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情绪和调整方法

情绪和调整方法

2009-12-15 45页 doc 137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1106

暂无简介

举报
情绪和调整方法各种情绪和调节方法 发表日期:2005-03-09 作者:sos救命网 出处:sos救命网 本页面已被访问:23118次 情绪 情绪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喜、怒、哀、惧四种(happy、Anger、Sad、Fear),生活中有很多的情境会引发我们的反应,这些反应当然包含情绪、认知和行为,有正向,也有些负向,不过寻求协助的人提到的情境,绝大部分是负向,会引发我们负向的情绪,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受到伤害,很容易引发愤怒的情绪;对未来情况无法掌握时,则会焦虑和害怕。除了四种基本类型外,可能会衍生出一些较复杂的情绪,如孤单、沮...
情绪和调整方法
各种情绪和调节方法 发日期:2005-03-09 作者:sos救命网 出处:sos救命网 本页面已被访问:23118次 情绪 情绪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喜、怒、哀、惧四种(happy、Anger、Sad、Fear),生活中有很多的情境会引发我们的反应,这些反应当然包含情绪、认知和行为,有正向,也有些负向,不过寻求协助的人提到的情境,绝大部分是负向,会引发我们负向的情绪,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受到伤害,很容易引发愤怒的情绪;对未来情况无法掌握时,则会焦虑和害怕。除了四种基本类型外,可能会衍生出一些较复杂的情绪,如孤单、沮丧、忧郁、焦虑、恐惧、愤怒等... 焦虑 形成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面对许多有压力的事情,举凡家庭事务的处理、小孩的照顾、工作的变迁、钱财的处理…..等等。有些人面对压力的烦恼反应是合理的,他们虽然烦恼,却能维持生活步调,有效率地面对事情,而不至于于像只无头苍蝇,让时间浸再在转移不开的紧张焦虑中。相反的,有些人比一般人难以镇定,稍微想到一点烦恼,就整日害怕不安。通常主要以一种持续,漂浮不定的害怕感为主,容易慌乱紧张,很难藉其它事情转移掉。肌肉可能紧紧的,胸口闷闷的,流汗,心跳加快、颤抖、头晕、胃不舒服等身体反应也会出现一两样。长期焦虑下,人变得容易发脾气,坐立难安,睡眠也受到影响。   特征 焦虑症以长期的神经质、多虑为主要的特征。一般人认为的日常琐事,此症病人却终日担心,害怕可能会有什么不幸发生,因而变得很胆小,有时会有莫名的不安感,脑海里尽是些解不开的愁思。病人会变得过份警觉、心情放松不下,因而发生失眠、精神不集中,思考迟钝;记性差、易怒、做事没有耐性等现象。因为心理上有严重而长期的焦虑、不安,所以会引发种种身体上的不舒服,最常见的是疲倦、肌肉 (筋骨)酸痛、头重、头痛、眼皮跳、全身肌肉紧张、放松不下、容易惊吓,而且常常头晕、心跳快、口干、肠胃不舒服、常常小便、手脚冰冷、喉咙有梗塞感、脸部潮红、一阵冷一阵热的发作等各式各样的身体与心理症状。焦虑症是精神官能症中最普遍的一种疾病,病患往往不了解疾病的本质,而四处做身体检查,使原来就极紧张的情绪因检查不出病因,而变得更加不安。事实上,此类疾病的症状是在精神障碍下所引发出来的神经系统功能上的种种病症。     调适 1 药物治疗: 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安全且有效,多数病人均可在短期内得到症状缓解。 2 支持性心理治疗: 经由倾听的方式让病人倾诉造成焦虑及身体症状的可能压力来源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及解释。 3 认知行为治疗 : 透过对疾病及可能病因认知上的重建,让病人认识心理焦虑状态与身体症状的相关,并利用肌肉放松训练或生物迥馈等补助治疗,让病人学习如何利用自我暗示,或借机器的协助,降低肌肉紧张度等,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焦虑症治疗效果良好与否与个人性格、罹病时间长短、人际关系稳定度及环境压力程度等有关,家人在面对焦虑症病人时,应尽量体谅病人症状的不舒服,并予以适当的支持,且尽快协助病人就医。 浅谈焦虑 焦虑是种极普遍的情绪感受,是每个人由小到老都会有的经验。所以说,焦虑不一定就是不正常的反应,其实适当的焦虑不仅无须避免,反而可以促使个体表现得超出平常的水准。例如,人在紧张的状态下常可工作得更久,或在紧急实有跑得更快,力气更大的情形,俗话说「狗急跳墙」也是一例。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不是所有的焦虑表现都是病态的,也不是所有会焦虑的人(世上恐怕找不到一个丝毫不会焦虑的人)都是有焦虑疾患的。 焦虑的症状有轻、有重,也有形式不一样的表现,常见如颤抖、肌肉紧绷、 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易受惊吓、烦躁、心悸、胸闷、冒冷汗、口干、头晕,严重的甚至强烈到以为自己要死掉或失控,像恐慌发作即是。一般说来病态焦虑的特点如下: 一、焦虑表现程度(强度、长度)超过情境刺激的程度许多; 二、焦虑的程度达到明显影响个体的生活、社交、工作、人际等功能。 有了病态的焦虑便需要接受专业的评估,接受必要的协助或治疗。常见的焦虑疾患有:恐慌症、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畏惧症(如社交畏惧症)、泛焦虑症、 创伤后压力症等。 和焦虑有关的是「压力」。所谓压力是指个体需要在心理或生理上付出 额外能量来面对和应付的情况。会造成这种压力状况的事物,便是压力事件。个体承受了压力事件(也可同时多项一起来)后,在知觉和认知上便有了安危急缓轻重的判断,而后在心理和生理上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应,焦虑反应便是其一。 其实人是一个整合的个体,有身(生理)与心(心理)两个层面,而这两者密切 相关,又彼此影响。一个人对情境的认知,对其后续产生的反应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同样有「会仔钱」被倒了,是把它看作「破产」或「一生都完了」,或采取「钱再赚还会有」,对一个人是会有不同的影响的。相同地,一个人如何来看待自己焦虑的反应(不管心理或生理上的)也会透过认知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反应,而心理症状与生理症状二者又会彼此相互影响,甚至产生如滚雪球似的恶性循环反应。对病态焦虑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焦虑在生理层面上的症状,并借着调整病人的认知,使其了解其身体上症状的意义,在藉心理辅导,就其性格偏差等方面的统合来减轻焦虑反应的症状,破除畏惧逃避行为,改善菜单现。