这个新玩意缺乏热情,他们认为导弹昂贵笨重,缺乏军事效率。 这种指责绝非空穴来风,V2和Rl都采用昂贵的低温燃料作为动力,其中氧化剂是易挥发 的酒精和液氧,在实战条件下,液氧很难生产和储存,一旦注入燃料箱,导弹就必须尽快发 射。此外,V2和RIl的射击表现可以用 “一塌糊涂”来形容,平均有一半的发射是失败的, ■ 冷战期间,美苏核大战构想绝非 “吓唬人的纸老虎” ⒛世纪5t△sO年代列装的ms1“诚实约翰”近程弹道导弹, 联坦克集群 ,双方都为 “早打大打”做着积极准备,图为美国陆军在 它可携带战术核弹头,主要用于在欧洲大陆粉碎庞大的苏 即使那些打出去的导弹,离预期目标的落点 也有平均7~17千米的误差。尽管存在这些 问,苏联政府仍大力推迸导弹计划,认为 这仅仅是向意义深远的实战化导弹研制目标 迈出的第一步,而下—步具有革命意义的行 动——研制R2导弹,其射程有所延长,安装 了分离式弹头 (但仍采用麻烦的低温燃料, 且精度不高)。苏军还为R2专门组建了6个 特别的火箭旅,但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苏 军也仅有24部R-2导弹发射架能够使用,因 此成不了气候。 Ⅱ特殊任务部队″ 正当R-l和R-2导弹让部队感到 “聊胜 于无”的时候,苏联导弹燃料研究正悄然取 得进步 (注)。到2O世纪50年代早期,苏 联军工业开发出了全新的抑制红色发烟硝酸 (IRFNA),而且改进后的煤油提取物也能 提供与酒精和液氧混合物相当的动力。在新 型燃料开发取得突破的前提下,苏联新一代 战术弹道导弹的开发工作于lg51年ll月启动, 科罗廖夫领导的第l特别设计局 (⊙K⒊l)负 责设计导弹,AM伊萨耶夫领导的第2特别 设计局 (⊙KB2)负责根据缴获的德国瀑布 导弹发动机技术设计S2253火箭发动机,新 导弹将使用混合了二甲基苯胺和三乙胺的 TG-口液体燃料。研发工作进展彳艮决,l%3年 4月开始投入试验,此唐又进行了不间断的改 进。 到19“年底,导弹的精确度达到平均l19 干米的射程误差 (Range Error) , 平均O66 千米的方向误差 (Azimuth Ⅱror)。新上台 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闻讯后喜出望外,他 在一次国防会议上直接向国防工业委员会主 席马雷舍夫表示,战术核导弹是苏联最优先 的研究项目, “因此您和您的委员会应该加 快研制进度,从而让伟大的红军拥有与美国 M31导弹抗衡的武器”。1954年8月26日,苏 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做出决议,敦促国防工业 注:其实,当初德国人在开发Ⅴ-2导弹时 也意识到低温燃料的弊端,并试图予以替 换。1945年,德国空军曾研制出适用红色 发烟硝酸替代液氧作为氧化剂的 “瀑布” (Wasserfa1)地空导弹,这种燃料的优势 在于可在常温下使用,但劣势是这种以煤油 为基础、以硝酸为氧化剂的燃料相对于酒精 加液氧的混合燃料,在动力上要差很多,另 一个劣势就是它的腐蚀性极强,在与碳氢化 合物 (包括人体)接触时会发生强烈反应, 非常危险。后来,苏联人接收了这批技术资 料,并展开进一步研究。 26 _ _ _ — — 海 陆 空 天 惯 性 世 界 I " R 日 二 I " E " T I n △ t E E " " o L ¨V I 囤 四 卜 — — ■ 位于圣彼得堡的 程兵及通 苏联早期研制的卜 ■ 俄武装力量中央博物馆展出的ril导弹构造图板〈中图)■ 最初的r11导弹采用基于AT丬履带式火炮牵引车底盘开发的8U227发射车,请注意画面中发射车起竖导弹的姿态 部加快战术导弹的开发与列装。经过1954年 12月至1955年2月间进行的多次发射试验, 苏军于1955年7月13日开始装备该导弹,导 弹编号为 “R ll”,系统代号为 “8A61”。 为了保密,列装部队一律禁用 “核”称谓, 只是笼统地叫做 “特殊任务部队 ”,而他们 列装的 “火箭 (导弹)”、 “发射架 ”等装 各也一律禁用这些字眼,全部用 “炮弹”和 “炮”来代替,以让西方误解为苏联正在研 制能发射原子弹的大炮。 R-ll导弹长约ll2米,弹径850毫米,采 用液体燃料的火箭发动机,发射重量45口电, 其中弹头为68O干克。导向方式为无线电导 引,发动机停止工作后的末段冲刺由陀螺稳 定仪修正,并有可控的空气动力舵面来调节 导弹的下落弹道,但这种导弹的精度实在是 太低,在最大射程2⒛千米上,导弹圆概率命 中误差 (CEP)竟迭l190米。R ll导弹的发射 工具趄初是基于AT T火炮牵引车底盘研制的 8U227履带式发射车,车上配有类似吊车的 导弹竖起装置,而与R ll导弹配套的气象雷 达、供弹车等设备则使用吉尔-175V式6×6越 野卡车底盘。总体来说,此时的R ll发射装 置仍然笨重且移动缓慢。 第一个配备R ll导弹的部队是苏军第 233旅,它是直属总参谋部的战略预各队 (RVGK),于1955年5月组建。在这一阶 段,R ll导弹仅装各高爆弹头,因为配套的 核弹头还在研制阶段。 ″飞毛腿″驾到 R-ll的设计—步步地有所改迸,与此 同时,苏军领导层对导弹的态度也随着核武 器设计的进步而发生变化。2O世纪5O年代, 苏联核裂变装置体积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 低,使用也越来越方便。导弹装上核弹头 后,精度低就不再是个问题,因为即使没有 击中,其爆炸威力也足以荡平周围大部分目 标。苏联第一种实战核导弹是R5M,它使 用与Rl、R2同样的燃料,但其发动机和导 航系统均有所改进,不过仍是一个复杂的武 器系统,只能局限于打击战略性目标。