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穷而后工_说溯源_张福勋

_穷而后工_说溯源_张福勋

2013-09-17 4页 pdf 130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90717

暂无简介

举报
_穷而后工_说溯源_张福勋 [收稿日期] 1999-12-17 [作者简介] 张福勋( 1939-) , 男,河北定兴人 ,内蒙古包头师专《阴山学刊》常务副主编, 教授。  2000 年 6 月        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 , 2000 第 29 卷 第 3 期  J ournal of Inner Mong ol ia Normal University ( Ph ilosoph y & Social Science)  Vol. 29 No. 3 “穷 而 后 工 ”说 溯 源 张福勋 (内蒙古包头高等师范专科...
_穷而后工_说溯源_张福勋
[收稿日期] 1999-12-17 [作者简介] 张福勋( 1939-) , 男,河北定兴人 ,内蒙古包头师专《阴山学刊》常务副主编, 教授。  2000 年 6 月        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 , 2000 第 29 卷 第 3 期  J ournal of Inner Mong ol ia Normal University ( Ph ilosoph y & Social Science)  Vol. 29 No. 3 “穷 而 后 工 ”说 溯 源 张福勋 (内蒙古包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编辑部, 内蒙古 包头市 014030)   [摘 要] “穷而后工”说的正式提出, 一般认为是北宋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其说源于 中唐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其实此论盖源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不过,在司马迁之前, 屈原、宋 玉、刘安已导其先。而在此前, 更有《孟子·告子下》又导其先。最后, 此说之远祖似可举出《易·系 辞》来。 [关键词] 穷而后工说; 欧阳修;韩愈; 司马迁;屈原; 孟子;《易·系辞》 [中图分类号] I206. 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623( 2000) 03-0058-04 “穷而后工”说,揭示了现实生活对作家创作的巨大影响,说明了文学和时代的密切关系。 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常说不衰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著名论点。 这个论点的正式提出, 一般认为是北宋的欧阳修。欧阳修在为宋初梅尧臣诗集所写的序, 即《梅圣俞诗集序》(又名《宛陵集序》)中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为什么呢?他认为“盖 世所传诗者, 多出于穷人之辞也”。传世诗的作者,多数是仕途和生活上的“穷”人。这又为什么 呢?他从这类诗产生的背景上展开论述云: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 水涯之外, 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 往往探其奇怪,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 以 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从探讨诗人创作的过程,概括出一个规律性的认识: “盖 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在这篇序内, 欧阳修以他的朋友梅尧臣为 个例,说梅“郁其所蓄, 不得奋见于事业”,“以其不得志者(即所谓“穷”) , 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 生所作,于诗尤多”[ 1] ( P446- 448)。这样“穷而后工”这个论题就成立了。 欧阳修还于另一篇文章《薛简肃公文集序》中,阐述了同样的观点。曰:“至于失意之人,穷 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 与其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即“穷”)者, 皆一寓于文辞。故 曰:‘穷者之言易工也。’”[ 2] ( P58)“易工”说得很有分寸。