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打箭炉的传说及地名刍议

打箭炉的传说及地名刍议

2013-09-03 5页 pdf 387KB 7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174

暂无简介

举报
打箭炉的传说及地名刍议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打箭炉的传说及地名当议 马 月 华 打箭炉 , , 即今康定 。 明初即有此称 , 有清一代 , 一直沿用 , 改称康定 , 则是清末的事 。 � 打箭炉一名的由来 , 《辞源》 释 � “相传诸葛亮用兵西南遣将郭达造箭于此 。 ” 此说源 于清代的史籍。 《御制炉定桥碑记》 说 � “打箭护未详所始 。 蜀人传诸葛武乡侯亮铸军器 于此 , 故名。 ” 《西藏图考》也说 � “打箭炉 , 俗传诸葛武侯南征遣将军郭达造箭于此石万《卫藏通志》的说法更详 � “打箭炉...
打箭炉的传说及地名刍议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打箭炉的传说及地名当议 马 月 华 打箭炉 , , 即今康定 。 明初即有此称 , 有清一代 , 一直沿用 , 改称康定 , 则是清末的事 。 � 打箭炉一名的由来 , 《辞源》 释 � “相传诸葛亮用兵西南遣将郭达造箭于此 。 ” 此说源 于清代的史籍。 《御制炉定桥碑记》 说 � “打箭护未详所始 。 蜀人传诸葛武乡侯亮铸军器 于此 , 故名。 ” 《西藏图考》也说 � “打箭炉 , 俗传诸葛武侯南征遣将军郭达造箭于此石万《卫藏通志》的说法更详 � “打箭炉 , 相传汉诸鑫我侯南征 , 遣将郭达安 炉打箭乏地 办 。! 引文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 “蜀人传 ,,’ � “俗传” 、 “相传” , 用词南示尚, ’ 反映了这一 传说的起源处 、 流传范围 , 以及从口头传说到载诸文字的发展过程 , “铸军器 ” 到 “造 箭” “安炉打箭 ” , 则显示出这一传说愈来愈细 , 愈来愈与该地名及该地风物紧密结合的演变过 程 。 因打箭炉其地 , 确有山 , 名郭达山, 有庙 , 名将军庙 , 此外还有一座将军桥 。 民间传说 , 是人民 口头的艺术作品。 它的内容 , 往往联系着一定的历史时代 、 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 , 或关联着一定地方上的特定事物 , 但它绝不是严格意义的历史 。 诸摹亮南征 , 是有名的历史事件 , “七擒孟获 ” 也是流传很广 、 脍炙人 口的历史故事 。 如当时确曾 “遣将军郭达造箭于此 ” , 则其人其事, 在正史或野史中 , 不应无记载。 《卫藏 通志》 中虽有 “蜀汉时人 , 名达” 和 “于沙畦纳安炉造箭” 的说法 , 但亦不详所据 。 诸葛亮 南征是取道宜宾入越西郡 , 渡沪水至益州 。 他不会选择一个既不在进军线上 , 又不是南征后 方的荒野空谷 “安炉打箭 ” 。所以 , 此说虽广为流传 , 确系附会 。 不过 , 这是针对考析地名 , 试图先着眼于史实的讨论而谈的一孔之见 , 并不是要否定前人的解释和这个传说。 打箭炉一名 , 究竟因何而来呢 # 任乃强先生 《芙野尘梦》 校注中说 � “打箭炉三字 , 系 藏语 ‘打折多’之译音” 。 此说 , 令人信服。 康定 , 藏语叫气尺’舍”朴 音译 “打折多 ” 更接近藏语语音 。