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

2013-09-07 6页 pdf 1MB 2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6596

暂无简介

举报
广州十三行 86 中国中小企业 2011.8 镜像 广州十三行 文 / 李国荣 覃 波 李 炳 872011.8 中国中小企业 镜像 17、18世纪是个海洋的世界,人类的航海使东西两个半球不再是隔绝的地理板块。大海这个便捷的桥梁,让 人类实现了联系的畅通,人们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打开地球宝 贵资源的钥匙,物质财富滚滚而来。 在经济版图的大改写中,首先得益的是大西洋沿岸国 家。进入17世纪,为了新的领土和巨大的商贸利益,欧洲世界 展开了遍布全球的探险活动和激烈的经济扩张,那个地大物 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大陆,成为西方淘金者所...
广州十三行
86 中国中小企业 2011.8 镜像 广州十三行 文 / 李国荣 覃 波 李 炳 872011.8 中国中小企业 镜像 17、18世纪是个海洋的世界,人类的航海使东西两个半球不再是隔绝的地理板块。大海这个便捷的桥梁,让 人类实现了联系的畅通,人们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打开地球宝 贵资源的钥匙,物质财富滚滚而来。 在经济版图的大改写中,首先得益的是大西洋沿岸国 家。进入17世纪,为了新的领土和巨大的商贸利益,欧洲世界 展开了遍布全球的探险活动和激烈的经济扩张,那个地大物 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大陆,成为西方淘金者所痴迷的热土。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各种物产,与传 奇和时尚同名。欧洲人在为发现中国而惊喜的同时,他们也看 到,“在这个奇异而神秘的王国里,人们过着绝对自给自足的 生活,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而这个时代的中国又将发生什 么样的变化呢? 海洋对于有着漫长海岸线的中华帝国来说,是一个天 然的防御屏障。海禁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所制定的“祖 训”,明代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敢于明令废除,只是在具体执行 中有松有紧。到了明末清初,具有海上贸易传统的东南沿海, 民船私下出海已呈不可阻遏之势,禁令成了一纸空文。朝廷官 员也在抱怨,海禁不仅不能禁绝私人出海,反而使官府失去 大量可观的税收。 17世纪后期,大清帝国进入了康熙盛世,在平定三藩之 乱和收复了台湾岛之后,康熙帝审时度势,为了振兴沿海地区 长期凋敝的经济,决心解除明朝以来三百余年的海禁,实行 开海通商政策。1685年,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创立粤海、闽海、 浙海、江海四大海关,作为外国商船来华贸易的指定地点。这 是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海关的开始,也是中国海疆政策的一 次历史性转变。 开海政策满足了沿海居民长久以来出海谋生的愿望,海 洋贸易盛况空前。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又逢强大的商机,东 西方之间的商贸往来已变得势不可挡。此后,这片海面就不 再平静。 由于长期的封闭,清政府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外贸机构。 在开关初期,接待西方商船的极其混乱,遇到大船到来, 官员招架无方,洋船常被堵在港外迟迟不得贸易。在清政府 无力直接控制外贸的情况下,他们终于开始寻求更为有效的 。1686年春,正是粤海关开关的第二年,在洋船就要到 港,贸易季节即将来临的时候,广东官府、粤海关终于找到了 他们的解决办法。 为了规范贸易和保证税收,广东官府、粤海关公开招募 较有实力的商家,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同时代 88 中国中小企业 2011.8 镜像 海关征缴关税,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早 期外贸代理洋行——广州十三行组织建 立的标志。 从此,一个全新的商人团体开始慢 慢地登上历史舞台。这个从垄断外贸中 崛起的商人群体,与两淮盐商、山陕商人 一起,被后人称为是清代中国的三大商 人集团。“十三行”是对广州外贸洋行约 定俗成的统称,并不反映商家的实际数 字。历史上,洋行数目因贸易形势的起伏 而变动不定,最多时有26家,最少时只有 4家。 广州十三行起源于何时?粤海关招 商之前,十三行是否已经作为民间私商 存在?这个问始终是一个悬而未解 的谜。一种说法认为,明末已有十三行, 它是从明代万历年间广东经营商业的 三十六行中逐渐演变而来。另一种说法 认为,十三行是清初粤海关开设后才命 名的。