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近代中国体育术语的演变看中西体育文化交流

从近代中国体育术语的演变看中西体育文化交流

2013-09-29 3页 pdf 103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9347

暂无简介

举报
从近代中国体育术语的演变看中西体育文化交流 体育文化导刊 !""#$ % &’ 摘 要:在近一百多年以来中国所经历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应对西方文化是中国一直面对的主要问题。早期我 国的民族体育学者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些勇敢的尝试都深深印砌在我国近代体育发展的道路上。本文以近代中国 体育术语的变迁与演化为切入点,对我国近代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碰撞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近代中国;体育术语;文化交流 在近一百多年以来中国所经历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如何 应对西方文化是中国一直面对的主要问题。渴望现代化的老大 中国,始终处于对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取舍...
从近代中国体育术语的演变看中西体育文化交流
体育文化导刊 !""#$ % &’ 摘 要:在近一百多年以来中国所经历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应对西方文化是中国一直面对的主要问题。早期我 国的民族体育学者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些勇敢的尝试都深深印砌在我国近代体育发展的道路上。本文以近代中国 体育术语的变迁与演化为切入点,对我国近代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碰撞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近代中国;体育术语;文化交流 在近一百多年以来中国所经历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如何 应对西方文化是中国一直面对的主要问题。渴望现代化的老大 中国,始终处于对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取舍抉择之中。于是, 二者间不断的冲突与协调就成了两难的问题。对于这一点的研 究,我们以往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诸如政治形态、政治体制,以及 经济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近代对西洋画与中国画,西洋音乐与 中国民族音乐的关系的探讨等等。而对于体育领域中所产生的 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注意力实际上是不够 的。自然,研究也就欠缺深度。 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功的今天,反观近代中国走过的这 百多年曲折艰难的近代化转型道路,蓦然回首,我们清晰地看 到,在那个既要接受、引进西方文化,同时又要在西方文化强大 的攻势前,保持本土文化的过程中,中国早期的民族体育学者 们,他们的应对是强有力的,思考是深刻的。 从早期北洋军阀马良的“新武术”,到“洋土体育之争”,再到 张之江先生创办中央国术馆。我们的民族体育学者们在相对完 整的西方体育的挑战下,对如何迅速整合中国民族体育结构,创 建自己的民族体育系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早已清楚地认 识到超越单个运动项目,成体系、成规模的体育系统对保存与发 展民族体育所具有的重要性。固然,当涉及到如何选项和整合, 或用什么思想来统一化等等类似问题时,还有我们目前无法一 下弄清的复杂性。然而,从一些最普通的问题上,我们仍就可以 清晰地把探到当时应对过程中种种的潜移默化。体育术语的变 迁与演化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一门学科的术语并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的排列组 合,在一定程度上它是这门学科相关概念的载体,具有传承文化 和思维的功能。“体育”、“运动”、“体操”这几个词语的使用,就是 在上世纪初从日本转借而来。中国人欣然接受,并很快普及开 来。