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受弯叠合短梁的线弹性数值模拟

2013-09-30 2页 pdf 82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0237

暂无简介

举报
受弯叠合短梁的线弹性数值模拟 58 低 温 建 筑 技 术 2007年第3期(总第 117期) 受弯叠合短梁的线弹性数值模拟 李 强, 朱 涵, 王庆余, 于宝林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天津 300072) 【摘 要】 不同材料组成的叠合梁的受弯特性与整梁不同,本文通过 Ansys对受弯叠合梁进行线弹性分析, 并与整梁进行对比后得出结论,弹性模量较小、峰值拉应变较大的材料在下层的叠合梁的受弯抗裂性能优于其它 梁。 【关键词】 叠合梁;有限元;弹性模量;拉应变 【中图分类号】 TU3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受弯叠合短梁的线弹性数值模拟
58 低 温 建 筑 技 术 2007年第3期(总第 117期) 受弯叠合短梁的线弹性数值模拟 李 强, 朱 涵, 王庆余, 于宝林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天津 300072) 【摘 要】 不同材料组成的叠合梁的受弯特性与整梁不同,本文通过 Ansys对受弯叠合梁进行线弹性分析, 并与整梁进行对比后得出结论,弹性模量较小、峰值拉应变较大的材料在下层的叠合梁的受弯抗裂性能优于其它 梁。 【关键词】 叠合梁;有限元;弹性模量;拉应变 【中图分类号】 TU3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6864(2~r7)03—0058—02 0 前言 对简支梁进行受弯分析,由材料力学文献[1]可知, d=& (1) d=My// ’(2) 所以, £=晰 , (3) 梁的跨中挠度, △ =(X X f3)/(Y X E1) (4) 由以上 4式可知,当梁的截面大小、所受内力相同时,梁 中各点的应变和挠度与弹性模量成反比,而梁中各点的应力 与弹性模量无关。但以上各式是在满足材料力学基本假设的 前提下导出的,如果将两种弹性模量不同的材料叠合在一 起,并认为叠合面足够牢固时,叠合梁的受弯不再满足材料 力学中的平截面假定,故不能按照材料力学公式来求解。本 文将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两种不同材料叠合而成的受弯 短梁进行线弹性数值模拟,分析其受力特性 ,并与普通整梁 的受力特性进行对比。 1 模拟 . 本文采用4种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不同的材料组成 l0根 梁 ,其中4根为整梁,6根为叠合梁。材料见表 1。 表 1 材料参数 叠合梁编号规则:梁编号为 Bx.Y, 表示叠合梁上层材 料编号,Y表示叠合梁下层材料编号;若 ,Y相 同,表示整 梁。例如,B1.1表示材料 1组成的整梁,B1.2表示上层为材 料 1,下层为材料2组成的叠合梁。 模拟梁的尺寸为 lOOmm X lOOmm X 400mm。 2 叠合梁的有限元分析 2.1 模型及单元 分析中采用 4节点等参单元 Solid45,通过对模型划分不 同网格密度进行试分析,单元划分数目为6 X 6 X 12(高 X宽 X长)材料本构关系均取为线弹性,材料常数输入如见表 1。 由模型对称性,取 1/2根梁建模。 2.2 网格密度对结果的影响 正式分析前,取整梁 B4.4进行试分析。对梁 B4.4加 20kN静载,划分不同密度网格分别进行分析,查看结果的收 敛性和精确程度。取梁底面中心节点分析结果见表 2。 表 2 B4 4底面中心节点分析结果 由表 2可知,随网格密度增加,节点 向应力 、应变有明 显收敛性,但 Y向位移,即梁的挠度收敛性较差,从文献[2] 可知,是由 Ansys分析的网格尺寸效应引起。分析结果可信, 并当单元划分数 目为 6 X 6 X 12时,已达到接受的精确度。 2 3 Ansys分析结果 显然,简支梁中截面弯矩最大,是最不利截面,本文主要 分析受拉侧收力状态。 (1) 简支梁底面中心节点分析结果,见表3。 (2) 跨中截面中线各节点(B1.1、B4.4、B1.4、B4.1), 分析结果见图 1。 ’ ‘ 100 80 、 ● 6o ‘ ● 40 ● ’ 20 。、 0 · ;. 一 4 —2 0 2 4 纵 向应 变/MP 图 1中截 面中线 应力 、应变 — ·一 1.4 -. 4.1 1.1 4.4 ∞ ∞ \- 帔 向 ∞纵 加 o¨ ∞ ∞ ∞ 4 l l 4 l 4 l 4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李 强等:受弯叠合短梁的线弹性数值模拟 59 表 3 梁 底 面 中 心 节 点 分 析 结 果 3 结果分析 (1) B1.1~B4.4四根整梁,分析结果符合材料力学 tl-~~结果。