那么 , 为什么会译成 “打箭 炉 ” 呢 # 音译地名 , 读音只能相近 , 不可能完全相 同。 读气砰拿, 气这三个音时 , 如果 读舍 时把舌尖音发成舌面音 , 读峭时 , 用鼻音代替前附鼻音的复辅音 , 再加上连读时的语 音 同 化作用 , 就会读成 “打箭炉 ” 。 当然 , 这三个音也可用别的同音字来写 。 但从历史上看 , 汉语音译藏语地名时 , 常有谐音 、 雅化 、 并赋于含义的现象。 这个地名 , 在明代的史籍中 , 写作 “打煎炉 ” ∃ 这一事实 , 不仅能证明这个地名是藏语地名的译称 , 而且从 “打 煎 炉 ” 到 “打箭炉 ” , 也清楚地显示了这一地名谐音 、 雅化并赋于含义的演变过程 。 作为地名 , “打箭炉 , 三个字可以望文生义 , “安炉打箭” 的传说是否源于此 , 我想是 有可能的 。 既然有 了故事的轮廓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 , 该地的一些山川风物 , 也 就有可能与这个传说挂起钩来, 使这个地名典故传说 , 更富于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并进而 派生出不少汉藏各异的 “打箭” 或与 “箭” 有关的 、 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传说 。 所以我认 为 , 郭达山, 可能是因这个传说而得名 , 将军庙 , 就是后人为传说中的郭达或与 “打箭” 有 关的某个传说人物而修建 。 至于将军桥, 民间传说也是琪郭碑达走过而命名的 。 不过 , 从此桥 的位置和联系康定城的卜厉史看 , 清代数次用兵西藏 , 、缺,西将军噶尔弼 、 抚远大将军 年 羹 尧 以及成都将军鄂辉等 , 都曾 “从打箭炉出口 ” , 取道此路入藏 , 此桥或许因某将军而命名也 未可知。 当然 , 这只是臆测 , 不过 , 这三个名称都是汉语 , 所以 , 它们与从 “蜀人 ” 中产生 的这个传说相互融合 , 互为 “印证” 是很自然的。 既然 “打箭炉” 是藏语译称的谐音 、 雅化和典故化 , 那么藏语地名气尺’舍”气又有何含 义呢 !藏语叫音译为 “多 ” 或 “都” , 是 “汇合处 ” 之义 。 河的汇流处 , 路 的交叉口 , 都 可叫 “多’ , 如砚’, 亨即 , 丫两河 口 ’ , , ’“有”气“ ∀ 字路口 ” 。有一首藏族民歌 , 赞颂康藏 有 名的地方 , 其中 , 描述昌都和康定地形的两句歌词是 “。“ ’“气’砚’, 亨, ’“气’“ ’‘ , 川 ” “气尺”气’坎’勺愁, ”气’闷 ’‘竹州 ’义为 “昌都座落在两水汇合处” “康定座落在三 山 环抱 处 ” 。 同是一个峭前者指 “两水汇食处 ” , 后者指 “三山环抱处” 。藏东名城昌都地处澜 沧 江上游札 曲 与昂曲两源汇流的三角地带 , “昌都” �‘“ ’峭 �就是 “水的汇合处 ” 之义 , 康 定之地虽也有 “二水汇流” , 但相形之下 , “三山环抱” 更能突出康定地形的特点和气势 。 当然我们也可 以这样说 , 既是 “峭 ” “汇合处 ” 又可 指 “ 山” 又 可 指 “水” , 正因 为康定地形的特点是 “三山环抱 , 二水汇流 ” , 所以也不必考证当初命名是着眼于 “山” 还 是着眼于 “水” 。但是 , 因为目前对气尺’含二字一音译为 “打折” , 最普遍的一种解释是着眼于 “水” 的 , 即认为 , “打折多 ” 是 “打河 ” 和 “折河 ” 汇合处之义 。 