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曹操家族血源考论

曹操家族血源考论

2013-09-04 4页 pdf 196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6811

暂无简介

举报
曹操家族血源考论 第 21 卷第 6 期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1 年 11 月 Vol. 21 No. 6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 Nov. 2011 * 曹操家族血源考论 王胜鹏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摘 要:目前学术界关于曹操出身的争论,焦点集中在姓曹还是姓夏侯上面,源自曹氏本家之说存在诸多 疑点,而源自夏侯氏证据更充足,从陈寿《三国志》行文体例及裴松之注的多处内容来看此说可以得到证实,曹 嵩后代对曹腾的态度也或许可以说...
曹操家族血源考论
第 21 卷第 6 期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1 年 11 月 Vol. 21 No. 6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 Nov. 2011 * 曹操家族血源考论 王胜鹏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摘 要:目前学术界关于曹操出身的争论,焦点集中在姓曹还是姓夏侯上面,源自曹氏本家之说存在诸多 疑点,而源自夏侯氏证据更充足,从陈寿《三国志》行文体例及裴松之注的多处内容来看此说可以得到证实,曹 嵩后代对曹腾的态度也或许可以说明问题,还有,考察曹丕和夏侯氏诸人的特殊关系对认识问题真相也有帮 助。封建社会血统决定一切,名不正则言不顺,统治者出于维护正统的政治形象和封建宗法纲常的需要,这是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曹魏血源的原因。 关键词:曹魏;血源;曹氏;夏侯氏; 中图分类号:K234.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5248(2011)06 - 0034 - 04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奠基者曹操,他的出身历来为史家 争论不休,论者各执一词,然而终无定论。陈寿《三国志》 开篇就交代了曹操出身的神秘性:“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 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 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 出本末。嵩生太祖。”[1]1从引文来看,陈寿对曹嵩出处讳 莫如深,只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由此引发后世旷日持 久的争论。目前学术界关于曹操出身的争论,焦点集中在 姓曹还是姓夏侯上面。 一、曹姓说的误区 曹姓说者自认为有力的证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第 一,曹腾本谯县世家旧族,兄弟本家众多,养子不会随便抱 养;第二,曹操子孙中内部互相过继的案例很多,可以类比 于曹嵩;第三,夏侯氏之说出自政敌的攻击,清人何焯即持 此一说:“谓嵩夏侯氏子者,敌国传闻,盖不足信。”又云, “明人小说家所演即据此耳。”[2]另见复旦大学韩昇先生 亦持此论。[3]第四,夏侯、曹氏联姻可见两家血缘并非同 源。 古代社会虽说继承宗祧多选本家,然而例外却很多, 仅就汉末三国时期来讲,领养外姓继嗣的多得很,而且不 乏一世之雄。汉主刘备的养子刘封就本不姓刘,“刘封者, 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 继嗣,养封为子”。[1]991刘备虽然自诩为汉皇室后裔,但他 收养继嗣者并不取自刘汉宗室,而仅凭个人喜好而已。所 以,认为继嗣养子必取自本家的看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 的。 曹操子孙中内部互相过继的情况的确有很多,然而把 它与曹嵩被收养的情况作类比,并以此确定曹嵩也属于本 家过继,这个推论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皇家与平 民百姓在继嗣者的选择上必然有很大的区别,更何况曹腾 是一个宦官。