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水肿

水肿

2013-09-16 42页 ppt 216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8956

暂无简介

举报
水肿null   水 肿    水 肿 null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病的概念。  2、熟悉水肿病的发病因素,病理为肺、脾、肾三脏对水液的输化功能失调,其本在肾。  3、掌握水肿病常见类型证治。  4、明确水肿病以阴阳为纲的辨证原则,以及发汗、利水、攻逐、健脾、温肾等治疗大法,但对攻逐法应慎用、少用。  5、了解水肿病出现水毒潴留危重证候的预后险恶。 null一、概说 (一)含义:水肿是外邪、内伤等疾病因素,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以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类病证,严...
水肿
null   水 肿    水 肿 null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病的概念。  2、熟悉水肿病的发病因素,病理为肺、脾、肾三脏对水液的输化功能失调,其本在肾。  3、掌握水肿病常见类型证治。  4、明确水肿病以阴阳为纲的辨证原则,以及发汗、利水、攻逐、健脾、温肾等治疗大法,但对攻逐法应慎用、少用。  5、了解水肿病出现水毒潴留危重证候的预后险恶。 null一、概说 (一)含义:水肿是外邪、内伤等疾病因素,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以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类病证,严重者,甚则可伴胸水、腹水等症状。 null(二)病名溯源: 水肿病名出自《素问·水热穴论》等篇。《灵枢·水胀》篇简称“水”。《素问·评热病论》则称“水病”。《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谓“水溢则为水胀”。故水胀亦可属水肿,但水胀不一定是水肿,还属于胀病的一种。如《医疗辨证》说:“水胀之状,先腹内胀,而后外亦大,渐至四肢亦肿。”故亦可属于臌胀。《灵枢·水胀》篇又有“肤胀”一证,是指阴气不足,寒气留滞于肤内而出现的全身浮肿。 水肿在《金匮要略》中则称为“水气”,这是根据《内经》的病证名沿革而来。《素问·评热病论》篇说:“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金匮》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五种类型,又从五脏发病的机理及其证候,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并详细论述了“五脏水”的临床表现。 null风水:是由于风邪袭肺,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为主要发病原因的一类水肿。以发病较快,水肿发展迅速,并伴有风邪表证为其临床特点。《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医宗金鉴》称:“风水,外有风,内有水也。”—因风邪而致水故谓之。  皮水:是由于湿邪内聚,阳气不展,津液不布,水湿泛溢肌肤为主要发病原因的一类水肿。以发病渐起,水肿从下肢开始并发展到全身,伴有湿邪遏阳的症状为其临床特点的病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皮水,外无表证,内有水湿也。”因水湿聚于皮下间隙,故称皮水。皮水又称湿水,《诸病源候论》:“湿水者,谓水气溢于皮肤,因气肿满”。《奇效良方》称“湿肿”。  风水和皮水均为阳水,都属于实证。风水的致病原因以风邪为主,皮水的不无道理原因以湿邪为主。一般而论,风水可兼有脏腑虚损症状,而以风邪袭表为主;皮水因无表证,不兼有脏腑的虚损,若脏腑虚损症状明显者,如脾阳虚,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等,遇属于虚肿。 null 正水:是由于肾脏之水上返于肺为主要病机的一种水肿。以全身浮肿,喘而脉沉迟为其临床特点的病证。《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曰:“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因肾主水,水肿的发生其本在肾,肾水泛溢,故称为正水。  