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当今《诗经》研究之困境与心理学的思考

当今《诗经》研究之困境与心理学的思考

2013-10-11 6页 pdf 412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5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当今《诗经》研究之困境与心理学的思考 当今《诗经》研究之困境 与心理学的思考 张敏申荷永 [提 要】当今《诗经》研究面临的困境有《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难 以取舍、《诗经》中诗歌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以及《诗经》研究能否达到客观性等疑惑。国外研究者 采用认知诗学等方法论对《荷马史诗》进行的研究,有深远的借鉴意义,而从心理的客观性的视角采 进行研究,可成为《诗经》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诗经》 研究困境 《荷马史诗》 认知诗学心理的客观性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0)o卜00...
当今《诗经》研究之困境与心理学的思考
当今《诗经》研究之困境 与心理学的思考 张敏申荷永 [提 要】当今《诗经》研究面临的困境有《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难 以取舍、《诗经》中诗歌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以及《诗经》研究能否达到客观性等疑惑。国外研究者 采用认知诗学等方法论对《荷马史诗》进行的研究,有深远的借鉴意义,而从心理的客观性的视角采 进行研究,可成为《诗经》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诗经》 研究困境 《荷马史诗》 认知诗学心理的客观性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0)o卜0080—06 任何研究《诗经》的尝试都会遭遇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诗经》的文本仅3万余字,但围绕 这3万多字所建构的知识体系,已汇聚了近3000年的历史。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文本,而是由 人类智力组成的海洋。当代研究者对于《诗经》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已大大超过以往各个时代。 与传统的经学研究者相比,当代的《诗经》研究者拥有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多样化的研究 方法论,但他们面II缶的问题和困境,依然存在。本文尝试对当今《诗经》研究的困境逐一分析, 对国外研究《荷马史诗》的新范式进行介绍,并提出《诗经》研究的心理客观性这一新的思路。 一、《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 《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体现在版本、视觉符号、声音符号以及文本内容这四个方面。 第一,版本的不确定性。版本是指各历史时期传播的《诗经》文本,这些文本经历了一个 动态发展的过程。自“六诗”版本成形到今天我们读到的《毛诗》版本,文本载体历经甲骨、 铜器、竹简、帛书和纸质的变迁。从纸上文献记载来看,有西周的“六诗”、春秋的“诗”或 “诗三百”,之后有汉代“四家诗”、留存至今的《毛诗》等版本。从考古发现的“地下新材料” 来看,有战国时期的竹书《孔子诗论》等,它提及多篇当今《诗经》版本中的篇目,但也多有 异文,如“楞木”为“棣木”等,且论诗的顺序为“颂雅风”,.“国风”名为“邦风”;1977年 80 万方数据 出土的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版《诗经》不属于四家诗,很可能是未被《汉志》著录而遗于民间 的另一家①;另有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卷中的《五行》“引诗”等,都为各 版本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第二,视觉符号的不确定性。作为客观存在的视觉符号独立于研究主体之外,它所指的是纸 质书上印刷的、帛书上书写的,或竹简和石头、铜器、甲骨上雕刻的符号。它本身不具任何与文 字相关的意义,只存在符号构成上的差别。《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些视觉符 号客观上的差异所造成的。例如,《五行》引《关雎》一诗,20个视觉符号当中,有14个与今 本《毛诗》大相径庭。