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翻译研究学派修改

翻译研究学派修改

2013-10-12 50页 ppt 250KB 1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27610

暂无简介

举报
翻译研究学派修改null翻译研究学派翻译研究学派郑仰成 2008年5月null一、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二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三 、描写学派与图里 四 、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五 、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 六 、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 义翻译研究总论总论1、 翻译研究学派的产生 (1)根茨勒把1976年比利时洛文(Leuven) 会议的召开看作是翻译学科成立的标志。 (2)贝克(Mona Baker)等人认为,翻译学之所以成为“学科” 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 (3)...
翻译研究学派修改
null翻译研究学派翻译研究学派郑仰成 2008年5月null一、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二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三 、描写学派与图里 四 、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五 、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 六 、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 义翻译研究总论总论1、 翻译研究学派的产生 (1)根茨勒把1976年比利时洛文(Leuven) 会议的召开看作是翻译学科成立的标志。 (2)贝克(Mona Baker)等人认为,翻译学之所以成为“学科” 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 (3)人们常说翻译学从“低地国家”兴起。 (4)国际上人们认为翻译研究派的开山祖师是霍姆斯。他在1972年发表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标志着翻译研究派的开始。  null (5)1978年,勒弗维尔将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翻译学科的正式名称,后来国际上称该学派为“翻译研究派”。 2、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 (1)20世纪60年代:形成 (2)70年代:发展 (3)80年代:广为人知 (4)90年代:巩固、扩展与更新期 一、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一、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1、霍姆斯简介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的创始人,美籍学者,生前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普通文学系任讲师。他是诗人、翻译家、文学家,但在翻译研究方面的成就最大。1972年发表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被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的创建宣言。 1976年4月27日至29日在比利时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勒弗维尔发表了《翻译研究:学科的目标》(Translation Studies: The Goal of the Discipline),标志着“翻译研究”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成立。 null2、《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内容 (1)霍姆斯提出研究翻译学科的命名问。他建议把这门学科称为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2)霍姆斯拟定了翻译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翻译的性质:翻译属于与认知科学密切相关的经验科学。 翻译的范围:图里1995年把霍姆斯提出的译学构想在《描写翻译研究及其他》描绘成图形(如下图)。 (3)霍姆斯还对其构想的翻译学进行了详细地解释。 null描写翻译研究描写翻译研究过程导向研究(process-oriented):是对翻译行为本身的研究。 功能导向研究(function-oriented):是对翻译作品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功能描写。 产品导向研究(product-oriented):对翻译成品进行研究,包括对个别译本进行描述和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译本比较可以是历时或共时的。局部理论研究局部理论研究翻译手段:研究涉及人工翻译、机器翻译、机助翻译、口译和笔译。 翻译范围:任何两种或多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翻译。 翻译等级:就是翻译单位,词、词组、句子和语篇都可以作为翻译单位。 文本类型:研究不同类型的文本翻译中的特殊问题。 不同时期的翻译研究:研究当代和过去的翻译。 特殊问题研究:对某一专门问题进行论证。应用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译员培训:方法、测验、技巧、课程规划。 翻译辅助手段:指词汇、术语、语法方面的辅助工具。 翻译政策:解释译者的翻译工作以及译本的角色和地位;研究某社会应引进和翻译哪些作品;研究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翻译批评:对评价的诠释和评价。 null3、 霍姆斯的贡献 (1)提出了翻译学科的构架,为翻译研究派的创立树立了丰碑。 (2)是第一个关注到翻译过程的。 (3)在诗歌翻译研究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丰富了诗歌翻译理论。null 4、霍姆斯理论的缺陷 首先,霍的译学架构是开放性的,尚未完善,有一些重要的方面在他的译学架构中没有适当的位置,如翻译学史研究和学科方法论。 其次,他对应用研究分支似乎也不够重视,只是列出了几个范围,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论述。null5、翻译研究的范围 1980年,巴斯奈特在《翻译研究》一书中,将翻译研究涉及的范围分为四类: (1)翻译史的研究。 (2)翻译与译语文化的关系的研究。 (3)翻译与语言学研究。 (4)翻译与诗学研究,涉及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整个领域的研究。null 6、翻译研究的变化 (1)翻译研究范围的扩大。 (2)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二、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二、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1、埃文-佐哈尔简介 埃文-佐哈尔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文化研究学院教授。他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反映在他1978年出版的《历史诗学论文集》中,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被视为“翻译研究学派的先驱之一”。 以色列学者图里和赫曼斯又对“常规”( norms)和“翻译常规”(translation norms)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宽和深化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null2、多元系统理论 (1)产生原因 埃文-佐哈尔认为,文化、语言、文学、社会都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是由相关的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又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多个相交甚至相叠的系统组成。 (2)定义 “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文学以及文学以外所有相关系统的集成,用以解释该文化中全部的书写。系统是分层级的,该理论就是要解释在某种特定文化中各种系统的功能。 null3、埃文-佐哈尔的观点 (1)他认为,多系统必须包含文学这个系统,因为翻译对文学的发展影响重大。 (2)他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系统”的一个系统,在有些情形下,翻译在文学多系统里占主要的位置,即翻译在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部分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3)当原来文学系统处于强势,发展完备,无须依赖翻译来输入外来元素,翻译处于次要地位,即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里是指能形成一个边缘系统,其文学模式往往是次要的。null (4)他认为,以上两种情况是一个很有趣的矛盾现象:翻译这个可以引进崭新的意念、项目、特色的媒介,竟然成为保守传统口味的工具。 (5)他还指出,翻译文学在多系统中占主要或次要位置,不一定等于说整个翻译文学都处于同一个位置。 (6)翻译文学所处的位置也成为影响译者采取何种翻译或方法的重要因素。null4、埃文-佐哈尔理论的价值 (1)他基本确定了翻译文学跟译入语文化文学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关系。 (2)翻译活动实际上是由译入语文化里的各个系统所决定。他认为,翻译不再是个其性质和界限一经确定就不再变化的东西,而是依赖于一定文化系统中各种关系的一种活动。他对翻译性质的新认识导致了一系列新见解:a)把翻译看作只不过是系统间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人们能以更广泛的范围来看待翻译问题。b)人们可以把译本看作是存在在目标系统中的一个实体,来研究它的性质,而不再纠缠于原文和译文间的等值问题。c)人们可以从更广泛的系统间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翻译。null (3)他的理论更适宜探究某一时期的整体翻译面貌,因为他是从整个译入语文化的多元系统入手来研究翻译文学,他认为应该对大量的译文进行分析,而不是对个别译本跟原文进行对比。null5、埃文-佐哈尔理论的缺陷 埃文-佐哈尔对翻译文学与译出语文化及译入语文化的关系以至翻译方法的分析,究竟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境况,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他的理论是否适宜论述所有翻译文学跟译出及译入语文化的关系。) null6、张南峰先生对多元系统理论高度评价 (1)内容 在西方,令翻译研究取得学科地位并走到学术研究系统的中心的,是多元系统论以及其他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 (2)原因 a)多元系统论对文化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强调,扩大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令翻译研究摆脱了应用导向,提高了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null b)在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所作的描述性翻译研究,证明了翻译对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改变了文学界对翻译作品的轻视。 c)多元系统论反对以价值判断作为选择研究对象的,主张对中心和边缘系统一视同仁,在意识形态的层次上直接提高了翻译的文化地位,并且间接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 d)如果说多元系统对中心系统一视同仁,因此是非精英主义,那么,其他一些文化理论,则是反精英主义的,因为它们所关注的多元系统中认同边缘系统而反对中心系统。null7、多元系统理论的影响 (1)有人探讨文艺复兴时期英格兰和苏格兰以及16世纪西班牙的翻译文学怎样在国家文学中发挥功能。 (2)图里尝试运用此理论来探究希伯来文学的翻译,还正式提出了以译文为中心的翻译理论。 (3)人们开始认识到:翻译的概念应该大大拓宽,尤其是译入语文化的观点。null (4)勒弗维尔把所有直译、意译、改写、改变甚至假“翻译”(Pseudo-translation)等都视为翻译,成为考察对象,提出“翻译就是重写的一种形式”的论断也受该理论影响。 (5)如果把多元系统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翻译研究,我们或许能够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释许多翻译现象。