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透皮给药系统(TDDS)中促透剂技术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TDDS)中促透剂技术的发展

2013-10-05 3页 pdf 300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7922

暂无简介

举报
透皮给药系统(TDDS)中促透剂技术的发展 淮海医药》2009年5月 第 27卷 第3期 J Huaihai Med.May 2009.Vo1.27.N0.3 透皮给药系统(TDDS)中促透剂技术的发展 张士洋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促进剂;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 R94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044(2009)03-0281-03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一 般指应用黏合剂的皮肤贴片型的透皮给药新制剂。新型的透 皮给药制剂是通过适当的剂型设计...
透皮给药系统(TDDS)中促透剂技术的发展
淮海医药》2009年5月 第 27卷 第3期 J Huaihai Med.May 2009.Vo1.27.N0.3 透皮给药系统(TDDS)中促透剂技术的发展 张士洋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促进剂;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 R94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044(2009)03-0281-03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一 般指应用黏合剂的皮肤贴片型的透皮给药新制剂。新型的透 皮给药制剂是通过适当的剂型 ,采用控释手段,使药物经 皮肤恒速、持久地进人体循环的一种新的给药技术。具有三 大优点:药物不受肝脏和 胃肠道的“首过效应”的影响;可以 长时间按需要的速率将药物输入体内,血药浓度保持恒定;使 用方便,具有释放药物的可撤性,尤其适用于老人、孩子和不 能口服药物的患者⋯。透皮吸收剂型充分体现了中医内病外 治的治疗原则 ,也是实现中药剂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 方向。 1 促透剂技术的发展 化学促渗法 主要是选择各种渗透促进剂改善皮肤的渗 透性。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absorption promoter) 是指所有能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药物透皮量而对皮肤不造成 严重刺激和损害的物质。透皮促进剂必须具有 良好的生物相 容性,即对皮肤及人体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反应及无药理 作用;与药物及其他附加剂的相容性,包括不产生物理化学作 用、不影响药物活性并与药物性质相匹配;应用时能很快起作 用,但去除后不影响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引起体内营养物 质和水分的损失;无色、无臭;在促渗效果上,应具有起效快, 作用时间可预测,适合于多种药物,但在具体某一制剂中又有 专一性等特点。在生理上可接受的理想透皮促进剂,应该与 透皮体系和谐共存并且互补 j。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 促进剂能够完全的满足条件,目前应用的渗透促进剂都各 自 具有优缺点。目前 ,较为常用的促透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吸水保湿类 如角质保湿剂尿素、吡咯酮类衍生物。其 作用机理是增加皮肤角质层的水化作用增加细胞间双层膜的 流动或无序性 ,因此能增加亲水性和亲脂性化合物的渗透。 1.2 有机溶剂类 如乙醇、丙二醇(PG)、二 甲基亚砜、酯类 等。有机溶剂促透剂的促透机理各异,而且分别对某些药物 具有促透作用。醇类促透剂能增强药物经磷脂途径的渗透, 因其一方面可作为药物的溶剂,增加药物的溶解性,另一方面 能够萃取部分磷脂。丙二醇对亲脂性药物的促透作用较好。 1.3 有机酸、脂肪醇类 如油酸、亚油酸、月桂醇等。主要通 过增加细胞间磷脂的流动性来实现促透作用。刘辉等研究了 几种不同的促渗剂对奥沙普秦经皮渗透作用的影响。其结果 显示油酸的促进作用最强,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混合的促进 剂的促渗效果均比单一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J。 1.4 表面活性剂 如吐温、聚氧乙烯烷基酚、十二烷基三甲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233000 【作者简介】张士洋(1977一),男,安徽蚌埠市人,药剂师,大学。 · 281· 基溴化胺、十二烷基磺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具有维持药物释 放和促进渗透的作用 ,通常的作用是增加药物的溶解性及赋 予胶黏剂水可洗去性 ,使用后能够保持皮肤的清洁。