实际 上,在19M年大部分崭新的核运载工具投产 前,苏联没敢大规模生产核弹头。 到2O世纪5O年代后期,随着核武器的 数量远远超过战略任务所需的数量,它们在 战术方面的应用才被提上议事日程。苏联军 界开始讨论 “军事改革 ”,其主要思想是假 定核武器很!陕会变得成本低廉、数量充足, 取代传统大炮出现在战术战场上。尽管苏军 起先因技术不成熟而大力反对弹道导弹,但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那些元帅开始接受 “战术核战争”的概念,期待在战场上使用 能够装载核弹头的武器。 核战版R ll的研发始于1954年8月,代 号为 “R llM”,计划目标是提高导弹可靠 性,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所搭载的核战斗部 意外引爆的风险c研发工作还有—项重要 内容,即增加更多的部件,这样当某个部 件失灵时,还会有其他部件来替代c但就 在形势发展到这个阶段时,科罗廖夫领导的 ○KB l设计局发生了转型,他们要集中精力 应付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的任务,例如R彳 洲际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为此苏 联部长会议决定将R llM导弹的开发移交给 位于兹拉托乌斯特 (Zlat。u st)的第385试 验设计局 (SKB385),该局由年轻的 师维克托 ·彼得罗维奇 ·马克耶夫 (Viktor Pet「α砣h Makey⑶)领导。 从1955年12月到1958年初,马克耶夫设 计局分三个阶段迸行了27次R llM的试射, 其中包括一次带有核弹头的试验。19~RB年4月 1日,苏联陆军正式接受R llM导弹,而整个 武器系统代号为 “8K11”,包括R llM导弹、 配套的RDS玛核弹头和常规弹头、发射系统 及其他配套设备。当时一套常规导弹的成本 在42万-532万卢布之间,装载核弹头的导 弹根据弹头的不同,成本在400~8OO万卢布 之间。R llM在装载重量轻的常规弹头时,射 程可以达到'0千米,但如果装载沉重的核弹 头,射程就会降低到15O干米。R llM系统采 ■ 用普通吉尔 151卡车拖曳运输的卜ll导弹 27 卜5m弹道导弹 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提供的8U218履带式发 射车,该车是以经过二战考验并且产量充裕 的ISU-152K坦克歼击车的履带式底盘 (该底 盘与IS2重型坦克的通用)为基础研发的。 8U218发射车虽外观粗糙但非常可靠,在去除 沉重的上层装甲结构之后,能够轻而易举地 运载沉重的导弹不口发射装置。发射时,导弹 起竖时间约需5分钟。 1957年H月7日的十月革命节,R llM 导弹正式出现在红场阅兵式上。那时候,莫 rryhtdur tdhu I \ rrtennn! r u I tq\nt lr a ■ 维克托 ·彼得罗维奇 ·马克耶夫 (1924年10月25日~1985年10月25日) ■ 处于行军状态的R11m/8K11导弹系统,系统所采用的8U218履带式发射车在野战条件下通过能力非常了得,而且 能够跟上苏联陆军装甲部队的行进速虐 ■ 搭 载卜 ilm导弹 的8U218履 带式 发射 车侧视 线 图 斯科军方并没有透露这种导弹的名称,美国 中央情报局武器与空间系统情报委员会率先 用文字和数字组合起来的方式给导弹命名, R-llM便被命名为 “SS lB”,意为 “lB型地 对地导弹”。但这种命名方式比较模糊, “SS lB”究竟指代的是整个导弹系统,还是 导弹本身并不明确。最终,北约空军标准化 协调委员会根据二战以来命名敌机的经验, 决定采用自己的苏联武器命名系统,确定 新发现的苏联弹道导弹一律以 “S”开头的 单词命名,R llM就被命名为 “陡ud-A”, “Scud”是中世纪欧洲航海专业的用语,当 用于名词时代表 “阵雨”的意思,用做动词 的意思则是 “疾驰”、 “飞跑”,而中文文 献一般通译为 “飞毛腿”。需要强调的是, 这个名字是随机取的,与导弹本身没有任何 内在联系,北约的命名原则是用晦涩不常用 但在无线电通话中又比较容易区分发音的词 汇,可没想到 “⒏ud”这个名字居然会因苏 联弹道导弹家族的扩散而声名远扬,以至于 今天一有人说起弹道导弹,脑海中总会浮现 出 “飞毛腿”的字眼c 按照赫鲁跷夫的构想 ,未来的苏联 武装部队应是一支人员精简的 “精干部 队”,特别是要用导弹取代传统加农炮, R-ll/R-llM导弹将扮演重要角色。赫鲁跷夫 先是把现有的RVGK导弹旅升格为战略火箭 军 (RVSN),负责管理射程超过lOOO干米的 R_12、R冫等中远程导弹,而把以R ll很llM 为主体的近程弹道导弹交付陆军组成战役 (作战)战术导弹旅 (○TBR)。从 “战役战 术”这个词可以看出,R ll/R llM导弹主要 用于陆军师和集团军,而传统的苏联陆军炮 兵也因此被重新命名为 “导弹炮兵部队 ”。 据悉,一个完整的R ll很llM导弹旅拥有9辆■ 苏联刊物当年发表的-张卜"Ⅲ导弹部队训练照片 28 海 陆 空 天 惯 性 世 界 I"曰 "s a I"。 RT]n△ T〓 c""o△ 00ˇ lⅡ王 口 口 日 ■ 在苏共政治局的 “-言堂”上,性格偏执的赫鲁晓 夫对苏联军事建设采取 “一切我说了算”的态度,对导 弹作用的无限夸大与宠爱也导致苏军装备建设进入-种 畸形状态 发射车、200辆工程保障车和1200名士兵, 起初苏军编制完成的R ll/R llM导弹旅有五 个,1962年趄部署到驻东德的苏军西部集 寻雪宫£。 