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风绝不是意外

2009-12-04 11页 doc 42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983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风绝不是意外中风,绝不是意外 在我国,每15秒,就有一个人中风;每21秒,就有一个人死于中风。 目前在我国,中风是第二大敌死病因,其可怕的另一面,是致残率居于众病之首,无怪乎人们说:“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 面对这种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凶猛疾病,人们能做些什么,才能逃脱这厄运? 似乎,人们做任何事都是徒劳的,因为中风来如疾风,毫无预警,也正因如此,我国古人将这个病称为“中风”。而在中风的西医名称中,除了卒中、脑血管疾病外,还有一个是脑血管意外。 通道,中风真是的是防无可防、防不胜防的“意外”?专家们说,预防中风,我们可...
★中风绝不是意外
中风,绝不是意外 在我国,每15秒,就有一个人中风;每21秒,就有一个人死于中风。 目前在我国,中风是第二大敌死病因,其可怕的另一面,是致残率居于众病之首,无怪乎人们说:“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 面对这种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凶猛疾病,人们能做些什么,才能逃脱这厄运? 似乎,人们做任何事都是徒劳的,因为中风来如疾风,毫无预警,也正因如此,我国古人将这个病称为“中风”。而在中风的西医名称中,除了卒中、脑血管疾病外,还有一个是脑血管意外。 通道,中风真是的是防无可防、防不胜防的“意外”?专家们说,预防中风,我们可以做的事有很多。 前任世卫总干事之死 2006年11月9日,是值得中国人骄傲与自豪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香港前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女士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60年以来,第一次由中国人担任此职务。 陈冯富珍女士之前的一任世卫组织总干事,是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韩国的李钟郁先生。李钟郁先生的任期原本是到2008年,可却在2006年5月22日这一天戛然终止。 李钟郁先生在举行工作会议时,突发脑溢血。尽管接受了持续4个小时的紧急开颅手术,以清除脑部的血块,但是,这并未能挽回61岁的李钟郁先生的性命。 对李钟郁先生的病逝,有一份报纸这样写道:卒中就像一个徘徊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门口的幽灵,在向人类挑衅,最终,连掌控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都逃脱不了它的魔掌。 中风这个幽灵,不仅仅徘徊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门口,它还游弋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可能被它俘获。 2006年10月新修订的《世界卒中日宣言》告诉我们,中风每年在全世界会夺走570万人的生命,仅次于癌症,它也是第一大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宣言中同时说道,中风的危害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不分肤色,也不分国度。更为严重的是,4/5的中风,发生在那些难以抵制其危害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 作为低收入的国家,我国所受到的中风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我国每年因中风死亡的人数达150万。“每15秒,就有一个中风;每21秒,就有一个人死于中风。”吕传真(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教授)说出的数据信难震惊。 在很多人看来,中风是老年人的病。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患中风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但不容忽视的是,中青人的同样会患中风,“我国的中风患者,11%年龄在45岁以下。”王拥军(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如是说。 而中风不只是一个人的病,更是全家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讲,患者家属或看护者的生活质量,比患者还要差。“中风,病苦的不仅是患者,还有他的家人。”王拥军这样说道。 在我国,1985-2005年的20年间,中风导致的死亡人数,几乎是以每年10%的速度向上蹿。“或许几年之后,不是每21秒就有一个因中风死亡,而是缩短至每18秒,每16秒。”王拥军教授说。 名词解释:什么是卒中 卒中,俗称中风,是大脑血管的急性损伤口。