并不是穷者必工,因为还有其它许多条件 制约。在这里,“工”的含义比较宽泛,包括容易写出好的作品,取得突出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占 有一定的位置,等等。但欧阳修只强调了身处厄穷之“小不幸”,而未及强调际危乱世之“大不 幸”,是这一理论的局限性。 有宋一代,欧阳修此论应者甚众,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理论和事实上的补充或发挥。在 ·58· 欧阳修前有王禹 《还杨遂蜀中集》诗云:“圣人忧患方演《易》,贤者穷愁始著书。”[ 3] (P67)在立论 之后,他举了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杜甫奔窜吟不辍,庾信悲哀情有余。”[ 3] ( P67)“奔窜”是不幸的 遭遇,“悲哀”是由此产生的不平静的心情。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便容易感动人心,获得 成功。王安石于《哭梅圣俞》诗中,也以梅尧臣为例阐述了这一规律:“圣贤与命相盾矛,势欲强 达诚无由。诗人况又多穷愁, 李杜亦不为公侯。公窥穷厄以身投, 坎坷坐老当谁尤?”[ 4] ( P586)他是 将诗人当作“圣贤与命相盾矛”的个案来加以认识: 诗人不仅欲“达”无由, 而且还要加上“穷 愁”,他们的“坎坷坐老”是可以想象的。陈师道又以王安石的胞弟王平甫为例,对欧阳修的理论 加以补充论证。他在《王平甫文集后序》中说:“欧阳永叔谓梅圣俞曰: ‘世谓诗能穷人,非诗之 穷,穷则工也。’圣俞以诗名家,仕不前人,年不后人, 可谓穷矣! 其同时有王平甫,临川人也。年 过四十,始名荐书,群下士, 历年未几,复解章绂归田里,其穷甚矣!而文义蔚然,又能于诗,惟其 穷愈甚,故其得愈多。信所谓人穷而后工也。”“文义蔚然”是一种“工”, “其得愈多”也是一种 “工”。可知“工”并不只是指“好”。苏轼则给予更形象更精炼的概括: “秀语出寒厄, 身穷诗乃 亨。”[ 5] ( P17 50) 到了南宋,这一诗论,就被挖掘得更深刻了。陆游从创作者的情感因素上加以阐发,说: “盖 人之情,悲愤集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与西洋人之“悲愤出诗人”同出一辙。陆 游从文学史诸多诗人的具体创作实践中加以论证:“苏武、李陵、陶潜、谢灵运、杜甫、李白,激于 不能自已,故其诗为百代法。”这是前代的六个例证。又举本朝的六个例证说:“国朝林逋、魏野 以布衣死(不得官例) , 梅尧臣、石延年弃不用(不得用例) , 苏舜钦、黄庭坚以废黜死(被贬官 例) , 近时江西名家者,例以党籍禁锢(受拘禁例) , 乃有才名。盖诗之兴, 本如是。”[ 6]无论不得 官、不被用,还是被贬官、受拘禁, 都是“穷”,不得志,于是“悲愤集于中”而“发为诗”, 自然不能 不工,甚至成为“百代之法”。可知“诗之兴”,从根本上说,出自“悲愤”,是悲愤出诗人。陆游论 屈原也是这样。他在《剑南诗稿·读唐人愁诗戏作》中说:“天恐文人未尽才, 常教零落在蒿莱。 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是屈原的“零落蒿莱”(“穷”)才写出了千载流传的《离 骚》(“工”)。杨万里把抗金名将胡铨与李白在夜郎、杜甫在夔州的遭遇和创作作了比较,认 为胡诗竟显得“益加恢奇”。为什么呢? 因为胡铨所“为诗”“盖自抵斥时宰(指秦桧) ,诞置岭海, 愁犭穴酸骨,饥咬血牙,风呻雨喟, 涛谲波诡,有非人间世之所堪耐者”, 如此巨大而不幸的遭际, 芥于人心,必“反昌其诗”[ 7] ( P443)。方岳“拙于生事可无粥, 工乃穷人赖有诗”(《春日杂兴》)。将 “有诗”与“无粥”对举, 又将“工”与“拙”比照,对于加深认识“穷而后工”也很有意味。陈郁的论 说就更加仔细,他以“三闾(屈原)厄而《骚》独步,杜少陵愁而诗冠古今。退之(韩愈)欲人辍一饭 之费以活己, 而文起八代,上窥至圣。孟郊斫山耕水,贾岛薪米俱无,穷尤甚焉,其诗清绝高远, 非常人可到”五个例子的论证, 得出认识:“作诗作文非多历贫愁者, 决不入胜处。”(《藏一话 腴》)换句话说,诗的“入胜”处,是诗人“历贫愁”所带来的结果。也是“穷而后工”的另一种达。 宋末扬镇则作了一个更为辩证的结论: “能诗多是穷人事, 不到穷时诗不工。”(《寄诗交顾梅 山》)元徐世隆《遗山集序》称元遗山“周流乎齐、鲁、燕、赵、晋、魏之间几三十年,其迹益穷,其文 益富,其声名益大以肆”,也继承了这一说法。 一般以为,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源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韩《送孟东野序》云: “大凡物 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 或梗之; 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 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 ·59· 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也, 其皆有弗平者乎?”