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一章自然条件

2013-09-25 50页 ppt 301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3021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一章自然条件null第一章第一章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与灾荒史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与灾荒史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与灾荒史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 一、历史气候及其变迁 二、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 三、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 四、中国古代的荒政制度与禳灾思想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1859年1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指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地理...
第一章自然条件
null第一章第一章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与灾荒史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与灾荒史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与灾荒史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 一、历史气候及其变迁 二、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 三、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 四、中国古代的荒政与禳灾思想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1859年1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指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1、对文明形成的影响 2、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3、对经济生产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特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到经济与社会发展与变化 地理环境对人类破坏及其施压具有反作用力一、历史气候及其变迁:一、历史气候及其变迁:第一个温暖期:远古-夏商,近2千年 第一个寒冷期:西周,约250年 第二个温暖期:春秋-秦汉,约700多年 第二个寒冷期:东汉-魏晋,约600年 第三个温暖期:隋唐,约400多年 第三个寒冷期:两宋,约200年 第四个温暖期:宋末元初,约100年 第四个寒冷期:元-清,约500年二、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二、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黄河流域: 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古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古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气候温暖湿润 水资源丰富 森林植被发育良好 野生动物众多 土壤肥沃nullnull1、黄河流域生态的破坏:1、黄河流域生态的破坏:战国时开始破坏—铁器的流行; 秦汉“实关中”政策造成过度开垦; 唐宋政治中心和农业区的再次北移; 明清边境屯垦事业造成的严重破坏。 2、长江流域生态的破坏:2、长江流域生态的破坏:秦汉时期的初步开垦 东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南迁 唐宋经济中心的南移 明清时期人口的沉重压力:如湖广填四川 三、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三、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一)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 (二)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 (三)古代自然灾害的影响: 1、破坏经济发展 2、影响社会稳定 (一)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的种类(一)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的种类1、气候灾害:水灾、旱灾、风灾、雹灾、 雪灾、霜灾等 2、地质灾害:地震为主,滑坡、泥石流等 3、生物灾害:蝗灾、作物病虫害 4、疾疫灾害:鼠疫、天花等 “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 ——徐光启《农政全书》管仲“五害” 之说:管仲“五害” 之说:水是一害, 旱是一害, 风雾雹霜是一害, 疠是一害, 虫是一害。 