据董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介绍,最常见的卒中类型是缺血性卒中,即人们常说的脑梗死,占所有卒中的83%,是因血管阻塞或狭窄影响了血流,并减少了脑组织所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造成的。另一类卒中是出血性卒中,占所有率中的17%,是因供应脑的血管破裂引起的。 脑神经细胞对缺氧很敏感,一旦发生缺氧,很快就会死亡。因此,迅速采取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将患者长期的生理和心理残疾减至最低。 中风:不可预报,却能预防 人类背起“中风”这个沉重的负担已经有几千年了,早在公元前,在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时代与中国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中风的记载。 中风似乎说来就来,古籍记载:风,狂疾也。也有说: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 董强教授则告诉记者,约2/3的中风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仅有1/3的中风有警示性的症状。 假如通过某些检查,能够像预报天气一样准备预报中风的到来,提前作好防护措施,那就再好不过了。 曾几何时,“中风预报”在一些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所采取的手段,是通过作血液流变学检查(如血黏稠度),来预测中风。有不少患者因作了某项血液检查,预测其中风危险性高而惶恐不安;有的患者更是病急乱投医、乱用药。相反,检查结果没有发现中风风险者,却屡发中风。事实证明,所谓“中风预报”并不科学,准确率非常低,在遭到专家们的严厉抨击后,如今它已经销声匿迹。 尽管中风无法预报,但预防中风却是大有可为。“预防中风并非不可能,而是有很多可能。”吕传真教授说。 中风的预防,分为两个层面,即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简单言之,一级预防就是“无病防生病”,即避免未曾中风者发生中风;二级预防则是“有病防再发”,即针对曾发生中风的患者,防其再发中风。 在吕传真教授看来,一级预防首先要强调的是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因为这三大因素是可变、可控的,也是最需要控制的因素。 另一方面要做的,则是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大量吸烟、喝酒、不良饮食习惯等),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体育锻炼等)。 “像有些人,一天只吃一顿饭,只吃一顿少吃一点还可以,但有的人这一顿大吃特吃,把三顿的量一起吃,这就更具危害性。”吕传真教授说,同时他也强调,防中风的健康饮食并非指吃长素,而且“吃第素者也会中风,因为老坐着诵经,活动太少”。 出院的中风患者,所应当加强的二级预防,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监控:①常规使用抗血小板的药物;②高血压患者必须降压;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坏胆固醇”)超过2.6毫摩尔/升者,须服他汀类药物降脂;④吸烟者须戒烟;⑤血糖超过6.1毫摩尔/升者,必须降血糖;⑥肥胖者需要控制体重。 如果作好上述种种预防,其效果会相当显著。二级预防的种种措施,在一位患者身上有机地结合应用,可以减少80%的中风复发概率。“董强教授说”。 链接:血压低也要防中风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一般只有高血压才会引起中风,血压不高甚至处于偏低水平者就与中风无缘。 实际上,随着年龄增长,由于血管老化或硬化逐渐加重,硬化的脑血管因弹性降低而难以对血流进行有效调节,若再加上血压低,易引起血流运行不畅,缓慢,这样就容易产生血栓,最终阻塞脑动脉,导致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夜间血压往往比白天低,血流更趋缓慢,就更易形成血栓。因此,老年低血压患者,常在夜里静悄悄地发生缺血性中风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原发生性低血压,除了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等一般措施外,饭菜中可适当增加盐的含量,每天早晨和中午喝些咖啡、可可或浓茶,也有提升血压的作用。 “知易行难”,中风怎么能防得住 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中风预防举步维艰,王拥军教授用“实际严重偏离理论”来形容当前的中风预防状况,也就是说,规范地进行预防的患者,只是少数。 就拿一级预防的“头号大事”——控制高血压来说,其情况就相当不乐观。 有专家曾这样说:高血压控制得好,中风概率可以减低一半。 数据显示:患有高血压的人,中风的概率高出正常人的6倍;如果高血患者没有用药物控制,中风的概率是服药者的21倍。 但令人心惊的是: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多达1.6亿,能控制血压至达标的患者却不足10%。 