石水:是由于肾与膀胱痰凝瘀阻而致水湿泛溢为主要病机的一种水肿。以肿从内起癥块,坚如石,或有少腹肿,晨起脸肿,傍晚跗肿为临床特点的病证。《素问·阴阳别论》曰:“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圣济总录·石水》:“肿从内起坚块,四肢游肿,名为石水。”可见于肾积、癃闭等证的后期而虚实夹杂者。  五脏水:《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若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null 历代医家又根据水肿能出现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眼睑浮肿有“目窠上微肿”、“目下肿”;下肢浮肿的有“胵肿”、“跗肿”、“足胵肿”等;四肢浮肿的有“四肢肿”、“结阳”等;全身肿有“面跗庞然肿”、“通身肿”、“一身悉肿”等。还有“腰以上肿”、“腰以下肿”等名称。   (三)病因病机溯源   水不自行,赖气以行,人体水液的运行,即肺气的宣发肃降,脾气的运化斡旋,肾气的温化蒸滕,从而使三焦发挥正常的决渎作用,使膀胱气化畅行,则小便滑之自出。即《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之谓。故肺、脾、肾三脏中的某脏或多脏升降浮沉的气化作用出现障碍时,则出现水肿。 null 1.《内经》:认为与风、湿等外邪侵袭有关。如《素问·水热穴论》:“勇而劳甚,则肾汗现,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六腑,行于皮里,伟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并认为与机体的气化功能紊乱有关,而机体的气化功能紊乱,主要由于肺、脾、肾的功能失调。《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水肿的发生“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素问·奇病论》进一步指出水肿其本在肾道理是:“病生在肾”,并与脾有关,“其利在脾”。《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金匮》认为水肿的发生,不但与风、湿有关,还与热邪有关。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闷,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3.《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对水肿的病机作了扼要的概括,认为水肿皆由营卫、三焦不调,府藏虚弱所生。关于脏腑虚弱,主要责之脾肾俱虚。《诸病源候论·水通身重候》“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盁溢,渗液肌肤,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 null 4.《三因极·病证方论》认为外邪、情志、饮食、劳倦等皆为水肿的病因。“原其所因,则冒风、寒、暑、湿属外;喜怒忧思属内;饮食劳倦,皆于常经,属不内外,皆致此疾。”并阐明水肿的机理,认为“肾虚则水亏,至阳水凝滞;肺满则土溢,使阳金沉潜……。”主要责之肾肺两脏。   5.金元时期。李东垣、朱丹溪则认为水肿的发生,脾虚为主因。《东垣十书》指出:“脾胃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致水谷聚而不散。”《丹溪心法》指出:“夫人之所以得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水则肾主之,谷则脾主之。胃与脾合气,胃为水谷之海,又因虚而不能转化,故肾水泛溢,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泛于肌肉而发肿矣。”   6.明代重视命门学说,并认为《内经》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的发病机理中,主要责之肾。《医学入门》认为水肿由冒雨涉水,或兼风寒暑气,或饥饱劳欲,或因久病,或因产后,或饮毒水,或疮毒所致。其中对疮毒致病的病因,李氏观察相当仔细。李氏对水肿病因的观察比较细致全面。 null 7.《医宗必读·水肿胀满》李中梓:“虚人气胀者,脾虚不能运气也。虚人水肿者,土虚不能制水也。