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生命主客体融合的生命悲歌_解读辛弃疾的栏杆情结

生命主客体融合的生命悲歌_解读辛弃疾的栏杆情结

2009-11-29 4页 pdf 257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0069

暂无简介

举报
生命主客体融合的生命悲歌_解读辛弃疾的栏杆情结 !"!"#$ % & ’(() 名作 欣赏 ’’ * +)% ,-+. * +(/. &0 生命主客体融合的生命悲歌 ——— 解读辛弃疾的栏杆情结 "黄 萍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湖北 恩施 !!"###) 摘 要:南宋的社会现实没有使辛弃疾成为挽救民族危机的英雄,却使他把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一 吐于词,吟诵出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生命悲歌。在词人众多的词作中,我发现辛弃疾有一类凭栏之词。作为生命主体 的词人,其情感与作为生命客体的栏杆紧密融合,不断深入,难分难解。这是一种特殊的情结,我们称之为栏干情 ...
生命主客体融合的生命悲歌_解读辛弃疾的栏杆情结
!"!"#$ % & ’(() 名作 欣赏 ’’ * +)% ,-+. * +(/. &0 生命主客体融合的生命悲歌 ——— 解读辛弃疾的栏杆情结 "黄 萍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湖北 恩施 !!"###) 摘 要:南宋的社会现实没有使辛弃疾成为挽救民族危机的英雄,却使他把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一 吐于词,吟诵出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生命悲歌。在词人众多的词作中,我发现辛弃疾有一类凭栏之词。作为生命主体 的词人,其情感与作为生命客体的栏杆紧密融合,不断深入,难分难解。这是一种特殊的情结,我们称之为栏干情 结。 关键词:辛弃疾 生命主体 生命客体 生命悲歌 栏干情结 宋词被誉为宋一代文学之胜。在宋词中,有众 多的登楼凭栏之作,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生命主体 的词人有忧无处排解,有愁无处诉说,有愤无可发 泄,有思无人理会时,便登楼凭栏,将满怀的悲愤 或忧思诉诸栏杆: 楼高莫近危栏倚。 (欧阳修· 《踏莎行》) 怎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 《八 声甘州》) 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岳飞· 《满 江红》)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栏。(赵鼎·《行香子》) ⋯⋯ 他们把自己冷落不遇的压抑感和屡遭排挤的悲 愤感一吐于词,他们把自己对恢复中原坚决抗金的 热望一吐于词,他们把自己在情感与事业上的挫折 和痛苦一吐于词。在这里,栏杆已不再是一个冰凉 而默然的物体,而是生命主体情感的依托。只有凭 栏远眺,他们胸中的块垒才能坠落;只有凭栏远 眺,他们心中的苦闷才能随风飘散。 然而,在这些词人那里,栏杆也只是个依托而 已,只是个感情的暂时寄存地而已。他们中没有谁 有辛弃疾对栏杆的那种情感。辛弃疾特殊的人生经 历和社会处境造就了他特殊的生命追求,作为生命 主体的他, “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 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现在词中”!,使他 的江南游子式的惆怅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情感痛苦具 有了最震撼人心的内容。词人的众多凭栏之作,既 是词人当时的情感抒发,也是其人生经历和思想历 程的见证,生命主体对栏杆情感的变化,亦是词人 人生情感的变化。作为生命客体的栏杆与作为生命 主体的词人在这一曲曲生命悲歌中不断融合,最终 形成了一种深厚浓郁的情结,即栏杆情结。 《长恨歌》的讽喻之说,受政治、历史观念的影 响,这些已得性观念,往往先入为主,使读者带着 一种相对的倾向性去读文本。这种成规存在于作品 中,存在于阅读中,使读者局限于帝王身份,在讽 喻中兜圈子。语言最初并不是表达思想或观念,而 是表达情感或爱慕的。抛却这种成规,剔除帝王后 妃之念,用自己的审美体验重构作品,从李杨刻骨 铭心、凄恻缠绵的故事中读出新的意义,读出其中 深藏的最普遍的人性意义,感受亘古回响的人生苍 凉。 1责任编辑:古卫红 2 作者简介:陈西洁 (+3)3 * 2,陕西澄城人,渭南 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参考文献: 4 + 5 谢思炜 6 白居易集综论 4! 5 6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33%7 4 ’ 5 褚斌杰 6 白居易评传 4! 5 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33.7 4 / 5 金启华 6 诗经全译 4! 5 6 南京 8 江苏古籍出版社 9 +33:7 4 . 5 4美 5弗兰克·戈布尔 6 第三种思潮:马斯洛心理学 4! 