五害之中,水害最大。 1、我国古代旱涝灾害的特点:1、我国古代旱涝灾害的特点:时间分布:旱大于涝 (1122/785) 空间分布:北方多旱,南方多涝 旱灾:北方多于南方,西部多于东部 水灾: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2、中国古代蝗灾分布特点:北重而南轻2、中国古代蝗灾分布特点:北重而南轻1)蝗灾发生的自然条件: 2)与中国古代的农业结构有关: 北方旱作区,主要种植粟、麦、黍、高粱等 南方稻作区,主要种植水稻,两宋以后实行稻麦套种,并发展旱作物如玉米、甘薯等。 北宋以前,南北蝗灾比例为1:9 南宋以后,南北蝗灾比例为1:21)蝗灾发生的自然条件:1)蝗灾发生的自然条件:旱极而蝗、喜旱而畏雪——温度 水泽之涯——土壤 夏蝗子如八日内遇雨则烂——雨水、湿度 3、中国古代防治蝗虫的措施:3、中国古代防治蝗虫的措施:农业防治:如溲种法 人工捕治:如篝火诱杀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捕杀 (二)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二)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1、普遍性:无年不灾,无处不灾 2、周期群发性:夏禹、两汉、明清、清末 3、区域性:多灾中心随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迁 4、积累性:周期越来越短、次数越来越多、频度越来越密、受灾范围越来越广 (三)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三)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破坏:粮食作物减收: “河南饥….遣人视之,民所收有十不及五者;有十不及一者;亦有荡然无收,掇草实为食者。”——《广治平略》记明成祖永乐时事 劳动力激减,土地荒废: (三)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三)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1、造成人口的流移与死亡 2、爆发农民起义 3、引发民族之间的战争流民:流民:“元狩四年科,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都、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汉书·武帝纪》 “永兴元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后汉书·桓帝纪》 “景泰四年正月,…山东、河南饥民就食坌[bèn] 至…全活百八十五万余人,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明史·王竑传》死亡:死亡:“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赐死者一家六尸以上葬钱五千;四尸以上三千,二尸以上二千。”——《汉书·平帝纪》 “连年久早,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汉书·王莽传》 “嘉定二年春,两淮、荆襄、建康府大饥。米斗钱数千,人食草木。淮民刲道殣[jìn]食尽,发瘗[yì]胔继之,人相搤[è] 噬!流于扬州者数千家,渡江者聚建康,殍[piǎo] 死日八九十人。是秋诸路复大歉,常润尤甚。冬,行都大饥,殍者横市,道多弃儿。”——《宋史·五行志》四、古代荒政制度与禳灾思想四、古代荒政制度与禳灾思想(一)防灾备荒思想 (二)救灾治荒措施与程序 (三)仓廪制度:救灾备荒的最成熟机制 (四)中国的祈雨文化与民间信仰 《周礼》救灾备荒的12项措施:《周礼》救灾备荒的12项措施:一为散利,即贷民种食; 二为薄征,即少征租税; 三为缓刑,灾年对犯禁者宽缓处理,以释民怨; 四为驰力,减省力役,与民休息; 五为舍禁,舍去山泽之禁,使民樵采取食; 六为去几,即免去关市之税; 七为眚[shěng]礼,即削减各种礼仪; 八为杀哀,即减省丧葬礼仪; 九为蕃乐,即闭藏乐器节制娱乐; 十为多昏,即简化婚礼,使民便于嫁娶; 十一为索鬼神,谓凶年祈祷; 十二为除盗贼,饥馑则易生盗贼,除之以安定社会。 nullnull《吕氏春秋》“上农”篇 (前 239 年 )《吕氏春秋》“上农”篇 (前 239 年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彳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管子》书中的重农言论:《管子》书中的重农言论:“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战胜则地广”。 