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口径非球面元件可控气囊抛光系统_潘日

2013-10-08 5页 pdf 784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4063

暂无简介

举报
大口径非球面元件可控气囊抛光系统_潘日  第24卷第6期 强 激 光 与 粒 子 束 Vol.24,No.6   2012年6月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Jun.,2012  文章编号: 1001-4322(2012)06-1344-05 大口径非球面元件可控气囊抛光系统 * 潘 日1, 杨 炜1, 王振忠1, 郭隐彪1, 王 健2, 钟 波2 (1.厦门大学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361005; 2.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四川 绵阳621900)   摘 要: 根据大口径非球面光...
大口径非球面元件可控气囊抛光系统_潘日
 第24卷第6期 强 激 光 与 粒 子 束 Vol.24,No.6   2012年6月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Jun.,2012  文章编号: 1001-4322(2012)06-1344-05 大口径非球面元件可控气囊抛光系统 * 潘 日1, 杨 炜1, 王振忠1, 郭隐彪1, 王 健2, 钟 波2 (1.厦门大学 物理与机电学院,福建 厦门361005; 2.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四川 绵阳621900)   摘 要: 根据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的实际加工需要,设计并制造可控气囊抛光系统,并对机构进行运 动学仿真,仿真结果明,气囊自转轴的运动空间可以满足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的连续进动加工要求。为了 证明所设计系统的可加工性,以直径320mm的圆形平面光学元件进行加工实验。经过该气囊抛光工具24h 的抛光后,工件达到较好的面型精度,光学元件的表面粗糙度由0.272λ减小到0.068λ(λ=632.8nm),PV值 从1.671λ降低到0.905λ。对光学元件的实际加工实验结果表明:可控气囊抛光系统在加工过程中结构稳定性 好,符合设计要求,可有效提高加工工件面型精度。   关键词: 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 进动抛光; 可控气囊抛光系统; 设计及研制   中图分类号: TG701    文献标志码: A  doi:10.3788/HPLPB20122406.1344   非球面光学元件具有矫正像差、简化系统、提高光学系统精度的优点。激光聚变装置、高能激光、红外热成 像、卫星用光学系统等对高精度大口径非球面元件都有极大的需求。然而由于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成型需 要经历磨削、研磨和抛光等几道冷加工工序,每道工序对光学元件表面质量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获得 高精密非球面光学元件成为国内外学者面临的难题。精密抛光作为光学元件冷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近年来 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小工具抛光、磁流变抛光、应力盘抛光、离子束抛光、计算机控制光学表面成型技 术等[1-5]。现有的主流抛光方法数控抛光方法在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的抛光中存在显著缺点,即抛光头不能 很好地与工件表面吻合。   气囊式抛光作为近几年国内外新兴的抛光技术,采用具有一定充气压力的球形气囊作为抛光工具,不仅可 以保证抛光头与被抛光工件表面吻合性好,而且可以通过调节气囊内部充气压力控制抛光效率和被抛光工件 的表面质量,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口径非球面抛光方法。国内外对气囊抛光工具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6-10],气囊抛光技术首先在2000年由英国伦敦实验室和Zeeko公司的D.D.Walker等人提出;随后,Zeeko 公司开发了应用气囊抛光工具的系列设备,Zeeko公司开发的气囊抛光系列机床虽然性能优异但是价格昂贵 而且技术严格保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波等人在D.D.Walker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抛光气囊的结构进行改 进并成功试制了6轴气囊抛光试验机,并在加工实验中得到表面粗糙度为1.249nm的光滑表面,虽然试制的 实验样机精度可达到超精密加工的要求,但该试验机的结构只适用于中小口径光学元件的加工[7-8];浙江工业 大学计时鸣等人针对模具自由曲面抛光技术,应用机器人控制气囊抛光工具实现模具自由曲面的抛光,抛光 后,模具表面粗糙度可达5nm的镜面级要求,但是其抛光系统在机械精度及刚度上较之采用机床为气囊载体 的抛光系统有差距,且其面向的是自由曲面模具的抛光,不适用于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的超精密加工。   由于气囊抛光技术在抛光非球面光学元件上的优势,并且随着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需求量的日益增长, 国内应用于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的气囊抛光机床的开发迫在眉睫。