团体心理合并药物治疗的模式,更是提供此一完整统合的方式,也让病友间有充份的情绪支持,共担疾病的苦痛经验,同享治疗中的过程和成果,再回海阔天空的光明生活. 作者:台北市立疗养院 精神科主治医师 林世光 克服焦虑DIY 每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面对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有调查统计香港有三十多万人,即百分之五人患有各种较严重的恐惧性焦虑。因此,估计花在克服焦虑的金钱和注意力绝不比其它疾病逊色。 克服焦虑的方法可谓五花入门,有人着重「心法」的修炼?透过人生价值及自我形象的改变以达解除焦虑之效。当然亦有人注重「招式」,譬如学习各种松弛方法或改变生活方式来加强个人面对压力的能力。以下介绍五种克服焦虑的「心法」和「招式」,看来虽像老生常谈,但当交错使用时,可能令你毕生受用。 少作拖延早办事,轻松妥善又写意 焦虑的出现,很多时是因为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去完成很多或者很复杂的事情,这种「时间不足」的情况却往往是由于故意拖延所致。有些人惯性地将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处理,有些则因为害怕问的影响性而把问题拖到最后一刻才肯面对。可是,越是拖延,压逼感便越太,焦虑也越强。 若能痛下决心,正面地面对问题,及早着手处理事情,你便会有充裕的时间、空间、资源,甚至精神和体力去将事情办好。事情若能准时完成,焦虑出现的机会相信会减少。这一式说易行难,需要很大的决心及恒心才能成事。 你我既是不完美,要求需要合情理 人生在世,我们难免有所要求,因此我们会盼望、会着紧,但不适当的要求会变成苛求,于是盼望变成失望,着紧变成忧虑。例如你的能力只可做到80分,但却要求自己做到100分。结果如何,不难想象。 怎样的要求才算恰当呢?答案是因人而异的。你需要以坦诚的态度,透过不断反省和与人沟通去了解自己的强处、弱点及性格特质,从而订定要求和期望。若能量力而为的话,挫折和焦虑出现的机会自然大减。 烦恼不要埋心底,找人倾谈无闭翳 不管如何能干,我们总有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和烦恼,若我们不能适当地处理这些问题和烦恼,焦虑就会出现及累积。 基于自尊,很多人会羞于向别人提及自己的问题和烦恼。其实找人倾谈。好处甚多。由于每人各有专长,你认为难于处理的事,在其它人眼中可能十分轻易。再说,你将事情重组及向别人倾谈后,不愉快的情绪亦会随之宣泄,压力和焦虑会因此而得到纾缓。感情的负担得到释放,人会变得较为冷静和清醒,解决问题的能力亦会提升。 事情总有正反面,积极面对生机现 有朋友在某大电讯公司工作十多年,位居要职,但年前在资源增值的洪流下,他亦无可避免地成为牺牲品。知道这消息后。本想安慰一番。谁知他却对我说:「一直想出外闯闯,奈何总是舍不得高薪厚禄,现在倒好,拿着二十个月粮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一年后的今日,这位朋友兴奋地告诉我,有日本财团准备以五千万元收购他的「网络公司」。 上述故事说明同一件事可引两种极端不同反应。视乎你甚么角度去看。如果我们可以多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及处理事情,事情成功的机会会较高,心境也会比较开朗愉快。 防患未燃是良方,均衡生活最恰当 总的来说,克服焦虑的最佳办法是及早预防,透过均衡的生活方式,使身心康泰。压力和焦虑自然无隙可入。对上班一族来说,工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切不可忽略了身体健康和感情生活的均衡发展。 身体健康方面是指有充足的休息和运动,饮食有节制。运动有强身健体、保持体态及纾缓紧张的功效,是预防或消除焦虑的重要环节。在感情生活方面,应与家人或朋友经常接触,保持和谐的关系,在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可能成为重要的精神和物质支柱,助我们去消除及面对生活上的种种障碍与挑战。 出处:香港心理卫生会 作者:香港心理卫生会资深社会工作者钟伟成 恐惧 形成 恐惧心理,人皆有之。在原始、动物的层次,感觉危险就会有恐惧,这常是反射。譬如说,你知道蛇的危险,即使看见玩具蛇,也会吓的跳开,或任何形状像蛇的都会感到危险,危险唤起身体的化学作用,而采取适当的反应,这就是恐惧,因此,恐惧在一定程度是有意义的。 恐惧可以区分有短暂性及长期性的反应 A. 短暂性的恐惧,产生于不自觉的刺激,引发内心不安的反射情绪。 B. 长期性的恐惧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情绪,会由其它情绪累积后,所转化为一种反射动作,以避开伤害和保持生存的一种行为,以保护自身心理的稳定。如环境的适应不良、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   特征 恐惧的特征有轻、有重也有形式不一样的表现 1. 脸色的急速转变 2. 不明原因身体不适、焦虑 3. 不自觉的肢体抖动 4. 对特定事物,易怒或退缩 5. 自我封闭 6. 不信任周遭的人 当恐惧已影响当事人的思考行为时,会产对于周围的人不信任,需要小心对待,避免产生其它后遗症。     调适 对于恐惧的调适,最主要由接纳自己的情绪为主,在学习肌肉放松及呼吸训练中,接纳内心的不安。 针对引发情绪不安的原因,需要适度的抒发内心情绪,并以渐进式的积极承认来克服自身的恐惧。 当恐惧已产生思考行为混乱情况时,最好是寻求心理治疗,已不易靠一般辅导行为来改善,严重的还需透过药物来协助调适。 惊弓之鸟症候群~谈「创伤后压力疾患」 自从去年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后,台湾记者最常用来报导纽约人的成语,大概就是「惊弓之鸟」了。虽然耳熟能详,不过大概很少人知道,「惊弓之鸟」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里,神射手更赢射雁的一段故事。话说两千几百年前的一天,更赢和魏王共处时,仰见飞鸟,便对魏王夸口:「臣可以为大王拉弓虚射,不必用箭,就可以把飞鸟射下来。」魏王大吃一惊道:「世上真的有箭法可以到这种境界吗?」更赢自信满满地说:「没问题。」 没多久,有孤雁从东方飞来。更赢果然虚设一箭,将其射下。魏王几乎不敢置信。更赢倒是老实,解释说:「其实这只雁会落下,是因为身怀暗伤也。」魏王曰:「先生何以知之?」更赢回答说:「我早就观察出这只雁飞淂缓慢,而且鸣声悲切。飞淂缓慢,可见旧伤还在疼痛;鸣声悲切,可见离群很久了。换句话说,旧伤未愈而惊恐之心未去也。所以一闻我的弓弦之音,急着高飞,反而被旧伤拖累而坠地了。」 飞鸟因为「惊弓」而坠地,在现实上当然太过离奇。不过,以人类而言,曾经因为有「吓破胆」的经验,而在往后类似刺激下动辄「闻风丧胆」,信心崩溃的,绝对是屡见不鲜。精神科诊断里的创伤后压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简称PTSD),可以说是这种「惊弓之鸟症候群」的现代医学版。 创伤后压力疾患的第一个诊断准则,是当事人经历到威胁生命、或肉体伤害的重大创伤事件(或目睹别人经历创伤),而且因此产生了强烈恐惧或无助感。