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三九灸

三九灸

2013-10-07 8页 doc 247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25434

暂无简介

举报
三九灸“三九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选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泡,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冬季是各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好发之时,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能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三九灸适应症: 儿科疾病:支气管哮...
三九灸
“三九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选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泡,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冬季是各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好发之时,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能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三九灸适应症: 儿科疾病:支气管哮喘、反复咳嗽、体虚易感冒、厌食、腹泻、遗尿、消化不良、汗症。 风湿骨病: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妇产科疾病:下焦虚寒、宫寒、痛经、带下量多等。 消化系统疾病:中焦虚寒、虚寒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 五官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治疗效果 有效率 穴位处有温热刺激感 100% 冬天不再感冒了 95% 鼻炎没了 92% 哮喘不再犯了 90% 胃舒服多了 93% 孩子吃饭香了 90% 孩子鼻炎没哪么厉害了 90% 腰腿痛好多了 92% 2013年--2014年三九贴时间是哪几天? 预 贴:2013年12月15日--2013年12月22日 第一贴:2013年12月23日--2013年12月31日 第二贴:2014年01月01日--2014年01月09日 第三贴:2014年01月10日--2014年01月18日 第四贴:2014年01月19日--2014年01月27日 中医《内经》明确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凡有损失阴精的情况皆应避免。 祖国医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三九天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期,此时人体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此季,诸多疾病易得易犯。 在三九天运用“三九贴”疗法穴位贴敷,刺激经络,通过经络的循行和气血的输布将药物直达病所,起到温阳益气,益肺健脾,补肾散寒,活络止痛的目的。 另外,本疗法在治病的同时可调动人体的阳气,鼓舞正气,从而大大提高人体免疫力,共奏治病、强身双重功效!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 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免除了儿童内服中药的困难,而且小儿皮肤娇嫩,药物容易被吸收。 在临床应用时,如穴贴背衬胶布引起皮肤红、痒等过敏现象,可及时揭去,症状很快消失。 三九贴与三伏贴疗法,两者都是利用“天人相应”的原理,严寒与酷暑相应,阴阳同调,互为补充,故对于今年夏天进行三伏贴的患者,三九贴可以加强和巩固三伏贴的疗效。 穴位贴敷不是神丹妙药,一定要坚持贴敷,才能根治慢性疾病!因为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本来症状就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出来。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持药效的发挥,经络才能处于持续兴奋应激的状态,对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惯性,效果才会更好。 禁忌症: 三九灸虽然好,但是仍有一些人群不适用。 如孕妇、心脏病、疤痕体质、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实热、虚热体质的患者都不适合进行三九灸。 另外,还提醒,接受三九灸治疗后,要忌食辛辣发物,尤其是海鲜,否则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1、 治疗哮喘: 孙氏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甘遂适量,调生姜水制成重5g的药饼加麝香三伏天灸肺俞(双)、膈俞(双)、心俞(双)等穴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其中痊愈51例,占32.5%;显效87例,占55.4%;好转11例,占7%;无效8例,占5.1%。 胡氏用毛茛草研细粉,用鲜生姜汁调膏备用,每次约4-6克。用胶布中间剪成绿豆大小孔,对准定喘、肺俞、膈俞等穴位贴好,取毛茛膏,状如绿豆大小,放在胶布小孔内的穴位上,外用胶布覆盖固定,至局部皮肤有小水泡时揭下药膏,初伏、二伏、三伏各贴 一次,连贴三次为一疗程,治疗42例,经1~3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78.5%,控显率为47.5%。 