Ⅱ飞毛腿下海″ R-llM正好出现在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高度重视打核战争的时代,他甚至一度取消 了陆军总司令部,认为核武器将是战争的决 胜因素。因此,像R llM弹道导弹这样应手 的家什理应挖掘潜力,使其变成陆海军通用 的战役战术核导弹,以实现后勤保障的一体 化。 1953年底,苏联海军副总司令兼海军科 技委员会主席LA弗拉基米尔斯基上将向克里 姆林宫提出将尚在开发中的R ll弹道导弹结 合到军舰特别是潜艇的提议,很陕得到赫鲁 晓夫的热情回应,苏联部长会议在1954年1月 作出 “研究从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可行性 ” 的决议,拉开了苏联系统开发潜基弹道导弹 的序幕。 研制潜基弹道导弹,需要解决许多复杂 的问题,例如怎样保证从运动及任意摇摆的 潜艇上发射导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载艇 不能进行大地测量的情况下怎样迸行高精度 导弹发射、如何准备射击所需的初始参数、 振动和冲击载荷条件下如何便用艇上仪器和 导弹发射及维护系统等等。当然,开发潜基 弹道导弹的关键还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导弹燃 料,美国人早在1955年便得出 “潜基弹道导 弹使用液体燃料没有前途”的结论,因此他 们花大力气开发使用固体燃料的北极星潜基 弹道导弹。然而在2O世纪5O年代,苏联国 内尚无法拿出高能量指标的固体火箭燃料, 况且导弹控制系统的仪器和其他部件的尺寸 和重量都比美国导弹大,客观上也需要推力 更强的液体燃料,因此苏联科研团队决定采 用在实践中检验过的液体燃料,不过液体燃 料的组成要素——氧化剂和燃烧剂是有剧毒 的,因此在设计潜基弹道导弹时不允许燃料 段解除密封,而且不允许发射产生的有毒气 体迸入潜艇舱室,并且还要研制导弹状态监 视和事故情况报警的专门系统,以便一旦发 生故障就能迅速消除隐患。 在开发的第一阶段,1955年8月,苏联 部长会议责成马克耶夫设计局以既有的R-llM 陆基战术弹道导弹为基础开发R llFM潜基导 弹。为了在潜艇上安装导弹武器,苏联北方 舰队特意抽调了一艘 “B-67号”鱼雷潜艇, 其艇舯部安装了由列宁格勒的TsKB34研究 所 (对外称 “列宁格勒海军岸炮部队设计 ■ R11FⅢ潜基导弹的构造线图 局”)工程师EG鲁佳克研制的SM49“角 配蹄”双联装井式导弹发射舱,改造后的潜 艇被定型为 “611AV工程”。由于陆基R llM 导弹的命中精度本来就很低,而在海上使用 的话,其打击精度更低,因此鲁佳克特意为 R-llM导弹的井式发射舱设计了新的陀螺, 用于对潜艇的平衡迸行三轴测量陀螺仪。按 照设计,SM刊9发射装置包括水平机械式的 减震装置、用于按方位角制导的旋转式发射 台、可将导弹保持在发射井上切面处的内凹 式机构等,这些装置可确保潜艇在5级海浪 (相应于12度的横摇幅值)以任意方向且航 速达⒛节的水面浮航状态下发射导弹。 不久后,苏联在国家中心靶场从固定基 座和模拟潜艇摇摆平台上进行了多次R11FM 导弹试射,与此同时,由总设计师NN伊萨尼 恩领导的潜艇改装工作和艇员培训工作同步 进行。到当年夏季,一切都准备就绪。1955 年9月16日,R lfM导弹首次由611AV型潜艇 从自海海军靶场发射,导弹飞行了⒛0干米后 落在预定位置,但命中误差竟达到7O00米, 而其发射准备工作需要至少2小时。在接下来 的冬季,自海出现对试验的不适应性,611AV 型潜艇遂转移到巴伦支海,并在同年进行了 另外8次试射。整个测试过程既耗时又问题不 断,R lfM导弹装到潜艇的时候燃料箱是满 的,燃料箱外面有一层特殊的涂层,以维持 三个月的存储需要,但现实情况是涂层往往 很快用完,里面的硝酸氧化物通过缝隙和管 路泄漏出来,造成火灾隐患,威胁到整艘潜 艇的安全,其他导弹部件的控制操作也有问 题,使得发射过程困难重重并事故不断。这 一庞大的发射系统的精度也不高,地面发射 的R llM导弹的CEP误差约为4干米,即所有 向既定目标发射的R llM导弹中,有一半会 落在既定目标半径7干米的范围内。由于海浪 运动及当时苏联海军导航系统的低准确性, R llFM的CEP远远大于地面发射的误差—— 达到7干米。 准确性太低及其他很多耒披露出来的问 题使得苏联海军非常不愿意使用这种新式潜 射导弹武器,但赫鲁晓夫和国防工业部长乌 斯季诺夫都支持这项计划,作为建设 “导弹 海军”的第一步,赫鲁跷夫希望苏联海军先 于美国对手进入核导弹时代。到19∞年2月, 配备R-lfM导弹的Dl发射系统正式列装苏联 海军,这样苏联就成为具有弹道导弹潜艇的 第一个国家。到196O年,苏联已有七艘配各 D-l系统的611AV型导弹潜艇服役,它们的典 2 ■ 卜1lFm导弹在卡普斯京娅尔靶场进行陆上固定基座发射试验 (左囡)■ R-11Fm导弹在夜间进行装艇作业 、 ¨ ■ 携带卜liFm潜基导弹的苏联海军611AV型常规柴电动力潜艇,请注意其硕大的指挥塔围壳,导弹就部暑在里面 型部署模式是北方舰队四艘,太平洋舰队两 艘,一艘留做试验。按照操作流程,611AV型 潜艇进行导弹发射前,要保持稳定的航线、 速度、深度长达2~4小时,考虑到一系列危 险及不确定性,这些潜艇除了参加年度导弹 发射演习,艇上很少装备实弹。在服役的9年 多时间里,611AV型潜艇共从海上发射了77 枚R llFM,成功率为86%,为苏联海军获取 了大量宝贵的技术经验。