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2013-08-27 50页 ppt 4M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8627

暂无简介

举报
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null 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 的研究进展 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郭莲军 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 的研究进展 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郭莲军null前言 脑血管疾病主要指脑动脉系统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剧发展的脑局部和循环功能障碍。一般称急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Stroke). null临床上可分为 一. 缺血性脑血管病: 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B. 脑梗塞(cerebral...
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null 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 的研究进展 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郭莲军 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 的研究进展 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郭莲军null前言 脑血管疾病主要指脑动脉系统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剧发展的脑局部和循环功能障碍。一般称急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Stroke). null临床上可分为 一. 缺血性脑血管病: 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B.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脑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null二.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A.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多发于高血 压,脑动脉硬化,起病急,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B.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age, SAH),主要为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症。 null一 、简要介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二 、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 三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的药理学基础null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一、流行病学调查 null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1、神经细胞的急性坏死 ●缺血早期:细胞正常离子梯度受损 ●胞内大量Ca2+堆积 ●线粒体功能障碍 ● 溶酶体激活 ● 导致细胞水肿,崩解 ● 即被动性死亡 null 栓塞 ↓ 血管 → → 血栓形成 ↓ 缺血中心区 ↓ 周边区(半暗带区)缺血null 2、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delayed neuronal death DND) 以神经细胞凋亡(apoptosis)为主动的 主动程序化死亡 (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过程 主要发生在缺血半暗带区 null细胞迟发性死亡的病理生理 一、兴奋性毒学说 ●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tamate) 天的氨酸等 ●正常情况下,作为神经传递---发挥生理功能 ●脑缺血时,大量释放→产生兴奋性毒作用 证据: 1957年,Lucus和 New house发现全身注射Glu可破坏未成熟小鼠视网膜神经元—首次证明Glu神经毒作用 1969年(12年后)Olney等首次发现口服Glu可破坏新生小鼠的脑神经元 Glu在短暂脑缺血后导致神经元损伤的机制nullnullnull 二、氧自由基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1956年Harman提出自由基学说(Free radical theory) 1969年Mcord和Fridorich发现超氧化物岐化酶(sod) 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可通过自发和酶的催化反应产生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氧自由基 包括:超氧阴离子 O2- 过氧化物 H2O2 羟自由基 OH 一氧化氮 NO- 等null自由基连锁反应: 自由基电子轨道上的不配对电子极易失去或获取另外的电子,具高度的化学活性,可快速攻击其他化合物的分子并产生新的自由基→又攻击另外的化合物→产生更多的新自由基,此恶性循环呈“瀑布”或连锁增殖,速度快、损伤性大。 