null《孟子》:“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淮南子》:“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予耕织。”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null商鞅的国富论:主张“治、富、强、王” 商鞅的国富论:主张“治、富、强、王” 主张武力统一天下(法家) 主张事本而抑末:重农抑商的来源 商鞅的“国富论”的实质是重税论:“民不逃粟,野无荒草” 孟子的仁政与民富论(儒家)孟子的仁政与民富论(儒家)1、主张仁政统一天下: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2、主张民富: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3、认为社会分工是不可少的,反对法家的“禁末” 。上下俱富论:《管子》和《荀子》为代表 上下俱富论:《管子》和《荀子》为代表 《管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者战胜” “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荀子》: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提出国富是指国家财富总量的增加桑弘羊的“轻重论”:主张国家干预和垄断国民经济桑弘羊的“轻重论”:主张国家干预和垄断国民经济“国富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 “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 主张国家利用农产品交易中的价格变化规律,控制生产、分配、消费全过程以达到全面垄断国民经济的目的。司马迁的“善因论”:主张减少对经济活动干预司马迁的“善因论”:主张减少对经济活动干预 “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 三才论:天、地、人的关系:三才论:天、地、人的关系:管子将“三才”称为“三度”:“所谓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 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从治国理财的角度强调“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才能实现国家富强目标。 《吕氏春秋》第一次将“三才”思想用于解释农业生产:“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二)救灾措施和救灾程序(二)救灾措施和救灾程序1、古代粮食储备调节的途径:1、古代粮食储备调节的途径:2、古代国家主导型粮食储备调节的目的2、古代国家主导型粮食储备调节的目的3、国家主导型粮食储备调节功能的实现3、国家主导型粮食储备调节功能的实现1)起源:西周的“委积法”1)起源:西周的“委积法”设有廪人、仓人、遗人等职专门管理粮食 的储备和调节。 委积法: 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周礼·地官司徒·遗人》 ) 2)确立:汉代的常平仓(平粜)2)确立:汉代的常平仓(平粜)时间:汉宣帝五凤五年(前54)实行, 史载:“(耿)寿昌(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其价而粜,名曰常平仓。” 结果:因受到异议,元帝初元五年(前44)废止 意义: 保障粮食安全。 稳定粮食价格,保障农民收益。 提高效益。历代常平仓的发展历代常平仓的发展王安石的常平新法:以青苗法为核心 明代预备仓的发展:粮食主要来自购买余粟,归地方官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完善。义仓(社仓)与常平仓的区别:义仓(社仓)与常平仓的区别:刘煦:“凡义仓所以备岁不足,常平仓所以均贵贱也。” ——《旧唐书·职官二》 3)隋唐义仓的出现与发展3)隋唐义仓的出现与发展a、义仓的出现: 开皇五年(585)令天下各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具体做法是:“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账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 特点:民营(集体所有)、自愿捐纳、当社设立、备荒专用。b、义仓的发展:b、义仓的发展:“令民二三十家为一社,择家殷实而又有行义者一人为社首,处事公平者一人为社正,能书算者一人为社副。”“每朔望会集,别户上中下,出米四斗至一斗有差,斗加耗五合。”“上户不足者量贷,稔岁还仓;中下户酌量赈给,不还仓。有司选册送抚按,岁一察核。”一旦发生亏空,“为社首出一岁之米”。 c、唐代义仓的变化:c、唐代义仓的变化:收归地方政府管理,唐代直接收归中央经管。 开皇十五年下令:“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于后乏绝。