当然从实战角度出 发,考虑到611AV型柴电动力潜艇的续航力, R-llFM导弹对美国的威慑力几乎是不存在 的,因为导弹的射程只有区区数百干米,加 上必须上浮发射,意味着对美国本土的攻击 必须接近到距离美国海岸⒛0干米之内,这在 真实的战争中近乎于自杀。 就在R-lfM/Dl武器系统正快马加鞭投 入研制之际,1956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又作 出研制性能更优异的R-13/D2潜基弹道导弹 武器系统的决议,该系统确定列装海军629型 常规柴电潜艇和6SB型核潜艇,研制任务同样 交给第385设计局。1961年lO月,发射R-13弹 道导弹 (系R llFM的增程型)的D2系统装 各苏联海军,导弹的发射原理没有改变,能 在15节航速任意大气条件下发射,可对敌方 军事目标和政治经济中心实施核打击。D2系 统带有三枚R-13导弹,导弹配置在潜艇耐压 壳体外的防护舱室内,R-13射程达6∞千米, 具备在主动段终点迸行弹体分离的功能,可 携带百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经过各种严 格的环境测试 (包括热带条件),R-l3/D2 系统在潜艇处于战斗状态下的连续贮存时间 大大延长,该系统一直服役到1968年,才被 能从水下发射R-21导弹的D-4武器系统所取 代。 的R-17系列 由于R ll/R-llM导弹所用液体燃料的化 学性质太过活跃,使用过程中有很多注意事 项,发射保障也极为烦琐,令苏联陆军很不 满意。在军方的要求下,1958—1959年,苏 联一些设计局启动了多款炮兵用固体燃料导 弹的开发,其中包括射程在70干米的奥涅加 (0nega)导弹、250干米的PR2导弹及3∞ 干米射程的拉多加 (Lad。ga)导弹,但由于 苏联固体燃料制造工艺始终不过关,苏联国 防部不得不双管齐下,1958年4月安排马克耶 夫设计局继续在R-llM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可靠 的液体燃料导弹,项目代号 “艮llMU”。 R llMU的弹体比R ll略大—点,导弹 发动机上用价格昂贵但更高效的涡轮泵替代 R-ll上用的气压燃料泵,弹体重量得到了减 轻,而装填燃料的空间更大,使得射程延长 到270干米。它还采用更先进的捷联式概率 补偿加射表修正的制导体制,使导弹CEP从4 干米降到3干米,后来降到l千米,而且该系 统对控制系统元器件的精度要求不高,因此 元器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这也是后来为 什么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争相仿制的原因。 R-llMU的 苜 次 试 射 是 在 1959年 12月 ,测 试 一 直持续到1961年,最终被部队所接收,装各 型号为R-17,由沃特金斯克机械厂 (VMZ, ■ 现藏于俄武装力量中央博物馆的卜17导弹弹体 ■ R-17导弹所采用的gD21火箭发动机 30 ⋯ 口¨ 。ˇl m ~ ? ? ■ 19s0年,搭载卜17导弹的⒛19履带式发射车正在卡累利阿雪原进行冬季适应性训l练■ 参加红场阅兵的 p19履带式发射车及卜17导弹 (右图) 对外称 “第235工厂 ”)批量生产。与此同 时,苏联核武器研究部门为R-17开发出新的 核弹头,事实上,这时候的R-17已与R-ll/ R-llM没有多少关系,几乎可看做是一种全新 的导弹。 最初发射R-17导弹的发射车是用于发 射R llM的8U218履带式发射车 (由列宁格 勒基洛夫坦克厂生产)的改进版。1958年, 基洛夫厂开始代号为 “816工程”和 “817 工程”的新车研制,前者类似于8U218,后 者则添加一个吊臂,以方便导弹的装卸。 l%1年, “816工程 ”投产,军方将其命名为 “2P19”,它与早年的8U218非常稆似,只 不过在细节上做了一些改动,最明显的外观 区别是多加了一个压缩汽缸,另一个不同是 新安装了一个强力骨架,以承载加长加重了 的导弹。l%2年3月24日,R-lz导弹与2P19发 射车正式服役,被命名为 “8Kl犭系统”,绰 号 “厄尔布鲁士 ”,北约命名为 “sS丬C飞毛 腿J”。 由于赫鲁晓夫砍掉了苏联陆军的重型 坦克订单,直接导致基洛夫厂的重型坦克底 盘生产线被叫停,连带便2P19导弹发射车也 没法交货。苏军导弹部队都不觉得是坏事, 因为导弹发射车确实不大适用履带式底盘, 履带与钢制负重轮的碰撞引起的震动传导到 发射车的精密电子元器件及导弹本身,常引 起无法快速排除的技术损害。很快,伏尔 加格勒中央设计局拿出一款轮式导弹发射 车——2P2O(后来的9Pl17),它是以自俄 罗斯明斯克汽车厂生产的MA肛543式8x8重 型越野卡车为基础设计的,轮式底盘行驶中 产生的震动小,可靠性高,且运营成本低。 这套系统于1965年用于测试,直到1967年才 正式服役,发射车由官方命名为 “飓风” (Uragan),但由于它体形庞大,苏联士兵 们都称其为 “抹香鲸” (KashalOt)。包括 R-⒘导弹以及gPl17发射车在内的系统被苏军 命名为 “gK〃 ”,绰号 “厄尔布鲁士 ”。 gK72系统在服役期间迸行了不断改进, 尤其是9Pl17发射车,更是 “屡经折腾”。 当初车上有一个带液压传动设备的强力支 架,不用重型起重机就能装卸导弹,可是 这样的配置显得过于累赘,于是就出现了简 化版一-9Pl17M,它需要单独的9T31M起重 机将导弹从2T3拖车上卸下来,然后装到发 射车上。