到()")年,我们第一部体育刊物《体育界》创刊为止,前后也 不过 ("年左右。!而到了民国元年,民国二年的政府公文中我们 就已经正式使用“体育”这个外来词了。这个源于欧美的概念,几 经周折,终于从当时已经走在我们前面的东邻日本注入中国的 文化躯体。 随着“体育”引进的同时,一系列表达西方体育技术和思想 的词汇也逐渐产生。众多的西方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 游泳、乒乓球、手球、羽毛球及与之相关的规则和技术的,甚至西 方体育思想的词汇都是这段时间中产生的。这个过程中,基督教 青年会扮演了无可比拟的角色。特别是 ()(’年由青年会体育干 事麦克乐主编的《体操释名》,更是我国近代体育发展历程上的 第一部专门的体育术语书籍。" 这里有两个因素值得关注。一个是西方自身的传播手段,正 如我们上面提到的一样,是以宗教传播手段为主。热衷于体育的 基督教青年会在国内迅速发展是我国近代引入西方体育最主要 的途径之一。同时,西方人广泛介入了中国的新的教育体系的建 设,大量直接由西方建立的学校和有西方参与建立的学校,在中 国,特别是沿海省市大量出现也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发 展。除了西方的直接输入以外,也应该看到,当时的中国也在主 动的引进吸纳。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当时出版的不少以西方体育 理论为基础的书籍。!" 世纪的头 (" 年,我国首先从日本引进了 大量的体育书籍。()"* 年,文明书局就出版了坪井玄道与田中 盛业的《蒙学体操教科书》,译者丁锦;同年还引进翻译了《德育 与体育》、《国民体育学》等书。()"’年又出版了《兵式体操》和 《瑞典式体操初步》,其中《兵式体操》更是一部中学的体育教科 书。#徐福生于 ()(!年翻译出版了《体育之理论及实际》。这是一 本从日本翻译过来的全面介绍体育概念、构成、发展史以及日本 民族体育的体育专著。$同时期还有罗一东的《体育学》,郭人骥 的《体育之科学基础》等等。%& 到了 *" 年代前后,一批介绍“世界运动会”,即奥运会的书 籍也陆续问世,例如宋如海编撰的《“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 录》,沈嗣良的《第十届世界运动会》等等。’(而宋如海更是以中 华体育协进会委命的第一个正式奥运会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 ()!+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宋如海本人则一直 是汉口基督教青年会的总干事。在参加了奥运会后,他将“奥林 匹亚”巧妙的翻译为“我能比呀”,用简单通俗的话语第一次为国 人讲解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内涵。)虽然这个音译同翻的词 语,后来并没有被国人所接受。但是这些书籍的陆续出版都无疑 为中国近代体育术语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建构中国自身体育系统的过程。而 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自身的体育系统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以西 方体育为主题的当代世界体育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本土体育这样 的两个系统同时建设的。而在体育术语的构成上,也因此出现过 相对混乱的情况,一段时间内一些词汇的使用非常不统一。这种 现象的产生与当时的政府缺乏一定的体育学术远见,以及没有 真正的动用行政职能推行有一定关系。但是,就体育界而 言,就关注体育的各界社会人士而言,他们的选择在当时看来是 合理的,也很好的服务了当时的体育建设。如果我们将产生这些 从近代中国体育术语的演变 看中西体育文化交流 马廉祯 !! 词汇的方法进行一个粗略的分类,大概可以产生三种方法。 一种是如前所讲的,取之于日本。比如“体育”、“规则”一 类。这些日文词汇因为使用相同的中文字符,所以可以直接获 得;而另一些则由当时遍布于中国,特别是东三省的日本教习带 入。我们注意到,早期在中国授课的日本教习,在授课过程中曾 经直接使用过日文的教学书籍,以及相关术语。!另一种是直接 取之于欧美,直接的翻译。如“篮球”、“排球”、“足球”、“台球”等 等。最后一种则是欧美词语的中国化使用。这里面一部分甚至是 直接的译音,多见于民间的口语中。如沿海使用的“波”,就是直 接从英文的“"#$$”借音而来,而且直到目前仍然有非常广泛的应 用,如“打波”、“波鞋”、“乒乓波”、“笃波”(打台球)等等。其他的 例子如,“球场茶煲”的“茶煲”也就是英文中“%&’("$)”的意思。又 如“拆你屋”,是篮球的用语,英文为“*+, -’$.”/ 意思是篮球的空 中接球。而“浦士”就是“0’*%(&)”的意思。