5 6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3;%6 4 : 5 周相琭 6 《长恨歌》研究 4! 5 6 成都:巴蜀社, ’((/7 4 ) 5 王 立 6 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 4! 5 6 辽宁:辽宁 教育出版社,+33(7 4 % 5 4德 5恩斯特·卡西尔 6 人论 4! 5 7 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3;)6 古 典 今 读 ! 名作 欣赏 !"#$ % & ’(()!" ! *+ ,- .$ $/ 0( () 1 (0 23 一、栏杆拍遍 宋玉曾在 《高唐赋》中写道: “长吏堕官,贤 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登高远望,使人心 瘁。”李白在 《古风》中也说: “登高望四海,天 地何漫漫。”可见,文人登高望远的行为早已有 之。辛弃疾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 复仇雪耻,收复中原失地。他的情感自然有别于宋 玉和李白。同时,作为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 (辛弃疾· 《永遇乐》)的英雄壮士, “辛弃 疾的心态,既不同于晏、欧诸人的从容平和,苏轼 的超然旷达,秦、周等人的悲戚哀怨,也不同于南 渡志士悲愤渐平之后的失望消沉”!,他所表现的 是生命主体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人生苦闷。词人南 归后一直没有受到重用,长期辗转沉沦于州县,满 怀壮志无法实现,这就使他产生了作客他乡,江南 游子般的不遇之感。 一个清秋的傍晚,词人独自登上建康城的名胜 赏心亭。词人放眼望去,浩淼的长江在目光的极限 处与天合一,秋色无边无际。远处群山起伏,有的 形如碧玉之簪,有的状似青螺之髻。如果是在太平 之时登楼凭栏,如此秀美的景致一定会让生命主体 心旷神怡,而将慷慨激昂之词留于后人,而眼前却 是国难当头,山河不再,此情此景,只能满怀 “愁”与 “恨”。词人站在赏心亭上,红日西沉, 夕照映楼,孤鸿哀鸣。此时词人手扶栏杆,目送孤 鸿,抚今追昔,心中感慨万千,便写出了名作 《水 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 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 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糄英雄泪。 这时,生命主体“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 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 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胸”"。 这些情感在生命主体的胸中如烈火般冲突,他需要 找到一个突破口,来呼出他的生命悲歌。栏杆,只 有栏杆。因为他所拥有的便只有沉默的栏杆了。他 挥手猛拍栏杆,却仍然 “无人会,登临意”,这是 一种多么伟大的孤独感。拍遍栏杆,即使无人知 晓,但手和栏杆的接触可以使生命主体意识到自身 的存在,让生命主体更加清醒和冷静地去面对黑暗 而孤独的现实。 作为生命客体的栏杆,已成为生命主体孤独和 无奈时的依托。生命主客体在这里开始了实质意义 上的融合。 二、休去倚危栏 “宋词中对登望之悲表现得最精致、最成熟、 最完美”#。而在这些登望之词中,辛弃疾表现得 最为深刻。辛弃疾渡江南来,壮怀激烈,每于登临 之际,一掬男儿之泪。一一七九年,词人由湖北转 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当时他南渡已经十多年 了,虽然胸怀抗金救国,光复中原的宏图大志,却 始终不被重用,未能实现杀敌报国的理想。词人从 亲身经历中深深感受到南宋统治集团的昏聩无能, 奸佞当道,贤士遭妒,政治黑暗,国势日蹙,北伐 无期,面临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眼看岁月蹉跎, 青春流逝,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哀思。这次由湖北入 湖南,也不会有何作为。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 《摸鱼儿》这首摧刚为柔的名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 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 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 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 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 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以“更能消几番风雨”起头,“突兀而起,激切 不平,在反诘中蕴含着极度悲伤的感情内容”$。生命 主体 “由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 识和对英雄生命徒然流逝的惋惜怨恨”%,春已归 去,留春不住,一切都让生命主体感受到现实的不 尽如人意。