笔者对此有一些不 同看法 , 所以引了上述民歌及其它例证 , 想说明 “打折多 ” 的取名 , 不一定是着眼于 “水” , 可能主要是着眼于 “山” 的。当然 , 两句民歌歌词还不足 以充分肯定什么 , 但至少是个旁证 。 打折二水汇合之说 , 虽广为流传 , 并为 《辞海》所采纳% & 笔者感到 , 似仍有值得商榷 之处 。 如前所述 , 康定的地形是 “三山环抱 , 二水汇流 ” 。 “三 山” 是郭达山, 跑马 山 、 阿里木 贡山 。 “二水 ” , 一是从南到北 , 穿城而过的折多河 ∋ 一是自北而南 , 穿越雅拉沟谷的雅拉 河。 二水在郭达山下汇合东流 。 折多河因折多山而得名 , 折多山因山腰的折多塘% 得名 , 一 “折多” 则是藏 语 息有, 的 音讹。 藏族称折多山为雪外 雪是雪 名 。 藏族称折多河为可咬月’屯义为 “ , “小肠 ” , 闷是 “山” , 据说因山路盘曲如 肠 而 得 雪 山 融 化 之 水 ” 。 奢“音译为 “居拉” , , “” , 音译为 “责曲” , 是藏族对该 山该水原来就有 , 并一直沿用的指称 。 “折多山” “折多河 ” 则是现在广泛使用的汉语称呼。 究其来源 , 是藏语地名拿盲勺的音讹 、 转化和派生而来的· 既然折多河一名 , 不是藏族对这条河的藏语指称 , 也就不可能简称为 “折河 ” 。 雅拉河因雅拉沟而得名 , “雅拉 ” 则是藏语吧, ’气的音承 义为 “耗牛圈” , 因此路 () ) 是过去耗牛驮运的商道 , 康定北门外雅拉河滩一带曾是商队张帐 , 牛马歇息之处 , 故名 。 雅 拉河发源于康定与丹巴分界的大炮山 。 大炮山是藏语弓’场’阅音译为 “达颇拉 ”一的 谐 音和雅化 , 雅拉河谷回折深入 , 人烟稀少 , 这一带散居的人户多操汉语 , 称这条小河就叫雅拉 河 。 康定藏族称此河吧 , ’尺 ’番此河是否叫做 “打曲” � “曲 ” 是藏语 “河 ” �, 笔 者在 康定作过一些调查 , 均未得到肯定的答复。 既是藏语称折多河和雅拉河不叫 “折曲 ” 和 “打曲” , 则 “打折二水汇合 ” 之说就无由 成立 。 退一步说 , 即或雅拉河有人称过 “打曲” , 但折多河藏语从来就叫 “贡 曲” 而 不 叫 “折曲 ” 这是事实。 只有 “打曲” 而无 “折曲” , “汇合 ” 之说也不能成立。 一 关于 “打折多 ” 的得名 , 当地藏族另有一种解释 , 并附有一个传奇性的故事 , 说是因一 精于射猎的商人罗布绒布在此射鹃而得名 。 所以 , “打折” 就是 “娜气以’舍气” , 即 “射 箭” 之意。 这是藏语地名典故化的一个例子 , 也像 “打箭炉 ” 地名典故化的传说一样 , 从民 间文学和社会历史科学研究的角度讲 , 都有价值 , 不过 , 如按此说 , ‘ 书写时藏文 就 要 写成 尽气即舍片, 气, 而实际毛正确的写法是气尺’舍’。补 气尺 ’舍”气一名 , 常见于近代的藏文史籍 , 著名的 “安多政教史》 ∗ 中 , “打 箭 炉 ” 均写作气尺 ’舍’峭 。 十八世纪藏族学者松巴 · 益西班觉著 !!+ 海历史》 中有一段文字 � “在 四川成都府 , 有普贤菩萨的圣地峨嵋山⋯⋯在打箭炉及大小金川据说 曾有 十 八 个 察 柯 小犷 , 件处的 , 气“打箭户 ’藏文写作书 &,& 。气显然是受安多方言语音的蔚向。 · 究章书 ,舍二字作何解释 , 还未听到肯定的说法 · 照藏文字 面 分 析 , 如 把 “气袱 ” 看 成是 “气尺’勤 ” “旗蟠 ” 的省略 , “舍” 是 “, 即舍” “拉则 ” 的省略 , 则似乎也可与 矗 分平颂以祈用立在郭达山山尖上铁铸的 宋的习俗 , 藏语叫 “拉则 ” “箭杆” 挂起钓来 。 藏族有在山顶高处垒石插蟠 ! 