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的内在矛盾

2013-10-01 3页 pdf 153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0552

暂无简介

举报
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的内在矛盾 2005年 1月 第 21卷第 1期 唐 都 学 刊 Tangdu Journal Jan. 2o05 V01.21 No.1 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的内在矛盾 曹希岭 (烟台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 摘 要:孙中山晚年的民主宪政追求与他的一个党、一个主义的主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他的直接民权理 论与排斥个人自由的理念也难以相容。他期望用集权独裁的方式实现民主是不可能成功的。孙中山没有解决的 政治难题,对所有东方民主革命家都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难题。 关键词:孙中山;晚年;政...
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的内在矛盾
2005年 1月 第 21卷第 1期 唐 都 学 刊 Tangdu Journal Jan. 2o05 V01.21 No.1 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的内在矛盾 曹希岭 (烟台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 摘 要:孙中山晚年的民主宪政追求与他的一个党、一个主义的主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他的直接民权理 论与排斥个人自由的理念也难以相容。他期望用集权独裁的方式实现民主是不可能成功的。孙中山没有解决的 政治难题,对所有东方民主革命家都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难题。 关键词: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民主宪政;一党独裁;矛盾 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0300(2005)01—0109—03 孙中山晚年的政治思想既有与时俱进的一面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也有落伍退步之处。为 后人诟病的国民党一党专制理论,虽为蒋介石所实 践,却是来源于孙中山二次革命后的政治主张。孙 中山晚年追求民主宪政虽然是真诚的,但他却期望 以非民主的方式实现他的目标,从而使他晚年的政 治主张呈现出明显的内在矛盾。 在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思想中,他对宪 政民主的追求与对西方政党政治的看法是内洽和一 致的。但从二次革命失败到他去世,孙中山对近代 政党政治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从而使他在 这两个问题上的主张呈现着明显的悖离。民国初 年,国内政党林立,此时,孙中山认同西方近代政党 政治,反对一党独裁。1913年前后,他几次讲道: “凡一党秉政,不能事事皆臻完善,必有在野党从旁 观察,以监督其举动,可以随时指明。盖一党之精神 才力,必有缺乏之时,而世界状态,变迁无常,不能以 一 种政策永久不变,必须两党在位、在野互相替代, 国家之政治方能日有进步。”[ ](脚)“立宪之国,时有 党争,争之以公理法律,是为文明之争,图国事进步 之争也。”[1](P104)在孙中山看来,近代民主政党轮流 执政,互相监督,则“国家之进步无穷,国民之幸福亦 无穷焉”。[ ](附) 待到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时, 他转而力主中华革命党的一党独裁。他认为辛亥革 命、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除了号令不一、组织不严、 党人不服从他的指挥外,还与革命党度量太宽、允许 反对党存在发展并参与政权有关。为使革命取得最 后成功,必须实行中华革命党的一党独裁。1914年 7月,他在《批伍曜南函》中批示:“第一次革命度量 太宽,所 以反对党得从中人涉 ,破坏民国。第三次成 功,非本党不得干涉政权,不得有选举权,故将来各 埠选举代表,非本党人不可。”[1](n )《中华革命党 总章》规定:非中华革命党党员,在实行宪政之前没 有任何政治权利,连公民资格也被取消。他们的公 民资格及政治权利要从宪法颁布后获得。中华革命 党包办革命,独揽议政参政之全权。这样的规定,既 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窒碍难行,又不利于争取民众。 到第一次护法时,只好将这种极端主张放在一边,建 立并非国民党独揽的非常国会及护法军政府。1919 年 10月通过的《中国国民党通告及规约》和 1920年 11月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总章》都删去了非党员不 得有公民权的条文。但他要消灭一切反对党的政见 并没有改变。1920年 5月,孙中山指出:“革命军起 了,革命党总万不可消,必将反对党完全消灭,使全 国的 人 都 化 为 革 命 党,然 后 始有 真 中华 民 国。”[2](P262)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孙中山之坚持党内 合作而非党外合作,要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加入 国民党,正是基于他的消灭或融化其他政党、实行国 民党一党独裁的主张。 