第二个诊断准则,是当事人常会不自主或非自愿地又重温恶梦--不管是真的恶梦,或被某种刺激勾起了影像、念头、错觉、「回到过去」(flashback)而身心痛苦。第三个诊断准则是,为了避免身心痛苦,当事人通常会明显逃避勾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也就是所谓的「创伤提示」,但却往往因此而自陷孤独和自闭。第四点则是,当事人会变得过分警觉和焦虑,以至于容易失眠、受惊、发怒。最后一点是这些障碍,已经达到造成当事人重大痛苦的程度,或影响到社交、工作等生活层面。 当然,完全符合PTSD诊断的人口,大概只有全体灾民的少数几成而已。不过,很多人都符合了「部分的创伤后压力疾患」,同样值得精神医疗界和心理学界的关切。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九一一之后的美国人,特别是纽约人的「惊弓之鸟症候群」,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些同情的理解呢?世贸双子星被撞毁之后,一连串的民航坠机、炭疽热邮件、企图挟「弹」上机等大小事故,岂不都像「弓弦之音」一样,是使人闻风丧胆的创伤提示吗? 作者:黄龙杰心理师 陈国华身心诊所) 警惕拥挤恐惧症   城市环境中的拥挤现象对人体的危害,近日引起媒体关注。我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现实情况来看,城市环境中部分场所的人群拥挤状况,短时间内难以避免。特别在飞机、火车、公交车、商店、学校、娱乐场所等地区,人群拥挤对人的身体健康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由于空气污浊,久坐车船使人疲劳等等。但拥挤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可以设法消除或减轻的。如,由于拥挤造成的疲劳可以透过休息而得到恢复。另外,在拥挤的场所带给人情绪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不愉快。例如,在车船上观赏窗外的景物;逛商店、看演出是一种精神享受。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大城市里不少职工长年挤公共汽车,但他们也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对拥挤现象的适应,与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有关。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差的人,对拥挤环境的适应性差,应设法远离拥挤环境。经常挤车或在拥挤环境中工作的人,除了注意休息外,还应加强体育运动,注意呼吸新鲜空气,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氧气。   由于拥挤而导致的心理上的拥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带给人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拥挤环境本身。拥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它与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同属于神经症的类型。恐惧症患者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如恐高、恐蛇、恐旷野、恐车船等,拥挤恐惧症与恐旷野、恐车船一样是一种对特定环境的恐惧。   恐惧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从生理因素来看,与人的神经类型有关。神经类型为弱型者,对刺激反应敏感,对不良环境反应较一般人强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从社会环境因素来看,舆论影响、心理暗示、生活中不愉快的体验都可能成为恐惧症的诱因。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不良生活经验给心理上带来的恐惧感。   外出时要尽可能避开人流高峰,免受拥挤之累;宣传媒体也应注意宣传工作的心理效应,防止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出处:《健康时报》 (2002年08月29日第四版)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教授 张小乔 沮丧 形成 沮丧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病态表现,是面对生活中的挫伤、压力、变迁与失望时的自然反应,它既不是一种行为,也不是意志力失败的结果,而是一种货真价实的疾病。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忧郁与悲伤,问题是这些情绪变得强烈并且持续的时间太长,那便越过了忧郁的界线跨入了沮丧,如果不进行积极治疗,这种表现可以持续数年之久,甚至可能导致自杀。如果进行积极的治疗,90%的患者可以康复。 沮丧的原因: 1. 生理因素:缺少睡眠﹑饮食不当是最单纯的生理因素,另外像药物的反应,低血糖及其它化学功能失调,脑肿瘤或内分泌失调等就比较复杂。 2. 背景因素:若父母经常拒绝孩子,或设定不切实际的高使孩子不易达到而无法得到父母的肯定,也容易造成沮丧的情绪。这 些早期的经验并不一定导致沮丧情绪,但是却很有可能在未来的生活中,造成严重的沮丧。 3. 由经验学来的无助感:当我们发现无论多么努力,我们所做的都是枉然,我们无法以任何努力来减轻痛苦,达成目标或获得改变,这时沮丧就是最寻常的反应;当我们觉得无助并放弃再尝试时,沮丧也会油然而生。 4. 消极思想: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会落入消极思想的模式中---看生活的黑暗面而忽略积极面﹑但是消极思想会使我们沮丧,在沮丧中的人继续其消极思想会更加深其沮丧情绪。 5. 生活压力:众所周知,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会刺激沮丧情绪。 6. 忿怒:如果我们否认怒气的存在或将之逐出思维之外,它就会在[暗中]腐蚀,而最后使我们情绪低落。报复有时会引发破坏性的暴力行为,但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况且暴力是不被允许的行为。有些人会隐藏他们这种感觉,耗费精力压抑感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身心症的症候。另有些人在意识中或潜意识中指责自己这样的态度,结果就有了沮丧的情绪。这种沮丧情绪可能会演变成情绪化的自我惩罚,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杀。 7. 罪恶感:罪恶感会导致沮丧情绪是不难了解的。