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2009-12-18 21页 doc 309KB 1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2526

暂无简介

举报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弗氏完全佐剂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 弗氏不完全佐剂(in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IFA) 佐剂的作用: 1. 形成抗原储存库。 2. 形成局部肉芽肿。 3.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二、抗体 特异性体液免疫是由抗体介导的免疫。 是人和动物的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成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 (一)抗体的种类与结构 抗体的种类多,血清中可有千百种不同的抗...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弗氏完全佐剂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 弗氏不完全佐剂(in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IFA) 佐剂的作用: 1. 形成抗原储存库。 2. 形成局部肉芽肿。 3.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二、抗体 特异性体液免疫是由抗体介导的免疫。 是人和动物的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成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 (一)抗体的种类与结构 抗体的种类多,血清中可有千百种不同的抗体,分为五种,已统一命名为IgG、IgM、IgA、IgD相IgE。五种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基本相似(P257图9—9)说明。 (1)每个单体由两条长链又称重链(H链)及两条短链又称轻链(L链)构成。各链之间以二硫键(S—S)相连接,两条L链位于两条H链所形成的Y形结构的两侧。 (2) 重链:每条H链分子量为55000,由420--460个氨基酸组成,重链共分四段,各段约含110个氨基酸。靠近氨基(N—端)的第一段为重链可变区(V区),简称VH,其余三段为恒定区(简称CH),以CH1、CH2、CH3示。重链有γ、α、μ、δ、ε五种类型,每种抗体只能有一种类型的重链。 (3)轻链:分子量为22000,由2l3—216个氨基酸组成。每条轻链分为两段:轻链可变区(简称v L)和轻链恒定区(简称C L)。V L区有109个左右的氨基酸,CL区有l04个左右氨基酸。轻链有两种类型,κ链和λ链。一种抗体只能有同一种轻链。 (4)可变区:重链与轻链的可变区共同构成抗体结合价(即抗原结合簇部位),与抗原呈特异性结合。一个单体抗体分子具有两个结合抗原的部位,故为二价。 (5)用木瓜蛋白酶消化抗体,可得到三个片段:两个抗原结合片段,称为Fab,一个可结晶片段Fc;用胃蛋白酶消化,得到一个二价抗体活性部分,称F(ab’)2和两个剩余的小分子片段Fc’,不具任何生物活性。 (6) 轻链有κ和λ链两种类型。一种抗体只能有同一种轻链。重链有γ、α、μ、δ、ε五种类型,每种抗体只能有一种类型的重链。 〔7〕抗体的Fc片段在CH1和CH2交接处有补体结合点。在抗原与抗体未结合时,抗体分子呈“T”形,补体结合点被遮住,补体不能与抗体结合,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体分于呈“Y”形,补体结合位点暴露出来,故补体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图9--l0)。 (8)五种球蛋白基本结构 IgG、IgD和IgE为单体结构。 IgM:为五聚休,分子最大,故又称巨球蛋白,有l0个抗原结合点,为“十价”抗体,实际上只能与5个抗原结合原因。 IgA: 血清中主要是单体,称为血清型I 8A或7S IgA,少数是双体或三体,分泌液中双体占优势,称为分泌型IgA或llS IBA。双体小有一称为分泌片的糖蛋白,分子量约60000。 J链:IgM和IgA的单体通过J链连接,J链是一种轻糖蛋白,分于量约15000。五种免疫球蛋白的结构见(图9—11)。 (9)五种免疫球蛋白:V区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各不相同,构成抗体的多样性与特异性。 五类免疫球蛋白区别:在于H链(重)的C(恒)区的aa组成和抗原不同,分别用γ、α、μ、δ、ε代表IgG、IgA、IgM、IgD和IgE的两条重链。 IgG的重链(γ)组成不同,分为四个亚类;IgG1,IgG2、1gG3、IgG4。 IgA:有两个亚类,即1gA1、1gA2。 IgM:有两个亚类,即IgM1和IgM2。 免疫球蛋白的轻链,也按抗原性的不同分为κ链和λ链。 (二)抗体的功能区 重链:每条H链分子量为55000,由420--460个氨基酸组成,重链共分四段,各段约含110个氨基酸。靠近氨基(N—端)的第一段为重链可变区(V区),简称VH,其余三段为恒定区(简称CH),以CH1、CH2、CH3表示。重链有γ、α、μ、δ、ε五种类型,每种抗体只能有一种类型的重链。 轻链:分子量为22000,由2l3—216个氨基酸组成。每条轻链分为两段:轻链可变区(简称v L)和轻链恒定区(简称C L)。V L区有109个左右的氨基酸,CL区有l04个左右氨基酸。