离子型 的表面活性剂的促透作用好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但对皮 肤刺激性和损伤较大 ,不易被人接受。 1.5 香精油及 萜烯 类 如薄荷醇、樟脑 、柠檬烯、桉树脑 等 。萜类的促透作用主要来源于对角质层细胞间的磷脂排 列的扰乱,但所造成的磷脂排列的扰乱是可恢复性的。由于 具有低的系统毒性、高促透性和低用量(1% ~5%)以及对皮 肤的刺激性小的特点,因此,萜烯是一类很有前途的透皮给药 促进剂 ,对大量的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都具有促透作用。其 中应用最普遍的是薄荷醇,已被美国 FDA批准的通用的安全 促渗剂。 1.6 氮酮(Azone)及其同系物 如 1一十二烷基.氮杂唑.2一 酮。该类物质的促透机理被认为是氮酮能够协同进入细胞问 的磷脂层中,通过氢键影响磷脂的头基排列,从而形成通道。 而且,氮酮和丙二醇的适当组合能够促进亲脂性药物的渗透。 1.7 聚合物类 如聚乙二醇和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嵌段共 聚物。由于其分子量大,除角质层以外 ,几乎不能渗透到其他 的皮肤组织中,因此,使用聚合物作为促渗剂可以避免一些不 必要的副作用。 1.8 脂质体 如大豆或蛋黄磷脂酰胆碱。脂质体作为有 效的载体已得到共识 ,并得到了大力的开发和应用。现 已有 几种不同的脂质体的经皮吸收制剂被开发出来。药物的传递 能力与磷脂渗入皮肤的能力有关。透皮制剂中的磷脂能够渗 透到皮肤的深层 ,并与皮肤中的磷脂相互作用促进药物的吸 收。 值得注意的是,透皮促进剂配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即 减少促进剂的使用量,降低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可使主药的用 量减少而治疗效果不减甚至有所增强。杨唐玉等 通过对不 同浓度的氮铜Azone和薄荷脑对阿司匹林透皮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 1%的 Azone加 1%的薄荷脑作为吸收促进剂对阿 司匹林的吸收最好。高玉升等 的研究也表明多元促进剂的 使用较单一使用效果好。 2 对大分子药物进行化学修饰或制成前体药物 药物的经皮渗透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药物理化性质,如 分子量、溶点、脂/水分配系数及热力学活度等 的影响。近年 来对 TDDS的关注,一些渗透剂的开发应用以及一些物理的 促渗方法研究与应用,大大促进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但 对于很多药物来说,由于其自身理化性质的局限性,经皮给药 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皮给药系 统的应用。 · 282· 《淮海医药》2009年 5月 第 27卷 第3期 j Huaihai Med,Mac 2009,Vo1.27.No.3 通过对药物的结构进行化学修饰制备前药,可以改变这 些药物的某些理化性质,如引入极性基团可以提高药物在水 中的溶解度;引入疏水基团可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由于皮 肤内存在许多非特异性酶,这些酶可以对进入皮肤的前药进 行代谢,因此可以通过前药设计 ,改变原药的某些理化性质 , 使药物能够顺利的通过角质层,同时,前药部分被皮肤内的酶 降解,使其恢复具有生理活性的原药结构 ,经毛细血管吸收后 进人体循环。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在前药设计中常用的修饰 。 有 烷酰氧甲基(一CH:OOC—R)、烷基、胺、醇、羟酸的酰化等,对于 一 些极性和低脂溶性的药物,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烷链长度 的增加,脂溶性增强。皮肤角质层的脂质蛋白质双分子层结 构对前体药物的亲水性和亲脂性都有特殊的要求 ,因此,除脂 溶性外前药的水溶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 应用大分子载体促进吸收,并采用合适的包封材料及包封 技术 透皮给药体系药物载体材料主要分为三大类:元机物、有 机物及天然产物。通常药物载体都是天然或合成的有机聚合 物高分子材料。为了提高药物的穿透性及稳定性等,国内外 对脂质体、传递体、高分子智能型水凝胶、表面活性剂、环糊精 及其衍生物等新型头皮吸收药物载体进行了研究 。 新型的脂质体不仅具有一般脂质体的特性外,还具有高 效性、安全性和对皮肤的靶向作用。但完整的脂质体通过皮 肤角质层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可能是改变皮肤用药的新途径。 郭健新等 研究柔性纳米脂质体对环孢素经皮渗透的促进 作用与普通纳米的脂质体及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纳米脂质体进 行的比较,结果显示以柔性纳米脂质体作为载体的促渗作用 较好。传递体的主要组成是磷脂酰胆碱、表面活性剂和适量 的醇 ,其中表面活性剂使传递体形成高曲度结构,因而使得传 递体在外力或角质层水合产生的渗透压作用下易发生形变, 穿过比其自身直径小很多的孔道 。