因此,根据大口径非球面光 学元件的实际加工需要及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可控气囊抛光系统设计,对系统的进动机构进行 运动学仿真,研制出可控气囊抛光系统实验用机,并进行了抛光工艺实验。 1 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1.1 总体结构设计   可控气囊抛光系统主要面向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的抛光,为使得工件装夹定位方便并保证其精度,系统 * 收稿日期:2011-11-23;  修订日期:2012-01-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534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J05122) 作者简介:潘 日(1988—),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超精密加工与检测研究;Ryan_P2011@126.com。 通信作者:杨 炜(1981—),男,博士,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微纳加工与检测研究;oncefly@126.com。 整体采用立式龙门数控铣床为载体,如图1所示,气囊抛光工具固定悬挂于工作台上方,并可在机床带动下在 XYZ这3轴方向进行直线进给。X,Y,Z轴的行程为:-250~250mm,-280~280mm,-100~100mm。工 件装夹在工作台上,工作台可绕Z1 轴旋转。气囊抛光工具具有3个旋转轴,一个自旋转轴Z2,两个虚拟旋转 轴Z3 和Z4。2个虚拟轴的旋转范围都为-2π~2π,通过2个虚拟轴Z3 和Z4 的运动可以控制气囊自旋转轴 Z2 在空间的位置,保证气囊抛光工具在空间上以任何角度对工件进行加工。作为抛光工具的气囊,采用硅胶 注塑成型,为防止其在充气后严重变形,在注塑过程中加入纤维布加强层并与硅胶完全融合。根据加工工件需 要,设计半径R为20mm及80mm两种气囊头。R=20mm气囊为半球结构,R=80mm气囊为球冠结构。 如图2所示。可通过更换不同的轴端连轴头部件实现不同尺寸的气囊更换。抛光气囊内部气压控制采用气 泵、调压阀、定值器方式实现。抛光时,气囊外表面粘贴聚氨酯抛光垫。 Fig.1 Design of controlled bonnet polishing system 图1 可控气囊抛光系统设计模型 Fig.2 Bonnets with radius R=20mm and R=80mm 图2 R20和R80气囊 1.2 进动抛光实现 Fig.3 Principle of precession processing 图3 进动加工方式原理   可控气囊抛光系统采用连续进动抛光方式,抛光时 气囊自转轴始终与工件局部法线成一固定角度(进动角) 进行抛光,气囊抛光进动加工原理如图3所示。该加工 方式具有两个优点:被加工区域的受到不同方向的 切削作用,使得表面更加均匀、光滑;去除函数近似于高 斯分布,且是对称的,能够解决高空间频率及中心去除零 点的问题。   连续进动抛光的主要特点在于抛光过程中,气囊自 转轴始终与工件局部法线成一固定角度,即气囊自转轴 跟随工件局部法线的变化而变化。气囊工具设计模型及 运动模型如图4,5所示。可控气囊抛光系统通过两个方 面实现进动抛光方式:第一,通过机床XYZ轴的进给带动气囊抛光头的球心运动来跟踪工件法线的变化,使 气囊球心与工件局部待抛光点的连线为该点的法线;第二,利用气囊工具2个虚拟轴Z3 和Z4 的旋转来控制气 囊自转轴Z2 在空间的位置变化,使得气囊自转轴在加工过程中与工件局部待抛光点法线之间的夹角(即进动 角)始终可控,2个虚拟轴的交点为气囊球心,由于两个虚拟旋转轴的转动范围都是-2π~2π,因此气囊自转轴 Fig.4 Model of bonnet tool 图4 气囊工具模型 Fig.5 Motion model of bonnet tool 图5 气囊工具运动模型 5431第6期 潘 日等:大口径非球面元件可控气囊抛光系统 的运动空间由图5中的虚拟机构角θ决定。 1.3 虚拟机构角设计 Fig.6 Motion space of bonnet tool 图6 气囊运动空间   由于虚拟机构角即可控抛光系统中两个虚拟轴Z4,Z3 及 虚拟轴Z4 和气囊自转轴Z2 的夹角,其大小直接决定气囊自转 轴的运动空间,因此,虚拟机构角是可控气囊抛光系统设计的一 个重要参数。对于虚拟机构角θ,以气囊球心O为原点建立笛 卡尔坐标系,XYZ轴方向如图6所示,虚拟轴Z3 与Z轴重合, 以气囊自转轴延长线与气囊表面的交点P为研究对象,令逆时 针方向为正,假设气囊先绕虚拟轴Z3 旋转θA 角度,则虚拟轴 Z4 从初始位置旋转到Z4′位置,易知OP 位置不变,而后气囊再 绕Z4′轴旋转角度θB 之后,OP 运动到OP′,令气囊半径R=1 mm,即|OP|=1,则OP的单位位置矢量lOP=(0,0,-1)T;设 x,y,z为P′点在笛卡尔坐标系里的坐标值,易知,OP′的单位位 置矢量lOP′=(x,y,z)T,则根据空间的几何关系可知绕Z3 轴旋 转的变换矩阵EZ3θA、绕Z4′轴旋转的变换矩阵EZ4′θB以及总变换矩阵T满足如下公式 T=EZ4′θB·EZ3θA (1) EZ3θA = cosθA -sinθA 0 sinθA cosθA 0 熿 燀 燄 燅0 0 1 (2) EZ4′θB = cosθB +k2(1-cosθB) kμ(1-cosθB)-νsinθB νk(1-cosθB)+μsinθB kμ(1-cosθB)+νsinθB cosθB +μ 2(1-cosθB) μν(1-cosθB)-ksinθB νk(1-cosθB)-μsinθB μν(1-cosθB)+ksinθB cosθB +ν 2(1-cosθB 熿 燀 燄 燅) (3) 式中:κ,μ,ν为Z4′轴的位置坐标。根据图6可得 k=sinθsinθA,  μ=-sinθcosθA,  ν=cosθ (4) 而OP与OP′的关系满足 lOP′ =T·lOP (5)   结合式(1)~(5)可得OP′的位置单位矢量 熿 燀 燄 燅 x y z = -sinθAsinθcosθ(1-cosθB)+cosθAsinθBsinθ cosθAsinθcosθ(1-cosθB)+sinθAsinθBsinθ -cosθB -cos2θ(1-cosθB 熿 燀 燄 燅) (6)   在θA,θB 无约束,即取值范围都为-2π~2π时,虚拟机构角θ分别取30°,45°,60°,根据式(6)的运动关系 进行运动仿真,得到气囊自转轴线的运动空间如图7所示。 