宦官从一产生就受人歧视,即使他并不作 恶,若司马迁所言,“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 终不可以为荣”,“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 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 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①曹腾的 兄弟即使众多,他们在是否给儿子与曹腾继嗣的问题上必 然有所顾虑。宦官养儿子的事情历朝都有,能见到的记载 最多的是清朝,宦官们由于受人鄙视,一般只好收买穷苦 人家子弟豢养。汉末乱世,饿殍遍野,人们转死沟壑,就连 谯县豪族夏侯氏也几乎难以自保,《三国志·魏书九·夏 侯渊传》中裴注引《魏略》曰:“时兖、豫大乱,渊以饥乏,弃 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夏侯渊穷得连多养活一个孩子都 难,可见夏侯氏在汉末已经破落,他们家的孩子出让给曹 腾做养子,相信是皆大欢喜的。 接下来澄清一下曹氏与夏侯氏联姻的问题,这也是反对 曹操源于夏侯氏之说者常持的有力依据之一。考诸史料,夏 侯氏与曹氏联姻有两例:第一,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尚太祖女 清河公主;第二,夏侯渊之子夏侯衡尚太祖弟海阳哀侯 女。[1]272至于夏侯渊娶太祖内妹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43 *收稿日期:2011 - 07 - 20 作者简介:王胜鹏(1976—) ,男,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王胜鹏:曹操家族血源考论 2011 年第 6 期 夏侯与曹氏的联姻不能明他们的非血缘关系,因为 汉末三国近亲通婚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魏国司徒陈矫娶 生父之侄女。《魏氏春秋》曰:“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而 婚于本族”,朝中就有人以此事非议于他,“徐宣每非之, 庭议其阙”,但是曹操制止了这种现象,“乃下令曰:“丧乱 已来,风教彫薄,谤议之言,难用褒贬。自建安五年已前, 一切勿论。其以断前诽议者,以其罪罪之”。[1]644周寿昌先 生论及此事时就说:“魏武拥全之,特下令禁人诽议,殆以 同姓为婚禁人议,即以便己私也。”②周先生认为曹操维护 陈矫是出于私心,因为他家族中也有这个情况。 又比如曹爽集团中的何晏与同母妹婚配。何晏本是 汉末外戚何进之孙,在宦官之乱中何晏随母尹氏一起被曹 操收纳。何晏在宫中长大,“见宠如公子,……无所顾惮, 服饰拟于太子”,[1]292很得曹操喜爱。尹氏又生下金乡公 主,“魏末传曰:晏妇金乡公主,即晏同母妹。”[1]292虽说裴 松之引录此条的同时表示怀疑,然而难保没有此事。何进 长于宫闱之中,或许与其妹产生不伦之恋,曹操因疼爱于 他而无可奈何亦未可知。 再比如吴主孙权娶表侄女徐夫人和孙休娶外甥女朱 夫人,[1]1197,1200曹丕娶汉献帝女儿(献帝为魏武之婿) ,[1]160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中国古代社会的确有“同姓不婚”的传统,但是自初 民社会以来,直至中古社会早期,人们对于婚姻的认识并 不与后代相同。儒家经典《礼记》里对婚姻的作用是这样 解释的:“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 也。”③所谓“附远”,就是通过与血缘关系远的部族联姻, 利用甥舅关系将各异姓部落紧密联合起来,达到各族友好 相处,互相支持、互相依靠的目的。无疑,规定族外通婚首 先具有政治目的。所谓“厚别”,就是看重族内长幼尊卑 秩序,异姓通婚可以维护宗族内部嫡庶、长幼、亲疏、尊卑 次序。所以,禁止同姓婚配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 等级秩序。 既然古人提倡“同姓不婚”并不是专门从遗传学上优 生优育的角度来对待婚姻,那么在不妨碍集团利益的情况 下,对于亲上加亲,古人或许并不认为有什么大不妥,中国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就是以兄妹的角 色在劳动人民的想象中产生!所以古人近亲结婚的现象 多如牛毛,只要名义上不是同姓就可以,故而陈矫出嗣于 舅氏就可以娶生父刘氏族女了,夏侯氏与曹氏的婚配道理 也正同此例,何晏与同母妹并不同姓。当然这个现象在三 国时已经不太被人们接受了,陈矫受徐宣诽议就反映出 来。古代近亲结婚更多的发生在表亲之间,这种现象直到 二十世纪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许多地区还存在着。 二、陈寿的春秋笔法 难道陈寿对曹嵩的来历真的一无所知吗?却是未必。 仔细审视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发现它颇得孔子的《春 秋》笔法之义,虽于字面表现出客观的叙述,然而皮里春秋 却是随处可见。 