2、 治疗关节疼痛: 朱氏用斑蝥65g,鸡矢20g,雄黄10g,麝香3g,冰片2g,研末。白蜜调糊,治疗网球肘敷于肱骨外上髁压痛点处,腱鞘炎敷于压痛点上,肩周炎敷于肩髃、肩井、天宗等穴,下肢关节炎敷于环跳、膝眼、足三里或阿是穴。治疗网球肘26例,腱鞘炎11例,肩周炎6例,关节炎8例,结果痊愈分别为23例,9例,0例,6例;好转分别为3例,1例,4例,2例;无效为0例,1例,2例,0例。 龚氏用雄黄、斑蝥、麝香等药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痛498例,治愈127例,占25.49%;显效184例,占36.9%;有效167例,占33.52%;无效20例,占4.07%;总有效率95.93%。 3、治疗过敏性鼻炎:刘氏取白芥子、细辛、甘遂按5:3:2之用量研末,姜汁调成药饼,三伏天灸肺俞、大杼、风门、膏肓、肾俞、脾俞等穴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痊愈58例,占10.4%;有效405例,占72.8%;无效93例,占16.7%;总有效率83.2%。 天灸疗法虽然在民间应用广泛,且对多种疑难病症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实验研究却较少报道。李学武教授开展了天灸防治骨质疏松大鼠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天灸可使去卵巢大鼠的血中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增加;在服用钙尔奇D的同时,应用天灸可使股骨髓腔面积扩大的程度减弱,对皮质的面积影响不大,抑制股骨近1/3段矿盐的丢失;并且服用钙尔奇D同时用天灸还可使血中骨钙素增加,血清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含量下降。使腰椎骨密度、载荷和刚度有所增加。说明天灸疗法可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形成,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的丢失,提高骨骼抵抗外力的能力。辛氏观察了天灸“肾俞”、“命门”、“大椎”三穴对SAM-P10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含量的影响,三穴均为补肾壮阳要穴。结果发现,随着月龄增加,T的含量降低,E2/T比值逐渐上升。天灸对E2含量影响不大,但可显著增加T的含量,从而减小E2/T比值。本人进行了天灸疗法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用辣椒、胡椒、清半夏、三棱等制成浓度为1g/ml的天灸膏,对S180荷瘤小鼠在“大椎”穴贴黄豆大小药膏,于接种第二天开始治疗,每次贴大约12小时,以局部红赤发小水泡为度。隔日一次,共治疗10次。其结果为肿瘤抑制率38.52%,且天灸组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高于肿瘤对照组,P〈0.01。肿瘤对照组的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亦明显高于肿瘤对照组,P〈0.05。说明天灸疗法可以提高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对肿瘤有治疗作用。 四、讨论 天灸属中医外治疗法,其治疗作用首先是刺激作用。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以疏通经络,调理全身经脉气血运行。对皮肤的刺激作用,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皮肤的神经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达到止痛、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古今文献做一粗略的统计,发现不同天灸药物治疗疾病没有特异性。如治疗瘰疬的常用发泡药物有十几种,这些药物中的大多数也可用于治疗疟疾等其它病症。由此推测古人选择天灸药物的标准主要是刺激性,凡能引起发泡的药物都可应用。我国地域广阔,植物药品种繁多,分布不均,不同地区的医生就地取材使用不同的药物。现代临床可选择毒副作用小,来源充足,加工方便的药物,制成成药备用。 另一方面,药物的有效成份经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毛囊皮脂腺及汗管等渗透吸收进血液、淋巴液、内分泌液中,发挥一定的药理作用。这与现代医学推崇的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有相似之处。古人也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临床上亦出现用大蒜在某穴位施灸时,口中有大蒜味的现象。可见,药物的全身作用不容忽视。常用天灸药物中有不少是巨毒之品,如斑蝥、红娘子中含有斑蝥素,可由皮肤吸收影响肾脏。这类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但是,穴位用药剂量小,经皮吸收在体内能达到何种血药浓度,起到多大作用是尚未研究的问题。 此外,天灸使局部发泡化脓,但并不出现红、肿、热、痛和全身症状,只是发泡局部有暂时的泛红、发痒,与病理状态下的化脓性感染明显不同。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天灸的作用机理,使其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甚至揭示新的生命现象。 天灸,又称发泡疗法,它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发泡,甚至化脓,有如灸疮。