Fig.7 Simulated motion space of bonnet tool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 angles 图7 机构角度取不同值时仿真的气囊自转轴线运动空间   由于进行模拟仿真时,令气囊半径R=1mm,则由图7中各图的仿真运动空间高度可知:θ=30°时,气囊运 动空间的高度为0.5R;θ=45°时,气囊运动空间高度为R;而θ=60°时,气囊运动空间高度为1.5R。结合实际 6431 强 激 光 与 粒 子 束 第24卷 Fig.8 Picture of bonnet tool and schematic of virtual structure angle 图8 试制的气囊抛光工具及虚拟机构角示意 加工过程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合图1知,初 始状态下,气囊与工件垂直放置,只要气囊可以 达到与工件平行的状态,就可以满足大口径非 球面光学元件的连续进动抛光,则易知气囊自 转轴线的运动空间高度与气囊半径相等时为最 佳设计,因而,选择机构角为θ=45°。根据仿真 结果,实际制造中虚拟机构角即可控气囊抛光 系统中两个虚拟轴Z4,Z3 及虚拟轴Z4 和气囊 自转轴Z2 的夹角θ为45°,如图8所示。 2 加工实验   实际加工中,针对不同的工件类型,可控气囊抛光系统采用不同的加工控制模型。对于大口径平面光学元 件,由于工件表面不存在法线方向的变化,只需调节好气囊倾角,气囊内部压力、气囊转速以及气囊压缩量后, 保持各参数不变以光栅扫描或者同心圆路径对工件进行抛光;对于大口径非球面元件,由于存在工件表面法线 的变化,加工过程中还需加入可控气囊抛光系统2个虚拟轴转角的控制,以保证整个表面加工过程中,气囊抛 光进动角一致。 Fig.9 Control model of bonnet polishing system when polishing large flat lens 图9 大口径平面光学元件气囊抛光控制模型   图9为大口径平面光学元件气囊抛光控制 模型,为验证可控气囊抛光系统的稳定性及效 率,利用该气囊抛光工具悬挂于6轴立式龙门 数控铣床上,以图9中所示的控制模型对直径 320mm的圆形平面光学元件进行加工实验, 实验的加工参数为:气囊半径R=20mm,气囊 转速ω1=1 500r/min,气囊进给速度v=25 mm/min,工件转速为ω2=100r/min,充气压 力为p=0.1MPa,气囊压缩量h=1mm,进动 角ρ=25°。工件的初始面形图和加工后面形如 图10,11所示。   结合图10,11可以看出,经过该气囊抛光工具24h的抛光后,达到较好的面型精度,光学元件的表面粗糙 度由0.272λ(λ=632.8nm)变成0.068λ,PV值从1.671λ变成0.905λ。 Fig.10 Initial surface figure of workpiece 图10 工件初始面形图 Fig.11 Surface figure of workpiece after polishing 图11 工件加工后面形图 3 结 论   根据大口径非球面的实际加工需要,设计并制造了主要用于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加工的、以立式龙门数 控铣床为载体的可控气囊抛光系统,对气囊进动机构的运动学仿真结果表明:可控气囊抛光制造中,两个虚拟 轴Z4,Z3 及虚拟轴Z4 和气囊自转轴Z2 的夹角为45°时最佳,并且,气囊自转轴的运动空间可以满足大口径非 7431第6期 潘 日等:大口径非球面元件可控气囊抛光系统 球面的连续进动加工要求;对光学元件的实际加工实验结果表明,可控气囊抛光系统在加工过程中结构稳定性 好,符合设计要求。可有效提高加工工件面型精度。然而,可控气囊抛光系统仍存在抛光效率不高等问题,后 续的工作将针对可控气囊抛光系统的去除模型、路径等做进一步的研究,来提高可控气囊抛光系统的加工 效率及精度。 参考文献: [1] 李铭,张彬,戴亚平,等.多层介质膜光谱调制反射镜的反应离子束刻蚀误差容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21(5):761-766.(Li Ming, Zhang Bin,Dai Yaping,et al.Tolerance of ion beam etching on the multilayer dielectric thin film reflector for spectra reshaping.High Pow- 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2009,21(5):761-766) [2] 侯晶,许乔,雷向阳,等.基于 Marangoni界面效应的数控化学抛光去除函数的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17(4):555-558.(Hou Jing, Xu Qiao,Lei Xiangyang,et al.Removal function of 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led chemical polishing based on the Marangoni interface effect.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2005,17(4):555-558) [3] 王健,鄢定尧,李洁,等.非球面聚焦透镜数控加工技术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3,15(10):951-954.(Wang Jian,Yan Dingyao,Li Jie, et al.Computer controlled optical surfacing aspherical lens.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2003,15(10):951-954) [4] 杨炜,郭隐彪,许乔,等.超精抛光中边缘效应对材料去除量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20(10):1653-1657.