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失败或做了错事时,罪恶感因而产生,接下来便是自责﹑挫折感﹑失望及其它沮丧的症状。 。   特征 沮丧的主要症状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情绪、思维方面的。如: 1. 精神上持续忧郁,有烦躁感和空虚感,对生活失去信心 2. 对前途悲观失望,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对生活失去信心,认为生活已毫无意义 3. 不能接受外界的影响,对日常生活,包括性生活已无任何兴趣 4. 严重的失眠,行为异常 5. 精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或优柔寡断 6. 周身疼痛,平明有莫名其妙的哭泣等   调适 A内在的 1.找出沮丧的根源(表面的、潜在的):如离婚、丧偶、被拒、失恋…;自己没有价值、一无是处、无自信心;孩子管教问题、经济压力…;安静下来整理一下。 2.改变思想:消极的思考模式进入积极的思考(Positive Thinking),如:对半杯水的两种看法:还有半杯水或只剩半杯水;两种推销员看"非洲人没穿鞋"的卖鞋观:乐观的说大有前途、悲观的说没有希望。思想模式的不同,可以决定你对人生"苦难"积极或消极的响应。藉由传统的仪式如丧礼,可以帮助生者接受失落的事实,生者也可藉由互相的谈论、分享对逝者的失落感受。 3.肯定自己的价值(不因一次的创伤就全盘否定自己)、了解失败与成功的真正定义… B外在的 1.寻求协助、辅导:脱离文化(家丑不外扬)的包袱,主动寻求协助或是自己看书。 2.参与支持团体:倾心吐意已能医治大半,去"帮助别人"更是走出低谷的好方法。 帮助另一半克服沮丧 生活不会尽如人意 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体认,那就是──生活,不会尽如人意。如果我们经常为许多原本应该淡忘、不值一提,或者可以忽略的小事,与别人争执、呕气,那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何况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载,很多事就如同过往云烟一样短暂;因此,学习如何以健康成熟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事物,是处于当今社会里必修的一大学问。 生活如能放轻松,自然就会快乐许多;可是偏偏很多人把生活看得太严肃,往往为了某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是耿耿于怀便是勃然大怒,等到激动的情绪过后,才又懊恼悔不当初。其实要知道,经历悲伤、忧愁、失望及绝望等情绪,是人生的必经过程,当失去或失败时,悲伤及生气乃是正常的反应;可是,人们却总是极尽希望自己能避免这些不愉快的感觉,结果反而更倍觉挫败与无力,沮丧的情绪便因之产生。 沮丧也是一种忧郁 现代人的生活步调紧张,人与人之间常因忙碌而疏离,所以患有忧郁症等情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假如真已患有忧郁症,那倒还能得到家人的重视,而获得适当的引导;可若是情绪沮丧,则多半无法受到重视,殊不知沮丧乃是忧郁的基底元素,日积月累的沮丧情绪,正是忧郁症产生的原因。 但所幸,觉得忧伤沮丧,并不一定表示便是忧郁;在临床上,忧郁和一般正常的忧伤沮丧,有下列五处不同── 1. 忧郁的痛苦较一般的沮丧忧伤强烈。 2. 忧郁会持续较长的时间,而一般的沮丧忧伤的持续时间较短。 3. 忧郁会影响一般的日常作息,而一般的沮丧忧伤仍能维持日常作息。 4. 忧郁是一种破坏性的情绪,不像一般的沮丧忧伤;一般的沮丧忧伤虽然是种痛苦的情绪,但最终会复原。 5. 忧郁通常不仅止于感到痛苦,它还会在社会互动、行为、思考及生理功能方面,产生整体性的症候群,而一般沮丧忧伤的情绪并无此影响性。 虽然沮丧并不似忧郁来得有破坏力,可是它却也是忧郁的基底元素,如果长时间漠视它,终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届时将后悔莫及呢! 采访/kitty 咨询/行政院卫生署嘉南疗养院临床心理师 谢玲玉 取自/育儿生活杂志 孤单 形成 孤单常被视为是人类痛苦最普遍的来源之一,每个人隔一段时期就会被孤单的感觉包围,并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终身为寂寞所苦。 一些权威的学者已经观察到,孤单的感觉正侵袭着现代的都市人,情况已经严重到每两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感到十分孤单。有人曾对四万个人作问卷调查,结果有一半的人表示「自己常常有孤单的感觉」。 感觉孤单、寂寞,可说是现代人都不陌生的文明后遗症之一,虽然科技日益发达,汽车、捷运、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让空间距离跟着日益缩短,地球不过就是一个村落;而电话、Call机、人手一机的大哥大,更是威力无穷,透过卫星传送,几乎随时随处都可以找到想要找的人。 纵然如此,孤单仍不时侵袭着人心,即使身处热闹人群、聚会中,还是觉得寂寞,而长久处在这样的负面感受中,许多人甚至衍生出忧郁、躁郁等精神上的障碍。   孤单的原因 1. 社会的因素: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得人与人不再有密切的接触,孤单因此成为通病。 2. 心理的因素: (1)低自尊:低自尊使人自觉差劲或羞怯,并会有过度依赖别人的现象。当别人无法配合其需求时,就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及很深的孤单感。 (2)无法沟通:沟通不良可能是许多人际问题中最根本的。人若不想沟通或不知当如何坦诚沟通,疏离孤单的感觉就会持续下去,即使置身众人中亦然。 (3)自贬的心态:孤单乃是由于我们的几种心态: a. 争胜的心态: b. 独立的心态 c. 占有的心态 d. 苛求的心态 (4)敌意:有时候愤怒者会因真实的或想象的不公平而感觉被反对﹑打击或觉得愤恨难平。有时候怒意是出于自我怨恨而转向别人。 (5)恐惧:人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为害怕亲密,害怕被认识,害怕被拒绝或害怕受伤。孤单固然痛苦,但对这些人而言,去接近别人的不安全感与恐惧则更痛苦。 3.情境的因素:有些人是因为察觉自己所处的情境特殊而感到孤单。 最容易感觉孤单的是那些单身人士或是丧偶者以及老年人,他们生活孤独,被悲哀情绪笼照。 高居领导位置的人有时也觉孤单,所谓[高处不胜寒],因为他们走在人群的前面或被排斥在人群之外。     特征 1. 感觉跟别人缺乏有意义的接触,他是一种内在的空虚,有时掺杂有悲哀﹑灰心﹑被孤立﹑不安﹑焦虑﹑被 拒绝 2. 一种强烈想被某人需要的感觉。 3. 人常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外﹑不被需要﹑或被人拒绝,有时即使是在人群之中也觉孤单。 4. 许多人也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调适 1. 