轻链有两种类型,κ链和λ链。一种抗体只能有同一种轻链。 可变区:重链与轻链的可变区共同构成抗体结合价(即抗原结合簇部位),与抗原呈特异性结合。一个单体抗体分子具有两个结合抗原的部位,故为二价。 (三)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1)IgG:40—50%存在于血清中,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总量80%左右。出生后3个月开始形成,2-3岁同成人,40岁下降。 作用:主要的抗传染抗体,大多数抗细菌、抗病毒和抗毒素的抗体均属于1gG类抗体;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丙种球蛋白和抗毒素血清等主要含IgG。 (2)IgA: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13%左右,仅次于1gG。 作用:分泌型:外分泌液(如唾液、眼泪、初乳等)中的分泌型1gA主要在机体粘膜局部发挥抗传染免疫作用。 IgG通过C3途径激活补体。 不能通过胎盘,婴儿可从初乳中获得。 (3)IgM:分子量大,只限于血管内,占人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6%。作用:IgM出现早,促进颗粒性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而起调理作用; IgM的调理作用和凝集作用最强; 在补体参与下溶解细胞的能力最强。 (4)1gD:主要存在血清中,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总量的1%。 功能尚不清楚。 (5)IgE:是血清中含量最少的一种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总量的0.002%。能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 三、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是通过免疫应答实现的. 免疫应答:是抗原进入机体后,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分子识别后而活化、增殖、分化以及最终通过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及淋巴因子发生免疫效应的生物学反应过程。 体液免疫:通过产生抗体而进行的免疫。 细胞免疫:通过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及淋巴因子进行的免疫。 (一)免疫应答的阶段 (1)感应阶段:在二级淋巴器官内 非胸腺依赖抗原(TI):可溶性抗原,少数抗原不需要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辅助,为非胸腺依赖抗原(TI),直接作用淋巴细胞,刺激B细胞。 胸腺依赖抗原(TD):大多数抗原,经过摄取与处理,由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把抗原多肽片段运送到细胞表面。 特异性抗原刺激T细胞引起细胞免疫,要经巨噬细胞传递信息。 体液免疫的抗原,多为胸腺依赖抗原(TD),也需经巨噬细胞处理,并将抗原信息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TH),再传递给B细胞.先产生IgM,转换为IgG,并有免疫记忆。 2.反应阶段 外周淋巴器官中进行。表现为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T细胞被激活后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最后成为致敏淋巴细胞。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部分转化为浆母细胞,分泌抗体。 记忆细胞:一部分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在增殖、化分过程中,停顿下来,不分化,而成为记忆细胞。在体内长期存在。数月至数年。 3.效应阶段 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抗原结合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过程:(1)T细胞分泌可溶性因子,发挥辅助、协同、抑制及其他效应; (2)还有补体及辅助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及NK细胞等的参与。 (1) 膜蛋白和细胞因子又对免疫反应的各个阶段有调节作用.以此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 (2) 免疫总过程见P248图10—11。 (二)体液免疫 B细胞----浆细胞----抗体。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等体液中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在补体参均下发挥免疫效应,称为体液免疫。根据抗原的性质.B细胞的应答分为依赖T细胞和不依赖T细胞两类。 1.T非依赖性体液免疫应答 非胸腺依赖抗原(T1)遇到B细胞时,与B细胞表面多个特异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结合,并激活B细胞,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具有分泌抗体能力的浆细胞,分泌大量IgM型抗体,其特异性和该B细胞mIg的特异性相同,分泌的IgM可与相应抗原结合。