一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告诉记者,他常常对患者自行停服降压药感到相当头痛,每次总是苦口婆心地告诉患者,一定要按时吃药。但由于高血压没有症状,患者总是不放在心上。 实际上,高血压是有名的“哑巴凶手”,即使收缩压高过200毫米汞柱,也可能没有感觉。1940年代,因为没有任何有效的降血压药物,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血压经常超过200/100毫米汞柱。一天,他正悠闲地让画家画素描,突然头枕部剧痛,几分钟就陷入昏迷,当时的血压高达300/190毫米汞柱。 与高血压控制情况相似,在6000万名血脂异常的(即“血脂高”)患者,以及人数超过2000万的糖尿病患者中,真正能稳定住病情的,都只是少数。 至于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一个大难题。“中风患者,要他不抽烟,他很容易做得到。”吕传真教授说:“但没有中过风的,你要他戒烟,却很难做到。” 未患过中风者,由于“懵懂无知”,没有切身体验过中风的痛苦,而不能切实地作好一级预防。但是,在鬼门关前走过一遭的中风患者,仍有不少人不能作足防止再次发生中风的种种措施。 据王拥军教授介绍,在我国,有41%的中风患者是“二进宫”(即再次中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数据是20%。这也就是意味着,二级预防(得了一次中风,预防再次发作)作得并不好,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级预防的一大重要手段,是“抗血小板药治疗”。血小板对血液的凝集起着重要作用,长期小剂量限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能够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避免再次发生中风。董强教授告诉记者:“临床实验证实,坚持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28%的非致死中风,16%的致死性中风。” 从理论上来说,曾有过中风的患者,100%应当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然而,2006年刚完成的一项有3000多名患者参与的研究显示,二级预防的患者,有71%使用阿司匹林,78%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包括服用氯吡格雷者)。规范使用,即每天服阿司匹林50~300毫克的患者,只有64%。理论上,有很多人应该服氯吡格雷(高危患者推荐服氯吡格雷,或在此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但实际上只有7.4%的人服。 要说明的是,这个调查数据来自国内大城市(北京、上海等地)的医院,由于经济较发达,其得出的结果要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此外,这些数据只是调查了住院患者,而患者出院后长期服药的比例,更会大幅度下降。“在离开医生的视野之后,患者更容易忽视二级预防。”董强教授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问及为何没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时候,有1/4患药。这也就是说,有不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生)仍未掌握正确的二级预防观念。 “知道却不做”,还是“行动起来”?2006年《世界卒中日宣言》中写道:如果不加强预防,预计到2015年,每年死于中风的人中,将增至670万;如果将目前的预防知识告诉公众,进行普及,则在未来10年,将会有600万人免于中风造成的死亡。 曾经有人问吕传真教授,如何解决我国严峻的脑血管病问题,他的问答是:“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问题。”政府要重视教育,而老百姓自己也要重视。在他看来,光强调看病,不强调教育是不行的,中风的预防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公众需要了解,预防中风不是吃几粒药物就行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综合治疗。”吕传真教授一再强调。 偏离轨道的“中风预防” 中风患者出院后,该如何做以防中风再次发生,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订立的《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已经详细列明。患者若“照章办事”,即可修得“正果”——最大限度地防止中风再发。可惜的是,中风患者们常会偏离正常的轨道,另起炉灶。 像王拥军教授曾诊治的一位患者老李,由于颅内动脉狭窄(导致中风),在医院接受了置入支架手术。但如果要让支架长期撑开易堵的脑动脉血管,让血流保持畅通无阻,必须同时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液凝聚堵塞血管。 然而,出院回家不到半个月,老李参加了某个保健品的宣传活动。听说长期服用这种保健品不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而且还能“去病根”,老李很轻易地就放弃了抗血小板药物,改服只能起辅助作用的保健品。