作为主观存在的视觉符号更为复杂,根据观察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对于 古文字专家和《诗经》研究者而言,许多普通读者不能识别的视觉符号都是有意义的,且能读 出其发音,但依然存在部分不能释读的,或在意义上有分歧的视觉符号。同一个视觉符号,如竹 简、帛书中难以释读的符号,会导致专家和研究者形成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视觉符号,却有可能 被理解为属于同一个意义。视觉符号客观上的不确定性导致训诂学难度重重;而视觉符号主观上 的不确定性,导致各研究者之间难以统一观点。 第三,声音符号的不确定性。每个时代的研究者都以属于自己时代的语音来诵读《诗经》 文本,读音因方言不同而迥异,时至今日,古音已难追寻。在探讨有韵还是无韵的问题时,读音 标准难以统一。与视觉文本一样,声音文本首先是一种客体,其载体是人类的发声器官和演奏乐 器。它与视觉符号不同的特点在于:它是瞬息消散的。视觉符号因固定可以长期保存,虽错过, 可复查;而声音符号转瞬消散,在历史长河中,错过了,难再听。声音文本还有一种主观的存 在,也就是听众对声音符号做出的主观反应。我们不仅能把某些声音信息识别为语言,还能对它 们产生理解,生成意义,这是人类能相互沟通的条件。从沟通理解的角度来看,《诗经》中诗篇 的声音文本和视觉文本,在内容上应当一致,它们所生成的意义是一样的;但从主观体验的角度 来看,同一诗篇的声音文本因听众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美学体验和感受。 第四,文本内容的不确定性。《诗经》文本的内容应当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首先体现在: (一)诗歌创作者最初创造诗歌时想要表达的意义;(--)身处诗歌被创作的时代的听众/读者所 理解的意义。但是,这些业经创作、读者或听众接受的诗歌,还受到第三个因素的制约:必须经 过诗歌传诵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过滤。只有将这三个因素包含在内的共同的语境,即创 作者大脑中保存的心理词典、听众或读者大脑中的心理词典、社会意识形态中流通的语言保持一 致时,《诗经》文本才具有真正的客观性。但是,每一个研究者阅读《诗经》文本时,都立刻把 印在纸质载体之上的某一符号,体验为自己熟悉的字,能够读出其读音,对于诸如“鱼”、“桃” 等具体名词,还有可能产生与实际物体有关的心理意象;而对于那些不太熟悉的词,如“莱 莒”、“靡盛”等词,则需要借助前人或其他研究者的训诂和理解,投入一定的认知努力,才能 认识并了解其读音。这一文本阅读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研究者自身的主观体验,研究者还会投射自 己的主观情感。人们对《诗经》的理解,从孔子时的“思无邪”,到汉时的“圣”,到宋时的 “淫”,再到今日讴歌“爱情的美好”,无不反映着研究者的主观情感。建立在研究者主观体验上 的文本内容,再经历其主观情感的投射,是否能真正体现客观的文本内容,值得商榷。 二、如何对待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 传统的《诗经》研究者奉历史文献为经典,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实证考据学。经历了20世纪 8l 万方数据 40年代的“古史辨”思潮后,当代《诗经》研究者对于历史文献的证据,只能持半信半疑的态 度,在援引时缺了几分理直气壮。如傅斯年指出,“凡《左传》、《国语》和《毛义》相合者, 置之,怕得是他们中间有狼狈作用,是西汉末治古文学者所加所改的;⋯⋯我们读古书之难,难 在真假混着,真书中有假材料”④。 脱离了历史文献的根基,本来错综复杂的《诗经》研究,更加丧失了将其维系在一起的纽 带。而新的方法论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当中,带来了“得”,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失”。也许能 稍稍解决《诗经》复杂局面的,是“地下证据”的出现。如阜阳双古堆汉简内容包括今本《国 风》中的《周南》、《召南》、《邶》、《鄢》、《卫》、《郑》、《齐》、《魏》、《唐》、《秦》、《陈》、 《曹》、《豳》等。《小雅》有《鹿鸣》、《四牡》、《常棣》、《伐木》。整理者将简本《诗经》与 《毛诗》作比较,将其异文分为四类:(一)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异文;(二)音义不同的异文; (三)虚词的异文;(四)今本《毛诗》或简本的错字造成的异文⑧。也有研究者从不同载体如 “金石简帛”的《诗经》异文人手进行研究④。但早于《毛诗》的《诗经》版本是否更权威,是 否应当取代《毛诗》版本;训诂学的对象以之前的竹简版本为准,还是以《毛诗》为准,都是 面临的难题。如研究者多根据惠周惕《诗说》将“颂”训为“容”,即表演的意思,而上海博 物馆楚简《孔子诗论》上的“颂”字为“款”字,即可推翻这一观点。有研究者根据“薪”字 的构词法来推断“诗”的来源;但郭店楚墓竹简中,“诗”字有多种写法,《小雅》的“雅”字 和《大雅》的“雅”字,写法也不同今本@,根据何种写法进行训读也是难点。 