通过中和、调理吞噬及激活补体等途径发挥免疫作用。 2.依赖于T细胞的体液免疫 抗原传递细胞(APC)如巨噬细胞、B细胞等能够以非特异性方式加工处理胸腺依赖抗原(TD),加工后产生的肽段与[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MHC II类蛋白分子结合在一起,送到细胞的表面。APC将抗原-MHC复合物通过TH细胞受体(TCR)CD4呈递给TH。被激活的TH细胞开始产生白细胞介素IL-2,IL-2作用于其他TH细胞,并使前Tc细胞成为有活性的Tc细胞。TH细胞分泌的IL-2和其他细胞因子如IL-4,刺激B细胞增殖产生浆细胞。 一些接触抗原后的B细胞停止细胞分裂,形成记忆细胞。 巨噬细胞在加工抗原过程中分泌白细胞介素IL-1,作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胞,这是免疫应答的关键分子。IL-1通过TH细胞上的IL-1受体而激活TH细胞。 3.抗体形成的一般规律及应用: (1)初次反应: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经过一段潜伏期,产生抗体,浓度低,保持的时间也短。2周左右达到高峰,以后迅速下降。 (2)再次反应:再次遇到相应抗原时,抗体产生快,维持时间长,浓度高,可达初次水平的10--100倍。 (3)回忆应答:当初次注射后所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完全消失时,如再接触抗原时,该抗体突然上升,称为回忆应答。即:第二次或二次后接触抗原引起的此第—次较大的和较快的应答。 特异性回忆反应:若再接触的抗原与初次接触的抗原相同。 非特异性问亿反应:再接触的抗原是与初次接触的抗原不相同的另一种抗原,引起与初次抗原相对应的抗体的产生。 (4)抗体产生的顺序:最先出现IgM,IgG。注入机体的抗原必须有一定的量,才能产生抗体,通常随抗原量的增加,抗体的量也增加。 免疫麻痹:注射的抗原量过大,机体失去产生抗体的能力。 意义:①预防接种中一般都采用二次或多次接种法,且第一次和第二次抗原刺激之间有时间上的间隔,使出现二次应答,从而产生大量抗体且维持时间长。 ②制备抗体中,通常采用多次注射抗原的; ③疾病诊断中,根据几类抗体出现的先后规律,可作出早期快速诊断。 (三)细胞免疫 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杀伤或免疫炎症称细胞免疫(CMI)。 1.机体如何识别“自己”与“非自己” 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外界物质,是‘非自己’的物质,如病毒、细菌、癌细胞甚至更小的蛋白质等,都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出来并排除出去。 免疫系统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起作用。 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T细胞受抗原刺激激活后, ①—部分变成致敏淋巴细胞,通过释放淋巴因子产生效应。③④⑤ ②一部分细胞生成杀伤性T细胞(Tc细胞)。Tc细胞有杀死其他细胞的能力,在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HC)的作用下,有选择地进行杀伤。 杀伤性T细胞杀死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时,必须同时识别病毒抗原和自身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子(图11—L3)。获得了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P250T10-13 2.组织相容性抗原 又称移植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能引起强烈免疫排斥反应的。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编码一组极其多态的基因。MHC编码的分子称为MHC抗原或MHC分子。在T细胞识别抗原中起关键作用。 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由MHC分子递呈到细胞后,T细胞才能识别,激发免疫应答。 MHC I类分子分布在几乎所有真核细胞的表面,为糖蛋白.在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CTL (细胞毒TC) s。 3.T细胞增殖活化 静止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大量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致敏淋巴细胞再次与抗原相遇,除具有直接杀伤作用的Tc外,TDTH(迟发型超敏T细胞)可释放多种淋巴因子,与巨噬细胞、细胞毒细胞等配合,进行细胞毒作用发挥免疫效应,如移动抑制因子、巨噬细胞趋化因子等。它们参与超敏反应,在局部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在清除慢性或胞内感染的病原体、肿瘤免疫、移植排斥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疾病中起重要作用(P251表10—5)。 四、克隆选择和免疫耐受性 (一)克隆选择学说(略) 1957年Burnet提出了克隆选择学说。 机体对抗原产生反应、产生出多种抗体,而不攻击自身的正常成分。 认为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具有不同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淋巴细胞系即克隆(clone)。