承认问题的存在:当人们感觉孤单,要探索此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得承认孤单的感觉,并且明白,要针对问题有所解决,痛苦是难免的。 2. 探究造成孤单的因素:众所周知,造成孤单的原因多如牛毛,如果能确认这些原因(透过与辅导员一起讨论及透过对问题的探索),就可以针对原因来治本,而不止是减轻症状而已。 3. 接受不能改变的情况:在探讨原因时,重要的是得认清哪些 是可以改变的(如造成孤单感的不良自我观念或自贬的态度), 哪些不能改变的问题。 4. 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虽然有些造成孤单的原因已根深蒂固,但仍有些因素是可以改变﹑修正或去除的 跟寂寞说拜拜 面对现代社会中日益加剧的人际疏离感 不妨暂停对物质、外在世界的忙碌追逐, 试着好好耕耘自己心灵中的一亩心田。      毕业于国内最高学府--台湾大学经济系的许文雯,自去年进入社会至今不过数月,却已经连换了六个工作,目前甚至还处于待业状态。谈起 工作有些无奈的她表示,找工作对她而言并不太困难,问题出在无法待得长久。「总是觉得好孤独,不管在大型企业、外商公司,或是迷你工作室、小公司,因为无法与同事们打成一片,所以看到别人融洽相处,益发觉得自己像个误闯不同星球的孤单外星人。」 总是孤单寂寞 感觉孤单、寂寞,可说是现代人都不陌生的文明后遗症之一,虽然科技日益发达,汽车、捷运、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让空间距离跟着日益缩短,地球不过就是一个村落;而电话、Call机、人手一机的大哥大,更是威力无穷,透过卫星传送,几乎随时随处都可以找到想要找的人。   纵然如此,孤单仍不时侵袭着人心,即使身处热闹人群、聚会中,还是觉得寂寞,而长久处在这样的负面觉受中,许多人甚至衍生出忧郁、躁郁等精神上的障碍。   当一般人总是将自己的孤单与寂寞,归疚到「没有人陪伴」、「别人都不了解我」等外在因素时,台北市佛教观音线协会心理谘商组督导李宗烨却提醒大众:「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孤单、寂寞负责任。」他说,现代人总是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中,忙碌到没有时间去建立与自己的亲密关系,而在习惯了充满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后,更忽略了落实对自我的观照工夫;因此,在碰到许多人生问题时,例如感觉寂寞孤单,总是习于向外看、向外指责,尝试往外寻求解决的办法。   因此如果将「孤单」的结果,认定是缺少与人互动,或无法融入热闹的环境中,不免会变成向外攀缘,反而失去深究自己内心为何会感到孤单的契机。以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的许文雯为例,李宗烨便觉得,许多感到孤单的人,是因为接收到别人和乐相处的表象,而凸显或反映出自己内心的孤单情绪;但他强调,这并非感觉孤单的真正原因。   李宗烨进一步分析道,其实许文雯是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总选择以冷淡的态度对待别人,当然不容易被接纳,因此也断了沟通联谊的可能;而在日益增加的不安全感中,又备感寂寞与孤单。他强调,缺乏进行探索自我的能力,不仅无法解决问题,更会形成恶性循环,一如许文雯,不论换到何种职场,总是无法长久。 了了分明跳出窠臼   除了心理学重视的自我探索,李宗烨指出佛法的修行也有同样的意义与效果,它们都是针对人过去所累积的不良或不当经验与习气,心理学以自我探索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佛法则重视实践修行,以试图跳脱刻板行为习惯的限制,并能进而清楚自己心念的变化,了了分明自己的反应模式,如此才能不被习气或过去的经验牵着跑,而从中找到改变的契机。   另外,会感觉寂寞或孤单,也可能意谓着与自己不够亲近。被同学封为忧郁雨人,目前尚在大学就读的王宽和,大概自懂事以来,就彷佛是校园中的独行侠,一直到在家人协助下进行了几次心理谘商后,才渐渐打开心门,开始懂得交朋友。   「以前我总认为因为自己长的矮小,同学们会瞧不起,除了家人,大概没有人喜欢我,所以除非必要,向来都是不发言的,同学之间的聚会,更是不可能参加。」在了解王宽和因为身高而自卑的心路历程后,李宗烨提醒,这正是代表与自己不够亲近,而一个人若与自己都不能亲近欢喜,又怎能让别人乐于接近?   李宗烨说,这样的情况正反映出应该多一点时间给自己,随时与自己建立亲密关系,才能掌握心的作用;接受、承认自己的不足或缺失,并为这样的现象负责而不是自责,让自己的心理更健康、统整自己,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虽然有些寂寞,但也习惯了!」这也是很多困在寂寞中的人的心声,但李宗烨说,许多被孤单包围而困扰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其实内在是不堪一击的。因此他指出,如果以习惯了而不求改变,甚至冷漠待人,并不能保护自己免于伤害,自己反而会变成最大的受害者;毕竟感到寂寞还只是问题的一角,若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长久下来,会衍生更多、更大的问题。  因此关于寂寞与孤单,李宗烨建议,当面对现代社会中日益加剧的人际疏离感时,不妨暂停对物质、外在世界的忙碌追逐,试着好好耕耘自己心灵中的一亩心田。所以一旦感受到孤独的情绪时,不妨先进行一趟自我心灵的破冰之旅,也许比不断逃避寂寞的情境来得有效。 作者:严敏 〈转截自人生杂志196期〉 浅谈大学生的自我肯定与人际关系   徐敏雄 /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相信多数的大学生应该都有感受到,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是班级还是社团,都会有「小团体」的存在。这种小团体产生的原因很多,许多人可能都会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一条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我也不否认这点,确实,要勉强自己跟一个(甚至一群)价值观或生活方式大不相同的同学或社团伙伴长时间或深入相处,也不见得有这个必要性。但在本周的文章里,我想要跟大家聊的,是校园中小团体形成背后所展现出来「大学生缺乏安全感」的问题。 记得在先前的名为「如何不被人利用」文章里,我曾经提到过对他人过度的情感过度,经常会让人失去改变现况的能力或自主性,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的小团体里也同样会发生。特别是当大学生因为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或自信心,不晓得自己要什么、如何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时,往往会因为害怕在校园里落单而盲目地跟随小团体的朋友过生活。 