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农耕与游牧

农耕与游牧

2013-09-13 2页 doc 25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225

暂无简介

举报
农耕与游牧   当人类文明产生的时候,亚欧大陆就开始形成了两个种族的对峙。最早的农耕文明都处于北回归线与北纬35°之间的狭小地区。在农耕民族的北边,到处弥漫着游牧民族。长期以来,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就这样对峙,从公元前3000年人类文明产生的时候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后1500年。可以说,人类4000多年的历史,都是在这两大阵营的对峙中度过的。在公元15、16世纪这个世界历史的重要分水岭到来之前,人类的文明主要就是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融合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15世纪以前人类文明发...
农耕与游牧
   当人类文明产生的时候,亚欧大陆就开始形成了两个种族的对峙。最早的农耕文明都处于北回归线与北纬35°之间的狭小地区。在农耕民族的北边,到处弥漫着游牧民族。长期以来,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就这样对峙,从公元前3000年人类文明产生的时候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后1500年。可以说,人类4000多年的历史,都是在这两大阵营的对峙中度过的。在公元15、16世纪这个世界历史的重要分水岭到来之前,人类的文明主要就是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融合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15世纪以前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开始把游牧民族称为狼,把创造了农耕文明的中原民族称为羊。这倒似乎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游牧民族总喜欢对中原进行侵略,并且一直威胁着农耕文明。   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广义上的游牧民族指的是居无定所的流浪民族,包括草原民族和海洋民族,而在中国,游牧民族指的就是草原民族。   游牧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史学界都不重视对游牧文明的研究,认为游牧文明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与影响都不大。这种思想也存在与一般人的心中,认为游牧文明是野蛮落后的,只有农耕文明或工业文明才是发展的方向。于是,我们便看见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在牧区推广定居点,并且非常自得地认为这是在造福牧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游牧文明在北方大草原上纵横驰骋了几千年,为什么没有垮掉,反而延续至今,这恰恰是因为游牧文明与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是相适应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态环境与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与当地的生态环境能够非常融洽相处的文明才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也可以说,才是成功的文明,而游牧文明正是这样一种成功的文明。相对来说,农耕文明尽管更为发达,却最终将毁掉生存的根基,因而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也是一种不算很成功的文明。于是在北方草原上,游牧文明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明类型。   狼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游牧民族对狼的崇拜也非常强烈;羊则是一种温和的食草动物,我们喜爱这种动物,却并不崇拜这种动物。因此,很多人对一些同胞将汉民族比喻成羊非常不满。   虽然有些难以接受,但不得不承认,狼与羊的比喻确实有些符合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特点。而且,狼与羊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一直抗争,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同样也为了生存而在几千年中冲突不断。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民族原来都是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都是从蛮荒中走来,但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先后有不同。一些民族占据了地理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率先进入了农耕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因而人口增长也较快;而另一些民族则继续过着渔猎和游牧生活,由于生活条件的艰苦,人口增长也较慢。   在生产力水平发展缓慢的时代,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无不是通过战争掠夺别人的地盘来实现其族群发展壮大的需要的。所不同的是文明的民族在获得别人的生存空间时对被掠夺地区的原住民相对仁慈一些,往往依靠其文明优势对被征服者采取同化的方式,使其融入本民族中。而落后的一方如果征服了先进的一方,由于其本身生存方式等方面的原因,比较缺乏仁慈之心,也因为没有文化方面的优势,人口数量处于劣势,为了维持其统治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征,则对被征服一方实行野蛮、残酷的屠杀。   在远古时代,率先进入文明社会的民族有苏美尔人、随后有阿卡德人、古埃及人、巴比伦人、中国人、腓尼基人、赫梯人、达罗毗荼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在这些民族中唯有中国人遭到其他民族几次侵略(其中两次被全面征服)后起死回生并延续至今以外,剩下的那几个基本上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往往是被原来生活在自己周边地区的蛮族所灭,而且当原来的游牧民族征服农耕民族接受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后,往往又会被后来的游牧民族所征服。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民族,只要有一块土地便可以世代居住,若没有如自然灾害、战争等灾难,人们是不会背井离乡的。安土重迁正是农耕民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而游牧民族恰恰相反。在古代,由于人工圈养技术水平的限制,对于大型家畜如牛、马、羊来说,主要是采用散养的方式。这就需要他们拥有一块水草丰美的草场。但这属于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一旦该地的草场由于牲畜的啃食而缩小或荒芜,游牧者就必须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整个部落一同迁徙,寻找下一处适于生存的草原。   相比较而言,游牧民族对于土地的渴望要明显大于农耕民族,在其民族身体中流淌的血液,也带有更强悍的野性。在战场上的对抗,也就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中国历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频繁骚扰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氏族社会解体时期,这一时期的游牧民族总体上是以频繁骚扰居多,由于其自身条件尚不成熟,实力尚无法与中原农耕民族相对抗,思想上也停留在夺取粮食以满足自己生存需要阶段。这一局面一直大约维持到战国末期才有所改变。   第二个时期是积聚实力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奴隶制初步建成,国家雏形出现。以匈奴为例:匈奴在战国时期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看看这些官职,明显说明了国家的雏形已经显现了。此时的游牧民族最具侵略性。因为游牧民族已经完成了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随着游牧民族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足够的劳动力的支撑,所以,在对农耕民族的骚扰中,除了抢掠牲畜之外,也开始抢掠人口作为奴隶来满足劳动力的需求;再加上由于他们生活的地域资源有限,部落林立,征伐不断,久而久之就有了好战的天性,适者生存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随着自身实力的提高和周围草原环境日趋稳定,他们将注意力开始集中向了中原地区。   第三个时期是分庭抗礼进取中原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文化、思想上完成了质变和飞跃,建立国家后又不断学习中原的先进知识和理念,任用汉人,加之其自身本民族独有的好战性,终于有了问鼎中原、统一中国的野心。   正是通过这三个时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不断发生碰撞,最终融合在了一起
/
本文档为【农耕与游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