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涵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于火衰也。”  8.《景岳全书·肿胀》:“凡水肿等证,如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唯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促。虽分而言之,而三脏各有所主,然合而言之,则总由阴性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  9.《医贯·气虚中满论》赵献可指出水肿为“肾中之火气虚”或因“相火泛溢,水以火溢”而致,阐述了阳虚、阴虚均可发生水肿。(多者认为以阳虚而致水肿为主)  10.《临证指南医案·肿胀》叶天士对病机的归纳较为全面,指出“有因风、因湿、因热,外来者有余,即为阳水。因于大病后,因脾肺虚弱,不能通调水道;因心火克金,肺不能生肾水,以致小便不利,因肾精阴亏,虚火灼肺金而溺少;……内发者为不足,即为阴水。”null(四)病因病机归纳  (见下页表一)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肺为水之上源,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肯,最易遭受外邪侵袭,一旦为风革带移孔所伤,则难宣发肃降,不能通调水道而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溢于肌肤,发为水肿。《医宗金鉴》“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则从上肿,故而浮肿。” (上呼吸道感染所致者潜伏期6-12天)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  肌肤之痈疡疮毒,大多因湿毒所致,若未能及时清解消透,疮毒则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肿。《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有血热生疮,变为肿病。”此与急性肾炎患者发病前,常有急性感染史所见相同。 (皮肤感染所致者潜伏期14-28天)null病   因   病  机(表一) null3、风湿相搏,心阳不振  风湿伤人可致痹证,痹证如失治误治,且反复为外邪所感,则发展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素问·痹论》)的重症,心阳为风湿所困而不振,难以协助肺、脾、肾化气行水,亦可致肿。此即是风湿性心脏病发展而成的心脏性水肿。《诸病源候论·脚气病诸候》:“风湿毒气,从脚上入于内,与脏气相搏,结聚不散,故心腹胀急也。”另外,在脾阳虚的情况下,风湿若搏结不散,亦可胀急为肿。  4、水湿浸渍,脾失健运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衣着冷湿,汗出渍衣,水湿之气内侵,脾阳为寒湿所困,失健运之职而难以升清降浊,水湿既不能下趋,则泛于肌肤成肿。另寒湿久郁化热,湿热乘脾虚而氤氲交蒸,内壅于三焦,清浊相干,混淆作乱于中,使膀胱输化无权成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   过食肥甘,酗酒成癖,或过食生冷,或为寒凉之药误治,使湿蕴中焦,脾失健运,津液不化,聚留为水,泛溢肌肤而成水肿。只是若湿从热化而成阳水,湿从寒化而成阴水。另外,劳倦太过,耗伤脾气,或天灾战乱之言,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或因久病脾虚,摄取精微物质功能的障碍,均可使脾阳虚馁,水湿不化为肿。 null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  房劳太过,生育不节,使肾之气、精内耗,肾阳亏虚,气化不行。且肾阳受伤则火不暧土,脾则更难转输水湿而成肿。张景岳:“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另房劳太过,肾阴大亏时,如复受水湿,又可成阴虚水肿,但仅占肾虚水肿的十分之一、二而已。 7、痰瘀互结,气化不行  痰由水凝聚而成,唐容川《血证论·咳嗽篇》:“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说明若痰瘀互结使气化不行,亦可形成水肿。肺心病心衰时形成的水肿,显示痰瘀互结所致。又如一些女性,由于月经稀发量渐少,甚至闭止不行,使形体日趋肥胖,导致水肿,亦与痰瘀互结有关。被毒蛇咬伤致局部甚至全身肿胀,也系痰瘀互结使然。   