固然多数人在大学毕业以前,很难真正地拥有什么一技之长来肯定自己,再加上各级教育里,老师或学校的课程甚少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发觉自己的特性与才能,在缺乏对自己的特性有所了解,或在没有独特专长来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情况下,能够用来肯定自己的就只有「跟大家一样」。这话怎么说呢? 或许大家可以想想:自己通常是透过何种方式确定自己是「对的」、「好的」、「优秀的」……?相信除了少数人是透过凸显自己的特殊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外(例如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哲学家、特异功能者……),多数人都是萧规曹随地跟着别人的脚步,这样虽然很难突显出自己与别人不同之处,但至少不必自己承担抱持某种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压力。因为多数人都持守的价值观有多数人背书,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当我们跟着大家的不乏前进时,那种淹没在大众之中的「匿名性」可以使我们感到安全,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不会受到别人的质疑。 就大学里的小团体来说,除了真的是气味相同、兴趣相仿的人知道自己为何跟某些朋友在一起外,相信有不少人是因为害怕「落单」的感觉而加入某个小团体。如果再深入探究大学生害怕落单的感觉,可能不外乎是怕别人觉得自己「顾人厌、没人缘」而看不起或欺负自己;或是看到别人都有一个小团体,自己没有很奇怪;甚或是想要拥有一个可以谈心、具有归属感的群体。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形成团体的原因主要是要寻求安全感,是希望透过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团体来肯定自己,但是在十分偏重情感支持的小团体里,不晓得又有多少大学生真的可以「找到自己」,还是已经被暂时性情感帷幕所遮蔽,忘了去寻找自己究竟是谁? 在许多场合里,当我询问大专毕业的学生;「他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后会感到快乐?他们的优点是什么?」等等问题时,多数的人不是哑口无言,就是只能勉强挤出一两个答案。当然,我并不是说大专学生对自己缺乏了解与自信的原因,全都是出于「小团体人际生活」之过,相反地,正如我先前其它文章提到的,多数的人都会有人际的需求,需要他人的关心和扶持。写下这篇短文的主要目的,只是希望引发更多大专生想想:自己究竟有什么特质,在大学生涯里可以透过怎样的方式将这样的特质作最好的锻炼,让自己培养出足以肯定自己的专长,甚至未来踏出校园、走入社会后,还可以把它当作未来生涯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相信,只要能够找寻到适合自己能力与人格特质的人生方向,并且将它设定成生命的目标而努力实现,大学生活就不再需要靠小团体来充填自己时间和情感的空虚,也不必得依靠加入或组成一个小团体来逃避别人的异样眼光,因为我们已经明白自己要什么、什么事情值得我们花费生命去追求。当我们清楚自己要什么、该往哪里去的时后,小团体的朋友不仅不会是蒙蔽我们视线的障碍,相反地,他们还可以是相互扶持、彼此成长、实现各自或共同梦想的好伙伴。   资料来源:社区营造学会第13期电子报 了解孤独,就不寂寞 文/吴琬瑜 叔本华说,孤独是卓越心灵的命运,其实孤独是生命的本质,要懂得经营自己,学会和自己相处的能力,你可以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即使独自一人,你心仍有归属,面对满空星辰,你拥抱浩翰宇宙的丰盈圆满。CHEERS总编辑吴琬瑜与国立艺术学院教授何怀硕,与你分享孤独的本质。 什么是寂寞与孤独的本质? 寂寞和孤独不一样。自古以来的寂寞,都是比较负面,因为没有人愿意寂寞,没有人认为寂寞有一种正面价值。寂寞常常是和他人有关。你被孤立起来,或是被大家排挤、抛弃,所以感到寂寞。孤独不同,孤独不是因为人们不要我了,所以我孤独了,孤独和他人无关,而是每一个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 比方说,你的牙齿痛,就是你一个人痛;你死掉,就是自己一个人死掉。生命的本质就是个体存在的不可取代和不可转移,孤独感没有什么好坏,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这样子。这种状态我们不能不接受,因为本来就是如此。 但是孤独是很重要的,是成就一个独立、完整个人的必要条件。很多人活得并不完整,很多人活在他人的影子、社会习俗、流行文化之下,活得相当模糊。他可能有一个身体、一个姓名或一个户口,他具备了社会学中所讲一个人的条件。但是从精神上、从心灵上来讲,相当多人并不是一个很清楚的、独立的个人,就这样糊胡涂涂过了一生。 为什么孤独可以成就独立的个人?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孤独的一面,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善加利用孤独。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一定比较懂得利用并享受孤独,进而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当你和他谈的时候,他并不孤独,他是合群的,他可以和你互动。 我们与人家相处的时候,拿什么东西去和别人交流呢?就是每个人的独特性。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人,一定把自己生为人的价值考虑得很清楚:为什么做这样的人?为什么不做那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作风?都是在孤独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反省和思考,建立想法、理想和主张。 如果只是一直不停地讲话或是应酬,思考会非常表象。 人为什么会害怕孤独? 因为人不了解孤独的本质,把它跟寂寞、疏离和可怜这些字眼连在一起,人都害怕无依无靠、被遗弃。怕孤独是因为只看到孤独的表面。 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透过网络可以快速与他人连结,但是上BBS站,却具体而微看到一个非常寂寞的世界,网络上的语言非常直接,欲望也非常直接。你怎么看沟通工具愈进步,但却呈现更深的寂寞? 人性永远是不变的,不管你这个时代变迁有多大。 人一方面有很强烈的欲望,当这些欲望很快被满足的话,会感受到莫大的空虚。所以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也是建立在许多欲望之上,但是过去的人不会完全集中在感官上的欲望,因为他们了解感官欲望是很快达到饱和而厌倦,因而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写出那么好的诗及小说。 