每个克隆都可与进入机体的抗原发生特异结合,从众多克隆中选择出特异的克隆,并刺激这一克降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而产乍抗体。有一部分淋巴细胞在增殖过程的中途停止分裂成为记忆细胞,当再次与抗原接触时,可继续分裂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在胚胎期,体内克隆处厂幼稚阶段,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增殖产生抗体。结合抗原的克隆,被消除或受到抑制,成为禁忌克隆,以后就失去与该抗原发生结合及免疫应答的能力。若此禁忌克隆得到恢复,则会对此抗原重新发生反应。若为自身抗原,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此学说能解释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免疫记忆及免疫耐受性等。 学说已被普遍接受,但仍无法解释某些问题,例如,外周抗原若不在胸腺中表达,那么自身反应性克隆将如何被排除;对细胞内隐藏抗原的耐受性是如何获得的;对那些在人类出身后才表达的抗原怎样产生耐受性的;在许多正常人体中都能检测到自身抗体,但并不户乍月身角疫性疾病等。 Matinger于1996年提出“danger”假说,认为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区别自我和非自我,对有害和无害信号产生不同的反应。抗原递呈细胞(APC)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现危险信号时,APL被激活,刺激信号表达升高,导致T细胞的话化,产生免疫反应。反之,则APc细胞不表达刺激信号,引起丁细胞的耐受。危险信号包括受损组织、非正常死亡细胞和微生物产物等。 (二)免疫耐受性 正常情况下,机体与自身组织细胞等抗原物质不发生免疫反应,而对各种异物抗原可发生免疫反应。 免疫耐受性:在某些条件下,机体对自身的或异种的抗原都不能引起免疫反应,这种状态称为免疫耐受性。 免疫耐受性是免疫学中的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与临床免疫密切相关,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反应是复杂的,耐受性的产生和维持时间等取决于动物种类、品系、遗传性、机体免疫机能和抗原的种类、性质、剂量、注人造径等多种因素。 第五节 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 1、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同一抗原或半抗原,发生的一种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实质上是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 变应原(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抗原) 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异种血清蛋白质。异体组织细胞、微生物、寄生虫、花粉、皮毛、孢子等。 也可以是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奎宁、非那西汀、生漆等。 变态反应类型: (一)、临床上常见是变态反应有: 1、 全身性变态反应: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等。 2、 呼吸道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3、 消化道变态反应:如:食道过敏症、溃疡性结合膜炎。 4、 皮肤变态反应:如:寻麻疹、过敏性皮炎等。 5、 传染性变态反应:如:结核病、真菌和寄生虫等。 6、 其他变态反应:如:异体皮肤,脏器移植引起的排斥反应等。 (二)类型: 根据变态反应出现速度、抗原与抗体或细胞反应方式、补体是否参与等将变态反应分为Ⅰ、Ⅱ、Ⅲ、Ⅳ类型: Ⅰ、Ⅱ、Ⅲ型:为速发型,反应出现快,却有抗体参加,都可分为致敏、发敏二个阶段。 致敏阶段: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机体一定部位组织细胞结合。 发敏阶段:机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的刺激,在抗原体结合基础上出现病理反应。 Ⅳ型:为迟发型。 变态反应类型: 类 型 参与成分特点 发病机理 病例 Ⅰ型(过敏反应) IgE (ns—数min) 1、IgE等吸附于肥大C表面。2、抗原与IgE结合。3、释放活性物质(激肽等)。4、作用于效应器官。 1、 支气管哮喘。 2、 青霉素过敏。 3、 血清过敏症。 4、 枯草病。 Ⅱ型(溶细胞反应) IgG、,IgM 补体粒细胞,巨嗜细胞 KC 1、抗体与C表面抗原结合。3、补体激活,C溶解或损伤。3、被中性粒C,巨噬细胞吞噬,或KC杀伤。 1、 流血性贫血。 2、 粒C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 3、 新生儿流血症。 4、 较白效应。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IgG,IgM补体中性粒细胞 1、抗原抗体结合,器官透性增加。2、中等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器官型或其他组织间隙。3、激活补体,吸引重型粒C,释放流酶体E,引起炎症。 1、 肾小球肾炎。 