或插箭 ∀ “拉则” 还有一层作用 � “番地攒石成堆 , 名 日鄂博 , 界− 。 “鄂博” 是蒙语 , 即藏语的 “拉则 ” , 在藏 、 蒙族地区 , 随处可见 。 郭达山阵地万刃 , 巍 峨雄踞 , 是当地藏民崇奉的一座神山 , 藏语叫时气’明将军 庙 , 藏族叫气训”气’号’尸二即 “护法神殿 ” , 供奉的是铁 匠化身的护法神 气即‘气’ “ 勺凡 ’ ” 气哪’肖又叫 “骑羊护法 ” 。 对神山的崇奉和对护法神的祭祀是一体的 , 这种崇奉和祭祀 , 从 一个方面讲 , 也反映了一种祈颂平安向往幸福的愿望 。 而 “拉则 ” 也可以说 , 就是这种祈颂 和愿望的象征 。 康定跑马山和雅拉沟头道桥等处 , 过去都有 “拉则” , 不过 , 郭 达 山 顶 的 “拉则” , 郎插在山顶岩石上 、 ‘丈二长碗 口粗的铁铸箭杆 , 因山势高峻雄浑而益显 其 逛 远神 奇 。 这个高插云天的 “箭杆” , 是从东南北三门入城都能看到的打箭炉的标志。 所以我想 , 郭达山顶的神奇 “箭杆” , 是孕育各种打箭传说的基因 , 同时 , 也可能就是气尺’舍”气一打折多命名的依据 。 抱二水夹流之地 ” 。 打箭炉 , 又简称 “打折多” 的全部含义 , 是否是 “以箭杆班立的郭达 山为标 志的三山环 “炉城” , 清代的史籍中 , 更常以 “炉” 一字代之 。 我们说 , “炉 ” 是 一 () ( . “打箭护 ,, 的简称未尝不可 。 但如果说 , # 该区藏族长期以来就称这个哪兰山 环 抱 、 二水汇 流 ” 之地为, 片, 那么 , 以后进砒地的汉族和其它民触沿用这一称峨只是语讹为 “护卜 、这也是有可能的。 ‘ 诸葛武侯遣将打箭的传说 , 以及流传在康定地区的 , 用宽对著或藏语讲迷的许多地名典故及 风物传说 , 都是民族民间文学的宝藏 , 是随着这一地区他开拓、 发展和枪桑变化而产生 、形成 的。 它们是劳动 、 生息 、 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 、 以藏族为主的各族人民聪明匆慧的结晶。 这 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而且对于研究这些地 区的天时物候、 史地沿革 、 民族关系 、 宗教源 流 、 社会习俗等等 , 郁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地形和地物 , 是与史俱来的自然环境, 地名和各种自然物的指称, 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撰斐潺蠢翼减蒸戴 理 、 研究有关的民间文学作品时 , 就不能不联系该地区的历史演变、 民族语言和各个民族的 社会历史 、 宗教习俗以及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等等来考虑 # ‘ ∃ 打箭炉一带 , 历来是藏族居住之地 。 元明以来设土司 , 打箭炉是明正土司住 牧 之 地。 “名从主人 ” , 这个地方的一些地名及山水等, 最初 , 必定有藏语的称呼。 这点似呼不应有 疑问 。 打箭炉, ’ 又是康藏高原极东的门户 , 自清康熙以来 , 随着清代在西藏的施政 , 打箭炉 的政治 、 经济 、 军事地位日益重要 , 发展成为扼川藏交通姻喉的 “川边首邑稗 % 随着设官 、豁蒸撰游弊“够印芯” 一诃的谐音 、 雅化和典故化。 因折多河叫勺欢网 ’电, 昔渐 ‘ ∃“贡曲” 护 康定 南郊折多河西岸 , 即公主桥后那座缓如 岗、 连同南无寺一 带, 藏 语 叫, 烟军护 , 义黝 “雪水流经的山岗” 。 