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云、夏、长、灵、盐、兰、丰、郡、凉、甘、瓜等州,所有义仓杂种,并纳今州。”次年,又下诏要求把秦、渭、河、廓、幽、陇、泾、宁、原、敷、丹、延、绥、银等州义仓,“并于当县安置”(《隋书·食货志》) 随地亩征收,“亩税二升”,成为地亩的附加税——地税,从此义仓开始赋税化。 贞观年间,规定“每岁据青苗征税,亩别二升,以为义仓,以备凶年” 4)宋代社仓的重振:朱子社仓之法4)宋代社仓的重振:朱子社仓之法1、以十家为甲,推一人为甲首,五十家立一社首,凡富户无须救恤的及乡中无赖之辈皆不入甲,即贫而不愿入甲者亦不勉强。 2、甲中入户造册登记人口大小,春荒贷米时成人一石,儿童五斗。丰年之冬收取“什二之息”,即借一石,收息二斗,小荒小灾之年减息一半,大灾之年则全免利息,本米待丰年收回。 3、每年贷款周转情况造册上报官府,县官与乡官可以时时稽查核验,如有富家愿出米作本,报官予以表彰。5)明清义仓的发展:个人性质5)明清义仓的发展:个人性质(四)中国的祈雨文化与民间信仰(四)中国的祈雨文化与民间信仰1、祈雨文化: 2、龙王信仰: 3、旱魃信仰: 4、蝗神信仰:1)祈雨的对象:1)祈雨的对象:古贤先圣:神农、蚩尤、西门豹等 动物神:龙(延伸为水族动物) 自然神:上帝、风伯、雨神等 宗教神:观音等 龙神信仰的原因:龙神信仰的原因:1、应龙:《山海经》曰:“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 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2、龙神乃雷神、雨神。2)祈雨活动的主体:2)祈雨活动的主体:地方官吏主持:地点通常是境内的名山、大川以及风伯、雨师等自然神灵及社庙、先贤祠庙、城隍庙和寺庙道观等。 中央有司组织和主持:遍及全国的名山大川及各先贤祠庙等 皇帝亲自祈雨:宗庙、社稷、郊坛是最常见的祈雨对象和地点 雩礼:祭天。一是孟夏四月举行的“常雩”之礼;另一种是因天旱随时举行的“大雩”。 3)祈雨活动的类型:3)祈雨活动的类型:敬神型:禁屠、斋戒 娱神型:舞雩、八侑之舞、舞龙 诱导型:交感巫术 惩罚型:焚巫、曝神(巫)、殘巫、烧山、鞭石、打旱骨、打龙潭、晒龙王null汤乃……使人积薪,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祀天,火将燃,即降大雨。 ” 唐玄宗祷雨暴立三日;宋宁宗嘉定十年 (1217 )“不雨,帝日午曝立,祷于宫中” “有龟山僧智悟,请就开寳寺福圣塔,断左手祈雨。 ”阴阳交接、阴阳和谐:阴阳交接、阴阳和谐:“四时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妇皆偶处。凡求雨之大礼,丈夫欲臧,女子欲和而乐神。” ——董仲舒《春秋繁露·请雨止雨篇》 物物相感:物物相感:宋人张耒在《叙雨》诗小引中说:“福昌之民,有祷旱于西山者,取山泉之一勺祠之,不数日而雨。邑民言旱岁取水以祠,辄应,且其取之者,非特福昌也。”《倦游杂录》载:《倦游杂录》载:“熙宁中京师久旱,按古法令坊巷以瓮贮水,插杨柳,泛蜥蜴。小儿呼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降雨傍沱,放妆归去。’时蜥蜴不能尽得,往往以蝎虎代之,入水即死。小儿更曰:‘冤苦冤苦,我是蝎虎,似凭昏沉,得其雨’。”《神农求雨书》:《神农求雨书》:“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为赤龙南方,壮者舞之;戊己不雨,命为黄龙,壮者舞之;庚辛不雨,命为白龙,又为火龙西方,老人舞之;壬癸不雨,命为黑龙北方,老人舞之。”扫晴术:扫晴术: “吴县如遇久雨,则用纸剪为女子之状,名曰扫晴娘,手执扫帚。纸人须颠倒,足朝天,头朝地,其意盖谓足朝天可扫去雨点也。用线穿之,挂于廊下或槽下,俟天已晴,然后将扫晴娘焚去。” 在江苏无锡地区流传的祈晴《天明经》曰:“天明经,地明经,东方日出皎皎晴。开天姑娘,扫地娘娘,扫净世界,救救凡尘。乌云堂堂开,显出太阳来。”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龙文化的发展阶段(外型):龙文化的发展阶段(外型):原龙期:新石器时代 夔龙期:夏商周 飞龙期:春秋战国至秦汉 行龙期:魏晋至隋唐五代 黄龙期:宋元明清 祥龙期:当代龙文化的发展阶段(信仰):龙文化的发展阶段(信仰):1、图腾时代: 2、龙神时代: 3、帝王龙时代: 4、龙王时代: 图腾时代:图腾时代:图腾崇拜:形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生活在黄河下游的太皞部落是以龙为图腾的部落,传说中伏羲氏和女娲,俱“人首蛇身”或“人首龙身”。伏羲氏系其母华胥氏“感蛇而孕”。 神灵崇拜:神灵崇拜:神灵崇拜:形成于新石器时代。 神灵崇拜:包括自然神、保护神和神兽崇拜。龙主要作为自然神——雷神而加以崇拜;同时也作为神兽加以崇拜,如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共工、启亦常常乘龙往来。 null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雷神形象,史籍中有不少记载,如: 《山海经·海内东经》记雷神形象为“龙身而人头”。 《淮南子·地形训》称其为“龙身人首”。 《易·说卦》:“震为雷,为龙”,亦即雷电如龙。