三、描写学派与图里三、描写学派与图里1、描写翻译理论的产生 (1)原因 20世纪50年代之前,规约性的翻译理论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规约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定出一个规范,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翻译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描写翻译理论(descriptive translation)便应运而生 。 null (2)定义 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相对于规约性的翻译理论,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宽容。 (3)任务 描写性翻译研究的任务是要按照翻译活动和翻译在我们经验世界中表现出的状况描述翻译。null (4)性质 描写性翻译研究被看成是“经验性”和“重目标文本”的研究方法。 (5)优点 描写性翻译研究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而规约性翻译从微观上研究翻译,两者应该结合起来,这样的翻译研究才能解释翻译的全部。 null (6) 发展 a)描写学派的思想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麦克法兰指出,对于同一部作品常常有不同的读法,绝不可以认为有唯一的翻译,由于原文有不同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从中产生出不同的翻译,但没有一个翻译是理想的或真实的翻译。 意义既然如此复杂、如此不可捉摸,我们便不可能从中得出绝对翻译的绝对标准。null b)到20世纪60年代,卡特福德响应麦克法兰,于1965年宣称它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描写性的,但描写译学于1972年霍姆斯发表论文《翻译的名与实》后被基本接受。 c)描写翻译学派理论的形成归功于三次小型的会议:1976年的列维会议、1978年的特拉维夫会议与1980年的安特卫普会议。 d)80年代,该学派有了长足发展。 e)90年代,描写翻译学派的文章大量发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学派的队伍中来。而且,该学派出现了文化转向。null2、图里简介 图里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提出了有创建性的观点,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描写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翻译理论探索》(1980)和《描写翻译研究及展望》(1995)中,后一本专著体现了他的主要翻译思想,是翻译学涉及面最广,系统性最强的专著。null 3、图里主要翻译思想 (1)描写性研究至关重要 a)在理论上分析了描写研究对翻译研究学科的重要意义。 b)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以经验方法进行的描写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总结。 c)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密切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null(2)以译入为导向研究方法 a)图里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从中得出在某一多元系统中主导控制翻译的系统规则。 b)图里在发展翻译理论的探讨中,发现以原语为导向的理论模式存在着缺憾,他认为翻译的概念应该大大拓宽。他认为,只要在译入语文化读者的眼里把一个文本视为翻译,它就是翻译。null c)图里给翻译下的定义:翻译就是在目的系统当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目的与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 d)描写译学认为,译文的基本功能是给译语读者提供信息,既要符合译语的规范,也要符合译语读者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背景。译作是译语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对译语社会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影响。因此,翻译研究要注重译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关系,译作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关系,译者在翻译中的能动作用。null(3)翻译常规 a)图里试图描写、发现语言、文学、社会各个方面控制翻译的规则,他的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决定译作的相关因素,即制约因素的完整体系。他要求译论必须包括文化历史事实,这些事实即规则。 b)图里对常规的解释是:常规世界是社会活动的最根本概念,是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也是解释文化活动包括翻译的关键。 图里所说的翻译常规是: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所面对的种种制约,这些制约主要来自译入语社会及文化,却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决定。null c)图里把翻译常规分成: 首要常规(initial norms) 初步常规(preliminary norms) 操作常规(operational norms) d)图里认为翻译常规有两大资料来源:一是语篇,即译文(可供研究两种常规)和一个分析性的译文目录(可供研究初步常规);二是语篇以外的资料,主要是半理论或批评文章。 null(4)总结 a)三大思想的关系 图里提出的关于翻译研究的三方面论述之间,存在着相互贯通的内在联系。翻译常规涵盖了描写性翻译研究和译入为导向的研究方法,集图里的翻译观点为一体,代表了图里的翻译思想。关于翻译常规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中心内容和发展趋势,所以翻译描写学派又称为“常规学派”。 null b)图里对翻译研究领域的贡献 摒弃了翻译中一比一对应观念以及文学语言方面对等的可能性; 提出任何译文的产生都涉及译语文化系统内的文学倾向; 动摇了原文信息固定不变的观念; 提出原文与译文在文化系统的交织结构中合为一体。null (5)理论缺陷 图里倡导的经验主义方法论受到有些人的批评,因为他的研究方法只注重经验描述而忽视了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和原文本的历史性,忽略了相关语言文化之间权力关系的失衡。null4、描写学派的贡献 (1)他给与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避免了由于规约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谓而又无休止的争论。 (2)描写翻译学派对翻译有两个基本的认识:翻译的不完整性,即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翻到译文中去,任何翻译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摆布,因此同一原文会在不同译者手里和在不同的时代产生许多不同的译文。 (3)进入20世纪90年代,翻译描写学派出现了文化专项,以1990年巴斯奈特与勒弗维尔编的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为标志。 四、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四、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1、文化学派 (1)产生背景 佐哈尔和图里翻译研究有许多不足之处: a)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语言学派的影响,埃文-佐哈尔的理论深受俄国形式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而图里把他的理论称作“描写翻译学”,就更可看出他与结构主义的关系。 b)他们的观点虽然饶有新意,但文风不够鲜明强烈,稳重有余而激情不足,因而就译坛的冲击还不够有力。 null c)在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上,他们主要强调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还没有考虑到翻译对目的语文化的影响。 所以,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开始进入了翻译的文化论。null (2)发展 a)斯奈尔-霍恩比撰写文章,建议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们抛弃他们“唯科学主义”的态度,把文化而不是文本作为翻译的单位,把文化研究纳入翻译理论中来。此提法标志着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 b)1989年在英国沃瑞克大学召开的国际翻译研讨会是翻译研究转向文化研究的标志。 c)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合编的《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进一步推动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 null (3)核心价值 a)文化学派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 b)文化翻译论者认为,文本不是一个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操控。null (4)意义 加拿大学者西蒙在《翻译理论中的性别》一文中对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意义作了论述。她认为,这一转向将翻译界定为一传介过程,它不是超越于意识形态之上而是穿行其中,这一转向使它日后在与女性主义思想相遇时擦出了火花。 null 2、勒弗维尔 (1)简介 勒弗维尔原为比利时学者,后移民美国,任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德语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国际著名文论家、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理论家。1996年去世。 null (2)著作 1990年,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合编一本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标志着翻译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1992年,勒弗维尔出版了《翻译、重写和文学名声的操纵》、《翻译、历史和文化:原始资料集》。勒的作品反映了翻译研究派,尤其是勒弗维尔关于文化翻译的理论。 1998年,勒去世后,巴出版了他俩合作的最后一本书:《文化建设:文学翻译论文集》。null (3)主要观点 a)80年代,勒弗维尔最爱用的一个词是“重写”(rewriting),他认为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都应该把对重写的研究放在较为中心的位置上。他把翻译看作是一种“重写”形式,认为“重写”就是“操纵”,对翻译有积极的意义。 b)90年代,勒弗维尔把翻译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强调历史意识和文化观点。 c)勒弗维尔还强调和颠倒了翻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提高了翻译和翻译研究领域的地位。null d)勒弗维尔还提出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问题,即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 e)勒弗维尔还指出,文学是一个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相互影响和制约,由一些系统制约这个文学系统,包括文学系统内部(指文学的专业人士)和外部的因素(赞助人的力量)。 null (4)核心思想 a)意识形态在形成翻译中的作用:译作的形象受两种因素的制约:一种是译者的思想意识;另一种是当时在接受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诗学。 b)赞助人的力量:赞助人的力量由思想意识、经济和地位三种因素组成。赞助人对翻译的影响力很大,译者的自由度很小。赞助人注重思想意识,译者注重诗学。 c)诗学:诗学有两个因素组成:一个是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情节和象征等一系列文学要素;另一个是观念,即在社会系统中,文学起什么作用,或应起什么作用。null d)论域:译者必须在对原作者所处的论域(如属于某一特定文化的一整套概念、思想意识、人物和事物)与译者和他的读者所处的另一个语域之间取得平衡。 e) 翻译、语言发展和教育:翻译最终还得通过语言手段的运用对读者产生影响;语言是在变的,译者可以摆脱一些翻译诗学的制约,但无法摆脱语言之间的差异;翻译教学不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是教会他们使用语外策略以制造译者头脑中的原文形象。 null f)翻译技巧:在翻译中,无法寻找简单的翻译规则,因为翻译不仅仅是寻求语言层次上的对等,语言还表达文化,语言只是称之为翻译的文化移植中的一个因素。 g)中心文本和中心文化:如果某一文本代表了某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某一文本在该文化中起着中心文本的作用,其翻译必将受到严格的检查,因为“不能接受的”翻译会被看作是从根本上对该文化的破坏。