其依据是清代《粤海关志》中关于 广州十三行的记载: 国朝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 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 命曰十三行。 十三行是粤海关征税的总枢纽,行 商是惟一得到官方承认的外贸代理商。 他们控制着广州口岸全部的外贸,内地 货物必须通过他们买进运出,行商从中 抽一笔手续费作为佣金,然后用他们的 名义报关。行商受益虽多,责任亦重,官 方认为他们能够而且应该管理广州商馆 的外国人和停泊黄埔的外国船 ,所以,外 商自从登岸之始,必须有一个担保商人, 行商也就成了保商,实际是外商在中国 开展商务的监护人。 清政 府 规定,洋货行商人 必须 是 “身家殷实,货财素裕”者,为的是保证 洋行经营的底蕴和对外贸易的信誉。行 商的营业执照,要花20万元从官府方面 获得。虽所费高昂,却保证了行商财源广 进。行商是带有世袭性的社会团体,虽 然是天朝洋商,但行号都是自成一体的 家族式经营。豪商巨贾中以潘、伍家族 为最,他们家业雄厚、锦衣玉食、园宅华 丽,在当时是世界级的豪富。政府选定 家资最富、声望最著者担当行商首领,被 称为总商。 清代中国轻视商业,行商即使在取 得巨额财富后,依旧无法获得相应的社 会地位。从广东地方官来讲,无论将军、 总督,还是监督、巡抚,都把十三行当做 利源,行商也只有投靠封建权贵的门下, 才能在对外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因此, 从乾隆年间开始,广州的行商常花巨资 为自己捐买顶戴,知名的行商通常都能 捐来二品红顶或三品蓝顶的头衔,这相 当于广东巡抚或布政使大品的品级。以 后,商人捐官成为通例,正所谓“无贾而 不官”。因行商大多捐有官衔,所以,他 们的名号后都带有一个“官”字,如潘启 早期的广州商馆 892011.8 中国中小企业 镜像 官、伍浩官、卢茂官、叶仁官、章宫、鳌官 等。初来的洋人往往误以为这商名就是 真实的名字,其实以“官”作为名字的一 部分,在十三行时期的广州本是一种尊敬 的称谓,相当于先生,字义是管理之意。 结果约定俗成,以后行商都被称为某某 官。在外商眼中,他们就是国家商人,是 中国官方的代理人。 从账房先生到世界首富 如果说19世纪初以前,广州商界是 潘家同文行独领风骚,那么随后不久, 伍家的怡和行则后来居上,成为首富。伍 氏似乎更精于投资之道,很快便积累了 巨额财富,伍家拥有自己的房产、茶山、 店铺和巨款,1834年,伍家的财产已有 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人民币。 而在这个时期的美国,最富有的人资产 不过700万元。用美国学者马士的话说, “在当时,这是一笔世界上最大的商业 赀财”。在西方人的眼中,伍氏商人就是 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业巨头。 伍怡和家族和潘同文家族一样,都 是来自福建,康熙年间进入广东发展。 论加入行商中的时间,伍家要比潘家晚。 伍怡和的创业者伍国莹,早年是潘同文 行的账房,同文行的经历,使伍国莹积累 了经验与财富,在没有担任行商之前,伍 国莹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已有商业往来。 到了1783年,伍国莹得到英印公司的扶 植,建立起自己的怡和行,这意味着伍 家在起步之初便与外国资本结缘。伍国 莹被外商称为“浩官”,这个商名也为其 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 一个响亮的名字。 1801年,伍国莹的儿子伍秉鉴继承 伍家怡和洋行的业务。他就是我们前面 所提到的那位世界首富。到了1806年,伍 秉鉴就已经和同文行潘有度、广利行卢 观恒并列为高级行商。当潘有度退出行 商之后,伍秉鉴便登上了总商的位置。此 后的数十年间,伍秉鉴一直居于行商领 袖地位,以其经济实力和特殊身份,对中 国社会的变化发挥着特殊作用。 对于伍秉鉴,西方人认为他“诚实、 亲切、细心、慷慨”,又说他“天生有懦 弱的性格”。他真实的性格,我们已经很 难说清,但正是由于这复杂的特性,让他 成为了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 伍秉鉴把自己庞大的行号管理得井 井有条,他从不花费不必要的开销。虽 然他身材瘦小,但为人却落落大方。他的 趣闻逸事在外商中辗转流传,其中一个 故事,使他成为中国商人慷慨大方的象 征。 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和伍秉鉴合作 经营一项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 鉴7.2万银元的债务一直没有能力偿还。 欠款在身,虽然离家多年,美商仍不能回 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了 十三行同文街一景 90 中国中小企业 2011.8 镜像 出来,他对波士顿商人说:“你是我的第 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 过不走好运。”说着,伍秉鉴把借据撕得 粉碎,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 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国了。 