(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治疔、痈、肿毒,以斑蝥一枚,无足、翅,捻破,复以针画疮上作米字,以之封上,俟发赤起即揭去。”)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有“治瘰疬未溃者,宜天灸,以毛茛鲜者捣泥,缚疬,帛束之。俟发泡弃之。”率先提出“天灸”一词。《针灸资生经》第三中云:“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本草纲目》卷十七毛茛条中也记载:“山人截疟,采叶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故呼之为天灸,自灸。”古人认为该方法对皮肤的刺激要达到一定程度——产生灸疮,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针灸资生经》曰:“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泡疮),其病不愈。”《小品方》也说:“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故现代把天灸定义为:“本法又称自灸,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针法灸法学》)天灸的分类按其操作方法不同可分为直接发泡法和间接发泡法。直接发泡法是将药物直接贴敷于人体敏感的穴位或患部皮肤上,对皮肤的刺激作用较强,发泡程度较重。间接发泡法又称隔物发泡法。施灸时先用古铜钱(带孔的)、带空洞的胶布或消毒纱布安置于患部或穴位上,然后把发泡药物贴敷在古铜钱、胶布洞、纱布层面上,这种方法能减轻药物的强烈刺激,防止泡发过大,推迟水泡发生时间,起到缓冲作用。另外,临床上还常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几味对证药物,与发泡药物一起贴敷时用,以加强疗效。而对那些药物剂量较小,贴敷时间较短,当患者自觉皮肤微有灼辣,局部微现发赤,尚未发泡时即揭去者,属穴位贴敷疗法,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本疗法根据本人经验总结而写,仅供读者参考,了解一些常识,治疗需结合临床实际,具体细节并非本文所能概之,所以请勿盲目模仿与转载,否则后果自负。想知详情请与我们联系。   一、历史渊源   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1 发泡灸源流   之为“天灸”,王执《针灸资生经》卷三中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为药物发泡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表明,在宋代,以发泡灸疗法防病治病已相当普遍。明、清时期:   2 现代应用及研究   近百年来,发泡疗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创新,并开始用于疑难痼疾的治疗。例如发泡疗法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腮腺炎、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变应性鼻炎、额窦炎、梅核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获得满意的疗效。临床例证不胜枚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泡疗法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   综上所述,发泡灸起源于战国时期,奠基于晋代,定名于宋代 ,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近代,发泡灸已引起国内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泡疗法的治病机制将成为研究的热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大放光彩。   二、客观评价   1、确有一定疗效,但非秘方、也非祖传族祖传。   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经文献检索,近年来也有数十位学者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尽管对配方作一些改良,但基本原理完全相同,疗效也相似。“八五”攻关课题中有一个中医药项目主要诊对发泡疗法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这足以说明,发泡疗法已纳入现代中医学研   2、应加强病例的科学总结   发泡疗法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有的甚至达到95%以上或达到100%,或治愈率高达90%以上,或称之能将慢性疾病“一次根治”“一次治愈”,可谓比神药还灵,这似乎有夸大疗效之嫌。我们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疗效   3、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发泡疗法虽然已有不少报道,但极大多数仅为病例总结,而且样本较小,更缺乏基础理论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这样就难于走向世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崇医师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建议国内学者多申请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为发泡疗法的机制研究作出贡献。   三、发泡药物与其他用品   药物:发泡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一般选用1~2种即可。