此外,水肿之发,与心、肝亦有关。如《奇效良方》“水之始起也,未尝不自心、肾而作。”而肝气郁结,可导致血瘀水停,气化不行而成肿。 null常见水肿病之中、西医对照表(表二) null 二、诊断   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和全身,轻者仅见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甚则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三、鉴别诊断     水肿当与臌胀相鉴别(见下页表三) null水肿与臌胀、痰饮鉴别表(表三) null四、辨证论治  (一)辨阳水、阴水(详见下页表四)  阳水:发病急,每成于几日之间,多从头面部肿起,肿势以腰以上为剧,皮肤颜色光亮而薄,按之凹陷易恢复。多因感受风邪,水气,湿毒,湿热诸邪所致,证见表、热、实证。《金匮》中的风水、皮水多属此类。病变脏腑多在肺脾。   阴水:病多渐起,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来,多从下肢先肿,肿势以腰以下为甚,皮肤萎黄或灰黯,按之凹陷难复。多由饮食劳倦、房劳过度、久病正虚,损伤正气所致。证见里、寒、虚证,《金匮》中的正水、石水多属此类。病在脾肾。 null阴水、阳水鉴别表(表四) null(二)辨新旧虚实    水肿病辨阳气虚实十分重要   初病多在肺脾,属阳水者阳气未必就虚,多见实证;   久病多在脾肾,属阴水,阳气每已疲惫,虚证为多或虚中挟实。 (三)辨顺逆、危候  顺逆:先起于腹而后散于四肢者顺;先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不治,为逆。 《诸病源候论》:“水病有五不可治,第一唇黑伤肝,第二缺盆平 危候:凡水肿严重,有五不治者,多属危候。(唇黑、缺盆平、脐突、足不平、背平,或见心悸、气急喘促不能 伤心,第三脐突伤脾,第四足不平满伤肾,第五背平伤肺。”孙思邈补充:平卧,甚至尿闭、下血)。 “掌不纹理是心败不治,腹无纹理是肺败不治,阴肿不起是肾败不治。” 脉:脉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死。 null(四)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内经》指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的基本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沿用至今。其具体治法历代医家都有补充发展,现将常用的治法分述如下:   1、利尿法:是治疗水肿病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常与发汗、益气、温化等法合并运用。  2、发汗法:运用于面部水肿初起而又有肺气不宣表现的患者,或水肿而兼有表证的患者。本法的使用要适可而止,同时注意与其它治法配合应用。  3、健脾益气法:此法常与利尿法同用,有人认为此法消尿蛋白较好。   4、温化法:适用于阳虚水肿,常与利尿法同用。上海的陈曙霞报道熟附子作用最为强烈,她将温肾方(熟附片、仙茅、仙灵脾各6g,葫芦巴、巴戟天各10g)与利水方(茯苓、猪苓、泽泻各9g,木通3g,车前子、葫芦瓢各10g)合用,则能明显地增加有效肾血流量或肾小球滤过率,并有一定的消蛋白尿及修复肾组织的作用。 null5、育阴利水法:适用于口燥咽干,舌红少苔,小便黄少,脉细数,或阴虚阳亢,头目昡晕的阴虚水肿患者。  6、燥湿理气法:适用于脾虚不运,腹胀苔腻的患者,常与利尿法同用。  7、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发热,口渴,咽喉肿痛,或身上生疮的水肿患者,常与利尿法同用。  8、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有瘀血的患者。  9、攻下逐水法:适用于全身水肿严重,体实病急,诸法无效,二便不通,用本法治标缓急。 10、扶正固本法:适用于水肿消退,机体正气未复的患者。 null具体治则: 1、上下异治 上半身肿甚———发汗(开鬼门) 下半身肿甚———利小便(洁净府) 水液废物郁结于中,肿满实证———逐水(去菀陈莝) 2、治分阴阳      阳水——风、湿郁遏,水渍经络、脏器,治法:发汗、利小便、宣泄水邪,以利脏器功能的恢复——治重在肺      阴水——脏腑自病,功能不济,水浊内瘀,治法温补脾肾,匡扶脏腑功能——治重在肾 3、脏腑救治  在肺,发散行水,提壶揭盖  在脾,补脾制水,以利枢机  在肾,温肾利水,以镇水逆 null    适当配用引经药物:(可明显提高疗效)——余瀛鳌     头皮肿,用羌活、防风等风药;     腹皮肿,用茯苓皮、大腹皮、扁豆皮;    腰 肿,用五苓散加杜仲、川牛膝、续断;阳虚明显加桂枝;    足 肿,加防已、薏苡仁、牛膝;    胸 水,加桔梗、桑白皮;    上肢肿,加桂枝、威灵仙;    妊娠羊水过多使用天仙茅、苏梗   ①   消除蛋白尿可多法并举,时振声根据辨证论治归纳为十法。   ②  治血尿需注意动静结合:血尿是肾源性水肿的主要伴发症,在病机上水气潴留是静态,血尿排出是动态;治法上,利湿消肿是动以制静,清热止血是以静制动,两症并存,重在治主证,对顽固性肉眼血尿,要全力止血,不能辅以利尿,否则会因难制动静而影响止血。  ③南京中医学院张谷才教授:重用芫花4~12g,治胸膜炎之胸水,肝源性、肾源性之水肿均获佳效。(《中医百花园》P99) null五、分型论治    [阳 水]  1、风水泛溢(风邪侵袭,肺失通调)  症  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腰以上肿甚,小便不利,多见表证(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苔薄白,脉浮滑或紧。若水肿较甚,可见沉脉。 治  法:疏风解表,宣肺行水  方  药:越婢加术汤加减。(《金匮要略》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加浮萍、泽泻、猪苓——以助宣肺利水消肿。麻黄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大,可由9g加至15g,个别的还有用到20~25g,但要配用石膏,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3:1,则可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利尿目的。 此法是通过疏上源以达利下流目的,没有明显发汗作用,并不局限于表实无汗证,虽夏日或有汗时,亦可酌情应用。 null   加  减:①若咽喉肿痛(风热相搏),去生姜,加牛蒡子、射干、黄芩、板兰根、桔梗、连翘。         ②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防风、桂枝等一、二味,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         ③若热重尿少(烦渴少尿)加鲜茅根——清热利尿         ④若汗出恶风、卫阳已虚,用防己黄芪汤加减。     杨扶国自拟方:宣肺利水饮:桔梗6g,杏仁6g,薏苡仁15g,茯苓9g,猪苓9g,陈皮3g,大腹皮9g,木通3g,泽泻6g,五加皮3g,葱白一摄。     马有度自拟方:疏风利水汤:紫浮萍9g,紫苏9g,桑白皮12g,益母草30g,车前子12g,白茅根30g,银花18g,连翘18g,甘草6g     本方有较明显的利尿作用,且能控制链球菌感染,治疗急性肾炎可酌加蜂房、赤小豆、玉米须;浮肿消退,尿蛋白仍多者,酌加黄芪、当归、石苇、蝉衣   廓清饮《景岳全书》:川朴、陈皮、枳壳、茯苓、泽泻、大腹皮、白芥子、莱菔子。其作用理气、利尿、肃肺,治痰瘀互结,从三焦分治。 null2、湿毒浸淫(湿毒陷入脏腑)     症  状:身患疮痍,或咽喉肿痛溃烂,或因洗浴、擦药不当,随后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色鲜泽光亮,小便不利,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  法:疏风解毒,利水消肿  方  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出自《伤寒论》(麻黄、杏仁、桑白皮、连翘、赤小豆、甘草、生姜、大枣)散风清热利水消肿,后方出自《医宗金鉴》(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null   加  减:①脓肿毒甚,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加用薏苡仁、赤芍、紫河车、败酱草         ②表证未除,加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疏风散解         ③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④风盛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⑤血热红肿者,加赤芍、丹皮——凉血解毒      