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苏轼

2013-09-17 50页 ppt 3MB 1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2650

暂无简介

举报
苏轼nullnull苏轼苏轼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思想与性情 第二节 苏轼之文 第三节 苏轼之诗 第四节 苏轼之词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和影响 第六节 苏轼研究资料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性情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性情 一、苏轼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期:一、苏轼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期: (一)王安石变法前,名震京师,初入仕途,初陈 政见时期。(1036-1069) (二)熙宁变法时,出离中央,历任四州。乌台诗 案、贬谪黄州时期。(1069-1085) (三)元祐更化时,重回中央、历任要职,但...
苏轼
nullnull苏轼苏轼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思想与性情 第二节 苏轼之文 第三节 苏轼之诗 第四节 苏轼之词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和影响 第六节 苏轼研究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性情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性情 一、苏轼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期:一、苏轼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期: (一)王安石变法前,名震京师,初入仕途,初陈 政见时期。(1036-1069) (二)熙宁变法时,出离中央,历任四州。乌台诗 案、贬谪黄州时期。(1069-1085) (三)元祐更化时,重回中央、历任要职,但又不苛 合于司马光、连放外任时期。(1085-1093) (四)哲宗亲政、新党复起后,贬至岭南、海南时期。(1093-1101)   (注:苏轼生平可参考《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苏轼像nullnull二、苏轼的思想 二、苏轼的思想    苏轼思想通达,融汇三教,而以儒为骨。    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             ——苏轼《六一居士集叙》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null    学佛老者本期於静而达,静以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 苏轼《答毕仲举书》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墨,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三、苏轼的性情三、苏轼的性情  (一)耿介率直、认真执着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二)随缘自适,处逆如顺,通脱放达(二)随缘自适,处逆如顺,通脱放达    谁道茅檐劣容膝,海天风雨看纷披。                   ——《东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   已向闲中作地仙,更于酒里得天全。     从教世路风波恶,贺监偏工水底眠。                —— 《李行中醉眠亭三首》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 《百步洪二首·其一》null《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热爱生活、风趣幽默 (三)热爱生活、风趣幽默   苏轼优游于三教之中,虽然看透人生之空漠,但又始终善处人生;勘破红尘,却始终不舍红尘,终保持着对人生的热情。null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 《宝绘堂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 《超然台记》 null       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    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          ——参寥《东坡先生挽词》 挽词从两方面归纳了苏轼的人格精神: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充分的现。苏轼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因而获得他们普遍的尊敬。null第二节 苏轼之文null(一)苏轼的文道观 (一)苏轼的文道观     苏轼在文道观上继承了“重道” 的传统,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与实用价值,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null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苏轼《答乔舍人启》null   某平生无快意事, 惟作文章, 意之所到, 则笔力曲折, 无不尽意, 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何蘧《春渚纪闻》卷六引苏轼语       null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 苏轼《答谢民师书》   null吾文如万斛泉涌, 不择地而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苏轼《文说》 (二)苏文创作风貌null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 “以意为主” 。因此,他既反对 “浮巧轻媚,丛错采绣” 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骈体文,也反对 “怪僻而不可读” 之文。不过,苏轼更加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挥洒、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    null    苏轼的散文作品中,有不少是史论或政论,如《上神宗皇帝书》、《范增论》、《留侯论》、《韩非论》、《贾谊论》、《晁错论》、《教战守策》等。这些议论往往就常见的事实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null  更能代表苏轼散文成就的是随笔、游记、杂记、赋等感情色彩较浓厚的文体。  这一类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写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比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性质相近而体裁单纯、结构清楚的散文,显得更为自然、飘逸和轻松。null   在语言风格方面,苏轼的散文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他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 null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前赤壁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苏轼《后赤壁赋》   null   又如《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一幅鲜明澄澈的月夜图景,一种空渺寂寥的感受,情与景与理化成一片,意味深长。这一类文章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null第三节 苏轼之诗null 苏诗题材广阔,各体兼备,尤擅七言古体和律、绝,风格也富于变化。宋诗偏向知性所带来的一些显著特点,如散文化、好谈论或包蕴哲理,好显示才学等,在苏轼诗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并且也造成某些缺陷,但他毕竟才华横溢,人生感受极其丰富,能够更多地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因而在保持宋诗特色的同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叶燮《原诗》null   干预社会与思考人生是苏诗中两大突出主题。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直接以诗歌干预社会,“讥讽朝廷政事阙失”(《乌台诗案》引苏轼语)。其中有些有特殊的政治背景,如《吴中田妇叹》和《山村五绝》等,是针对王安石变法的流弊而作。苏轼《枯木怪石图》 null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鎌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茆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粃。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 《吴中田妇叹 》杖黎裹饭去匆匆, 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 一年强半在城中。         —— 《山村五绝》其四 null   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            ——苏轼《思堂记》    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观苏东坡诗,只是讥诮朝廷,殊无温柔敦厚之气。以此,人故得而罪之。            ——杨时《龟山语录》null   在苏轼的诗歌中,最大量也最为人们喜好的是那些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经历和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情怀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庄禅超时空的观照框架理解俗世人生,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因而把古诗中常见的一些题材提升到很高的层次上,诗的内涵显得深厚,同时也表现出旷逸豁达的人生态度。 null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和子由渑池怀旧》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 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null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题西林壁》    宋诗好说理是普遍的现象,有些作品因此而变得干硬枯燥,苏轼虽然常以才学为诗,但较少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像上述一类优秀之作,则既有深厚的内涵,又不乏诗意情趣。