脑缺血及再灌注时,自由基可通过下列途径产生: null脑缺血及再灌注时,自由基可通过下列途径生成: 1、黄嘌呤氧化系统* 2、线粒体系统 3、花生四烯酸代谢的相关酶系统 4、单胺氧化酶系统 5、白细胞系统 6、一氧化氮含酶(NOS)系统 7、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系统 8、抗氧化酶的功能降低 9、各种化合物的自发氧化 10、经PGH合成酶的不饱和脂肪酸代谢null三、一氧化氮(NO)在脑缺血时对神经元作用 双重作用:缺血早期,NO↑,保护作用 缺血晚期,(60m以后),特别是在灌注后,产生 NO↑↑,损伤作用 损伤机制: 1、导致DNA损伤 DNA断裂是神经元凋亡的特征性改变, DNA损伤→聚ADP核糖合成酶(PARS)活化 →可催化核糖从NAD到核蛋白的转运→消耗大量ATP→细胞内能供应耗竭。 2、影响基因表达 NO可使bel-2下调,bax蛋白水平↑后,caspase-3激活,此是神经元细胞凋亡过程的关键。 3、损伤线粒体 nNOS诱导产生NO →DNoo-,使线粒体内锰超氧化物岐化酶(MnSOD)失活→O2- ↑ ,触发神经元细胞的迟发死亡。 NOS: eNOS,iNOS,nNOSNOS: eNOS,iNOS,nNOS在脑缺血缺氧时,NO是Glu兴奋毒性的主要介质 NO的主要毒性作用之一: 通过氧化亚硝基阴离子(ONOO -), ONOO – 还可分解成毒性更强的.OH, NO2-等自由基null 四、细胞内Ca+离子超载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程序化细胞死亡 缺血→核死(急性坏死) ↓ 再灌注→恢复半暗带区血供(保护作用) ↓ 迟发性损伤(启动细胞凋亡过程)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cerebral reperfusion injury CRI 其他方面: 血小板活性因子 白三烯 细胞粘附分子 肿瘤坏死因子 酶:钙激活蛋白酶 null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的药理学基础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 一、迅速恢复组织的血供: 溶栓药,抗血小板药 抑制血栓素合成 环氨酶抑制剂,阿斯匹林 二、神经细胞保护剂 通过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 各个环节而 发挥作用 null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近年提出“时间治疗窗”概念,即最佳治疗时间。脑组织对缺血特别敏感,缺血超过6小时,缺血区功能难以恢复。因此,目前临床实验治疗多数定在起病后6小时以内进行治疗。治疗时间对卒中病人的生命和今后的生活质量null急性期的治疗首先应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使脑血流达到缺血阈值以上,阻止缺血性损害的发展。改善缺血区的血供可以保护缺血半暗带,使梗死区不致扩大,以利于神经功能的代偿和康复。 null第一代:UK(Urokinase)(尿激酶),SK(Streptokinase)(链激酶),是非选择性溶栓药,能耗竭全身纤维蛋白原,造成全身抗凝,溶栓状态,作用时间较长,易引起出血。应用后,脑出血的发生率与死亡率远高于对照组。null第二代: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APSAC(乙酰纤溶酶原-链激酶复合物) suc-PA和rt-PA均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在临床试验中取得较好疗效 null美国神经病与卒中研究院(NINDS)研究证明,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3小时内极早期治疗,仔细筛选病人,静脉注射rt-PA可改善卒中预后。治疗剂量为<0.85mg/kg,总剂量<90mg,需注意rt-PA 治疗的最初24小时内,严禁使用任何抗凝剂和抗血小板制剂。null第三代: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天然溶栓剂的结构,以提高药物的纤维蛋白选择性,减轻副作用,延长半衰期。如蛇毒,目前欧美日使用较多的是从南美蝮蛇中纯化的Batroxobin,日本商品名为东菱克栓酶,美国商品名为Reptilase,目前在我国已开始使用。另外,还有从南美吸血蝙蝠唾液中得到的纤溶酶原激活物。null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药:华法林,阿司匹林,噻氯匹啶,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在降低缺血性脑梗死 ,心肌梗死的总体发生率。 敌克利得:抗血小板药,预防脑缺血的复发较阿司匹林更为有效,但有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报道。 null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药:华法林,阿司匹林,噻氯匹啶,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在降低缺血性脑梗死 ,心肌梗死的总体发生率。 敌克利得:抗血小板药,预防脑缺血的复发较阿司匹林更为有效,但有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报道。 null阿司匹林: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环氧酶抑制剂,其抑制作用为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中TXA2的生成.可防治血栓性疾病效果较佳 国内推荐剂量50-75mg/d null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临床证据 1980年美国FDA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的预防 1985年批准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防 推荐标准剂量为325mg/d 国内推荐剂量为50-75mg/d null大量的meta-,已确认阿司匹林使许多种类型的血管终点事件(包括卒中)的发病危险性降低,对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司匹林对老年或较年轻患者均有益,然而就预防栓塞性卒中,对于老年心房纤颤病人,更有效null1神经保护治疗的目的 2神经保护剂的特点 3神经保护剂的研究现状:目前正处在不同的研究,试验阶段,其种类繁多,现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种:null1 离子通道阻断剂 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 3 谷氨酸释放抑制剂 4 自由剂清除剂 5 iNOS抑制剂 6 GABA受体激动剂 7 神经营养增强剂 8 腺甘转运抑制剂 9 其他null抗钙药: 尼莫地平(nimodipine),氟桂利嗪(sibelin) 发病后6-12小时内应用,脑血流量,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细胞功能 对慢性脑血管病人,改善学习记忆功能 i.v 1-2mg/kg, p.o 20-60mg/次,3次/日。 