2、 血清病。 3、 类风湿性关节炎。 4、 苍白性红斑狼疮。 5、 支气管哮喘。 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 致病淋巴细胞(TC) 1、抗原使TC致病。2、致病TC再次接触抗原。3、直接杀伤靶C。4、释放淋巴因子。5、引起以C、巨噬C、浸泡为主组织坏死为主的病变。 1、 接触性皮炎。 2、 传染性变态反应。 3、 组织移植的排斥反应。 4、 自身免疫疾病。 5、 疫苗接种后脑炎。 二、自身免疫病 机体免疫系统把自身细胞或组分当作外来抗原攻击,而引起的体液性免疫和细胞性免疫,称为自身免疫性。 比较常见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病的范围很广,以某一器官为损伤对象,具有器官持异性.如甲状腺炎。有的则全身各器官组织均遭受损伤,如全身性红斑狼疮。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译为艾滋病,是—种通过性、血液及母婴传播的危险传染病,以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为特征,死亡率极高。AIDS的病原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命名为入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的eny基因编码的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直接的致病因子。HIV通过包膜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T4抗原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病毒复制后,细胞出现大量的病毒包膜糖蛋白,与未感染的T4细胞受体结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其中90%的巨细胞在两周内死亡,并释放出病毒。释放出的病毒可继续感染其他细胞,最终导致T4细胞的耗竭。HIV还可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因此HIV感染的结果是使病人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遭受破坏,最终导致一系列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病变。 第五节 免疫学方法 一、血清学反应 在体外进行的抗原与抗体的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常用来进行体外体液免疫功能的测定,传染病的诊断和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1.反应的组成成分 (1)抗原。 (2)特异抗体。 (3)环境因素:包括基本因素和特殊环境因素。 基本因素:电解质、温度和PH值。实验室多采用0.85%的Nacl水溶液作电解液,温度采用37℃或56℃;PH位采用7.0左右。特殊环境因素视具体反应而定。如补体,吞噬反应需白细胞。 2、反应的基本特点 (1)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2)抗原与抗体是分子表面结合,虽相当稳定,但抗原的性质未变。如细菌与抗体结合后,生活能力未受影响。 (3)只有当抗原与抗体的分子比例适当时,才能结合成大的分子集团,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P268图9—12是沉淀反应曲线。抗体是双价,抗原是多价的。 (4)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反应分为结合阶段和反应阶段。 (一)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在电解质存在条件下,结合成可见的凝集块的反应,称为凝集反应。 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叫凝集原,抗体叫凝集素。 (1)直接凝集反应:是抗原和相应抗体直接结合的凝集反应。常用的方法有玻片法和试管法。 (2)间接凝集反应:将分子很小胶体状抗原吸附于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抗体结合的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3)交叉凝集和凝集吸收试验:若甲、乙两细菌有共同的抗原2,并分别含有特异抗原1和3,用甲细菌注射动物则产生抗体I和II。 交叉凝集反应:动物血清既能与甲细菌起凝集反欧又能够与乙细菌起凝集反应,此即为交叉凝集反应。 凝集吸收试验:若先用乙细菌吸收血清中的抗体,则剩下甲细菌的特异抗体。 (二)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存在条件下,聚合成细微沉淀的反应。 沉淀原:参加沉淀反应的抗原。可溶性抗原,单位体积小,总面积大。 沉淀素:参加沉淀反应抗体。 沉淀反应与凝聚反应的区别: 凝聚反应:抗原是颗粒性的单个抗原体积大,表面积小,反应需抗体少。 沉淀反应:抗原是可溶性的,单个抗原体积小,总表面积大。反应需抗体多。 1 环状沉淀试验:在一系列试管中,先加入高浓度的免疫血清(抗体)再徐徐加入不同稀释度的等量抗体,二者形成洁楚交界面,一定时间后,在交界面处出现环状沉淀。此方法简单、灵敏。所用被检材料少、法原管定血速血型。 2 絮状沉淀反应:在一 系列试管中加入抗血清(免疫血清),再加入不同稀释度的等量抗原,混匀静止一段时间,可出现血色沉淀或絮状沉淀。可用于鉴别检毒,毒素,类毒素及抗毒素的效行。 