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09-23 10页 doc 2M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9448

暂无简介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声部调查及保护建议 摘要 硗碛嘉绒藏族是一个融合了藏、羌、汉三种文化而形成的一个带有过渡性文明的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是硗碛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该报告回忆多声部的辉煌、分析现状、针对不足提出建议,展望未来。 作者 “走进硗碛藏乡”实践队 关键词:硗碛 多声部 调查 现状分析 保护 正文 据史料记载,硗碛藏族最早由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徙而来,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受藏、羌、汉文化影响,藏、羌、汉文明不断融合,形成了特有的硗碛藏族文明。 “会说话便会唱歌,会走路便...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声部调查及保护建议 摘要 硗碛嘉绒藏族是一个融合了藏、羌、汉三种文化而形成的一个带有过渡性文明的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是硗碛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该报告回忆多声部的辉煌、分析现状、针对不足提出建议,展望未来。 作者 “走进硗碛藏乡”实践队 关键词:硗碛 多声部 调查 现状分析 保护 正文 据史料记载,硗碛藏族最早由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徙而来,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受藏、羌、汉文化影响,藏、羌、汉文明不断融合,形成了特有的硗碛藏族文明。 “会说话便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的硗碛人能歌善舞,硗碛堪称歌舞之乡。在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中,多数集中在宗教音乐里的多声部民歌合唱占据着最重要地位。 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是硗碛藏族乡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神秘色彩,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拯救岌岌可危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科学合理地开发与保护多声部民歌,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达到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 了解多声部 多声部民歌,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其中还融入了舞蹈,常常在一些祭祀礼仪、婚丧嫁娶、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硗碛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主要在‘抬菩萨’、佛教道场、打麦子(集体劳动)、锅庄等活动时演唱,歌曲主要集中在宗教音乐中,如《嘛呢》 二、多声部现状及分析 (一)灿烂耀眼的多声部民歌: 90年代幺晓霞老师发现了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存在 在中央电视台“2006年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现场表演混声多声部民歌合唱,被专家誉为“2006最大发现。 2006年10月下旬,在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由幺晓霞编创的硗碛原生态多声部合唱与歌曲《大莽筒吹起来》,一举夺得两枚金奖。 2010年2月22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2月22日被列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5月硗碛多声部民歌合唱团赴台参加“天府四川宝岛行”,受到台北市民热捧。 在2010年“上九节”多声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夹金山艺术团团长拿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 大莽筒吹起来 (二)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式微与没落 硗碛嘉绒藏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嘉绒藏文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至今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硗碛的传统文化也经受冲击。在时间中慢慢沉淀的硗碛文化不但继承大藏区的基本的文化特色还将彝族羌族的服饰风情融入藏服之中,逐渐形成区别于甘孜阿坝具有地方独立性的硗碛嘉绒藏族。在硗碛文化中占领着重要位子“原生态民歌” 正面临着传承无力濒临消失的严重考验,亟需加强保护和抢救。 硗碛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歌曲主要集中在宗教歌曲中,因此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和表演主要是在宗教集会中进行,如农历正月初九硗碛最隆重最热闹的“上九节”,藏民们在抬菩萨转山时会自发的唱多声部民歌,漫山遍野的人都一起《嘛呢》等歌曲,场面宏大,歌唱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振兴人心。改革开放以来,西风东渐,整体国人受到很强烈的西方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的冲击影响,硗碛藏民的生活文化也不例外地相应发生重大变化,逐渐走向现代化,以致汉化程度极高,本民族的特色多声部渐渐没落,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断层现象,随着会唱多声部老一辈人的渐行渐远,新一代人又不想学,后继无人的现象已很突出,面临失传消亡。    “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乡里35岁以下的藏族村民已完全不会唱,35—50岁的基本不会唱。”该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杨德智曾对全乡5306人中90%以上的藏族村民作过专门的调查。 “多声部民歌平时很难听到。藏族村民只有在每年‘上九节’、农历正月十七‘菩萨节’等几个本民族盛大节日时才自发演唱。”乡党委书记杨华斌告诉记者。 柳落村今年70岁的村民杨明兴是目前该乡能唱多声部民歌中年龄最大者。他回顾了农历正月十七藏族“菩萨节”的活动盛况———忧虑:35岁以下的已完全不会唱。 “1992年‘菩萨节’上我第一次看到、听到的原生态多声部合唱时,唱《嘛呢》的多达数千人,夹金山公园里里外外摩肩接踵,水泄不通。今年规模只有300人左右,而且还有不少在里面滥竽充数,15年间,萎缩得实在厉害!”幺晓霞感慨说。 