null (5)贡献和启示 a)他具体论述了图里和赫斯曼所谈到的“翻译常规”,以什么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问题。 b)他指出,意识形态和诗学实际上是两套很大的常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挥着固定和制衡文学系统的作用。 c)翻译研究不能只是把原文和译文作表面的对比,翻译学者不应一味提倡所谓“忠实”、“通顺”、“神似”、“形似”等等,译论家也不应把翻译错误挑出来批评一通了事,而应该探究所谓“错误”的成因,从而加深对翻译现象的认识。null d)他同翻译研究派的其他学者一起,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次上,阐述了翻译的重要作用,从而唤起学术界对翻译研究的重视,并希望学术界重新审视翻译的社会功能,从而为提高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null (6)其他著作及理论 1992年,勒弗维尔在一本《文学翻译:比较文学语境中的实践与理论》中提出“翻译实际上是文化融合”的观点。他还认为,对于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应置于一定的上下文中加以考虑。译者应学会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即文化—文本—文本结构—段落—句子—短语—词;也可以说是从宏观到微观层次。 null3、巴斯奈特 (1)简介 巴斯奈特是英国沃瑞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研究生院教授、翻译家、诗人、文化学家,不久前被任命为沃瑞克大学校长。null (2)著作 1980年,巴斯奈特出版了第一部专著《翻译研究》,预示着翻译研究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严肃学科的出现。 1990年,勒巴合编一本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他系统阐述了文化翻译思想,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标志着翻译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1994年,巴斯奈特编了一本《跨文化传递:沃瑞克翻译研究论文集》。null(3)主要翻译思想 a)巴斯奈特翻译思想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是:翻译决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 b)巴斯奈特还提出,翻译研究方法应该把翻译单位从人们所接受的语篇转移到文化转向。null (4)文化翻译观的含义 a)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应做到翻译等值,即原语和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b)翻译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交流即文化内部或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此他把翻译分为文化内翻译和文化间翻译。null c)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功能等值”是指“译文文本在译文文化中发挥或承担其功能的方式应与原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曾经发挥或承担过其功能的方式一致。 巴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观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翻译的目的。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是指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的目的是再现原语的信息,对等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原则和手段。null 弗米尔的功能观:翻译不是一种语言的词句到另一种语言的解码-译码,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行为方式;译者将原语文本的信息在新的改变了功能、文化、语言的条件下复制,同时尽可能的保留原语的形式。 巴认为要达到翻译中的功能等值,一方面要考虑翻译的服务对象即译文读者;另一方面要考虑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功能。null d)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null (5)理论意义 a)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的提出,标志着 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b)巴斯奈特重视翻译评判的文化介入与译者的服务对象。 c)巴斯奈特运用功能主义的观点,解决翻译中不可译的问题。 d)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具有其他翻译思想所没有的高度宏观性。 e)巴斯奈特所强调的文化转换,主要针对文化个性的冲突给翻译所造成的问题,其理论强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可见一斑。null (6)缺陷 根茨烈认为,巴斯奈特对于“功能”的界定太广,对于“转换”的概念太广,似乎任何添加、变更、删减都可以称得上是“功能对等”。她的理论看似激进,实际上,她的翻译思想只是对一些荷兰学者提出的理论问题作了归纳和汇总,并不代表翻译研究领域的实质性进步。null (7)总结 巴斯奈特翻译思想的突破与创新,她对翻译研究领域的贡献,绝不会因为这一点而被抹煞的。她对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领域、对于翻译的主要问题,如翻译的性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译者的地位、文化翻译观的翻译等值、不可译问题等等的论述,以及她把翻译研究纳入文化这一宏观范畴、以文化作为翻译的目标和翻译的基本单位这一重大的译学思想突破,使她成为当今译坛的一颗璀璨明珠。五、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五、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1、斯奈尔-霍恩比简介 德国的霍恩比任教于维也纳大学翻译传译学系,长期从事英语、德语翻译,是欧洲翻译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她于1988年出版了《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是国际翻译界的成名作。