对于曹魏的血缘,陈寿虽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明言, 亦或者是对自己的判断不能确信,于是他就以一种隐晦的 方式揭示出来,这种方式就是利用《三国志》撰写体例来 影射。陈寿撰史对于人物传记的安排是有讲究的,一般地 位身份大致相同的人物安排在同传,文臣在一起,武将又 在一起,就连叛臣也另作归类,其他人物安排也都诸如此 类,绝不混杂。该著为蜀、吴两国宗室作传,都是宗室单列 一传,那么对于曹魏宗室必然不会另改陈规。《三国志卷 九·魏书九》将夏侯氏与曹氏诸人同传,而且将夏侯氏居 于曹氏之前叙述,这绝对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这种现象就 耐人寻味了,难道夏侯氏的地位与曹氏相同?甚至比曹氏 更重要?作者分明在以这种隐晦方式表明自己对于曹操 真实出身的看法。 三、裴注的鲜明态度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态度更明朗地倾向于认 可夏侯氏与曹氏的血亲渊源关系,他通过作注补充史料一 再表明这种关系。在裴注《三国志》中至少有三处裴注引 录文字直接言明夏侯氏的宗室身份。 其一,在《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中引《魏略》所 记,孙权在给曹丕的使者浩周的书信中称夏侯氏为魏宗 室:“今子当入侍,而未有妃耦,昔君念之,以为可上连缀宗 室若夏侯氏,虽中间自弃,常奉戢在心。当垂宿念,为之先 后,使获攀龙附骥,永自固定。其为分惠,岂有量哉!” 孙权信里意思大致是说:“现在我的儿子应当去朝廷 侍奉皇帝,但至今还没有婚配,先前先生您认为我家应该 和宗室夏侯氏联姻,虽然期间魏吴失好而事没有办成,但 我还是经常把先生的话记在心里。如果能够达成宿愿,得 以荣幸地攀上皇亲,我家就能够和朝廷永远结好了,这件 事给我家带来的恩惠,哪里说得完呢!”当时吴蜀交恶,山 越又叛乱,孙权为避免曹魏乘隙而攻,于是向曹丕表示臣 服,两国互有使者。浩周作为魏臣,向孙权建议与曹魏宗 室哪怕是夏侯氏联姻,可见当时魏人也多有知晓曹操出身 于夏侯氏的实情。《魏略》一书作者鱼豢也是魏人,担任 过魏朝郎中,其书被史家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裴 松之注《三国志》里,《魏略》是被他引用最多的史书,可见 裴对该书的信赖不同一般。 其二,在《魏书·武帝纪第一》中,裴注引吴人所作 《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 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一般论者都以为,《曹 瞒传》既为敌国所撰史书,就必然有丑化曹操的意图,这种 想法非常狭隘,且不说有自史迁以来就形成的秉笔直书的 良史风气,上文所引魏人鱼豢所撰《魏略》一书中,为何也 53 2011 年第 6 期 王胜鹏:曹操家族血源考论 有孙权关于夏侯氏是曹魏宗室的说法?讲曹操出身于夏 侯氏的,《曹瞒传》的作者是吴人,《世语》的作者郭颁也是 吴人,大概是因为曹操家乡谯县地近吴越,吴人更清楚曹 操家族的底细罢了。 其三,在《魏书·文帝纪第二》中,陈寿原著载“庚午, 延康元年夏侯惇薨”,裴注引《魏书》曰:“王素服幸邺东城 门发哀”,又引孙盛评论说:“在礼,天子哭同姓于宗庙门 之外。哭于城门,失其所也”。 孙盛认为,根据礼制规定,天子哭同姓宗室之亡,止于 宗庙门之外,不可过分,而曹丕到邺城东门为夏侯惇发哀, 那就是违背礼制了。在此,孙盛明白无误地透露了曹丕跟 夏侯惇的同姓关系。孙盛是东晋人,著有《魏氏春秋》和 《晋阳秋》,房玄龄称其为“良史”。[4] 复旦大学《三国志》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华教授最先提 出了此种看法,[5]无疑,他的见解切中肯綮。这里附带说 明一下,吴教授还另以安徽亳州城南出土之曹氏墓砖上刻 有“夏侯右(君)”字样来作为夏侯与曹氏有血缘关系的佐 证,则余不敢苟同,因为墓砖上刻辞人名除了曹氏之外,还 有不少其他姓氏人名,一部分是来为曹氏吊唁的,还有些 属于工匠刻辞。[6]再说夏侯氏即使与曹氏情同一家,也不 可能两姓合葬,因为这些墓葬主人大多是曹腾的兄弟子 侄。 四、曹氏后代的态度 曹嵩后代对曹腾的态度也或许可以说明问题。曹丕 于黄初元年(公元 220年)冬十月称帝,立马在十一月“追 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1]76“武王”指曹 操,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 216 年)“夏五月,天子 进公爵为魏王”,[1]47“太王”指曹嵩,于汉献帝延康元年 (公元 220 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 王”。[1]59曹丕追封曹嵩、曹操尊号,无非是要光宗耀祖,以 示孝道罢了。