null氟桂利嗪(sibelin):作用与尼莫地平相同,但不引起尼莫地平心血管方面的副反应。现已被广泛用于脑血管病临床治疗,但因缺乏针剂而不能用于不能进食的重症病人。 null作用特点: 在急性期应用,可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对椎-基底动脉所致眩晕,效果更好 对脑动脉硬化别人,提高日常工作能力 改善睡眠和精神状态 null用法及注意 国外:口服 日剂量10mg, 静脉滴注 20mg 国内:睡前一次口服5mg 抑郁症,帕金森病等椎外系统病变者,孕妇禁用,且一般持续服药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null特点:脂溶性较高,可透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的分布: 嗅球和海马—尾状核和大脑皮质—小脑null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其受体按其功能分为三类:代谢型 (metabotropic), 离子型(ionotropic)和自身 L-AP4受体。前两者为 突触后受体,而后者为突触前受体。离子型受体是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复合体,它可调控突触后膜对钠,钙离子通透性的变化。按配体的亲合性又可分为NMDA型和非NMDA型受体nullNMDA受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Glu结合部位,离子通道和调控部位。NMDA受体拮抗剂按其作用方式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非竟争性拮抗剂和竟争性拮抗剂。高亲合性NMDA受体通道阻断剂包括:苯环利定(phencyclidine,PCP),地唑西平( dizocilpine,MK-801), 。高亲合性NMDA受体通道阻断剂包括:苯环利定(phencyclidine,PCP),地唑西平( dizocilpine,MK-801), 。nullPCP是非竟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的原型药,是一个传统的麻醉剂,虽然能使大鼠局部脑缺血引起的梗死体积大为减少,并能减轻全脑缺血引起的大脑皮层神经元坏死。但因可引起较强的精神分裂症,所以无临床治疗价值。nullMK-801 是此类中与离子亲合性最高的一个。体外实验亲合常数为1nmol--10nmol/L.是最先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证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nullnulliv 0.1mg/kg MK-801可减少缺血引起的坏死体积达32%, 25umol-50umol/L可明显减少在培养的大鼠海马脑片上低氧引起的暴发性癫痫波;腹腔给予MK-801 3mg/kg 可显著减少用吡啶硫胺引起的维生素B1缺乏对大鼠丘脑,乳头体和室周区造成的急性病理损伤。null目前尚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此类拮抗药还有CNS1102,Dx和右甲吗喃(dextromethorphan,DM)。null 在临床试验中发现,起始剂量145-180mg,,维持滴注量50-70mg,对病人有较好的耐受性,并能快速达到神经元保护作用的血药浓度。null低亲合性NMDA受体通道阻断剂:二甲金刚胺,DMAA),以及PCP的胺类衍生物苯基环己胺类等。这类拮抗剂因其毒性降低,成为较有希望的治疗剂。null镁离子(Mg++):以电压依赖性方式阻断NMDA受体的离子通道,细胞外Mg ++ 表现为非竟争性NMDA拮抗剂。MgCL2和MgSO4在中脑血管栓塞和全脑缺血模型上都显示了神经保护作用。null谷氨酸释放抑制剂: 主要抑制突触前谷氨酸的合成与释放 罗吡唑(Lubiluzole):能阻止半暗带区细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增高,抑制谷氨酸诱导的神经毒,临床II期实验证明能改善脑功能,降低死亡率。已完成III期临床实验。null自由基清除剂 SOD Vit E Lidocain Tirilazad mesylatenulliNOS抑制剂: 氨基胍:缺血24小时应用,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其作用可被过多的L-精氨酸逆转。 L-NAME:3mg/kg ip可使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皮质和纹状体梗死体积缩小39%,17%。nullGABA受体激动剂 Muscimol:可缩小脑梗死体积,减少行为和认知功能的损伤。 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降低血氨,促进大脑新陈代谢。 急性期可用1mg充分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 以免引起血压急降。亚急性和慢性期,0.25mg,3次/日,服用中很少出现副作用null其他神经保护药物: 都可喜(duxil),法国施维雅药厂生产 用途: 1 亚急性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 2 脑缺血所致的听,视觉功能障碍 3 老年人因智能障碍所致记忆减退,遗忘null脑活素注射液(cerebrolysin) 用生物技术从猪脑中纯化的肽制剂,不含蛋白质,脂肪及其他抗原性物质。可刺激有关激素的合成,有利于神经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有效地保护神经系统免受有毒物质的损伤。null腺苷转运抑制剂: 腺苷为一内源性脑保护物质,动物实验证明,A1受体激动剂可减少缺血-缺氧诱导的谷氨酸的释放和神经元坏死。 如:HWA285(propentofylline):可提高细胞外腺苷水平,保护脑细胞免受缺血性损害。可改善卒中病人的葡萄糖代谢,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自由基的生成。 现在临床试验阶段。
/
本文档为【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