相同位置节点的应力相 同,B2.2、B3.3、B4.4相 对 B1.1的应变和位移的比值分别为:1.11、1.25、1.42,与弹 性模量的比值互为倒数,从而验证了材料力学公式 ,式(3)、 式(4),即整梁的应变、位移与弹性模量成反比。 (2) 叠合梁与整梁分析结果的比较,以 B1.1为对比参 照梁。各梁底面中心节点应力、应变、位移大小关系为 : o1.x ( o1.1= ox.x ( ox.1. £1.1 < £ .1 < £1. < £ . . A1.1< .1 < A1. < . . 首先,叠合梁的应力值不再相等,材料力学公式不适用。 其中,弹性模量上大下小的叠合梁 B1. 底面中点应力最 小,而弹性模量上小下大的叠合梁Bx.1底面中点应力最大。 且由表3的数值结果可知,材料弹性模量相差越大,以上差 别越明显。其次,B1. 与B1.1相比较,梁底面中心节点应力 结果变小,而应变结果变大。分析其原因:叠合梁虽然不符合 平截面假定,但仍然满足胡克定律 =匪,由表3可知B1. 叠合 梁 B1. 底 面 中 心 节 点 应 力 的 改 变 率 分 别 为: = , = 一s. , = 一 9.2%,而叠合梁下层材料弹性模量的改变率比应力的 改变率大: l鱼 l=l 2—7000-—300(D l=10%E1 30000 >2.9%, I I—I I一 ~⋯’ l鱼 l=l—24000-—300(D l=20%E1 30000 >5.9%, I I—I I一 ~⋯’ l I=I—21000-—30000 l=30%E1 30000 >9.2%, I I—I I一 ~⋯’ 所以 B1, 应力结果比B1.1小,而应变结果 比 B1,1有 所增大。而位移与应变为导数关系,因此位移也有所增大。 (3) 由图 1可知,叠合梁中和轴高度与整梁相比有所 改变,中和轴高度关系为 h1. >h1.1=hx. >hx.1,但受 压区面积基本不变。 (4) 破坏分析 :综上可以看出,材料弹性模量上大下 小的叠合梁 B1. 受弯特性值得关注。相同荷载下,其跨中 底面应力最小,应变略大。考虑到弹性分析,假设梁达到其峰 值拉应变时就开裂破坏,如果叠合梁下层材料 的峰值拉应 变大于上层材料,由材料力学第二强度理论可知,当整梁 日1.1跨中达到峰值拉应变断裂时,叠合梁 B1. 尚未破坏, 即叠合梁 B1. 的开裂荷载比整梁日1.1大。具体举例说明, 假设材料1和材料4的峰值拉应变分别为£。,£ ,,由Amys~ 析得出的叠合梁 日1.4的开裂荷载一£ ,£。关系见图2。 15 13 Z \ 11 根 9 7 5 1.3 1.5 E |。 图2 B 1.4开裂 荷载一应变 比关系 曲线 由图2可知,当£ ,£。=1.5时,叠合梁B1.4的开裂荷载 已经达到 11.58kN,比整梁 B1.1提高了 15.8%。 4 结语 建筑结构中的普通混凝土受弯构件,由于混凝土的极限 拉应变很小,构件在使用荷载下受拉区混凝土已开裂,如果 能找到一种适当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组成上文中的叠合梁 B1. ,则可有效提高普通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抗裂性能。 参考文献 [1] 龚曙光,谢桂兰 .ANSYS操作命令与参数化编程[M].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Han Zhu,Adding Crumb Rubber into Exterior Wall Materials[J]. Waste Management and Research,2003,20:407—413. [3] Hart Zhu.~]bber Cnma~in Concise[J].Concise Technology To— day,2003,135(8):30—33. [4] Zhu H,CnlmbRubberConcrete, Handbook on PolymersUsein Construction,R印mTechnology,Shawbury[M],UK, ted Cdllle Ri AKOVLI,2004, [5] 朱涵.新型弹性混凝土的研究综述[J].天津建设科技,2004, 14(2):35—37. [收稿日期] 2006—12—10 [作者简介] 李 强(1982一),男.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从 事结构工程专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受弯叠合短梁的线弹性数值模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