这主要是因为苏轼常常从一个具体环境、具体经历、具体景物中触发思考,善于把哲理与抒情写景熔为一体,善于通过亲切妥帖、富于才思的比喻表现哲理,有理趣而无理障。 null    在结构方面,苏轼继承了梅、苏、欧以来宋代诗人讲究意脉贯通的特点,诗篇的构成,或以主体的情绪变化为脉络,或以主体所感受到的时间流驶、景物移转为脉络,文理自然。   但他的诗比之前人更少些拘谨,流动感更强,往往在跌宕起伏中,把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赵翼《瓯北诗话》null  在篇幅较长的七言古体诗中,更多表现出苏轼性格中豪放的一面。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 《游金山寺》    null 苏轼对诗歌的语言,理论上最推崇自然平淡。他对陶渊明抱有一种近似崇拜的心理,认为陶诗的成就在其他所有诗人之上。这多少包涵着追求平衡淡远的精神状态的意味。       null 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综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 《书黄子思诗集后》 但苏轼的性格,毕竟是相当活跃的,所以他虽然写了一部分比较平淡的作品,但并不能停留在这一种境界上。他有很多诗,还是写得神采飞动,色泽鲜丽。 null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 《有美堂暴雨》    此诗气势开张,声色喧腾,有典故,有丽藻,绝不是一种朴素平淡的风格。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苏轼弥补了宋诗过于平淡枯瘠的不足。 null   第四节    苏轼之词nullnull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东坡先生非醉心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碧鸡漫志》     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古贱役,而柳氏为舆台古贱役。          ——胡寅汲古阁本《向子諲酒边词序》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null  在苏轼之前,从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到范仲淹的《渔家傲》,不无苍凉刚健之作,但这只是整个文人词史上的个别现象。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让歌妓唱来侑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离合悲愁的圈子,其语言风格,也因此难脱离柔媚纤巧的樊篱。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一)题材(一)题材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刘熙载《艺概卷四》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嘻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         ——叶燮《原诗》   苏轼词的题材,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既写男女恋情、离合悲欢之类的传统内容,又突破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将通常只在诗中出现的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内容移入词中,并充分利用词的体式上的特点,取得诗歌所难以具有的艺术效果。 null   最能反映苏轼在词的题材方面的开拓的有二类。一类是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表现出一种慷慨豪迈的精神,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null    另一类是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之际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如苏轼最著名的两首词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null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寄,一樽还酹江月。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赤壁怀古》词意 (选自《诗余画谱》明汪氏所       编,明万历年间刻本 )(二)风格(二)风格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在这方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null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子儿,执红牙拍,唱‘杨柳外、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续录》    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徐釚《词苑丛谈》null       对这种风格,苏轼是有意识追求的。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                —— 苏轼《与鲜于子骏简》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 苏轼《与陈季常书》   null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 《江城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卜算子》(三)语言(三)语言    在语言方面,苏轼也是“以诗为词”。当然,文人词在形成过程中,本来受了诗的很大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是使词的语言从俚俗浅易转向典雅华丽,而且汲取范围也很小,由此渐渐发展成词所特有的语言风貌。到了苏轼的时代,诗歌语言本身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以诗为词”,实际就是为词的语言表现争取更大的自由。宋诗已有散文化的、讲究意脉流动的倾向,而词的特点就是句式长短不齐,所以苏轼很方便地把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     null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 《水龙吟》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水龙吟》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 《满庭芳》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定风波》 null    再有,苏轼词中常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如《江神子·江景》“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出于唐代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千秋岁·次韵少游》“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出于《论语》。这种手法虽有时会产生拗涩之弊,却也有引发联想、扩充语言内涵的作用。在诗歌中,这本是常见的,而比较大量地用于词,苏轼却是第一个,对辛弃疾等后代词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null    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不少人对苏词,特别对其“以诗为词”的特点提出了批评。     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陈师道《后山诗话》    (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李清照《词论》    null 这些意见都是从词的传统标准、传统观念来提出的,而忽视了苏轼使词得到解放,成为与诗文一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的独立文学体裁这一重大意义。即便苏词中有些是“不协音律”即不合适演唱的,也未必是什么毛病。脱离音乐的书面化的词和与音乐紧密配合的词,未尝不可同时存在。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和影响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和影响null一、苏轼最终确立了宋代文人融仕与隐、进与退、 “ 循理与和乐 ” 为一体的新型人格构建。其人 生态度成为后世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 辱不惊。 二、苏轼的浩博人格与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 迪意义的范式。 三、苏轼作为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为后人留下了大 宗的文化遗产,影响广泛。null第六节 苏轼研究资料null*《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王十朋注《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上海书店 1989年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王文诰辑注 嘉庆间刻本、光绪间刻本 *《苏诗合注》冯应榴辑注 光绪九年刻本 *《苏轼乐府笺》 龙榆生校笺  商务印书馆 1958年 *《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 * 《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  王水照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 《苏东坡轶事汇编 》颜中其编注 岳麓书社 1984年出版 *《苏诗汇评》 曾枣庄主编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2000年1月 *《苏词汇评》曾枣庄主编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2001年1月 *《苏文汇评》曾枣庄主编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2000年1月 null资料索引 *《苏东坡全集索引》佐伯富,京都市:汇文堂书店,1958年 *《东坡词索引》仇永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苏词索引》,香港岭南学院中文系编,1992年 null一、苏轼有文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二、联系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 家”,谈谈你对苏轼以诗为词的看法。 思考
/
本文档为【苏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