帝王龙时代:始于秦汉帝王龙时代:始于秦汉秦始皇:“祖龙死而地分” 刘邦:“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龙王时代:魏晋以后佛教的传播龙王时代:魏晋以后佛教的传播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 印度龙王崇拜的传入:宋朝人赵彦卫说:“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释迦牟尼)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并增添了龙宫、龙珠等信仰。 印度龙王与中国龙的不同:为地域神灵。 1)旱魃的演变:1)旱魃的演变:黄帝的女魃:女神 秦汉的旱魃:丑陋、矮小 宋代的旱魃:为妇人所生的畸形人 清代的旱魃:为僵尸演变而来黄帝时的女魃:黄帝时的女魃: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山海经·大荒北经》 秦汉的旱魃:丑陋、矮小秦汉的旱魃:丑陋、矮小《神异经》曰: “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狢mò ,遇者得之,投溷中乃死,旱灾消也。” 顾野王(519~581)《玉篇》引《文字指归》云:“女妭秃无发,所居之处,天不雨也。” 宋代的旱魃,为妇人所生的畸形人:宋代的旱魃,为妇人所生的畸形人:宋代朱彧《萍洲可谈》卷三记载:“世传妇人有产鬼形者,不能执而杀之,则飞去,夜复归就乳,多瘁其母,俗呼为‘旱魃’。” 清代的旱魃:为僵尸演变而来清代的旱魃:为僵尸演变而来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 四) 》记载: “僵尸有二: 其一新死未敛者,忽跃起搏人; 其一久葬不腐者,变形如魑魅,夜或出游,逢人即攫。或曰: ‘旱魃即此。’” 2)打旱魃之俗的发展:2)打旱魃之俗的发展:女巫舞雩、暴巫尫[wāng] :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上·风俗》中所言: “鲁焚巫尫,而后乃有裒[póu]棺曵尸打旱骨以祈雨泽者。虽至于今尚有之。” 浇旱母、浇旱魃: 《耳谈类增》:山东民于岁旱时,“又谓产妇子死者亦为魃,将妇夺出,围以箔席,用水从头面洗之,往往致死。” 打旱魃: 贺钦(1437~1510)《医闾集》卷一《言行录》:“俗传 打旱孤桩者,谓天旱是墓中新死人作怪所致,掘墓碎之,则雨。”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载: “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 3)明清找旱魃之术:3)明清找旱魃之术:新坟微湿者 新坟有裂缝者 新坟有声息者 新坟有火光者 新坟微湿者:新坟微湿者:曾七如说:“山左乡愚每逢岁旱,辄以新冢上微湿者即以为魃。” 在文登,“邑中旧俗,每岁旱辄视新坟土有微湿者,指以为魃。” 新坟有裂缝者新坟有裂缝者在文登,“天旱不雨则视新坟有裂缝者,指为旱魃,剖其棺而击之。”新坟有声息者:新坟有声息者:如在河北深泽,“每遇旱,好事者夜入墦间伺之。或微闻噫息,则众耳谛听,察其声出某冢有似呼旱云者,乃默识其处,明日誓诸庙,击鼓鸣金,会丁壮丛掊之,至戕棺伤骸而止。” 新坟有火光者:新坟有火光者:于慎行《谷山笔麈》云:“北方风俗,每遇大旱,以火照新葬坟,如有光焰,往掘,死人有白毛遍体,即是旱魃,椎之则雨,以此成俗。”1)蝗神信仰的发展:1)蝗神信仰的发展:八腊庙: 虫王庙: 刘猛将军庙:八蜡庙:八蜡庙:八蜡庙,原为祭祀农业诸神的庙宇。所称八蜡即为以下八神:一为先啬,即神农;二为司啬,即后稷,相传其为母所弃之不养,故名弃,后为舜的农官,封于邰[tái] ,号后稷;三为农,即古之田畯;四为邮表畷[zhuì ] ,邮为田间庐舍,表为田间道路,畷是田土疆界相连缀;五为猫虎;六为坊,即堤坊;七为水庸,即水沟;八为昆虫,即蝗螟之属。每年建亥之月(十二月),在农事完毕之后,祭祀诸神,以祈祷来年丰收。 2)蝗神之说:2)蝗神之说:刘琦:南宋抗金名将。 刘仁瞻:五代南唐节度使,周兴后自尽。 刘宰:宋代地方官吏,为民请命。 刘(韦合):北宋大臣,出使金国自缢而死。 刘承忠:元顺帝时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大将。 蝗神信仰:刘猛将军庙蝗神信仰:刘猛将军庙传说最多的是,蝗神为宋代刘琦或其弟刘锐,景定年间,在江淮一带显灵驱蝗,被封为“扬威侯天曹猛将”,并建祠故称刘猛将军庙。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刘甲朋:《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演进》,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 2011年 王新文:古代山东地区“打旱魃”风俗考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9 张传勇:旱魃为虐:明清北方地区的“打旱魃”习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04 何星亮:中国龙文化的发展阶段,《云南社会科学》1999/06
/
本文档为【第一章自然条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