要知道,7.2万元在当时是一笔巨大 的财富,那时,一艘远渡重洋的中型海 船所携带的货物,总价值也不过10万元 左右,7.2万元就这么一把给撕掉了。伍秉 鉴毫不犹豫就取消了对方的债务,确实 是与人们印象中锱铢必较的商人大相径 庭。这个举动让伍浩官豪爽的名声在美 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 在经营中,伍秉鉴是工于心计的,他 能够从存放在英商行号的百余万元的期 票中,心算出自己的利息,与英商兑付时 的数目不差分毫,这让当时的外商极为 惊讶。外商都把怡和行看成最可靠的贸 易对手,尽管他生意太忙,收费较高,外 商仍乐意同他交易,因为怡和行的货物 在时间和质量上都有所保证。 与潘有度不同的是,伍秉鉴身上的 文人气息并没有那样浓重,不过,他在 商业上的才华相比潘有度却是毫不逊 色。伍秉鉴非常讲究信誉,1805年,外国 商号按照与他的约定,运至广州一批棉 花,货到港后发现是陈货,别的行商都 不肯碰一碰棉花包。末了,伍秉鉴还是收 购了这批棉花,他本人却因棉市滞销而 亏了一万多元。 行商是在夹缝中生存的弱势群体, 有些人能变成巨富并长享富贵,有些人 则破产遭放逐,其中很多取决于行商和 西洋人眼中的广州珠江图景 912011.8 中国中小企业 镜像 官府的关系,伍家巧妙地掌握了这个秘 诀,他们的成功,除了精明过人、能财善 贾的商业才能之外,更有沟通官府、迎合 朝廷的手段。 伍秉鉴特别善于利用自己的关系在 官场上来往。1838年,他曾介绍商馆的美 国医生伯驾为南海知县看病。在禁烟运 动中,请伯驾给林则徐治病,也是伍秉鉴 居间作介。 伍家通过捐输报效的巨款,同清廷 和广东官府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据统计, 从1801年至1843年,伍家以各种名目送出 的捐款共有12项,达160万两。《广州府 志》中称:“伍氏先后所助不下千万,捐 输为海内之冠”。伍秉鉴曾捐得相当于 布政使头衔的二品顶戴,伍家由此成为 通达朝廷、既富且贵的官商,可以称得上 “一门朱紫,顶戴辉煌”,连皇帝都知道 “伍怡和”家有钱。 商行余韵 《南京条约》的签订,曾让英国商人 们充满无限的遐想,原有的十三行制度 结束了,外商为种种约束将随之无存而 兴奋。但紧接着到来的贸易季节,却使他 们尝够了转换真空期的苦涩滋味。一切 似乎都乱了套,外商原来只须面对单独 的行商,现在却需要对付不明来路的各 种商人,面对种种不熟悉的环节,面对中 国的官府、各种丝茶商人和毫无信誉的 骗子。一位外商抱怨道:“每个人都已惯 于通过行商进行贸易,开放以后,商人们 随时准备欠账不还,一切都无章可循。它 不像旧的公行制度那样令人喜欢,在我 们的交易中再也没有同样的安全感了”。 外商开始对新的贸易制度表示遗憾和不 满,又留恋起了十三行时代。 1843年9月,伍秉鉴去世,享年75岁。 亨特写道:“这位举世闻名的公行最后 的头人,与拿破仑、威灵顿都生于1769 年。”能与拿破仑、威灵顿相提并论,也 确实够有名气的了。伍秉鉴及林则徐的 蜡像被一同陈列在伦敦名人蜡像馆。 1856年,由“亚罗号”事件引发的第 二次鸦片战争,使十三行地区再次成为 中外交锋的战场。12月15日深夜,战争的 硝烟将具有170多年历史的十三行商馆 化为灰烬。据当时的南海知县华延杰在 《触藩始末》一中描写:“夜间遥望火 光,五颜六色,光芒闪耀,据说是珠宝烧 烈所至。” 十三行从此彻底退出商业舞台,行 商各奔东西,有的自然破败,有的转换成 受雇于外商的买办,他们不再需要清政 府发给执照。一些精明而善于冒险的商 人,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一个新辟的通商 口岸,这就是上海。他们带着大笔财富 北上,成为上海开埠的先行者。 原广州同顺行商人吴健彰就是上海 开埠后最早的大买办之一。他1853年任 上海道员,成为中国第一个买办官僚。19 世纪50年代,上海取代了广州,成为中国 最大的贸易口岸。 十三行地区一夜之间变为废墟,占 领广州的英国、法国人开始物色更好的 商务基地。1859年,他们选中了原十三行 以西的一个沙洲——沙面,当年这里是 十三行商馆的巨大仓库。经多年的大兴 土木,1861年以后,沙面成为洋楼林立的 外国租借区,开了列强在中国建租界的 先例。其建设费用是从当年十三行商人 的600万元赎城费中提取的。沙面租界商 业金融业的兴旺,让人们逐渐淡忘了那 曾经独领风骚的十三行。 从广州城诞生的那天起,它就注定 了与江河、海洋、港口和海外贸易紧密相 联。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十三行历史,对于 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开放的人 文传统,这种精神的潜质一遇到机会, 就会涌现出敢于开风气之先的人。翻阅 晚清政府最早几批留学生名单,80%的人 都是广东籍。在随后的历史转折时代, 广东英杰辈出,名扬四海,成为近代新思 想的启蒙地和革命浪潮的发源地。康有 为、梁启超、孙中山等等近代英杰的出 现,创造了南粤的辉煌。 如今的十三行,已经成为广州城西 的一 条 热闹的商业街,十三行那种 诚 信、开放、兼容的商业精神,一直沿袭 下来。
/
本文档为【广州十三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