在港澳地区经常使用的 “乌龙球”,或是“自摆乌龙”之类用词中的“乌龙”则是“’12 3’#$”的音义,即踢入自家大门的入球。也有中文与英语的联合使 用,比如“踩 &’$$)&”/也就是滑旱冰。“’(%了”,就是出界。“某某很 45%”/就是某人很健康。如此的例证很多。 至于本土体育的词汇,则大都沿用了以前的形式。特别是民 间流传的一些传统项目,比如“龙舟”,“盘杠子”,“石锁”等等。但 不同地域之间,不同方言的使用也使相关词汇的使用存在一些 差异。比如,在北方人叫“国术”、“武术”的时候,南方很多地方则 使用“功夫”一词。当“划龙舟”在北方被广泛使用的时候,而另外 一些地方则使用“爬龙舟”。除此以外,经历改革的项目,特别是 整个武术体系,术语的变化则比较显著。当时的武术被官定为 “国术”,并且很快散布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同时,在民间也流 行“武术”一词,以及精武体育会的“武操”一词。而“国术”体系在 通过对我国传统武术竞技形式的总结后,推出了以“短兵”、“长 兵”、“刺杀”、“键球”、“摔角”等组成的国术体系,以及相关的一 系列专用词汇。很可惜,由于时局的动荡与时间上的有限,当时 已经初具规模的国术体系并没有完成整个民间武术的整合工 作。所以,民间武术用语的混用与杂乱无章仍然存在,并且很多 延续到了今日。 从以上例证中,我们看到,在体育术语的规范化与系统化 上,反本的西洋体育做的相对出色,凭借大量的可借鉴的成熟内 容,无论是直接拿来还是转译附会都相对简便。而我们民族体育 的术语规范化做的却不甚好。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另当著专文加 以论说。 当时的中国国势甚微,政治的腐败与经济的落后情势下的 中国人,大都专注于生计,除此以外的其他东西似乎都不是可以 随意尝试的奢侈品。然而,就在如此的状况下,我们体育界的前 辈们还是付出了巨大努力。特别是一些热衷于体育的政要人物, 诸如王正廷,张之江等等,都积极于国民体育的建设。无论他们 的政治取向,只从当时积极推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言,他们 的功绩无可厚非。"#$还有一批留学海外的体育专家,如董守义,袁 敦礼,以及一批杰出的本土民族体育学家,如孙禄堂,马凤图等 都在不同的层位,不同的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如果要划分体育术语在近代的发展,6789 年在上海江湾举 行的第六届全运会无疑是一个。这是旧中国全运会中规模 最大,也是最成功的。拿当时的比赛中使用的体育术语与今天我 们所使用的体育术语来做比较,可以发现,总体上或基本上是一 致的。最明显的不同是:当时的体育活动中,已经开始大量使用 国际通用的英语词汇来充当裁判用语。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词汇 的使用被全面废除,改为中文。这实际上是多余的,是一种明显 的文化短视。在这里,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保证自身的民族 性,与主动接受某些国际通用的规范化词语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二者间并不冲突。既无文化侵略之嫌,亦无忘本崇洋之虑。以日 本为例,目前日语中使用的众多体育术语,特别是从西方引进的 体育项目中,多为直接取自外来发音的词汇,而同时日本自身的 民族体育,比如柔道,空手道的术语,在通过近代规范化以后,不 但没有改变,反而随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逐渐被国际接受,成 为世界性的规范术语。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在所谓以欧美体育文化为中心,以奥 运会为最高表现的当代世界竞技体育的问题上,我们的术语建 设注定还是要走上世界一体化的道路。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 实。反观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术语建设,则非常落后,有些甚 至是荒谬和错误的。很多最为基础的概念问题,含糊其辞,混淆 使用。这也就造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向国际推行中的一些问 题。最典型的就是武术词语的变异,官办武术生造的“长拳”与传 统的“长拳”概念驴唇马嘴,“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两个互不 搭杆的词语表达,正式颁定的官办武术教材中“散手”与“散打” 的一贯混用,例子举不胜举。而更多的是众多朴实的武术传统词 汇被随意的去除,置换为虚玄浅薄的词语,或体操化了的技术性 表现词汇,充其量不过是以表现技术规范性为主旨的字词搭配, 与武术这个传统运动体系风马牛不相及,更无文化含韵可言。