第三版也是最终版的9Pl17Ml(又 称MAZ彳911),是在新升级的MAZ-543卡 车的基础上制造的,采用最新的650马力的 D12AN乇50柴油机取代了早先的525马力的 Dl2A巧25柴油机,对其他很多部件也迸行了 更新。此外,9Pl17Ml发射车还安装了带有 嘎斯乇9散热器的APD叼△/282辅助动力系 统。 在对发射车进行不断改迸的同时,苏 联对R-17导弹的改进也一直在迸行中。最早 版本的R-17有效射程为270干米,后来马克 耶夫设计局引迸了更有效的燃料,将AC⒛l 氧化剂和TGη2燃料换成了AK-271氧化剂 和TM-185燃料,发展出最大射程达30O千米 的第二代R-17M导弹。据苏联军方透露的信 息 ,该 导 弹 长 ll16米 ,弹 径 088米 ,翼 展 181 米,发射重量586吨,导弹在飞抵目标区上 空时,弹头会在空中引爆,造成对地面目标 寻部队官兵的好评 31 臼 美国国防部在上世纪 80年代发布的苏联陆军 战术导弹部队进行R17/ 9κ72“厄尔布鲁士”战术 导弹系统部署的想象图 ■ 基于ⅢAZ-5+S越野卡车技术生产的9Pll7 导弹发射车成为日后 “飞毛腿”导弹系统的 标志性设备 的第一次破坏,而弹体落地后的爆炸则可制 造第二次破坏。马克耶夫设计局对R17M导 弹的动力系统迸行改进,发动机除个别自动 口外,所有管路均采用焊接连接,采用螺接 的地方也涂有机防漏箔膜,加注和排泄活门 采用两套密封结构,燃料段还加装了衬管, 使得装满燃料的导弹存储期延长到9O天。 R-17M导弹的关键电路和机构也升级为双线 或双套,采取限制、互锁的方式,避免因操 作错误导致事故,其多数仪器都安装在仪器 舱内,安排紧凑,空间利用合理,便于维护 保养。2O世纪7O年代趄,苏军又重新对战术 导弹迸行命名,R17M更名为RJ0O,但这一 称呼在苏联以外的地区流传不广。 R-17M导弹配各的战斗部包括: 18F44整体式高爆战斗部,出口型为 8F44E,长2650毫米,直径884毫米,重987 干克,杀伤半径∞米; 23N8化学战斗部,重lO16干克,内装战 剂为路易氏剂混合物,1967年服役,1980年 退役; 38F44G/8F44Gl化学战斗部 ,直径884 毫米 ,重985干克 ,内装555千克第三代V对申 经毒剂,使用无线电高度表引信空爆抛洒化 学战剂,毒剂沾染范围O8×4千米,1964年服 役,1997年退役和销毁; 48F14269A核战斗部,长2870毫米, 直径BB4毫米,重2783干壳,威力相当于l万 吨TNT当量; 59N33热核战斗部,长287O毫米,直径 884毫米,重347干克,1964年装备部队,它 属于钚内爆式核弹,威力桕当于30万吨TNT 当量; 69N331核战斗部,重989干克,威力相 当于2~5O万吨TNT当量; 78F妈温压战斗部,内装AG8云爆剂; 88F44Κ集束子母弹战斗部,内装42枚 直径122毫米的高爆破片子弹头,197O年服 役,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曾广 泛使用; 9RGH多弹头核战斗部,由3枚核子弹头 组成,总威力相当于lO万吨TNT当量,198O年 进行试验,据说使用光学制导,但后来终止 了开发。 R-17M导弹具备运载战术核弹头的能 力,那么它们的核弹头究竟如何部署呢?在 和平时期,核弹头被存放于苏联陆军导弹- 炮兵总局 (GRAU)的兵工厂里,与导弹分 开存放。2O世纪7O年代,GRAU的兵工厂里 存放了l125枚R-17M导弹及lO8O颗配套的核 弹头,当时导弹和弹头的通常配备模式是: 每25枚导弹搭配l颗化学弹头和5颗核弹头, 核弹头由国防部第12总指挥部 (12GUM○) 监管,它负责监管、维护和处理核弹头的一 切事务。其中,针对北约的核弹头存放在被 称为 “导弹技术基地” (RTB)的地方,战 时被称为流动导弹技术基地 (PRTB),冷战 高潮期,这样的地方在东德有两处,在波兰 ■ 苏联为 “飞毛腿”导弹开发的 化学战斗部 ■ 苏联陆军装备的9Pll7发射车及肚17导弹俯视图 32 海 陆 空 天 俣 性 世 界 l "曰 曰 日 【 I"〓 日 TI日 L T〓 〓 ""0L00V丨 Ⅱ 兀 口 口 日 一 ■ 没有形成战斗力的卜17V/9K73导弹系统, 存放在苏军实验基地里,根本没有投入实战 有一处。—旦需要将核弹头与导弹结合,12 GUM○会派专人从RTB护送核弹头到各战区, 核弹头控制系统要求护送专员在核弹头上安 装AK l和AK2插头,以激活或结束核弹头的 安全系统。 基于R-17/9K72系统的成功,马克耶夫 设计局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衍生 型号。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迫于美国战 争恫吓,苏联从古巴撤出了秘密部署的R12 中程导弹,但莫斯科依然希望保留向古巴部 署近程战术导弹的选项,于是这项任务就落 到了马克耶夫设计局头上。马克耶夫设计局 对R-17导弹结构迸行了简化,推出了R-17V导 弹,其中 “V”代表俄文 “Vedoleln圩” (直 升机 )的首字母,而且导弹发射车也改成了 重量和体积更轻巧的四轮半拖式挂车,很容 易装进大型直升机的货舱里,结果诞生了 R-17V均K73导弹系统。它的产量不高,大多 存放在苏军实验基地里,根本没有运到古巴 去。 1967年,苏联中央自动化与液力学研究 所 (TsNIIAG)向马克耶夫设计局建议,双 方共同研制一种可以进行精确打击的导弹版 本一 R-17VT○, 其射程更置七(至刂5O0~6O0干 米,但最大亮点是引入高灵敏度的光学导航 技术。