清利方(徐嵩年教授):白花蛇舌草30g,七叶一枝花15g,蒲公英30g,板兰根30g,蝉衣9g,玉米须30g,苡米根30g,田字草30g,火鱼草(消肿止痛)30g,鲜茅根30g——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null3、水湿浸渍(水湿内聚,经络壅滞)    症  状:四肢或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水湿壅盛),身重神疲,胸闷、纳呆、泛恶(脾滞不运),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  法:燥湿利水,行气悦脾    方  药:五苓散(通阳利水),胃苓汤(燥湿行水), 五皮饮(利水消肿通用于阴水阳水)    方  解:陈皮、苍术、川朴、大腹皮——行气燥湿;气燥则水行        茯苓、猪苓、泽泻、桑白皮——利水消肿,水通则脾燥        白术、桂枝——和胃通阳        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温散水气null   加  减:①肿甚而喘,兼见恶风发热,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泄水平喘         ②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③下肢多肿,身重腰酸无力,痞闷纳呆,除湿汤加减(《肘后百一选方》半夏曲、川朴、苍术、藿香、陈皮、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加大腹皮、木瓜。      五苓皮汤(程门雪名中医)川桂枝2.4g,连皮苓12g,福泽泻6g,猪苓6g,白杏仁9g,广陈皮4.5g,大腹皮6g,冬瓜子皮各9g,生熟苡仁各12g,桑白皮9g,酒炒陈木瓜4.5g,木防已6g,济生肾气丸12g(包煎)——通阳化湿利水   三虫汤(赵钖武教授)蟋蟀、蝼蛄各3只,上药共研末,蝉衣、浮萍各9g煎汤沖服,或以鲤鱼,焙干研末,与三米(粳米、小米、苡米)、四皮(橘皮、冬瓜皮、西瓜皮、萝卜皮)煮水熬粥进食。——利水,主治急性肾炎尿闭证。 null   4、湿热壅盛(湿壅热积,水积不化)     症  状:遍身浮肿,肿势多剧,皮肤绷急光亮,腹大胀满,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面赤发热),小便短赤灼热,或大便干结或溏软不畅,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  法:分利湿热  方  药:疏凿饮子(《世医得效方》羌活、秦艽、髲、茯苓皮、生姜皮、泽泻、木通、商陆、槟榔、椒目、赤小豆)羌活、秦艽疏风透表,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辛散淡渗皮肤之水,泽泻、木通通利下窍,商陆、槟榔破结逐水,椒目、赤小豆佐商陆、槟榔行水。 null   加  减:①用上方后,腹满不减,大便不通,加防已、葶苈子、大黄——增强攻逐之效。         ②尿痛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         ③水浊上逆胸中,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葶苈大枣泻肺汤酌加杏仁、木通、防已、五苓散——泻肺利水,上下分消。      本型在阳水中颇为多见,一般治宜渗导去湿为主。其中湿乃主因,热因湿不化所生,药用苦燥、淡渗佐以辛散,以分消其湿,令湿从下趋而热亦随解。   5、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大便干结,选用猪苓汤(《伤寒论》猪苓、泽泻、茯苓、滑石,阿胶)——滋阴清热利水 null   [阴 水]     1、脾阳虚衰(中阳不振,脾不化水)     症  状: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食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脾阳不振),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  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  药:实脾饮(《济生方》干姜、附子、草果、茯苓、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大腹皮、木瓜、木香、川朴)干姜、附子、草果、白术温化脾阳,以散水肿,茯苓、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补脾气,大腹皮、木瓜、茯苓利水去湿,木香、川朴、大腹皮理气行水。     