3 免疫扩散:是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并进行沉淀 A、 单向扩散:抗体与琼脂混合加入试管底层,上层加抗原溶液,若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会在琼脂层的某一部位形成白色沉淀线。 若有数对抗原,抗体相对应,就会形成相应数量的分离沉淀线。单向扩散也可在平皿中进行。平皿中兴建例入抗体,琼脂,凝固,凝固后在平皿内琼脂上挖孔。孔内加抗原,一定时间后,可形成白色沉淀环。 B、 双向扩散:在试管层加抗体琼脂,中层加电性琼脂,上层加抗原。抗原,抗体均向中层扩散,并在中层形成沉淀线(1—多层)。 平皿:将半固体琼脂倾于平皿或平板上,凝固后,挖一个洞,分别滴入抗原体,抗原,抗体向琼脂中扩散。若二者相遇,即可在琼脂层中形成沉淀线。 ④免疫电泳 将琼脂双扩散与琼脂电泳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待俭样品(含复合抗原)先在琼脂凝胶板上电泳,将抗原的各个组分在板上初步分开,然后再在点样儿一侧或两侧打槽,加入抗血清.进行双向双扩散。 (三)免疫荧光技术 抗体与某些特定的荧光物质结合而成为荧光标记抗体,特异性地结合抗原成为荧光标记的抗体抗原复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荧光素与抗体结合能侦察出抗原所在部位,可用来进行抗原的定位或定性测定。 (四)放射免疫测定法 是将放射性同传宗的灵敏性和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起来的一种定量方法,能检测生物体液中的微量免疫活性物质。具有灵敏、特异、精密、准确和快速等特点。 (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 阳联5z仅吸附测定技术(ELISA)是把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通过化学的方法将酶与抗体或抗原结合起来形成酶标抗体(抗原)。酶标抗体(抗原)仍保持免疫活性,将它与相应抗原(抗体)起反应,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结合在免疫复合物上的酶,在遇到底物时,形成有色产物。有色产物可通过比色等方法分析测定,从而可定性定量分析抗原或抗体。 (六)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正常蛋白质。它无特异性,不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结合,只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抗原和许多抗原可溶性是它们反应不易观察,故需指示系统。 1 反应系统:抗原、抗体、补体。 2 指示系统:绵羊红细胞,和绵羊红细胞抗体。 3 反应结果: A、 阳性(+):若抗原与抗体相对应,二者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无游离的补体存在,这时再加入绵羊红细胞(抗原)和绵羊红细胞抗体,二者虽可形成复合物。但由于无补体存在与之结合,则绵羊红细胞不含溶解。故无溶血现象,此反应为阳性反应。 B、 阴性(-)反应:若眼补体存在则有溶血现象为阴性反应。补体不耐热,56℃易失活,补体结合温度为37℃。 用途:补体结合反应常用于梅毒螺旋体及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二、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应用 l975年,证明:骨髓瘤细胞与免疫动物的脾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能分泌针对免疫抗原中的一种抗体。杂交瘤细胞一经建立即具备肿瘤细胞在体外无限繁殖和脾细胞产生抗体的双重功能。经过克隆选择获得单一的克隆。 只产生一种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抗体,称单克隆抗体(McAb)。 单克隆抗体是针对多克降抗体而言的。天然抗原物质是一种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其表面通常具有多个抗原表位。一种抗原物质的多个抗原表位刺激多个免疫细胞增殖产生多种抗体。属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称为第二代抗体,它的问世显示出巳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生物学各领域,尤其是在疾病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己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而在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也已成为可能。获得了l984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一)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骨髓瘤细胞具有反复传代的能力,免疫动物的脾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能力.将两者杂交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在体外传代又能分泌单克隆抗体。制备单抗时首先用抗原免疫动物,然后取出动物的脾制备脾细胞,将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选择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文瘤细胞。 (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器官移植 用于肾移植受体的免疫抑制,使肾中的淋巴细胞减少,取得了好的结果。 2.肿瘤治肾 单抗与化疗、放疗手术相结合,是肿瘤治疗的一大发展。对弥散性肿瘤,用单抗治疗较有效。 3.自身免疫病治疗 采取体内及体外两种方法。 体外治疗法:用单抗亲合层析柱除去血液中的自身抗体。 体内治疗法:注射自身抗体产生细胞的单抗。 4.免疫缺陷症治疗 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反,免疫缺陷病则为出于免疫系统的缺陷,不能保护机体抗御感染。艾滋病是由于病毒对辅助性T细胞的感染及破坏使患者的免疫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而对正常人可以抵抗的感染患者却易感。CD4为辅助性T细胞上的病毒受体,抗CD4的抗独特型抗体可守和病毒从而阻断其感染。 5.解毒 有机磷中毒在农业生产中时有发生,单抗够中和此毒物的毒性。 6.在传染病临床诊断学中的应用 McAb有助于快速鉴定临床分离物,可直接检测临床标本而早期诊断多种传染病。目前已制备出HBsAg、HBeAg、HBcAg及HAV的单抗,并已用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流行病学的调查及献血者的筛选。单抗还用于研究抗原等领域。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杂文瘤基本技术的改进以解决在短期内微量、弱抗原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和人单电隆抗体的制备问题。 二是基因抗体的不断摧新,特别是采用原核细胞系统来分离、生产整套抗体,既快速义简便、为单抗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基因工程抗体 称为第三代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的优点:抗原性低、可按人的意愿加以改造等。 逐渐取代动物源性单抗。 单链抗体(单链可变区片段):是将抗体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用一个连接肽连接成为一个单个的多胀。单链抗体能较好地保持亲代抗体的亲和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新的基因治疗的手段。 双链抗体:是将两种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交叉连接.形成‘杂交”的单链抗体基因,表达后,两条单链抗体双链抗体自动互相折叠,形成以加或双特异性抗体片段。 免疫毒素:又称生物导弹,由导向性的载体分子与具有毒性的弹头蛋白进行交联制备,是导向药物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肿瘤。由基因工程抗体和一些配基取代单抗,弹头蛋白也丰富了许多。基因融和可克服化学文联所产生的交联物均一性差的缺点。 四、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可分为(天)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两大类,每—类又有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形式。 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区别: (1)自动免疫:产生慢(1--4周),可表现出再次反应或增强反应,维持的时间长,半年到数年甚至终身。 (2)被动免疫: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产生快,不表现出增强反比,维持的时间短,2—3周。用于治疗某些传染病或预防。 (一)天然免疫 天然免疫(自然特异性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自然建立起来的。 患过天花、麻疹、伤寒等传染病或隐性感染后.就可获得对上述疾病的免疫力。胎儿通过胎盘或婴儿通过母乳也可从母体获得免疫力。 自然自动免疫:传染病或隐性感染后所获得的免疫力是机体受微生物抗原刺激后,在自然情况下自体产生的免疫力。 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或母乳获得的免疫力是母体在自然情况厂产生的,而不是自己产生的。 (二)人工免疫 通过人为的方式获得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给机体注射抗原物质,使机体免疫系统因抗原刺激而发生类似感染时所发生的免疫过程,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被动免疫:人工给机体注入免疫血清(含特异性抗体)使机体直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三)生物制品 凡是人工免疫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以及诊断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 分为疫苗、类毒素和免疫血清三大类。 前两类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后一类用于人工被动免疫。 (一)疫苗 由病原微生物本身制备而成。细菌制品常称为菌苗立克次氏体制品常称为疫苗。 1.活疫苗:用失去毒力或减低毒力,但仍保持抗原性的病原体突变体制成。