它—度因技术不过关而被搁浅,后来 在1974年得以继续发展,第—次实弹试验于 1979年9月⒛日进行,导弹落在了离指定目标 仅几米的地方。R17VT○导弹后来又进行了 ■ R - 1 , V T 0 沟 K 7 ⒛ 战 术 导 弹 系 统 它们大多 ■ 出口到越南的卜17导弹和9P117发射车 修改,弹头和弹身实现分开,还加装了一个 控制面,可以进行弹道末段修正。新版本的 R-17VT○导弹在1984年9月24日和lO月31日进 行了两次试射,但都没有成功,后经TsMIAG 与马克耶夫设计局联合调查,才知道失败的 原因是导弹的光学导引头里面有一层薄薄的 灰尘。 1985年,R-17VT○导弹试射终获成功, 19gg年通过军方认可,随后被命名为 “9Κ″O 系统”,北约最初将它命名为 “KY3”,后 来更名为 “SS lD飞毛腿£”。不过,该导弹 从未投入大规模生产,因为当时苏联战术导 弹部队已拥有更先进的采用固体燃料的9K79 “圆点”导弹系统和9K714“奥卡”系统,但 奇怪的是,在2O世纪9O年代的国际市场,俄 罗斯居然还将咪720系统作为备选,向潜 在的客商推销。 最后有—个问题需要解释清楚,苏联到 底生产了多少R-17和R-17M导弹呢?据美国 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数据,在1991年苏联解体 前,苏军共拥有至少l万枚R-l″R-17M导弹, 661部9Pl17系列发射车、137O颗核弹头。除 此之外,该导弹系统还大量出口到友好国 家,除了华约卫星国,还包括埃及 (1971年 出口24部,装备l个旅 )、伊拉克 (1974年 出口ll部,含819枚导弹)、利比亚 (197⒕ 年出口72部,含2OO枚以上的导弹)、叙利 亚 (1974年出口9部)、也门 (1978年出口 12部)、越南 (1979年出口12部)、阿富汗 (19BB年出口四部,装各l个旅)。 德国专家 “孕肓”苏联导弹 2O世纪80年代是苏联史学界倡导的 “真相 无禁区”运动的全盛时期,19叩年是苏联首枚弹 道导弹试射60周年的大喜之日,当时名不见经 传的 《论据与事实》周刊却撰文指出: “苏联 引以为豪的导弹事业有一大半功劳应归功于德 国人。”此言一出,顿时引起舆论愕然,但历 史终究是历史。 丘吉尔的来信引起重视 1944年lO月13日,英国苜相丘吉尔向苏联领袖斯大 林发去一封私人信函,这成为苏联关注德国导弹技术的 滥觞。丘吉尔在信中说,纳粹德国从当年9月8日起向英 伦三岛发射了430O枚神秘的V2导弹,造成英国重大人 员伤亡。经皇家空军侦察,这些导弹都是由佩内明德火 箭中心的冯 ·布劳恩小组设计开发的,而该中心恰好位 于苏联红军的进攻区域,丘吉尔请求苏方允许英国专家 33 ■ 二战期间,由纳粹德国研制的⒈2导弹震惊了世界, 尽管它没有扭转战争的进程,却深刻影响到上世纪后半 叶的国际军事技术乃至大国战略的发展。图为纳粹德国 科研人员在波罗的海之滨的佩内明德靶场进行V2导弹 试射。 进入红军迸攻区域,以便搜集纳粹导弹的情 报。出于对英国的传统戒心,斯大林把丘吉 尔的信函视做重要情报,立即指示苏联武器 工业行动起来,抢在西方盟国前面获取德国 导弹。 苏联最高统帅部下属的第一科学研究所 专家奉命紧急前往波兰,该所直接从事火箭 技术开发,苏德战争爆发前就开发出了闻名 遐迩的 “喀秋莎”火箭炮。曾在第—科学研 究所负责火箭液体燃料研发的切尔托克回忆 说: “我们在佩内明德中心附属的波兰杰比 茨靶场获得了重大收获,—些德国人试验留 下的V2导弹残骸全被运回国,其中最让人 吃惊的是,德国在物资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居 然造出了功率强大的火箭发动机,推力至少 可达30吨,这意味着一枚德国导弹能将一辆 ⒎“坦克送上天。” 随看1945年春天的临近,纳粹德国的败 象已经明朗,原本铁板一块的同盟国之闾也 纷纷派出秘密使团来到前线,以求最先得到 德国的先迸军事技术。当年6月1日,苏联专 家组首先赶到佩内明德,切尔托克说: “即 使按照现代标准来看,佩内明德也称得上是 一流的科学中心,那里有巨大的地面综合试 验场和地下人员培训基地,在中心工作的德 国军人和地方专业人员曾多送两万人。仅在 1942年,佩内明德中心的年度预算就高达15 亿帝国马克,相当于1940年德国用于生产坦 克的全部费用。”可惜的是,佩内明德中心 的 “灵魂人物”冯 ·布劳恩却携带着V2导弹 的关键图纸,藏匿在德国的某个角落,这令 苏方扼腕不已。 就在苏联人搜罗所有与德国导弹项目 有关的人和物时,美国也在进行绝密的 “回 形针”行动,目的是把所有德国导弹专家弄 到手,并赶在红军到来前找到导弹技术设 备并运回美国。由于害怕遭到苏联的报复, 冯 ·布劳恩通过第三方与美国占领军当局接 头,美方一口笞应,只要布劳恩带领原班人 马报效,他以前为纳粹服务的历史既往不 咎。于是布劳恩带着—批德国核心的导弹专 家来到斯图加特的美军占领区,并引导美军 第一个开进图林根州,那里有德国最大的导 ■ 沃纳 ·冯 ·布劳恩 (1912年3月23日~19T,年6月16 日),⒛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二战期间,布劳恩 是著名的V1和V2火箭的总设计师。纳粹德国战败后,美 国将他和他的设计小组带到美国。移居美国后任美国 国家肮空航天局的空间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设计师,主持 设计了 “阿波罗4号”的运载火箭 “土星5号”。