现在这个世界的沟通工具太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非常廉价而容易,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没有耐心,也缺乏深度。赤裸裸的人恢复到原始的状态,人生反而变得平淡无味。现代年轻人在性方面的满足,真是太容易了,但是又能怎么样呢? 我常常感觉到,这个世界让我感到陌生。我觉得这个世界变坏了,轻薄短小,却很庸俗。速度的进步,对人生的价值来讲并没有成正比。 我这几年采访许多成功的人,工作上的表现非常的好,但是面对工作以外的时间,就手足无措。因为他不知道怎么面对孤独或处理孤独,我觉得这件事情在台湾还满严重的,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孤独在人生的定位,是成就一个人。一个完全的人,是独立的、自我的,完成自我的独特性,和工具人是相对的。如果真的有人觉得赚很多钱,人生就会圆满,那这种人也不必对他们多说什么。 但是身为一个人,除了有能力参与团队的工作,有所贡献、有所报酬以外,我们应该去做一个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就是对于天地、生死、爱情、艺术、知识,都想参与、尝试,而且都想去建立一套个人的想法,来完成一个完美的生命。 我不愿意我的一生只是能工作、能赚钱,当我脱离了工作和社会上的事务以外,我还是一个高级的生命,考虑该怎么样去过我的一生才是值得的。人都想追求完美,但是完美的人不是模范生,因为模范生是做给人家看的,我们应该要有很高欲望做自己想做的人,去尝试人一切的喜怒哀乐,去追求人一切的可能性。 在这个前提下,孤独就变得太重要了,孤独就是你和你自己在一起,你个人和他人完全没有干涉,就是个人在天地之间去漂流、去探索、去观察、去思考,来建立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观点,一生都在找人生的答案。这才是做为一个人最重要的部份,现代人很大问题就是丧失了自我的追求。 因为我们的教育偏差很大,只教人家会做事,但不会做人。从小,语言、这些科目最重要,如何思考人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科目非常少,这是教育所严重疏忽。今天我们有相当多有能力的年轻人,但是就作为一个人,他们非常残缺。他们的工作能力、竞争能力可能不错,但是对于活出人生价值这方面是非常差的,甚至是接近一片空白,所以今天很多人都像罐头,变得标准化,每个人都差不多,品管不错,但都不是完整的人。 理想中的独立个人是异类。异类并不是我所谓标新立异,我的意思是,每个人做为人的普遍素质之外,都有很多差异性,都是一个小异类,他的嗜好、他的偏向,都应该不同。 可是现在我们在这一方面,都变得非常模糊,我们看不到不同的部份,只看到相同的部份,所以我们看到外面的年轻人,几乎是多少岁就是穿什么样的鞋子、染什么样的头发、说什么样的语言,可以说是生命的空洞化,那些属于人自己独立的价值都被抽掉。 但是人不可能一个人活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男女彼此需要。你怎么看孤独与亲密,尤其是在婚姻之中,彼此之间的涉入是非常深的,可是很多人发现即使结了婚,人还是非常孤独?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不是说过,如果你害怕孤独,最好不要结婚。 历史上多少第一流的人,在处理男女爱情、关系、欲望、婚姻,一塌糊涂,可见爱情是没有常规可寻。 我只能说一句,你要不要非常好的爱情,不是两个人互相依赖、在一起吃饭、那种形同室友或是合伙人的爱情?如果你要很好的爱情,你要付出很惨痛的代价,要不然你有的只是平凡的男女关系。 平淡、平静的婚姻是长久的,没有风浪。好的爱情,非常惊涛骇浪,你可以享受到生命最高的甜美境界,但是你也要接受毁灭性的灾难。人生就是如此。 比方说拼死吃河豚这件事,我们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吃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要平平庸庸,你就吃馒头和菜脯。 为什么在婚姻中感到孤独?回到前面的那句话,如果你害怕孤独,就不要结婚。言下之意,人生已经很孤独,结婚后就更孤独了。因为孤独是生命的本质,生命个体是不可取代的。比方说吃饭,我真的很爱你,你也很爱我,但是我不可能替代你吃饭。睡觉时最多只是睡在一起,而不可能一起睡,分享同一个睡眠。 因此,孤独不可避免。两个人之间,对同一件事情,你的感受和他的感受不同,即使是再亲密的人,还是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造成人与人之间了解的困难,亲密关系可以让彼此更了解,但是磨擦也更多。 两个人住在一起,再伟大的人,久了你也会腻或烦,因为人是复杂、不完美的。假设你看到一个人不合你意的部份,或是他的弱点,你对这个人的评价就会不一样。 所以,人与人之间要做到心心相印、完全融洽,是不可能的。对于爱情和婚姻,寄望过高,就会失望很深。人会痛苦,是没有看到人生的本质。如果你要婚姻长久,就要接受平凡的感情;如果要精彩的爱情,就要准备承受动荡不安的人生。 那么人要怎么正面地享受孤独? 面对孤独,用比较积极的态度来看,可以让我们自我追求。自我追求是要在孤独里面完成,建立目标,让我们的心有所属。哲学家罗素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没有孤独的话,世界上大部份的成就都不能产生。 孤独可以让你更敏锐地感受自然、世界或是历史,就像梭罗写出的湖滨散记,就是与大自然融会一体。我们也可以和历史连结,和古往今来的创作者做心灵的交流,那时孤独并不等于寂寞,因为太多东西等待我们学习。我们也需要孤独来独立思考、发掘自我,尽量去发现我是谁,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都是不够的。 我们并不一定知道自己最可贵的东西在哪里。我们愈了解自己,就能够愈发掘自己。所以孤独并不可怕。像叔本华说,孤独是卓越心灵的命运。那些每天在酒吧晃的人,为了逃避孤独,却更寂寞。真正享受孤独的人,是能在孤独中完成自我,也能发展独特性,与人合群。   资料来源:2000年10月 CHEERS杂志 失落 在个人原有关系中,被满足的目标及情境依附经验遭受严重打击,使自我投入的突然中断,动摇了个人的价值感,这就是引发个体对于失去自我的深度害怕。   失落 形成 人在早期的生命发展中需要安全与保证,便会与特定的人事产生依附关系而取得安全与支持,并延续一生,任何危及这种结合的情境即会产生特定反应,失落的潜在危机愈大,反应也就愈强烈,变化也就愈多。     特征 在情绪面--沮丧、退缩、伤痛、拒绝、忧郁。 在想法面--自我价值低、自责、被迫害的想法。 探讨失落的特征,一定要注意改装的悲伤,有可能发展出其它心身症状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病症。     调适 即使分离是预料中事,但仍常令人有不应发生的感觉,面对事实接受现实,相信失去的对象重聚是不可能的事。 接受失落的事实是需要时间,不仅知性的接受,也要情性的接受。 藉由传统的仪式如丧礼,可以帮助生者接受失落的事实,生者也可藉由互相的谈论、分享对逝者的失落感受。   