结果,一年后老李中风复发,导致一条腿残疾。 提及这位患者,王拥军教授感到十分无奈:老李做支架手术花了4万多元,但出院后放弃了正确的预防,病情复发,手术白做了。 无可否认的是,许多患者甚至不知道,放弃治疗药物而只用保健品是危险的,因为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患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走出医院,远不是治疗的终结。”王拥军教授说。 除了层出不穷的各式脑保健品,中药、中成药也成为许多患者谋略避免中风再发的一大“常规武器”。 国内有很多中成药,功能直指活血化淤、通络。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血管都被“打通”了,当然就不会中风了。而且有很多年纪大的患者,认为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小,相对安全一些,因而更倾向于使用这些药物来减少中风的发生。 王拥军教授告诉记者,在全国的卒中二级预防调查中,防再次中风的手段是服用中成药物,其中比率最高的是广州,占76%;上海最低,占32%。 不仅仅是患者,有少医生亦以为,中药可以替代西药的抗血小板功能。那么,中药是否能够预防中风的再发?中风患者是否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到中药身上呢? 王拥军教授观点十分明确:中药只起辅助作用,不能代替抗血小板药物,以及二级预防的其他任何药物。 吕传真教授则认为,首先不能否定中药的作用,中药是有一些作用,像活血化淤、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等等。但是,拿得出数据的,拿得出明确的抗血小板聚集证据的中药却没有。而这样数据,必须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才能得出。 华山医院在1970年代作过丹参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研究,当时是与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西药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丹参有这方面的作用。但到底要用多大剂量、用多久、能起多大作用呢?由于没有进行更大规模和长期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个谜。 “因此,推荐中药、中成药作为二级预防的首选,目前而言,而不妥当的。”吕传真教授这样评价道。他认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还是选择其他有确实证据的预防药物为好。在这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些中药、中成药是可以的。 而有的中药更是有“乱来”之嫌。像陕西某药厂生产的一种“治中风”的中成药(胶囊),其说明书上竟说该药含有35味中药。到底是什么药在起作用,令人难以琢磨。“虽然中药讲究君臣佐使,但这也未免太多了吧?”吕传真教授笑着说。 作为中国神经内科学界的领头人,吕传真教授坦言:希望能够作一些以为中药为二级预防药物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但却没有药厂愿意投资,没有资金,研究自然启动不了。“药厂只想着赚钱,不愿意投钱。”吕传真教授对此十分无奈。他认为,中国药企应该有长远的目光,敢于投入资金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中药在中风防治方面的应用。 令人感到尴尬的是,对于中药的研究原本是应当由中国人来作的,却被外国人抢先了。像德国,在这个领域已作了很多的研究以及临床大规模的实验,所生产的产品,亦早已进入临床应用。例如,有一种银杏叶注射液就是德国生产的,由草药提炼而来。 董强教授则提醒读者注意,使用非的预防手段(像保健品、中药等),实际上花费要远远超过目前推荐的预防手段;而且中医药并非就没有不良反应,中医药所带来的好处,以及带来的风险并不明确。 “输液预防中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项目,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小医院非常盛行。其做法是让患者每隔半年输一液,并加入某些含有活血化淤作用的中药提取物;其所谓的“原理”是输液后可以疏通血管,使血液不至于凝固在血管里,可以用来防止血栓复发。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王拥军教授告诉记者,中风有多种类型,每位患者预防再发所需服的动物并不相同。而且药物在血中保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仅为数小时,每隔半年才输一次液,药效绝不可能保持半年。在他看来,这种方法不仅无效,而且容易误导患者,把预防的全部希望都押在每年两次的输液上,从而忽视和放松了该有的预防措施。 血脂异常要降脂,是预防中风的重要一环。他汀类药物是降血脂的有效药物。然而,不少患者却受各种宣传的影响,购买“深海鱼油”这类保健品来降脂,这非常不科学(详见本期《营养师看深海鱼油》一文)。王拥军教授告诫患者,千万不要“拿鱼油代替降脂药”。 