NAsA用 以下的话来形容冯·布劳恩: “毋庸置疑,他是史上最 伟大的火箭科学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担任NAsA马歇尔太 空飞行中心总指挥时,主持土星5号的研发,成功地在 1969年7月首次达成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 弹工厂。后来根据同盟国分区占领的协定, 美军才不情愿地撤离导弹工厂所在地,并拉 走了绝大多数有价值的设各。 面包换取工程师 就在美国人撤离24小时后,苏军便进入 了图林根州。面对人去楼空的厂房,苏联专 家组欲哭无泪,如何弥补这个损失呢?专家 组负责人科罗廖夫请示驻德苏军军事管理委 员会 (SVAG)主席朱可夫元帅,建议实施 “面包换人”的计划。朱可夫签署命令,允 许苏占区单方面开放边界,开动所有宣传机 器向德国全境呼吁,只要参与过导弹工作的 德国人肯过来合作 ,苏占区都能提供充足的 口粮和保障优越的工作岗位。要知道,在战 后那段 “饥饿岁月”里,所有德国人最需要 的就是活命的面包和赖以维持全家老小生活 的稳定工作。在美苏占领区交界的小镇卡本 霍夫,苏军把黄油和面包直接摆在检查站边 上,还在—侧挂出标语: “来吧,这里有生 存的希望。” 这—招果然奏效,部分没有跟美国人走 的德国专家从德国南部和奥地利陆续来到苏 占区。赫尔穆特 ·格罗特鲁普是其中最有价 值的 “收获”,此人在布劳恩研究团队中专 门负责制导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格罗特鲁 普想尽办法与布劳恩联系,但均未奏效,因 为美国人在1945年8月就把所有投奔来的德 国专家都送出欧洲了。饥寒交迫的格罗特鲁 普一家别无选择,只能到苏联占领区寻找活 路。 莫斯科非常重视这批德国专家,苏联兵 器工业部部长乌斯季诺夫、副部长里亚宾科 夫专程赶到图林根,经过一番调查,决定就 地组建诺德豪森研究所,负责恢复V-2导弹 发动机及其零部件的生产,苏联和德国专家 都集中到一起工作。由于苏联人对导弹还没 有形象的概念,诺德豪森研究所的第—步工 作就是 “摸石头过河”,让德国专家静下心 来,回忆整理出全套V2导弹生产组装流程。 在克格勃军宫的监督下,格罗特鲁普每天叼 着烟斗,对着挂在墙壁上的几张导弹结构图 比比划划,时不时地用德语说出—些关键词 汇,旁边的苏联专家则像学生一样进行记 录,本子上密密麻麻的速记符号让外人根本 看不懂。 很快,格罗特鲁普等人整理出了V2导 弹技术手册和生产规范纲要,更有价值的 3衽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l " 曰 日 曰 二 I " 〓 日 t I 曰 △ t 〓 〓 H " 0 △ 0 0 V l ⅡΞ Ⅱ 回 ■ 赫尔穆特 ·格罗特鲁普 (1916年2月12日~1981年7 月5日),德国电子工程师,在二战时协助布劳恩设计 V刁导弹 ■ 德国在二战 中设想的A9/ A-10弹道导弹 结构效果图 是,他们还把当年布劳恩小组提出而未得实 现的超前设计方案也贡献了出来,令苏联专 家惊叹不已。切尔托克回忆说: “像德国没 有制造出来的A-9/A-l0导弹有二级火箭推 进装置,它的用途是从葡萄牙海岸轰炸纽 约¨¨ ¨(德国人的)设计方案远比我们的想 象要复杂新颖得多,实际上,导弹跨洋攻击 的设想被后来的洲际导弹实现了 ”。德国专 家还有—个普通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的设 想,他们曾设想将一面聚光镜悬挂在宇宙空 间,将收集到的太阳能集中输送到纽约市中 心,从而使纽约化为灰烬, “而这个方案与 美国在20世纪8O年代提出的 ‘星球大战 ’计 划十分相似”。苏联人甚至发现,德国人已 经开始考虑如何借助火箭的力量,把巨型飞 机送进太空。 研究所秘密搬家 在诺德豪森的日子里,曾经不共戴天 的苏联和德国武器专家却像亲兄弟一样进行 着合作,切尔托克说: “这多么不可思议, 我们与昨天还骂成 ‘德国杂碎’的人一起工 作,一切都迸行得相当顺利,他们没有任何 敌视苏联的情绪。” 但诺德豪森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却让苏 联领导人产生了另一种忧虑。1946年初,驻 德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 (NKVD)领导人伊 万 ·谢罗夫上书斯大林,指责太多德国人参 与苏联尖端导弹项目是一种 “潜在威胁”。 “威胁”这个词在斯大林的脑海里产生了一 定作用,德国专家轻则从导弹研发上获得经 验,也许还会帮助恢复德国军事工业的一些 潜能,这样苏联就会受到不遵守盟国对德管 制委员会规定的指控,也许还有西方盟国检 查的威胁。再严重一些,那些招募的德国专 家中说不定有美英间谍隐藏其中,能够很容 易地了解到苏联导弹的研制进度。 如何充分利用德国专家,并避免相关 情报泄密?斯大林和其他苏联领导人几经商 议,决定采取搬家的解决手段。苏联国防部 长会议随即通过第874366号政令,要求兵器 工业部迅速移送35OO名德国工程师、技工和 他们的家属到苏联境内。为了避免出现德国 专家大量出逃的情况,转移计划在整个苏联 占领区同时展开,谢罗夫领导的NKVD负责转 移过程,驻德苏军总司令索科洛夫斯基提供 火车、燃料和配给食物。 1946年l0月22日,约有一个团的苏联士 兵出现在诺德豪森研究所的德国专家住宅门 口,以命令式的口吻通知他们准各起程前往 苏联,所有专家和家属坐上汽车,而士兵负 责搬运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格罗特鲁普的 妻子伊尔格纳 ·格罗特鲁普在日记中写道: “苏联军宫不久前还带着礼貌的微笑向我们 保证将重建美丽的实验室,并向我们保证, 我们永远不会送到苏联去⋯⋯可现在我们在 车厢里仅仅是尝试着走向火车站后门,也 变得不可能!