词人身处小山亭上,暮春之景让生命主 体的情感变得幽愤难平。这时, “他以炽炽燃烧的 感情 ‘炽炉’,把许多本来不相关的生僻的词典事 典的‘药石’,融化成了有效而完美的艺术金丹”&。 于是,美人遭妒的怨愤之情便与生命主体的怀才不 遇之情 “融化”在情感的 “洪炉”中。 邓红梅曾说: “他不仅作为一个失志的爱国者 感受着他的时代生活,还以被猜忌的敏感的自北投 南者感受着它。这使他胸中常蟠结着一股勃郁愤懑 之气,随处辄发,触物而鸣。”’ “玉环飞燕”之 流,让生命主体建功立业的 “佳期”化为泡影。此 古 典 今 读 !"!"#$ % & ’(() 名作 欣赏 ’’ * +)% ,-+. * +(/. &0 时,词人身在亭上,但心中的悲愤已使他看不到任 何希望,他好想再靠近一点,手扶栏杆,使劲敲 打,但他深深地知道,暮春的 “斜阳” “烟柳”只 能让生命主体更加失落甚至失望,凭栏而望,不如 不去凭栏,不去远眺,不去思想,让身在高处的生 命客体保持一份独立的静默。词人说 “闲愁最 苦”。这种苦,是英雄失路的痛苦,是理想破灭的 痛苦,是故土不复的痛苦。 生命主体在众多痛苦汇聚于胸时想到的仍是 栏杆。因为只有处于高楼的栏杆,才能成为生命主 体情感的引发点,才能让生命主体的英雄悲歌破突 于心,让挣扎灵魂去体味那一句:休去倚危栏,斜 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三、凭栏却怕 辛弃疾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 “他一方面难以 平息失志的苦闷,对于南宋官场加诸他的打击愤郁 不平,也难以忘怀抗金复土的英雄之念。另一方面 他又借山水徜徉来安慰自己的精神苦闷,借学道问 佛来化解自己因壮志难酬和壮心不已的冲突而产生 的沉痛感”!。他曾说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 山,见我应如是” (《贺新郎》),他曾说 “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 沙道中》)。然而,辛弃疾毕竟不是陶潜,他是忧 世者,不是隐居者。他的一生,只能仗剑而行。一 一九四年,词人卸任福建安抚使,时年词人已五十 四岁,在途径南剑州时,便作下了这首沉郁顿挫, 劲气内转的词作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 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 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 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 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这首登楼之作,以南剑双溪里有神剑的传说起 兴,表明了自己亟待获得宝剑以雪国耻的爱国情 怀。词人登楼遥望,西北浮云,须万里长剑才能荡 平。但宝剑早已沉在剑溪之中,词人觅剑,但山高 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景象幽冷。现实的冷峻使作 为生命主体的词人满怀悲愤,一句 “人言此地”, 似是故老闲语,平淡无奇,却让人有喻深于浅之 感;生命主体伴其一生的人生理想终究不能忘却, 每每登楼凭栏,激越的英雄情怀便会不可避免地被 触发,辛弃疾终不能超脱。生命主体一句 “凭栏却 怕,风雷怒,鱼龙惨”,写得生动、怪诞,令人紧 张。它是作者对自己所遭逢内外夹击的政治情势的 特殊感受的象征,形象地比拟出投降派打击抗战派 的嚣张气焰和阴险嘴脸。" 生命主体身在高楼,却怕凭栏。张玉奇在 《稼 轩人格论》中指出: “辛弃疾胸怀爱国之心,匡复 之志,经纶之才,回天之力,而不能居其位、有其 职、尽其才、收其功,老死于泉林之下,其一生的 悲剧根源在于南宋朝廷。”#$%生命主体身居高楼, 栏杆之下便是夜一般漆黑的南宋朝廷。现实如此冷 峻,理想只能被扼杀。词人用 “陈登高卧”自比, 却用曲喻之法,将不愿高卧的情感隐含其中。于是 下文辛弃疾以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加以总括,生命主体 “从古人的登望中得到启发, 空间无限,时间无限,无论是历史的兴亡,还是个 人的悲笑,都在一时登览中看尽”#$&。 生命主体站在高高的双溪楼上,朝中群小似一 群妖魔在栏杆下的国土上显形。在这里,登楼成了 生命主体思之归宿,凭栏亦成了主体身之依托。 “凭栏却拍,风雷怒,鱼龙惨”,反映出词人本想 平静却又情绪激越的矛盾心理。词人年事已高,但 却仍不能忘怀世事,词人怕凭栏,却又不得不凭 栏。 “忧患现实的痛苦越深,越容易激发崇高的理 想。理想越崇高,追求理想的过程就越悲壮,越有 英雄气”#$’。而 “越是痛苦的追求,主体也就越在 过程中体验生命的辉煌和英雄的快感”#$(。 词中,辛弃疾“没有展开议论,而是戛然而止,把 无限的感慨留在言外,化悲愤于平淡,最后更以平淡 之笔描写出一幅淡远之景,‘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 系斜阳缆’,化情为景,以景借情”#$),“化悲凉为平淡, 不写现实的经历,却写历史的故事,不写心中的情 感,却写眼前的景物,不将要说的话尽情倾诉,却吞 吐不尽,欲说还休”#$*。词人老了,生命主体的年华已 不再,曾经的慷慨激昂已随时间老去1生命主体曾经 常常登临时时抚摸的栏杆1也成了一道矛盾的风景。 生命主体的情绪平和了1但他却仍不能不登栏凭栏1 不得不面对早已融入自己生命之中的生命客体1然 后吟一曲生命悲歌。 