三、关于《诗经》中诗歌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 关于《诗经》中诗歌的起源,主要有“周诗说”和“原始诗歌说”两类。 第一,“周诗说”及其疑点。国内多数《诗经》研究者坚持“周诗说”,即把西周时“六 诗”的成形为《诗经》系统时间纵轴的上限。如傅斯年认为,“‘诗三百’之时代一部分在 西周之下半,一部分在春秋之初期中期,这话至少目前可以如此假定”@。坚持“周诗说”,似乎 以这一假设为基础:没有书面文字,口头创作的诗歌无法保存。因此,所有创作于周代之前的诗 歌无一幸存。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再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构建出这样一个发展体系: 《周颂》无韵,所以最早;《大雅》、《小雅》继之,《风》的创作风格最成熟,所以创作时间稍 后。这样的发展体系在“西周到春秋中期”这一独立的时空范围内,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建 立在与属于“口语传统”的诗歌的传播链完全割裂的基础上,因而呈现出许多困扰《诗经》研 究者的地方:首先,那些超越历史记载的诗篇创作者的生存空间无法确定;他们所创作的诗作如 何进入“六诗”当中,也无法得知,最初构成“六诗”的是哪些诗篇,无法确定。其次,由 “无韵”到“有韵”这一发展方向,不仅与全世界范围内各文化中由“诗”到“”的发展 顺序不相符,也与《尚书》等古典文献的记载不相符。《虞书·尧典》中记载的“诗言志,歌永 言”,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对“诗”做出的概念说明;《弹歌》这首早于尧、舜时代的原始歌谣, 带有浓厚的韵律,足以作为“《周颂》无韵,所以最早”的反证。甚至连最激烈的疑古学派代表 人傅斯年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最不容易受政治大变动而消失或散乱者,是《国风》;最容易 受政治大变动而消失或散乱者,是《颂》。⋯⋯《周书》、《周诗》现在的样子好不奇怪!”⑦ 第二,“原始诗歌说”及其困惑。中国古代《诗经》研究者也提出“诗”的最早时间应始 于原始人类时期,如: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宋代的黄木熏在《说诗 82 万方数据 总论》中也提出:“自有天地有万物,而诗之理已具。⋯⋯康衢顺则之谣,元首股肱之歌,皆诗 也。”认为诗的起源早于文字,而《国风》具有原始诗的特点的现代研究者有朱光潜。他指出: “从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看,在各国诗歌都比散文起来较早。原始人类凡遇值得留传的人物事迹 或学问经验,都用诗的形式记载出来。”@而将“原始诗歌说”推到了极致的则是闻一多的《诗 经的性欲观》:“风便是性欲的冲动。⋯⋯可见当时的人类,至少在性欲上,是和下等动物差不 多一样的没有节制⑨。“原始诗歌说”符合世界文化中由“诗”到“书”的发展顺序,也符合 《尚书·尧典》中“诗”的起源早于“尧舜时代”的说法。“原始诗歌说”对“周诗说”带来的 冲击是:(一)《国风》中部分诗篇的创作者是“在性欲上和下等动物差不多一样没有节制”的 原始人类;(二)诗的形式与原始人类的记忆有关。这与“周颂无韵,所以最早;风的创作形式 最为成熟,所以最晚”这一符合历史记载的推断,顺序完全不同。但是,《诗经》中诗歌的形式 与记忆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者进行深入探讨。 四、《诗经》研究能否达到客观性 两千多年来人们研究《诗经》,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理解《诗经》的文本,达到最接 近诗人表达的内容的本质吗?在我们批评每一个研究者的观点和判断主观的同时,我们知不知道 什么又是《诗经》研究的客观性?从《诗经》的版本来说,哪一个版本最接近《诗经》文本的 客观性?是“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日颂”的“六诗”版本,是季札观乐时听到的《周南》、 ⋯⋯《唐》、《陈》、《桧》、《小雅》、《大雅》、《颂》,是孔子读到的“诗三百”,还是我们今天 能读到的《毛诗》?从《诗经》文本的视觉符号来说,最客观的是镌刻在甲骨或铜器上的西周文 字,是战国竹简上的简文,是西汉帛书上的符号,还是今天纸质载体上的符号?从《诗经》文 本的声音符号来说,最客观的是“在周之庭”表演的“瞽嚎”的诵唱,还是“工歌《鹿鸣》、 《四牡》、《皇皇者华》”时的演奏∞?从《诗经》文本的内容来说,最客观的理解,是诗歌创作 者最初创造诗歌时想要表达的意义,还是诗歌被创作的那个时代听众/读者所理解的意义,还是 诗歌被创作的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所能接受的意义? 两千多年来积累的训诂和考证的材料,已经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今天理解 《诗经》文本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正如当代《诗经》研究者已经看到的,对古人如同“毛 矿”的训释材料,需要进行比较鉴别,进行科学的辩证,去伪存真@。