1924年国民党改组时,孙中山又参照苏俄处理 收稿日期:2004—05—16 作者简介:曹希岭(1965一),男,河南范县人,烟台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 10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党与国家关系的模式,提出把“党放在国上”的主张, 实行以党建国,以党治国。他说:“现尚有一事可为 我们模范,即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 党,握权更进一步;我们现在并无国可治,只可说以 党建国。待国建好,再去治他。”[0](Plo3)他认为苏俄 革命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将“党放在国上”,实行以党 建国,以党治国。1924年 1月发布的《国民政府建 国大纲》即充分体现了这一方针。孙中山的“以党治 国”,自然意味着以三民主义治国,用三民主义统一 人们的思想。他解释以党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 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中国然后才可以 治。”[ ](P282)他要求国民党员都应努力于三民主义 的宣传普及,以此统一全国的人心。在《三民主义》 和《孙文越飞宣言》中,孙中山明确认定共产主义不 适合中国国情,他要用三民主义取代和包容共产主 义。也就是说,国民党为人诟病的一个党、一个主 义,并非来自别人,而是来自孙中山的理论。这一理 论与近代的民主宪政不能相容。 晚年的孙中山提出了比代议民主看似进步的直 接民权(选举权、罢官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可又对 民众的个人自由坚决反对。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 信奉近代天赋人权、个人自由的理念,并以此作武 器,批判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统治。二次革命后,孙 中山认为革命党人自由太多、不听指挥是革命失败 的主要原因。因此,他要求中华革命党人牺牲个人 自由,绝对服从他的命令。1924年国民党改组,一 个重要内容即严密党的组织纪律,再一次要党员牺 牲个人自由服从党,服从组织。虽然这是革命的需 要,值得肯定;但孙中山进而认为中国民众的自由太 多则没有道理。在《三民主义》的演讲中,孙中山一 再讲中国自古以来自由太多,民众成了一盘散沙,国 将不国。“个个有自由和人人有自由。人人把自己 的自由扩充很大,所以成了一片散沙。”[0](P272)中国 革命的目的与欧洲正相反,欧洲人是争个人自由,我 们则要消灭已有的太多的个人自由。孙中山甚至将 反对北洋军阀的失败及建国无成都归于革命党人与 民众自由太多。孙中山教训青年学生:“中国人用不 着自由,但是学生还要宣传 自由,真可谓不识时务 了。”[0](V280)孙中山甚至把自由等同于放荡不羁与 为所欲为加以贬斥。既然排斥个人自由,那么直接 民权将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任何权利都意味着个人 的选择自由。剥夺了个人自由,所谓权利就只有党 权或官权,而非民众权利。 即使国民党要授予人民的四种民权,民众也绝 非无条件地享有和行使。辛亥革命时期,出于天赋 人权的信仰,民权并没有因政治立场将某些人排除 · 110 · 在外。到 1924年国民党改组时,孙中山否定 了天赋 人权论,并因政治立场剥夺一些人的民权。他说: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 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盖民国之民 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必不轻授此权于反对民 国之人,使得借以破坏民国。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 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 为 团体 或 个 人,皆 不得 享 有 此 等 自由及 权 利。”[0](V120)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孙中山又明 确将信仰奉行三民主义作为人们享有民权的前提条 件。把政治权利与人们的政治信仰和立场挂钩,只 给那些拥护自己政治主张的人以政治权利,剥夺反 对自己的政党或个人的公民权,自然也与民主的精 神背道而驰。因为近代民主的真义就是承认与保护 反对派的权利。国民党一直以民国的缔造者和代表 自居,反对国民党就是反对民国,以此剥夺人们的民 权,则除了拥护国民党而外,人们无由获取民权。国 民党既然可以剥夺反对党或个人的权利,那么民主 宪政又从何说起?当然,孙中山的本意是要剥夺帝 国主义走狗与反动派的民权,但后来国民党却用之 剥夺民众的民权。孙中山的本意虽不在此,却为国 民党迫害异己提供了理论借口。 当然,有人会说,孙中山上述主张,都是设想在 宪政之前实行的,是革命时期的特例。一旦实行了 宪政,情况将会改观。一直到去世,孙中山从没表示 宪政时期允许别的政党存在发展,也没有说明人民 的自由将如何。他只是多次阐述了他的五权宪法及 人民的权与政府的能的关系。不过按照孙中山的训 政逻辑,仍会得出继续一党执政的结论。何则?训 政的目的就是把人民训成国民党治下的顺民,三民 主义的信徒,依照五权宪法行使四种民权。宪政的 前提本是消灭一切反对党(孙中山认为只有他的国 民党才普遍代表国民的利益,别的政党或者祸国殃 民,或者只代表部分国民的利益,如共产党只代表工 人的利益,因此应该容纳进国民党),取消和包容别 的主义,宪法又是三民主义的五权宪法,则任何别的 政党与主义都是多余的,甚至是违宪的。孙中山不 会在取消了反对党及其理论后再让其合法化。因此 从训政到宪政的过渡,不过是给国民党一党统治披 上一件宪法的外衣。从孙中山的一个主义、一个党 的训政中,是很难训出真正的民主宪政来的。 对于从军政、训政时期的集权独裁到真正宪政 民主转变之困难乃至不可能,孙中山早在 1905年已 有认识。他说:“革命以民权为目的,而其结果,不逮 所蕲者非必本愿,势使然也。革命之志在获民权,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革命之际必重兵权,二者常相抵触者也。