以物的“不平”比人的“不得已”;以物的“鸣” 比人的“歌”, 其逻辑力量,无可辩驳。《荆谭唱和诗序》更进一步阐述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 思之声要妙; 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 8] ( P447)韩愈 认为,那些“气满志得”的“王公贵人”的文章,要么“不暇以为”,要么“非性能而好之”;真正好的 “文章之作”, 却是“恒发于羁旅草野”之中。韩愈只是从“王公贵人”与“草野羁旅”之人对比的角 度,论述“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则特别强调作家的遭际对创作的决定性影响。 在唐代, 于韩愈前后,也有不少的人谈到这个问题。初唐卢照邻在《五悲·悲才难》中,历数 古今才士,包括左丘明、孙膑、贾谊、司马迁、崔马因、赵壹、赵岐、嵇康等著名作家的不幸遭遇, 感 叹“伊才智之为患,故贤哲之所婴”。又在《释疾文序》中作了结论云:“盖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删书者其凄遑乎? 《国语》之作, 非瞽叟之事乎? 《骚》文之兴, 非怀沙之痛乎?”当然最著名的莫 过杜甫的“文章憎命达”的观点。后来李商隐概括的“古来才命两相妨”与此类似。他是以李白 为个例,从文章的根本性质与创作者的命运关系上提出这个论题的。可惜他没有将论题进一步 展开。白居易的《李白墓》作了一些发挥,说:“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已经将抽象 的命运深入到诗人的“沦落”上了。白居易还于《序洛诗》中从整个文学史中的事例加以具体地 论述,说:“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武)李(陵)以还,次及鲍(照)谢(灵运)徒,迄于李杜 辈,其间词人,闻之者累百, 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 冻馁病老,存 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 通计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 多命薄,于斯见矣。”[ 9] ( P381)着眼于生活与创作的根本关系, 将杜甫提出的论题, 作了较为深入 的开掘。后来也有人以杜甫与柳宗元的创作为例,对此加以补充。《雪涛诗评》论杜甫: “杜少陵 是困穷之士,平生无大得意事, 中间兵戈乱离, 饥寒老病, 皆其实历,而所闻苦楚,都于诗中写 出。”[ 10]而《韵语阳秋》论柳宗元说:“柳子厚可谓一世穷人矣。永贞之初, 得一礼部郎,席不暖即 斥去为永州司马。在贬所历十一年, 至宪宗元和十年,例召至京师,喜而成咏。所谓‘投荒垂一 纪,新诏下荆扉’。又云‘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是也。既至都,乃复不得用,以柳州 去。由永(州)至京已四千里,京徂柳(州)又复六千, 往返殆万里矣。故《赠刘梦得》诗云:‘十年 憔悴到秦京, 谁料反为岭外行’。《赠宗一》诗云‘一身去国六千里,万里投荒十二年’是也。呜呼, 子厚之穷极矣!观赠李夷简书云:‘曩者,齿少心锐,径行高步, 不知道之艰,以陷于大厄,穷踬陨 坠,废为孤囚,日号而望,十四年矣。’⋯⋯然竟不生还,毕命于蛇虺瘴疠之区, 可胜叹哉!韩退之 有言曰:‘子厚斥不久, 穷不极, 虽有出于人, 其文学词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 如今无疑 也。’”《韵语阳秋》的作者认为, 柳宗元一生之仕途, 真可谓“穷极”矣, 唯此种不幸的遭际,恰成 就了他一生的文学。而韩愈又从反面论述了如果柳宗元一生不是“穷极”,那么他的文学词章就 不能“必传于后”。这论述, 已经很接近于欧阳修的观点了。 殷王番编选的《河岳英灵集》也对多数诗人在政治上的不幸深表悲叹,并拿过去刘桢死于文 学,左思终于记室, 鲍照卒于参军与今之常建沦为一尉作联系, 也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 “高才 无贵士,诚哉是言!”元结编集《箧中集》,其序也悲叹“(此七子)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 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于是成就了他们的诗歌。晚唐孙樵更归纳了文学史上那些成为大 家者的“穷”的事实:“《六经》作,孔子削迹不粒矣;《孟子》述,子车坎坷齐鲁矣;马迁以《史记》 祸; 班固以《西汉》祸;扬雄以《法言》《太玄》穷;元结以《浯溪碣》穷; 陈拾遗以《感遇诗》穷;王勃 以《宣尼庙碑》穷; 玉川子(卢仝)以《月蚀诗》穷; 杜甫、李白、王江宁(昌龄) ,皆相望于穷者也。” ·60· 看来,政治遭际上的“穷”与文学创作上的“工”确实有非常紧密的内在关连。 