对今天采用各种研究方法 而形成的新的训诂体系,我们也需要进行鉴别,不能随意采用。我们还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某些注疏和理解是合理的,而某些结论又是荒唐可笑的?这涉及《诗经》研 究者很少涉足的一个领域:在主体对视觉符号做出主观反应的同时,其大脑内部各结构之间所发 生的内在心理过程。我们认为一种注疏合理,是因为做出注疏的研究者的内在心理加工过程,与 作为现时读者的我们的内在心理加工过程存在相似的地方。因此,对训诂学积累的知识进行鉴别 时,真正科学辩证的方法,不是由单个研究者所规定的,而应建立在对语言产生、理解和传承过 程中涉及的重要成分——大脑及其心理过程研究的基础之上。 五、国外《荷马史诗》研究新范式的借鉴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诗歌的最早起源, 结合帕利一劳德理论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外研究者研究《荷马史诗》的新范式主要是 关注口语传统与人类大脑记忆的关系,这为我们研 万方数据 究《诗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范式。认知心理学家鲁宾(DavidC.Rubin)将认知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和理论与口语传统相结合,从口语传统传播稳定性的角度,以《荷马史诗》、摇篮曲和 数数韵为分析文本,探究了记忆制约条件与口语传统中呈现的主题、意象、声音特征之间的关 系。论述口语传统的传播和保存时,鲁宾采用了一个达尔文进化论的隐喻:如果一种传统(物 种)要存活下来,它必须能够成功地被传播(复制)。环境的改变会改变(选择)该传统的部分 特征。然而,如果这些传统的改变太过激烈,就根本不能被传播,就会导致消亡凹。闵钦 (Minchin)把荷马学者关于《荷马史诗》的研究(特别是帕利一劳德的套语理论)与认知心理 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其中与记忆有关的策略资源。闵钦 认为《荷马史诗》是完全不依赖书面文字的帮助而创作的口语传统,她指出凹,荷马将《伊利亚 特》和《奥德赛》保存在自己的记忆储存库当中,并在表演时利用自己的记忆资源。因此,口 头诗歌的表演基本上就是记忆的艺术。记忆资源来源于情境记忆、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和空间记 忆。这些记忆功能比帕利一劳德提出的言语的记忆(套语)更具优势。上面两位研究者所采用 的方法,可以称为“认知诗学”(CognitivePoetics),它是一种学科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采用由 认知科学所提供的工具来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认知诗学这一概念最早由彻尔(ReuvenTsur) 提出,它是一种尝试,来确定“诗的语言和形式,是由人类的信息加工所制约和塑造的”睁。 与《荷马史诗》这样的鸿篇巨著被西方研究者认为是纯粹的口语传统(没有书面文字的帮 助)∞相比,国内研究者过分夸大了书面文字在诗歌传播中的作用,事实上,据《周礼·春官》 记载,“六诗”的主要诵唱者,是无法看到文字文本的瞽朦。王靖献曾采用帕利一劳德理论,通 过对《诗经》文本进行系统观察和统计,证实了《诗经》文本中“套语”的存在,这为从口语 传统的角度研究《诗经》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凹。《诗经》中诗篇的形成与传诵的概貌,也需要 在口语传统的传承与变迁直至书面文字的影响的范围内,进行重新勾勒。 六、心理的客观性:《诗经》研究的新思路 就我们现在能在书店买到的纸质《诗经》文本而言,它应当有两个层面的客观性。 第一,从视觉符号来看,真正的客观现实应当是构成一首诗的由油墨等物质的化学分子构成 的视觉符号,它们存在于大脑之外的外部世界。我们的大脑会对外部世界的物质特征进行加工, 进而产生关于“文字”的主观体验,这是经过大脑编码的版本,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但我们 将对现实的心理表征与现实混为一谈∞。对《诗经》文本中视觉符号的阅读,不可避免地涉及主 观体验,无法做到客观。研究《诗经》文字,不能如自然科学一样在显微镜下观察视觉符号的 特征,或如考古学一样用碳同位素测量载有文字的甲骨产生的年代。一旦要对“甲骨文”进行 释读,要对《诗经》文字进行研究,就必须有研究主体的主观经验的参与。在不识字的人眼里, 这些符号只有形状上的差别,没有意义上的差别。但在《诗经》研究者的眼里,它们具有非常 丰富的涵义。这涉及第二个层面的客观性:这些符号在人类的心理词典中,应当具有客观性,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字词拥有字形信息,即通常意义上的书写。其次,字词拥有语 音信息,用以使用口语时的语音加工。再次,心理词典中还存储了有关字词的语法信息,它 规范了字词与其他字词的关系。