使其抑兵 权欤,则脆弱而不足以集事;使其抑民权欤,则正军 政府所优为者,宰制一切,无所掣肘,于军事甚便,而 民权为所掩抑,不可复伸,天下大定,欲军政府解兵 权以让民权,不可能之事也。”[ ](P289)也就是说,尽 管三民主义革命是以民权 自由为目的,欲求革命的 成功,却必须在革命中实行军政府或革命党的集权 专断。待到革命推翻了旧政府,底定了全国,军政府 或革命党已习惯了集权专断,再要他们 自己主动让 权,实现民权自由,简直是不可能。以民权自由为宗 旨的革命,结果弄出个新的独裁。责任不在一、两个 人,“势使然也”。孙中山接着论到华盛顿之所以行 民主、拿破仑之所以搞专制,是美法两国不同的政治 土壤和政治文化决定的。使华盛顿在法国,也会走 向专制,使拿破仑处北美,也不得不民主。既然法国 大革命后都不免走向独裁,以中国几千年专制政治 的巨大影响,中国在革命后由军政府的集权专断转 向民主岂不更难上加难吗? 当然,孙中山自信他能恰当地解决这一难题。 他认定关键是先定兵权与民权之关系。他说:“盖其 时用兵贵有专权,而民权诸事草创,资格未粹,使不 相侵,而务相维,兵权涨一度,则民权亦涨一度。逮 乎事定,解兵权以授民权,天下晏如矣o'L5 J 也 就是说,在革命过程中,军政府的权力与民众的权利 不是互为消长的关系,而是共生共长的关系。军政 府的权力增长一分,民众的权利亦随之增长,以平衡 军政府的权力。使军政府即便有心集权专断也不能 成功。到时,军政府自然要还权于民,实行宪政。这 种设想本身就不可行。因为军政府权力的增长,一 般要以牺牲民众的权利为代价。军政府管得多了, 民众的权利与自由必然缩小。要找到两者的恰当平 衡实在太难了。孙中山未免把这个难题看得太容易 了。果不其然,二次革命失败后,为求革命尽快成 功,孙中山转而主张最大限度地集权于革命党与军 政府,同时将民众的权利置之不顾,甚至连民众已有 的很可怜的自由都要削夺。军政府的权力与民众的 权利,不幸真的成了互为消长的关系一 军政府的 权力增长一分,民众的权利便减少一分。以这个逻 辑演变下去,要军政府解兵权以让民权,要国民党放 弃一党独裁转向民主宪政,简直等于与虎谋皮。晚 年的孙中山再也没有或干脆不愿考虑这一问题。 其实,晚年的孙中山没有解决的这个难题,正是 一 切东方专制国家的民主革命者面临的共同难题。 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旧的专制政府,建立现代民 主政治,这本来就是用与现代民主不相容的方法争 取民主。诚如梁漱溟半个多世纪前即阐明的:武力 与民主,其性不相容。武力统一之下,不可能有民 主。近现代东方国家,哪一个曾成功地通过暴力革 命实现了民主?东方成功地实现了民主的国家,都 不是借助暴力革命。凡是借助暴力革命的,无不走 上了以新的独裁代替旧的专制的道路,且因为又经 历了一回革命与战争,独裁的手段反因之更完备,独 裁的程度更上一层楼。以民权 自由为宗旨的革命, 收获的却是更大的独裁。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其独 裁程度已超过了北洋军阀。 不能否认的是,直到去世,孙中山都在为中国结 束君主专制及军阀独裁实现民主宪政而奋斗,他的 民权追求是真诚的。但他也被旧中国的政治环境、 政治文化所左右,为了尽快推翻旧的专制统治,他不 惜借助于新的集权独裁方法。因为在他看来,集权 独裁在革命中比民主办法更有成效。他的看法不无 道理。一个在组织手段上注重民主 自由的革命政 党,是很难顺利完成革命大业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 程度上借助集权独裁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 过既在革命中久已习惯于集权独裁,则到和平建设 时期也很难改变此一习惯和思维定式,实行民主。 所以一经走上新的集权独裁之路,则离原先的民主 宪政的目标越来越远。孙先生期望走一段集权专制 迂回曲折之路而最终达至民主宪政,却不明白这条 迂回曲折之路很难走得通。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孙中山全集:第 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孙中山全集:第 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孙中山全集:第 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孙中山全集:第 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 朱伟东] Inner Contradictions in SUN Yat.sen’S Political Ideology in His later Years CAO Xi—ling f School ofPolitical Science& law,Yantai Teachers College,Yantai 264025,Shandong) Abstract:The conflict between pursuit of democratic constitution and centralized autocracy IS very obvious in SUN Yat—Sen’S political ideology in his later years.His ideas about one doctrine,one political belief,his opp0sitiOn to individual freedom as well as his po licy that po litical stand decides on a person’S freedom to have civil rights result in his autocracy instead of realization of democratic constitution. Key Words:SUN Yat—sen;later years;po litical ideology;democratic constitution;centralized autocracyp;conflict · 1l 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的内在矛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