1992年和1995年,她又以“综合论”为中心论题主编了《翻译学:一门综合学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标志着其翻译研究综合法的观点日趋系统、全面和成熟。null2、《翻译研究:综合法》主要内容 (1)霍恩比全面考察了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她赞同翻译研究学派的主张,竭力主张将翻译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她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以格式塔整体理论为基础,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 (3)她还客观分析了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比较文学、心理学、哲学等翻译研究的影响,介绍了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的近期趋向。 null3、霍恩比主要观点 (1)霍恩比对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60年代的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学派(她称作“操纵学派”)都持批评态度,她提出三点结论: a)某些思维方式、概念包括所有的术语如“忠实与自由”、“词的意义”和“以原文为归宿与以译文为归宿”都明显具有相同或重复之处。 null b)无论是语言学派还是文艺学派的翻译理论家们都是从自己的翻译研究领域出发谈论和构想了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他们从未试图缩小文学翻译和“其他”翻译的差距; c)文艺研究派和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视角都未能从整体上对提高翻译研究有很大的帮助。null (2)霍恩比主张新兴的翻译学科应该是个“综合性”的学科,她把这种新兴的翻译研究方法称为“综合法”,她认为,此种方法是从整体上看待翻译而不是把翻译看作是某种形式的翻译。null (3)霍恩比主张: a)填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之间的空隙,将文化作为翻译的背景。 b)文本分析要从宏观的语篇开始到微观的词语,而每个词语又不是孤立地看,要联系它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和功能。 c)翻译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过程,是译者作为读者把原文的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完整地创造出来,因而文学作品不断需要重译,完善的翻译永远不可能存在。这样,翻译就必须是个综合性的跨文化学科,不属于某一学科的分支,是个独立的学科。null (4)霍恩比把其综合学派的观点归纳为一个表格,横列是各种翻译文本的“原类型”(Prototypes),强调它们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纵列是从宏观到微观的种种翻译模型,呈现为一种递减的等级(如下) :nullnull (5)霍恩比把自己的观点归纳为四点: a)翻译研究不应当被仅仅视作另一学科的派生物或分支学科,而是一门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 b)语言学正由微观向宏观拓展其研究领域,而翻译研究关注的是出于情景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因此,它采取由上到下,由宏观到微观的视角。 c)以前范畴化模式分界过分严格,充满了二元对立,这种学究式的东西对有着微妙区别的各种翻译实践丝毫无补;宜把类型学(typology)改为原型(prototypes),采取模糊边界,而二元对立也改为层化模式。null d)传统的语言和翻译研究方法是把现象孤立开来予以研究,其实翻译的关系网络,个别项目的重要程度是由文本、情景和文化这一更大的背景来决定。 (6)霍恩比的理论特点: a)受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的影响颇深。 b) 与后来拓展了的翻译研究派的观点实际上无很大出入。 六、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六、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 概论 “文化转向”引发了其他流派,影响较大的有: 1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2 巴西译者、翻译理论家和“食人主义”(a Brazilian group of translators and theorists) 3后殖民翻译研究(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studies) 4 结构学派(deconstructionism)(下一章讲)null1、女权主义 (1)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a)巴巴拉· 戈达尔德和谢莉· 西蒙 b)女权主义者认为传统翻译观把翻译视作女人、译作依附于原作,不仅贬低了译者和译作,也包含着对女性的歧视。他们要求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主张译文享有与原文一样的地位;翻译不只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容更广阔的意识形态领域。null (2)西蒙 a)简介:西蒙是加拿大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翻译的性别:文化等同和传递政治》(1996)一书。全书分别考察了性别与翻译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特定领域。 null b)西蒙主要观点: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的目标是要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逐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一团概念。因此,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必须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并且试图动摇那些维持这种联系的权威结构。null 女性主义的翻译把贯穿于翻译史的一个老问题—”忠实性”重新给予了表述。在她看来,我们必须重解“忠实”。我们对忠实的传统理解是贫乏的,原因在于我们过分依赖一些僵硬的、彼此互证的二元对立关系。null 由于翻译是一项长期以来被以性别化了的等级位置字眼加以理论化的活动,对它的再思考必将推翻传统居于统治地位的词汇,尤其要求拓宽对翻译主体的界定。我们忠实的理解必须结合对翻译主体的身份和其作为具有“双重作者”的文献签署者所承担的更大责任的重新认识。