对于种种舍本逐末,让患者误入歧途的“中风预防”方法,《世界卒中日宣言》里的一句话,最能代表专家们的心声:“应该扼制那些未经证实的、高花费的或错误的做法,因为这些做法消耗了我们有限的资源。” 链接:什么时候易中风 ●冬天 在冬天,出血性中风明显增多。几乎每年寒流一来,隔天各大医院的急诊科就挤满了中风病人。 我国的卒中教育日是每年的11月20日,吕传真教授解释之所以定这个日子,一是取其谐音“要120”;二是这个时期是中风的高发时节。 ●星期一 美国有研究指出:一半以上的中风发生在星期一。专家认为可能是周末各种应酬活动透支了体力,没有充分休息所引起。广东省也有调查发现,上班族的中风,多发生在周末和周一。 ●早上6点到中午 许多研究指出,早上6点到中午是中风最常发生的时候,概率是其它时段的两倍。这可能与血上升、血液变稠等有关。 ●情绪激动 兴奋、感惧、吵架、大怒等情况下,血压会突然上升造成中风,这类中风多半是出血性中风。 急救不急,另一个大“窟窿” 为了遏制中风裹挟着死神向我们扑来,医生、患者、家属需要结成一张密密的防护网。在王拥军教授看来,我国的这张网,“窟窿”不少,最大的有两个:一个是前面所说的“偏离轨道的中风药物预防”,另一个则是急救。 “中风的治疗就是‘和时间赛跑’”,王拥军教授如此形容,而这就要求“中风急救的每个环节都不能错”。 可事实上,人们却经常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浪费宝贵的时间。 现在有车的家庭越来越多,有了急事,还有什么比自己开车来得更快捷?可是,家里要是有人发生了中风,自己开车送患者,可就大错特错了。王拥军教授曾救治过这么一个病例:患者发病后,家庭开车先将他送往一家大型的综合性医院,自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谁知一进大门就傻了眼,这家医院并没有设立专门急救脑血管病的科室。家属只好开车去另外一家医院,谁知该院也没有设立救治脑血管病的科室……折腾了半天,走了无数弯路,才将患者送往天坛医院,大大地延误了治疗,导致患者病情恶化。 除了会送错医院,家属往往不知道患者该采取何种姿势最合适,在拖、拽的过程中往往会加重病情。所以,发病后的正确做法是打急救电话120,然后在原地等待。 据相关调查统计,中风患者使用救护车的比例在我国仅为2.3%。相对于救护车,家属自行开车送患者上医院,有三大不利:不知往哪家医院送;万一患者途中出现病情加重,家属不会处理;在交通上没有特权,路上耽误时间。 研究显示,假如中风患者能在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则患者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3小时听起来似乎时间很宽裕,但是,许多医生都表示,患者很少能够在中风3小时之内被送达医院。导致这个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大家不知道什么是中风的表现。 像头痛,就是多数人容易忽略的症状。引起头痛的原因有千百种,的确不易被人注意。约有1/3的人,在中风之前会有头痛现象,尤其是突然的剧痛更要小心。 64岁的林后清晨醒来,发现自己竟然下不了床,惊惶失措的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后来还是儿子留意到,一向早起的父亲竟然还躺在床上,于是赶紧叫救护车,后来才知道是中风。其实在中风前,林伯就已经头痛了三天,从来不头痛的他,并不知道这可能是中风的表现。 有很多中风患者即使感觉到自己肢体无力,但其直觉反应就是可能晚上睡觉时候肢体受压了,总是期望等一会儿自行恢复,这一等就延误了时机。实际上,睡觉压迫肢体所引起的麻木,很少是同一侧同时发生的。 董强教授告诉记者,中风早期有五种表现,即:①面部或(和)肢体突然麻木、无力,尤其是一侧肢体的麻木和无力;②单眼或双眼突然看不清东西;③没有原因的突然严重头痛;④突然昏迷,不能讲话或听不懂其他人的话;⑤突然行走困难、头晕、不能平衡。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知道这些,这样才能救患者于危难之中。 链接:防中风,早晨醒来“赖会儿床” 缺血性中风特别容易在清晨前后发作。这与24小时内血压节律性波动有关。当患者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醒来时,如果“闪电式”地从卧位变为坐位,甚至下床活动,就很可能因为血压迅速变化,机体却反应迟钝而引起脑部急性缺氧缺血,出现跌倒状况。有统计显示,在中风和猝死的病例中,有25%左右的人都是在清晨起床的一刹那发病的。 王拥军教授提示,预防脑卒中,早晨醒来应当先“赖会儿床”,不要立刻离开被褥,应在被褥中适当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使四肢肌肉和血管恢复适当的张力,以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避免引起头晕。慢慢坐起后,稍动几次上肢,再下床活动。 编后:2006年《世界卒中日宣言》的第一句话是:“卒中是可以预防的。”紧接着的第二句话却是:“但全世界的卒中发病率在不断攀升。”我们期望,有朝一日能改写成:“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发病率在不断下降。”实现“卒中发病率不断下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因为,在没有发明出使死去的脑细胞回生的药物之前,预防是最好的药物。 PAGE 3
/
本文档为【★中风绝不是意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