所以, 座落在 “贡 曲岗 ” 下, 横跨 “贡曲河” , 连接康定 城 区 和 南 郊的这座石拱桥 / 就叫 “贡曲桥” 。 可资佐证的是清代的史籍中多记载 � “打箭炉⋯⋯出南 门十里过工竹卡” 0 , “出炉过贡诸桥 , 至折多山根护0 。这里的 “土竹” 或 “贡诸” , 即 “贡 曲” 一词的谐音 。 “贡诸桥” 即现在所称的 “公主桥” , 这是毫无疑问的。 、 , ·“驯马桥 ”在公主桥上面 , 是去榆林宫必经的一座木桥 。 这里 , 沿河是一片比较平缓的河滩 地 , 未开垦前荆棘丛生 , 藏族叫它岔哥即解 , 义为 “粼棘歼” , ‘叫这座桥为亩那明勺’月即 ∋ 义为 “荆棘坝子下面的桥” 。 所以 “驯马” 是 “雷气, 川” 音译为 1’泽马一” 一词的谐 &音 和雅化 。 “榆林宫堤藏语勺乡风 ’闷, ’,穴呵的谐音雅化也是毫无疑问抓因为至今当地藏族群众 仍这样称呼 。在清代的书籍中 , ’“驰马桥” 曾写作 “侍马桥” & “榆林宫” 曾写作 “鱼鳞宫” 、 “御林宫 ” / , 从汉字的选词上也可以看出谐音和雅化的痕迹 。 至于一地多名 , 在康定地区 , 就是一个地方或山水等至今仍有汉 、 藏两种指称。 或是 藏 语命名在先 , 汉语命名在后 , 各有命名的语义 。 如 � ’勺气气’百可’冈 “绿草如垫之山”一跑马山牙即犷电 “布吉温泉” 一二道桥 、亏粤’冈口 ’舍 “道孚鄂博”一道头桥 甸’犷冈 ’尸 “叶姆山上 ”一烧香坪胃长 ’明哪 “碉堡下面”一营官寨或是藏语命名在前 , 汉语音译沿用 , 保留了一定藏语语音的特点, 汉字未雅化。 如 � 闷界可汽 “耗牛圈” 号’气勺只 门匆尺 ’如 “神喜” “金顶 ” —雅拉—塔公—色多另外 , 还有一些名称 , 如 � 呐军号 子耳坡 肖·两&两 波罗罗 丫匆 瓦斯 ‘即粤’和 阿里木贡 上述四个名称 , 虽然一听就知道不是汉语 , 而且也可用藏文拼写 , 但却不易 弄 懂 其 语 义 。 与此类似的 , 还有康定至瓦斯沟至沪定沿路的升亢 、 柳扬 、 日地 、 沙湾 、 烹坝等一些用 汉字书写的非汉语地名 。 这些地名和山水的名称中 , 是否有木雅藏语。 的因素 , 甚或还有古 羌语的遗迹呢 #存疑待考 。 注 � � 光绪三十四年 ! (2 ) 3 ∀ , 赵尔丰为矜其改土归流之功 , 奏改打箭炉直 隶 厅 为 康定 府 。 康定之名自此始 。 民国二年 ! (2 (4 ∀ 置康定县 。 5 《卫藏 通 志》 (44 页 , 西 藏人民出版社 。 ∃ 《明实录藏族史料》 6) 页 , 西藏人民出版 社 , 7 《四 川 文 学 ∀∀ (2 3 (年2期 , 张央 《炉城赋》 。 8 《辞海》打箭炉条 。 % 折多塘 , 地名 , 位于折多山腰 , 是出关入藏的必经之道 。 因清政府在此安塘置铺而得名。 ∗ 《安 多政教史》 ! 藏文 ∀ 9 9 2页 , 甘肃民族出版社 。 《青海历史》 ! 藏文 ∀ :) 页 , 青 海民族出版社 。 − !!∀ ;<藏游踪汇编》 (: 6页 , 四川民族出版社 。 / 公主桥 原 为 石桥 , 驯马桥原为木桥。 0 《西藏图考》 3= 页 , 西藏人民出版社 。 0 《西藏 志>∀ =2 页 , 西藏人民出版社 , / !!∀ ((藏游踪汇编》 (:6 页 。 / 一般认为 , 明 正 土 司是木雅王的后裔 。 早期土司的住牧地在木雅立曲河下游的 “色吴绒 ” 。 木雅话异于普 通藏语 , 一 () 4 .
/
本文档为【打箭炉的传说及地名刍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