06年10月,该乡好不容易挑选出杨明兴等16名村民前往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2006年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 杨德智等人担忧,如不加以重视并及时采取保护,最多不超过30年,一旦这批50岁以上能唱的村民去世后,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乃至硗碛锅庄舞等其他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将可能全部失传,“歌舞之乡”的美誉将变得有名无实! 如今多声部的传人只有八十几人。 随着硗碛水电站建成蓄水、硗碛老场镇被淹没,不少宝贵资料已经消失。截至目前,相关抢救工作相对滞后,除幺晓霞近10多年来先后整理出44首(则),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张爷爷私人录制了一些表演视频外,其余均无结果。   以上种种现象,均显示了我们对多声部前景的担忧是必须的。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抢救,任其自行消亡,那么硗碛的原生态多声部文化将成了一个历史的音符,一顿“最后的晚餐”,同时也会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大损失。 三、为何多声部传承难? 由于硗碛的嘉绒藏族本身就融合的藏、羌、汉三族的文化特色,再加上地域的特殊性,硗碛藏族具有极强的过渡性特征,即本身的藏族特点特色不稳定,易受外来事物影响。在如今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下,藏族的汉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生产生活方面与汉人的差别不大,更出现了藏语弱化汉语强化的趋势,在采访调查过程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儿童、青少年用汉语进行交流,而藏语则只会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称谓等。多声部的演唱时使用的藏语的,而年轻一代连藏语都不会说,就更不能用藏语进行演唱了。同时,多声部民歌是藏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里逐渐积累的,比较古老,在歌词方面的表达与今天的藏语是有很大区别的,就好比汉族的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差别,今天的汉人在面对古文时感到陌生、不好学习,对于那些会藏语的人来说也是古奥难懂的,艰涩、古奥的多声部民歌让人望而却步。 当然造成多声部没落的原因不知一个, 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20、30岁左右的受访者多表示不愿意学习继承多声部的原因是觉得学习多声部的难度很大,多声部本身声部变化大,学起来很困难,学成出师的时间相对较长。 流行元素的传入也给多声部的传承增加了难度,流行音乐、迪斯科已经融入藏族歌舞之中,新奇、刺激、简单明了的流行音乐在当地年轻中比多声部受欢迎,硗碛的年轻人与外面的年轻人一样更愿意接触新事物。多声部的悠久古朴让年轻的心感到枯燥无味,同时也由于他们从小便听着多声部长大,忽略了多声部的价值和地位,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 在以创造经济为主的当今时代,年轻的藏民多外出打工赚钱,比较注重物质,而对艺术、神精这一类的观念相对单薄,也因为学习多声部耗时长,且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这种投入与产出的不合理比例让人望而却步,同时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多声部老师傅在当地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生源,由此可见,以经济效益促进多声部发展史势在必行。 4、 恢弘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思考 (一)前人已作出的努力 让“原生态”经久不衰“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开展全面普查,赶紧录音、录像,加快对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歌词、曲谱的整理步伐,收集相关资料并建档。”由于随着硗碛水电站建成蓄水、硗碛老场镇被淹没,不少宝贵资料已经消失,同时抢救工作的难度很大,幺晓霞近10多年来先后整理出44首(则),张爷爷个人录制了一些在老场镇的表演视频。 中央音乐学院老教授田联韬等音乐界专家纷纷支招。“要想尽千方百计,积极创造条件,尽量让老的愿意传、帮、带,小的原意学。”针对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发展现状。他们建议,最好在乡里设立“传习所”,以适量的经济补贴等方式,鼓励年老的藏族村民收“徒弟”,传技艺,延续千年传承,确保后继有人。此外,成立“硗碛原生态民间艺术团”,让相关村民从业余自发性演唱,逐步过渡到半职业化、半专业化,最终,将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等硗碛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推向市场,“达到以市场养文化、以市场促文化的目的。” 近年来,硗碛乡已在保护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等方面做了诸多努力:每年投入1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建设;投资60多万元、面积达5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已建成,为村民载歌载舞提供了场所;各村均建立村文化活动室,配置音响、VCD等设备;邀请专业音乐人士对村民进行音乐知识指导,参训村民达350人次;该乡还把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相关知识作为乡土教材,让中心小和各村小800多名中小学生和其“亲密接触”。 “第一是进一步挖掘演员和发现新人,第二是发动老一辈对年轻一代进行灌输,第三是老一辈下村收集古老资料,整理编排 ”, 夹金山艺术团团长说到。 (二)我们的建议 1、保持民族独特性 在迎合社会发展趋势发展本民族的同时要加强保持民族独特性,在接受汉化的同时要保持嘉绒藏族的民族特色,比如,语言方面,使用汉语与外界交流,在家里使用藏语;学校在教学中应该体现出藏汉语言的重要性,尽量实现双语教学。在民族特色的保持方面,要重视老人的作用,可以请老人到学校进行特色传授,老人在家庭中也应该加强民族文明传承的意识。 2、物质、精神两手抓 要想发展多声部,必须要左手物质,右手精神,把物质基础打好了神精层面才能达到高度。物质基础怎么打?政府对传人的津贴对于多声部的长远发展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所以这个物质基础还要靠传人们自己打。将多声部演唱与硗碛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相结合共同发展旅游业,形成以歌舞表演为特色的休闲旅游业,在增加多声部传人收入保障传承的同时还能实现硗碛经济的腾飞。 3、扩大宣传 五光十色的社会大背景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俗语早已过时,要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来加强上镜率,请专业的策划公司进行包装宣传。可以效仿时下比较新潮的做法,如参加选秀节目,弄个组合等等。 4、歌曲大众化 聘请专业的音乐人对多声部歌曲进行整理,创造出带有本时代特点的新的多声部歌曲。 欢迎各位添改
/
本文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