曹腾作为曹丕的曾祖父,在汉末并非是一个 微不足道的人物,虽是宦官,却大有能力和声望,要不他的 养子曹嵩又怎会一路飙升做到太尉?曹嵩在汉末政治上 并无多少建树,政治能力绝对比不上曹腾。像曹腾这样有 影响的人物,他的后代做了皇帝,理应追尊他以示荣耀吧? 然而曹丕对曹腾并未予以理会,似乎有所忌讳,要把出身 于宦官家庭的历史抹杀。只是到了太和三年(公元 229 年)“夏四月,戊申,追尊高祖大长秋曰高皇帝,夫人吴氏 曰高皇后”。[1]96曹腾在曹魏代汉九年后才被明帝追尊为 高皇帝,个中原因大概是因为其时世家旧族重新壮大,竞 相标榜家世渊源,而曹魏为了与之相轩邈,只有认同并努 力抬高曹氏出身了。夏侯氏虽说源出于汉初功臣夏侯婴, 但毕竟不如做过汉初丞相、功据第二的曹参名声响亮,而 且曹姓还可以上溯到古圣人周文王甚至有虞氏。曹操曾 “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1]455曹叔振铎系周文王 之子,“武王封弟于曹,后人遂以国为姓”;④曹植亦说:“于 穆我王,胄稷胤周”;[7]明帝曹叡于景初元年发布诏书说 “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1]110以上几个曹氏重要人物中, 曹丕在对待乃祖问题上沉默的态度,反映了他对曹姓的矛 盾心态。 更为蹊跷的是,史载曹丕和夏侯氏关系尤为亲密,夏 侯楙、夏侯称及夏侯尚等人都自幼就与曹丕交好。夏侯楙 字子林,是夏侯惇中子,“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 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1]269夏侯称乃夏侯渊 第三子,“与文帝为布衣之交”。[1]294夏侯尚乃夏侯渊从子、 夏侯玄之父,“文帝与之亲友。太祖定冀州,尚为军司马, 将骑从征伐,后为五官将文学”,“六年,尚疾笃,还京都, 帝数临幸,执手涕泣”。[1]294夏侯尚去世,文帝还特别下诏 说:“尚自少侍从,尽诚竭节,虽云异姓,其犹骨肉,是以入 为腹心,出当爪牙。”[1]294曹丕谓夏侯尚“异姓”,乃就夏侯、 曹之姓氏不同而言,而“骨肉”之说必有渊源,看来曹丕心 里是把夏侯当做骨肉的。反观曹仁、曹洪兄弟及其子侄之 中,史籍上并无记载有与曹丕关系亲密的,曹洪甚至差点 死于曹丕之手。曹丕早年曾向曹洪借贷而未果,即帝位后 寻机报复,幸得卞太后拯救。[1]278只有曹真得到曹丕的友 爱,还只是由于曹真与曹丕自幼一起长大的缘故,而且裴 注引《魏略》云:“真本姓秦,养曹氏。或云其父伯南夙与 太祖善。兴平末,袁术部党与太祖攻劫,太祖出,为寇所 追,走入秦氏,伯南开门受之。寇问太祖所在,答云:“我是 也。”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故变其姓”。[1]281曹真之父 于曹操有活命之恩,曹操父子厚待恩人那是理所应当的。 看来,曹丕亲近夏侯氏,是源于血缘关系的天性。 通过以上论证,基本可以判断曹嵩一脉血缘来自夏侯 氏。 五、曹魏血源模糊不清的原因 封建社会血统决定一切,名不正则言不顺。曹魏血缘 即使出于夏侯氏,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治形象和封建宗法纲 常,是不会予以承认的,特别是曹魏篡汉以后,他要树立自 己的正统形象,杜绝舆论指摘他来自旁门左道,对于出身 秘密必定会严加保守。夏侯氏自然不敢声张曹操出身上 与他们的渊源,他们和曹氏在利益上休戚与共,不可能做 出有损曹魏声誉的事情。这大概是陈寿撰史时遇到的一 个麻烦,所以最后只有运用曲笔了。 曹魏统治者很重视正统问题。文帝曹丕曾颁发《制傍 枝入嗣大位不得加父母尊号诏》:“依汉祖之尊太上皇是 也。且礼不以父命辞王父命。汉氏诸侯之入,皆受天子之 命胤于宗也。而犹顾其私亲,僣拟天号,岂所谓为人后之 义哉!后代若诸侯入嗣者,皆不得追加其私考为皇妣为后 也。敢有佞媚妖惑之人,欲悦时主,缪建非义之事,以乱正 统者,此股肱大臣所当禽诛也。其着乎甲令,书之金策,藏 63 王胜鹏:曹操家族血源考论 2011 年第 6 期 诸宗庙,副乎三府。尚书、中书,亦当各藏一通。”⑤ 同样明帝曹睿也在太和三年(公元 229 年)秋七月发 布了同样性质的诏令,诏曰:“礼,王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 大宗,则当纂正统而奉公义,何得复顾私亲哉!汉宣继昭 帝后,加悼考以皇号;哀帝以外籓援立,而董宏等称引亡 秦,惑误时朝,既尊恭皇,立庙京都,又宠籓妾,使比长信, 叙昭穆于前殿,并四位于东宫,僭差无度,人神弗祐,而非 罪师丹忠正之谏,用致丁、傅焚如之祸。自是之后,相踵行 之。昔鲁文逆祀,罪由夏父;宋国非度,讥在华元。其令公 卿有司,深以前世行事为戒。