加  减:①如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加人参、黄芪,或少佐升麻益气补中——清升则浊阴自降。       ②对营养不育性水肿,症见面色萎黄,遍身浮肿,最起头面肿甚,动久下肢肿胀、疲乏无力,大便常溏软,小便反多,苔薄腻,脉弱。病机脾气虚弱,气失舒展,气滞为肿,治宜健脾化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桂枝9g,黄芪15~30g,当归30g——益气通阳;或加补骨脂、附子——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鼓励病人多食含蛋白量高的食物,如黄豆炖肉,乌鱼,花生米。 null     益肾汤(李晏龄教授):生黄芪15~30g,石苇15~30g,玉米须30g,白茅根30g,川芎9g——甘温补气,苦寒利水,寒热并调。主治:脾气虚弱,水湿停滞,瘀血阻络的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炎,尿蛋白多者加党参10~15g,蝉蜕6~10g,土茯苓15~20g;尿中红细胞多者加茜草根、肉苁蓉各6~10g,旱莲草15~30g;尿白细胞多者加金钱草15~30g,车前草15~30g,银花、蒲公英各10~15g;苔白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各6~10g;苔黄厚腻者加黄柏6g,胆草6g,全瓜蒌10~15g。尿蛋白消失两周可用生黄芪15~30g,石苇、玉米须各30g,连用3~6个月,从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脾阳虚衰型水肿与水湿浸渍型水肿的区别:前者重在“阳虚”,以虚象为著;后者重在“湿”字,以实证表现为主。前者因脾阳不振导致水湿不运面水肿;后者因水邪盛导致中阳不运而水肿。 null   2、肾气衰微(脾肾阳衰,水寒内盛)    症  状: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身肿,腰以下为甚,两跗尤剧,按之凹陷不起,甚者心悸气短,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白,或黧黑,舌淡胖润,边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  法:温肾助阳,行气利水    方  药:济生肾气丸(《济生方》附桂地黄丸加牛膝、车前子)合真武汤(《伤寒论》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用赤芍为好)、生姜)。    加  减:①若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温固下元         ②若心悸,舌唇紫绀,脉虚数或结代(水邪上逆,心阳被通,瘀血内阻),加重附子用量,加上炙甘草、丹参、红花——温阳化瘀         ③若咳喘面浮,汗多不能平卧,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加党参、蛤蚧、五味子、煅牡蛎——纳气防脱       ④神昏欲寐,溲闭,泛恶,甚至口泛尿臭,或兼头痛烦躁,加大黄、半夏、黄连、黑白丑——通腑泄浊,降逆清神。 null    浊邪上逆之证,由于呕吐严重,一般存在汤药难进,药入即吐的实际困难,因此多将上述汤药做成灌肠液做保留灌肠之用,如用生大黄6~9g,黑大豆30g,生甘草3g,或用生大黄7~12g,蛇舌草30g,六月雪30g,紫丹参15g煎成150毫升,灌肠,1~2次/日。     肾病阳虚汤(李文浦主任):黄芪15g,党参30g,人参20g,制附子6g,肉桂1g,白术15g,木香12g,益母草15g,丹参12g,葶苈子12g,大黄5g(后下),甘草6g,地龙6g——阳复,肿消,祛湿。主治:脾肾阳虚的肾综。 脾  脾阳不振与肾阳衰微水肿,两者皆属阳虚证候,病程迁延,肿势以腰民下为著,苔脉表现亦颇相似,且临床多两者相兼出现。但肾阳衰微水肿较脾阳虚衰为重常表现为全身浮肿,肿势多先从腰脚开始,两踝肿势较剧,并有腰膝痠软沉重,阴囊湿冷等兼证,而脾阳虚衰水肿,兼有纳减便溏,肢冷倦怠等证。仔细鉴别自可辨析。     本型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当滋阴补肾,兼利水湿,方可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若肾阴久亏,水不涵木,出现肝肾阴虚于下,肝阳上扰于上的上盛下虚症时,当育阴潜阳,方用左归丸另珍珠母、龙骨、牡蛎、鳖甲、桑寄生等。 