所 以才有人发出所谓“伪武术”的义愤。而一些反映旧时代社会低 俗文化的词汇则可以堂而皇之混入其中,比如这些年开展的“散 打王”,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人人绰号当头,且大有“绿林”、“刀 客”、“浪子”一类词语。一个频频出镜的正规赛事,对所能导致的 社会效益不闻不问,如此漠视,实在是让人诧异。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遍及每一个角落。文化与文化,文 明与文明之间不断的互动激撞。而语言文化,作为人类最主要的 交流工具,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世界发 展的进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强势文化的 语言文化对于本国家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而汉字作为表意 文字,审美的意味浓重,堪称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新兴词汇,若最 终在汉语的词汇海洋中形成确立,需要在约定俗成的过程中不 断地经受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锤炼。这是语言发展的 必由之路。所以,在我国体育术语以及体育相关词汇的建设上必 须审慎行之,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摸索创新才是我们应该做 的。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之时,我们也企 盼着我国体育术语的建设可以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日益精进, 在与世界不断接轨的同时,合理地保存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注释: %朱萍华:《中国近代体育报刊考》,《中国体育科技》,677: 年 6; 月第 98卷第 6; 期 &赵晓阳:《强健之路:基督教青年会对近代中国体育的历 史贡献》,《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第 6!卷第 < 期 <;;9年 8 月 ’章亮:《清末明初日本书籍的译介与西方近代体育的传 入》,《浙江体育科学》,6778年第 9期 (《体育之理论及实际》,徐福生译,商务印书馆,676<年 8 月 )罗一东:《体育学》,上海中华书局,67<8 年 6; 月 *(日)冈本规矩:《体育之科学基础》,郭人骥译,上海斜桥 医院,67<7 年 =月 +宋如海编:《“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上海商务印书 馆,679;年 9 月 ,沈嗣良:《第十届世界运动会》,上海勤奋书局,6799 年 6; 月 -万澄中:《忆汉口汉光中学校长宋如海先生》,《武汉文史 资料》,6777年第 9 期 !汪向荣:《日本教习》,中国青年出版社,<;;;年 ! 月 体育文化导刊 !""#$ % &’ !"#有学者提到了在近代 !"世纪初,西方竞技体育进入中国 的时候,我国的民族体育的无能为力。这样的说法不免产生歧 异。上世纪 !" 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北洋时期,各地割据,政令不 通。虽然,在沿海城市和大城市中,比如上海,广州,西方的竞技 体育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且基督教青年会也确实在体育普 及与宣传上做出巨大的努力。但是,西方体育对设施条件的一定 要求,与有限的师资不可能将影响扩大至广大的内陆中国。内陆 中国的广大地区的学校也都设立了体操课,或体育课。但是,具 有新式名称的课程内容仍然以传统的国术为主,最多不过是以 军操转化而来的各式哑铃操,棍操,与真正的西方竞技体育还有 巨大的一段距离,比如湖南的何健就热衷于武术。所以,当时在 湖南的各个地方学校中,武术运动广泛开展。而东北则受到日本 的影响,在学校中普及现代的体操课,但那是以军操为主的半军 事化教学。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 责任编辑 *古柏 湘西苗族人民聚居在崇山峻岭、深涧峡谷之中,日出而做, 日入还不得休息,劳动繁重,生活艰苦,平素有较少的文化生 活。正月初一至十五,集中时间玩耍,叫做调年,又名玩年。而湘 西的苗族群众在玩年中最主要的活动内容是寨与寨之间的抢狮 和玩狮。狮子在湘西苗族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之物。