最后,字词在心理字典中还包括构词信息,如“之子于归”、 “之子于钓”等套语,都包含了我们对于词语语义结构的了解。除此之外,心理词典中存储的信 息还包括我们对于语言及其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一些认识,如“葛蕞”,是指称一种植物等。就 万方数据 这些符号在人类的心理词典中存储的信息而言,它们所表征的意义应当是客观的。因此,研究者 研究《诗经》探究的正是《诗经》文本的视觉符号在人类心理词典中表征的客观性。而要达到 这一客观性,前提条件是诗歌的创作者和《诗经》研究者都拥有相同的心理词典;但是,由于 年代久远,有许多构成文字的符号在今天已不能释读,我们无法追寻与诗歌创作者同时代的心理 词典,因此,这也是导致《诗经》训诂学难度极大的原因。 第二,就《诗经》文本的组织形式而言,其中的每一首诗,应当只存在符号组合形式的变 化,以及视觉符号的不同等差异,对于一个不识文字的人来说,并无难易之分;而在研究者的判 断中,会出现简单或复杂的差别、容易理解和难以理解之分;人们会觉得某些诗歌具有如“叠 音、双声、押韵、顶真”等“丰富”的艺术特点,而不同的诗表达了不同的涵义,如爱情、性、 礼、战争、祭祀等,这些都是我们主观上的体验。我们需要区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印刷 在纸质载体上的文字符号的组织形式(客观现实);(--)读者对这些符号做出反应时大脑中所 进行的加工;(三)读者看到文字符号时做出的主观反应,如某一首诗是描写爱情,某一首诗是 讲述历史,等等。因此,当我们觉得《国风》中的诗比《大雅》中的诗容易理解时,是我们大 脑中对于视觉符号及组织形式的加工,导致了主观体验中诗与诗之间的差别。 《诗经》研究的客观性,应当从我们的大脑内部寻找基础,因为“诗”本身是人类大脑的产 物,而对“诗”的倾听、阅读和理解,也只有人类的大脑才能完成。将当今心理科学对于人类 大脑及心理的研究发现应用在对《诗经》的研究之上,而不是将某个研究者的主观推断视为权 威,可以体现《诗经》研究的客观性。我们也期待心理学与文学两个领域的研究者能从跨 学科的视域进行合作,努力开创《诗经》研究的新局面。 @◎李均明:《古代简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年,第90、90页。 ②⑥⑦傅斯年:《诗经讲义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4年,第5、5、15页。 ④于弟:《金石简帛诗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年。 ⑤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48、50页。 ⑧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3—5页。 ⑨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 出版社,1993年,第169—170页。 ⑩《仪礼·乡饮酒礼》。 ⑨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北京:学苑出版 社,2000年,第201页。 (9DavidC.Rubin,MemoryinOralTraditions:孤Cog- 础妇Psychologyof印如,Ballads,andCounting—out Rhyme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p10. ∞ElizabethMinchin,HomerandtheResourcesofMem. ory,Oxford:OxfordUniversity,2001,PP。1~31. ⑩ReuvenTsur,Toward口TheoryofCognitivePoetics, Amsterdam:ElsevierSciencePublishers,1992,xiii. ⑩王靖献著,谢谦译:《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 创作方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⑩lanStewardandJackCohen,FigmentsofReality:The EvolutionoftheCuriousMind,1997,PP.200—201. ⑩陈炬之:《认知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年,第305—306页。 作者简介:张敏,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 动站博士后,上海200433;广州市教育科学 研究所副编审。广州510250申荷永,复 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上海200433 [责任编辑刘慧玲]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当今《诗经》研究之困境与心理学的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