(Yang Wei,Guo Yin-    biao,Xu Qiao,et al.Edge effects on material removal amount in ultra precise polishing process.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2008,20(10):1653-1657) [5] 王健,郭隐彪,朱睿.光学非球面元件机器人柔性抛光技术[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9(5):636-639.(Wang Jian,Guo Yinbi- ao,Zhu Rui.Research on robotic polishing of optic aspheric component.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 Edition,2010,49 (5):636-639) [6] Walker D,Brooks D,King A,et al.The“precessions”tooling for polishing and figuring flat,spherical and aspheric surfaces[J].Opt Ex- press,2003,18(11):958-964. [7] 高波,姚英学,谢大纲,等.气囊抛光工具的研制及特性测试[J].现代制造工程,2004(10):52-55.(Gao Bo,Yao Yingxue,Xie Dagang,et al. Development and property test of bonnet polishing tool.Moder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2004(10):52-55) [8] 高波,谢大纲,姚英学,等.气囊式工具抛光新技术[J].光学技术,2004,30(3):333-336.(Gao Bo,Xie Dagang,Yao Yingxue,et al.New technology of ballonet tool for polishing.Optical Technique,2004,30(3):333-336) [9] 计时鸣,金明生,张宪,等.应用于模具自由曲面的新型气囊抛光技术[J].机械工程学报,2007,43(8):2-6.(Ji Shiming,Jin Mingsheng, Zhang Xian,et al.Novel gasbag polishing technique for free-form meld.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enineering,2007,43(8):2-6) [10] 计时鸣,张利,金明生,等.气囊抛光技术及其研究现状[J].机电工程,2010,27(5):1-12.(Ji Shiming,Zhang Li,Jin Mingsheng,et al. Status and outlook of gasbag polishing technique.Journa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0,27(5):1-12) Controlled bonnet polishing system for large aspheric lenses Pan Ri 1, Yang Wei 1, Wang Zhenzhong1, Guo Yinbiao1, Wang Jian2, Zhong Bo2 (1.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Laser Fusion,CAEP,P.O.Box919-990,Mianyang621900,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controlled bonnet polishing system used for large aspheric len- ses polishing.Kinematics simulations of the designed structure show that,the workspace of the spin axis of bonnet tool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large aspheric lenses polishing with continuous precession processing.A polishing experiment on the circular flat workpiece with a radius of 320mm has been carried out.The profile accuracy of the workpiece is fine after 24-hour polishing. The surface roughness reduces from 0.272λto 0.068λ,and the peak-to-valley value reduces from 1.671λto 0.905λ.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controlled bonnet polishing system is featured with high precision and high stability,meeting the design requirements,and the system can improve the profile accuracy of workpieces effectively.   Key words: large aspheric lenses; precession finishing; controlled bonnet polishing system; design and manufacture 8431 强 激 光 与 粒 子 束 第24卷
/
本文档为【大口径非球面元件可控气囊抛光系统_潘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