拙著《宋代诗话选读》曾论: “诗穷而后工,论盖源于司马迁。”[ 1 1] (P133- 136)司马迁《报仁安书》 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 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 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连续举出汉代以前的 8个突出例证,说明作家遭际的不幸、心情的郁 愤与创作取得成功,这二者之间有一种促其成功的必然性。因为文学是创作者情绪发泄的产 物,“此人皆意有郁结,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 终不可用, 退 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已明确地将文学上的成功(“工”) ,与遭际上的“穷”联 系起来,加以考虑。视为欧阳修“穷而后工”说的渊源所自,是大致不错的。 不过,在司马迁之前,屈原在《惜诵》中已有“发愤以抒情”一说;宋玉又自序其《九辩》为“贫 士失职而志不平”之说;《诗·卫风·园有桃》更有“心之忧矣, 我歌且谣”之说;刘安《淮南子》认 为,文艺是“愤于中而形于外者”。而刘安此说,明显是受屈原、宋玉等的影响。这些都可以视作 司马迁此说的前奏。 在屈原、宋玉之前, 更有《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 喻”的说法又为屈宋之说导其先。宋孙 《孟子注疏》云: “横塞其虑而思虑无所达,而后乃能兴 作其大,憔悴枯槁之容而验于色,而后有吟咏叹息之气而发于声, 则人见其色、闻其声,而后喻 晓其所为矣。”虽还没有更为明确地将创作者的“穷”与作品的“工”点出来,然“困于心, 衡于虑” 已涵盖遭际困顿; 而“征于色,发于声”也已涵盖创作的成功。故将孟子之说,作为“穷而后工”之 说的先驱,也是情理中之事。 最后,追溯“穷而后工”说之远祖,更可举出《易·系辞》来。《易》曰: “作《易》者, 其有忧患 乎?”正好与司马迁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之说相呼应。是作者的忧患促成了《易》的产生。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说明“穷而后工”说的源远流长, 以便梳理这一著名诗论的来龙去脉。 [ 参 考 文 献 ] [ 1] 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 42) [ A ] .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 [ C] . 上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 所, 1962. [ 2] 罗根泽. 中国文学批评史( 3) [ M ] .上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61. [ 3] 王禹 . 宋诗钞·小畜集钞[ M ] . 北京:中华书局 , 1986. [ 4] 王安石. 宋诗钞·临川诗钞[ M ] . 北京:中华书局 , 1986. [ 5] 苏轼. 苏轼诗集·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 6] 陆游. 陆放翁全集·渭南文集(卷 15) [ M ] . (明 )汲古阁刊. [ 7] 杨万里. 澹斋先生文集序[ A ]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 [ C] .上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62. [ 8] 韩愈. 昌黎先生集(卷二十) [ A ] .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册) [ C] . 上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62. [ 9] 王运熙等.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 M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 10]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 11] 张福勋. 宋代诗话选读 [ M ]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8. [责任编辑 张九玲] ·61·
/
本文档为【_穷而后工_说溯源_张福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