高分子智能型水凝胶 是一类 自身对外界环境的细微变化产生相应的物理结构和化 学性质变化。利用这一特性可以设计出多种类型的智能化药 物” 。水溶性环糊精可以提高亲水性药物在水相中的溶解 度,促进药物的释放。因为对于水溶性药物而言,角质层是影 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例如采用具有表面活性剂的烷基化 环糊精可以促进水溶性药物的透皮吸收。而且以环糊精及其 衍生物作为药物包裹材料制成的纳米药粒具有长效、控释、靶 向、提高药物稳定性等优点 。 4 透皮吸收促进剂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前景 现代药物制剂正在向“五效”(即高效、稳效、速效、专效 和长效)和“三小”(即毒性小、副作用小和剂量小)以及“五方 便”(即生产、应用、携带、储存和运输方便)方向发展,药物新 剂型、新系统的开发成为全世界医药领域关注的重点,药物剂 型水平的提高通常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因此都在投巨资、 人力进行药物新剂型的研究和开发,以占据新药新市场,获得 巨大的经济效应。把现代新技术用于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开 发,将使中药及中医学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现代透皮制剂新 技术及新辅料在开发中药新型透皮制剂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 前景,尤其是适合于中药特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透皮吸 收新技术及新辅料的大力开发对于中药制剂现代化,中药走 进国际市场是致关重要的。 中药透皮吸收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现 阶段中药透皮吸收的促进剂的研究多参照化学药物制剂的研 究手段,结果表明,用于化学药物透皮吸收的促进剂对中药制 剂也适用,如上述的氮酮、二甲基亚砜、油酸等。张丽锋等研 究不同促渗剂对复方黄芩巴布剂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采用 以油酸:丙二醇:氮酮 =2:2:1的混合透皮促进剂促渗作用最 强。结论:采用混合促渗剂对复方黄芩巴布剂中黄芩苷的经 皮渗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由于大多数药物不具备足够的皮肤渗透性,因此必须使 用合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或透皮吸收促进方法来提高药物的 皮肤渗透性。根据大量资料,统计结果,中药用于祛斑疗效达 67%以上,肯定了中药祛斑的效果。但 目前对中药透皮规律 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中药穴位敷贴透皮疗法在临床上应用 日 益广泛,在治疗心血管、呼吸和胃肠道系统等疾病中均取得了 良好疗效。发掘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和透皮吸收促进方法 , 以及将透皮吸收促进剂和促透方法合理地联合应用是研制透 皮吸收制剂必须解决的课题。今后各制药公司还会发现许多 新药来进一步完善 TDD。由于 TDD的剂量灵活性 ,服用便利 性等许多优点,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种给药方法” 。 总之,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类新型的给药系统,随着研究的 逐渐深入,将会开发出更多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也必将有越来 越多的透皮给药系统用于临床。 【 参 考 文 献 】 [1] 郭 艳,苗明三,张家铭.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纂要[J].中医药 学刊,2004,22(11):2062-2063. [2] 刘 辉,匡长春,汤 韧,等.促渗剂对奥沙普秦经皮渗透的促 进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7):405-407. [3] 杨 永,胡 远.透皮促进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近况 [J].中国药房,2000,11(2):92-93. 【4] 戴居云,吴 洁,刘重芳,等.不同促渗剂对“丹芪益心贴”中丹 参素透皮吸收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增刊):53— 54. [5] 杨云松,彭红云,章国林,等.透皮控释给药研究[J].高分子通 报,2002.49-56. [6] 向大雄,赵梦丹,罗杰英,等.皮肤局部用脂质体的制备与评价 [J].中国药房,2005,16(5):384-387. [7] 杨唐玉,易以木.混合透皮渗剂对阿司匹林凝胶剂透皮吸收作 用的影响[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30(6):533-534. [8] 昝 佳,蒋国强,陈 军,等.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 趋势[j].