null (3)戈达尔德 a)简介 加拿大学者戈达尔德在《语言与性别差异:翻译的问题》(1984)一文中,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女性作家—尤其是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时,以下几方面会体现译者的性别差异:女性译者对具体词语的开发更为系统化,尤其是当这些词语涉及到生物生理学的时候;虽然译者都受制于原文,但是译者的世界观在翻译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并渗透到译文中。男性译者具有一种置女性于父权统治之下的心态,因此他在翻null 译女性作家的作品时,往往会对原文中的女性人物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压制或贬低;男性对女性在不同的语义层上进行挑战。 b)主要观点 戈达尔德向传统译学的等值模式提出挑战,认为在女性文学的框架内,“差异”或“不等值”现象应给予正面评价,其研究重点主要是探讨基于差异概念的翻译理论与女性语境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对女性语境与翻译本身进行理论解说。 null (4)总结 加拿大女权主义翻译研究表明了弱者的心声,从不同的角度向传统翻译理论开战。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海伦· 西索丝指出:“写作正是在中介间进行的,它审视生命得以存在的由同而异的过程,并以此否定死亡”。女权主义翻译研究学者把这一观点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来,强调从原文到译文的转化过程和译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能动作用。null2、食人主义 (1)代表人物 巴西的德坎波斯兄弟援引德里达的理论建立了类似后现代主义与欧洲中心论背道而驰的译学模式,他们把翻译视为超越原文的一种形式。 null (2)定义 “食人主义”(cannibalism)指翻译和为一种“争取自由独立”的形式它将摄食、消化原文,并从原文中独立,最终获得自由。也就是说,真正的翻译不是对原文亦步亦趋地顶礼膜拜,而是主动地把握甚至吞食原文,为我所用。在这里传统翻译理论推崇的译文服从原文的权力关系被译文译者的主导作用所取代了。翻译活动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弱小的民族或语言翻译强大的民族或语言的文本这一特点,这种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实际上表明了弱者与强者抗衡的努力。 null3、后殖民主义 (1)定义 后殖民主义是从原殖民地文化出发,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2)代表人物 a)巴斯奈特 巴斯奈特和特里维迪研究并合著了《后殖民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该论文集收录了来自英国、美国、巴西、印度和加拿大等不同国家学者的九篇关于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论文,探索了跨越文化界限null 的语言与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翻译再重新定义文化和族群身份的角色。 该论文集的主题内容:中心与边缘在跨文化翻译时的联系;从殖民社会到后殖民社会的翻译实践;印度各种民族语言里存在的翻译与权利的关系;巴西文学翻译的食人主义理论等。null b)尼兰贾娜 尼兰贾娜是印度人,大学毕业后赴美读书,获得博士学位。在《为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主义与殖民主义语境》(1992)一书中,她论述了在后殖民情景下研究翻译的意义。她认为,后殖民情景指“百家争鸣、竞相解释或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关系”。null 尼兰贾娜强调,研究后殖民主义情景下的翻译主要有三重目的: 第一,为了有助于对后殖民话语与殖民和新殖民统治之间的共谋性展开质疑,而以检讨翻译之“用”作为一个适度的开场。 第二,后殖民者(主体、国家、语境),依然还深深地带有一个外在的殖民主义的烙印。后殖民时期的主题、国家、语境等仍处处有着没有殖民主义的殖民主义。在经济和政治上,前殖民地仍要继续依赖从前的统治者或“西方”;在文化领域,虽然民族主义的豪言壮语广为人用,但非殖民化的成效却极其缓慢。null 第三,对翻译的研究,不是去解决什么译者的困境,不是要在理论上给翻译另立一说,以便能找到一个缩小不同文化之间隔阂的更加保险可靠的办法。相反,它是要对这道隔阂、这种差异作彻底的思索,要探讨如何把对翻译的执迷和欲望加以定位,以此来描述翻译符号流通期间的组织体系。null (3)结论 a)后殖民主义不仅抛弃了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也批判了人文学派的翻译,而把翻译完完全全看作一项国际性的政治活动。这一理论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民族主义精神复兴,国际反帝、反殖、反霸的整个氛围是一致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层的研究。null b)在后殖民语境里,永远存在着强势文化(宗主国)和弱势文化(殖民地)之间的权力差异,文学翻译根本不可能实现平等的对话和转换。传统翻译研究忽视了蕴涵于翻译文本的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探索翻译的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对传统翻译研究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对传统译论里一些基本问题的固有认识,同时也为21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空间。 null4、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之比较 ( 1)巴斯奈特对加拿大女权主义和巴西后殖民主义研究的这两个学派的共同点作了总结:巴西和加拿大的翻译理论家的共同目标,是要突破译者的角色,超越译者的“本分”,以求改造旧有的父权/欧洲至上的等级。巴西学者以翻译来维护巴西人民重新解释、重新拥有经典欧洲文学的权利,加拿大女性学者则通过翻译来反对以男/理性为中心的价值观。 null(2)加拿大的女性主义理论和巴西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认识和改造传统翻译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他们强调译者起主导作用,旨在说明译者与原作者,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不是主仆上下的隶属统治关系,而是译者作用更大,因为是他按照社会的要求给了过去的外国作品在新时期新国度新的生命力。null
/
本文档为【翻译研究学派修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