作为生命主体的词人对栏杆的情结已不可回 避,他曾经 “栏杆拍遍”,用这种悲壮的姿态去面 对黑暗的现实,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体会 古代文人 ‘登高望远’而心瘁的文化底蕴,表现忧 世者的生命之悲”#$+。他曾对自己说 “休去倚危 栏”,但这样的警戒却不攻自破,他的爱国生命之 忧使他不得不登楼凭栏,不得不倚栏而思,不得不 古 典 今 读 名作 欣赏 !"#$ % & ’(()!" ! *+ ,- .$ $/ 0( () 1 (0 23 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 "方星移 (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 黄冈 !"#$$$) 摘 要:柳宗元和苏轼都是善于描写山水的大家,但他们的山水游记却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 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柳宗元 苏轼 游记 感物方式 比较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 发。”!外物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文学艺 术表现的对象,山水游记是二者融合的代表文体之 一,感物方式的不同使得柳宗元、苏轼的游记呈现 迥异的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 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 柳宗元的游记的代表作 《游黄溪记》、 “永州 八记”等二十几篇游记,是他贬谪永州、柳州时的 作品;苏轼的著名游记大部分也是贬谪黄州、惠 州、儋州时的作品,如黄州时作的 《记游定惠院》 《记承天寺夜游》 《游沙湖》 《记樊山》等,离开 黄州赴汝州的途中作的 《石钟山记》,惠州时作的 《记游松风亭》 《记游白水岩》等,儋州时作的 《儋耳夜书》等,著名的 《赤壁赋》 《后赤壁赋》 就形式而言是文赋,实际上也是游记。 “气之动 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 讲的是诗歌创作中人与自然万物的互相感应,游记 创作何尝不是如此。从感物的目的看,苏轼和柳宗 元共同的愿望是排解忧愁,让谪居的过程相对自由 和轻松,但二人感物的差异更为明显,因而游记也 呈现不同的特色。具体说来,柳宗元游记的感物有 明显的主观刻意性,而苏轼游记的感物具有客观随 意性。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灵感来自于贬谪的磨难过 程。唐代文人有被贬谪经历和体验的十分普遍,但 就生命个体来说,朝廷给予柳宗元的 “纵逢恩赦, 不在量移之限”的判词毕竟意味着深哀巨痛和无出 头之日的绝望,意味着士大夫生命价值的迅速滑 落。虽然柳宗元在永州的创作中,真正尖锐批评现 实、抒写他遭贬的愤郁不平的作品的代表是议 和杂文而非游记,但山水游记的创作又的确与他的 心境有紧密的关系,正是独特的心境,才有了脍炙 人口的 《游黄溪记》、 “永州八记”等游记。 《新 唐书》本传叙述他 “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 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其文寄寓了其人 的 “堙厄感郁”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对于逐臣、 “僇人”身份的柳宗元而言,之所以对永州的山水 感兴趣,正是刻意通过访求山水、感受山水以求得 心灵的解脱,才创作这些山水游记。 他在 《笼鹰词》中曾生动地描述永州的山水景 观,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野草 丛生、狸鼠为患,真乃令人恐怖的荒野。可他为何 扶拦而叹。他知道,生命客体早已与生命结合,虽 怕凭栏,但凭栏却能使他幽啁盘旋,沉郁苍凉的情 感得以抒发,使生命主体心中的沉重块垒得以抛弃。 这时,那一首首关于栏杆的生命悲歌便滋生出一朵 宋代词坛的奇葩,这朵奇葩就是辛弃疾的栏杆情结。 4责任编辑:古卫红 5 作者简介:黄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 莫砺锋、黄天骥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0333 年 2 月第 0 版,第 0*% 页、第 0*2页、第 0)(页。 $%&’%&(%&)%&* 孙维城著:《宋韵——— 宋词人文精神与审美 形态探讨》,安徽大学出版社,’((’ 年 * 月第 0 版, 第 ’32 页、第 03* 页、第 03* 页、第 03) 页、第 03%页。 +,-./0 邓红梅编著: 《壮岁旌旗拥万夫》,湖 南文艺出版社, ’((+年 3月第 0版,第 03% 页、第 0’’ 页、第 0+ 页、第 0’页、第 ,页、第 ,*页。 %&1 张毅主编: 《宋代文学研究·下》,北京出版社, ’(((年第 0 版,第 3** 页。 %&2%&3 张海鸥著: 《宋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 年 , 月第 0 版,第 0%’ 页、第 0%’页。 古 典 今 读 !
/
本文档为【生命主客体融合的生命悲歌_解读辛弃疾的栏杆情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