哀伤调适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无数的哀伤经验,从小时候丢掉一只心爱的玩具熊、重新分班、邻居搬家、毕业,到父母亲到外地工作、分居、离婚、甚至生病、死亡,再到自己失恋、离婚、生病、生育,人生似乎有一条隐形的、与失落有关的线,将一连串的记忆串连起来,而每个人也都得不断地从失落的哀伤中站起来,重新面对人间的现实。 什么是「哀伤」?「哀伤」是人们对于「失落」所产生的一种正常而自然的情绪反应。哀伤的反应是复杂的,有时候不仅会有单纯的哀伤反应,还会涉及其它更多的认知、行为与情绪反应。有些哀伤反应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哀伤反应会延迟出现、压抑、过度强烈或持续过久,变成未完成的、慢性化哀伤,影响生命的能量与人际关系。 正常的悲伤反应包括: 1.生理/感官/知觉方面:胃部空虚、胸部压迫、喉咙紧、对声音敏感、呼吸急促与窒息感、肌肉无力、缺乏精力、口干。 2.认知方面:不相信、困惑、沈迷于思念、感觉死者仍然存在、幻觉。 3.感觉方面:悲哀、愤怒、罪恶与自责、焦虑、孤独、疲惫、无助、震惊、苦苦思念、解脱、轻松、麻木。 4.行为方面:失眠、食欲障碍、心不在焉、社会退缩、梦到失去的亲人、避免提起失去的亲人、寻求与呼唤、叹气、坐立不安或过动、哭泣、旧地重游与随身携带遗物、珍藏遗物。 哀伤是一种循环的、非线性的历程,研究哀伤的学者认为完整的哀伤历程会反复经历以下阶段: 1.否认事实:处于震惊状态当中,不相信事情真的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想去看、去听、去接触。 2.满腔愤怒:将内心的挫折投射到外界,想要找个对象为整件事情负责,归罪于他人、机构、社会,也可能归罪于自己。 3.讨价还价:摆荡于承认事实与拒绝事实之间,企图修改事实,减少损害、寻求弥补,向外界、甚至命运之神讨回公道。 4.陷入忧郁:发现既成的事实无法改变,但心理上还无法接受,陷入无助、无奈准备开始面对与处理。 5.接纳事实:接纳失落为人生必要且不容否认的一部份,从失落当中得到成长与学习,找到失落的正面意义。 失落的历程并不会依照上述阶段循序前进,进进退退是经常会有的现象,有时有时也会在各阶段之间跳跃摆荡,要真正走完整个历程,有时候需要比较久的时间。在往后的人生过程当中会出现许多状况,再度引发内心的记忆与哀伤反应,只不过当哀伤再度回来的时候,它的强度不一样,当事者的心情与体会也不一样,这并不因此表示他退步了。 对于哀伤阶段,哀伤调适有几个重要的任务,包括: 1.觉察失落:承认自己失落,了解自己失落什么,有些失落的东西是具体的(例如:财物),有些失落的东西是抽象的(例如:爱),而经常我们是同时失落了前述二者。 2.经验哀伤:允许自己去体验自己的各种哀伤反应,社会有许多人际关系与规矩会妨碍我们去体验自己的哀伤,必须给予自己的反应一个正常的许可。 3.接受责任:没有任何人可以像我们自己那样体会到真实的哀伤反应,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决定或者代替我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4.沟通感受:找一个接纳与信任的人,向他沟通自己的哀伤,那个人最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验,而目前已经完成部份的哀伤历程,愿意倾听自己的哀伤经验。 5.重新适应: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失落所导致的改变,逐步建立新的生活秩序、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 6.远离失落:「春去春又回」,只是这次的春天,有了不同的意义与内涵。过去的终于属于过去,不再一直干扰现在与未来的生活。虽然经过努力与挣扎,有些人还是无法走出哀伤,一直承受哀伤之苦,这时就要找出病态的哀伤反应,并寻求医疗机构的专业协助,因为有些哀伤感受会串连着许多新旧、深浅的不同伤痕。病态的哀伤反应包括: 1.严重、持续或无法控制的情绪、行为、负面想法、生理困扰与人际冲突。 2.出现异常的精神症状。 3.自伤或伤人。 4.酒精或药物滥用。 5.日常功能显著且持续地下降。 最后,一般人对于哀伤常存在着许多的误解,这些误解会妨碍当事人沟通悲伤与走出悲伤,需要用新的视野去思考: 1.「不去管它就没事了」--视而不见。 2.「找个替代品会比较好」--补偿作用。 3.「太哀伤是不好的」/「不要哭了」--压抑感情。 4.「自己的哀伤不要影响别人」--独自悲伤。 5.「时间会冲淡一切」--被动等待:。 6.「终生罪恶」与「悔不当初」--自我惩罚。 7.「不要再相信、期待与亲近」--自我保护。 8.「过去的事别再提了」--埋葬感情。 9.「不要难过/坚强起来/节哀顺变」--戴假面具。 10.「吃些药、喝些酒会舒服一点」--自我痲痹。 11.「一说再说使人心烦」--节制情感。 作者:台北市立疗养院 临床心理师 杨大和 压力 所谓压力就是我们判定一个事件具有威胁性、挑战性或对我们构成危害的过程,也是我们对这个事件作出生理、情绪、认知或行为反应的过程。简言之,当我们感到生活中的某个事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又无力去因应的时候,压力便产生了,并伴随出现一连串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 压力 形成 「生活中,常有些令自己不愉快、痛苦、生气、担心的事件,或是没来由的念头,导致我们感受压力。压力是怎么形成的?稍做归纳,压力可能源自于客观的外在事件;也可能起因于主观的个人想法: 客观的压力来源,常见有「挫折」、「冲突」、「压迫感」、「改变」;主观的压力来源,则为「个人非理性的想法」。 「挫折」 延 迟:期待完成的事情,却在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 资源的匮乏:缺少实现梦想的金钱物资。 失 落:重要物品的遗失、重要他人的死亡或离去。 失 败:达不到自己心中理想的目标或地位。 受差别待遇:即受到「歧视」。 「冲突」 双 趋 冲 突 :必须从两个喜欢的事物中选择一个。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双 避 冲 突 :必须从两个讨厌的事物中选择一个。例如:「美食当前,想要减肥」。 趋 避 冲 突 :必须选择讨厌的事物,放弃喜欢的事物。例如:「想要学分,上课很累」。 多重趋避冲突:同时必须面对两个以上的趋避冲突。 「压迫感」竞 争 与 比 较 时 间 的 压 迫:接近完成的日期或需要花费的时间过多。 过 度 的 负 担:负荷超过个人工作量或工作能力的事情。 人际关系的压迫:达不到自己心中理想的目标或地位。 「改变」 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周遭环境、工作生涯、生活习惯、社会时代、政治、经济状况的改变。 「个人非理性的想法」 「应该…」、「必须…」、「一定要…」:认为凡事都要有某种结果、任何人都要的怎么做才是对的,缺乏弹性。 。    
/
本文档为【情绪和调整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