年年正月, 寨寨礼狮、玩狮,墟场集镇,掀起如火如荼的会狮、抢狮活动,热 闹异常。湘西苗族的抢狮,是世界罕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具有鲜 明的民族特点,是苗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它累藏和积淀着丰富的 原始苗家文化的信息,潜化和孕育着苗家民族的心理机制,培养 着苗家民族的气质和性格。本文对湘西苗族玩年抢狮活动的社 会功能进行,并对其健身价值进行探讨。 一、苗、汉族狮子的形态与意识的差异 恩格斯曾经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 素,归根结缔是直接生活和再生产”。苗族、汉族在龙形态上所存 在的差异,是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和时代背景中逐步形成的。汉族 狮子的“像”是封建权势意识最全面的写象:金镀眼睛银贴 齿,奋速毛衣摆双耳。狮子在汉民族的思想意识中是一个中吼、 林中行、威风八面、勇猛异常的形象。人们虽不亲见狮子,谈狮也 不一定色变,但还是平增几许寒意。《博物志》说:狮子一出现, “至洛阳三千里,鸡犬皆伏无鸣伏”。《宋炳〈吉象图〉序》说:“俄有 狮子三头见于山下,直搏四象,崩血苦滥泉巨草偃”。《南史》说: “龚县山阳进二虎一豹,见狮子悉瞑目不敢仰视”等等。唐代官 服的绣袍,王候被绣上“盘龙乃鹿”、“左右监门卫被饰以对狮 子”。到了清代,武官一、二品穿狮子袍,世俗君主被喻为狮子,狮 子享有尊贵地位,它是力量、尊严、强权的象征。而湘西苗族群众 所扎的狮子,是从山中取的竹子做狮子头的基架,而竹子的上面 编着苗家自产的麻绳便成了狮子的头,狮的眼青黑又大,更像鱼 眼睛,而狮子的耳朵像猪的耳,而狮子的身全借麻绳用稻草编织 而成,更像狗身。苗族狮子的形象给人们一种亲切、亲近的形 象。因此,湘西苗族的狮子与自然贴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通。它 的形态反映了苗族群众的农业意象,它更像苗家的看家犬;它不 为任何人独占,也不属权势的依附,它是苗家的保护神、守寨安 民、给人赐福。苗家狮子在形态上的生活化、自然化、宠物化与汉 族狮子形态上的单一化、神秘化的差异,反映着平民意识与权势 意识的对立,也反映了湘西苗族和汉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 在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生活习俗的差异。 二、湘西苗族玩年抢狮的社会功能 (一 )丰富苗族群众的文化生活,给人们以娱乐的享受 抢狮,是湘西苗族所独有的文化体育活动,在其它民族中尚 未能发现有这种活动。越是有地方民族色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越 是为本民族所喜爱。苗族抢狮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苗族群众的心, 观众的心随狮子的活动而跳动,狮子走到那里,人们跟到那里, 看到那里。参加抢狮者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不分贫富,倾寨而 出,齐集会狮、抢狮的场所,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百余头雄 狮跟着鼓点,一轰而出,或出或闪、或匍或跃⋯⋯。动作矫健刚 劲,栩栩如生。苗家的土炮“通!通!通!”地响,树皮喇叭“鸣哇、 鸣哇”地吹,锣鼓齐呜。观众像潮水一般奔潮,狂呼呐喊。观众随 舞狮者一起都强烈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狮舞的世界。在这如痴如 狂的境界里,人们一年来所有烦恼、痛苦、艰辛都涣然冰释;人与 人之间的一切隔膜、误会、矛盾都消解于这种狮舞的海洋,从而 使人的身体与灵魂得到了一次清洗和澡雪,最终实现了娱人的 目的。 摘 要:湘西苗族玩年抢狮是世界罕见的文化体育活动。苗、汉族狮子的形态与意识的差异,反映了湘西苗族和汉族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生活习俗的差异。湘西苗族玩年抢狮不仅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功能, 而且在健身、健心方面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这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都有着重要的 现实意义。 关键词:湘西;苗族;抢狮;社会功能;健身 湘西苗族玩年抢狮的 社会功能及健身价值 屈 杰 白晋湘
/
本文档为【从近代中国体育术语的演变看中西体育文化交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