有卡介苗、炭疽、牛痘、鼠疫、脊髓灰质炎等。 优点:用量小,免疫力保持时间长。 缺点:不易保存,菌种的无毒或减毒性状必须很稳定。 2.死疫苗:一般选用抗原性强,毒性也强的菌株或毒株。用化学方法(如:甲醛、苯酚处理)或物理方法(如加热)杀死而制成。死疫苗有百日咳、伤寒、副伤寒、霍乱、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等。死疫苗易保存且保存期久缺点是注射量大,多数需经几次注射。 3.自身菌苗:由患者自身病灶中分离的病原菌制成的死菌苗,可治疗难治愈的慢性细菌性感染。如大肠杆菌引起的馒性肾炎等。 4. 亚单位疫苗:提取微生物的有效成分而制成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如腺病毒的衣壳亚单位疫苗、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无副作用,是疫苗的发展方向。 5、基因工程疫苗 应用DNA重组技术将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基因提取后与载体连接,转入合适的受体菌中表达基因,将表达产物加工制成的疫苗。 6、DNA疫苗 是一种能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免疫应答的新型疫苗。 DNA疫苗的优点:能激发机体产生高效持久的体液和细胞免疫, 制备简单、纯度高,进人机体后即不插人染色体DNA也不复制,安全。 DNA疫苗现已广泛应用于许多感染性疾病的防止和肿瘤治疗的研究中,已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则肝炎病毒(HBv)、轮状病毒及疟疾等进入临床实验。 (二)类毒素 用0.3—0.4%的甲醛处理外毒素制得类毒素。 有: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 (三)免疫血清 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叫免疫血清,注射后,可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以达到治疗和应急预防的目的。常用的有抗毒素、胎盘球蛋白和血清球蛋白。如:将类毒素注射于得到抗毒素。胎盘球蛋白是从健康产妇的胎盘中提取的两种球蛋白。血清球蛋白是从血清中提取的两种球蛋白。 (1)抗毒素 以类毒素注射某种动物,一定时期后.可得到针对该类毒素的动物抗血清毒素,如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等。 (2)抗菌血清 以菌体注射于动物后所得到的免疫血清,以治疗相应的传染病。 (3)胎盘球蛋白和血清球蛋白 胎盘球蛋白是从健康产妇的胎盘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球蛋白是从血清中提取的两种球蛋白。。 五、各类免疫反应的相互关系 各类免疫反应都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 (1)首先是非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它的作用快,范围广,但一般在没有特异性免异疫协助时,作用微弱。例如补体在没有抗体协助时,只有微弱的抑菌作用。 (2)在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过程中,特异性免疫逐渐形成。特异性免疫一旦形成,就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例如抗体和淋巴因子的调理作用;抗体与病原微生物结合店才能激活补休,而发挥补休的溶菌与杀菌作用。 (3)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一定要有非特异免疫因素的参加,例如抗体与致敛T细胞的形成一定要有巨噬细胞参与; (4)抗体不能单独杀灭微生物需要补体配合。 (5)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也是互相配合的,由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需要T细胞传递抗原决定基;微生物是复合抗原,不同的抗原决定基刺激不同的免疫活性细胞,因此常同时形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往往以一种免疫为主。 (6)产生外毒素的细菌及其他细胞外寄生菌和大多数病毒,以体液免疫为主;对细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和少数病毒,则以细胞免疫为主。 作业: 1.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因素是什么?简述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2.什么是Helicobacter pylori(幽门螺杆菌)?它对人类有何危害?如何检出?如何预防? 3.当前人类面临何种传染病形势?试讨论人类能否在21世纪消灭传染病,何故? 4.何谓带菌状态?它在传染病流行中起着何种有害作用? 5.什么是干扰素?它分哪几类?其干扰作用机制是什么? 6.试列表比较5类Is的名称、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7.试从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创建,来讨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本文档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