冰冷的枪管和一张线条明朗的 脸: ‘Nyet’ (俄文 ‘不’)。 ” 烛波得利普基到卡普斯京娅尔 莫斯科近郊加里宁市的波得利普基车站 是德国专家的第一站,苏联在这里成立了第 88研究所,格罗特鲁普继续担任德方专家组 组长,后来该研究所又转移到卡普斯京娅尔 靶场。但苏联内地专家对德国专家的信任度 更低,他们毫无表情地接收从德国运来的物 资和资料,德国专家只能从事几项简单的工 作:协助编写有关V2导弹的俄文文件,迸行 关于弹道导弹、地对空导弹和大推力火箭发 动机的前景研究等。对格罗特鲁普来说,不 接触导弹的日子相当难过,疾病和酗酒像恶 魔一样缠绕着他。 苏联以V2导弹为蓝本设计制造的第一 枚国产弹道导弹Rl终于在1947年lO月18日 实现了首次试射,lO月2O日又进行了第二次 试射,虽然导弹都飞了起来,但试验结果显 示导弹仅仅飞行了231干米,却偏离目标达 18O干米之距,要知道导弹没有准确度就无 异于 “飞在天上的瞎子 ”。苏联专家忙碌了 半天,还是没有查明原因。苏联兵器工业部 部长乌斯季诺夫尽管觉得不是滋味,但仍大 度地邀请德国专家来仂、助解决,此前德国专 家马格努斯博士和霍赫博士就坐在靶场上终 日无所事事,乌斯季诺夫告诉他们: “这是 按照你们的技术生产的导弹,请你们弄清楚 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德国专家很快 查出有害干扰的原因,做了必要修改后,导 弹的命中误差果然缩小。乌斯季诺夫非常高 兴,下令奖励每位德国专家及其助手15万卢 布和一桶伏特加酒,要知道当时一名苏联高 级工程师的月薪也只有lOOO卢布。多年后, 苏联战略火箭军在发射阵地的位置上竖立起 外观与V习导弹无异的Rl导弹纪念碑。经过 一段时间的磨合,苏联人从德国专家那里积 累了丰富的试验经验,在导弹国产化接近尾 35 声的时候,德国专家又被有意无意地隔离开了。 离开苏联 考虑到集中管理德国专家的需要,1947年底, 苏联政府把第88研究所的德国人都送到了莫斯科以北 20O干米的格罗多姆利娅岛上。这座小岛被谢利格尔 湖环绕,环境闭塞而优美,苏联政府在岛上专门修建 了贵宾楼,供德国专家居住,岛上四周围有铁丝网并 有NVK啪勺漂亮女战士警卫,虽然德国人感到这样的警 卫很滑稽,但都很守规矩。尽管当时苏联仍处于食品 短缺状态,但德国人的日子还算过得不锖,假期里他 们还可以轮流去莫斯科大剧院看乌兰诺娃表演的芭蕾 舞。 1948年6月,第88研究所受领上级下达的Gl远 程弹道导弹研制项目,方案领导和总设计师都曲格罗 特鲁普担任。同年9月,格罗特鲁普小组便将Gl设计 方案提交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审核。这个方案包括了先 验论新颖而具有创造性的设想,其性能将超越美国正 在迸行的阿特拉斯远程导弹项目,如果苏联全力以赴 的话,或许能够先于美国得到射程覆盖大半个地球的 弹道导弹。但这时候的苏联政治风向却发生了巨大变 化,由于东西方冷战爆发,作为苏联最高科学研究机 构的苏联科学院提出 “与一切讨好西方行为做斗争” 的口号,甚至一些科学术语也取消了拉丁字母的书写 方式。在这种环境下,由德国人主持苏联最尖端的导 弹项目已经不可能了。这中间,乌斯季诺夫和第88 研究所苏方负责人科罗廖夫曾争取多次,但都被上级 拒绝了。西方历史学家认为,德国G-l导弹如果能上 马,苏联无疑会在冷战的最初几年取得与美国平起平 坐的核大国地位,而不是在1970年以后。鉴于美苏两 强都在发挥德国导弹专家的余热,西方媒体曾编出一 个流传很广的冷战笑话:当美苏导弹在空中相会时, 它们都能够用同样的母语——德语互致问候。 1950年,已经大体掌握德国导弹技术的苏联开始 遣返德国专家,1951年12月第—批专家回国,最后一 批于19∞年回国,格罗特鲁普如同沉船的船长一样,带领家属最后离开了美丽的格罗 多姆利娅岛。 苏联导弹工业的 “细胞分裂” 从1953年起,苏联领导人就开始考虑分散国防工业在核战争条件下的生存问 题,赫鲁晓夫曾说过: “今天如果 (美国)要摧毁莫斯科,这并非难事,那样苏联一 切都完了。因为这个国家每件小事都在中央决定,地方上为一颗钉子也会跑到莫斯科 来。要是我们把管理中心分成几个,那么躲过核攻击的人就能生存下来,恢复元气, 并且在他们的基础上恢复基础设施。”事实上,苏共中央担心决定着国家进步的科 技精英会在核大战中易受伤害,因为当时与国防有关的主要科研院所都集中在莫斯科 周边。苏联领导层决定把科研中心分布到全国不同地区,这样不仅能提高核战争中的 生存力,而且还能促迸科学家或者整个单位所迁往地区的发展,像伟大的卫国战争期 间,从欧洲部分疏散到乌拉尔甚至中亚的企业,只用几年光景就使那里的荒原变成了 中亚的工业中心。 在苏联部长会议开列的军工单位分散名单中,列在苜位的就是导弹。赫鲁跷夫 认为战争的未来属于导弹,他希望苏联导弹工业能在更惨烈的世界大战中幸存下来, 当然他也希望通过 “分家”,打破由科罗廖夫垄断的苏联导弹科研局面。按照上级的 指示,国防工业部部长乌斯季诺夫拟订了导弹单位的分割方案,除莫斯科外,拟再建 两个独立研究单位,一个设在西南面的乌克兰,一个安排在东面的乌拉尔,这一规划 的实施需要耗费约70O亿卢布。往常乌斯季诺夫想从赫鲁晓夫那里
/
本文档为【永远的飞毛腿 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