null   3、痰瘀互结     症  状:肿胀偏见于下肢及腹部,按之凹陷,日暮尤甚,形体多较肥胖,伴脘闷泛恶,时吐白痰,神倦肢困,小便较少,女性经期前后肿势加剧,轻者经后可消,平时白带偏多,亦有部分女性月经稀发,终至闭止,形体逐渐肥胖,舌淡紫有齿印,或舌有瘀斑,苔白浊,脉濡滑或细滑。   治  法:化瘀利水,行气消瘀  方  药:验方启功丸合止带方加减。前方由越鞠丸去山栀合二陈汤组成,其中苍术、二陈、神曲、茯苓——燥湿健脾化痰;止带汤中的猪茯苓、泽泻、茵陈、车前仁——利水祛痰。启功丸中的川芎、香附合止带方中的赤芍、丹皮、川牛膝可行气活血。     加  减:肿甚者加泽兰、桂枝、大腹皮、天仙茅——增强活血利水之效;          过于肥胖者加川朴、槟榔、山楂、莱菔子——理气化痰,消滞去脂;       月经闭止者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 null六、护理与预防   起居:1、调摄寒温,避免外邪;    2、戒怒嗔悲戚,怡养涵情;    3、戒房劳、产乳、勿过劳。 饮食:1、忌盐:“慎盐酱五辛”《千金要方》    2、忌生冷、肥甘、戒酒。  治疗:及时治疗疮毒、皮疹、咽烂。避免裖疮,打针药时,要避免损伤皮肤,以免引起感染,发生变证。水肿退后,要补脾实肾,以助气化而免复发。 null资料:结合临床检验指标用药    1、消除尿蛋白:     1) 补脾肾:黄芪,淮山,山楂,鸟不宿,玉米须,芡实,苡仁根,冬虫夏草,乌梅     2) 疏 风:蝉衣,苏叶,羌活,扦扦活,秦艽,葛根,升麻,蔓丝,桔梗     3)  利 湿:益母草,石苇,茯苓,地龙     4)  固 摄:桑螵蛸,金樱子,白果  2、消血尿:   1)血  热:水牛角,黄柏,知母,栀子,旱莲草,小蓟,木槿花,白茅根,丹皮   2)滋  阴:生地,玄参,白芍   3)补血止血:阿胶,野葡萄藤  3、消白细胞:银花、黄柏、一见喜,虎杖,蛇舌草,苦瓜皮,金钱草 null七、其它治法  1、木香散:木香、大戟,白牵牛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次用糖开水冲服3~6g,用于体实病实者,一般以一泄为宜,中病即止。 2、卢氏消肿方:黑白丑各65g,红糖125g,老姜500g,大枣62g,共研细末,泛丸,分三天服完,每日三次,食前服。本方能促进水邪从肠道排除,对肾病水肿,消肿效果较好。 3、加味鲤鱼汤:鲤鱼一条约500g,生姜31g,葱62g,燉汤不放盐,渴汤吃鱼。用于气血虚弱患者,对浊邪上逆者慎用。   4、鳝鱼500克,鲜薤白120克,燉汤不放盐,喝汤吃鳝鱼,注意事项同上。   5、外敷方:萱草根,马鞭草,乌柏叶各60g,葱白七根,生姜(连皮)6g,将上药捣绒混匀,作成两个药饼,每取一块药饼敷于脐上,以塑料纸复盖,包扎固定,一日更换药饼2次,每日以热水袋熨2~3次,每次约30分钟,一般当日尿量增多,水肿减轻。(《四川中医》87;(2):封三.毛莨砸烂敷内关穴对肝性腹水有暂时较快退肿之效)   6、芡实合剂(消慢性肾炎蛋白尿):芡实30g,白术、茯苓各12g,淮山15g,菟丝子、金樱子、黄精各24g,百合18g,枇杷叶、党参各9g。蛋白过多者加山楂肉,红细胞过多者加旱莲草。(《新中医》83;(7):37)null小  结   水肿是体内水液不化,形成水液停瘀体表,腹腔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水肿的形成,系由外感风寒、水湿,内伤饮食,劳欲所伤,或嗔怒气滞,导致肺失通调,脾失输布,肾失蒸化,三脏功能失调,则上下三焦不利,津液内聚,小便不利,尽化为水,形成肿胀。  水肿的辨证,首先应辨清阴水、阳水,辨清病之所在脏腑,以及寒、热、虚、实等,认真病情发展动态和预后转归。  水肿听治疗,阳水证以发汗、利小便为主,其中腰以上肿甚――发汗为主(开鬼门);腰以下肿甚――利水为主(洁净府);湿浊壅结,小便不通――可暂用攻下逐水(去菀陈莝),应视病情虚实与补法并用。阴水证,以温化为主,其中脾虚者,温脾实土;肾虚者,温肾通阳。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阴水、阳水之间的转化关系,及时地调整治疗措施。  慢性阴水,不易速愈,治疗时,不通追求速效。 水肿退后,应针对原有病机,健脾补肾以资巩固,而杜绝复发之萌。 null思考题     1、  脾肺肾三脏在水肿发病的地位,关系如何?各脏腑在治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2、水肿病的治疗法则有哪些?具体如何运用?
/
本文档为【水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