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 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敢为佞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 以干正统,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 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着于令典”。[1]96 这两个诏令都是针对未来宗室子弟入继大宗而发,目 的是杜绝诸侯子弟入奉大统后有追尊亲生父母为皇为后 的行为。正如曹睿所说:“纂正统而奉公义,何得复顾私亲 哉!”这句话一方面是为自己预先考虑(曹睿无子) ,担心 养子日后有背叛行为,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委婉告诫曹氏 和夏侯氏宗族,要求他们各守本分,不可逾越!夏侯氏如 果宣称自己与曹魏皇族的血缘关系,并进一步提出非分的 要求,那可是曹魏统治者不能容忍的!是故夏侯氏始终缄 口不言他们之中的秘密,只以忠心侍奉曹魏。 注释: ①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 (清)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P9,光绪八年影印本。 ③《礼记·郊特牲第十一·冠义》。 ④ 钦定四库全书·诗集传·匪风三章章四句·曹国风》。 ⑤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卷四魏四文帝二,另见杜佑《通典》七十二,本纪不载。 参考文献: [1](晋)陈 寿.三国志[M].(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09. [2]卢 弼,钱剑夫.三国志集解:卷 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 [3]韩 升.曹魏皇室世系考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1. [4](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48. [5]吴金华.三国志校诂[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1. [6]亳县曹操宗族墓葬发掘简报[Z].安徽省亳县博物馆,1978. [7](清)严可均.全三国文:卷 19[C]/ /陈王植七.武帝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6. [责任编辑 邓 杰] On Cao Cao’s Family Origin WANG Sheng - peng (History and Culture Schoo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9,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Cao Cao’s family origin is focusing on whether his family name is Cao or Xiahou. The argument that his family is Cao has many suspicious points,but the argument that his family name is Xiahou has more proofs,which is proved by the style of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 written by Chen Shou and the contents from the notes written by Pei Song. Besides,the attitudes from the descents of Cao Song toward Cao Teng also can somewhat explain it and the special friendship between Cao Pei and peoples of family name Xiahou can help recognize the problem. The blood origin in feudal society decides everything. The historical books did not record the Cao’s family origin for the sake of keeping the orthodox image and feudal moralities. Key words:Dynasty Wei;family origin;family name Cao;family name Xiahou 73
/
本文档为【曹操家族血源考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