各种药物虽都能发泡,但其药理机制不完全相同,所以应对症下药。   其他用品:治疗盘、塑料纸、纱布、胶布、绷带、75%酒精棉球、注射器一副等。   四、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根据不同的病情辨证选定穴位或部位,并暴露发泡部位。敷药前将痛点或穴位处清洗干净,局部消毒。   2、将选定的药物敷于确定的穴位或部位上。   3、用消毒纱布包扎,以胶布固定敷药,以防止药物滑脱。   4、敷药后数小时,敷药部位发热、有少许疼痛(因个人局部皮肤情况不同时间有所不同)。随着时间推移,病人感局部灼痛感,蚁走感,皮肤潮红,尽量坚持一段时间,当灼痛感极强时,将所敷的药取下,将小泡用消毒纱布包扎好或上扣一直径约3cm的消毒瓶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注意保持伤处的干净。禁止用水清洗伤处,避免感染。   5、一般将药取下之后,敷药的部位皮肤表层红肿,这时患者有些胀痛感。6~12小时后,伤处皮肤逐渐起泡,初为小米粒或黄豆大小的水泡,水泡会逐渐变大,最后溶成一个比较大的水泡或2至3个较大的水泡。待水泡内液体充盈、胀满时,经常规消毒,用消毒针头刺破水泡底部侧面,抽出水泡里面的白色液体。   6、伤口愈合时可有伤处皮肤及周围有些骚痒。几天以后,结口处自行脱落,新长成的皮肤呈紫红色,一段时间后,皮肤紫红逐渐变浅变淡。发泡处的皮肤愈合复原后,根据需要还可再次发泡。   五、适应症   1、多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痛、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等。   2、也可用于妇女痛经、过敏性鼻炎、牙周病、面神经麻痹、肝炎、疟疾、小儿消化不良、慢性支气管炎等。   六、注意事项   1、应用本疗法前,首先要明确病情,按疾病需要,选择发泡部位,然后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2、由于发泡的药物多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对皮肤有一定的创伤,所以本疗法治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故除本疗法介绍的适应证外,其他病症一般不宜使用。有些发泡的药物还有较大的毒性,所以发泡药物禁止口服和乱敷。药物敷用后应即包扎好,防止药物外溢或滑脱。中药发泡疗法还有很   3、发泡后,可以将水泡挑破,也可以不挑破让其自行吸收。但要注意局部清洁,用消毒纱布包扎,预防感染。   4、如病情需要在原发泡处进行第二个疗程即在同一部位进行重复治疗时,必须待发泡处皮肤完全愈合后再进行。   5、发泡部位一般不会感染,愈合不留疤痕。如发泡处感染,即外涂或外敷消炎药物。   6、在治疗一些急性或烈性传染病(如白喉)时,应配合应用抗毒素、抗菌素或其他药物。疼痛明显时可服用一些止痛片,疼痛会越来越轻,直至伤口自行愈合。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鱼腥发物,避免冷水。 天灸疗法是古代冷灸法的一种,属现代的“穴位敷贴”,是应用中药贴于穴位上达到灸治效果的一种中医外治法,最早见载于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宗懔《荆楚岁月记》。三天伏天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天,在人体穴位上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的药物,可以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恢复正常。像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和一些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等以及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等由体虚、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疾病,一般寒冬季节发作较频繁,症状明显,这时,常以治标缓解症状为主,不便从本质进行治疗。但到了夏天,这类疾病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正是根治的好时机。通过一些特殊的治疗来补益人体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预防冬季来临时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 慢支和哮喘均是呼吸道系统疾病,临床上同时患有慢支和哮喘也不少见。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伴有喘息,每年发作累计3个月,并持续2年或2年以上者,发病率人群中3~5%。而50岁以上的患病率高于50岁以下的3~8倍。支气管哮喘,临床上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气急、咳嗽、咯泡沫痰为主要症,发病地区不同,发病率有异,约为0.3~9.2%。中医认为这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为贮痰之器”,即是说肺气虚弱,痰贮藏于肺内,咳和喘与痰停聚于肺有关。“脾为生痰之源”,脾是运化人体水湿,脾气虚弱即运化失常,水湿停滞于体内而生痰。肾阳虚的人,则水液代谢失常,留于体内,积聚生痰,痰停留于肺则喘咳。肾气虚则不纳气,即使说,呼出气多,吸入带有氧气的空气少,就上气不接下气则喘。内脏的虚弱,功能低下,这是致病的关键内在条件,这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三伏天天灸,是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得高抗病能力。
/
本文档为【三九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