精细化工,2002,19(6):367-371. [9] 边佳明,赵维娟,许景峰.国外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 国药房,2005,16(14):1112—1114. 一 [10]朱 辉,成志毅.经皮给药系统中前药应用的研究进展[J].国 外医药 ·合成药 ·生化药、制剂分册.2002,23(2):106—108. [11]赵会英,郑俊民.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经皮给药[J].沈阳药科大 学学报,2001,18(2):143—147. [12]郭健新,平其能,孙国庆,等.柔性纳米脂质体作为环孢素经皮渗 我国冠状动脉外科的发展现状 裴韶华,缪华新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外科治疗;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 R65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044(2009)03一封=_---02 虽然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远远低于西方国家,但是随着 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加上 13 亿人 口的庞大基数,实际患者人数是惊人的,全国各地的发病 率差异很大,总体上:城高于乡,北高于南,男高于女。据统 计,我国冠心病的总人数约500万,需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者 约200万。本文对我国冠状动脉外科的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1 发展现状 冠心病的外科治疗,目前主要方法有 :(1)常规体外循环 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 跳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3)激光心肌血运重建 术(TMR);(4)心脏移植。 1.1 CABG 自1962年首例 CABG以来,已有40余年历史, 国内自1974年开展首例 CABG。随着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技 术的发展,手术技巧也明显提高,平均搭桥支数早期 2.3/例 , 目前达到3.2/例。手术时间缩短 ,死亡率显著降低。目前可 行 CABG手术的医院遍布全国各省,年手术例数在 3 000以 上,但年手术例数超过 100例的只有上海、北京、沈阳等少数 几家大医院。各家医院的手术例数和手术水平差别悬殊⋯。 冠脉血管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可获得满意显露,便于吻合, 并可同期纠治心脏其他病变,如瓣膜置换、室壁瘤切除等。临 床疗效无可质疑,一般情况下,30%以上的患者症状消失 , 70% ~80%的患者心绞痛明显缓解 。手术疗效的主要影响 因素有:(1)EF<30%的病例,死亡率明显增加;(2)再血管化 程度;(3)病人年龄;(4)病变支数,尤其是严重阻塞的病变支 数;(5)合并病变(糖尿病、肾衰等);(6)急诊和再次手术;(7) 充血性心衰早期;(8)性别 。 1.2 OPCAB 1996年阜外医院开展了首例胸骨正中切口非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此 后随着外科吻合技术成熟和专业器械的发展与普及,OPCAB 在我国近年获得了迅速发展,其发展和国际上保持同步,技术 水平和临床结果也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至 2001年全 国总计完成 OPCAB手术超过 1 000例,但只有少数医院的例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233000 【作者简介】裴韶华(1968一),男,安徽含山县人,副主任医师,大学。 封三 数超过 100例 ,大部分单位只有数 1O例的应用经验 。OP- CAB避免了体外循环导致的血液破坏、补体激活、炎症反应、 气栓及对全身各器官潜在影响,明显减少术后输血量及低心 排出量综合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 了经济开支,对 高龄、术前有肾功能损害、肺功能较差、心功能不全或合并颈 动脉狭窄的患者更为安全可靠 -41。OPCAB也有相对禁忌 症,对心脏扩大明显的患者此法在术中搬动心脏过程中对血 流动力学影响大,可导致心功能受损、心律失常、室颤等,应慎 用 J。对 OPCAB和 CABG比较 ,在术后近期通畅率、栓塞率、 狭窄率、围术期心梗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而术后并发症和死亡 率优于传统 CABG 。目前认为 OPCAB理想的对象为:(1) 标血管直径>12 mill;(2)血管严重阻塞但有丰富的侧支循环; (3)血管无弥漫钙化 ;(4)左心功能不良;(5)再次搭桥者。相 当禁忌症为:(1)心脏内血管;(2)血管弥漫钙化或标血管直 径
/
本文档为【透皮给药系统(TDDS)中促透剂技术的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